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電影院電影拷貝

電影院電影拷貝

發布時間:2023-06-02 05:00:16

Ⅰ 為什麼影院不把以前的電影再拿出來播放

以前的電影已經有了大量網路視頻和下載資源,電影院作為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為什麼要冒這風險?其次,再放映的版權分賬也得重新談;第三,任何一個院線都不足以覆蓋全國,僅僅大城市重映,票房沒法保證;第四,即使幾大院線聯手,如何與正在熱映的新片協調排片也是個難題,若放映時間都在上班日白天,能有幾個人看到?

從 歷史 上看,我國重映大片最成功的是2007年的《泰坦尼克》,破20億。且不論影片內容的殺傷力,單是卡梅隆3D製作就有了足夠的噱頭。後來的如《大話西遊》《一代宗師》《功夫》也重映過。

《大話西遊》想賺情懷錢懷舊錢,幾乎原封未動上映。想想當年大學生看本片時的一臉幼稚,現在成家帶孩子,有感動也在心裡那一句台詞「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假如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的話,我願意對她說我愛你;假如非要給這份愛情加上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格瓦拉票務當時結論,「《大話西遊》的關注度達到6萬人次,但最終購票人數僅有3000多人,簡言之轉化率低,大多數可能會去看片的人發現,自己的住處和上班地點附近的影院都沒有排片,這大大影響了他們貢獻票房的動力。」最終結果,上映10天票房2500萬。

《一代宗師》《功夫》都是3D重映。據說,周星馳將獲得《功夫3D》上映後17.5%的收益,而轉制3D的花費約為2000萬。《一代宗師》經過重新剪輯,分成和轉制費沒有具體透露,只是王家衛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光轉制的費用就足夠拍一部新片了。結果《一代宗師》上映一周報收6000萬,《功夫》3000萬。

結論就是,電影不同於文學和音樂,文學和音樂盡管有火爆的新作品,經典仍然被大量購買,電影基本做不到,因為它就是個很大眾的 娛樂 ,不屬於曾經知識分子和精英壟斷的產物。

提問此問題的親,你家開影院又不在乎虧本的話可以考慮放老電影。首先,電影院的開支是很大的,電影院一般都是在人流量大的地段,租那麼大場地,開那麼多空調,雇那麼多員工,可都是要錢的親,要虧死了你。其次,電影都是有版權的,不是你想放就放,要花錢買播放權的。再次,電影的熱度都是一陣子的,熱度一過了誰還願意花錢去電影院看,網上資源都泛濫成災了。我所在的城市每周六晚某廣場放電影免費看,但都是老掉牙的片子,連農民工都不感興趣,觀著寥寥。甭說去電影院花錢看嗎看電影了。

在中國,為什麼影院不把以前的電影再拿出來播放,關鍵在於,這個事不是影院一家說的算的。

影院只是一部電影的播放場所,一部電影要想在影院公開放映,主要涉及到兩方面的許可,一是版權方的許可,二是文化主管部門的許可。版權方的許可,無非就是通過一家發行商簽下發行合同,這是有年限的。主管部門的許可,就是某部電影獲得放映許可證書,我們在公映的電影前都看到一條龍飛過,然後下面蹦出一行字。這就是俗稱「龍標」的放映許可證。經典老片子要想合法公開放映,也必須拿到這兩個「許可」。如果搞不齊兩項許可,電影哪怕再經典,影院也不敢違法放映的。

如果放映版權已經過期,光憑影院是不可能搞定的,因為影院沒有發行資質。除非有一家發行公司願意去做這個事,去重新和經典老片的版權方商談、獲取發行權。但是,發行公司幹嘛要干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再者說,一些經典的老片子,甚至已經在網路或衛星頻道播放了N次,要是真的需要你掏錢到影院來觀看,勢必是寥寥無幾的。

電影院作為常規的商業性質 娛樂 場所,盈利必然是首要任務,影院的盈利只要來自票房,也就是靠買票,上座率。

老影片的需求分散,雖然想重溫老影片的人總體數量可能不少,但是需求分散在各個時間段,不集中,所以影院的成本高。影院很難看到利潤,自然也就沒有興趣。現在的經濟大潮中,誰會干虧本的買賣呢!更何況,現在新片如此之多,放著票房更有保證新片不上,去放老片,影院就更不會幹了!

最主要的問題是沒權力再放老片子 比如大話西遊 泰坦尼克號。你說我叔在村裡弄個投影儀接台筆記本還放賭神系列呢,那個不算。

真正電影院播放的是清晰度極高的膠片,所有的電影不管多麼受歡迎,或長或短都有時間限制。

為啥這樣做?這是為了保證集中觀影的密集度,如果全世界的影片都喜歡拖很長時間來放映,懶惰的人們在心理上就會產生 沒事反正有的是時間看今天不如先去ktv的念想。就像北京小夥伴沒去過長城 西安小夥伴沒去過兵馬俑大坑一個感覺,出省玩卻不亦樂乎,因為出省難得,本市天天有機會。要是下個月長城就拆了你看北京市民什麼樣 保管比麥加朝聖還恐怖。

正因如此 大家都知道一部影片是有時間限制的 好片子自然關注度就高,出品方自己就會限制膠片的時限 時間一到就會回收或者採取密鑰形式,因為真正喜歡看的人自然而然都在幾周內集中觀看過了,剩下也許的確有影迷因為工作實在太忙錯過了,但那是小概率事件 如果為了他們,一場幾百個座就可能只有十幾個上座率,對出品方來說就是不劃算的。

關於重放,出品方是有可能重放的,比如大鬧天宮,葫蘆兄弟,新龍門客棧都進行了重製,這是要經過一系列評估和製片方的情懷,像新龍門客棧,我是堅信製片方和徐克壓根就沒想掙這次錢。但大鬧天宮和葫蘆兄弟不同,新一代小朋友又長大了,家長決定情懷,會願意帶領子女體驗影片的感覺。

就算舊影片重上映能賺錢,大部分出品人都堅信新製作的影片會比重映更賺錢,否則他就不會投資去做,所以為什麼這么多影片虧本,也和出品人的頭腦發熱有關。再者重放要涉及到各方版權,你分錢比例沒到位,相關版權人不願意播放,你就不能重播,這也是一個原因。

經典電影重播,還有收益嗎?

1.

這個有是有,但一部電影重新上映,並不是單純算票房那麼簡單的,比如《阿凡達》重製版上映,主要是和前者有所區別,所以原搬原來的舊電影,而沒有修復或者重製,那麼為何要去電影院?所以必定要是重製版或者加工過畫質的,才會上映。

2.

上影之後票房必定會非常低,因為觀眾都看過了,能夠重新進入電影院,再次觀看的人數少之又少,所以票房收益會非常低,同時也要和電影院線,分賬,交稅等等。到頭來幾乎不賺錢,再加上重製修復的後期投入,還真的不一定能回本。

3.

上映後的電影,在網上都有免費的資源,並且手機在線觀看,所以很多觀眾沒有必要再去電影院花費時間,花錢買票等等,因此流量會很低,最終結果就是賺的都不夠交稅,隨手就能看電影,何必去電影院花費那個冤枉錢。

什麼樣的電影可以重影?

情懷的電影,或者當年被冷落的電影。《功夫》《少林足球》《大話西遊》《青蛇》等等都可以。賣的就是情懷二字, 所有會有少部分觀眾沖著情懷去的。所以影響力大的演員,周星馳,周潤發,林青霞等等老一批的演員電影可以重播。

弊端,

上映經典電影會過度消費情懷,消費演員和明星的口碑,所以狼來了,一次又一次,慢慢的就沒有人再理會了。上影重製版電影是竭澤而漁的做法,是自斷後路,吃相難看,不但沒有得到觀眾的好評,還有可能會被吐槽圈錢,在後續的作品中想再次獲得高票房是難上加難。

總結 :關鍵還是投資和收入的比較,舊電影重播吃力不討好,賺的錢都不夠交電費,租金,空調費,所以這是一筆幾乎不賺錢的買賣。所以電影版權方寧願把資源放到新作品,也不會啃老本,消費自己的人氣口碑。


關注@影娛廳,分享更多精彩

不請自來,近些年來,老電影重映已經不是新鮮事了。比如《泰坦尼克號》《大話西遊》等經典電影,重映過很多次。

下面,以專業的角度為你解答這個疑問,仔細看哦。

影院的許可權問題(根本原因)

電影收益問題

「老電影」顧名思義,就是已經上映過的電影,這意味著很多人都已經看過了。而且想看的話,在各大視頻網站都能找得到。那麼問題來了,普通觀眾還會心甘情願的買票嗎?一般來說像《少林足球》這樣整體水平一般的電影,很少人願意掏錢去影院看。只有像《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泰坦尼克號》這樣情懷滿滿的經典片,才會有部分人願意去影院再刷一次。普通老電影,賣不出票房,影院又是盈利機構,不會做賠本的買賣,所以不會放映老電影。

老電影重映的成本問題

就算是經典電影重映,並不是原原本本的放映老版本,都後期處理過(如《大話西遊》)。一般會做修復,至少畫面得清晰,有些會做重新剪輯(比較少)。後期處理的費用不低,如果重映票房不理想,就意味著賠本。還有老電影重映,會佔一定數量的排片,這樣一來新電影的排片會受到打壓,一般來說,新片的票房潛力更大,如此一來,損失很大,影院是不可能幹賠本買賣的,所以不會放映老電影。

換一種思路,如果放映老電影比放映新片更賺錢的話,影院早就那麼做了。影院沒那麼做,說明這條路根本行不通。



在中國,一部電影要能在影院公開放映,涉及到兩方面的許可,一是版權方的許可,二是文化主管部門的許可。

但是只要你錢多,包場你愛看什麼看什麼。

版權方的許可,無非就是通過一家發行商簽下發行合同,這是有年限的。主管部門的許可,就是某部電影獲得放映許可證書,我們在公映的電影前都看到一條龍飛過,然後下面蹦出一行字。這就是俗稱「龍標」的放映許可證。

經典老片要想合法公開放映,也必須拿到這兩個「許可」。如果搞不齊兩項許可,電影哪怕再經典,影院也不敢違法放映的。如果放映版權已經過期,光憑影院是不可能搞定的,因為影院沒有發行資質。除非有一家發行公司願意去做這個事,去重新和經典老片的版權方商談、獲取發行權。但是,發行公司幹嘛要干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電影票房分成以100元為例。

1.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專項基金----分5%=5元。

2.營業稅----分3.3%=3.3元

以上2項支出後,剩餘91.7元才由影院(院線)、製片(發行)瓜分。

3.影院(院線)----根據影片強弱勢按57%~62%分成,如張馮陳導演或大片則按下限分57%=91.7*57%=52.27。其中院線明面上分成為7%,但院線為擴大市場份額和拉攏影院實際按2%~7%之間分,一般為5%=91.7*5%=4.59元。

以上即影院分47.68元,院線分4.59元,合計52.27元。

4製片(發行)----根據影片強弱勢按38%~43%分成,如張馮陳導演或大片則按上限分43%=91.7*43%=39.44。其中發行一般分5%=91.7*5%=4.59元。

以上即製片分34.85元,發行分4.59元,合計39.44元(象華誼自己製片和發行則全拿這部分)。


就這個樣,說我裝也好,怎麼也好,能看就看,不能看拉倒,這里不歡迎你。

電影的上映涉及很多方面的配合,總局的審查、片方的版權、排片的競爭、觀眾的關注度等,這些因素都會對影片的上映時長產生影響。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公布的備案、立項公示,2017上半年共備案影片1374部,然而每年能夠拿到龍標上映的影片也就四五百部,而其中不乏「院線一日游」的小成本、低知名度作品。可以說,對電影工作者來說,拍攝過程艱辛,但上映同樣是一場硬仗。

在很多電影還在為了稀薄的排片花樣百出的時候,卻有部分知名影片迎來了第二春:《泰坦尼克號3D版》、《大話西遊加長版》,此外,《一代宗師》、《功夫》等重製版影片同樣再度上映,其中,《泰坦尼克號3D版》更是拿到了10多億票房,於14年後再一次橫掃中國電影市場,堪稱吸金利器。

然而,與《泰坦尼克號3D版》的狂歡相反,其餘的重映電影很少能取得較高的成績,被炒的沸沸揚揚的《大話西遊加長版》也不過一億多,更多的只有幾千萬,在當今這個大片動輒10億的市場環境下,重映電影並沒有太過出色的表現。

而這種現象的原因出自觀眾和院線雙方。

對部分觀眾而言,滿眼的鮮肉和商業元素太過辣眼,所以恨不得將經典影片全碼在院線的排片表上,但對於整個電影受眾市場而言,這部分人太少了,少數人的狂歡並不能為院線帶來利潤,這也是商業片一直碾壓文藝片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者,映後的電影很快就會資源流出,高清、藍光甚至正版DVD,對於老司機而言資源不是問題,不一定非要去影院,而大多數普通觀眾也不會對一部影片有二刷的熱情。

觀眾的稀缺是院線無法忍受的首要問題,這就導致重映這一舉措很難實現,與此同時,院線電影本身激烈的競爭也讓重映電影無處落腳。這些年頻繁的調檔,還有眾多關於排片的負面新聞,無疑不在訴說著電影排片的艱難,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會願意為了利潤空間不大的重映電影而放棄時下當紅的新映影片。

所以,我們所看到的重映電影,要麼在不聲不響悄然上映,接著少得可憐的排片兜轉一圈,要麼就是在特殊的情況下(比如電影節、續集將映或是重新加工)才再次擁有新的吸引力。但重映終究只是個例,電影作為一種時效性的大眾 娛樂 產品,很難對公眾產生長期的吸引力,對大多數從業者而言,與其考慮重映,不如想想後續的IP開發和周邊產業鏈更為實在。

為什麼影院不把以前的電影再拿出來播放?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能想當然,我們要分析其前後的邏輯關系,畢竟,任何事情都不是說我想做就可以做,我做了就會有效果。

首選,我們先討論下動機,為什麼要把以前的電影拿在電影院再播?

有這種期望的人,多半對老電影有著深厚的感情,或者為了滿足某種遺憾。

第二,把以前的電影放到電影院里再播,需要做什麼准備?

我們知道,以前的電影是通過膠片拍攝的,一方面現場重新拷貝需要一定的成本,另外一方面,有些電影的畫質也已經無法滿足時下人們的觀影需求,這就需要進行重製和修復,改成數字形式。

第二,電影上映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前期的宣發,放映時期的院線排片協定,放映完成後的總結分成,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完成,並且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搞定的。

那麼,假設電影已經修復好了,是不是一定就有權重新上映?並不是。

不說別的,中國每年生產的電影那麼多,但真正能夠走進院線的也就幾百部,剩下的要麼調整檔期,要麼就完全無緣於大銀幕,也就是說,熒幕數有限,上映時間也有限,就這么大個坑,新片都十分擁擠,你一個老片憑什麼佔領一席?

還有就是,這個老片上映後能帶來多少票房?記住,搞發行的都是為了賺錢的,一個老片讓人折騰一頓上映了結果沒人看,發行方賠個底掉,可能嗎?

盡管,我們的確看到一些片子重映了,還是有觀眾基礎影響力挺大的那種,但是票房你看看,是不是都不行?很少人願意玩這基本賠本的買賣。

這個問題我問過一個業內人士,電影院的哈,答案是1、拷貝問題,現在拷貝好像都有密碼和成本的,不是說想播多久就播多久;2、成本問題,由於無法大規模重播,再拿出播放的票房很難cover成本;3、國內一線城市有一些藝術院線在做重播電影的事情,基本上就相當於做公益了;4、如果真的非常想看,自帶片源(數字,現在很多影院都是數字拷貝了)包下電影院vip廳,或許可以給你播放。看明白了吧,關鍵還是成本問題。

Ⅱ 電影下映之後,電影膠片拷貝去哪了

我在電影院工作,電影下線以後那些膠片或數字盤會集中送回自己的院線(即片子的來源地),至於是不是集中收藏我就不知道了,我想應該是,但肯定不會銷毀。不要小看這么幾十天的生命力,這部好的片子在一影院的票房是不起眼,可是全國有那麼多的影院,有的還在國外放。這里邊的利潤是你想像不到的。
你要是想借的話,我想不太可能,你可以到一些院線(向你推薦新影聯)去談,看能不以租,不過這樣會很麻煩,希望這答案對你有幫助。

Ⅲ 電影院是怎樣防止工作人員私自拷貝影片的

每部電影也有肉眼不可察的「獨特身份」,一經發現可疑外流影片,就能准確追蹤到哪個電影院,甚至哪個時間段。

但饒是如此,仍然存在漏網之魚,鬧得比較大的就是2019年《流浪地球》、《飛馳人生》、《熊出沒》等大年初一熱門影片流出的「幽靈一號」泄露事件。

私自拷貝行不行?

從密鑰難度來看,大概率是不行的,因為你沒有辦法得到完整的密鑰,但2019年發生的「幽靈一號」事件,著實刷新了三觀。

這起案件的犯罪人員,提前購買了一台影院放映機,最後跟電影院內部工作人員勾結,從而得到了密鑰跟片源,最後再「克隆」放映伺服器,在「三合一」之下,開始了非法牟利的違法犯罪行為。

所以說,要私自拷貝電影院的影片,外人根本做不到,電影院本身播放影片就有抽成,犯不著再去私自拷貝,而且影院跟製片方都有協議,要是真做這些事,法律的制裁跟金錢的懲罰一個都逃不掉。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影院內鬼所為,不過私自拷貝影片畢竟是犯法的,除了自己斷送前途之外,有案底的人員及親屬後代在入職晉升這一塊,都會受到一些影響

Ⅳ 電影拷貝清晰度是多少

清晰度的表示方法
有兩種方式經常用於圖像清晰度的描述,一種是像素數量(或線條數),例如,1K清晰度表示1,024個像素;另一種是調制傳輸函數(MTF-Mo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在電視技術中還經常用電視線(TV Line)或帶寬(Band Width)來描述水平清晰度,實際上可以把電視線和帶寬分別看作像素數量和MTF在電視技術中的專用表述。像素數量表達的是絕對值,它的優點是簡單直觀,缺點是無法描述清晰度變化的趨勢;MTF表達的是兩個變數間的相對關系,可以非常清楚地描述清晰度的變化,缺點是不如前者簡明。

* 表4. 35mm膠片與數字高清的清晰度

拍攝/記錄媒體 水平清晰度 帶寬(Y/B-Y/R-Y)
像素 電視線
35mm膠片

素材負片 (Negative Film Stock) 4K
翻正片 (IP-Interpositive) 2K
發行拷貝 (Film Print) 1K

數字高清晰
攝像機 2K 1080 37/37/37MHz(R/G/B)
傳輸/製作 1.55K 870 3015/15MHz
播出/發行 1.55K 870 3015/15MHz
HDCAM錄像機 1.25K 700 24/7.5/7.5MHz
DVCPRO HD錄像機 1K 580 20/10/10MHz

標准清晰度電視16:9
攝像機 1K 560 9/9/9MHz
製作/傳輸 0.64K 360 6/3/3MHz
播出/發行 0.64K 360 6/3/3MHz

標准清晰度電視4:3
攝像機 1K 750 9/9/9MHz
製作/傳輸 0.64K 480 6/3/3MHz
播出/發行 0.64K 480 6/3/3MHz

* 35mm膠片的清晰度

35mm膠片的清晰度與復印次數密切相關,由於膠片接觸復印時的光散射等原因復印版的清晰度低於原版,一般復印版的清晰度只相當於原版的60-70%。拍攝電影時使用的負片(也稱原底,Negative Film Stock)經顯影、定影處理後其水平清晰度可達4K以上,原底經剪接後通過光學復印得到的正片稱為翻正片或中間正片(Interpositive),翻正片的清晰度仍然可以達到2K以上,翻正片經過光學復印後得到的負片稱為翻底片或中間底片(Internegative),清晰度低於2K。從圖6可以看到,光學復印的過程相當於低通濾波器,復印的次數越多清晰度越低。

因為每次復印都會對膠片造成機械摩擦和損傷,為了保護母版並得到足夠數量的發行放映拷貝(Film Print或Copy Print,Release Print)就必須控制每次復印的數量而增加復印的次數,所以實際上在電影院看到的發行拷貝至少是經過5次復印的,其清晰度只有拍攝時素材負片的20-30%,即1K左右。因此,在討論膠片的清晰度時必須明確其復印的次數。

* 圖6. 35mm膠片的MTF
[IMG]http://pro.sony.com.cn/scripts/minisite/images/400_6.gif[/IMG]

不論是高清晰度還是標准清晰度電視,現代電視攝像機使用最多的攝像器件是電荷耦合器件(CCD),CCD是一種有限像素攝像器件,因此其清晰度受到像素數量的限制。目前高清晰度攝像機使用的CCD水平方向像素大約是2,000個,標准清晰度攝像機大約1,000個。因此,高清晰度攝像機能夠達到的水平清晰度為2K,標准清晰度攝像機是1K。不過,由於傳輸帶寬的限制高清晰度攝像機輸出信號的清晰度只有1.55K,標准清晰度攝像機只有0.64K。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目前實用的高清晰度錄像機採用了帶寬限制技術,例如Sony HDCAM記錄的電視信號水平清晰度大約相當於1.25K。

從圖7可以看到,在相當於20-30MHz的區間35mm發行放映拷貝的調制度比高清晰度電視低,在超過30MHz的區間膠片仍然有輸出但高清晰度電視的輸出急劇地下降為零,這也是膠片的圖像看起來雖然不如高清晰度電視清晰但比較柔和而高清晰度電視的圖像雖然很銳利但感覺比較硬的原因之一。

* 圖7. 35mm發行拷貝與Sony高清晰度攝錄一體機的MTF比較
[IMG]http://pro.sony.com.cn/scripts/minisite/images/400_7.gif[/IMG]

與膠片相比數字電視在製作和播出等環節影響圖像質量的因素要少得多,所以盡管在素材負片或中間正片階段35mm膠片的清晰度高於高清晰度電視,但數字電視播出版的圖像質量卻比大多數影院放映的發行拷貝好。對美國試驗運行的數字影院觀眾所作的調查也證實了上述結論,盡管這些數字影院使用的是清晰度比35mm膠片低的高清晰度電視技術, 但這些觀眾普遍認為他們並沒有察覺數字影像比膠片的清晰度低,大多數觀眾表示他們從來沒有在傳統影院看到過這種完全沒有劃傷和灰塵的干凈圖像。
如果把已經有百年歷史的電影膠片比作年富力強的中年人,那麼高清晰度電視就是風華正茂的青年,而真正的數字影院還只是襁褓中的嬰兒,需要數年的時間才可能把這個夢想變成現實。

Ⅳ 電影院是如何防止電影拷貝泄露的

防止電影拷貝線路的,一般都是會直接在各大平台嚴厲禁止相關電影的視頻,一旦有的話,這一類的網站就會被投訴的

Ⅵ 電影院下檔的拷貝到哪裡去的

現在的膠片拷貝都是收歸院線,集中銷毀,留存幾個品質好的放在片庫,當然中國電影資料館也會存檔
但大多數都是數字拷貝,硬碟可以重復使用,就是2.5英寸的SATA的硬碟,你懂了?

Ⅶ 電影院放映的數字拷貝有多大

1.3K現在的數字機用的少了,4K的也基本不用我們萬達院線的大多是2K的數字機,解析度是2048*1024一部2小時的電影大約是20G左右。

閱讀全文

與電影院電影拷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外被困車里的電影 瀏覽:644
美國電影粉豬 瀏覽:502
奧特曼奧特曼大電影2015國語 瀏覽:233
電影網圖美 瀏覽:260
日本里番電影名字 瀏覽:295
怎麼現在看電影都要錢 瀏覽:365
俄羅斯電影女生打架 瀏覽:631
父親們的一天電影在哪裡可以看 瀏覽:189
3d電影團購 瀏覽:200
香港老恐怖片大全電影 瀏覽:969
推薦戶外的電影 瀏覽:15
動漫電影白蛇傳叫什麼名字 瀏覽:522
美劇電影推薦女主特別主動 瀏覽:988
瓊海寶真電影院 瀏覽:980
外國電影推薦妻子生孩子 瀏覽:74
恐怖電影推薦驚悚解說 瀏覽:60
跟活著相似的美國電影 瀏覽:388
囧媽電影推薦 瀏覽:514
國外電影有關心理學破案的 瀏覽:481
聯想電腦看電影突然黑皮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