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邵逸夫的簡介是怎樣的
邵逸夫1907年出生在上海。17歲進入大哥的天一影片公司打工,隨三哥闖盪東南亞;1932年,在香港拍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1959年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建立邵氏電影城,拍攝的影片在歷屆亞洲電影節中共得大小獎項46項,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最高紀錄;1980年,成為香港電視(無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無線電視台獲得長足發展;1973年,邵逸夫創立了香港「邵氏基金」,用於提高社會福利;1985年以來,邵逸夫又多次捐款支援中國大陸興辦教育事業,到1992年初,他捐資興辦的教育項目已達84個,總額達5億多港元。
❷ 百年傳奇邵逸夫能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開山鼻祖的原因是什麼
lz你好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邨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創業之初,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其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當時上海灘搶吃電影這碗飯的公司不止一家。「天一公司」遭到鐵壁合圍式的圍剿。為求一條生路,老三邵仁枚想到東南亞去發展。初到新加坡,浙江口音的邵仁枚被來自廣東、福建的新加坡華人拒之門外,幸得一位浙江老鄉的幫襯,邵仁枚帶去的幾部「天一公司」的片子才很快大受歡迎,一時爆棚拍告。邵仁枚忙得不可開交。只得拍電報回國,要六弟邵逸夫來當幫手。歲指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趕到了新加坡,協助三哥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創業的時日里,他們像苦力一樣,扛著電影機和影片,在烈日下長途跋涉,深入到華僑眾多的農場去放露天電影。那時的放映設備還很落後,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搖片子,一場電影放下來,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13] 1930年,掛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後買下了美芝路的新娛樂劇院和曼舞羅戲院,專門上映天一公司的新電影。[13]
1929年到1933年,美國的經濟危機引發了襲雀明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不少電影院也不得不關門停業。邵氏兄弟決定堅持下去。同時邵逸夫也意識到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有聲電影相比,自己的無聲狀態定將被淘汰,於是提出了拍攝有聲電影的建議。邵逸夫從美國回到新加坡後,在他的電影院瑞安上了有聲設備。[13]
1932年,他高價請來粵劇名伶薛覺生擔任主演,自任製片和導演,拍出了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轟動一方。有一次在泰國放映時,觀眾硬是把留聲機砸開,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裡面。邵逸夫以後每次放電影都要派專人保護留聲機。這部電影為邵逸夫大規模進行電影製作轟開了道路,影片成本1萬元,僅在廣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達60萬元。這一成功不僅使邵氏機構轉危為安,也讓邵逸夫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開山鼻祖。
20世紀30年代中期到二戰前,邵氏兄弟在東南亞一帶已經擁有139家電影院和9家娛樂場。然而,殘酷的戰爭徹底毀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經營20多年創立的龐大產業。1937年後,日寇的野蠻入侵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慘淡經營,直至難以為繼,被迫關門了事。戰爭結束後,邵逸夫考察了澳大利亞和美國,迫切地感到邵氏的電影事業不應該只是恢復舊業,而是要重新創立一個全新事業。他決心要尋找一個地方,實現他對電影事業的理想。他最後選中了香港。[1] [4]
邵氏影城
邵氏公司全體人員合影(4張)
20世紀50年代,香港得歷史機遇,百業興盛,電影業也不例外。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以50歲年紀為開辟事業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他想搶佔香港這個制高點,還要建立自己的影院和出品自己的影片,而後者難度更大,關鍵要有製作優質電影的攝影廠。建廠就得買地。香港地少供不應求,他只買得清水灣一塊地皮。那是一座荒山,夷去60英尺為平地,在上面建製片場,這便是後的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這項工程僅地價和土方就花費近50萬港元。此後,從這里拍攝的影片源源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遠遠超過香港其它電影公司的影片產量。[13]
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1300人,被外國傳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邵逸夫到香港之前,香港的電影院實行分級制,本土出品的電影只能在低級電影院放映。邵逸夫在報紙上大登廣告,招聘人才。不久,陶秦、李翰祥、卜萬蒼、岳楓、羅臻、何夢華、嚴俊等名導演來了;林黛、李麗華、樂蒂、張仲文、丁紅、丁寧、陳厚、趙雷、關山等名演員也來了。此外,邵氏公司還物色到一大批攝影、製片、化妝、剪輯等方面的人才,不少劇作家也前來應聘。邵逸夫首先聘用鄒文懷當他的《電影周刊》主編。《電影周刊》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特別是「影星生活」、「邵氏明星」、「國際影壇消息」等欄目,吸引了大批年輕人。[13]
就在這座電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後拍攝了1000多部電影。為了打響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親自挑選劇本,從幾十部劇本中,最後選中了描寫貂蟬故事的《江山美人》。然而預算費用至少要花100萬港幣,便勸邵逸夫放棄這部片子。但邵逸夫大膽起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江山美人》一炮打響,創下當時香港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並且囊括了第五屆亞洲電影節五項大獎。這部電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穩了腳跟,也使李翰祥一舉成名。緊接著,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楊貴妃》、《梁山伯和祝英台》搬上了銀幕。《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台灣上映時,有位老太太居然連看了100多場。各種報刊爭相評論邵氏出品的電影,歐美人也紛紛前來訂購邵氏的影片。[13]
進入六十年代後,邵氏公司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文懷、張徹等。[1] [4]
詳情請見連接希望可以幫到你哈~!http://ke..com/view/16414.htm#3_1
❸ 從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攝的影片,在歷屆亞洲電影節中共得大小多少個獎項
20世紀60年代,是邵逸夫開創電影王國的黃金時代,邵氏公司網羅了大量編、導、演人才,每年都能拍40多部故事片。從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攝的影片,在歷屆亞洲電影節中共得大小獎項46項,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最高紀錄。
❹ 全部經典古裝武俠電影
逍遙自在,雲淡風清。正氣稟然,豪氣干雲。仗劍俠酒,笑傲江湖。頑強剛毅,一身忠義。(功夫片不算,功夫片著眼於打鬥本身,武俠片更注重「俠義精神」和情懷。
1.倩女幽魂 (1987)
人鬼的邂逅,不與風流。多的是哭泣與淚水,多的是悵惘與嘆息。多的是心碎和疼痛。 要說這部電影在講愛,其實它更多篇幅里都在展現欲,但最終打破這所有的糾結的,只是兩人之間還來不及分辨。
2.東邪西毒 東邪西毒 (1994)
王家衛是借金庸的皮拍出了古龍的骨,沒有俠之大者,只有浪子、痴女和大漠。 「風也未動,幡也未動,是人心自己在動。」 這漂浪的人生正如大漠一望無垠,在時間的灰燼中只想和你浪跡天涯,客死他鄉。太喜歡陳勛奇的配樂《天地孤影任我行》:一去不返,一眼萬年。
3.新龍門客棧 新龍門客棧 (1992)
昨晚看完就去睡了,一覺醒來,腦子里還全是林青霞抱著缸子喝酒時的一滴淚;張曼玉不穿衣服唱歌,裹著「龍門客棧」的旗子從屋頂跳下來,亦正亦邪的眼神讓人看不透,只甘願被她電死;還有梁家輝一句「我沒有你那樣的勇氣面對沙漠」。有些電影就是這樣,一切都恰到好處。
4.卧虎藏龍 卧虎藏龍 (2000)
比起表面的刀光劍影,人心的情感和慾望才是李安要表現的江湖。再大的力量也無法化解的內心掙扎,李安卻表達得風度翩翩、意境圓融。最好的武俠片之一。 台詞:江湖裡卧虎藏龍,人心裡何嘗不是?刀劍里藏凶,人情里何嘗不是?
5.師父 (2015)
依舊是徐皓峰式儀式感鏡頭與演員調度及寫實武打設計,只不過這次終於用對了地方,觀賞性和娛樂性顯著提升,點映場笑點密集。前半段講規矩,後半段講氣節,人物和故事都好看。剪輯利落巧妙,台詞有風韻而不裝逼,各式冷兵器一口氣看到爽,動作設計精妙絕倫,鐵質音響如在耳畔,看完只想拍掌稱快。
6.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 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 (1992)
無以倫比的經典,徐克顛覆了笑傲江湖中東方不敗的概念,獨辟蹊徑,走出了一條另類的道路,演員的完美表演也是沒挑的,林青霞、李嘉欣、關之琳、李連傑、袁潔瑩,這些人湊在一起,每個角色都那麼深入人心,尤其是林青霞的東方教主,那種感覺不是隨便誰都能表現出來的,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版本。
7.黃飛鴻 黃飛鴻 (1991)
現在才算是認認真真地看這部片子,才曉得了徐克作為港片黃金時代的旗手的輝煌。不只是新派武俠的創新,還有對中西碰撞的思考。洋人靠不住,朝廷靠不住,黑社會猖獗,內斗正歡,名不聊生,人民能依靠什麼?惟有「自強」。
8.刀 (1995)
影片改編自張徹經典《獨臂刀》。在這個架空了時代背景的故事裡,刀場、獵戶、馬賊、強盜、黎民,就構成了江湖,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沒有浩然於天地間的大義,充斥著的只有野蠻和血腥,燒殺搶掠、欺凌弱小、倒掛虐殺、剝皮示眾。開場的和尚慘死,便象徵著仁義盡失,規則不復。徐克刻意運用了凌厲碎片的剪輯、晃動不安的鏡頭、大量特寫的畫面,以呈現出極度風格化的視覺效果。
武俠元素的表現也是極端化的,無處不在的男性荷爾蒙和憤懣狂躁的情緒肆意噴濺,盡皆過火,盡是癲狂,武俠不再是清晰的一招一式,而是混亂與搏命的纏斗廝殺。最後的高潮段落,趙文卓幾乎只有轉陀螺一招,熊欣欣也是只有舞雙刀招架,歇斯底里,唯快不破,為了生存,沒有理智。
9.雙旗鎮刀客 (1991)
大陸武俠片里的最頂級作品,沒有之一。何平在1991年帶來了一部毫無徵兆的電影,在它之前與之後大陸都沒有出現類似風格的武俠片,它的獨樹一幟堪稱驚艷,也必須被載入電影史冊。內容不過多評價,故事雖簡單但情節十分精彩,美術方面效果極佳,整體給人一個酷字,並且恰到好處地展現了人性,另外好妹好美。
10.俠女 俠女 (1970)
如此禪意,如此純粹。原著的精髓,加以精緻的鏡頭語言演繹,堪稱真正的武俠電影。過慢的節奏在我眼中也是詩意的象徵了,剪輯流暢又不失古典味道。古詩詞的意境,也有西方的懸疑敘事。哎呀呀,這才是武俠片嘛,胡金栓是大師。
11.新獨臂刀 新獨臂刀 (1971)
這一部依然保持了茄汁飛舞斷臂滿天的情結,但是男主一換,素質立刻大大不同。尊叔和狄龍兩個清瘦俊美的孩子,豈止有愛兩字可以衡量!「你是來陪他一起死的!」龍大俠你沒說幾句人話,但此語道破天機啊!對尊叔的認識加深,那一襲白衣啊一襲黑衣的,愛煞人啦!
12.空山靈雨 空山靈雨 (1979)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廟里眾人,芸芸眾生,各懷鬼胎。不得不說,胡金銓是最接近道法的武俠片導演,片子鏡頭運用極為出彩,配樂恰到好處,各個人物性格刻畫獨具匠心。
除了以上的12部外,其實還有不少經典的武俠片,因為時間關系,以後再介紹給你們。
以前的武俠影視都很真實,沒有磨磨唧唧那麼多廢話的,都是「刷」地一下胳膊落地,「刷」地一下血淋淋的人頭落地,叫聲凄慘。相信喜歡看老武俠片的人對那種血腥場面回憶起來都心有餘悸,就是說明拍得很成功、很真實、給觀眾印象也最深。
據說愛演愛看武俠影視的人不僅沒有血腥暴力,相反大部分人都很溫和,有自信。而且一定都很大氣,有誠信,有一副俠義心腸,乃是比較簡單的性情中人。
❺ 名人邵逸夫的傳奇故事:兩個女人成就一代影視大亨
2014年1月7日凌晨,邵逸夫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他是一位傳奇人物,他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見證了中國電影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的全部歷史。同時,他以個人財產成立「邵氏基金」,為內地教育事業捐款達25億港元;加之他在英國、美國、新加坡及香港等地的巨額捐贈,在古今捐資助學可稱當之無愧的第一人。更讓人稱奇的是,邵逸夫不僅人生傳奇,他身後的女人也像他的公司拍出來的電影一樣,充滿了浪漫的傳奇色彩……
與前輩女友一見鍾情,
沖破世俗走進第一次婚姻
邵逸夫祖籍寧波,1907 年出生於上海一個富有家庭,父親邵玉軒育有5男3女,邵逸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所以後來被香港影視圈尊稱為「六叔」。
邵逸夫從小天資聰穎,尤其痴迷於戲劇與電影。那時,他的夢想是能在電影行業中大展身手。因為家道中落,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應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開始涉足電影業。
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兄弟倆扛著放映機和影片,在烈日下長途跋涉,深入到華僑眾多的農場去放露天電影。那時的電影放映設備很落後,要用手一格格地搖片子,一場電影放下來,累得腰酸手痛,但邵逸夫硬是咬咬牙挺了過來。兄弟倆用了幾年時間,走遍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大並仔岩小鄉鎮,漸成名氣。當時,新加坡最聞名的富豪余東璇十分賞識邵氏兄弟,邀請他們到家中做客。那天,他們應邀來到余府,余東璇親自出門迎接,身旁還站著一位身著白色連衣裙、清新脫俗、氣質高貴典雅的美貌女子。余東璇介紹說:「這是黃美珍小姐。」
飯後,余東璇請邵仁枚在書房談業務合作意向,就讓黃美珍陪邵逸夫到花園中遊玩。兩個年輕人在花園中邊走邊天南地北地聊了起來,他們聊得最多的是電影。一席忘情的暢敘,讓彼此都覺得有很多共同話題,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第一次會面,在邵逸夫和黃美珍的心湖中泛起了漣漪。離開余府之後,黃美珍的絕御倩影總是在邵逸夫眼前浮現,讓他第一次體會到了戀愛的滋味。
後來,在余東璇的鼎力支持下,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掛牌成立了邵氏機構。不久,邵仁枚見弟弟的才幹已能獨當一面,便把新加坡的事業託付給邵逸夫,自己到馬來西亞去開辟新市場。
邵逸夫忙於事業,黃美珍則被才華橫溢、銳意進取的邵逸夫深深地吸引了。為了見到他,黃美珍經常借故到邵氏機構看望邵逸夫,不時還帶一些禮物分發給員工,哪個員工家裡有困難,她就想方設法為他們排憂解難,幫助邵逸夫解決了不少難題。
兩個人的心越來越近,一種超乎知己的莫名情愫在二人心底不斷升騰。如果有時間,兩人就到公司屬下的戲院看一場電影。散場後,邵逸夫總是主動送黃美珍回家,黃美珍不喜歡坐車,兩人就邊走邊聊散步回去。從公司到余府的這條路上,留下了這對年輕人愛情的足跡。
邵逸夫一面享受著愛情萌芽的心動,一面卻又為這如洪水般洶涌而至的感情深感不安。因為,黃美珍是余東璇的女友,而余東璇既是前輩,又對自己有恩。三哥邵仁枚得知此事後,力勸邵逸夫放棄這段感情,而且指出黃美珍大他5歲,不合適。但對於邵逸夫來說,並不認為年齡是什麼障礙。
邵逸夫和黃美珍關系曖昧的閑話傳到余東璇的耳朵里,余東璇卻置之一笑,說:「美珍喜歡電影,有逸夫這個懂電影的行家陪著,這是好事。」余東璇的寬容讓黃美珍心懷竊喜,她更多地參與到邵氏機構的內部事務中來,並積極地出謀劃策。
1931年,邵逸夫決定拍有聲電影,他的這個大膽想法立刻得到了黃美珍的認同。在黃美珍的支持和鼓勵之下,邵逸夫決定到美國考察。當時,沒有飛機可乘,只好坐輪船,不料,途中輪船觸礁沉沒,落水的邵逸夫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一夜後才終於獲救。幾個月後,當邵逸夫從美國帶著大批器材回到新加坡時,黃美珍早已等候在碼頭。看著瘦了一圈的邵逸夫,她心疼得說不出話來,兩行淚不自覺地就流了下來。一對相思的戀人,情不自禁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1932 年,邵氏兄弟終於在香港攝制完成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開創了中國有聲電影的新紀元。這部影片讓邵逸夫賺了一大筆,並聲名鵲起。盡管備受爭議,邵逸夫和黃美珍卻越來越感覺彼此分不開了。
終於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氣親自來到余府,向余東璇坦承了他和黃美珍相愛的事。余東璇聽罷,沉默了片刻,哈哈大笑說:「你們的事我早有察覺,君子成人之美,老戚含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愛,就不用顧及這么多,難道讓美珍一輩子陪著我這個老頭子嗎?」邵逸夫感動極了,對余東璇深深鞠躬!
1937年,30歲的邵逸夫沖破世俗的成見和約束,與黃美珍在新加坡舉行了婚禮。那天,余東璇還送來了50萬元的大禮表示祝賀。每次提起余東璇,邵逸夫就熱淚盈眶,對這位寬厚仁慈的前輩心懷感激。結婚後,邵逸夫與黃美珍都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婚姻。
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邵氏*被催毀殆盡,邵逸夫自己更因為「拍攝反日電影」被日本憲兵打得皮開肉綻,關進大牢。黃美珍一邊獨力支撐家業,一邊托關系花重金請人替邵逸夫說話,最終將他救出。
黃美珍伴隨著邵逸夫走過了他事業和人生中最波折、動盪的時期,這份歲月磨勵出來的真情讓邵逸夫深深感懷。即便日後,他身旁美女如雲,但黃美珍在他心中的地位從不曾動搖過。
木棉對橡木的愛戀,
紅顏知己放棄名利伴左右
1945年抗戰勝利後,正當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減當年。因為戰火,邵氏公司百廢待興。邵逸夫有了一種緊迫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邵氏的電影事業,重建影樓、聯系院線、每天堅持至少看一部電影。當年,他坐的勞斯萊斯是名貴豪華的車,車里有酒吧,但為了處理公務,他將其改裝成小型辦公桌,連途中的時間都不浪費。
1952年的一天夜晚,邵逸夫來到邵氏戲院樓上的夜總會聽歌。剛開始的幾場表演看得他昏昏欲睡,正准備離去時,主持人說:「下面請紅遍南洋的女歌星方逸華小姐演唱。」聽了「方逸華」三個字,邵逸夫覺得相當耳熟,他揮手招來侍者問詢。侍者告訴他:「這位方小姐是最近紅遍南洋的歌手,一曲《花月佳期》迷倒一片客人。」邵逸夫這才恍然大悟,自己曾聽過她的唱片,因為十分喜歡她的歌聲,便讓侍者送上一大束鮮花。
演唱結束後,方逸華換上一套素雅的旗袍,專程向邵逸夫道謝。兩人來到一間環境清靜的酒樓,邊吃夜宵邊聊天。邵逸夫這才知道,方逸華也是上海人,母親是老上海灘的「舞國紅星」方文霞,因為家道破敗,遺傳了母親窈窕身姿和美妙歌喉的她17歲就登台謀生,主要在香港高級俱樂部表演。方逸華非常聰明,喜歡的歌聽過一遍就能背唱出來,俏麗的外表加上美麗的歌聲,讓她的名氣越發高漲。而此次,她就是應新加坡演出商的邀請來表演的。那一晚,兩人交談甚歡。
此後,因為選影片的原因,邵逸夫時常進出香港。每次來港,只要時間允許,他就會到方逸華的夜總會捧場。方逸華對邵逸夫談起童年在上海的種種趣事,以及在南洋演出的種種見聞,邵逸夫出神地聽著,偶爾一陣爽朗的笑聲,一句睿智的話語,令方逸華感覺坐在眼前的不是一個高不可攀的電影大亨,而是一位親切的兄長、一位和藹的老師、一位幽默的朋友。
而隨著交往的深入,邵逸夫驚喜地發現方逸華不僅人長得美,歌唱得好,而且頗有見地,更將她視為紅顏知己。1955年,已經佔領東南亞電影半壁江山的邵逸夫發現:影人沒有攝影棚,等於工人沒有工廠,邵氏要想在激烈的影業競爭中發展,必須建立自己的電影製片廠,便有意在香港建設「邵氏影城」,而這需要一大筆錢。但他的想法遭到了邵氏在香港主持工作的二哥的強烈反對。對電影業無心戀戰的二哥寫信,希望邵逸夫來香港主持邵氏電影業。
1957年的初秋,邵逸夫離開了奮斗30年的南洋,來到了香港。這一年邵逸夫正好50歲,孔子所說的「知天命」之年,邵逸夫卻以萬丈雄心進軍香港,再圖霸業。來到香港後,邵逸夫做了一件對他來說意義非凡的事情:向方逸華發出了邀請,請她來邵氏兄弟公司工作。當時,方逸華的歌唱事業如日中天,許多人都勸她不要離去。但她還是不顧一切地退出了歌壇,退出人們的視線,追尋這個發現她,讓她認為值得可以相守、相付一生的男人。
自從進入邵氏公司之後,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最早一個上班、最後一個離去。她從邵氏企業采購部小職員做起,逐漸做遍公司的每個部門,對內調停、對外交際樣樣精通。方逸華的不辭辛勞和聰明睿智讓她很快成為邵逸夫在事業上最得力的助手。
1957 年,在方逸華的極力推薦下,邵逸夫用100萬港幣大膽起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李翰祥不負眾望,以《江山美人》創下當時香港電影票房紀錄,並且收獲了第xx屆亞洲電影節五項大獎。之後,邵逸夫不惜重金,把《楊貴妃》、《梁山伯與祝英台》搬上了銀幕。這兩部影片在香港、台灣以至東南亞一帶掀起了收看中國片的狂潮。
邵氏電影公司20多年間所攝制的影片有1000餘部,旗下電*有200家,每天觀眾大約100萬人。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1300 人,被外國傳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正當邵氏影業全盛之時,電影受到電視的挑戰和威脅。這時方逸華又獨具慧眼,建議邵逸夫花錢去競投無線電視的經營權,結果一舉獲得了巨大成功。而此舉奠定了邵逸夫在香港影視界無人可及的「教主」地位。
❻ 香港電影發展史資料
分類: 地區 >> 香港
解析: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則吵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盪,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森凱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孫春侍,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沖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 *** ,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制了不少情慾電影, *** 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在杭州拉開帷幕。《神話》、《千里走單騎》、《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張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風格各異的影片入圍本屆百花獎。
港片首度同內地影片同台爭奪「金雞」「百花」,這是否會成為下了多屆「多黃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評獎制度的有益促進,暫且難知。不過,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對香港電影敞開大門,或許意味著香港與內地電影已經實現了從形式上的合作,逐漸邁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❼ 電影倩女幽魂 中聶小倩是誰演的
《倩女幽魂》第一部翻拍自1960年邵氏出品的同名影片,由徐克監制、程小東導演,張國榮、王祖賢、午馬等主演。電影講述了書生寧采臣與聶小倩相愛,卻發現小倩是樹精姥姥所操縱的女鬼,之後劍客燕赤霞義助寧采臣對付姥姥,並促成他們這對人鬼戀人。
王祖賢版聶小倩是香港奇幻電影的驕傲,她被日本專業電影雜志《馬路秀》(ROAD SHOW)譽為香港電影打入日本的一大功臣。
❽ 邵氏電影有多少武俠片
400多部。
邵氏電影公司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武俠電影達到了四百餘部。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裝武俠片、功夫片、宮闈片居多,有些影片影響較大。它的《江山美人》、《後門》、《萬古流芳》、《藍與黑》和《珊珊》曾先後獲得第6屆、第7屆、第12屆、第13屆和第14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
《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調)獲得第7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優秀獎和第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功夫片《少林三十六房》和《中華丈夫》分別在第24屆、第25屆亞洲影展上獲獎。
古裝武俠片《大醉俠》、《獨臂刀》、《英雄無淚》和宮闈片《傾國傾城》、《武則天》、《楊貴妃》等都受到觀眾的歡迎。80年代中期起,影片產量減少,但創作上重視現代題材,代表作有《男與女》、《傾城之戀》、《表錯七日情》和《女人心》等。
邵氏十大經典武俠電影
1、《金臂童》
《金臂童》由張徹導演,並與倪匡聯手編劇,郭追、羅莽、孫建等主演。上映時間:1979年。
2、《五毒》
《五毒》是由張徹執導的動作片,主演:江生、羅莽、孫建、郭追、韋白、鹿峰、王龍威等參演,上映時間:1978年。
3、《多情劍客無情劍》
《多情劍客無情劍》有導演楚原執導拍攝,主演:狄龍、爾冬升、岳華、余安安、艾飛等人出演。上映時間:1977年10月14日。
4、《封神劫》
《封神劫》由導演華山執導,主演:劉雪華、莫少聰、劉永、龍天翔、王戎等人出演,上映日期:1983年05月27日。
5、《殺絕》
《殺絕》由導演華山執導,主演:徐少強、林珍奇、谷峰、詹森狄龍等出演,上映時間:1978年。
6、《魔劍俠情》
《魔劍俠情》是由楚原執導,主演:狄龍、爾冬升、傅聲、楚湘雲、井莉、谷峰等出演的動作片。上映時間:1981年。
7、《碧血劍》
《碧血劍》由導演張徹執導,主演:郭追、文雪兒、井莉、龍天翔等人出演,上映時間:1981年。
8、《風流斷劍小小刀》
《風流斷劍小小刀》由導演孫仲執導,主演:狄龍、傅聲、施恩、李麗麗等人出演,上映時間:1979年4月12日。
9、《廣東十虎與後五虎》
《廣東十虎與後五虎》是由張徹導演,主演:狄龍、傅聲、錢小豪、狄威等人主演的香港電影,上映日期:1979年12月13日。
10、《少林傳人》
《少林傳人》由導演唐佳執導,主演:狄龍、爾冬升、白彪主演,黃培基、元彬、元華、李海生、江全等人出演,上映時間: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