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模糊哦 什麼叫最高級別電影節呢?什麼叫大獎呢?下面我從幾個方面給你分析一下
1935年,《漁光曲》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1975年,《俠女》在第二十八屆戛納電影節獲得最高綜合技術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戛納獲獎。
1982年,《三個和尚》獲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短片競賽最佳編劇),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柏林獲獎。
1989年,《悲情城市》獲得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威尼斯獲獎。
2001年,《卧虎藏龍》在奧斯卡拿下四個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奧斯卡獲獎,之前的《末代皇帝》不能算是中國電影。
戛納威尼斯和柏林號稱世界三大電影節,地位其實和奧斯卡應該是平起平坐的,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影響力比奧斯卡差很多,當然要比莫斯科強很多。
不過中國電影史上具有標志性的一件大事是1988年張藝謀《紅高粱》獲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獲得頂級大獎,標志著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的崛起和第五代導演走向國際影壇。
所以我覺得你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紅高粱》
Ⅱ 奧斯卡參賽電影是不是只能是美國本土電影若不是,獲獎的有哪些
二樓的回答真是胡說八道,你去網上查查奧斯卡獎的性質,什麼「它是國際性」的?
其實奧斯卡獎不是一個國際性的電影獎項,也不是一個國際電影節,它只是美國國內的「美國電影學院」組織的一個電影獎項,它的正式名稱其實是「美國電影學院獎」,後來有一個人說這個獎像的男子模樣很像他的叔叔「奧斯卡」,因此後來「奧斯卡獎」這個別名才正式確立,到現在它的正式名稱反而不為人知。但話說回來,別名畢竟是別名,美國電影學院可是從來都沒有正式承認過「奧斯卡」這個名字的。
「奧斯卡」獎以前只頒發給美國國內的電影,是一個純粹的美國國內的電影獎項(相當於中國的華表獎,華表獎就是規定必須是中國的電影才能參加獎項,而且獲獎的演員也必須是中國國籍,否則取消獲獎資格或根本不能參加評比,以前的斯琴高娃就因為加入了瑞士國籍,結果她的最佳女演員候選資格就被取消了),但後來好像從第十二屆開始也允許其它國家的電影參選獎項,但它仍然沒有國際性,仍然無法算得上是一個國際性的電影獎項
為什麼這么說呢?有兩點決定了奧斯卡獎項不具有廣泛性和國際性
一、奧斯卡獎雖然允許國外的一些優秀電影參加評選,但只能參加「最佳外語片」這一個獎項的評選,不能參加其它獎項的評選,因為奧斯卡獎項有規定,一部電影的資金如果全部都是國外機構投資的,美國人沒有投入一分錢的話,那麼這部電影就只能參加「最佳外語片」獎。而如果一部國外電影中有美國人所投資的錢,那麼這部電影就可以算是「美國電影」(至於美國人投資了多少錢,無所謂,沒有底線,只要美國人投資了就行),就可以參加「奧斯卡」獎所有獎項的評選活動。而其它的一些國際性電影獎或電影節,如戛納和威尼斯或柏林(包括中國的上海電影節)等,則根本就沒有這個規定,所有的電影,無論是哪個國家的,都可以參加任何獎項的評選,沒有限制。
所以這是「奧斯卡」和其它國際性電影節或電影獎的重大區別所在,所以它不具有廣泛性,它的這個條件限制了很多優秀電影獲獎。
二、奧斯卡獎的評選人,或者是投票人,都是美國人,或者是擁有美國合法居住權的公民。其它國家的電影人,不管你的名字有多大,都沒資格投票。這也和戛納等電影節完全不一樣,戛納電影節沒有這個限制(其它的電影節也沒有),它可以邀請很多國家的人來當評委,使影片的評獎具有國際性,中國的很多電影人,包括陳凱歌、張藝謀,甚至舒淇等人,都當過國外電影節的評選嘉賓。
因此「奧斯卡獎」不具有國際性,它所評選出來的電影,只代表了美國電影界的聲音,其實很多獲得「奧斯卡獎」的所謂「優秀電影」,在國際上都是一個獎都得不到,畢竟「美國的」並不代表「全球的」
Ⅲ 陳凱歌的著名電影
獲獎作品:
《黃土地》1985年獲瑞士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英國第二十九屆倫敦及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特蘭杯導演獎,第 五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西方文化技術交流中心電影獎薩。
《大閱兵》1987年獲加拿大第十一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義大利都靈青年國際電影節大獎
《孩子王》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影視委員會特別獎,比利時1988年電影探索評獎活動的探 索影片獎,第四十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教育貢獻獎。
《霸王別姬》1993年獲第四十六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其他作品:
《梅蘭芳》(Mei Lan Fang,2008年)
《每人一部電影》(2007年),為慶祝戛納電影節60周年,組委會邀35位與戛納有聯系的世界知名導演,各拍一支約3分鍾的電影短片,表達他們心中對於電影院的感受與感情。
《無極》(The Promise,2005年)
《殺死你的溫柔》(Killing Me Softly,2002年),陳凱歌進軍好萊塢的一部外語片
《和你在一起》(Together,2002年)
《蝶舞天涯》 (Die wu tian ya,2002年)
《十分鍾年華老去》 (Ten Minutes Older,2002年),芬蘭/ 德國/ 荷蘭/ 西班牙/ 英國/ 中國,15位導演、15部短片,2002年戛納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影片
《荊軻刺秦王》(The Emperor and the Assassin,1999年)
《風月》(Temptress Moon,1996年)
《邊走邊唱》(Life on a String,1991年)
《強行起飛》 (1984年),電視電影
作為演員:
和你在一起 Together (2002)
大宅門 (2001) ... 府衙差官
荊軻刺秦王 The Emperor and the Assassin (1999)
男生女相:中國電影之性別 Yang ± Yin: Gender in Chinese Cinema (1996)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1987)
書籍作品
《少年凱歌》
《我們都經歷過的日子》
Ⅳ 誰知道這么個電影,是紀念電影誕生100周年的,1995年的片子
我看過這么部電影,也是很多名導導演的,叫<十分鍾年華老去>
這是介紹. ..但是好象是02年的
下面是介紹..
信報威尼斯專電:(特派記者馮翰墨)威尼斯當地時間9月3日中午11時30分,曾經在今年戛納電影節上公映的集錦片《十分鍾年華老去》(Ten Minutes Older)在卡西諾中心召開了新聞發布會。
這部影片是由全球10位著名導演各自拍攝的短片組成,每部片長都限制在10分鍾。記者在發布會現場看到,影片的幾位「主角」還未到場,就已經有許多義大利和外國記者早早
在門外守候。等工作人員放行之後,可以容納近100人的大廳幾乎人滿為患,許多遲來的人不得不站在過道里,而台上台下記者與幾位導演的交流,氣氛之熱烈絕不亞於好萊塢明星在這里的露面。可惜,貝爾托魯奇、戈達爾兩位大師沒有來到威尼斯,這令大家多少有些失望。
影片在電影節上一共就放映4場,所以電影票的走俏可想而知。當日14時30分,記者來到了距離電影節主會場最遠的一家電影院。按照原定時間應該在14時45分准時放映,但是為了爭睹這部眾位著名導演的電影集粹,各國記者和影迷蜂擁而至電影院門外,排隊的長龍綿延將近200米。平時只用2分鍾就能從柵欄外走進電影院入口處的路程,記者這回卻用了將近半個小時。入口甚至增設5名工作人員檢查證件,以防有人混入電影院。到了裡面,黑壓壓的觀眾席更是難以找到一個空座位。好不容易在倒數第五排靠近出口的位置坐定後,記者看看手錶已經是15時了,一些不耐煩的觀眾開始拍巴掌叫倒好。
影片放映了7位導演的作品。第一位出場的是曾經拍攝過《末代皇帝》的義大利電影大師貝爾托魯奇的《A History of Water》,是一個有點類似中國流傳的「善有善報」的哲理性故事。
第二部展映的《About Time2》出自邁克·菲吉斯之手。他的影片將大屏幕上切割為四個鏡頭,每個鏡頭各自講述著各自的情節,最後卻又總能在不經意間重合。盡管在影院呈現的效果乍看有些眩暈,但是許多觀眾仍然對其拍攝手法上的新意報以掌聲。
法國國寶級的電影大師讓·呂克·戈達爾的《In the Black of Time》被當作壓軸戲擱在最後才放映。在這部短片里,大師以紀錄片的手法重現戰爭、暴力與死亡,如果地球的生命僅剩10分鍾,那麼人類的自相殘殺將徹底毀滅我們自己。
很遺憾在這次國際大師級的短片集粹中,沒能看到陳凱歌的《百花深處》。據說他參加此次集粹的《百花深處》,源自北京護國寺附近的一條小巷,不知道陳導是否能把對北京古老的魅力化作不朽的影像。
再看下這個..
看裡面的集錦電影 有沒有你說的那部..
什麼是拼盤電影,就是幾個導演各自拍一部短片,湊到一起,或者叫集錦電影。這幾天集中看了幾部拼盤電影,補看了一直沒有看完的《十分鍾年華老去:大提琴篇》,又看了06年戛納的《巴黎,我愛你》,今年的《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電影》,但說句良心話,我一點不喜歡拼盤電影,而且這種趨勢是越來越不喜歡。
除了這三部之外,我知道的拼盤電影還包括《六個導演眼中的巴黎》、《四個房間》、《九一一事件簿》、《性愛禁區》以及三個導演拍的《愛神》等等,人數再少下去的話,就稱不上是拼盤了。在這些拼盤電影中,我認為成就最高的無疑是02年戛納的《十分鍾年老去》,陣容是超豪華的,15個當世名導,10分鍾的長度,寬限的體裁,其中的三部我非常欣賞,分別是伊利·曼佐的《一瞬間》勾畫了一種回憶的情緒;沃克·施隆多夫的《啟迪》敘述了一種哲學的深刻;維姆·文德斯的《距離托那12英里》渲染了一種眩暈的感覺。
到了4年後的《巴黎,我愛你》這里,時間從10分鍾壓縮到5分鍾,18個導演。說實話,我只看到了五光十色的愛與浪漫,而且這種感覺來得還比較表面。只是覺得有幾個短片挺討巧的,諸如5區塞納河畔不同種族之間的愛戀;7區埃菲爾鐵塔下的滑稽幽默;12區巴士底廣場,偷情丈夫因為妻子身患絕症後的回心轉意。其他的,恕我記憶不好,已經忘了大半。而今年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好么,35個導演,3分種的時間,看的時候簡直像走馬燈一樣。看完了立馬就忘了,腦子里頂多隻剩下幾個場景。3分鍾,在慢節奏導演的手裡,就是幾個空鏡頭,幾個情緒營造的時間,哪還來得及什麼故事。
再來說我為什麼不喜歡拼盤電影,我想用文學藝術里的東西來做類比。每個藝術門類都有它自己最成熟,最能代表這門藝術的發展水平的形式。放在文學里,就是小說;放在電影里,就是長片。同樣都是長片,可以像科恩兄弟的《冰血暴》那麼短,也可以像英格瑪·伯格曼的《芬妮與亞歷山大》那麼長,但這都不妨礙其作品的優秀程度,就像是在小說裡面,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之於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
但總得有個限度。時間的,或者是篇幅的。再短了,就不成樣子了。比如,10萬字可以寫成一部小說,這肯定沒問題,就像是90分鍾的電影;2萬字,可以湊合成一篇說得過去的小說,就像是10分鍾的電影;2000字也可以勉勉強強擠個超短篇什麼的,但顯然難以成為什麼名作了,因為這基本上就是小散文的篇幅,就像是5分鍾的電影;200字呢,差不多是一首現代詩的長度,就像是3分鍾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