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四個春天電影(北漂大叔為父母拍出的高分電影)
非科班出身、「北漂大叔為父母拍出高分電影」、趙薇、黃渤、陳坤、周冬雨、章宇、等組團力挺,種種「奇跡」均指向同一部電影——《四個春天》。
這部從家庭錄像開始的紀錄片電影,用平和的私人影像呈現,給大眾帶來了最純粹最溫暖的感動。豆瓣8.8,超過91%的評分觀眾給出了4星以上。網名「起床,吃飯」的《四個春天》導演陸慶屹,也寫下了簡單有力的短評,「我自己的片子,我打五星」。
作為2018年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驚人首作」獎,陸慶屹在獲獎時表示,「我覺得應該是我爸媽獲得這個獎項,他們有用板磚(FIRST青年影展獎杯)拍掉生活一切苦難的勇氣」。
他同時鼓勵大家都能做自己生活的記錄者。影片中,陸慶屹年逾古稀的父母恩愛幸福,他們將歲月的苦難化為財富,展現出超乎常人的樂觀、豁達、堅韌與感染力。歷時6年製作完成,陸慶屹將父母從貴州獨山老家接來北京參加《四個春天》影片試映,方才釋然,「對於這個片子來說,我覺得我已經完成了。」
▲電影《四個春天》導演陸慶屹(中)攜父母參加北京試映
兩篇日記帶來的高分電影
這種真摯的熱情促使陸慶屹開始回顧父母習以為常的「普通生活「,他決定重新審視這種日常——自己「是留戀這些東西的」。於是,從2013年開始,每年春節回家,陸慶屹都拿起攝像機跟拍父母,他想把拍攝的素材作為家庭影像,「挽留」一些流逝的時光。
漸漸,經過兩年春節過年回家的拍攝,陸慶屹發現自己對電影製作產生越來越大的興趣,「我心裡有很多想表達的東西,電影是可以做到並且我可以做好的」。而這時一篇關於侯孝賢的訪談更是堅定了他的方向,「你想拍電影就去拍啊,你不拍怎麼知道開始」。
於是陸慶屹有了要為自己父母拍部電影的大膽想法。他辭去所有工作,買來很多書,自己研究拍攝技術,了解更多關於電影和電影製作的知識。
中間,姐姐去世。父母「一下迅速衰老」,陸慶屹告訴自己得堅強一些,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慢慢得「接受生死」,他決定要趕在父母老去之前讓他們看見這部影片。
時不我待。經歷「四個春天」的素材,陸慶屹回到北京,整整一年零八個月把自己關在房間,學習、研究、做剪輯,每天16個小時。他告訴麻辣魚,從一開始想記錄整個獨山的社會生態和環境變遷到想要描繪小縣城的狀況,自己的親戚、家族、街坊,到幾經思路才決定集中在某一個清晰的時間線上去講述——每個春天裡,年逾古稀的父母為主角,哥哥、姐姐、親戚作配角,一個家庭喜怒哀樂的人生百態。
被問到作為導演和拍攝對象的親人,如何在情感分寸上做把控,陸慶屹的回答質朴而坦誠,「我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抽離感,沒有完全跳脫出來。只是我在做(記錄家庭生活)這件事情,他們知道,僅此而已」。
在尤倫斯的第一場放映中,製片人趙珣也被這部片子打動了,她希望影片能被更多人看到,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幫到陸慶屹。後來,趙珣與製片人王立學(《白日焰火》、《暴雪將至》、《梔子花開》製片人)一起為影片組建了後期團隊,並著手龍標申請等後續院線計劃。
於是,後期團隊在保留影片質朴細膩特質的同時,從剪輯、調色、聲音多個方面對影片進行技術上的完善,將影片整體質量提升到符合院線發行的標准。從私人記錄到院線上映,8.8分的紀錄片電影就這樣誕生了。
不刻意迴避傷痛
《四個春天》里,當第一個春天即將結束,兩位老人開始擔憂起自己的健康問題。第二年,身體不好的姐姐陸慶偉得了一場大病,在 2014 年 10 月去世。陸慶屹用鏡頭記錄下了沉默難言的母親和父親。第三個春天,沒有往常那樣豐盛的年夜飯,父親一遍遍觀看他在上世紀90年代記錄下的家庭錄像。
在陸慶屹的平靜敘述中,盡管輕描淡寫,姐姐的去世無疑是影響片子走向和內容質感很大的因素。是否有想過在剪輯時迴避這部分?
陸慶屹沒有掩飾他的脆弱。他說,其實有一個月時間,自己沒法面對那部分素材,但是,這個片子是想獻給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的,所以無論怎樣都要完成。本身一家人團聚的時間就少,在那種時刻能看到人在面對這種無奈的情形下,都應該有的一些反應,「不管怎麼樣,這就是生活。」
他繼續補充道,那時候從沈陽過來送別姐姐的二十幾個朋友和背著鼓走十幾里山路來唱喪歌的兩位老人,其實都是自己想要留住的「不能忘記的恩情」。陸慶屹說,處在這個社會里,有那麼多人,他們為你做的這些事情,其實都應該記下來,除了悲傷之外,應該還要有更大的勇氣,「悲痛不能一直被刻意迴避掉」。
而從第三個春天開始,影片加入一家人在二十年前就保留下來的家庭錄影,有彼時健在的姐姐、芳華之年的哥哥和更年輕的父母,一家人圍爐夜話的過往,伴有文案或解說,並由父親配上音樂,這些並非出自陸慶屹之手的陳舊影像,不僅有效拓展了背景信息量,讓時光更有溫度和厚度,同時讓影片整體更為抓人。
▲導演陸慶屹與哥哥、姐姐合照
陸慶屹回憶,姐姐走後那一年,父母常常伴著之前的照片和錄像回憶往昔,家裡不時籠罩著一種時光流逝的無奈之感,「我雖然拍了4年,但呈現的是將近20年的家庭變化,很多東西不是我拍的,但是他們記錄下來讓我在腦中填補這段生活,這對我來說很幸福。」
而這也可能是影片在觀眾心中泛起漣漪的原因吧,陸慶屹不無感慨,作為人本身,在油鹽醬醋、生老病死這些最基本的需求和規律之下,我們可能還有一些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當你看到這種選擇是讓人變得更豁達,找到一種精神出口之後,可能生活會更有意味和趣味吧。」
對他們來說就是生活
處女作收獲如此不俗口碑,「但對於我來說,能帶父母來北京看片,就已經成功了。我的成功就僅限於此了。」陸慶屹肯定地說,這個電影能在全國上映,對父母的生活也沒有任何影響。
一年前他們看完片子,母親李桂賢難得嬌羞,「早知道就穿的好看一點了」,而內向的父親表達一句,謝謝我的小兒子,再看到邊上負責給影片編曲和音樂部分的哥哥陸慶松,繼而補充道:「也謝謝我的大兒子。」質朴和溫暖縈繞其中。
之後父母回到貴州老家,旅遊,勞作,對歌,繼續各種新嘗試。他們把女兒的墳前收拾得像一個小花園,還在墳邊種了辣椒。
▲從左至右:哥哥、父母、導演
陸慶屹笑著解釋,這本身就是他們的生活,很普通的生活,他們太忙了,種花種草,每天都沒有停歇,所以(自己「主演」的電影全國上映)這種事情對他們來說也不是那麼重要吧。
「因為這實際上對他們來說就像家裡有個人多了一個玩具,就這樣而已,和種的葡萄收獲了葡萄,種了南瓜收獲了南瓜,這個感覺是差不多的吧」。
他又舉了一個例子,更早的一個春節,自己跟母親說可以看一下剪完的片子,她說好啊,那時候說吃完飯再看,然後吃完飯出來就忘了。陸慶屹笑笑,「這個事情就忘了一年,他們也沒太當一回事」。
而對於陸慶屹說來,這部自學剪輯後的紀錄片處女作《四個春天》也算是送給父母讓他們安心的禮物。16歲叛逆離家,母親對陸慶屹的告誡是「第一你不要死,二不要犯罪」。如今北漂30年,根據興趣各種職業嘗遍,也仍在未婚階段,陸慶屹說,父母給了自己充足的選擇權,「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他們都讓我去做,並且在這個其中給我參考,尊重我的選擇,從來沒有阻止過我」。
陸慶屹曾說,每個普通的家庭都有它的詩意,「我們走過很多地方,領略過無數風景,但最後只有家最難以忘懷。希望不論我們走過天涯海角,始終不忘心中柔軟。」
第四個春天,母親重新烤起臘腸,每年都會在陸家過冬的燕子也飛了回來,第一個春天栽種下的臘梅花也開花了。影片結尾,兩位老人在女兒的墓前跳起了舞,唱起了歌,陸家的生活又重新走上了正軌。
就像李桂賢在電影結尾時唱的那首歌:「在我心靈深處,開著一朵玫瑰,但願你天長地久,永遠永遠把我伴隨」。
B. 《七人樂隊》開幕FIRST,青年影展重溫時代經典,這部電影講了什麼
《七人樂隊》這部影片作為FIRST電影節開幕的影片,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和熱議。這部影片在青年影展上重溫時代經典,給很多人帶來了不一樣的感覺,也對香港有了更好和更深的了解。這部影片採取單元的模式,由7個單元組成裡麵包含了各個部分的經典。有很多出色的表現和鏡頭,讓大家回顧香港過去的精彩風貌,非常的不錯。
在這部電影中或多或少會引起大家的思考,會讓大家看到香港的過去以及香港的未來,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通過影片可以讓大家回到過去,感受過去香港的發展以及現在香港發展的繁榮。這一路走來都不容易有很多人的付出,這些東西值得大家表揚和點贊的。
C.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上映,都有哪些令人期待的看點
導演劉漢祥透露,影片的拍攝初衷是因他對於親子教育的困惑,但拍完三個少年打冰球的故事後,他也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
就像片中曲瑞晨的母親所說:「我們也不告訴他正確答案是什麼,因為可能我們窮盡自己的一生,也在尋找我們人生的正確答案」。現場觀眾對於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家庭教育困境和不斷探尋人生答案的過程也感同身受,對電影的品質贊不絕口。
映後采訪中,有位小朋友說,當片中的冰球少年在賽場上遇到挫折時並沒有倒下,而是繼續堅持冰球之路,讓他特別感動。影片拍攝歷時三年,沒有腳本,沒有排演,素材完全來自幾組家庭真實的生活狀態,而正是因為這種真實的力量,才最打動人。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深圳首映現場。主辦方供圖
▲成都首映現場,觀眾為北京冬奧助力。主辦方供圖
▲冰球少年參加影片深圳首映。主辦方供圖
━━━━━
關於《冰上時刻》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將於1月7日正式上映。
影片故事開始於2018年的夏天,北京某俱樂部重組了一支少年冰球隊,球隊成員是一群2009年出生的孩子。66號於力凡、95號曲瑞晨、97號翟子男逐漸成為了故事的主人公,他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追夢冰雪,從稚子懵懂到少年初長,依然堅持踐行著自己的冰球夢想。
而在這背後,他們的父母和家庭也付出了不為人知的努力,和孩子們再一次經歷了「成長」的快樂與陣痛。該片曾獲得FIRST青年電影展紀錄片實驗室最佳紀錄片提案,並入圍IDF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創投項目。據悉,影片將於1月7日與全國觀眾見面。
━━━━━
紀錄片是生命的陪伴,
導演也在尋找答案
導演劉漢祥特地把自己的女兒和家人帶到了首映禮現場,談及為何拍這樣一部紀錄片,他直言不諱:「2017年,我的女兒出生,作為一個新手爸爸,我不知道如何陪伴她成長,如何教育孩子。拍攝這部紀錄片,也是我帶著對教育的困惑尋找答案的過程。」
劉漢祥慶幸碰到了曲瑞晨、於力凡、翟子男三位小主人公及他們的家庭,在鏡頭前,他們非常誠懇、真實地呈現了各自的生活。三年多的拍攝過程,有很多瞬間讓劉漢祥感同身受,只是關於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的正確答案,他並不確定,「可能我也需要窮盡一生去尋找。」
活動現場,製片人徐秋麗感謝了很多人,從導演、攝影師到被拍攝的家庭,從提供場地便利的冰球俱樂部到後期的剪輯人員、幕後工作人員。一部好看的紀錄電影呈現到大家面,很多人為之付出了三年多的努力。
D. 國內比較好的影展
FIRST青年電影展(FIRST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每年7月份於青海省西寧市舉辦的具有國際性質的電影賽事,由西寧市人民政府、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FIRST青年電影展致力於推廣青年電影人早期作品,鼓勵評獎為主。
獲獎名單
第12屆(2018年)
最佳劇情片
《郊區的鳥》
最佳導演
拉華加《旺扎的雨靴》
最佳演員
池韻《美麗》
最佳藝術探索
《馴馬》剪輯·古濤
一種立場
《狂熱自白》
最佳紀錄片
《四個春天》
最佳劇情短片
《運轉法則》
評委會大獎-長片類
《I Am Truly A Drop of Sun on Earth》
評委會大獎-短片類
《Fauve》
特別提及
The Burden
第11屆(2017年)
最佳劇情片: 《小寡婦成仙記》
最佳導演: 蔡成傑《小寡婦成仙記》
最佳演員:塗們《老獸》、鄭人碩《川流之島》
最佳紀錄片:《囚》
一種立場:《殺瓜》
最佳藝術探索 :《笨鳥》
最佳短片:《野潮》
最佳動畫實驗片: 《異域》
評委會大獎·長片: 《入黑之時》
評委會大獎·短片: 《於是我們把金魚放進了泳池》
第10屆(2016年)
最佳劇情片:張濤《喜喪》
佳導演獎:張濤《喜喪》
最佳演員獎:孫伊涵《我心雀躍》
最佳藝術探索:馬凱《中邪》
最佳短片獎:於鐳《造化》
最佳實驗/動畫獎:趙易《八里溝》
最佳紀錄片獎:黎小鋒、賈愷《昨日狂想曲》
「一種立場」獎:金行征《消失在黎明前》
評委會大獎(國際短片類):Guido Hendrikx《Among Us》、Klara Kochańska《The Tenants》
評委會大獎(國際長片類):空缺
第09屆(2015年)
青年競賽單元:
最佳劇情長片:德格娜《告別》
最佳導演:王一淳《黑處有什麼》
最佳紀錄片:顧曉剛《種植人生》
最佳演員:趙炳銳《命運速遞》
佳藝術貢獻獎:翟義祥《還俗》
最佳短片:周鉅宏《見光》
評委會大獎(短片):Vlad Marsavin《塞巴斯蒂安》
評委會大獎(長片):Laura Bispuri《處女之誓》
學生競賽單元:
最佳紀錄片:馬倩雯《活著》
最佳劇情片:範文翰《原諒》
最佳動畫/實驗片:張林《魚》
評委會大獎:Laura Spini《完整的你》
第08屆(2014年)
青年競賽單元:
最佳劇情長片:忻鈺坤《心迷宮》(原名:《殯棺》)
最佳導演:忻鈺坤《心迷宮》
佳演員:黃河《原來你還在》、黃璐《雲的模樣》
最佳藝術貢獻獎:宋曉飛《白相》(攝影)
最佳紀錄長片:黃肇邦《子非魚》
最佳短片:程亮《關於上海的三個短片》
評委會大獎(長片):Tamar van den Dop《Supernova》
評委會大獎(短片):Jean-Bernard Marlin《La Fugue》
學生競賽單元:
最佳劇情片:甘劍宇《小學雞大電影》
最佳紀錄片:陳一線《醫院里的中國》
最佳實驗片:張徐展《陰極射線管的神秘儀式》
評委會大獎:Oscar Sharp《The Karman Line》
第07屆(2013年)
青年競賽單元:
最佳劇情片:郝傑《美姐》
最佳紀錄片:傅榆《藍綠對話實驗室》
佳短片:施君涵《華麗緣》
最佳導演:郝傑《美姐》
最佳演員:馮四《美姐》
最佳編劇:郝傑、葛夏《美姐》
最佳攝影:徐偉《甜蜜十八歲》
最佳美術:栗存旺《美姐》
最佳剪輯:高則豪《目擊者》
最佳配樂:藤原尚紀《我們永遠在這里》
評委會特別獎:高則豪《目擊者》
大學生競賽單元:
最佳劇情片:Brian O』toole《周日早上》
最佳紀錄片:阮建恆《沉漁》
最佳動畫片:Jonathan Langager《約瑟芬與蟑螂》
最佳實驗片:樊夢悅《它的故事》
評委會特別獎:文牧野《BATTLE》
第06屆(2012年)
「大學生影展」短片競賽單元:
最佳實驗片:劉方白《9Nine》
最佳紀錄片:屈詩航《劉立武》
最佳劇情片:潘智欣《代駕》
最佳動畫片:Pablo Serrano《Eso te pasa por borroco》
評委會特別獎:張子龍《西廂》、Jeff Sousa《The Hirosaki Players》
「一戟即中」青年電影推選單元:
最佳剪輯:孟超、孫一凡《頂缸》
最佳攝影:盧晟《這里,那裡》
最佳編劇:楊南倩、秦海璐、鄧勇星、葛文喆、席然《到阜陽六百里》
最佳音樂:Yongmin moon(韓國)《這里,那裡》
最佳美術:李桃《小老頭與電影院》
最佳導演:郝傑《光棍兒》
最佳演員:秦海璐《到阜陽六百里》
最佳紀錄片:范立欣《歸途列車》
最佳故事片:鄧勇星《到阜陽六百里》
評委會特別獎:馬莉《京生》
E. 你聽說過FIRST青年電影展嗎
FIRST青年電影展是一個專門發現和推廣青年人電影的展覽,如今已經舉辦到第14屆,今年的展覽是在西寧舉行的。
F. 誰能提供歷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1、第十四屆,1941年,最佳記錄片:Churchill『s Island
2、第十五屆,1942年,最佳記錄片:《中途島戰役》等四部記錄片
3、第十六屆,1943年,最佳記錄片:《12月7日》(短片),《沙漠勝利》(長片)
4、第十七屆,1944年,最佳記錄片:《海軍陸戰隊登陸踏拉瓦島》、《戰斗夫人》
5、第十八屆,1945年,最佳記錄片:《希特勒活著嗎?》、《名副其實的光榮》
6、第十九屆,1946年,最佳記錄片:《命運的種子》(Seeds of Destiny)
7、第二十屆,1947年,最佳記錄片:《第一步》(短片)(First Steps)、《死亡設計》(長片)
8、第二十一屆,1948年,最佳記錄片(短片):《走向獨立》,最佳記錄片(長片):《秘密陸地》
9、第二十二屆,1949年,最佳記錄片(短片):《生存機會》、《以多抵少》,最佳記錄片(長片):《烏地的黎明》
10、第二十三屆,1950年,最佳記錄片(短片):《朝鮮內情》,最佳記錄片(長片):《提坦--米開朗基羅的故事》
11、第二十四屆,1951年,最佳記錄片(長片):《南太平洋島風光》
12、第二十五屆,1952年,最佳記錄片(短片:《鄰居們》,最佳記錄片(長片):《環繞我們的海洋》
13、第二十六屆,1953年,最佳記錄片(短片):《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最佳記錄片(長片):《沙漠奇觀》
14、第二十七屆,1954年,最佳記錄片(短片):《星斯四的孩子們》,最佳記錄片(長片):《消失的大草原》
15、第二十八屆,1955年,最佳記錄片(長片):《海倫.凱勒自己的故事》
16、第二十九屆,1956年,最佳記錄片(短片):《南北戰爭的真相》,最佳記錄片(長片):《沉默的世界》
17、第三十屆,1957年,最佳記錄片(長片):《艾伯特.施韋策》
18、第三十一屆,1958年,最佳記錄片(短片):《女傭人》,最佳記錄片(長片):《白色的荒地》
19、第三十二屆,1959年,最佳記錄片(短片):《玻璃》,最佳記錄片(長片):《塞倫吉蒂不會死》
20、第三十三屆,1960年,最佳記錄片(短片):《吉斯皮納》,最佳記錄片(長片):《飛馬》
21、第三十四屆,1961年,最佳記錄片(短片):《展望》,最佳記錄片(長片):《上有天,下有地》
22、第三十五屆,1962年,最佳紀錄片(短片):《迪倫.托馬斯》,最佳紀錄片(長片):《黑狐狸》
23、第三十六屆,1963年,最佳紀錄片(短片):《查格爾》,最佳紀錄片(長片):《羅伯特.弗羅斯特:一位與眾人爭吵的情人》
24、第三十七屆,1964年,最佳紀錄片(短片):《來自小石城的幾個人》,最佳紀錄片(長片):《雅克一伊夫斯.庫斯圖的沒有太陽的世界》
25、第三十八屆,1965年,最佳紀錄片(短片):《活下去!》,最佳紀錄片(長片):《埃莉諾、羅斯福的故事》
26、第三十九屆,1966年,最佳紀錄片(短片):《到明天就是一年了》,最佳紀錄片(長片):《戰爭游戲》
27、第四十屆,1967年,最佳紀錄片(短片):《紅木樹》,最佳紀錄片(長片):《安德森隊伍》
28、第四十一屆,1968年,最佳紀錄片(短片):《人為什麼創造》,最佳紀錄片(長片):《自己的歷程》
29、第四十二屆,1969年,最佳紀錄片(短片):《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最佳紀錄片(長片):《阿瑟.魯賓斯坦一熱愛生活》
30、第四十三屆,1970年,最佳紀錄片(短片):《訪問我的老戰士》,最佳紀錄片(長片):《伍德斯托克》
31、第四十四屆,1971年,最佳紀錄片(短片):《暗哨》,最佳紀錄片(長片):《赫爾斯特龍記事》
32、第四十五屆,1972年,最佳紀錄片(短片):《這個極小世界》,最佳紀錄片(長片):《馬喬》
33、第四十六屆,1973年,最佳紀錄片(短片):《普林斯頓:尋找答案》,最佳紀錄片(長片):《偉大的美國牧童》
34、第四十七屆,1974年,最佳紀錄片(短片):《不》,最佳紀錄片(長片):《心靈與精神》
35、第四十八屆,1975年,最佳紀錄片(短片):《比賽結果》,最佳紀錄片(長片):《從珠穆朗峰滑下來的人》
36、第四十九屆,1976年,最佳紀錄片(短片):《計算我們的日子》,最佳紀錄片(長片):《美國哈蘭縣》
37、第五十屆,1977年,最佳紀錄片(短片):《嚴肅是我的敵人》
38、第五十一屆,1978年,最佳紀錄片(短片):《戈薩默.康多的逃跑》,最佳紀錄片(長片):《嚇人的真相》
39、第五十二屆,1979年,最佳紀錄片(短片):《保羅.羅伯遜:對一位藝術家的歌頌》,最佳紀錄片(長片):《最好的孩子》
40、第五十三屆,1980年,最佳紀錄片:《從東方偉人到莫扎特:艾薩克.斯特恩在中國》
41、第五十四屆,1981年,最佳紀錄片(短片):《協調一致》,最佳紀錄片(長片):《滅絕種族的大屠殺》
42、第五十五屆,1982年,最佳紀錄片(短片):《如果你熱愛這個星球》,最佳紀錄片(長片):《又一個孩子失蹤》
43、第五十六屆,1983年,最佳紀錄片(短片):《5點15分的弗拉明戈舞》,最佳紀錄片(長片):《他想讓我跳舞》
44、第89屆,2018年,《辛普森:美國製造》、《海上火焰》、《我不是你的黑鬼》、《生活,動畫》、《第十三修正案》
45、第91屆,2019年,最佳紀錄長片:《徒手攀岩》
(6)first電影節最佳紀錄片擴展閱讀:
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也就是奧斯卡金像獎(Oscars)設置的一個電影成就獎項之一,從1942年設置起至今。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以下簡稱影藝學院)7日宣布對奧斯卡獎部分評獎規則修改調整,此舉將對紀錄片、動畫片、最佳影片等獎項的評選產生影響。
影藝學院對紀錄長片的規則進行重大修改,多集紀錄片將不能再參加紀錄長片評選。如果按照此規則,2017年2月剛剛奪得第8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的《辛普森:美國製造》將無緣入選提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G. 有哪些從First青年影展中走出去的導演
FIRST是「電影節」,重點發掘處女作的電影節;FIRST是「競技場」,世界青年電影的行業標尺;FIRST是「實驗室」,青年電影的多樣本誕生地。FIRST青年電影展誕生於2006年,它的前身是創辦於中國傳媒大學的大學生影像節。
之後他斬獲了First青年電影節最佳劇情長片,本人也獲得了最佳導演獎。就憑這個獎,就足以看出,First青年電影節的評委和主辦方,有多大的魄力!當然,忻鈺坤也的確沒讓大家失望,他的新片《暴烈無聲》更加讓人們喜歡,絕對能成為中國黑色犯罪片的代表作品之一。
H. 第一部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紀錄片是
第一部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紀錄片是《通過水下18米》。此片一出,立馬在戛納電影節引起轟動,並一舉奪得金棕櫚獎。這也是戛納電影節首次將金棕櫚獎頒給一部紀錄片,而庫斯托獲得了這份殊榮。同時,該片也獲得了第二十九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稱號。
I. 威尼斯電影節具體有哪些獎項電影節的由來有何歷史
J. 世界五大電影節
世界五大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
創辦於 1932 年, 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該電影節每年 8 至 9 月在義大利威尼斯舉行。獎項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最有娛樂性影片、最感動人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女演員等。
戛納國際電影節
每年春季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 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電影節設有「金棕櫚獎」, 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科教片和最佳美術片等。
柏林國際電影節
1950 年在原西柏林創辦, 此後每年 2 月在柏林舉行。該電影節的獎項有金熊獎、銀熊獎、評委會獎、特別獎等, 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短片、最佳導演和男女最佳演員。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這是世界上歷史最久的電影節之一。1946年第1屆至1949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1950年第5屆改在療養地卡羅維發利舉行。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辦一次。1959年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
每屆電影節都有30-40個國家參加,放映大量影片。電影節的主要目地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與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主要活動項目有:舉行評獎工作;舉行觀摩映出並召開座談會;舉辦回顧展;開辦電影市場、推銷影片。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的最高獎是「水晶地球儀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和「利迪策玫瑰獎」。利迪策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村莊名字,1942年德國法西斯屠殺了該村的居民並燒光全村。電影節組織者為了紀念反法西斯的勝利而設立此獎。這些獎分別授予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等。中國從1950年起參加並多次獲獎。這是我國最早參加的一個電影節。1988年,我國導影謝晉執導的影片《芙蓉鎮》在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大獎。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1977 年創辦, 每年 8 月、9 月間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行。該電影節從第 2 屆起舉行評獎活動, 故事片設美洲大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 短片設蒙特利爾大獎、評委會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