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柏林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 奧斯卡 區別
柏林電影節、戛納電影節、奧斯卡區別是柏林電影節目的首差卜者穗是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戛納電影節目的為振興世界電影行業,奧斯卡是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慶滲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戛納國際電影節
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
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奧斯卡金像獎
正式名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世界著名電影獎項。奧斯卡金像獎是美國一項表彰電影業成就的年度獎項,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囊括了各種電影類型,有20多個不同的獎項,也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媒體獎項,已成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
Ⅱ 歐洲三大a類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
國際A類電影節是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劃分的「競賽型綜合類電影節」,此類電影節有評獎,但不設置特定的主題。根據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官網,截至2022年,全球共有14個國際A類電影節,包括中國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國際A類電影節中,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最權威、最著名蔽枝談、最具影響力,被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其中,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
歐洲三大a類電影節與奧斯卡金像獎區別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與奧斯卡金像獎表彰和喜好的作品側重點不同,主要表現在:
1、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作為世界最頂尖的三個國際A類電影節,入圍電影基於全球,電影、導演、演員可以來自世界各地,沒有地域限制。
而奧斯卡金像獎作為美國國家電影藝術最高獎,表彰的電影和影人主體基於美國本土,具有嚴格的地域限制,而在獎項入圍和評選上有輕視東方作品和演員的特點。所以前者是國際電影節,後者是國家級學院形式的頒獎禮,屬於截然不同的性質。
2、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作搭友為全球數以百計的電影節的代表,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獲獎作品不要求高票房、高關注度、高知名度,個性和創新是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鼓勵的重要方向。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力求通過世界各地電影的彼此交流,推進電影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
而奧斯卡金像獎重視影片的政治和商業因素,即影片在全球取得高票房、高關注度以及符合美國主體政治意識是獲獎的重要參宏碰考,由於這種市場指標,獲獎作品中的商業大片和政治影片比率很高,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成為世界關注度最高的電影獎項。
由於好萊塢百年來的深厚積累、美國本身先進的電影工業和英語作為世界語言的優勢,奧斯卡金像獎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
Ⅲ 柏林電影節最高獎項
1、最佳影片金熊獎(Golden Bear for Best Film)
金熊獎是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創立於1952年,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金熊獎與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金熊獎主要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金熊獎獎杯雛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於1932年設計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
1987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獲得金熊獎。
2、評審團大獎銀熊獎(Silver Bear Grand Jury Prize)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又名評委會大獎銀熊獎,舊稱評審團特別獎銀熊獎,於1965年設立,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僅次於最高獎項金熊獎的二等獎。
3、最佳導演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Director)
最佳導演銀熊獎,於1956年設立。
4、評審團獎銀熊獎(Silver Bear Jury Prize)
評審團獎銀熊獎,於2021年設立。
5、最佳主角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Leading Performance)
最佳主角銀熊獎,又名最佳主演銀熊獎,於2021年設立。
6、最佳配角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Supporting Performance)
最佳配角銀熊獎,於2021年設立。
7、最佳劇本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Screenplay)
最佳劇本銀熊獎,又名最佳編劇銀熊獎,於2008年設立。
8、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Outstanding Artistic Contribution)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於1978年設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柏林電影節(柏林電影節)一般指柏林國際電影節
Ⅳ 柏林電影節什麼獎
柏林電影節獎項如下:
1、金熊獎:柏林電影節最高獎項,分為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美術和最佳技術貢獻等多個類別。
2、銀熊獎:柏林電影節的另一大獎項,包括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橡頃正等多個類別。
3、評審團大獎:由評審團乎旅投票選梁悔出,表彰在電影創作和表現上具有突出貢獻的電影。
4、觀眾選擇獎:由觀眾投票選出,表彰最受歡迎的電影。
5、一些專業獎項,如國際影評人協會獎、國際青年影評人獎等。
Ⅳ 歐洲三大電影節最佳影片
歐洲三大電影節最佳影片是《小丑》。
《小丑》是由托德·菲利大祥虛普斯執導,傑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8月31日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於2019年10月4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生活陷入困境的喜劇演員亞瑟漸漸走向精神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的故事。
在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托德·菲利普斯的《小滾燃丑》最終擊敗爭議不斷的波蘭斯基執導的《我控訴》,摘得金獅大獎,這也是超級英雄改編電影首次獲得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歐洲三大電影節簡介
1、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英文: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即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
2、戛納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亦譯作康城國際電影節、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3、柏林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宴緩影節,創立於1951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
Ⅵ 歐洲三大電影節包括哪三個
歐洲三大電影節包括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三大國悄喊臘際電影節不同於美國奧斯卡金像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等頒獎禮的千人投票制度,而是採取「精英政治」的方式評獎。每一個競賽單元均設有獨立的「評審團主席」和「評審團成員」,以主席領導並在10人以下,通常邀請電影界、文學界的權威人士,他們將在討論和論證中決定獎項的歸屬。啟滑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特色各異。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偏重藝術與先鋒電影;戛納國滲巧際電影節有歐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場,偏重商業與藝術結合電影;柏林國際電影節最為關注政治性和社會性。美國奧斯卡金像獎與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被譽為世界影壇最重要的四大電影獎項。
Ⅶ 世界著名的電影獎項有哪些
戛納電影節(坎城電影節)金棕櫚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每年8月至9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它與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及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即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在電影黃金年代(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電影大師的搖籃。
柏林電影節金熊
金熊獎是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從1952年開始頒發。主要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金熊像雛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於1932年設計而成的,自1951年開始為獲獎者頒發的的金銀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創基礎上製作而成並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和其他各處那些歡迎來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來。
商業電影節奧斯卡小金人
奧斯卡金像獎,正式名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簡稱學院獎),世界著名電影獎項。奧斯卡金像獎是美國一項表彰電影業成就的年度獎項,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囊括了各種電影類型,有20多個不同的獎項,也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媒體獎項,已成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
拓展資料:
中國電影大獎
台灣電影金馬獎
台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創辦於1962年,是台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為了促進台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而設立。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1964年與1976年曾停辦。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金馬獎至今已舉辦五十四屆,參賽作者主要是華語發音或華人製作的影片。
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Hong Kong Film Awards,HKFA)是香港及大中華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創立於1982年,每年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組織與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香港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是香港電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一般於每年4月中旬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頒獎典禮,頒發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21個獎項。香港電影金像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台灣電影金馬獎並稱「華語三大電影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簡稱華表獎,全稱:政府優秀影片獎,創辦於1994年,由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主辦,是中國(內地)電影界的政府獎,體現黨和國家對電影事業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扶持。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並稱中國電影三大獎。華表獎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對前兩年度完成的各華語影片進行評選。2009年起加設優秀境外華裔演員、導演獎,以鼓勵港澳籍電影人。
大眾電影百花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聯聯合主辦,由周恩來總理發起的電影大獎。百花獎代表觀眾對電影的看法和評價,並由觀眾投票產生獎項,因此又被稱為「觀眾獎」。百花獎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為了體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獎杯為銅質鍍金花神。百花獎也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和最有群眾基礎的電影大獎。大眾電影百花獎與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金雞獎並稱中國電影三大獎。自2005年起,金雞獎與百花獎隔年評選一次,合稱金雞百花電影節。
中國電影金雞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於1981年創辦,是中國大陸電影界權威、專業的電影獎,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因當年屬中國農歷雞年,故取名中國電影金雞獎。金雞獎評獎委員會是由中國最具權威的導演藝術家、表演藝術家、電影劇作家、攝影家、音樂家、美術家,以及電影理論家、教育家、事業家共同組成,因此又被稱為「專家獎」。2015年,金雞獎全新開放政策,凡是在大陸取得龍標(上映許可證)的華語電影都可以參加金雞獎評選,不再具有地域保護。
戛納電影節
Ⅷ 知名的國際電影節獎項名稱
分類: 娛樂休閑 >> 電影
問題描述:
如題
解析: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oscar/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網站:europeanfilmacademy/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bafta/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 *** 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官方網站:cesarcinema/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官方網站:goldenglobes/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至1999年一共舉辦了36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