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2019中美電影票房對比

2019中美電影票房對比

發布時間:2023-08-14 04:05:29

① 到目前全球票房前十的電影有哪些

眾所周知,看電影是全世界人民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一部好的電影不僅能獲獎無數,也能票房大賣,賺得盆滿缽滿。雖然近年來,國產電影票房如芝麻開花一般節節高,如《戰狼》《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取得數十億人民幣的票房,但是如果換算成美金,就不怎麼顯眼了。那麼,目前全球票房最高的十部電影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看看目前全球電影票房前十的電影(以下票房均為美元):

第一名:《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2019上映,全球總票房高達27.978億。

在2019年5月5日,《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後簡稱《復聯4》)以12.09億美元的首映周末票房,打破前作《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的成績,獲得「首映周末全球票房最高電影」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復聯4》是漫威電影宇宙積攢了十年的史詩巨制,這么高的票房也是實至名歸。

以上就是目前全球票房排名前十的電影。看完了,我們會發現基本科幻電影、超級英雄電影就佔了一大半。雖然很多人說這種類型大多隻是爆米花電影,但是觀眾們的身體還是蠻誠實的。親愛的小夥伴們,你們覺得呢?

② 當今電影市場的概況

當今電影市場概況
核心提示:從去年開始,幾乎所有的中國電影人都開始把「我們這么好的市場」掛在了嘴上。當然,2010年中國電影的成績的確不差,100億的票房也的確是歷史新高。但是,逐漸走高的市場背後卻凸顯出一個很讓人悲哀的事實:如果說當年的中國電影人有著優秀的作品,卻囿於市場無法得到觀眾的響應,那麼現在在市場已經成熟的情況下,中國電影不論從製作還是發行都陷入了創意不足的境地。
並非危言聳聽。因為從今年3月開始中國電影市場所展露的各種跡象來看,大家都已經喪失了創新的激情,進而引發了各種怪現狀:在創作方面,大家扎堆去搞同樣的題材,就算不扎堆去搞古典名著,也不約而同地扎堆來拍續集,甚至在發行電影方面,我們的發行商也開始懶得動腦子:大片來了就躲一下,沒有大片的時候,大家一窩蜂地上映,而對於這種「一窩蜂」現象,有分析家認為,這對整個中國電影市場而言,絕對應該屬於「狼來了」的警示信號。
怪現狀:同樣題材大撞車
3月22日的香港電影節上,由王寶強、葉璇等人主演的《蔡李佛拳2010》宣布在5月10日上映。僅僅過了兩天,由洪金寶和其子洪天照一同出演的《蔡李佛拳》則宣布了他們4月2日的檔期。雖然故事不同,主演也不同,但你絕對可以看出,這兩部電影其實屬於同類題材,都是在講述關於蔡李佛拳的故事。兩個月內上映兩部《蔡李佛》,其實不過是今年華語電影界題材撞車的一個縮影。根據廣電總局公布的今年立項及拍攝的電影名單,從4月份開始,觀眾們即將會看到五個關雲長,四個孫悟空,三個穆桂英,三個白娘子,然後還要准備三桌鴻門宴。以至於有人評論說,「導演再這么撞車的話,觀眾們只能去撞牆了。」這其中,五個關雲長最早跟大家見面的是4月份即將上映的甄子丹與姜文合作的《關雲長》;而田壯壯執導的《關公》、楊子擔任製片人的《武聖雲長》、陳木勝執導的《武神傳》以及高希希執導的《三國•關雲長》雖然都沒有拍完,但都開始了大肆宣傳;四個孫悟空同樣也都在爭奪時間,甄子丹主演的《大鬧天宮》、周星馳的《大話西遊2》、張紀中的《美猴王》和另一部《孫悟空》都在籌備中,但誰能最先上映,現在還都沒譜兒;至於「許仙與白娘子」的傳說,除了由李連傑和黃聖依主演的《白蛇傳說》,還有博納影業的《新白蛇傳》和另一部相關題材動畫片;而三桌鴻門宴爭奪得更離譜:陸川的《鴻門宴》甚至被逼著改成了《王的盛宴》,因為在他之前,李仁港已經在廣電總局那裡報備了《鴻門宴》這個名字,而與他們倆爭奪的,還有一部同樣性質的《劉邦和項羽》。而在這些傳統名著題材改編的電影之外,周星馳和李連傑鬥起了《太極》;吳宇森的《飛虎》則遭遇了安曉芬的《飛虎月亮花》。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撞車的題材里,幾乎囊括了目前華語電影市場中的主流導演和演員。姜文、甄子丹、李連傑、陸川、周星馳、吳宇森……也就是說,這並不是一些小的製片方出於「撈一把就走」的心態進行的惡意干擾,而是華語電影界在創作題材方面,真的已經到了這種「肉搏」的地步了。
平心而論,在這些撞車題材之中,「手慢」的項目卻很有可能是這一題材類型的最初創意來源。最簡單的例子:2007年時,王家衛告訴大家,他接下來的電影會拍一個關於葉問的故事。但是,兩年下來名字中含有《葉問》的電影已經出現了五六部,甚至甄子丹都憑借這個題材成了年度票房冠軍,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依然還在「拍攝中」。與之情形相似的還有陸川、周星馳和吳宇森。陸川此前的《南京!南京!》就是因為拍攝期拖得太長,導致被《拉貝日記》搶了風頭;而周星馳兩年前宣布要拍《太極》,結果到如今也沒籌備完成,反倒被李連傑和陳國富搶先一步,宣稱在今年年底前會把一部同名電影拍攝完成。
成因分析:編劇原創能力,是荒蕪還是根本不存在?
如果仔細觀察這些「撞車」的題材,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除了周星馳的《太極》屬於武俠片之外,其他提到的關羽、孫悟空、白娘子、穆桂英,無一例外地在中國傳統文學名著中有所體現。關羽和孫悟空作為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早已被我們熟知,關於白娘子和穆桂英的故事,也早在宋元話本中就已經出現。
為什麼導演們如此青睞傳統文學名著?導演們給出了自己的說法。甄子丹版《關雲長》的導演麥兆輝和庄文強就曾經表示,選擇這樣的題材起碼有以下幾個好處:第一,相對安全。對於進軍內地的香港導演而言,古裝歷史題材遠比警匪片和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更容易通過審查。第二,群眾基礎雄厚。因為大家就算對這些人物不是特別了解,起碼也都知道這些角色的名字和部分事跡,在電影上映前更容易造成宣傳方面的優勢;第三,在中國國力日強的大背景下,整個社會都在呼籲重視中華傳統文化,而電影作為一個載體,能夠向全世界宣揚中國的文化精神,拍攝諸如關羽、孫悟空之類已經被全世界華人所認同的文化符號,更容易賺到錢,也更容易拉到投資。
不過,這樣的一窩蜂撲上來拍古典名著,也有著顯而易見的缺陷。根據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葛穎的說法,這種題材撞車的最大缺陷在於,很多劇本都是在熱錢湧入的情況下,以「短平快」的策略進行項目製作顯然有著很大的局限,因為這樣做起來,「只要某部作品火了,沒人會去研究它為什麼火,大家只是簡單認為這是題材好,然後就有一群人圍上去,照著這個題材如法炮製。古裝片比較保險,也不用受意識形態上的限制。但翻開歷史書,耳熟能詳的故事來來回回也就那麼幾個,自然避免不了撞車。這樣下去只有等到市場惡化的那天,大家才能覺悟。」葛穎說。而影評人郎諾林則認為,大家搶著啃這塊骨頭,除了證明華語電影人視野狹窄,更說明編劇的原創能力已經陷入荒蕪。
針對編劇原創能力的「荒蕪說」,影評人黃辰星的看法略顯不同。在他看來,到目前為止,國內的電影編劇根本就不是原創能力下降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沒有形成「原創」:「中國有多少真正的、通過原創劇本形成的經典電影?尤其是近三十年。盤點這些年來的經典中國電影,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導演們『偶然』間發現了一個小說,然後拿去改編成了劇本。張藝謀的《紅高粱》是莫言的小說,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是李碧華的小說,馮小剛早些年的代表作,都是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是王朔的小說,就連去年創造最高票房的《讓子彈飛》也是馬識途的小說。所以,如果單論中國內地電影,我們必須承認,編劇的原創能力從來就沒有達到過可以支撐起票房的地步——— 必須有一個優秀的小說為藍本。
怪現狀:續集成風
續集當然不見得是壞事。但中國電影在2011年除了雷同的題材之外同時還出現諸多續集,一方面是同類題材的重復,另一方面又是同類題材的延續,很顯然,這也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是的,就像你不會願意一年去看五次關雲長,你同樣也不會樂意每年都看一集《畫皮》,《將愛》或者《武林外傳》。畢竟這是電影院,這不是電視機,我們還沒有奢侈到想在電影院里看電視劇——— 每次進去起碼要80塊錢呢。
對於電影市場而言,拍續集是一個很常見的事情。今年好萊塢就有27部續集上映,打破了2003年的24部續集的紀錄,幾乎每兩周就有一部續集出現。但是,相比於好萊塢大片著力打造的「系列電影」,中國這些掛著「2」字頭的電影,最缺乏的不僅是原創能力,而是一個系統的包裝意識。最簡單的例子,美國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如今已經拍到了第七部,但從第一部開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會是個系列電影。該片的投資方和發行方也會根據其中不同的電影制訂不同的宣傳策略。而在中國,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續集電影都是被動而拍,不管是取得近4億票房的《非誠勿擾2》還是口碑和票房雙贏的《葉問2》,在第一部上映之前,導演給大家的回答都是「看第一部的票房如何,如果票房好的話,才會考慮拍續集。」
這種被動的典型,從2月底在香港宣布開拍的《竊聽風雲2》就可見一斑。在《竊聽風雲》的結尾,古天樂、吳彥祖兩人的角色其實都已經死掉,劉青雲也鋃鐺入獄。而由於該片之前的反響不錯,監制爾冬升總結的原因是這三個人的組合能夠帶來好票房,所以在籌備新片的時候,最大的想法就是沿用這三個角色,但不論角色姓名還是身份都跟《竊聽風雲》沒有任何關系,因為第一集根本就沒有給他們留下任何「繼續」的空間。而這一「續集」,其實完全就是在利用舊片的口碑,屬於一種過度開發的類型。
與之相似的還有《畫皮2》。2009年陳嘉上的《畫皮》在結尾處同樣沒有留出多少餘地:雖然主要正面角色並沒有多大損傷,但最大的賣點、周迅扮演的狐妖已經散盡功力,幾乎等於已經死掉了,所以如果再保留原班人馬來拍攝關於「畫皮」的故事,也已經幾乎不太可能。
事實上,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與中國編劇缺乏系列眼光也有很大關系,以目前世界上賺錢最多的系列電影《007》系列為例,幾乎每一集的007故事,主角都會遭遇到新問題,而只要007本人不死,換掉其他任何主角這部電影都可以繼續下去。而中國的續集電影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投資方對於單個主角的影響力估計不足,更希望保留第一集成功時正反角色的「原班人馬」,而一旦在第一集里主角有所損傷,人們對這種「偽續集」的期待指數必然下降。

成因分析:想賺錢,又怕有風險

關於華語電影導演扎堆拍續集的問題,《竊聽風雲》的兩位編劇兼導演麥兆輝、庄文強就表示,其實他們一開始寫《竊聽風雲》的時候,曾經想過這個故事拍成一個系列電影,但由於對該片反映的經濟犯罪題材前景並不明朗,所以根據投資方的意見,依然是著力打造好第一個故事。而在該片內地票房超過8000萬之後,投資方才表態願意拍攝續集,而這個時候原故事已經沒有多少可發掘的空間,所以只能另起爐灶。
對於這種「短視」現象,《畫皮2》導演烏爾善表示很正常,在他看來,這恰恰是中國電影市場開始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因為第一集已經被證明了適合這片市場,有了相應的觀影人群,「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現在諸多熱錢湧入的華語電影,基本上拍攝的都是一些新故事,而拍攝續集的,大都是已經在市場中有過成功經驗的投資商。這也就是說,投資方也開始轉向謹慎,知道這種類型片、系列片可以賺到錢,才繼續去投資。」成功的電影續集,往往不是第一集的導演拍的,這是成熟的電影工業的慣例。像《異形》系列的四集就有四個導演,體現的是成熟製片人制度保持著一個電影的系列存在。」
當然,內地電影人也不是沒有主動打造系列電影的想法。比如目前最大的電影企業中影集團,其負責人韓三平就在各路電影中尋找適合拍成系列片的題材。但是他的這種選擇模式存在著不小的爭議。比如他很看好《硬漢》這部電影,雖然第一集本身只取得了1000萬的成績,不論票房還是口碑都反響平平,但他就是覺得這種城市英雄題材適合拍成系列電影,所以該片的導演丁晟幾乎是被他趕鴨子上架一樣地建議繼續拍下去。而丁晟自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承認,「說到續集,其實我自己都沒准備好。」
而且,幾乎所有被采訪者都承認,如果要打造好一部成功的電影續集,最重要的是續集本身的風格要確立,要給觀眾保持新鮮感。「脫離第一集的存在也能成為一部完整的電影 , 才 算 是 一 部 合 格 的 續集。」而從現在的狀況看,由於投資方在目光上的欠缺,拍攝續集時往往要求跟第一部有一定聯系,因此短時間內我們能看到的只會是一種低質量的重復,而這種重復對於之前那些經典商業片所造成的傷害,並不是投資方所要考慮的內容。
怪現狀:「影院一日游」
如果說題材重復和續集泛濫只是會導致觀眾的觀影熱情下跌,那麼為數眾多的中小成本電影的「影院一日游」對於中國電影從百億票房向更高目標邁進的傷害更大。因為不想去看關雲長,我們還可以有其他的選擇,但如果影院里充斥的都是「聽都沒聽說過」的電影,作為觀眾而言,甚至連影院都不想進去。
最簡單的例子,3月份有20多部電影公映,其中有不少就是這種「影院一日游」產品。某日記者打算去看一部電影,但到了影院之後卻發現,想看的電影已經下線了,好容易從密集的排片表中選擇了另一部,但進到影廳才發現,該場電影只有可憐的4個人在看。這種現象並非個例。2010年我國故事片產量達到526部,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只有260部左右。而票房過億的電影不過20部左右,此外的絕大部分電影,這些有幸進入影院的影片,不少都曾遇到過上映一兩天便被撤下的尷尬命運。3月份,就有《倖存日》、《雲下的日子》、《百合》等多部電影遭遇到了這一情況。而這些小片影院一日游的結果,使整個中國的電影票房都因此被拉低。根據記者就國內各主流院線通報的票房數字粗略統計,2011年第11周(3月7日-13日)全國總票房只有1.18億。而在此前的一周(3月1日-7日),全國票房也不過1.2億。第7周由於有情人節,票房大約為2.9億,第8周只是略有下降,而到了第9周開始,就暴跌到了1.45億。而這個數字,直到3月份的第三周,隨著好萊塢大片《洛杉磯之戰》的引進才終於有所改觀。
小片扎堆上映的現象其實並非偶然。事實上,所謂的「淡季理論」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盛行,而幾部小成本電影在淡季的成功發型,也使得為數眾多的片方開始「盲目」地重視起這一理論。但是,諸如《喜羊羊》系列獨闖寒假檔《越光寶盒》在3月份票房過億這樣的例子不過是個案,前者是抓住了學生們放假的空隙,而後者則有很大程度是巧妙利用了去年《阿凡達》上映之後的空檔期。因此,一窩蜂地「照搬」所謂的先進經驗而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眾多小片發行方目前面臨的最大窘境。
對於這一點,江蘇幸福藍海影視公司負責人章傑的認識就很清楚。他表示,小片扎堆,大家都不賺錢的現象其實完全是發行方懶於「動腦筋」所導致「目前的中國電影發行市場可以說很簡單,也可以說很復雜。之所以說簡單,就是它總有一兩條原則在那裡,比如大片來了要躲一下,淡季宣傳要增強。而復雜的是,幾乎每部電影都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甚至大片都不用躲。假如在情人節檔期,一部戰爭大片占據了主要的影廳,如果我手上有部愛情片,我就不會去躲它,因為這個節日,情侶們選擇愛情片的可能性很大。今年我們發行的《甲天下》就選擇了4月份,因為當時市場上並沒有同類的電影。」

成因分析:投資人的「無所謂」,發行人的任務
「影院一日游」對於整個電影市場的損害從之前的數據已經可以清楚地顯示出來,而對於這一現象,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軍認為並不能完全歸咎於發行方的簡單思維,而應該歸結為國內有實力的發行公司太少,很多中小成本影片缺乏發行渠道,根本就沒有打通院線的門路。劉軍介紹說,目前國內最主要的兩家發行公司是中影集團和華影公司,分別承擔每年發行40部國產片的任務。對於這兩大公司來說,發行國產小成本影片更多隻是為了完成任務湊數而已。「只要電影在影院放映一天,也算是發行了。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就是在影院走了一圈兒。」至於華誼兄弟、保利博納等民營公司,盡管也已有些發行實力,但因人力有限,主要只發行自己投資的影片。「在國內電影產業鏈中,發行公司最為弱勢,製片、院線都很強勢,影院想怎麼放就怎麼放,發行公司缺少話語權。」劉軍感嘆,這就註定了小成本影片沒有出頭之日。
而另外一部分小成本電影的「影院一日游」則完全是因為電影的投資方根本不在乎。比如王小帥《左右》的製片人黃斌就告訴記者,有些人投資電影壓根就是為了滿足興趣愛好,就像《觀音山》的製片人方勵。作為電影發燒友的方勵此前拍過6部影片,直到《觀音山》才第一次盈利,而他追求的,只是個人的一種心理滿足而已。還有一種類型的小片同樣也是投資人「不在乎」,就是每年各大電影廠出品的一些電影。「其中很大一部分影片是地方、企業的宣傳片,上映了一天就撤了,其實並沒虧本,因為前期找到企業融資就可能已收回了成本。」
作為整個電影市場的終端,眾多小片扎堆上映「影院一日游」對於院線方面其實也有很大損害。但院線方面對此也有相當的無奈,本地中影南方新干線負責人邱晴就感慨說:「現在加盟院線的影院都是有著自己的商業考量,哪家影院是不想賺錢的?所以從影院本身的想法出發,我們最願意的就是放映那些賺錢的電影。但現在進入院線的這些小成本電影,宣傳上又不做到位,觀眾不愛看的時候我們自然不會堅持放映,而在沒有得到觀眾檢驗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排斥任何電影加入影院的排片。但院線本身有著自己對觀眾喜歡程度的判斷標准,所以,影院一日游雖然是院線所為,但也不是我們的本意。」

中國電影市場概況分析http://ins.chinafilm.com/200710/1643600.html(鏈接)
6.3.1產業政策
(1)文化產業政策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已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特別是2005年以來,隨著《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台,中國政府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傾向越來越明顯。《意見》指出:政府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政府將進行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政府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創新對外文化交流體制;政府積極推進文化產業市場化;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將對文化產業給予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各種優惠。
(2)電影產業政策
為了應對加入WTO帶來的挑戰,國務院通過了《電影管理條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文化部發布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布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這一系列政策措施改變了中國電影市場產業結構,對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04年,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開始起草《電影促進法》並徵求各方意見,2006年已經完成草案,預計2007年將送交全國人大審議。《電影促進法》將會就如下方面的問題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1、電影的性質、功能和定位;2、創作者的合法權益;3、電影管理體制和發展體制,電影市場准入的許可制度;4、政府與電影企業、與市場的關系;5、公平競爭的制度,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影市場;6、市場監管體系;7、扶持民族電影發展的原則和相關的制度措施。
《電影促進法》的頒布實施將會是中國電影產業和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巨大的機會。
6.3.2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
(1)國內電影收入狀況
中國電影經過了90年代的低谷後,隨著新千年的到來開始回升,特別是2004年以來,不論是國內票房、海外票房還是其他收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從2004年到2006年,國內票房從15億增長到26億,平均年增長率36.6%;海外票房從11億增長到18億,平均年增長率31.8%;總收益從36億增長到56億,平均增長率27.8%。從以下的圖表可以看出中國電影產業的增長趨勢。
國際電影業專業雜志《市場與調研》(Research and Markets)2007年4月10日發表了題目為「中國電影產業即將夢想成真」的關於中國電影產業的特別報告。
此報告預計中國電影產業所創造的價值至2010年將達到近9億美金,到2015年,將升至20億美金。按照這一強勁的發展勢頭,中國電影產業將於2050年趕上當今全球電影市場的領頭羊―美國。
總之,不論從當前狀況還是未來趨勢上看,中國電影市場都將以其巨大的潛力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
(2)國內電影生產狀況
隨著中國經濟和電影產業的發展,國內對電影的投資逐年增大,從2004年到現在,不論是影片的數量、投資的金額還是推廣費用都在逐年增多。隨著WTO對中國影響的逐步增強和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國內的合拍片也逐年增多,這使得中國電影單片的製作與推廣大幅提高,同時也給國內電影帶來了海外的收益,增加了中國電影在海外的影響。
(3)國內電影銀幕數量及觀眾情況
最近幾年來,國內影院、銀幕數和觀眾人次都有高速的增長。從以下的表可以看出中國影院和觀眾的狀況:
6.3.3國內電影市場細分
在國內電影市場發行放映的影片類型,按來源、製作成本和票房收入基本可分為:
A 進口分賬大片:每年的進口數量在20部以內,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和華夏電影發行公司統一在國內發 行,中外方根據國內的票房按比例分賬;
B 進口買斷影片:每年的進口數量在30部以內,由國內國營或民營發行公司買斷國內發行權;
C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商業大片:投資額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D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中高成本電影:投資額在2000萬—1億人民幣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E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中低成本電影 :投資額在500萬—2000萬人民幣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F 國產小成本電影:投資額在500萬人民幣以下的國產影片。
6.4中美市場對比分析
中美電影市場狀況對比情況見下表:
中國的電影市場,不論是從總體還是從人均情況來看都和美國的電影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美國人均銀幕擁有數是中國的39倍,美國的年票房總收入是中國的35倍。
在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時,中國電影市場比美國電影市場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近6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年增長率高達30%。
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增長,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市場必然存在巨大的投資機會。

③ 2019實時票房排行榜是怎麼樣的

2019實時票房排行榜:《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

《流浪地球》首輪檔期為2月5日-3月5日,後密鑰延長2個月,繼續從3月6日上映至5月5日,累計上映90天,最終中國內地累計票房為46.55億人民幣。

④ 2019年暑期檔票房超176億,其中哪部影片最火

官方數據顯示,暑期檔三個月中,近130部中外影片廝殺,票房過億的影片有21部,5部影片票房超過10億。在2019年暑期檔電影票房排行榜上,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46.77億票房奪冠,排在其後的為《烈火英雄》(16.29億),《蜘蛛俠:英雄遠征》(14.13億)票房排名第三。

這部電影的劇情也和以往哪吒的劇情不一樣,哪吒居然和敖丙成為了生死與共的朋友。在以前的影視劇中,哪吒可是把敖丙給打死了,而且還抽了他的龍筋。電影最後哪吒和敖丙一起逆天改命的豪氣,感動了一大批人,很多人看到這都熱淚盈眶。

⑤ 盤點北美票房成績最好的華語影片

華語影片在北美市場票房成績最好的七部影片,依次是古裝武俠動作片《卧虎藏龍》(李安執導)、古裝武俠動作《英雄》(張藝謀執導)、奇幻戰爭動作冒險片《長城》(張藝謀執導)、動作犯罪喜劇片《紅番區》(唐季禮執導)、古裝武俠功夫動作片《霍元甲》、動作奇幻喜劇片《飛龍再生》(陳嘉上執導)、動作功夫喜劇片《功夫》(周星馳自導自演)。

《卧虎藏龍》劇照

其中,《卧虎藏龍》北美票房1.28億美。

⑥ 2019年電影票房排行榜是怎樣的

2019年電影票房排行榜是《隧道盡頭》、《哪吒之魔童降世》、《回到過去擁抱你》。

1、《隧道盡頭》

由花明執導,侯明昊、彭昱暢、蓋玥希、馬可主演的青春奇幻劇。該片講述高斯林、張子揚、郭思嘉三個好友在成長路上發生的充滿奇幻色彩的青春故事。

該片講述了三個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卻性格迥異的好朋友,因誤解其中一個人任性的選擇離世,為挽回遺憾另外兩人則想盡辦法回到過去渴望拯救他,在一段段奇妙的時光下三人共同創造了一段難忘的青春記憶,他們像大多數少年一樣莽撞、直接、不顧後果,但對待友情卻足夠用力與勇敢。

⑦ 為啥美國電影的票房在國內都高

你也不想想以美國電影界的競爭激烈程度,不是票房高的電影哪有引進國內拿龍標的機會?

-----------------------------------------------------------------------------------------

因為樓主的追問,所以我較真了。

以下是來自1905電影網電影年歷的2019中國公映電影數據,因為都是按月份分隔的沒有統計數據,所以全部數據都是我手打統計,花了我一個多小時可能個別國家有一點疏漏,但絕對不大。用2019年是為了舉例,合資片以數據中第一個國家為准。

1月份 共計51部

中國(包括與俄羅斯,寮國合拍):40

美國:7

日本:2

烏克蘭:1

加拿大:1


2月份 共計19部

中國:16

美國:1

日本:2


3月份 共計42部

中國:27

西班牙:3

荷蘭:1

美國:6

英國:1

泰國:1

日本:3


4月份 共計44部

中國:35

法國:3

美國:3

日本:2

印度:1


5月份 共計54部

中國:37

美國:5

俄羅斯:1

日本:4

德國:1

印度:2

法國:3

英國:1


6月份 共計51部

中國:39

日本:2

美國:6

捷克:1

俄羅斯:1

法國:1

印度:1


7月份 共計34部

中國:26

美國:3

日本:3

德國:1

阿根廷:1


8月份 共計55部

中國:47

日本:1

美國:3

英國:1

法國:1

俄羅斯:1

德國:1


9月份 共計53部

中國:47

美國:3

日本:2

泰國:1


10月份 共計45部

中國:38

美國:3

印度:1

日本:1

德國:2


11月份 共計69部

中國:59

美國:5

義大利:1

日本:1

法國:2

德國:1


12月份 共計57部

中國:42

美國:6

日本:2

法國:1

愛爾蘭:1

英國:3

印度:1

俄羅斯:1

從以上數據而知,美國電影共51部。樓主提及的德國為6部,法國為11部,日本為25部,英國為6部,俄羅斯為4部,加起來都沒美國多。

然後我們再看票房,看看是不是跟樓主說的大多數美國片都能好幾億,其他國家不行。

根據貓眼專業版的數據,我們可以得知,在51部美國出品且在大陸公映的電影中,只有29部破億,而其中12部不達3億,達不到樓主說的好幾億標准(我就當作3億理解了,理解成5億就更誇張),真正達到樓主所說好幾億的只有17部電影,大概只有0.33的比例。

再對比其他國家,日本的25部中,破億的有6部,大概是0.24的比例。法國最高的是何以為家的3.74億,1904將其歸入法國和黎巴嫩,貓眼歸入黎巴,除去它以外最高的小羊肖恩2隻有1727萬。俄羅斯最高為絕殺慕尼黑9181萬。英國最高為小豬佩奇過大年,票房1.25億,其次是波西米亞狂想曲,為9907萬。德國最高為海蒂與爺爺,2093萬。

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雖然美產片票房沒有像樓主說的那麼誇張,但面對他舉例的5個國家都是碾壓性的,那麼原因是什麼?

我要開始寫論文了。

  1. 流行文化。美國的商業電影流行文化毫無疑問是所有電影中最主流的,傳播最廣的,影響力最大的,舉例復聯4,誠然,漫威在國內有著非常多的粉絲基礎,但就憑這個真的能爭到中國影史第三,42.5E?樓主如果在復聯4上映後非首映時間去看電影,就會發現有很多人只是跟風去看,邊看邊納悶黃蜂女是誰王又是誰,這些路人里有很大一部分只是跟風看,為啥跟風?因為復聯4很火,火到好像誰沒看過就low了一樣,就好像在優衣庫搶芝麻街一樣的潮流。

    日本文化夠火吧,可以說世界第二了吧,在歐美流行文化面前卻也只是個亞文化。例如天氣之子在日本拿下140億日元票房,國內卻只有2.88億。

  2. 成熟電影工業。我這里指的不是工業的全部,而是單純指它流水線的一部分,好萊塢的流水線製作工業,不敢說流水線出來的電影有多好,但絕大部分情況不會有多差,劇本再爛演技再尬,只要有好萊塢基礎的特效支撐,他就可以基本值回票價,如果在不知道看什麼的時候去電影院,好萊塢出品無疑是踩雷程度最低的,特別是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一群人,這也是美產片平均票房高的一個原因。相對來講,你說的那些國家,除了日本外,要麼就是如英國法國,電影題材接受程度相對較低,要麼就像俄羅斯一樣,質量就是不行。

  3. 看著爽。對,就這么簡單,大多數引入的進口片都是商業片,而商業片美國毫無疑問天下第一,比如我們再舉例一下,2019很火的非商業進口片是哪一部?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何以為家吧,但即便如此,這部已經算很火的電影票房也只有3.74億,放在美產電影中只能排13,為啥?因為藝術片看著不爽。對電影沒有藝術追求的人是不會去看這類電影的,除非這電影比較火他想發個朋友圈。



然後回到我最初的觀點,美國電影在國內票房高的原因還有一個,進口電影大多隻會選擇沒有明顯爭議,尺度較小,名氣較大的電影,而1905中2019年美國電影就有314部(1905應該只收錄美國本土公映電影),也可以說,能進口的電影都是本身比較有票房保障的(想詳細了解請自行搜索分賬進口和買斷進口電影),即便如此也沒做到你說的大多數億,幾乎每部片都破億,這還是世界電影第一,電影工業吊打全球的美國。

這個答案還有不少疏漏不足的地方,但是你也不給我稿費,所以也就這樣吧。

⑧ 6月貓眼實時票房是怎麼樣的

6月貓眼實時票房收入總成績為41.52億元,觀影人次1.19億人,場均觀影人次12人,平均票價35元。同比2018年6月,同比票房收入35.78億元上升16.04%,同比觀影人次1.05億人上升13.93%,同比場均人次12人持平,同比平均票價34元上升了1.85%。

六月份票房榜單前15當中,進口片占居了14席,進口片寥寥無幾。特別是票房過億影片,國產片僅有《最好的我們》和《追龍2》兩部,而進口片則有8部,市場急需頭部國產影片。

閱讀全文

與2019中美電影票房對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8年度美國電影 瀏覽:357
今年拍電影最火的片是什麼 瀏覽:331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出身導演 瀏覽:429
辛格印度電影 瀏覽:796
大電影灰太狼 瀏覽:647
印度電影種子下載 瀏覽:525
周星馳和許冠文搶菜吃什麼電影 瀏覽:29
戰斗類電影大全 瀏覽:904
韓國兩個老頭電影名字叫什麼 瀏覽:356
2018女兒失蹤電影 瀏覽:980
電影票螞蟻森林 瀏覽:262
小栗旬演過哪些日劇和電影 瀏覽:40
美國科幻電影泰坦 瀏覽:992
河智星演了哪些電影 瀏覽:65
美國一部女主角是瞎子的老電影 瀏覽:55
如何創建一個電影的網站 瀏覽:239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播音文化課 瀏覽:165
中影電影票兌換 瀏覽:795
丁香花mv是什麼電影或者電視 瀏覽:562
免費大陸電影大全 瀏覽: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