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鈴木清順的基本風格特色,以及電影事業上的重要經歷,在萬象已出版的《感官世界——游於日本映畫》中,我已有另文交代。在這里不再浪費筆墨篇幅重覆了。
〔2〕
吾友龐奴(李照興)於〈CAMP片之王鈴木清順〉(見《香港經濟日報》1996年7月17日)一文,言簡意賅地點出SUSAN SONTAG的經典文章「NOTES ON CAMP」,是理解鈴木清順世界的不二法門。CAMP的美學特徵:人工化、誇張及風格化的演繹,在鈴木清順的電影里,可以引用的例子俯拾皆是。鈴木清順在《東京流浪客》(TOKYO DRIFTER, 1966)中的表演舞台,又或是《刺青一代》(ONE GENERATION OF TATTOOS, 1965)里的西部酒吧,均充分反映導演對布置藝術,乃至一切視覺裝飾性的元素均瞭然把玩於胸。和CAMP的口味不謀而合,這些表面上的視覺風格元素,委實路人皆知,不用再多加分析。
〔3〕
是CAMP美學背後種種物質及精神上的意涵,我認為對理解鈴木清順的世界會有更大的啟發性。正如SUSAN SONTAG指出CAMP的口味本質上僅能夠在富裕社會出現,又或是在一些能夠體驗富裕帶來的精神變態之圈子生根。富裕相隨的過剩狀態,不獨指物質層次,而且也是文化精神方面的情況。鈴木清順身處的時代,單從電影這一媒體來說,已屬於文化超飽和的局面,他曾在〈世紀末的映象〉(《國文學》第22卷第8號,1977年)一文,提到《暴力輓歌》(FIGHTING ELEGY, 1966)被人認為有種暖昧性,似乎有黑澤明、溝口健二、五所平之助及小津安二郎各自部分的影子。面對這種情況,鈴木清順唯有慨嘆過去的電影,就如卷著身體的蛆蟲,有理也不易說清。
〔4〕
然也正因為這種文化上的飽和狀態,恰好成為CAMP美學成長育成的最佳土壤。傳統美學追求目標的極致完成,歌頌上層文化的尊嚴及嚴肅,以和諧為方向。經過二十世紀的藝術家洗禮(如藍波及卡夫卡等),藝術可以變成不斷製造矛盾,以暴烈來處理精神內心掙扎的刻劃。而CAMP肯定的不過是對失敗看重的一種感性,是經驗的戲劇化表現,純從美學出發,不涉道德判斷層次。鈴木清順承接片廠導演的系統(對比於小津安二郎之於松竹、黑澤明及成瀨巳喜男之於東寶),他沒有機會如「上一代」的導演以個人鍾情的題材,去展現自己的世界。但同時又沒有如年紀相若的同儕及後進,如大島渚、今村昌平、吉田喜重及筱田正浩等人競相以實驗性爭先。處於一個夾縫位置,鈴木清順倒恪守作為日活片廠生產娛樂片的導演本分,回歸CAMP美學的本質——從享受、欣賞出發,而非判斷評價先行;內里正流露對人性的熱愛,包括對鄙俗之類的低下趣味之鮮活呈現。
〔5〕
鈴木清順的黑幫片,大部分於五、六十年代以雙連場的「贈品」形式,推出?場面對觀眾。有趣的是,作品本身的「模範讀者」(MODEL READER)與「經驗讀者」(EMPRIRICAL READER)(解說可參閱UMBERTO ECO的《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明顯截然不同。在真實時空內欣賞這批作品的「經驗讀者」,應屬流連里巷的?井之徒。導演在電影中對人物的種種把弄,幾成為對戲院內「經驗讀者」的平行嘲諷。當然表面上對黑幫片中英雄的諧趣塑造,或許對「經驗讀者」 慣常的觀影經驗是一種「不敬」的表現;但骨子裡卻把英雄拉回落水狗的層面,將人性種種難以言盡的怪癖及弱點放迴文本,令作品重拾現實的土壤。諷刺的是,時代轉變後發現作品的「模範讀者」,竟然是一群知識份子——他們才真正理解及享受鈴木世界的CAMP片美學。鈴木清順一生極力抗拒任何被學院化的企圖,甚至嘲諷自己的《關東浪子》(KANTO WANDERER, 1963)只虛有一些所謂「意念」,實質上不比其他日本導演(如加藤泰)的黑幫片出色。「無容置疑《關東浪子》確是擁有『意念』,但也反映出一部作品一旦有了『意念』,便不用理會電影多麼沉悶。這正是學術取向的危險之處。」(參考BRANDED TO THRILL: THE DELIRIOUS CINEMA OF SUZUKI SEIJUN TO THRILL一書中,ICA,1994,"SUZUKI ON SUZUKI"一文)可惜命運卻不斷教他與知識份子結緣,1967年鈴木清順被日活社長解僱,發動遊行示威為他「伸冤」的正是一眾知識份子:電影導演、評論家及學生組織等。命運的波折九曲十三彎,不以個人意志而轉移。
〔6〕
回頭說來,以對類型電影的戲擬(PARODY)乃至顛覆的角度,去閱讀鈴木清順的作品,未免失諸片面。其實他早期的警匪偵探片,往往仍大致依循類型的規范,只在個別鏡頭及場面加上別致花樣及心思,令作品的吸引力更大;由《無影之聲》(VOICE WITHOUT A SHADOW, 1958)至《野獸之青春》(YOUTH OF THE BEAST, 1963)莫不如是。往後他在作品中加入OFF-BEAT的元素,過程時常反覆拉纏:如《東京流浪客》正是因為鈴木清順在《刺青一代》中走得太遠,而被日活命令安分守己去完成。更深一層的考慮是,鈴木清順對類型本身的種種戲謔,本質上與巴赫汀(BAKHTIN)的公眾廣場概念是一脈相承的。傳統黑幫片的規范是向心的支配力量,而鈴木清順加進去的不依牌理元素:大量原色的穿插(如:《肉體之門》及《東京流浪客》等)、沒由來的強風(《春婦傳》及《河內的卡門》)及不按常規的季節變化(《東京流浪客》)等,均凝聚成一股離心力量。離心力固然是對向心力的一種挑戰,但絕非旨在顛覆更替,而是豐富了原有的秩序,體現一種進行式卻肯定共存並蓄的精神。在這重意義上,鈴木清順日活時期的作品,與一般日本新浪潮導演的取向,正好道不同而各走一端。後者致力破壞建制,確立新秩序的努力,和鈴木清順的態度是本質上的差異。用概括的話來說,日本新浪潮是另一次全速發展及頌揚菁英文化的嘗試;鈴木清順著眼的反而是菁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對話(注意絕非反精英文化),和後現代主義理論精神可不謀而合。
〔7〕
或許用鈴木清順作品中的笑聲,更可能把問題釐清說明。IAN BURMA在〈THE ECCENTRIC IMAGINATION OF A GENRE FILM-MAKER〉中認為「鈴木清順電影中的笑聲,是處理對暴力恐懼的一種方法。它提供了儀式上的靜化。」(同上引 ICA.書)他正好僅從表面處境著眼去理解鈴木清順的笑意。事實上,鈴木清順作品的笑聲正好擁有巴赫汀「狂歡化」理論(CARNIVALIZATION)中笑聲的曖昧及雙重性特點。在「狂歡節」中,笑既嘲弄戲謔,亦歡樂從容,褒貶合一;而穴戶錠(SHISHIDO JO)正是鈴木清順賴以表現笑聲曖昧性的主要憑依。穴戶錠是鈴木清順的愛將,與一般當紅的青春偶像相較(如石源裕太郎、小林旭、渡哲也,甚至後起的高橋英樹),他其貌不揚且流於猥瑣。然而在作品中往往以「智者」的形象出現。《無影之聲》中他的笑聲成為兇手留下的唯一線索;《龍蛇爭霸》(DETECTIVE BUREAU 2-3: GO TO HELL, BASTARDS!, 1963)及《野獸之青春》里笑聲均洋溢玩弄對手的促狎快意;至《殺手烙印》(BRANDED TO KILL, 1967)更糾纏復雜,在與頭號殺手的逐鹿中,笑聲里快樂與嘲弄(甚至對自己)並生,而坦然面對指定游戲中做為一粒棋子投入參賽的處境。換句話說,穴戶錠的笑不斷挖苦對手(銀幕上的對頭及銀幕下的觀眾),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意輕松(縱然只是短暫的)。他飾演的英雄(無論忠奸)往往均十分享受面對現實的刁難挑戰,從游戲中去追尋快感——暗藏的脈絡為「智者」(菁英)全身投入大眾文化中生活共存,產生的永遠是對話而非對抗的狀況。
〔8〕
SUSAN SONTAG把CAMP分為NAIVE CAMP及DELIBERATE CAMP兩類:前者無心插柳,卻大樹成蔭(如ART NOUVEAU 的工匠);後者則刻意為之,削弱了CAMP的震撼力。鈴木清順的CAMP素,固然刻意為之;但「CAMPING」的過程中,力量沒有受影響,我認為乃因他具備CAMP的軸心要素:一本正經(SERIOUSNESS)。他對輕浮、失敗、不莊重及享樂的認真,自然非以一板一眼的形式顯現。正如我說鈴木清順拓展了黑幫類型片的語言文法,假使他聽到亦必然發笑打諢。然而正因為一切乃辯證統一,所以鈴木清順的電影世界才名符其實為一種「討人愛的犬儒主義」(SWEET CYNICISM)。
〔9〕
更深一層的吊詭是,鈴木清順以黑幫類型片確立CAMP片之王的美學秩序,以游戲筆墨及玩樂心態鮮活操控這個男人陽剛當道的世界;但同時又可以藉軟性色情片向女人致敬,把一貫用來剝削女人的形式灌注入新生命,其中尤以野川由美子(NOGAWA YUMIKO)為他手上傳情達意的重要棋子。這方面的作品包括《裸體年代》(AGE OF NUDITY, 1959)、《頭頭碰著黑》(EVERYTHING GOES WRONG, 1960)、《肉體之門》(GATES OF FLESH,1964)及《春婦傳》(STORY OF PROSTITUTE, 1956)等等。其中的性愛場面來得一般處理,絕非好此道觀眾會滿意的程度;其中以《肉體之門》的名氣較著,是歷史上的第二次改編。早於1948年牧野雅弘(MA-KINO MASAHIRO)已把這本田村泰次郎(TAMURA TAIJIRO)的名著改編;同年溝口健二也推出以妓女為題材的《夜之女》(WO- MEN OF THE NIGHT,1948)。兩出作品遭遇回異,前者幾近拷貝不存,後者卻名垂影史;鈴木清順於1964年的翻拍,未嘗沒有翻案伸冤的意味。更重要是鈴木清順打破了日本電影老掉牙的保守傳統;女人不應享受性愛之樂。野川由美子在《肉體之門》中,正是在完全自主自決的情況下(先已看過前輩受折磨的景況),為快樂負上責任。鈴木清順以四種顏色來劃分四名妓女(紅、黃、綠、藍),其中以綠色來主導野川由美子飾演的MAYA一角的打扮——而綠色在鈴木清順的象徵系統中,正好是平和(PEACE)的代表。
〔10〕
CAMP美學中往往有非政治化的傾向,鈴木清順基本上也不例外;唯一隻有《春婦傳》及《暴力輓歌》較具政治閱讀意涵,而且同樣表現出對日本皇道不信任的態度。《春婦傳》以逃兵引出對國家的忠誠抉擇疑問,結果川地民夫(KAWACHI TAMIO)飾演的士兵選擇愚忠,沒有得到好結果。《春婦傳》一方面著力批評了軍國主義的虛妄;同時藉男女易位,以野川由美子突顯出女性才是戰爭中的英雄。倒是《暴力輓歌》中的政治信息,不如《春婦傳》中的明顯。《暴力輓歌》的劇本由另一位日本名導演新藤兼人(SHINDO KA-NCTO)執筆,本來僅像一部刻劃少年青春、暴力與性的作品。高橋英樹飾演的KIROKU,暗戀所寄宿家庭的女兒MICHIKO;他生理上的性慾無處發泄,轉化在拳頭上作補償,對MICHIKI純真的愛情遭置散,其實是對暴力和權力美好憧憬的平行映照,伏線留在片末KIORKU對一個俳句老師MISA的景仰身上。MISA原來是日本的革命理論家北一輝(KITA IKKI)。KIROKU對他仰慕正好同時滿足於性與權力的幻想:北一輝既是少年將士心中的偶像,而在小鎮又與美麗的女侍應有染;性與權力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統一。可惜KIROKU與MICHIKO的無疾而終,也正好預示了他對權力的憧憬同樣是一場虛幻的想像,終於亦會落得被出賣背叛的收場。要明白電影的含義,我們必須對北一輝加以說解。北一輝是(1883-1937)年輕一輩軍官擁護的理論家,早於1919已發表《日本改造法案大綱》,鼓吹政府把一切國有化;目標並非要行共產主義,而是要鞏固國策的根基,為天皇服務。他生命的高 在1936年策劃了著名的二.二六事件,鼓動皇室派軍官實行武裝政變,要求殺死一干大臣,為天皇建立軍部的獨裁政體。可惜得不到天皇的首肯,結果在三天後被下令鎮壓,瞬即平定政變,而北一輝亦以首腦的身分被判處死刑。此事後來其實也被吉田喜重拍成《軍法》(MARTIAL LAW,1973),成為他從《情慾與虐殺》(EROS PLUS MASSACRE, 1969)揭?的三部曲之結束篇。整件二.二六事件的最大啟示為北一輝覺得被天皇出賣,因為他沒有支持以天皇之名而進行的起義。而年輕的軍官亦認為被北一輝出賣,因為他沒有達成口中倡言的理想主義。至於鈴木清順在《暴力輓歌》的最後一幕,暗示KIROKU會上京追隨北一輝,既預示了他未來的慘澹收場,同時亦將青春之夢被成人的偽善及政治目的所蠶食而變質的結局道破。暴力輓歌——正好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喟嘆在內。
鈴木清順(SUZUKI SEIJUN)
1923年5月24日生於東京。在青森縣的高中畢業後,立即考進剛創立不久的鐮倉學院電影系,後來再投身入松竹當副導演。直到1954年,他改投日活,展開驚人的人工幻化美學。可惜於1968年,日活當時的社長堀久作認為鈴木清順只拍一些「令人看不懂的作品」,於是把他解僱。經過文化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抗議,日活才同意道歉並作出賠償。踏入八○年代,鈴木清順展開「大正三部曲」的創作(《流浪者之歌》、《陽炎座》及《夢二》),全情顯耀自己鍾情的夢幻世界。
鈴木清順電影作品年表
1956 《港的乾杯.勝利在我手中》(HARBOUR TOAST: VICTORY IS
IN OUR GRASP)
《海的純情》(PURE EMOTIONS OF THE SEA)
《惡魔之鎮》(SATAN'S TOWN)
1957 《浮草之宿》(INN OF FLOATING WEEDS)
《八小時的恐怖》(EIGHT HOURS OF TERROR)
《裸女與槍》(THE NUDE AND THE GUN)
1958 《暗黑街的美女》(BEAUTY OF THE UNDERWORLD)
《不會來的春天》(SPRING NEVER CAME)
《未成熟的乳房》(YOUNG BREASTS)
1959 《無聲之影》(VOICE WITHOUT A SHADOW)
《愛的書簡》(LOVE LETTER)
《黑暗的旅券》(PASSPORT TO DARKNESS)
《裸體年代》(AGE OF NUDITY)
1960 《狙擊護送車》(TAKE AIM AT THE POLICE VAN)
《沉睡的野獸》(SLEEP OF THE BEAST)
《密航零線》(CLANDESTINE ZERO LINE)
《頭頭碰著黑》(EVERYTHING GOES WRONG)
《去死吧!流氓集團》(FIGHTING DEINQUENTS)
《橫渡山峽的春風》(THE WIND-OF -YOUTH GROUP CROSSES
THE MOUNTAIN PASS)
1961 《東京騎士隊》(TOKYO KNIGHTS)
《無鐵炮將軍》(THE BIG BOSS WHO NEEDS NO GUN)
《散彈槍之男》(THE MAN WITH A SCATTER GUN)
《海峽的血水》(BLOOD-RED WATER IN THE CHANNEL)
《百萬元奪命逃》(MILLION DOLLAR SMASH AND GRAB)
1962 《青年流氓》(HIGH-TEEN YAKUZA)
《投我一注的傢伙》(THE GUYS WHO BET ON ME)
1963 《龍蛇爭霸》(DECTIVE BUREAU 23.GO TO HELL, BASTARDS!)
《野獸之青春》(YOUTH OF THE BEAST)
《惡太郎》(THE BASTARD)
《關東浪子》(KANDO WANDERER)
《殺手烙印》(BRANDED TO KILL)
1964 《花與怒濤》(THE FLOWER AND THE ANGRY WAVES)
《肉體之門》(GATE OF FLESH)
《誓不饒恕》(OUR BLOOD WON『T ALLOW IT)
1965 《春婦傳》(STORY OF A PROSTITUTE)
《惡太郎傳.生於惡星之下》(STORIES OF BASTARDS:BORN UNDER
A BAD STAR)
《刺青一代》(ONE GENERATION OF TATTOO)
1966 《河內的卡門》(CARMEN FROM KAWACHI)
《東京流浪客》(TOKYO DRIFTER)
《暴力輓歌》(FIGHTING ELEGY)
1977 《悲愁物語》(A TALE OF SORROW AND SADNESS)
1980 《流氓者之歌》(ZIGEUNERWEISEN)
1981 《陽炎座》(HEAT-HAZE THEATRE)
1985 《CAPONE的淚潮》(CAPONE『S FLOODS OF TEARS)
1991 《夢二》(YUMEJI)
❷ 觀電影 夜襲 有感誰會寫啊,要求600字
1觀<<夜襲>>有感
1937年10月19日,八路軍一二九師七六九團團長陳錫聯率隊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炸毀戰機24架,震驚中外,成為抗日戰爭中的著名戰役。1937年10月9日凌晨,769團在團長陳錫聯率領下,突然襲擊了位於山西代縣以南的的日本侵華軍隊陽明堡機場。該團六百多名勇士沖進機場,與日軍展開白刃戰,炸毀機場上全部24架飛機,三營長趙大力以及一百餘名勇士壯烈殉國,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我軍軍史上「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極大地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抗戰熱情。
片中開始時是趙營長和晉綏軍搶奪火車皮。電影剛開始我就被這個胖乎乎的東北漢子所吸引,看他舉著郭記者的衣服,當陳錫聯決定夜襲陽明堡機場時,他是第一個站起來鼓掌叫好的!
有一段給我印象很深,陳團長讓趙大力去摸鬼子機場所要通過的滹沱河。當他發現有小日本兒時,不斷向郭記者使眼色.擺手。小日本兒發現河裡有東西就往水裡開了槍。趙大力沉到了水裡。郭記者抱著趙大力的衣服回來了,她以為他死了,哭的很傷心。看到這兒,班級的氣氛也因劇情的牽動而沉默了,我卻笑出了聲,不是因為我冷血,而是我預感到可愛的趙大力不會就這么死了,想像著他光著屁股或用樹葉擋著回來時候的樣子,所以我笑了。但他可比我聰明的多了,他穿著小日本兒的衣服,還繳了三把三八大杠兒回來。我很感動的是陳團長對他說的話:」趙大力你給我聽著,就是三架飛機我也不稀罕!」陳團長出去了,趙大力笑了~
陳團長堅定了決心,偷襲鬼子的機場,並立刻作出了偷襲的具體部署。襲擊機場的任務由3營來完成,其他兩個營的任務是破壞崞縣到陽明堡之間的公路和橋梁,阻擊崞縣和陽明堡方向的可能增援之敵。趙營長在整完隊後走到陳錫聯面前敬禮,到:」報告團長,趕死隊集合完畢。」每個人都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3營戰士們在營長趙大力的率領下,用鐵剪剪開敵人的鐵絲網,神不知鬼不覺地摸進了機場。趙大力帶10連向機場西北角運動,准備襲擊敵人守衛部隊的指揮部,11連徑直向中央的機群撲去。當10連的行動被鬼子發現時,雙方同時開了火。頃刻間,槍聲、爆炸聲、喊殺聲混成一片...
給了我極大震撼的是最後的趙大力,他在英勇殺敵的同時還不忘保護陳團長,在臨死前,他硬是挺著站了起來,回過頭,用嘶啞的嗓子對著團長說了最後五個字:」團長 三架了」然後微笑著走向了飛機...
班級里一片嗚咽聲,我極力控制的淚水在這一刻奪框而出...
中央電視台播映的電視連續劇孫中山於昨晚全部播完了,縱觀全劇,相對於以前央視放映的
有些革命歷史題材的假,大,空風格來講,該劇是很不錯的,全劇不同於過去的是以人性化
的手法敘述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展現一代偉人的拯救中國的獻身精神和改造中國的
理想主義精神,這些恰恰正是我們目前時代所缺的,也是最需要的。
該劇的拍攝態度是認真的,在描述一些歷史事件時,非常強調真實,包括一些細節的處理都
是按照歷史事實來表現的。比如孫中山於辛亥革命後回國路過廣州時,是在船上接見一些
革命同志的,比如孫中山去世前對汪精衛等所說的有關遺囑的話,都是有史記載的,有些
甚至是原話。再比如敏感的國共合作的話題,該劇也忠實於歷史,用了聯俄容共的提法,
同時對蘇聯曾拉攏其他軍閥的歷史事實也沒有迴避,而是表現了出來。在對一些有爭議的
歷史人物的表現上也基本採取了實事求是的態度,沒有刻意醜化,對蔣ut介石和汪精衛等人物
的處理基本上是中性htrfdhdr中山等國民黨
人顯得左了點,fkyujikytjnmyrgbtr革命口號多了點,但我感覺這樣的處理有積極意義,gfghtrd畢竟中國人民經過
幾十年的hhhhhhhhhhhhhhhhhhhhhhh宣傳後更願意接受革命就是正確的思想。
uy
該劇使用的人性uyuyuj化表現手法是非常好的,這樣就把一個有血有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肉的孫中山展現了出來。全劇
集中描寫了孫中hhhhhhhhhh55
剛才那個女記者犧牲了,團長奔過去的場景好感人。」看完《夜襲》後,聯和院線總經理徐小平(blog)直呼震驚,「你們600多萬元的投資拍出來的這個影片看上去絕對像過千萬元的片子。」
聯和院線吳鶴滬副總經理直誇影片有感情、有細節,並將影片的亮點一一道出:「我覺得這個片子入戲很快,一上場就是國共兩軍爭奪火車車廂的情景,但日軍一出現,所有的槍口都對准天上日軍的飛機。這其實是我們中國抗日戰爭的一個縮影。」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在出發前往戰場的前一天晚上,陳錫聯團長把部下召集起來,一個個詢問他們是否是獨生子,如果是,則要求他們出列不讓他們上戰場。很多士兵不解,而陳錫聯的回答乾脆而直接:「為了你娘。」沒有多餘的話語,沒有藝術化的處理,人性化是影片的閃光點。人是有情感的動物,影片中的陳錫聯也一樣,雖然直到女記者死的那刻,他與女記者間朦朧的愛情,依然沒有隻言片語,卻無形中為激烈的戰爭場面增添了一絲柔情。
發行從上海開始
《夜襲》製作完成後,李水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上海。而上海聯和院線對他們的到來也很歡迎。經過一番商討,《夜襲》將在8月底正式登陸滬上各大影院。下一站,李水合的目標是北京,不過,據他自己說,為了節約拷貝成本,《夜襲》將不採用全國同步放映的方式,「長線運作、細水長流」是他對影片的市場把握。
當然,有過諸多成功發行經驗的李水合自然不會放過二級電影市場,《夜襲》的數字放映也在積極的籌備中。據悉,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的電影市場上,《夜襲》已經吸引了眾多國外買家的目光,法國、印度、土耳其、葡萄牙、俄羅斯等國買家紛紛向他們要片花,表示了購買意向。
❸ 從電影《綉春刀2》,看薩爾滸之戰
電影《綉春刀2》,開篇短短幾分鍾拍到了薩爾滸之戰。我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主要為了看這短短的幾分鍾。這是歷史教科書從來不提的事情。
這是晚明的悲歌!
萬曆四十七年,既公元1619年,三月,明軍在遼東和後金進行了一次軍事較量,兵員占優勢的明軍慘敗。此後後金在白山黑水間迅速崛起壯大。薩爾滸之戰是大明王朝滅亡的開始。萬曆帝在位,此戰敗北,所以後世史學家言「明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第二年,身體健康狀況非常不樂觀的萬曆帝終於駕崩,結束了他47年的帝王生涯。
薩爾滸之戰對大明,對萬曆都是一次致命的打擊!
話說當年朱麻子立國時吊打四方,威名遠揚。麻子後人搞對外政策延續了麻子的風格。就是,大棒加大棒。以為暴力是蠻族唯一聽得懂的語言。誰不聽話,就在他的頭上掄棒子,在他的面前秀肌肉。
這次東北的女貞族不聽話了。1616年,努爾哈赤公然起兵建立後金政權定都赫圖阿拉。並且主動出擊攻打明朝在東北的勢力范圍。
萬曆不是慫人,想當年萬曆三大征全部打贏了,1592年寧夏之戰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1592年朝鮮之戰擊退日本豐成秀吉進攻,1099年播州之戰戰勝苗疆楊應龍叛亂。
差不多過了二十年又見戰事。萬曆帝果斷用兵東北。想要一口氣就把努爾哈赤揍翻,完成萬曆四大征。用大棒把後金打死於搖籃。
很多人說此次戰斗明軍兵員素質不行,精銳部隊忙著鎮壓農民起義,邊軍廢弛,導致挨打。這樣的觀點就在鬼扯。民變是天啟年間的事情,大規模農民起義則是崇禎年間的事情。薩爾滸之戰是萬曆年間的事情。
此次參與戰斗的明軍可以說很強的,有五成來自邊防重鎮,他們是長期和游牧民族廝殺的老兵。另外五成來自內地,其中有兩千來自浙江的戚家軍余脈,七千是各地土司兵,屬於兇狠善戰的少數民族聯軍。此外,還有女貞葉赫部和朝鮮都來助戰。
明軍主將有兩大狠貨。山海關總兵杜松與胡騎大小百餘戰,無不克捷,打仗沖在第一線,兩個黑臂膀掄起西瓜刀亂砍,人稱「杜黑子」。努爾哈赤親口叫他「杜瘋子」。遼陽總兵劉綎,是萬曆年間武狀元,一生平緬寇,平羅雄,平倭寇,平播酋,平倮,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一把重達一百二十斤的鑌鐵大刀,馬上輪轉如飛,世稱「劉大刀」,號稱「晚明第一猛將」。
由此可見,對後金的態度,明朝准備好了重拳出擊一舉殲滅。
可是主帥楊鎬是一介文官,時任兵部右侍兼遼東經略,就是國防部副部長兼東北軍區總司令。說楊司令不懂軍事嘛,他又幾次三番上過戰場,干過取敵方上將首級這種牛逼哄哄的事情,也干過瞞報敗訊,謊報軍功這種丟人現眼的事情。說他懂軍事嘛,給他統兵水平打個分數,只能打60分而已。他是戰場上的菜鳥,官場上的老油條。
楊鎬這樣的人物能全面主持遼東軍事,和當時朝中的派系有關。楊司令和當朝主政的清流派關系極好。他也被認為是懂軍事的書生,極受推崇。
幾百年來,楊鎬被罵慘了。無非指責他分散了兵力,被各個擊破。
明軍打仗傳統是不分散兵力的,因為對手往往是游牧民族,分散兵力容易在大漠里迷路,遭到襲擊會疲於應付。
楊鎬制定的策略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分散兵力各處出擊,叫分兵合擊。從理論上看很可行。
馬林指揮北路軍從三岔兒堡進發,杜松指揮西路軍走撫順大路,李如柏指揮南路軍從鴉虎關突襲,劉綎指揮東路軍從寬甸口突襲。
四條道是建州女貞商隊到邊境貿易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說只有這四條大道通往後金的地盤。明軍從這四路齊頭並進,一則可以很快殺到後金的營帳前,欲速戰速決,東北寒冷,且大明朝此時國庫空虛,後勤難以保障,無法進行持久戰。其中李如柏進攻的南路離赫圖阿拉距離最短。二則四路大軍堵死後金通往內地的道路,防備敵人戰敗後向大明邊關逃竄,襲擾邊境。
四路兵馬,兩兩會和,能步步為營則步步為營,能奇襲則奇襲。總之要把努爾哈赤壓制在老巢進行輪番狂扁。
目標就是直接沖著赫圖阿拉而去,打下這里極具戰略意義,後金沒有戰略縱深,且都城周邊部落均是大明朝的爪牙,沒有多少戰略迴旋之餘地,只能逃向長白山老林,天寒地凍,不被官軍滅也被老天爺滅。
楊司令的如意算盤打的很好,想當年,他就跟著董一元董大元帥干過一回,在雪夜翻越墨山襲擊蒙古炒花部的營帳,大獲全勝。
如今也下著雪,奇跡一定會重演的!楊司令的戰略部署很像三國時期蜀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設想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魏延親自率領萬余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兩軍會合潼關,再問鼎中原。
再加上內閣首輔方從哲不斷催促進攻。方大人自從當了這個光桿首輔,沒錯,當時空缺嚴重,內閣就他一人。他當了這個光桿首輔不斷遭受非議。他急需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來給自己增添光彩。
明軍就大張旗鼓殺向赫圖阿拉,號稱有四十萬,這完全是吹牛逼,哪有這么多兵馬,黃仁宇考證明軍有十萬人左右。對方努爾哈赤也在吹牛,說自己有十萬人,實際上只有六萬。
西路杜松的軍隊最早出現在渾河,可是此地靜悄悄,約定好在此會合的北路馬林軍卻沒有到達,當時馬林這支部隊還在路上呢。
是進還是等?分兵合擊的意思是先分後合,按照戰略部署要在此地等北路軍抵達後再行動。可是杜黑子這暴脾氣上來怎麼等得了,掄起兩條黑胳膊耍起西瓜刀直接帶著人馬過河了,火急火燎地殺過去,把明軍的炮兵部隊留在了對岸。原本就是孤軍,孤軍又被一分為二。對岸還是靜悄悄,迎接杜松的是大霧,霧里藏著努爾哈赤的精銳的騎兵部隊。老努不是宋襄公,等霧散了再打,也不是日本武士自報姓名後再打,而是依靠大霧的掩護突然殺出,殺得杜松內褲都沒了。對岸的明軍炮兵被另一支敵方的側翼部隊給切菜一樣給切了。首戰猛將杜松戰死,西路軍全軍覆沒。
努爾哈赤樂開了花,叫你分兵合擊,我在自家地盤神出鬼沒打游擊。接著後金集中優勢兵力毫不費勁吃了緊接著殺到的馬林部。馬林在少數親兵的護衛下逃離戰場。
明軍西北兩路軍事行動徹底失敗。東方戰場,後金500騎兵,在劉綎面前虛晃一下就逃走,不熟悉地形的劉綎部一路追殺一路撲空,後金成功牽制住了這路明軍,其實此時努爾哈赤正在和杜松廝殺,後方空虛,假如劉綎加快速度行軍能直搗赫圖阿拉,再反過來把努爾哈赤給包餃子。可惜東路軍被後金區區兩個連的兵力就給迷惑住了在原地徘徊到處尋找敵人。
坐鎮大本營的楊司令得知有兩路人馬戰敗,完全沒了主意,楊鎬這個人,構想很好,可是敵人偏偏不按照他的構想來,當敵人的行動超出他的理解范圍後他就懵逼了。而且竟然沒有預備役部隊去策應,完全不是一個司令員的做派。他發出兩支另箭,讓另外兩路人馬趕緊撤軍。
後金方面俘獲了送給劉綎的令箭,就扮人假傳軍令,說杜松打到了赫圖阿拉。劉綎一聽就急了,呀呀呀呀呀呀!尼瑪老子才是大明第一猛將,你滴快給老子指路,老子要先破城。打下赫圖阿拉,老子就是英雄。以後北京城戲台上唱的不是關老爺,而是我劉老爺。
於是劉綎部拋棄了輜重,輕裝急著冒進,跟著這個奸細鑽進了努爾哈赤設好的口袋。時值大風天氣,史書記載,風雨吹進明軍陣營,明軍那些逆天的火器裝備全部失靈,在加上墊後的朝鮮兵嘩變,明軍在離赫圖阿拉六十公里處遭到了後金軍隊的毀滅性打擊,明軍士兵要麼戰死要麼被朝鮮兵捆了邀功。猛人劉綎也陣亡。
後面的李如柏部聽到這么能打的杜松、劉綎都掛了,立馬嚇尿撤退…
薩爾滸之戰決定了明清兩國未來國運。
此戰明軍慘敗,歸納原因,國力下降是最大的原因,這句話說了等於沒說。那麼就說主要原因是明軍的肉搏能力已經大幅下降,過於倚靠火器,靠城牆大炮戰術明軍還是很能打的,如果出去野戰爭鋒就不行了。當主動出擊遇到人強馬壯,強弓硬弩的後金滿族兵,帶著大炮等重裝備的明軍不僅機動性大打折扣,而且在長於肉搏步戰的滿族兵面前,只能被各種豬突。
還有,明軍開戰前連軍餉都沒發,以當時的情況國庫也確實發不出來,贏了自然也沒啥經濟上的獎勵,而後金軍呢,一但贏了,就可以搶錢搶糧搶地盤搶女人。
❹ 關於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電影、電視劇又那些
新醉打金枝編輯本段片名:新醉打金枝片長:34集監制:鄺業生導演:陸劍民 成志超編劇:關玲時間:2005年製作:浙江華策影視 香港無線電視主演:郭曖--張家輝飾昇平--蔡琳飾歐陽英--蒙嘉慧飾秦風--喬振宇飾洛霞--劉庭羽飾寶妃--王琳飾荷花--唐群飾李修文--李立飾皇帝--洪劍濤飾郭子儀--王志華飾晉王--黃達亮飾李權--高鑫飾這一次重新投拍的《醉打金枝》分為《逍遙人生》、《軍校冤家》、《郭家蒙難》、《醉打金枝》四大部分,這四大部分在保持原有劇情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時尚、新穎的元素,全劇除了重點演繹經典愛情故事外,還洋溢著喜劇、搞笑情節,又包含了懸疑、破案以及古代官場公案故事,和老版的《醉打金枝》相比,新版的《醉打金枝》更有深度,更有可看性,也更有時代感。 故事大綱編輯本段唐代中葉,經歷武後亂政、安史之亂,終於迎來一段太平盛世。及至代宗,朝中形成兩大勢力,分別是以代宗堂兄晉王為首的一眾文臣,與汾陽王郭子儀所領的一眾武將。兩大陣營常因不同政見而爭執不休,晉王與子儀表面關系和洽,背地裡暗藏殺機。郭子儀是三朝元老,歷玄宗、肅宗及代宗三帝,戰功彪炳,在平定安史之亂、力抗回紇入侵中,立下汗馬功勞。德高望重的子儀,自然成為佞臣中傷的目標。肅宗聽信讒言,數度將其削權、貶官,但子儀每在大唐危急之際,都能領郭家軍平定外亂,安定社稷,使肅宗再度重用他,甚至以異姓封王,晉封汾陽郡王。子儀的聲望也讓代宗又愛又恨,他既愛子儀之才,又疾子儀功高。心胸狹隘的代宗有時對子儀寵信有加,有時卻又故意刁難,以一挫子儀之氣為快。子儀有七子八婿,堪稱福祿壽全。故事,從子儀的第六子郭曖開始……郭曖生性樂天,不受拘束,因五位哥哥均品學兼優,幷有統軍才能,被子儀悉心栽培為接班人。幼弟郭曙則為典型二世祖,只顧吃喝玩樂,常遭子儀責備。郭曖處於兩者之間,不受監管,又不用受罰,且經常在外為郭家收取田租,樂得逍遙。豈料連番意外,五位哥哥曜、旰、晞、昢、晤或病或歿,汾陽王府世子一位竟落在郭曖頭上。年近七十的子儀別無選擇,要把郭曖馬上訓練成才德兼備、智勇雙全的繼承人!喜作閑雲野鶴的郭曖從此飽受訓練之苦。郭曖本有一紅顏知己洛霞,雖然郭曖有心迎娶洛霞為妻,無奈洛霞因環境所迫,流落風塵,郭曖不敢貿然向子儀提出親事。這時子儀要他立即入「尚武堂」接受訓練,郭曖和洛霞被迫暫時分離。在「尚武堂」內,郭曖與少年英雄秦風結成莫逆,更與性格內向懦弱的晉王獨子李修文成為摯友,三人極其投緣,堪稱「尚武三傑」!「尚武堂」除了招募壯男練兵外,還訓練了一隊女兵,代宗的掌上明珠昇平公主帶著她的貼身宮女劍眉、星目也混在這班女兵之中。昇平公主是先皇後所出,深得代宗寵愛。先皇後本是代宗摯愛,可惜天妒紅顏,先後誕下昇平和太子李適後便病逝。代宗對這雙兒女甚為溺愛,從而形成昇平刁蠻任性的性格。但昇平本性善良不改。一次昇平公主前往拜佛,遇白衣少年秦風。昇平對秦風一見鍾情,探知秦風在「尚武堂」,便不惜紓尊降貴,掩飾身份混入「尚武堂」結識秦風。可是,昇平與郭曖是水火不容的斗氣冤家,雙方在「尚武堂」重遇,斗得不亦樂乎。直到一日郭曖得知昇平是金枝玉葉,才大驚失色。幸好這時昇平偷入「尚武堂」一事也被代宗與皇後知道,被召回宮中。昇平遂鼓起勇氣向秦風表白,遭秦風拒絕。原來秦風早已指腹為婚,雖從未與對方見過一面,但忠直的秦風卻死守著這個婚約,所以拒絕了昇平的愛意。這時,郭曖思念洛霞日久,偷偷前往見洛霞一面,豈料洛霞竟然了離開居所,音訊沓然。郭曖和昇平同病卻不相憐,斗氣日益升級,竟差點兒在酒館中大打出手。正當郭曖和昇平斗得難分難解之際,子儀與晉王之爭也進入白熱化。代宗壽誕在即,四方臣邦進貢來朝。早有問鼎大唐野心的吐蕃王子阿提力在賀壽時,設下一文一武兩道難題。如大唐朝中無人能解,阿提力便可肆意奚落朝中上下。令代宗顏面無全。偶然一機會,阿提力得見昇平公主,驚為天人,欲娶昇平為妻。時晉王破解了阿提力其中一道難題。阿提力便施計逼代宗答應,如果在武題中阿提力得勝,便將昇平公主出嫁吐蕃。昇平得知父皇以她的終身大事作了賭注,天天纏著代宗哭訴,吵著不要嫁給吐蕃皇子。代宗只得哄著昇平,以圖後計。大唐面對難題,群臣無策。
❺ 電影《廁所英雄》主要講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