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電影節標語

電影節標語

發布時間:2022-05-07 21:47:42

1. 焉栩嘉應援口號是什麼

焉栩嘉的應援口號是:哇唧唧哇焉栩嘉 歡迎大家支持他
焉栩嘉,2001年9月23日出生於山東煙台,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中國男子唱跳團體「R1SE」成員。

2010年,因參與出演商戰劇《大時代》而進入演藝圈。2013年,參演古裝懸疑電視劇《大明按察使》。2015年,作為選手參加浙江衛視才藝養成節目《燃燒吧少年》。2016年4月,焉栩嘉憑借作品《你幸福我快樂》榮獲第13屆世界民族電影節「最佳新星獎」;同年9月,以rap擔當的身份加入「X玖少年團」。2017年3月31日,參演的都市懸疑片《嫌疑人X的獻身》於全國公映[1];同年4月2日,隨組合舉行「以己之名」上海演唱會[2];同年9月,參演古裝言情網路劇《哦!我的皇帝陛下》[3]。2018年1月,隨組合推出第二張專輯《Keep Online》[4];同年10月4日,隨組合舉行「Keep Online」杭州演唱會[5]。2019年,參與錄制青年團訓選秀綜藝節目《創造營2019》[6],最終以第3名的成績加入男團R1SE[7]。

中文名
焉栩嘉
別名
來寶、嘉嘉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星座
天秤座

2. 除皺針朋友圈廣告語

摘要

3. 誰有關於感恩父母的標語謝啦!

葛優的母親施文心感到欣慰的不是葛優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大腕,而是兒子的孝順。她驕傲地說:「在整個北影廠,大家都說,葛存壯的兒女最成器、最孝順。」老人的話的確不假。去年,在南寧電影節期間,只要葛氏父子共同出現,人們就會看到葛優很小心地挽著父親的胳膊,和昂首挺胸的父親不同,他始終低著頭,似乎在時刻聆聽父親的教導。葛優也常說:「孝順是子女最應該盡的義務,不孝順父母的人,連畜生都不如。」 感恩是珍惜所擁有的。感恩是報答別人給的恩惠。感恩是以一顆寬容之心面對所遇的不順。 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孟子 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 3、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4、借得大江千斛水,研為翰墨頌師恩。 5、一父養十子,十子養一父。 淡看世事去如煙,銘記恩情存如血。 6、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哀哀父母,生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7、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8、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它能使父母獲得情感。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

採納哦

4. 范丞丞粉絲名,應援色,口號分別是什麼

粉絲們名字叫丞星,當初范丞丞想叫丞妾來著,不過被粉絲們實力嫌棄。范丞丞的應援色是橙金色,由於范丞丞的姓名中有個「丞」字,恰好和橙金色中的「橙」字同音。橙色在陽光的映照下,會產生非常絢麗耀眼的光輝,因此粉絲們們挑選了這一色調,不僅僅意味著了粉絲們們對他的支持,也期待他能夠像陽光似的閃閃發亮。

應援口號:農夫山泉有點甜,不愛丞丞有點懸。人見人愛范丞丞,花見花開福西西。天王蓋地虎,丞哥兩米五。可樂要加冰,愛丞要用心。

范丞丞早年經歷

范丞丞自小就讀於北京郊區的一家集小學、初中、高中為一體的十二年制私立學校。2007年,與父母隨其姐姐范冰冰出席電影節活動,首度在媒體前曝光。15歲時赴美留學,從學校畢業後在海外開啟了練習生生活,為出道做准備。

2018年1月,以練習生的身份參加偶像男團競演養成類真人秀《偶像練習生》;4月6日,在《偶像練習生》總決賽中,以15517014的票數排名第三,並以男子演唱團體NINE PERCENT成員身份正式出道。

5. 請問:「世界八大紀錄片節」分別是哪八大呢

德國萊比錫國際紀錄片短片電影節
法國陽光紀錄片節
波蘭克拉克夫紀錄片節
加拿大DOC TALK電影節
加拿大熱門(HOT DOCS)紀錄片節
澳大利亞AIDC國際紀錄片大會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

這是法國陽光記錄片節的一點點資料

法國陽光那面紀錄片節
(2006/06/26---2006/07/02)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的開會地點在法國的一個西部港口城市--La Rochelle,我們先到巴黎,然後坐火車去的拉羅謝爾。

La Rochelle是一個不大的小城市,火車站很老,是那種典型的歐洲城堡建築,房頂上還掛著一口大鍾,站在小小的廣場上,內心雀躍著一種難以言表的異國浪漫情緒。盡管是旅遊季節,但火車站人跡稀朗,偶爾在站樓下晃過的背包族,讓人遠遠看著內心有些異樣的溫暖,他們是我常態生活之外一份深藏的嚮往。

因為和導演一起出來,對方是精明的未雨綢繆一族,只要身邊有活物,我又開始慣性的不帶腦子,結果被接車的拉錯地方,一氣給拉到了一個孤島上,check in之後發現不對,導演氣得要死,只差把我腦袋給擰下來,後來只好打了一車回來,花了50多歐元,雖然迷糊,數字還是看得明白,狠狠的心疼了一把。

第二天到了會場才知道,主辦方給中國來的客人還設了一個展台,我把我們訓練營的招生海報帖到了上面,看的人還不少,可能是中國字不認識的緣故吧。這次到法國的中國人有:老何兄弟倆、我和導演,還有香港人黃先生,他們都有各自的玩樂和公幹,最後就我老老實實在那站了三天台,也可能是第一次有中國人出現在展台,過來詢問的人一直不斷。

和國內電視節特別不一樣的是,他們的展廳既不豪華,也不超大,從這邊一眼可以望到那頭,人群穿梭但並不喧嘩,比起我們那種「騾馬大會」般的嘈雜,這里有一種特別的樸素和安寧。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主要分成三大塊內容:1,來自全世界的紀錄片內容提供商和發行商的展台式展覽2,各種主題論壇(包括預案銷售、主題研討和主題放映) 3,觀片室Video Library

和HOTDOCS的DOC SHOP有點不一樣的是: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的Video Library,高科技含量更高,他們把所有收集的片子放在後台,有專門的分類和標號,每個進去看片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密碼,輸入進去之後,點擊你想看的片子標號,看完後如果覺得片子不錯,直接在電腦界面上留言並點擊發送,你所有想要做的事情就在一分鍾內完成了,這套系統對於時間金貴的買家而言簡直是太有效率了!Video Library只對買家開放,我是強人所難硬找他們給我換了一張卡才加塞進去的。如果你是內容提供方的話,門口的管理電腦上還有一份資料,你如果需要了解你自己的片子有那些買家瀏覽或觀摩過,直接從那裡頭可以免費列印出這些資料,有專門的志願者會義務為你服務。
Video Library每天19:00關門,因為在的那幾天都很忙,所以我都是插空跑到樓上快速的瀏覽了一部分片子,然後直接在電腦上把我的EMAIL地址發送給了每個片子的製片方,回到北京的時候收到將近100多封反饋過來的郵件,我回完它們差不多花了一個月時間。

片子看太多了,人也傻了,最後一天在La Rochelle的時候,從旅館出來碰到一人,面孔看起來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來了到底是誰,站在咖啡館門前,跟我搭訕:
--Is it a nice day?
-Sure!
--La Rochelle is a sunny city!
--Yeah, but I have to watch films in video library today, it is my last day here .
。。。。。
回來的路上想起這些,覺得特別悲哀:在繁雜不斷的工作中人已然變成了一具僵屍!

La Rochelle
La Rochelle 是個名副其實的Sunnyside city ,早上4、5點鍾天就已經大亮,到夜裡12:00還跟北京夏天的傍晚一樣。最後一天Video Library下午5:00就關掉了,出來以後一個人在大街上閑逛到夜裡11:00多才回去。

到La Rochelle第一天最強烈的感受:這里才真的是一個適合人或者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回望我們的環境,彷彿多年渾然不覺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垃圾場中,今天一睜眼,才知道原來我們是在豬圈裡!

空氣在La Rochelle是完全透明的,那感覺好像你只要一伸手,天邊的雲彩就可以摘過來似的,在你和天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遮擋物!!地面的干凈更不用說的,走在避風港和避風港之間的木製浮橋上,腳下那些其實很有年頭的木板紋理清晰可見!

街道上也有汽車駛過,但全然沒有北京的喧囂和張狂,開車的也不全是年輕人,你會經常看見銀發素裹的老人緩步從車里出來,然後手挽著手往酒吧走去,這些不經意撞見的場景會讓疾走的你忽然內心怦然一動。

酒吧也是La Rochelle的一景,在避風港臨街的一隅,酒吧一個接著一個,成排的桌椅都整齊而緊密的擺放在門口,逗留酒吧的更多是一些中年人的面孔,人不少,但也是同樣的不喧嘩不張揚,在各種不同的表情背後你會看到同一種東西:鬆弛和閑適。

La Rochelle的房子都很老,避風港和避風港之間那些保存完好的百年城垛,還有那些藏在民居背後的老教堂, 和陽光下那些交錯著的白色桅桿一起構成了這個城市獨特的風景。 歷史在這里一直是活著的,在狹窄的街中里穿行,你甚至可以聽到或者觸摸到它們的呼吸聲。

在La Rochelle,歷史是有生命的,這生命來自人對歷史本身的敬意和溫情,那些建築就像一段凝固的時光,讓任何一顆不太堅硬的心都能感受到它的溫暖。這種在人群中鮮活著的歷史更像一隻溫良的老貓,站在暗處,始終沉默,始終不語,靜靜地看著時光之手掠過人類的額頭。

中國的歷史似乎總是少些煙塵氣, 這除了我們不說人話之外, 我覺得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們失去了歷史應該有的承載物,我們拆掉了太多的東西!少有的那些拆不了的東西就束之高閣,遠離人群, 圈在黑暗和不見光的地方, 歷史本身帶著的余溫在人長久的背棄中也漸然涼寂,然後是忘卻,然後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記憶空白。
歷史是有生命的,如果我們能把它揣在懷里,或放在人群中,停留在記憶里,它才有可能活起來,伴隨我們一起冥想、呼吸。

反思和觸動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是歐洲最大的一個國際紀錄片節,今年已經是第17屆了,意味著快20年了,這個舞台根本不曾有過中國人的身影,我們這次的出現對他們而言更像一個點綴,那感覺就好像是今天談中國是另一種世界時髦似的。
其實人家壓根就沒帶你玩過,在所謂真正的全球化游戲中,今天,我們在文化輸出和文明分享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但更糟糕的是我們根本都不知道!我們自己把自己關在一個狹長的黑管子當中,望著頭頂上有限的泛著光亮的空間,還在無比的自鳴得意中呢,以為我們是天下第一!

在我們知道或者掌握很少信息量的時候,我們會自負的以為自己就是天下,以為我是世界坐標的原點,以為世界以我為半徑為中心,很多事情只從自己出發,去考慮,去思維。。。
忽然當你把自己從脆弱的雞蛋殼里,擰出來,換一個位置或者多走一步路,再去看原來的生活或者世界,你發現: 即使不是顛覆性的翻轉,至少你會目睹從前你根本無法察覺的很多嚴重錯位。空間緯度的改變會打破日益慣性的常態思維,換一個場景,跳出來,走走、看看,你忽然發現:坐標的原點在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第一次才真正明白它的含義。

外面另一個真實世界的存在讓我知道:地球上人類生活的區域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我們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無論是外在的物化的東西,還是內在的精神層面、文明或者文化層面的,我們的祖先也許從前發出過很強的聲音,用他們創造的璀璨的物質和精神文化,但今天,離開那個臆想的原點,回到那個我們該呆的角落,我已經強烈的感受到那種衰落。而且今天的我們對於這個所謂的全球或者地球,也更難看到會有新的或有價值的精神財富產生或者留下,過度的商業和物化,讓這個民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像人了,越來越遠離人本了。

這種全國人民一個聲音的大背景下,對於內容創作者是一種更大的挑戰。今天我再去看中國紀錄片的問題時,對於內容創作本身而言,我覺得最致命的問題在於我們的基本功太差,知識結構、文化底蘊和技術掌握上,我們離要完美表達的那個東西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當然這樣簡單埋怨導演的見識短淺基本功薄弱其實絲毫於事無補,這趟法國之行,給我最大的清醒是:我們急於建設的應該是真正意義的製片體系和製片人。
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製片人從哪裡來?理想意義的製片人又在何方?

一個圓滿意義的製片人,在我看來,應該是這樣一個理想形象:
1,他不乏普世的仁愛之心,但是又在事情操作層面相當理性;他善於思考,但不可以只是沉湎於形而上的理想,他需要有創業、創新和奔跑的實務能力。
2, 他諳熟商業之道,但又不世俗不功利,而且對內容和藝術卻有相當的敏感,有足夠的鑒賞和審美能力。
3, 他能讀懂人心,善於與人溝通,同時又能享受做幕僚和觀眾的樂趣。

但是,這樣一個有著高超的思考和操作能力的完美形象會在哪裡呢?!

選題聯想
看著那樣多形式各異的好片子,我覺得大腦受刺激:紀錄片的題材其實是多麼的寬泛,我們的導演什麼時候可以更貼近地面更貼近皮膚說些好玩的有趣的人話和故事呢?!
我們有那樣多的事情可以做,那樣多的題材可以去拍:

生育的故事和話題 中國人口這樣多,真的是毛澤東的一個愚蠢政策導致的嗎?!我覺得未必 比如采訪83歲外婆 60歲的媽媽 還是35歲的女兒 每個人的生育觀、生育感受以及生育故事一定是不一樣的 同樣年紀的女人 城裡的和農村的又有怎樣不一樣的故事和命運呢?。。。。選擇好對象,裡面一定有辛酸 有痛苦 但一定也有快樂 有幸福 這快樂和幸福又是什麼?

中國千人一面的城市 一樣的高樓 一樣的白色瓷磚 一樣的蘭色反光玻璃 一個的品種的草籽 一樣高低的草坪。。。。。可以采訪城市生活居民的感受 外來者的觀感 還有設計者的本意和當下的態度 我們都不用去振臂高呼民族想像力這樣的空洞詞彙 各個讓我們無法明辨地區差異的死板面孔足夠讓我們每個人無地自容: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缺乏創意和想像力!

菜市場 城市是誰的城市 菜市場的商販來自何方 他們有著怎樣共同的辛酸和樂趣。。。在昆明的菜市場 度量單位是公斤 你要買一斤酸菜 賣的人會告訴你只需要買三兩就夠了。。。但在北京 度量單位卻是10元 5元 什麼東西都是 10元3斤 或者 5元2斤 你只打算要2斤東西的話 最後對方一定會賣給你比5元 10元更多的東西。。。一個城市和一個城市的不一樣在這些細節中便一覽無余

音樂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位置 哪些人在聽音樂 在透過什麼方式聽什麼類型的音樂,我們在聽中國的音樂,還是聽外國的音樂,是古典的還是現代,我們透過何種渠道接觸到各種類型的音樂,中國有無真正的樂迷,真正的樂迷「痴」到如何的一個狀態 。。。。每一個小切面展開 都會有無數讓製作人自己或觀眾意想不到的故事鋪展開來

詩歌去了哪? 當下的中國社會有誰在關注詩歌?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關注詩歌?寫詩的是誰?讀詩的又是哪些人?他們又會在什麼樣的場合讀詩?。。。詩歌在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中什麼時候輝煌過,是怎樣的輝煌?它又在什麼時候隕落?它又是如何隕落到今天的缺失狀態?

中國的雕塑 各個城市廣場的雕塑出爐背後,早期爆發戶庭院內維納斯塑像,新式社區內雕塑的來龍去脈,798工廠內各類冠以藝術之名的雕塑。。。。還有西單廣場和去十渡路上一個叫韓村的馬路上那些塑料椰子樹也算上的話,所有這些一一展開,中國人的群體審美的水平和個體審美的差異都一覽無余了。

結婚證的故事 結婚證產生於何時?在每一個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有怎樣的作用和功效?中國的結婚證生效范圍?是咱們自己給自己生產的「合格證明書」還是在更遠范圍內也同樣有效?在中國以外的地方中國結婚證產生過哪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介紹信的故事 介紹信產生於何時?為什麼會有介紹信?最早產生此物的背景是什麼?介紹信在多大范圍內有效?在有效范圍之外使用介紹信時出過哪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因介紹信出過的千奇百怪的笑話、締笑姻緣的官司。。。。

戶口的故事 中國為什麼會有戶口?戶口制度起源於何時?一個沒有戶口的人在中國如何生活?因為戶口普通中國人經歷了怎樣的悲歡離合?今天的戶籍又有怎樣的變異?這種變異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中國人到底怎麼學英文 英文到底在中國人生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一個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學英文?怎麼學?一生要花多長時間去學?學習的障礙和誤區到底在哪裡?對於英文程度的測試,一個普通中國人究竟要經歷多少個門檻才可以算作合格?全世界關於英文水平的認知到底有多少?。。。關於英文的學習和英文的考試在中國催生了多少個企業?這些企業為中國的「雞的屁」增加了多少貢獻。。。。。。。

中國老人的社交生活 中國的老年人在干什麼,除了在大馬路上扭秧歌以外?他們的社會公共生活到底在哪裡?他們在跟誰一起生活?如何生活?他們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在眼花繚亂的世俗生活背後到底演繹著怎樣的故事?。。。。

粉絲是誰?誰是粉絲? 粉絲到底是一群怎樣的人?為什麼會成為粉絲?各種粉絲用怎樣的方式追逐他們內心的偶像?粉絲個人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他們如何生活?靠什麼為生?他們如何面對周圍的目光和質疑?他們在短暫狂歡之後又是如何返回到他們常態生活?

17歲孩子讀什麼? 在日益成人化的媒體社會中孩子們到底在消化怎樣的精神食糧?他們是否還在讀書?他們讀怎樣的文字?他們如何獲得他們的信息渠道?許多過早來自成人社會的知識和信息對他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他們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誰在關心他們?又是以何種方式被關注?他們和成人社會有沒有溝通?如何溝通?

中國人的周末如何度過? 除了KTV和郊區游 中國人還有哪些其他的周末的玩法?和誰一塊玩 如何玩。。。。

中山公園何其多 中國有多少中山公園 怎麼出來這樣多中山公園 又是哪些人在中山公園里消磨時間 他們以什麼的方式在公園里渡過 公園管理中問題有哪些 有多少是全國都一樣的?同樣的問題各個城市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中國幼兒園孩子的接送 誰接 用什麼工具接 什麼時候接 什麼時候送 一路上要闖多少關口。。。。。因為這種接送 有過多少尷尬 無奈 以及有趣 好玩的故事。。。

中國人的城市公交 公交線路 公交站牌 如何設置 每個城市都不一樣 有多少民主路 中山大道。。。。

中國大學的門 中國大學到處都是門 正門 東門 南門 還有西門和小西門 這些門都建於何時?最老的大學大門在哪裡?門口都站著誰 大學門口的小商販都在賣什麼?冰棍、文憑、圖書。。。還有別的什麼?

中國的廣告牌 城市裡的廣告牌以商業的居多,稱為戶外廣告 鐵路旁邊、城鄉結合處還有農村的廣告以及各種標語口號 誰寫的 什麼狀態和背景下寫上去的 寫給誰看的。。。我覺得把它們羅列到一起,會非常有好玩和有意思。。。。。。。。。

鄭瓊 寫於2006/09/03

DOC TALK其實是一個規模很小的紀錄片大會,非常加拿大化,整個會議也就兩天,一共才13個提案,全部來自加拿大本土的製作公司,買家也以加國為主,零星有二個來自美國電視台和相關機構,可能是因為他們靠得比較近的緣故

資料真的很少,去了一些英文的網站也是寥寥無幾,看來規模真的不大

6. 為國際電影節寫宣傳標語

國際電影節寫宣傳標語,可以搜一下往年的宣傳標語。

7. 三個和尚的風格和雙方各

阿達的風格

——訪首屆金雞獎最佳美術片《三個和尚》導演徐景達

/范達明/

1981年6月初,我走訪了上海美影廠廠長特偉同志的家。那剛好是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不久。特偉廠長向我談起他們廠獲得最佳美術片獎的片子《三個和尚》。這位評委會成員之一的中國美術電影專家有點欣喜地向我說,《三個和尚》在金雞獎評委會投票中是少有的全票;不過他卻拒絕我為他寫點什麼。「我是評獎人;該寫的不是我而應是得獎人。《三個和尚》的導演是阿達。你若要寫,可以寫寫他,我來介紹。」在特偉廠長的親自關照下,我在6月8日上午如約來到美影廠;經廠宣發組李洪恩同志引見,很快就見到了阿達。

阿達是誰?

阿達來了。這是一位樂呵呵的身材魁偉的中年男子,講話聲音宏亮。在那采訪的當兒,我被他身上煥發的那股滿腔熱忱於藝術事業的精神所吸引。他顯得精力充沛,生氣勃勃,給我留下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深刻印象。

阿達就是頗具名氣的漫畫家徐景達,1934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崑山,1981年47歲,已是美影廠的一位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導演了。

阿達從小就喜愛畫畫。大約5 歲時,在上海看了《白雪公主》(前不久在「美國電影周」中重映),印象深得簡直不可磨滅,覺得妙極了:畫,怎麼會動了起來? 以後一有動畫片就去看,基本上狄斯耐拍的片子沒有漏過。1951年,他終於如願以償,考入了蘇州美專動畫班讀書,後經調整,轉到當時的北京電影學校;1953年畢業後分配到美影廠前身的上影動畫片組工作。28年來,他在上影與美影從畫動畫、描線上色到塗背景、設計造型,什麼都干過。1958年起參加過集體導演拍片。但是,阿達真正成為一名獨立拍片的美術片導演,還是在粉碎「四人幫」以後近幾年的事。

阿達說,1956年,特偉廠長親自導演動畫片《驕傲的將軍》;自己當時才20出頭,跟著畫背景,開始了動畫的藝術實踐。特偉廠長主張中國動畫片要有自己的民族特點與風格,注意與外國的東西拉開距離。阿達說,他這些年來就一直是沿著這條道路在探索著,也常常得到特偉同志的熱情鼓勵和支持。

默片手法:從《畫廊一夜》到《畫的歌》的探索

阿達同志熱愛他的動畫事業。從他進美專學動畫算起,至今已有整整30年了。他走過了坎坷的道路。「文化大革命」中,美術片幾乎都成了毒草。那時,他也剛好排在美影廠以特偉為首的所謂「十七年黑線隊伍」的最末一個,挨批挨斗,日子是不好過的。粉碎「四人幫」,特別是三中全會以後,形勢大好,是春天來了。阿達說,過去想做而不能做的事,現在可以去做了;自己的一些藝術設想也可以去考慮、去實現了。說到這里,阿達顯得那麼激情昂揚;他的情緒感染了我,使我為他現在有充分展示自己藝術才華的境遇而高興。

1977年,當阿達與林文肖合作導演《畫廊一夜》時,一個想法開始在他的頭腦中產生。《畫廊一夜》是揭批「四人幫」的嚴肅題材,照例,影片中不能不加入一些標語口號式的政治語言。但是,他覺得要在一部美術片中也這般搞法,就顯得與現實生活重復,會帶來影片的枯燥無味。阿達試圖把這個意識形態很濃的嚴肅題材,通過輕松明快的節奏與單純形象的畫面表現出來。於是,他決定乾脆在全片中完全不用一句對白。他說:「影片攝制出來公映以後,我到影院觀眾席中去聽反映:每個帶著自己孩子來看片的大人,都自覺不自覺地以自己對銀幕畫面的理解程度,去向孩子們講解著影片的故事內容,他們在發揮著自己的想像力與判斷力。」他因此認識到,這種無對白的啞劇式影片,因為發揮了觀眾各自不盡相同的創造能力,反而比加入了有限定的對白的影片要顯得更深刻、更帶有普遍意義,對於少年兒童和孩子們來說也更適合。

阿達勁頭來了。1979年,當他與王樹忱、嚴定憲合作導演《哪吒鬧海》這部國慶30周年獻禮片時,他就獨自先醞釀起了《三個和尚》的構思。同樣,這部獲得1980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的動畫片《三個和尚》,全片18分鍾,亦無一句對白。它堪稱阿達熱衷默片手法以來的一部真正的傑作。

阿達告訴我,前不久,他剛剛導演完了一部2 5分鍾的片子《畫的歌》,它已印好拷貝。在這部現已公映的記錄上海金山農民畫的美術紀錄片中,絕對廢除了傳統紀錄片至少非要加入旁白解說不可的舊規矩——採用了的也是一句話不講的默片手法。在《畫的歌》中,阿達

充分施展了他的動畫本行的職業技巧,通過運用鏡頭的分切、運動以及特技攝影手段,把一幅幅靜態的繪畫,富於表現力地拍得充滿動感的韻律與節奏。阿達把介紹一幅幅描繪農林牧副漁五業俱興的金山農民自己新生活的圖畫的鏡頭與拍攝他們的現實生活與勞動的真實景象的鏡頭有機組接,融會一體,並相應地混錄上鄉土色彩的音樂伴奏、農家六畜的叫喚聲,從而揭示了金山農民畫藝術所一刻也離不開的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土壤的根源。《畫的歌》已經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譽滿世界的中國農民畫種的記錄與介紹,更是一種中國新農村欣欣向榮的展望;它是上海金山農民勞動與生活的一篇田園詩,一卷風俗畫。影片本身也從一部紀錄片演化為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高尚審美情趣的藝術作品了。

阿達稱自己的這類影片為音樂美術片。的確,正如他取的片名一一它們是一首首「畫的歌」,是一曲曲「形象的旋律」(Melody of Vision)。這些影片有其特殊的審美奇趣。當片子中畫面的動作與音樂的節奏能契合得相得益彰,它們的效果,用阿達借來白居易的一句話說,就叫做:「此時無聲勝有聲」。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達的這類影片是最有利於「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因為它們全靠畫面與音樂——這一形象的「世界語」來訴諸觀眾的思維與判斷,沒有概念語言的直接障礙——各民族老少咸宜,全世界四海皆通。難怪一個美國同業行家來看了《三個和尚》後,會連聲贊嘆影片說:

「Very international!」(非常國際化!)

1981年8月上旬,阿達的《三個和尚》真的「走向世界」了! 這部影片在丹麥著名童話家安徒生的故鄉歐登塞市舉行的第四屆國際童話電影節上榮獲銀質獎。現在以安徒生寫的《牧羊女和掃煙囪的人》故事為製作的銀器獎雕像正陳放在上海美影廠內。半年以後,即在1982年2月下旬,《三個和尚》又在第三十二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電影比賽中榮獲柏林銀熊獎。它們在為中國、為上海美影廠贏得國際聲譽的一長排美術電影片目中,寫下了最新的紀錄。

短小、簡潔——返樸歸真

片長只有18分鍾的《三個和尚》不但是第一屆金雞獎獲獎影片中最短小的一部,也可以說是新中國美術片中迄今為止最簡潔的一部。

阿達對於自己導演的這樣一部短小簡潔的影片而可以與其他大部頭影片同樣得一個金雞獎,有著深深的感嘆。他說,「這在過去來講是不大容易的。一般都認為美術片要搞長片影響大,6本至9本,一舉成名!可是我一直有這樣一種想法:不一定!」他比喻說,這好比一幅簡潔的漫畫有時起到的客觀效果,反而比一幅厚重的油畫或多幅的連環畫要來得給人印象深一樣。阿達對搞長片反而有顧慮。他說,搞長片,問題很多。像《哪吒鬧海》,由5萬多張畫片組成,就是翻一遍又要多少時間?三個導演合作,要統一創作思想也難得很,片子長,又要多少人來為你繪制?這都是求人的事。在目前動畫製作方法、生產體制與人員待遇情況不完善的條件下,要搞長片,是很困難的。阿達說,「現在我搞短片,只兩本,可一人獨立拍片,有一個想法就可以搞一個,亦可創新,以不斷探索各種可能性。而這種藝術上的不斷追求本身,就是藝術家的真正幸福。它不是為了名為了利。這種從藝術追求過程中獲得的創作愉快是名利這種東西所決不可替代的。」他說,「我在杭州座談會上發言,說《三個和尚》是『小弟弟』,因為與其他故事片比,一是短,二是觀看對象主要是兒童,大家聽了都笑了。通過這部影片獲得金雞獎,證明我的想法是對了。它得到了專家們的理解與支持。這對我鼓勵很大。今後,我還要搞些短片。」

《三個和尚》不但短小而且簡潔,除了不用對白,畫面三個人物的衣服三種色,單線平塗;背景除了幾樣小道具外全部空白,用的是中國傳統毛邊紙的本色,但並不覺得東西少。阿達說,「這個想法我由來以久,簡潔並不是簡單化,而是精練,是放一點點,提示一下。」「這片子使繪制的同志專注於人物動作的刻畫。有人擔心這樣搞是否會太空;為此,我們相應改革了片門,使影片在銀幕上成了正方形。」這一則因為請漫畫家韓羽搞造型,他畫的畫一向是正方構圖;二則正方形,構圖小一點,感到飽滿,不會太空;三則也因此有了與眾不同的新特點。阿達認為,我國古代傳統藝術如一些雕塑,氣勢大,造型卻相當簡單,顯得巧妙。到明清以後,特別是慈禧太後時期,皇宮里一些東西搞得功夫大,人工味大,可造型上全沒意思。我想,阿達同志講的情況,可以歸結為「返樸歸真」這四個字的道理。而影片《三個和尚》的短小、簡潔,不管是採用正方形銀幕抑或是默片手法,應該說都是由編導付諸影片本身的特定內容與寓意所決定的。

美的追求 美的探索

動畫片《三個和尚》在首屆金雞獎評選時得到一片喝彩。張駿祥同志後來撰文介紹說:

「評委們一致贊賞美術動畫片《三個和尚》,不只是因為它幽默雋永,賦予了一個古老的諺語以新的趣味,更是因為動畫藝術家用簡潔的線條和色彩鉤出了三個和尚的各具性格特色的生動形象,並在表現方法上有所創新,是因為影片在人物動作、音樂、音響、節奏各方面的罕見的協調,誇張程度上的恰到好處」,最後建議說,「這是一部短短的、不足兩本的影片,但是值得寫一篇長達萬言的文字來分析研究它的成就。」(《寫於金雞初唱時》,見《電影藝術》1981年第7期第18頁)

1982年第l期的《電影藝術》雜志發表了陳劍雨同志評動畫片《三個和尚》的長篇影評《從三句話到一部影片》。全文長達14000字。作者是該刊編輯。為了寫好這篇評論,他曾自京親臨上海美影廠,向影片攝制組、向導演阿達作了采訪。文章以其充分透徹的評價實踐了張駿祥同志的建議。

1981年12月,阿達應邀赴京,在中央美院及其附中和中央工藝美院等處講學,就《三個和尚》的導演構思與創作過程以及拍攝介紹金山農民畫的《畫的歌》一片的體會作了學術報告,受到師生的好評。阿達年底載譽而歸,曾在一封信中向我說:「沒有想到這樣一個短片受到了各方面如此重視,這對我鼓勵很大,堅定了我以後多搞短片的信心。」

1982年伊始,他再接再厲,開始動手干去年醞釀的兩部新片子。一部是根據雲南白族民間故事傳說改編的《蝴蝶泉》,一部是根據琵琶大麴《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改編的《霸王別姬》。他將先後去雲南大理、敦煌或內蒙的和林格爾一帶收集蝴蝶泉和漢代壁畫的有關素材。阿達說,兩部片子「都是全部以音樂貫串、不用對白的『默片』。其中《蝴蝶泉》正式繪制與開拍前諸如搞劇本、分鏡頭、設計畫面和先期錄音等工序都已陸續開干,是夠緊張的了。

1982年春節,我在上海又見到了阿達。阿達堅信,美術片不單單是形「兒」(主要給少年兒童觀看),更重要的是姓自己的「美」(較高的造型與視聽表現趣味等)。阿達在1982年2月里的一次美術電影討論會上表示並堅持了他的這種看法。正是在對美術電影的美的追求與美的探索中,逐漸形成了阿達自己的獨特的拍片風格。這也是他的美術片反倒能以短勝成、以簡勝繁、以朴勝華、以樂勝白,終於顯得高人一籌的「秘訣」吧。



原載《活動月報》1982年5月號、6月號(總12、總13)第3版

收入《從三句話到一部動畫片〈三個和尚〉》(中國影片研究叢書),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19-224頁(有刪節)

2009年1月9-10日錄入電腦於杭州梅苑閣

8. 萌雞小隊能做什麼口號

萌雞小隊能做的口號是關於陽光向上的。具體如下:

希望小隊:勇往直前,走向明天。

智慧小隊:擁有智慧,擁有成功。

超越小隊:超越夢想,展現自我。

先鋒小隊:先鋒先鋒,永遠先鋒。

團結小隊:齊心協力,共創輝煌。

奮斗小隊:拼搏奮斗,勇往直前。

相關電影和同時期的電影趨勢

抗戰主旋律電影《鐵道英雄》,愛情片《十年一品溫如言》,和動畫片《萌雞小隊:萌闖新世界》。

在9月22日,《十年一品溫如言》片方宣布改檔,具體上映時期待定;同日,根據貓眼專業版信息,《萌雞小隊:萌闖新世界》在宣布抖音話題#電影萌雞小隊總播放量達到2億後,未有新的營銷事件發生;電影《鐵道英雄》則是在近期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宣布重新定檔,將在11月19日全國上映。

閱讀全文

與電影節標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不付費的動漫大電影 瀏覽:243
卧室監控電影推薦 瀏覽:472
手機看電影怎麼改幀數 瀏覽:262
吉娃娃狗動漫動漫電影 瀏覽:217
電影媽媽再2015 瀏覽:9
生態環保電影推薦 瀏覽:601
大尺度電影日本 瀏覽:970
大城新天地電影院怎麼辦會員 瀏覽:864
美國電影裝鬼嚇人節目 瀏覽:739
theking韓國電影豆瓣 瀏覽:14
美國電影美女專門騙老年富豪 瀏覽:264
劉德華電影至尊雷力 瀏覽:472
兩生花法國電影 瀏覽:404
2015年電影院上映表 瀏覽:141
哪裡能看極地重生電影啊 瀏覽:298
看3D電影太靠前會嘔吐嗎 瀏覽:795
2005法國戰爭電影叫什麼 瀏覽:33
有哪些電影女主叫安安 瀏覽:161
快看電影大全 瀏覽:22
俄羅斯電影為孫女報仇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