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馬獎和金像獎有什麼不一樣,哪個含金量更高
中國的電影獎項林林總總的真不少,但是真正具備公信力,讓所有影星演員高度重視的電影獎項只有三個,分別是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和內地金雞獎!
中國電影三大獎,金雞金馬金像獎到底哪個更公正?
劉德華憑借《無間道3》榮獲第41屆金馬獎影帝
中國電影三大獎,金雞金馬金像獎到底哪個更公正?
張家輝憑借《證人》勇奪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
中國電影三大獎,金雞金馬金像獎到底哪個更公正?
周迅35歲才獲得人生第一個金雞獎!
演員獲得以上三個獎項的任何一個的肯定都是值得大吹特吹的事情。但是影迷對於三大獎項也不是完全接受,幾乎任何一個獎項都會受到來自影迷和媒體的質疑。比如說香港金像獎吧,作為香港電影教父級別的人物,3奪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杜琪峰就炮轟其是「分豬肉獎」,自2000年之後就再也沒去過。
中國電影三大獎,金雞金馬金像獎到底哪個更公正?
杜琪峰談金像獎:「他們過去十幾年來的評審做得不是太好,我不希望他們分豬肉,但他們整天分豬肉」
那麼金馬獎呢?金馬獎一向號稱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也確實一度是影迷心中最公正的電影獎項。但是身為中國女演員大姐大的鞏俐就曾經炮轟金馬獎「不專業」!
中國電影三大獎,金雞金馬金像獎到底哪個更公正?
2014年鞏俐憑借《歸來》角逐金馬獎影後獎項,結果鎩羽而歸。之後鞏俐通過經紀人發表聲明,指責金馬獎完全是個「業余電影節」:「我這次來金馬獎,特別感謝金馬獎給我這次機會,讓我了解一個不專業的電影節是怎麼樣的,而且一個不公平的電影節,會讓所有藝術人員瞧不起他們。」。這炮轟力度不可謂不大!
至於金雞獎則更多被影迷抨擊「主旋律」,評審結果摻雜了藝術類以外的因素。這個老影迷都懂!
那麼到底三大電影獎項,哪個相對更公正呢?其實它們都有自己的特色,「最公正」真的不好選擇。
首先說金像獎,金像獎是三大獎項最具地方保護色彩的獎項,但是因為香港長期是中國電影的中心,所以以前他的權威度最高。隨著香港電影的衰敗,金像獎必然會越來越注重培養自己本土藝人,其公信力也會隨之越來越低。
中國電影三大獎,金雞金馬金像獎到底哪個更公正?
然後金馬獎。金馬獎本來很受影迷追捧。但是2012年,阮經天幹掉同時入圍的王學圻《十月圍城》、倪大紅《透析》以及秦昊《春風沉醉的夜晚》勇奪金馬影帝之後,金馬獎都快被人罵爛了!
中國電影三大獎,金雞金馬金像獎到底哪個更公正?
最後當然是金雞獎了。金雞獎被人詬病「主旋律」,這事確實存在,但是也是受當時內地的電影氛圍影響的,「主旋律」也是當時內地電影的主要特徵,其實情有可原。許多人不了解的是,金雞獎其實特別的「高冷」!比如1981年第一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從缺!然後隔一屆的第三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繼續從缺!這對於動輒「雙黃蛋」的金馬獎來說,真的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中國電影三大獎,金雞金馬金像獎到底哪個更公正?
而且相比金像獎動輒一個人獲3-5個影帝影後,金雞獎很少有人能多次獲獎。比如殿堂級表演藝術家潘虹,她獲得的金雞獎最多,也才4個。而真正的表演藝術家李雪健老師,金雞影帝只拿了1次金雞獎影帝!
㈡ 中國華語電影幾個重要的獎項
金爵獎 金雞獎 金馬獎 金像獎 金鹿獎 華表獎 百花獎
四大中國電影節 上影節 長影節 金雞電影節 百花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停辦百花獎代替)
3大地域獎 華表 金馬 金像獎
金爵獎(9大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
金雞獎(代表內地的重要電影獎項,以實力獲獎)
華表獎(代表中國最高榮譽的政府獎)
金像獎(代表香港的電影獎項 有著中國奧斯卡的美譽之稱)
金馬獎(代表台灣的電影重要獎項)
金鹿獎(中國政府獎項)
百花獎(以群眾投票為准)
㈢ 世界所有的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 金棕櫚獎
威尼斯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
蒙特利爾電影節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
洛加諾電影節
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
莫斯科電影節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聖丹斯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釜山國際電影節
東京國際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
台北電影節
亞洲拉子影展
戛納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又名坎城電影節或康城電影節,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與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1946年9月20日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創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每年5月在法國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從首屆以來除1948年和1950年因財政困難停辦,1968年受「五月風暴」影響中途中止外,已舉辦58屆(截至2005年)。
電影節設有專門的選片委員會,負責選片工作。評獎委員會則負責評獎工作。電影節授予評選出的最佳影片以大獎—— 「金棕櫚獎」。此外還有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最佳音樂、評委特別獎、最佳娛樂片、最佳劇本、國際獎等多種獎項。
除比賽、評獎、觀摩影片之外,戛納國際電影節還舉辦了形式多樣的電影藝術和商業活動。1962年設立了「評論周」,1969年設立了「導演半月」研究會,1973年開展了「法國電影前景」討論,並經常舉辦影展、電影先驅者和導演的紀念活動。電影節期間影片交流活躍,各國的電影商都雲集於此成交大宗的影片買賣,使得戛納成了世界最大的影片交易市場。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獲金棕櫚獎。
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泄》,入選影展競賽部份,王家衛並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
戛納電影節對世界各國的電影藝術家們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影響十分廣泛。
威尼斯電影節是每年八九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主要獎項是金獅獎。它也是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
威尼斯影展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份。威尼斯雙年展,顧名思義,是每2年所舉辦的展覽,所展覽的是超現代藝術,是這領域一個很重要的藝術活動。
最近在最佳「反潮流」這一個領域增加了聖馬克獎。
2005年正在舉行的是第62屆。開幕片為香港導演徐克的七劍。
柏林電影節:Berlinale(德文全稱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簡稱IFB)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稱三大A類電影盛事。
柏林電影節也是各大傳媒的盛事,每年大約有15,000名的專業參與人員,其中來自世界76個不同國家的記者多達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日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影片有3,117部。
從2002年開始柏林電影節隸屬於商業性質的「柏林藝術展出有限公司 」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北美洲其中一個重要電影節。 每年9月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於1976年首次舉辦,早期是以放映其他電影節的參展電影為主的電影節。經過多年發展及多番轉變,今日已成為頗具規模的電影盛會,近年更被認為是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預演。
電影節強調多元化口味,並藉此肯定加拿大為電影工業作出的貢獻。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全稱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在捷克的卡羅維發利(Karlovy Vary)舉行一次。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整個中歐以及東歐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盛事。
不行了,太多了,你還是自己去看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B5%E5%BD%B1%E8%8A%82
㈣ 請列舉世界各地的電影節
A級國際電影節: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共有11個,它們的舉辦國,名稱,創辦時間,開幕時間,最高獎項分別是(排名有先後之分)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註:1.必須補充說明的是在世界各地,各種電影節數目繁多,不勝枚舉,但是從電影節的規模,參展電影的層次,參加電影節的演員陣容,只有以法國戛納電影節為首的這11大電影節能夠達到國際A級標准。2.電影大獎和電影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電影節都會設立相關的獎項,如: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等。但除了評獎之外,電影節還會舉辦以交流為目的的其他相關活動,持續時間一般較長。而單純的電影大獎(更確切地說是區域性電影大獎)主要以評選為目的,多限於一定國家或地區的電影,以鼓勵本國電影發展,主要通過影展的形式舉行,如奧斯卡金像獎、歐洲電影獎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區域電影大獎發展成後來的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然不管是電影節和電影大獎,它們的重頭戲都是最後的頒獎晚會。
㈤ 金雞獎金像獎金馬獎金鷹獎的區別
金雞獎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聯共同主辦的「專家獎」 ,因為1981年創辦的當年屬中國農歷雞年,故取名金雞獎;而創辦於1962年百花獎則代表觀眾對電影的看法和評價,並由觀眾投票產生的「觀眾獎」。1992中國電影金雞獎和大眾電影百花獎合稱為中國電影金雞百花獎,並開始創辦第一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自2005年起,專業評審制的金雞獎與觀眾投票制的百花獎輪流舉辦,前者在單數年舉辦,後者為雙數年。
香港電影金像獎(Hong Kong Film Awards,HKFA)是香港及大中華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創立於1982年,每年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組織與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香港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是香港電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一般於每年4月中旬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頒獎典禮,頒發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21個獎項。
台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是台灣地區主辦的電影獎項,創辦於1962年,當年主要是為了促進台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4年和1974年停辦,1998年台北電影學會另行組織台北電影節與之分庭抗禮。金馬獎的主持人過去常有「一港一台」搭配的傳統,但也有都是台灣主持人擔當的情況。
金馬獎在華語圈中它歷史最為悠久,並且評選條件中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的獎項。原由台灣「行政院新聞局」主辦,後由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
「中國金鷹電視獎」是經中宣部批准,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電視藝術綜合獎,其前身為「《大眾電視》金鷹獎」,是以觀眾投票為主評選產生的電視藝術大獎。
第16屆起改名為「中國電視金鷹獎」,從2000 年第18屆開始,經中宣部批准,「中國電視金鷹獎」全面升級為「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長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廣播電視局聯合主辦,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永久承辦、湖南衛視具體承辦,每年在長沙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