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雞獎堪稱神仙打架的原因是什麼
據我所知,金雞獎之所以堪稱神仙打架,主要是因為在頒獎現場大咖雲集,競爭十分激烈。
說到金雞獎,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金雞獎是中國電影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獎項,很多演員都以獲得這個獎項為榮。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對於金雞獎的競爭可以說是十分激烈的。
眾所周知,今年是祖國母親的70歲生日,可以說是非常特殊一年。所以今年的金雞獎成為了網友們非常期待的電影盛典。在今年的電影盛典上,成龍劉德華領銜,李現肖戰也紛紛在列,這陣容和往屆相比,可以說是最強大的一屆。因此,網友們都紛紛表示:金雞獎真的堪稱神仙打架啊!
文章結束了,大家都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大家留言點贊轉發啊!
⑵ 第五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開幕上有哪些亮點
第五屆平遙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的亮點比較多,但是最突出的就是頒獎人的處事風格及受獎人的獎項項目都是非常受歡迎的。
⑶ 馮小剛的國籍是哪裡
截至2021年6月,中國。
馮小剛,1958年3月18日出生於北京市大興區,祖籍湖南省湘潭市,高中畢業後,馮小剛開始了軍隊生活。
通過個人努力,他正式進入了北京軍區文化單位,之後作為部隊文職人員獲得提干,並且參與不少部隊文藝晚會的籌備工作。
從部隊正式轉業後,馮小剛進入了北京城建開發總公司的工會,並開始從事文化宣傳工作。
2018年擔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
演藝經歷:
1984年擔任劇情片《生死樹》的美術助理,從而進入電影圈。
1991年擔任中國首部電視系列喜劇《編輯部的故事》的編劇,並憑借該劇在中國內地獲得關注。
1994年憑借執導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獲得第12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長篇連續劇獎。
1997年執導中國內地首部賀歲電影《甲方乙方》,該片奠定了馮小剛黑色幽默的電影風格。
1998年執導的電影《不見不散》成為中國內地電影年度票房冠軍。
2001年憑借執導電影《大腕》獲得第2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2003年執導的喜劇片《手機》在中國內地獲得年度票房冠軍。
2005年憑借電影《天下無賊》獲得第4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2008年執導的電影《非誠勿擾》打破華語電影在中國內地的票房紀錄。
201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總導演。
2015年憑借電影《老炮兒》獲得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2016年憑借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獲得第64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貝殼獎、第5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2017年憑借電影《芳華》獲得首屆塞班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同年獲得烏甸尼遠東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19年,執導電影《只有芸知道》 。
2021年12月31日,與陳沖領銜主演的電影《忠犬八公》將上映。
⑷ 24年春節檔電影都有哪些
2024年春節檔電影都有《熊出沒》、《第二十條》、《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紅毯先生》等。
1、《熊出沒》
《熊出沒·逆轉時空》是這個系列的第10部作品,10年來,已經培養了不少觀眾群體。無論每年的春節檔如何廝殺,《熊出沒》基本毫無壓力,而且票房呈穩步上升趨勢。以前評價一部電影賣不賣座,通常說賣了幾個熊,如今這個熊的身價越來越高。
⑸ 亞洲有哪些分量重的電影節
在2019亞洲電影展中,「亞洲經典」單元一定備受影迷矚目。
顧名思義,「亞洲經典」單元當然都是亞洲影史上的不朽之作。但本單元不僅挑選了《紅高粱》、《那人那山那狗》、《切腹》、《小鞋子》等曾斬獲國際大獎的代表性亞洲電影,還包括具有極高史學價值的奇幻片鼻祖《盤絲洞》,以及在表現手法上有突破意義的《雅馬哈魚檔》等經典作品。
先跟大家聊聊《盤絲洞》和《雅馬哈魚檔》這兩部作品。
1927年2月2日在上海中央大戲院上映的《盤絲洞》,是中國現存第一部「神怪片」。 「神怪片」源於中國神魔小說,《西遊記》、《聊齋志異》所衍生的電影都屬於這個范疇。《盤絲洞》對原著故事的還原非常大膽,妖精們造型前衛而新潮。影片在上映之初曾「實創中國影片在上海開映之新紀錄」,造就萬人空巷的傳奇。不過,《盤絲洞》的價值還不止在於「神怪片」——中國1920年代電影作品存世極少,《盤絲洞》便是其一,這部影片曾在國內失傳80餘年,2013年拷貝才在挪威國家圖書館被發現。
1984年上映的《雅馬哈魚檔》在當時也是一部轟動之作。這部電影所表現的內容非常具有現實意義,一是廣州的風土人情,二是改革開放後的個體戶生活。導演張良將故事片的戲劇性融入進了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運用了大量的偷拍、跟拍,在片中可以看到很多長鏡頭。《雅馬哈魚檔》還有一個在現在看來都不常見的創舉,那就是選用非職業演員。飾演「海仔」的是真正的個體戶黎志強,「珠珠」的飾演者則是商場售貨員楊麗儀。通過本片,既可以了解到改革開放初期個體戶的故事,又可以欣賞到廣州的「市井風情畫」。
另外四部電影《紅高粱》、《那人那山那狗》、《切腹》和《小鞋子》,都是在國際上享有美譽的亞洲電影,想必影迷們一定如數家珍。
1987年上映的《紅高粱》,改編自莫言同名小說,是第一部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亞洲電影,也是第五代導演張藝謀的代表作。《紅高粱》與1980年代的「尋根文學」關系緊密,拍攝的故事紮根於鄉土中國,表現出了人、民族、乃至整個中國土地的蓬勃生命力。張藝謀沉穩剛健的敘事風格,顧長衛敏銳大膽的色彩運用,鞏俐和姜文的出色演技,使本片足以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
1999年上映的《那人那山那狗》也是一部在國際上斬獲不少獎項的影片。影片講的是一對鄉間郵遞員父子之間的故事,父親帶著第一天接班當鄉郵員的兒子走郵路,二人的心結在路途中慢慢打開。這部影片從內容到形式都很有中國傳統美學色彩,含蓄內斂,崇尚自然。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樣,片中沒有通過過多言語來表達感情,父子之情盡在不言之中;敘事也如行雲流水一般,毫無刻意用力之處,卻足以感動人心。湖南綏寧的自然景觀,與這種表達敘事風格相得益彰,給了影片山水畫般的清新影像風格。
《切腹》於1962年在日本上映,次年入圍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終導演小林正樹拿下了評審團特別獎。這部57年前的電影,在豆瓣評分高達9.2,被1萬多人標記過,足見在影迷心目中的地位。《切腹》以武士階層為主人公,講述了兩個嚴格平行對應的切腹故事,畫面明朗,敘事凜冽,頗具極簡主義風格。這部電影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在張藝謀的武俠電影《英雄》中,也能看到本片的影子。它的意義不僅在於電影領域,對於想了解武士道精神及日本美學的觀眾,同樣是不二之選。
1993年的《西便制》也是一部大師之作,導演林權澤被視為韓國電影界教父級人物,曾把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入圍了個遍。《西便制》如同一首民間藝術的輓歌,在一個父親和一對兒女的悲劇故事裡,表現出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藝術無處安放的境遇。現代與傳統的沖突在影片的表達形式上也有所體現——用倒敘、插敘來打破傳統敘事結構,鏡頭語言中充滿了對傳統消亡的隱喻。這部電影是韓國電影復興的奠基石,它在當年激發了外國影片佔領韓國市場的環境中,韓國人的民族自尊心。本片最初只在首爾的三家影院上映,最終卻破了票房紀錄,令韓國進入了百萬票房時代。
《小鞋子》是部曾感動全球觀眾的伊朗電影,1998年它不僅在美國創下伊朗電影票房紀錄,還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影片以一雙鞋為線索,講述了一對窮苦兄妹的感人故事,充滿現實主義人文關懷,被影評人評為「近乎完美的兒童電影」,「洋溢著單純的善良和純潔」,它還影響了包括新加坡導演梁智強在內的許多電影人的創作。在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既是票房的保障,又是影片水準的保障,他的作品兼具可看性和藝術性。展映期間,馬基德·馬基迪將攜《小鞋子》親臨北京,參加活動。
說了這么多,你該知道「亞洲經典」單元有多經典了吧?作為影迷的你,趕快挑選自己心水的電影,來2019亞洲電影展「一飽眼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