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事全息電影院
全息電影院,是運用全息攝影技術和全息成像系統發展起來的新型電影院。 觀眾坐在全息電影院里,不用戴特殊的眼鏡,就能看到立體影像。全息電影的銀幕更大、更亮。觀眾看到的電影畫面,更有立體感和沖擊力,彷彿身臨其境。
全息攝影是利用光波來記錄影像和重現影像。用激光投射全息片時,觀眾的肉眼能直接看到完全立體的影像。
全息成像系統的核心技術是數字光學處理微鏡晶元。電影放映機與一台能夠處理高速輸入數字信號的電腦連接,把數字信號轉化為影像。
全息攝影技術應用在電影院里,極大地強化了觀眾的視覺效果。它還廣泛地應用在醫學領域和其他商業領域。
『貳』 以後6G網路會有每個電影院有全息投影嗎
這個不是網路的問題,還是需要設備的支持。你看HTC的VR,現在離全息投影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這類設備需要極高的網路要求。硬體要求也是很高的。5g是萬物互聯的時代。但是目前科技的發展還是受制於很多基礎研,更快的網速,更好的處理器,等一系列因素。
『叄』 《阿凡達2》的裸眼3D激光全息投影技術,需要現有影廳如何升級才能實現
這不僅需要影廳選用專業的放映機,同時也對影廳的屏幕要求非常高。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阿凡達2》的上映可能會進一步開創3D時代的新風潮。在《阿凡達2》上映之前,幾乎所有的科幻電影都是通過3D眼鏡的方式來觀看。《阿凡達2》首次採用了裸眼3D電影全息投影技術,這就意味著觀眾可以進一步解放自己的雙眼,同時也可以直接用裸眼來觀看3D立體效果的科幻電影。
一、《阿凡達2》採用了裸眼3D的全息投影技術。
這是一個令粉絲感到非常振奮的消息,雖然《阿凡達2》還沒有正式上映,但《阿凡達2》以前公開表示會採用裸眼3D的全息投影技術,這也是世界上首次採用這項技術的科幻電影。在此之前,《阿凡達1》已經把大家從2D維度帶領到了3D層面上,《阿凡達1》更是直接掀起了全球范圍內的科幻電影熱浪。
『肆』 全息電影的原理
全息攝影是利用光波的干涉現象來記錄影像和重現影像。全息片完全是光波波前的記錄,直接看到的只有許多細紋組成的圖案,看不出和拍攝對象有任何相似之處。但是,當用激光來照射全息片時,不需戴任何特殊的眼鏡,就能看到在全息片後有一個完全立體的影像。拍攝全息片要用相干光源和高解析度的感光片,還需規定光路的分光束器和反光鏡,但不用物鏡。拍攝過程如圖:相干光源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2),稱參考光束(4);一束射向被攝物體(3),經它反射再達到感光片,稱為物體光束 (1)。兩條光束在感光片平面相遇,由於它們所經光程不同,以致相位不同,因此發生干涉現象,產生干涉圖案,由感光片記錄下來,成為全息片。
相干光源發出的光的波長和方向是相同的,它是波前為平面、連續前進未受干擾的單色光。這種光是產生干涉圖案的重要條件產生全息圖的原理可以追溯到300年前,也有人用較差的相干光源做過試驗,但直到1960 年發明了激光器──這是最好的相干光源──全息攝影才得到較快的發展。
『伍』 科幻電影中的全息投影能實現么
電影里的無法實現,投影必須要有介質反射光,比如電影院的幕布,反射出影像,如果想在空氣中投影,必須要有約束光子的技術,說白了就是你要有能控制光長短的技術。所以在未來50-100年這項技術都不會成型,就算有也不會小型化。
『陸』 有些電影院寫著4D影院,什麼是4D效果啊!空間只聽說過3D啊!
4D影院從傳統的3D影院基礎上發展而來,相比較於其他類型影院,具有主題突出、科技含量高、效果逼真,4D效果是指觀眾在觀看4D影片時能夠獲得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全方位感受。
相關介紹:
4D影院定義以4D動感座椅(或平台)作為主要標准,根據功能又可分為:4D影院(非立體),4D立體影院(立體),4D動感影院
4D電影更強調娛樂性,更注重的是特效技術的展現,而去傳統影院的人更追求故事情節、人物塑造等方面,所以這是兩個不同的觀眾群體。
(6)電影院全息擴展閱讀
4D影院最早出現在美國,如著名的蜘蛛俠、飛躍加州、T2等項目,都廣泛採用了4D電影的形式。近年來,隨著三維軟體廣泛運用於立體電影的製作,4D電影在國內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畫面效果和現場特技的製作水平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4D,實際上這是一個偽概念,1D(一維)指的是只有長或寬,2D是指有長和寬,3D是指有長寬高,4D則是指帶有時間維度的3D。比如我們就生存在三維空間(3D),時間與空間是整體,不能分割。也有說我們處於四維,空間三維,時間一維。
時間軸上每一點都是一個三維的場景組成,這才構成世界。所以這是偽概念。實際上我們所玩的3D游戲只是在平面表現空間,實際意義只能說是2D,而真正的3D是全息投影。
『柒』 未來有一種電影或許叫全息電影,配帶全息鏡觀看
全息電影,外文名holographic movie,利用光波的干涉現象來記錄影像和重現影像,用全息攝影的方法製作和顯示的電影,[1]影像是立體的,有縱深感,亮度范圍比普通攝影和電影大得多,一般多用於拍攝風光片、木偶片和動物等。
中文名
全息電影
外文名
holographic movie
定義
全息攝影基礎上發展的新型電影
特點
立體的,有縱深感
簡介
holographic movie
在全息攝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電影。
放映時用激光投射全息片,觀眾不用戴立體眼鏡,就能看到立體的影像。全息電影技術較為復雜,拍攝時也須以激光照射,激光能量大則傷害演員,小則達不到拍攝效果。因此一般多用於拍攝風光片、木偶片和動物等。
原理
全息攝影是利用光波的干涉現象來記錄影像和重現影像。全息片完全是光波波前的記錄,直接看到的只有許多細紋組成的圖案,看不出和拍攝對象有任何相似之處。但是,當用激光來照射全息片時,不需戴任何特殊的眼鏡,就能看到在全息片後有一個完全立體的影像。拍攝全息片要用相干光源和高解析度的感光片,還需規定光路的分光束器和反光鏡,但不用物鏡。拍攝過程如圖:相干光源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2),稱參考光束(4);一束射向被攝物體(3),經它反射再達到感光片,稱為物體光束 (1)。兩條光束在感光片平面相遇,由於它們所經光程不同,以致相位不同,因此發生干涉現象,產生干涉圖案,由感光片記錄下來,成為全息片。
相干光源發出的光的波長和方向是相同的,它是波前為平面、連續前進未受干擾的單色光。這種光是產生干涉圖案的重要條件產生全息圖的原理可以追溯到300年前,也有人用較差的相干光源做過試驗,但直到1960 年發明了激光器──這是最好的相干光源──全息攝影才得到較快的發展。
『捌』 全息電影技術
全息電影技術
一.全息電影概述
立體電影的歷史幾乎和普通電影一樣長久。1939年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內建立了第一座大型立體電影院,但觀看時需要戴上一副用正交線偏正片做成的眼鏡,眼鏡感到比較疲勞。二次世界大戰後,寬銀幕電影得到迅速發展,但無論如何寬銀幕電影本身不是三維的。全息技術的發明給真正的三維電影帶來了希望之光。與立體電影相比,全息電影的主要優點有:
1.能得到三維全息影像。對這樣的影像,即使觀察者頭部不經意的輕微移動也會使影像的透視改變,如同看真實物體一樣。並且觀察者的眼睛處於自然觀察狀態,因此長時間的觀察也不會感到疲勞。
2.高的信息記錄密度。一般全息電影軟體具有高的分辨本領。例如前蘇聯PE型軟片,其感光乳膠顆粒的平均直徑為5~12nm,解析度達到每毫米1000條線以上,比目前電影用的彩色膠片的解析度高幾十倍。
3.記錄傅里葉變換全息圖時,全息像每個小單元的信息都分布在全息圖整個表面上,這不僅使軟片上的畫面尺寸縮小很多倍,而且畫面上的劃痕和臟點不會導致像質變劣。此外傅里葉變換全息圖還有一重要的適合於電影的性質,即全息圖做垂直於光軸移動時,再現像是靜止的。利用這一性質,便可製造簡單可靠的、能使軟片做緩慢而連續移動的電影放映機。
4.全息電影採用位相記錄,與普通電影相比,膠片對光的吸收大大減少,因此,電影放映時全息膠片發熱不明顯。
5.多(線)聚焦全息銀幕的亮度系數比普通的電影屏幕搞許多倍,故前者在放映中需要的光能少。
原蘇聯於1976年首次放映了全息電影,軟片記錄的是像全息圖。放映的是一個女孩的全身像,手持鮮花舉在臉前,從屏幕中走出來。每個觀眾在自己的座位上下、左右擺動頭部,可以繞過花束看到她的臉。因此,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三維像。像的亮度完全比得上普通二維電影。
1982年法國公開展覽了海鷗一邊展翅搏動,一邊向觀眾飛來的全息動畫,它是由巴黎大學電影藝術實驗室以及貝尚松大學光學實驗室的四人製作的菲涅爾型多種狹縫全息圖。
1983年10月歐洲首次採用脈沖激光器在35mm軟片上製作了每秒24幀的全息電影,後來又在26mm的軟片上製作了每秒25幀的全息電影。其中之一現實的是一位女士向著觀眾扔肥皂泡。
二.全息電影原理
用全息攝影的方法製作和顯示的電影。影像是立體的,有縱深感,亮度范圍比普通攝影和電影大得多。
全息電影
全息攝影是利用光波的干涉現象來記錄影像和重現影像。全息片完全是光波波前的記錄,直接看到的只有許多細紋組成的圖案,看不出和拍攝對象有任何相似之處。但是,當用激光來照射全息片時,不需戴任何特殊的眼鏡,就能看到在全息片後有一個完全立體的影像。拍攝全息片要用相干光源和高解析度的感光片,還需規定光路的分光束器和反光鏡,但不用物鏡。拍攝過程如圖:相干光源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稱參考光束;一束射向被攝物體,經它反射再達到感光片,稱為物體光束 。兩條光束在感光片平面相遇,由於它們所經光程不同,以致相位不同,因此發生干涉現象,產生干涉圖案,由感光片記錄下來,成為全息片。
相干光源發出的光的波長和方向是相同的,它是波前為平面、連續前進未受干擾的單色光。這種光是產生干涉圖案的重要條件產生全息圖的原理可以追溯到300年前,也有人用較差的相干光源做過試驗,但直到1960 年發明了激光器──這是最好的相干光源──全息攝影才得到較快的發展。
三.全息影片的記錄和再現
1.菲涅爾型
全息影片採用兩步拍攝。首先拍攝的主全息圖H1,如圖2所示。將一水平狹縫S置於全息干板前面。在垂直方向一邊移動狹縫S,一邊拍攝連續動作的物體Oi。這樣得到的主全息圖H1由一系列的窄條全息圖Hi組成,他們的再現像在水平方向具有視差、在縱向具有時差,用記錄時參考光R1的共軛光波R1*再現H1,將全息干板置於各個再現像之間的適中位置,引入參考光R2,然後記錄菲涅爾全息圖H2,如圖3所示。如用R2的共軛光波R2*照明H2,就能再現主全息圖H1的一系列狹縫實像,觀察者便能看到從與該狹縫像對應的窄條全息圖所再現的像。由於記錄時狹縫S垂直移動,因此,在狹縫相面上、下移動觀察點,便能觀察到具有連續動作的像,也可以讓觀察者的位置固定不變,而改變全息圖H2的照明光的角度,或在垂直方向移動全息圖H2,此時狹縫再現像的位置就相應上、下移動,觀察就能看到具有上、下水平視差的動畫片。
圖4是用雙色激光拍攝全息圖H2的光路圖,先放置由紅激光拍的主全息圖H1r,紅色參考光與干板法線夾45度角,H2r為50cm*60cm的8E75干板,其上拍攝H1r再現實像的菲涅爾全息圖,然後換上綠激光拍攝的主全息圖H1g,綠色參考光從干板法線另一側45度引入,H2g為50cm*60cm的8E56干板,重復拍攝全息圖。要注意的是,H2r放置時應使其乳膠面迎向參考光,而H2g的乳膠面背對參考光。曝光後的干板經D-19顯影、漂白、乾燥,並將H2r、H2g的乳膠面對貼,就成為最終的全息圖H2。
H2再現動畫裝置如圖5所示,照明紅光、綠光沿H2法線兩側45度角方向進入投影裝置,當照明光到H2的距離為2.75m時,可求得狹縫實像到H2的距離為2.24m。此事全息圖H2的再現狹縫實像長2.24m,足夠6個人同時觀看。
2.彩虹型
將彩虹全息圖的原理應用於多重狹縫全息圖,可以實現白光再現。首先按圖2所示的光路記錄合成主全息圖H1,光源採用He-Ne激光。當H1用共軛參考光R1*照明再現時,在H1前面放置兩條垂直狹縫Sl和Sr,如圖6所示。然後在各再現像的適中位置拍攝全息圖H2,參考光在水平面內,以保證H2在水平方向有較高空間頻率。H2再現時,如果照明光為共軛參考光R2*,則在空間再現H1的狹縫實像和垂直狹縫實像Sl『和Sr』,如圖7所示。若採用白光作為照明光,那麼如圖8所示,就會在空間再現狹縫Sl和Sr的彩虹像。觀察者通過狹縫實像可以看到再現像。觀察者沿水平方向移動就會看到不同顏色的再現像。若在狹縫相面垂直移動觀察點,可以看到全息動畫像。
3.反射型
合成主全息圖H1仍採用圖2的光路拍攝,記錄光波為He-Ne激光。然後用共軛參考光R1*再現H1的實像作為第二次記錄時的物,此時拍攝反射全息圖H2,它的有點事可以白光再現,視場大。將白光點光源發出的照明光以不同的角度照明全息圖H2,便能簡單地再現活動像。
四.全息電影應用的困難
1.高功率脈沖激光器。拍彩色片需研製紅、綠、藍三原色波長的脈沖激光器,其脈沖能量為1~10 J,重復頻率為25Hz,想干長度達到10m以上。分局一般全息軟片的感光靈敏度,脈沖能量為1J的三台激光器可以拍攝100m•m的場面,10J的課拍攝1000m•m的場面。
2.全息電影軟片。要求軟片的感光靈敏度一次曝光時約為5~10uJ/cm•cm,並要求其衍射效率約為50%~70%,信噪比約為50~100.
3.全息銀幕。銀幕應能現實三原色波長拍攝的彩色三維像,幕寬6~8m,能容納200~400個座位的觀眾。
4.全息電影影像的質量。主要是消除激光散斑造成的影像。
5.全息電影的聲音質量。在狹縫全息電影系統中,軟片的傳送速度慢,會給聲音的記錄和再放帶來某些困難。
『玖』 什麼是全息電影
全息電影
在全息攝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電影。放映時用激光投射全息片,觀眾不用戴立體眼鏡,就能看到立體的影像。全息電影技術較為復雜,拍攝時也須以激光照射,激光能量大則傷害演員,小則達不到拍攝效果。因此一般多用於拍攝風光片、木偶片和動物等。散文電影①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歐洲出現的與「詩電影」相對的電影創作主張和藝術風格。蘇聯「散文電影」的倡導者認為電影藝術的中心任務是塑造「能夠使觀眾喜愛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們的行動、他們的相互關系」;「形象只有通過與其他人們的相互關系、與事件的相互關系,才有可能創造出來」;主張電影「向散文學習」。他們的代表作品有《夏伯陽》(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列寧在十月》(羅姆導演)、《馬克辛三部曲》(柯靜采夫導演)、《偉大的公民》(艾爾姆列爾導演)等,這些影片塑造了革命領袖的形象,描寫了英雄人物的思想發展和性格成長,並通過敘事結構和人物的心理刻畫,表現了時代環境,歌頌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和歷史上的豐功偉績。30年代初,蘇聯電影界曾發生「散文派」和「詩派」的激烈爭論。②40年代以來,一般被認為與「戲劇電影」相對而言的藝術風格。以美國影片《公民凱恩》(奧遜•威爾斯導演)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為開端。這類影片不遵循傳統的戲劇結構形式,不採用完整貫串的情節沖突,而通過多種敘述手段,用多側面、多層次、多聲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來形態,以造成真切可信的藝術效果。這類影片並不排斥戲劇性,而是從自然的日常生活描寫與相對自由的散文結構中表現現實生活的某種規律性和戲劇性因素。
『拾』 什麼是全息電影求解
在全息攝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電影。放映時用激光投射全息片,觀眾不用戴立體眼鏡,就能看到立體的影像。全息電影技術較為復雜,拍攝時也須以激光照射,激光能量大則傷害演員,小則達不到拍攝效果。因此一般多用於拍攝風光片、木偶片和動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