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戛納電影節的存在究竟有什麼意義
戛納電影節又叫做戛納國際電影節,在1939年就成立了,一直以來都是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電影節。簡單來說,在戛納電影節上獲獎,就是在電影界內給予的最高肯定。
所以,如此高級別的電影節,即便不能獲得,只是受邀也是一件很榮譽的事情。
電影節最初的目的當然是給優秀的作品頒獎,同時激發大家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同時,也給大家一個互相認識的機會,畢竟都是同道中人。
還可以在記者面前揚眉吐氣,要麼吹噓自己也能走紅毯,要麼讓大家看到沒有受邀又如何,一樣也能參加戛納電影節。
在這不到兩周的時間里,是戛納最熱鬧的時期。周邊的小鎮、酒店和酒吧,隨處可見有人拿著劇本推銷,有人在介紹自己,想辦法銷售自己的作品。
B. 為什麼明星們擠破頭皮都要上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時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在國際上非常具有影響力。明星們擠破頭皮都想要去戛納電影節當然是為了去鍍金的。這意思就好像是去看那電影節的紅毯上走一遭,回來就變成了國際巨星了。這一個影響和落差是蠻大的。
因為有前人的成功的經驗,最成功的就是范冰冰了。范冰冰去戛納電影節走紅毯的次數是非常多的,當年就以一襲龍袍驚艷了戛納。然後回來之後就變成了國際范了。
所以說那些明星能擠破了頭皮都想去到戛納的紅毯上面走一遭,即使是沒有什麼作品也要去當一下觀眾這樣的話,回來之後通稿上就可以加上戛納電影節了。看著逼格高了很多。其實明星們的人氣主要是靠這些通稿捧起來的。去干那電影節,讓自己的咖啡高一些,然後在娛樂圈裡面的地位也會高一些。
C. 戛納電影節是怎樣形成的歷屆影片都取得哪些輝煌成績有
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戛納電影節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 Sex 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每年盛事期間,在著名的海濱大道及附近的海灘上都會有眾多美女雲集,期待著影界大腕、星探們的發掘,一圓她們的明星夢。
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戛納電影節自創辦之日起,就得到法國外交部、教育部、國家電影中心的支持和資助。除了1981年第34屆電影節,因法國政局變動以及教皇保羅二世在電影節開幕這天遇刺的原因,法國政府當局無人參加開幕式外,一般每屆電影節的開幕式上,都有一名法國部長級的官員親自出席並致辭。在戛納50歲的大典上,法國總統希拉克專程從巴黎飛抵戛納致賀。這是戛納半個世紀的歷史上,第一次有總統大駕光臨。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獲金棕櫚獎。
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泄》,入選影展競賽單元,王家衛並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
2002年伍仕賢導演的電影短片《車四十四》成了入選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的首部華語短片。
第60屆法國戛納電影節將於5月16日開幕,組委會19日公布了角逐「金棕櫚獎」競賽單元的21部入圍影片名單,王家衛導演的英語新片《藍莓之夜》成為唯一入圍的華人導演作品,這部影片也同時獲邀作為電影節開幕影片在16日舉行全球首映,這是戛納電影節60年來第一次由華人導演的電影作為開幕影片。遺憾的是,在今年這份大牌導演作品雲集的參賽名單上,曾經熱炒有望入圍的姜文新作《太陽再次升起》,以及侯孝賢的《紅氣球》均抱憾出局,華語影片提前告別本屆「金棕櫚」競逐。
D. 世界四大電影節的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法國的戛納電影節因舉辦地擁有大海、美女和陽光(Sea,Sex,Sun)三大特色而被稱為3S電影節。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戛納電影節是一個不關心政治的真空地帶,是一個濃縮的好像人們能直接聯系,講同一種語言的微觀世界。」
尚·高克(Jean Cocteau)
1939年,法國教育及藝術部部長讓·扎伊(Jean Zay)提議在法國創建一個國際電影節。戛納因其「陽光及美麗的景色」而當選會址。
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一屆嘎納國際電影節,由路易·盧密耶(Louis Lumière)擔任主席,但是被二戰延誤。1945年,法國國家文藝協會(AFAA)再度被要求在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組織電影節;自1946起,剛創造的法國國家電影中心也聯合支持。
1946年9月20日,戛納國際電影節作為戰後的第一個重要的國際文化盛事,在戛納的舊賭場里舉行。當時,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一個設有董事會的非營利組織;並在1972年變成慈善機構。除了1948年和1950年 —— 因為缺乏資金戛納電影節被取消以外—— 每年都舉行為期兩周的戛納電影節;1951年以前是在9月舉行,後來變成 5月。1968年,戛納電影節因政治騷亂被迫中斷。
最開始的時候,戛納電影節主要是一個旅遊和社交事件,更像是電影論壇而非 賽事。 幾乎所有參展的電影都可獲得獎項。歷經多年後,隨著參加者的急劇增加和新的經濟後盾,戛納電影節改變了原來的定位,逐漸演變為電影工業中最為媒體關注的年度盛事。時至今日,每年約有一千六百個媒體的四千多個記者參加戛納電影節。 1959年「電影市場」的創建更增添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影響力;其不但提供了一個商業平台,而且為電影工業的買家和賣家之間的會晤及討論提供了便利 。在其不斷發展的45年間,戛納電影場已成為全球電影行業的主要市場。同樣,在2000年創建的圍繞電影宮的國際村(Village International)也使越來越多的國家能促進自己的文化及電影,並為他們的製片人和電影工業提供支持。
與正式提名並行的是1962年創建的「國際影評周」和1969年創建的「導演雙周」。這兩項活動都設有各自的競賽單元。1978年,時任電影節總代表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創立了「金攝影機獎」(Caméra d'or),以獎勵三個競賽中的最佳影片。
戛納國際電影節初期,是由各國選送自己的電影來參賽。1972年,總代表莫里斯·貝西(Maurice Bessy),電影節主席法伍爾·勒·布埃(Favre le Bret)和董事會毅然決定戛納電影節自此將是參賽影片提名的唯一決策者,自行在全球范圍內提名參賽影片。這個決定標志著一個轉折點,很快被其他的電影節效仿。 1998年,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創立了「電影基石」(Cinéfondation)提名全球電影學校的短片和中片,旨在發現和提攜新的電影人才。自此,各國家和地區的兩千多部電影被送到電影節競選提名。
追隨電影基石的構想,2000年的秋天在巴黎開辦的戛納電影節官邸也是為年輕的電影人提供在國外發展自己的拍攝計劃的機會並鼓勵其在國際的推廣。
2000年,自1978年起一直擔任戛納電影節的總代表的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繼皮爾·福娃(Pierre Viot)之後被董事會選為主席 。皮爾·福娃(Pierre Viot)從1985年到2000年擔任主席,2000年成為電影基石會長。從2001年起,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由戛納電影節總經理維若妮卡·蓋拉(Véronique Cayla)及藝術總監特艾里·福茂(Thierry Frémaux)協助工作。
他們加強了戛納電影節作為年度國際電影講壇的地位。所有的電影風格、學派和類型都各得其所。無論是通過電影放映還是通過眾多豐富電影節的文化、藝術活動:討論會、表彰會、大使講堂、音樂會、展覽等,其永恆的目標是為了電影藝術的成長服務。 戛納電影節不僅是電影產業從業人員聚會的理想場所,而且也非常注意那些促進電影發展的藝術家的才能。歷經數年,戛納電影節以其在電影的藝術水準和商業影響之間取得的平衡著稱於世。不但為展示的影片保證了一個獨特的國際化的平台,而且在維護「為廣泛的受眾提供電影產品」的理念同時,也揭示和反映世界電影的發展和趨勢。
E. 戛納電影節對於全球產業和中國電影有什麼重要性
戛納電影節是全球最大的電影交易市場。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數萬家參展商和片商前來電影市場。無論是放映規模還是放映數量都與其他電影節不同。粗略估算,全球每年70%的電影交易是在戛納完成的。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戛納電影節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球電影產業的脈搏,同時也深深影響著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在戛納呈現兩種面孔。一方面,是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商業影片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較高的熱門,另一方面,是以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在競賽單元上也頗有收獲。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當年中國大陸電影的兩極特點。
兩種電影均向世界展示了兩種中國特色電影,一種是較為奢華的中國古代獵奇圖像,另一種是當代中國的當下持續時態。兩種電影都在戛納獲得了較好的評價,售賣到了全世界。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電影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戛納電影節與中國的關系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但服務產業、服務影人,一直是戛納電影節的宗旨,未來也不會改變。
第74屆戛納電影節舉行頒獎儀式
當地時間7月17日晚,第74屆戛納電影節舉行了頒獎儀式。首先頒發的是榮譽金棕櫚大獎,電影節組委會專門邀請了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迪諾作為特別頒獎嘉賓,將這個意義重大的獎項頒給了義大利影壇泰斗馬可·貝洛基奧,並且播放了貝洛基奧從影以來經典作品的混剪短片。
隨後揭曉的是最佳男演員獎,由最後一個競賽日上映的澳大利亞影片《內特拉姆》的男主角卡賴伯·蘭德里·瓊斯獲得。初次獲得表演大獎的卡賴伯·蘭德里·瓊斯情緒十分激動,一上台就連說「fuckfuck」,對評審團表達了感激,這個獎項對他來說意義重大。
卡賴伯·蘭德里·瓊斯在《內特拉姆》中飾演了1996年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亞瑟港大屠殺事件的兇手,29歲的馬丁·布萊恩特。他在影片中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這個飽受精神疾病之苦的年輕人脆弱、浪漫又暴戾的形象。
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挪威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雷娜特·賴因斯夫。這位女演員主要活躍在劇場,被法國國寶級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發掘,推薦給導演約阿希姆·提爾,從而主演了這部影片。
F. 你如何評價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被稱作是康城國際電影,是一個電影人的節目,一般舉辦方都會為電影創作者頒發電影的獎項。
我認為戛納電影節可以促進每一個電影人的成長,創作這個電影無非就是給電影人一些鼓勵,讓他們繼續去創作。它可以讓電影人更加有信心。所以說,我認為電影節的舉辦可以說是非常好的。
G. 比起其他的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於1946年,如今已成 為世界最有聲望的電影節之一。戛納國際電影 節於每年的5月份在法國南部小城戛納舉行。 該節除設有比賽項目外,還有「導演15天」、 「評論周」、「一瞥」、「金攝影機獎」以及 電影交易等多項活動。
H. 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金棕櫚大獎最終由「英倫知性導演」肯·洛奇先生的《風吹稻浪》問鼎。這位年屆古稀的老將,在過去幾十年裡,曾與戛納電影節有過數度糾葛,每次均是功敗垂成。雖有兩度評審團獎及一次最佳編劇獎的犒慰,但有口皆碑的電影前輩洛奇先生,與金棕櫚的羈絆卻始終未能了結。今朝笑到最後,老人家終償夙願。
《風吹稻浪》以20世紀20年代英國政府與愛爾蘭之間的沖突為背景,通過三位青年的不同際遇,再現了當地人值此特殊歷史階段的真實經歷。哥哥為「祖國的大一統」,不惜放棄醫生這份極有前途的職業;而弟弟卻全身心投入獨立的革命浪潮,與英國侵略者對抗到底;戰爭的最終代價是親情破滅,除去永恆的創傷,人類一無所獲。
肯·洛奇雖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卻以完全中立的姿態,平靜講述了這樣一出悲劇。雖有被好事娛記質疑「涉嫌叛國」的插曲,但影片一絲不苟的態度和嚴肅寫實的風格,還是讓懇切的攝制初衷與厚重的人文關懷不言自明。
繼去年法國導演邁克爾·漢尼克折桂最佳導演獎後,今年,法蘭西本土勢力再接再厲、更進一步——同樣涉及戰爭內容的電影《弗朗德勒》榮膺評委會大獎。與正面描繪戰爭對人性摧殘的《風吹稻浪》南轅北轍,《弗朗德勒》通過一場絕戀,以戰爭後方為主要著眼點,通過等待離人還鄉的女性無助的心路歷程,闡釋戰爭的殘酷。當歷盡戰火洗禮而完全判若兩人的丈夫再次回到她身邊時,這對情侶才意識到彼此的改變已無法挽回。同樣的悲劇,同樣的反戰,兩項大獎的得主殊途同歸。
在亞洲電影青黃不接的斷檔境地里,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王家衛,以純熟的太極技法,完成了對歐洲電影人的致敬。英國影評界在票選「20世紀十位最偉大導演」時,曾將王家衛排在黑澤明、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等大師之前,墨鏡老王則以「還英國巨匠一個公道」的身體力行,回饋了大不列顛。
至於東道主法國,血脈里沉澱著「來而不往非禮也」祖訓的王老師,自然不會怠慢。盡管《弗朗德勒》的脫穎而出不乏過譽之嫌,但評委會大獎這個名目仍顯得十分靠譜——既對得起高傲的法國人民,又讓挑剔的媒體無法過分指責。福茂先生肯定在偷著樂:邀請老王做客,真乃明智之舉。
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雙贏、乃至多贏,是一項各大電影節或電影獎的不可能的任務。不過,王家衛在這方面算是做得巧奪天工。既然成全了一位大師(肯·洛奇),那麼,另一位該如何安撫呢?
「伊比利亞電影之神」佩德羅·阿莫多瓦執導的《回歸》,獲得最佳編劇和影後兩項大獎。眾所周知,自編自導是阿莫多瓦的招牌動作,當年在奧斯卡上,老瓦斬獲的便是一尊最佳原創劇本的小金人(《對她說》),於是,此番的最佳編劇獎,堪稱順理成章。
但創造了高達3.6的綜合評分(4分滿)的《回歸》,若僅以劇本獎對付,未免草菅人命。所以,影後殊榮便呼之欲出。本來,阿莫多瓦就是女權電影的資深「黨代表」,而《回歸》則迎來了卡門·莫拉、佩內洛普·克魯茲等六位「阿莫多瓦御用女優」的集體回歸,如此千載難逢的良機,與其艱難取捨,不如一蹴而就。何況,歐洲人在並列獲獎方面早就頗有心得——《八美千嬌》在柏林電影節和歐洲電影獎上,實現過「八女同台」的領獎盛況;《時時刻刻》的三代好萊塢演技女星也曾攜手封後柏林。因此,《回歸》的六位女演員重演上述光景,便不足為奇了。
再來看影帝部門。我事前預測的五位候選中,法國演員占據三席:布諾瓦·邁奇梅爾(《查理的意見》)、努里·比格·錫蘭(《氣候》)、薩米·布阿吉亞(《光榮歲月》)。之所以有如是結論,原因在於金棕櫚獎、評委會大獎、最佳導演獎上,東道主的機會不大(當時沒料到爭議作品《弗朗德勒》「勇奪」評委會大獎),自然要在表演獎上多分些羹。果然,影帝最終由《光榮歲月》的薩米·布阿吉亞等五位男星集體勝出,與《回歸》的六大女優相映成趣,再次證明了歐洲演員的表演水平,以及亞洲導演的操作功力——王家衛將「見者有份」原則發揮得登峰造極,令人感服。
還差誰沒照顧到呢?眾所周知,好萊塢。
墨西哥出品、好萊塢招安的青年才俊——亞歷桑德羅·岡薩萊斯·伊納里圖執導的群戲《通天塔》贏得最佳導演獎。這位出身中美洲的後起之秀,自成名作《愛情是狗娘》起,便擅長以平行故事錯綜交織的形式,通過出場人物間細枝末節的連帶關系,完成支流匯總,令人恍然大悟,進而升華主題、鐫刻人性。
這次的《通天塔》,搭檔上屆戛納最佳編劇獎得主吉列莫·阿里加(《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奉獻了布拉德·皮特、凱特·布蘭切特、役所廣司、蓋爾·加西亞·伯納爾四大實力派飆戲的盛宴。無論精妙絕倫的劇本,抑或火花四散的演技,都值得相應獎項的肯定。參考上述分配結果,最好的辦法便是表彰導演伊納里圖。此君完美調度了故事、演員這兩把利刃,使之有力整合,刺向一點,入木三分。
評審團獎的歸屬亦具匠心。《紅色之路》雖是英國電影,但女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卻是奧斯卡獎得主(去年,憑設計精巧的小品《美國異教徒》榮膺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獎);《紅色之路》的驚悚題材並不符合戛納的一貫審美,但必須指出,該片是女導演阿諾德講述女性故事的長片處女作。由是,評審團獎選擇《紅色之路》,實際上在歐洲與好萊塢之間、突破與保守之間、男權與女權之間、成就大師與發現新人之間,找到了平衡點。怎麼能讓人不為王家衛喝彩呢!
綜上所述,故事在「多贏」的局面中圓滿謝幕。王家衛主席以優雅、唯美的方式,溫柔、輕巧的手腕,通過獲獎作品的反戰屬性與頒獎方式的多贏策略這兩個方面,構建了「和諧電影節」。換言之,第59屆戛納電影節本身就是一部電影——一部為數不多的王家衛執導的皆大歡喜的作品。
I. 戛納電影節具體是幹啥的證明啥的
自開辦以來,戛納國際電影節始終堅持其創立初衷即推動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除了對電影節初衷的堅持,電影節也准備好接收新的概念想法。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電影節在保有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也一直在進步發展,他們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並且為電影節創造一個交流與創造的平台。
金棕櫚的每一英寸都是高級珠寶創作匠心的具現。葉柄末端呈小巧的心形,微風輕拂,輕柔的葉片隨之曳動,仿若倏忽間經久定格。棕櫚葉由118克經「公平采礦」認證的18K黃金打造而成,置於祖母綠形切割的水晶底座之上。此臻美細節令每一個金棕櫚獎座都變得獨一無二,因為大自然母親從未創造過兩塊完全一樣的水晶。五位工匠大師需花費不下40個小時的手工雕琢,方可打造出這座電影節最令人夢寐以求的臻寶傑作——金棕櫚獎座。
J. 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將於5月舉行。電影節官方海報日前曝光,已故美國男星保羅·紐曼與其遺孀喬安娜·伍德沃德以1963年影片《新戀愛經》中的經典顛倒接吻造型亮相。
戛納電影節官方網站表示,這樣做一是表達對2008年辭世的保羅·紐曼的緬懷,同時也旨在紀念這位為電影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男星與妻子之間的愛情。
保羅·紐曼與喬安娜·伍德沃德夫妻與戛納電影節頗有淵源。1958年,兩人主演的《漫長的炎夏》入圍影展主競賽單元,紐曼奪影帝。兩人不久喜結連理。在1973年舉辦的第2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喬安娜·伍德沃德憑《雛鳳吟》奪影後,而該片導演正是丈夫保羅·紐曼。1987年,紐曼執導、主演的《玻璃動物園》入圍影展主競賽單元。 法國當地時間2013年5月26日晚,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正式閉幕。突尼西亞導演阿布戴·柯西胥的《阿黛爾的人生》眾望所歸,獲得最佳電影金棕櫚獎。中國導演賈樟柯憑借《天註定》拿到最佳編劇獎。
《阿黛爾的生活》登頂,李安最愛
阿布戴·柯西胥是突尼西亞人,他6歲隨父母移居法國尼斯。《阿黛爾的人生》講述了北非移民世界一個年輕的女孩,在發現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並和自己的同性愛人在一起又分開後,逐漸尋找心理上的自我認同。本片同時拿到了今影評人費比西獎。獲得了獎項和評論的大豐收。
往年多屆戛納電影節都遵循「大熱必死」的原則,場刊評分最高的電影,和各方評論最好的電影,往往都會和金棕櫚失之交臂。這次的情況非常特殊,自從《阿黛爾的人生》在戛納放映以來,大家對本片的評價幾乎是一邊倒的好評,場刊給出了3.6分(滿分4分)的超高分,《法國電影》影評人評分極高,幾乎所有影評人都評價本片是他們心目中的金棕櫚。在大家紛紛猜測本片會否失手獎項,延續歷史上多部大熱門影片的厄運時,斯皮爾伯格領銜的評審團將金棕櫚發給了《阿黛爾的人生》,算是一個眾望所歸的結果。而之後評審團導演李安在與新浪娛樂對話時也稱,該片是他在本屆的最愛。
《天註定》獲最佳編劇,華語片再奪編劇獎
賈樟柯的《天註定》是唯一一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在此之前,婁燁導演的《春風沉醉的夜晚》為編劇梅峰也在戛納拿到了最佳編劇獎。本片劇本由4個省份發生的4個故事拼成,故事具有爭議性,暴力鏡頭也超越了賈樟柯的一貫尺度。放映後,記者們對它的評價好壞不一,而場刊的評分則很高,達到了3分。斯皮爾伯格和評委河瀨直美都提到了電影劇本的結構,認為導演敢於拍攝現實題材很有勇氣。
戛納電影節,只有婁燁的《浮城謎事》一部華語片入圍了官方單元,當時它是「一種關注」單元的開幕片,最後毫無斬獲。除了《天註定》外,香港導演劉韻文的《過界》進入「一種關注」單元,杜琪峰的《盲探》進入午夜展映,中國電影在戛納的表現穩中有升。
家庭題材,分享影帝影後
這次獲得影帝和影後的電影,都來自家庭題材電影,兩部電影又各不相同。獲得影帝的布魯斯·鄧恩是一位老演員,在亞歷山大·佩恩導演的電影《內布拉斯加》里,他所扮演的老人輕信一張假的中獎廣告,一定要去內布拉斯加「領獎」。在兒子的陪伴下,這對父子重新意識到了親子之情對於雙方的意義,對於當今很多年輕人來說,面對逐漸老去的父母,這部電影起到了心靈雞湯一樣的作用。
影後貝雷尼斯·貝喬憑借阿斯哈·法赫蒂的電影《過往》拿到影後。影片講述了女主角與前夫的再次相遇,在一次又一次的爭執中,兩個人對過往生活的思索逐漸浮出水面。電影一經放映,評價反響非常好,特別是貝喬在影片中的表演被大家一致稱贊,作為戲份最重的演員,她成功撐住了檯面,獲得影後也是對她和電影本身最合適的獎勵。
群星閃耀,遺珠可惜
本屆戛納電影節,無論評委陣容還是主競賽陣容,都堪稱群星閃耀。評委陣容一共拿到6座奧斯卡獎和1座金棕櫚獎,並且全部由導演和演員組成。主競賽薈萃了各路大師,是最近幾年最強的一屆。但是另有一些獲得好評的電影沒能得獎,比如波蘭斯基的《穿裘皮的維納斯》,索倫蒂諾的《絕美之城》等等。不過,任何影展都難免遺珠的,錯過獎項並不會減弱優秀電影本身的光芒。 第66屆戛納電影節組委會5日宣布,紐西蘭女導演簡·坎皮恩將擔任第66屆戛納電影節電影基金與短片單元評委會主席。坎皮恩曾因執導影片《鋼琴課》獲得1993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
戛納電影節主席吉爾·雅各布在當天聲明中表達了對坎皮恩的藝術風格與追求的贊賞,稱其善於通過戲劇沖突塑造女性群像,創造出如同抒情詩般熾熱的世界。
坎皮恩與戛納電影節淵源深厚,雅各布稱之為「戛納的孩子」。坎皮恩1954年4月出生於紐西蘭惠靈頓市,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電影製作。她的處女作短片《剝/果皮》獲得1986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短片獎。1989年,坎皮恩攜其首部劇情長片《甜妹妹》亮相戛納電影節。1993年,坎皮恩自編自導的《鋼琴課》摘得戛納金棕櫚獎。
第66屆戛納電影節電影基金與短片單元評委會共將包括5名來自電影業與文學界的知名人物,決定金棕櫚最佳短片獎和電影基金獎的歸屬。其中,電影基金獎創立於1998年,旨在支持世界范圍內新一代電影導演的成長。
第66屆戛納電影節將於5月15日至26日在法國南部海濱城市戛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