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盤點莫妮卡貝魯奇電影大全,【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不要回頭》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TV版畫質增強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r5oJkR6YsSnfOS21x7eMMw?pwd=r10c 提取碼:r10c
此資源在網路網盤TV版獨享AI增強畫質,電視應用市場下載網路網盤TV版即可
導演:瑪麗娜·德·范
編劇:瑪麗娜·德·范/Jacques Akchoti
主演:蘇菲·瑪索/莫妮卡·貝魯奇/安德里亞·迪·斯戴法諾/蒂埃里·鈕維/布麗吉特·卡蒂永/更多...
類型:劇情/懸疑/驚悚/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法國 / 義大利 / 盧森堡 / 比利時
語言:法語 / 義大利語
上映日期:2010-03-06(中國大陸)/2009-05-16(戛納電影節)/2009-06-03(法國)
片長:111分鍾
又名:不可追憶 / 雙面驚魂 / 不回頭 / Don't Look Back
不要回頭的劇情簡介· · · · · ·
珍妮(蘇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飾)是居住在法國的一名美女作家,她和丈夫迪奧(Andrea Di Stefano 飾)共同經營一個幸福美滿的四口之家。但是近一段時間,珍妮卻感到令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客戶的要求讓她無法隨心所欲寫作,漸漸地珍妮發現周遭的一切開始發生變化,房間、丈夫、兒女甚至她自己的容貌都讓人倍感陌生。珍妮的歇斯底里使家中的歡樂盪然無存,她和丈夫的婚姻也走到盡頭。
某天,珍妮的容貌也完全發生改變,變成了一個擁有一頭黑發、大眼明眸的異域風情女子(莫妮卡•貝魯奇 Monica Bellucci 飾)。她偶然在母親的住所看到一張相片,於是啟程前往義大利,尋找自己真正的本源歸宿…
❷ 肖申克的救贖是對誰的救贖紀念Allen Greene指的是什麼
是對所有沒有希望和理想的人的救贖。
片尾有一行字幕「In memory of AllenGreene」(紀念艾倫格林),艾倫格林是《肖申克的救贖》編導弗蘭克德拉邦特的經紀人,在影片完成的前夕死於AIDS的並發症。
《肖申克的救贖》是美國作家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收錄於小說合集《四季奇譚》中,副標題為「春天的希望」。
該作講述銀行家安迪,被當作殺害妻子的兇手送上法庭。妻子的不忠、律師的奸詐、法官的誤判、獄警的凶暴、典獄長的貪心與卑鄙,將正處在而立之年的安迪一下子從人生的巔峰推向了世間地獄。
而獄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迫使忍無可忍的安迪終於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越獄而出,重獲自由。當翌日典獄長打開安迪的牢門時,發現他已不翼而飛,預感到末日來臨的典獄長在檢察人員收到安迪投寄的罪證之前,畏罪自殺。
監獄作為故事背景帶有寓意性,以安迪、典獄長、獄警和囚犯們所構成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錯謬、混亂的。
安迪是一個無罪的好人,卻被關進監獄接受改造。肖申克的幾任典獄長沒有一個是清白的,但他們卻在那裡頤指氣使,教化訓導著無罪的安迪。
在這樣一個錯謬、黑白顛倒的世界,現代派作家筆下的人物通常會自甘墮落或精神崩潰,而斯蒂芬·金塑造的安迪卻像一隻浴火後重生的火鳳凰,健康自信地飛出了煉獄的火坑。這樣的結果同樣寄託著作者要使荒原上的人們堅守善良人性並「振奮」起來的創作主旨。
網路-肖申克的救贖
❸ 推薦點關於伯爵貴族為題材的電影看!
伯爵夫人 片名:伯爵夫人
英文名: The White Countess
製片人:任仲倫
伊斯梅爾·莫吉安特
導演:詹姆斯·艾沃里
編劇:石黑一雄
攝影:杜可風
主演:拉爾夫·范恩斯 飾 傑克遜
娜塔莎·理查德森 飾 索菲婭
瓦內莎·立德格拉夫 Vanessa Redgrave .... Sarah, aunt
林恩·李德格萊夫 Lynn Redgrave .... Olga, mother-in-law
真田廣之 Hiroyuki Sanada .... Matsuda
約翰·伍德 John Wood ....
王洛勇 飾 司機劉
英達 飾 高先生
類型:劇情
上映日期:2005年6月16日
劇情簡介
《伯爵夫人》改編自旅英日本作家石黑一雄(Kazuo lshiguro)的同名小說。主要講述了在1936年至1937年間動盪的上海,美國盲人外交官傑克遜(拉爾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飾演)與一位來自俄國的伯爵夫人索非亞(娜塔莎·理查德森Natasha Richardson飾演)之間一段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傑克遜是一位有抱負的美國外交官,可動亂的年代不僅使他失去了妻子兒女,而且還雙目失明。他唯一的理想就是在上海開一家集浪漫、悲劇色彩於一身的世界上最完美的酒吧。而喪夫的俄國貴族索非亞伯爵夫人帶著女兒流落上海,靠索非亞在舞廳陪舞來維持一家的生計。一次偶遇,傑克遜靠敏銳的感覺認定索非亞就是他心目中完美酒吧的最好詮釋。在經營「伯爵夫人」酒吧的過程中,兩位流落異鄉的主人公開始產生微妙的感情。在日軍進攻上海的隆隆炮火聲中,傑克遜終於打開封閉多時的心門,和索非亞母女一起搭上逃離上海、開往蘇州的小船。
在《伯爵夫人》這部影片中,不僅有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而且還夾雜著日本間諜為准備戰爭進行的陰謀,各路黑幫分子的爭斗和各種政治派別的斗爭。中國人、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法國人以及猶太移民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紛紛登上上海的舞台。劇中不僅會出現高級會員俱樂部、賽馬場、舞廳、酒吧等各種奢華的聲色場所,還將展示那個年代在上海特有的各國難民居住的貧民窟以及俄國的鄉村風光。可以說是一部製作精良、場面宏大、情節曲折、人物眾多的世界級影片。
❹ 女伯爵的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真正的吸血鬼
朱麗·德爾比在影片中飾演的匈牙利的巴托麗伯爵夫人並不是傳說中的吸血鬼,而是確有其人。1611年巴托麗伯爵夫人的訴訟案是歷史上真正存在的嗜血魔王的案件。
巴托麗伯爵夫的賽依特城堡坐落在喀爾巴阡山匈牙利山區,她的丈夫是納達司第伯爵。伯爵經常丟下自己的妻子,出外征戰。在家裡閑得無聊的伯爵夫人在僕人陀爾克的慫恿下開始學習巫術。在幾個巫師的蠱惑之下,她便派人在附近的村莊里挾持少女回來折磨,對她們施以酷刑,她把這些女孩當作是屠宰場里的動物放血致死。巴托麗伯爵飲用這些鮮血,並用它來沐浴,因為她覺得這樣做可以永葆青春和容貌。
1610年,巴托麗伯爵的表兄圖爾索伯爵率兵起義攻佔城堡,將她拘禁在自己的房間內,食物由一個窗口送進去。就這樣過了30年,直到1640年伯爵夫人去世為止。在這之後,賽依特城堡漸漸荒蕪,沒有人再敢搬進去居住。後來這個城堡成了小說、詩歌、戲劇和電影創作的原型。據史料記載,慘遭巴托麗伯爵夫人殺害的少女大約有300多人,但是巴托麗伯爵夫人本人並沒有被施以絞刑,倒是她的僕人、巫師和打手等共犯一律被處以了極刑。
朱麗·德爾比眼中的吸血鬼
最近幾年,朱麗並沒有什麼膾炙人口的作品面試,影迷對她的印象還是停留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白色》以及她和伊桑·霍克合作的《日落之前》與《日出之前》中。這次朱麗·德爾比將歷史上真實的嗜血的巴托麗伯爵夫人的愛情故事搬上了銀幕,她是怎麼考慮的?這個故事又在什麼地方打動了她?
「最開始,這是一個朦朧的想法,我並沒有想過要去扮演一個女伯爵」,朱麗說:「不過當我了解了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之後,我決定要把它寫出來。有人說這是一個哥特式的故事,可是在我看來,它更是一個戲劇。我並沒有要在電影里表現什麼血腥的情節、也不想把它拍成一個恐怖片,我考慮的是,當人一旦有了權力之後,他會怎麼樣?心理會有什麼變化」。
從這個角度上,在朱麗看來,巴托麗伯爵夫人並不那麼可怕,她說:「如果不看她做了什麼,其實巴托麗伯爵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女人,她不是什麼美女蛇、更不是什麼神經病,也不是那種歇斯底里的瘋婆娘。她只有一個常年在外打仗的男人,一個女同性戀的愛人還有一個喜歡SM的情人。她所做出的一切出軌的事情——包括性愛、屠殺都是無聊和權利使然。後來,她碰到了比她小很多的青年貴族伊斯特凡,她才覺得自己生命被點亮了。我想展示的是她的這個階段的生活,而不是她是如何用血液沐浴的」。
全能的朱麗·德爾比
在這部影片里,朱麗·德爾比顯示了自己全能手的一面,除了包辦了影片的導演、編劇和主演之外,她還給影片製作了音樂,甚至還做了製片人。到底是什麼讓朱麗·德爾比這般傾力親為,如此付出自己的才華?
朱麗表示說:「其實我很早就知道這個故事,只不過一直沒有把它當作一個工作來做。為了拍這個電影,我做了很多史實的研究,我要搞明白伯爵夫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她的確是殺了那麼些人,但是如果她沒有那麼做,我們又會如何評價她?她的丈夫常年在外征戰,也會殺死很多人,為什麼我們對他就沒有這些怨恨和抱怨呢?一代人接著一代人的戰爭,讓所有人都不會治理國家了,而巴托麗伯爵在疏於治理上的表現就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城堡。她聽信蠱惑,學習巫術,然後走火入魔。但是這一切都是在她有極大權力的情況下發生的,如果她沒有權利,如果她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妻子,她還能這么做么?所以,我看事情的一切起源就是權力的濫用和沒有人能監管她——在那個城堡里,她就是國王。帶著這種思考,我覺得我必須得自己編劇、自己做導演、自己來表演才能把我的想法完全展示出來」。
除了朱麗橫溢的才華之外,劇組里的其他演員也都是一把好手。扮演女伯爵情人伊斯特凡的丹尼爾·布魯赫是近幾年紅透半邊天的歐洲男星。憑借著在2003年的影片《再見列寧》中的出色表演,他獲得了歐洲最佳男演員大獎。對於和朱麗合作,他說:「(她是)我非常崇敬的演員。我一直想和這么傑出的演員合作。在片場,我們演對手戲的時候,我看著她的眼睛,經常會有一種戰栗的感覺,似乎她能一眼看穿我的靈魂,我想這就是出色演員的魅力吧」。
伊桑·霍克原本是影片的主演,可是由於檔期的沖突,他沒有參與影片的拍攝。
本片翻拍自1971年的英國恐怖片《德拉庫拉女伯爵》。
翻拍《德拉庫拉女伯爵》
·本片翻拍自1971年的英國恐怖片《德拉庫拉女伯爵》。
作為影片中嗜血如命的女魔頭,女伯爵的人物原型曾經真實存在。女伯爵名為伊麗莎白·巴瑟,於1560年出生於匈牙利的貴族
家庭,從小便被嬌生慣養。她不僅具有優越的家庭背景,還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美貌動人,據說最出眾的是烏黑的秀發和白皙晶瑩的皮膚。15歲時,出於政治目的,她被嫁給號稱「匈牙利黑色英雄」的Fernencz Nadasdy伯爵,婚後的伊麗莎白開始顯現出駭人的變態天賦,她以折磨僕人為樂,她用燒紅的鉗子將少女撕裂,把她們放在火上烘烤,總之極盡殘忍之能事。
在丈夫死後,日漸衰老的伊麗莎白開始嘗試不顧一切的挽留青春。一次偶然,她無意間發現新鮮的血液能使肌膚白皙光滑,在身邊女巫的慫恿下,相信處女的鮮血能夠讓自己找回青春的伊麗莎白開始喪心病狂的大開殺戒,將女僕們的鮮血放進大桶中,在尚留余溫的血液中沐浴。上百名少女被綁架,她們被帶進城堡抽干血液,不斷尋求血源的伊麗莎白還開設了偽裝的學校,讓求學的少女落入魔爪。
後來,終於有一位神父向匈牙利的馬提亞王告發此事,後者開始責令調查,除了在女伯爵城堡中屍橫遍野的慘象之外,他們還發現了寫有650名少女名字的花名冊。1610年,伊麗莎白和幾位助紂為虐的女巫接受了審判,女巫被紛紛處死,而伊麗莎白則因為高貴的出身而逃脫了罪責,只是被嚴禁跨出城堡半步。幾年後,54歲的她死在被關押的小屋裡。
歷史人物
伊麗莎白·巴瑟
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1560-1614),通常以她的匈牙利Erzsebet名字被提起,是一個匈牙利的貴族女性,出生在一個匈牙利最富有也最有影響力的家庭。就象那個時候歐洲大部分的貴族王朝一樣,她的家族也被由近親通婚導致的精神病所困擾。波蘭的King Stephan算是她的一個比較有名的親戚了,而她還有一位虐待成性的擁有雙重性別的姑媽和一個精神分裂的叔叔。因此,Elizabeth從4歲開始就突發癲癇症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她從小就被寵壞了,一群女家庭教師圍者她,滿足她所有的需要。雖然受到她的突發症和冷僻性格的影響,Elizabeth還是被認為是一個聰明能乾的年輕女性。
從11歲開始(有些記載上說15歲),她嫁給了一位26歲的Fernencz Nadasdy伯爵,一個很有聲望卻因為其殘酷的本性而被冠以「匈牙利黑色英雄」之名的戰場英雄。這樣一場婚姻在當時的貴族圈中一點也不希奇,完全是她那秉承機會主義的母親所導演的一場政治聯姻。而Nadasdy家族也因此提高了不少社會地位---Bathory家族因其資歷而有著更大的權利。雖然對這場婚姻有諸多的猜測,但是Fernencz的經常外出確實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他們結婚的頭幾年,Elizabeth並沒有生育,也就是在這長時間的孤獨中Elizabeth的虐待狂天性開始占據統治地位。
在我們繼續探索之前,我要先提到一件對成年的Elizabeth的殘忍舉動有著顯而易見的影響的發生在她年幼時期的事。在很小的時候,她曾經目擊了一次對一個背叛的吉普塞人的處刑過程。那個可憐的吉普塞人被塞進一頭被活活剖開的馬的腹部並且被縫在了裡面。這次處刑是公開展示的(為了討取到場的貴族們的愉悅)。 在劊子手的臉上並沒有浮現出絲毫對受刑者之死的同情和憐憫。這次事件讓Elizabeth明白了一件事---正是這件事使她殘忍的個性開始萌芽----殺一個平民根本無須受罰和擔心受到報復。
在她二十齣頭的時候,Elizabeth可能是出於無聊,慢慢發現了折磨僕人所給她「帶來的快感」--如果你這么稱呼的話。沒有任何證據說明為什麼她對於他人的痛苦有著如此大的快樂,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證明她確實非常消受。在她的那些女僕人中,她所鎖定的目標是那些青春期的少女。她先是用燒的發紅的鉗子把她們的身體撕裂,把她們放在火上烤,或是用一種叫「Star-kicking 的刑法來折磨她們(用沾滿油的紙條夾在受刑者的腳趾間,然後點火,而Elizabeth本人則在旁邊觀賞受刑者痛苦的嘗試踢走那些火星)
她也曾經把那些女孩的頭撕成兩半(就是用工具把她們的嘴硬撬開,不斷擴大角度直到她們折斷頸部而死) 在她不那麼BT的日子裡,她只是強迫那些女僕們赤身裸體的在成群的男人面前做家務活。
隨著她的年齡不斷增長,她對那些無辜的年輕女性的血肉的渴望愈發強烈了。她發明了許多新的折磨手段,象一種叫「甜蜜的痛苦」,就是把一個少女塗上蜂蜜然後拋置於野外,任憑昆蟲和食腐動物吞食。還有一種叫「水之痛苦」,就是先把一個少女扒光,浸在0度的冰水中,並且不斷從頭上澆冰水直到受刑者活活凍死。在她丈夫死後,她更加變本加厲,並且因為她容顏衰老而開始了傳說中臭名昭著的「血浴」
當一個女僕在給她梳頭時不慎扯掉了她幾跟頭發,Elizabeth狠狠地煽了那個女僕幾耳光,下手之重導致女僕的血都濺在了她自己的臉上。當她想去把血擦掉時,她發現被血碰到的皮膚變的光滑和白皙了,就象過去一樣。她向她的幾個幫凶(三個分別叫做Darvulia,Helena Jo和Dorka的女巫)咨詢。三個女巫讓她相信處女的血就是傳說中的活力之泉,讓在其中的沐浴的人找回青春。她於是下令割斷那個女僕的喉嚨並將鮮血倒入一個巨大的桶中。Elizabeth就在還溫熱的血中沐浴。於是,一場恐怖的儀式開始了:上百的少女被綁架,帶到Elizabeth的城堡,並且被抽去血液。Elizabeth還經常啃咬那些少女的脖子和胸部,從那創口吸取鮮血,撕吃肌肉。她更是向德國的鐵匠訂購了全套的處刑工具;於是不久之後,在她度過了她大部分成年時光的Csjethe城堡的地下室,一座規模宏大的處刑室建成了。除了那著名的血浴之池和鐵處女以外,還有刺之牢籠和吊在天花板上的鐵刺球。少女們被放在刺籠中,並且被燒的發紅的撥火棍逼迫,直到她們自己把自己穿在了那些鐵刺上。其他人則被放在那個刺球中(空心,但是內部有朝向球心的鐵刺),那個刺球被推動後象鍾擺一樣不斷做單擺運動直到關在裡面的少女的身體被完全撕碎。哦,對了,那個刺籠底下還有個口,處刑之時Elizabeth會站在籠子下面,這樣就可以享受一次血之淋浴了。
Elizabeth的恐怖統治持續了很多年。傷亡數字已經上升到了三位數,這是後來被從女伯爵的寫字台上找到的花名冊所確認的。死去的少女的屍體或者被燒毀,或者被埋到了城堡下面,或者拋於野外任野獸吞食。恐怖的震波穿透了鄰近的鄉鎮,但是沒有人敢站出來揭發女伯爵的獸行。就連那些本應該為維持和平和公正負責的神職人員也都保持沉默。
但是就算是一個極有權勢的貴族也不可能濫殺多達600人而安然無事。在她馬拉松般的屠殺的末期,女伯爵開始變的草率了,她隨意將受害者屍體扔出城外讓野獸吞食,或者讓神甫把受重傷的少女活埋。但是,對她的暴行所採取的直接行動一直沒有被施行,直到她已經把周圍城鎮所有的少女「耗盡」,開始將魔爪伸向那些較低級的貴族婦女。她建造了一個虛假的學校,欺騙那些貴族出身的少女來她的城堡並承諾對她們進行教育,僅僅是為了把她們折磨至死。
一個神父最後終於向匈牙利的馬提亞王通報了此事,後者開始對女伯爵的所作所為進行調查。當他們到達城堡時,他們所見到的場景比他們預計的要可怕的多:一個死去的少女倒在門廳,另一個已經奄奄一息了,全身被刺滿了洞。另外一些則被吊在地下處刑室的天花板上,象被消化過的死鹿一般,而她們的血則傾注在了那個已經成為傳說的血浴之池。50多具屍體被從城堡地下發掘出來,而那本在Elizabeth桌面上發現的花名冊,則列著被屠殺的650位少女的名字。女伯爵的三個女巫同謀被抓去了,而女伯爵本人則被關在了自己的城堡中。
1610年,女伯爵和她的同夥被帶上了法庭。三個女巫在長時間的嚴刑逼供後終於坦承了全部罪行,但是她們試圖減少她們在這次恐怖事件中的重要程度。在17世紀的匈牙利,監獄中的犯人是不可能獲得假釋的。三個人都把罪行推到了一個在審判前幾年就死去的同為女伯爵同謀的女巫身上。超過200個證人被傳喚到法庭,但是大多數人都只能提供一些道聽途說的消息做為證據。但是,這些供認還是和馬提亞王和他的士兵所親眼見到的恐怖景象一樣,為法庭對女伯爵的定罪提供了足夠的證詞。Elizabeth本人則沒有出現在法庭上,也沒有承認任何罪行。
這里我必須小小的離題一下,Elizabeth不能出庭的原因不是出自她自己的選擇,事實上,她一直懇求逮捕她的馬提亞王替她開脫罪責。但是,對她來說很不幸的是,馬提亞王和她並沒有利益關系,將她的審判安排成向大眾公開。雖然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證明她的罪行,我們還是得注意到她並沒有被允許出席她自己的審判並為自己辯護。
她的同謀比較慘些,沒有受到恩惠和寬恕。Dorka和Helena Jo,手染基督徒之血的邪惡女巫,被用燒的發紅的鉗子扯掉了所有的手指,在她們被扔進火堆之前。另一個則被砍頭並且屍體被穿在了樹樁上(關於Impale的故事,稍後我會在Vlad the Impaler的故事中說明)還有一個叫Erszi Majorova的女巫,則在遲些時候被砍頭。
由於受她的貴族出身所保護,Elizabeth並沒有和她的同謀一樣下場悲慘。不過她的堂兄Thurzo在1611年判她永遠不得踏出她自己的城堡一步。(有傳言說他是在「參觀」了那個受刑室之後做出如上判決的,但是並沒有證據證明這一傳言的真實性)Elizabeth被用牆圍成的小房間關住,牆上只開了些小口以便透氣和傳遞食物。這坐關押她的塔依然矗立於斯洛伐克共和國境內。一本關於那次判罰的抄本今天還保存在布達佩斯的匈牙利國家檔案館中。
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從來沒有承認過自己的罪行,也沒有對她的所做所為表示過懊悔。在拒絕擔當隨軍牧師之職後,她在1614年被發現死在自己的那個小房間中,也就是她被正式關押的三年後。她死時54歲。民間傳說她的死和她剝奪了太多處女之血有關,但是衰老而死則是更可靠的說法。
一本完整的關於她的審判的的抄本在當時完成之後就在布達佩斯的國家檔案館度過了之後的幾個世紀。Csjethe城堡已經化為廢墟,但是在今天的斯洛伐克共和國境內你還是可以看到的。(相關圖片隨後放出)Elizabeth被埋葬在她的家族墓地中,而匈牙利國會則通過了一項法案禁止人們提到她的名字。直到東歐政局劇變,共產主義政權垮台後,那份文件才被公之於世。之前雖然缺少確鑿的證據,Hollywood並沒有因此而停止他們基於Elizabeth的傳說編造了一個又一個低級的恐怖故事。1970年拍攝的<Countess Dracula>是第一部明確地圍繞Elizabeth的故事改編的電影,但是故事中的反派女魔頭的名字卻是叫Mathory. 該影片知情人士透露一部新版的關於Bathory的電影正在製作中。
❺ 22021金雞獎贊助商有哪些
12月10日,2021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暨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合作夥伴簽約儀式在廈門舉辦。活動現場,電影節(廈門)執委會與中國移動咪咕公司等合作夥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國移動咪咕公司正式成為本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全程戰略合作夥伴、官方唯一指定5G全場景技術平台(5G+AR獨家)、視頻彩鈴唯一指定合作夥伴、官方指定5G FUN映廳、官方唯一指定咖啡合作品牌及衍生品合作夥伴。
❻ 基督山伯爵(老電影)
我小時候在央視看到一點基督山伯爵,也正是因為看了那一小段,我去讀了大仲馬的原著.多年之後我又能在網上找了小時候看的那個版本,確實是99年法國拍的那個,記得一共有4集.這個拍得還是很不錯的,對我來說唯一不太滿意的就是劇里的愛德蒙.鄧蒂斯太壯了,一點也不像被關了14年黑牢的人.
❼ 金馬獎在經歷贊助商跑光以後將何去何從
最近,金馬獎相關贊助商包括寶格麗,OPPO,伯爵等相繼表示退出此次活動。金馬獎再次遭受重創,贊助商跑光,它將何去何從呢?在我看來,要根據近來國家政策方向,金馬獎不應局限於台灣第阿英,應該更多以大陸電影為主,這將是它未來發展方向。
因此,台灣金馬獎本身作為一個電影節,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獎項,文化事業,理應在兩地文化交流多做一些事情,讓更多台灣人了解接受內地,促進兩地全面融合。利用電影對促進思想交流的作用,充分發揮電影潛移默化年輕人的思想方面的作用,鼓勵台灣人民製作適合兩地交流的電影,同時還應保留鼓勵藝術電影,推崇文藝片的傳統。希望台灣金馬獎走向更寬闊的道路,越來越好。
❽ 中國是否需要保護自己的電影產業怎麼保護
關鍵字:國產電影保護月 變形金剛
四年「國產電影保護月」,日益呈現隨意性、多變性、口號性的狀態。
什麼是「國產電影保護月」?
盡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來自官方的明確條文,但是「國產電影保護月」已經成為了業界和媒體所認同的一種提法。盡管在去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相關負責人就曾出面公開澄清,表示「國產電影保護月」這個說法是媒體總結出來的,國家廣電總局只是每年會採取一些支持國產電影的措施而已。
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從2004年的《十面埋伏》獨占暑期檔開始,每年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院線中看不到紅火的進口分賬大片,放映的幾乎都是國產片、合拍片,這個實質上存在的「國產電影保護月」到如今已經進行了四年,被業內人士和媒體廣泛認同。
而來自國家廣電總局的內部消息則透露,從扶植國產電影的角度考慮,國家廣電總局的確曾經在2004年口頭下達過希望全國各院線支持國產影片的通知,時間也初步定在每年的暑期檔中間。加上每年相對火爆的國產片「賀歲檔」,國產片有望每年都有一到兩個集中放映搶奪票房的黃金期,用以抵抗日益兇猛的進口分賬大片。
發行方面也有著相關的「默契」。國內有權進行進口大片發行的只有兩家,分別是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公司,在每年的「國產電影保護月」中,兩家都不再引進新的分賬大片。
「國產電影保護月」設立之初,確實有國產電影因此獲利,2004年的《十面埋伏》獲得1.6億元是「國產電影保護月」的第一成功,也是廣電總局決心繼續延續「保護」的原因,2005年《七劍》獲得6000萬元票房,而2006年低成本電影《瘋狂的石頭》獲得2000萬元的驚人回報,《寶貝計劃》則是獲得8000萬元票房。
但是,從2006年開始,「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問題就逐漸浮出水面,首先是進口分賬大片學會了打「擦邊球」,選擇在「國產電影保護月」開始前幾天上映,實質上依舊在「國產電影保護月」內占據了大部分的屏幕,二是沒有過硬的國產大片吸引觀眾,「國產電影保護月」成了官方的面子工程,眾多小國產片擁擠在一個月內走走過場,對於國產片的市場份額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幫助。三是除進口分賬大片外,買斷版權的海外電影是不在限制范圍內的,它們也在和本來就不夠強大的國產電影在「國產電影保護月」中搶食。四是保護的時段的隨意和無序,可以一年來兩次,也可以一次分開兩回,這次是為了紀念抗日勝利,下次就是香港回歸,在這種狀況下,希望在保護月中受到保護的國產片常常找不到組織。
2007年「分賬大片」保護月
2007年的「國產電影保護月」奇怪地分為了兩個時段:6月20日-7月10日,以及7月20日-8月10日,總共時間延長至40天,看上去比以往的一個月還要「保護」得久一些,但是現實狀況卻恰恰相反:2007年的第一撥「國產電影保護月」過去後,我們發現,受到保護的卻是那些票房無敵的進口分賬大片。
進口分賬大片狂打擦邊球
我們把今年的「國產電影保護月」和幾部暑期檔進口分賬大片的檔期拿到一起看看,就會發現一個尷尬的狀況:好像今年的「國產電影保護月」分成兩段,就是為了讓《加勒比海盜3》和《變形金剛》在不違反「國產電影保護月」的規定的前提下,前後接力吞噬「國產電影保護月」的票房——《加勒比海盜3》6月12日上市,8天後2007年第一撥「國產電影保護」開始,第一撥7月10日一結束,第二天《變形金剛》就上映了,9天後第二撥「國產電影保護」再度開始——兩部進口分賬大片的上映都不是保護月中上映的,影響力卻完全地覆蓋了保護月——甚至在第二撥「國產電影保護月」一結束,8月11日,更加燙手的《哈利·波特5》馬上上映。
一部電影的黃金放映期在一個月左右,國外的大片,或者口碑好的電影黃金時間則更長,《加勒比海盜3》和《變形金剛》顯然就是後者,6月20日至7月10日的第一波「國產電影保護」中,《加勒比海盜3》仍然占據了院線的大部分放映廳,到了6月30日全國票房已經過億。7月20日至8月10日的第二撥「國產電影保護」可以說幾乎就是《變形金剛》的天下,繼上映5天便在國內票房過億後,《變形金剛》已經連續四周占據國內電影票房首位,這其中有3周是在「國產電影保護月」中達到的。
看上去是「國產電影保護」在進口分賬大片的「虎口」中「拔牙」的措施,最後成為了「保護」進口分賬大片上映的手段,2007年的這種分段式的「國產電影保護」還開啟了一種新的模式,可以稱之為「隨意式國產電影保護」或者「針對性為分賬大片讓道」。我們看到的是,明明進入到了「國產電影保護月」,院線裡面放的大都依舊是進口分賬大片,其次是買斷片,最後才是為數不多的國產片,這種「保護」,有何作用?「國產電影保護月」中只規定不能上映新的進口分賬大片,卻不限制已經上映進口大片,不過是隔靴搔癢,起不到任何的實質作用,只能讓那些精明的發行者們大鑽特鑽空子。
「保護月」國產片疲軟
除了進口分賬大片的輪流沖擊,國產片在2007年中間本身的疲軟才是真正的原因。因為有著之前「國產電影保護月」國產片的優惠環境以及香港回歸10周年的機遇,《跟蹤》、《老港正傳》、《每當變幻時》、《寶葫蘆的秘密》、《夜·上海》、《勇士》等國產片相繼擠入今年第一波「國產電影保護」,希望能夠獲得不錯的收益。6月底到7月初,看上去國產片熱熱鬧鬧,但其實沒有任何一部可以像《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一樣成為真正的市場中堅。
其中,《寶葫蘆的秘密》算是2007年第一波「國產保護」中表現最出色的合拍片,中影和迪斯尼聯合這部真人+三維動畫電影,改編自中國的童話故事,由香港先濤負責動畫,看得出來它已經從各個角度避免去年《魔比斯環》缺乏底氣的致命問題,盡管如此,影片票房2000萬元左右,僅與1999年《寶蓮燈》旗鼓相當。
港片《跟蹤》票房達到了800萬元左右,已經算是表現比較好的。而《老港正傳》和《每當變幻時》則由於口碑和發行規模等原因,表現比較低迷。與2007年第一季度的《傷城》和《門徒》等影片相比,可以看出觀眾對中等規模港片的興趣、並沒有因為慶祝回歸而有所增加,《明明》、《老港正傳》和《夜·上海》勉強在300萬元至500萬元之間徘徊,而《夜·上海》的票房和口碑更是平平。其餘12部國產電影單片票房均低於300萬元,而號稱在「國產電影保護月」推出十部國產中小成本影片《大周密案》、《紙相機》等,不過是在北京10家主流影院舉行了放映活動而已,像去年《瘋狂的石頭》那樣捍衛中小成本國產片的尊嚴的狀況是不可能出現的。
有數據表明,在2007年第二季度共上映19部國產電影,其中最低票房的12部電影全國票房總量僅有1785萬元,和2007年第一季度國產片相比,它們相當於《門徒》的28%,《傷城》的24%,《滿城盡帶黃金甲》的6%——就更不要和驚人的《變形金剛》作比較了。有人把國產片在第二季度看似喧鬧的國產片票房表現用「全軍覆沒」來形容,非常貼切。
「國產電影保護月」為大片過渡
2007年第二撥「國產電影保護月」到了一年最關鍵的8月暑期檔,但是就在長達20天的保護期內,因為之前的《變形金剛》和之後的《哈利·波特5》實力太強,所以在7月20日到8月10日上映的國產新片僅《不能說的秘密》、《導火線》兩部。雖然只有兩部電影享受這還不太夠味道的「保護」,但是相比較在2007年第一撥「國產影片保護月」中一堆缺乏競爭力的國產電影互相擁擠的場面要好上一些,其中《導火線》上映3天便獲得1500萬元票房便是一個不錯的成績,而《不能說的秘密》上映8天獲得2000萬元票房。
但是在這兩個看上去不錯的成績背後,卻是其他6部國產片《天堂口》、《合約情人》等被擠入了8月下旬的尷尬檔期,不僅處於「國產電影保護月」之後,同期上映的還有好萊塢大片《哈利·波特5》。
8月11日《哈利·波特5》上映之後,從8月16日開始《天堂口》、《合約情人》、《大話股神》、《夜襲》、《第19層空間》五部國產影片開始在陸續上映,這等於是在《哈利·波特5》的壓力下擠入半個月的檔期。就在這樣的強大對手前,我們看到除了《天堂口》、《合約情人》能夠有著一定的票房號召力之外,另幾部國產影片大多處於投資小、缺明星的尷尬局面,實際上,在8月份上映的國產影片真正有些市場潛力的也就勉強有《導火線》、《天堂口》、《合約情人》三部影片而已。難怪有媒體指:「如此稀疏的排片幾乎等於把放映時空從《變形金剛》過渡給了《哈利·波特5》。」
歷年「國產電影保護月」回顧
2006年兩次「保護月」
6月10日-7月10日:無片可保
2006年6月10日,「國產電影保護月」期間第一次面臨沒有一部重量級的華語電影排期上映的局面,放映的9部國產影片,除港片《左麟右李》和中英合拍片《伯爵夫人》外,《天狗》、《零公里》、《情暖萬家》、《別愛陌生人》等都屬於低成本、宣傳少的電影,因為實際的經營問題,全國各影院的小成本國產電影放映實際很少,「國產電影保護月」面臨「無片可保」的尷尬。而2006年「國產電影保護月」中唯一的亮點就是《瘋狂的石頭》,如果沒有了這樣一部僅僅憑借口碑創造出2000萬票房的國產片,2006年的國產片保護將沒有什麼實質效果。
而就在2006年6月9日,趕在「保護月」前一天,20世紀福克斯的動畫大片《冰河時代2》開始登陸全國影院,而近期計劃上映的海外影片還有《決戰天空》、《章魚驚魂》以及《絕色俠盜》,它們可以在「保護月」內上映的理由是被中方買斷了拷貝版權,不存在與出品方分賬的關系,但實際上,《決戰天空》是法國影史上投資最大的空戰片,並將於近日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沖擊力」可見一斑。而2006年真正受到「保護月」影響的海外片只有一部美國大片《超人歸來》,該片在全球的上映檔期是6月30日,在中國推遲到7月11日上映。但不可否認的是,前堵後追的結果是,海外片沒給國產片留下多少空間。
9月10日-10月10日:擠作一團
和2006年第一次保護月中「沒有國產片可保護」的情況不同,第二次上映的有《寶貝計劃》和《夜宴》這樣擁有競爭力的國產電影,但是10月檔期過於「擁擠」了,共有《圓明園》、《好奇害死貓》、《卧虎》、《喜馬拉雅王子》、《我的長征》與《雞犬不寧》等11部國產新片擠在這個檔期內上映,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買斷版權的進口片,像《白色星球》、日本動物溫情片《狗狗心事》,以及法國喜劇片《囚車駛向聖地》、西班牙懸疑片《世界上最醜陋的女人》等等。
有院線人士表示,過了黃金周的10月本身就是電影淡季,很多影片為了躲11月上映的大片,都擠在這個檔期。但在20多天里要上這么多新片,除了觀眾選不過來了、影院排片都排得頭疼之外,最大的問題是分散票房,這種狀況,對於國產片其實並沒有起到保護作用。
2005年為抗戰勝利保護國產片
原定2005年6月29日和全球同步上映的進口分賬影片《世界之戰》因為「技術原因」將檔期延後至8月5日,但是在電影局出台「國產片保護月」政策之後,這部命運多舛的大片不得不將檔期再次延後到8月25日上映,除此之外,好萊塢大片《絕密飛行》也被推遲放映。電影局2005年的「國產片保護月」主要是為了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時間在7月20日到8月25日期間,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影片《太行山上》取代了《世界之戰》的檔期,這部影片享受進口分賬大片的待遇,由中影和華夏聯合發行。
另一方面,最受關注的《七劍》和港片《蟲不知》、《阿嫂傳奇》、《千杯不醉》、韓國電影《哭泣的拳頭》、《總統浪漫史》和日本電影《導盲犬小Q》等先後在2005年「國產片保護月」中上映。其中《七劍》拷貝數最多,為300多個,其他影片拷貝投入最多的也只有100個左右,大部分則是選擇在條件比較好的多廳影院放映。
2004年首次保護成果顯著
2004年6月15日至8月5日近兩個月的暑期黃金檔內,沒有上映一部進口分賬影片,其他國產片也給《十面埋伏》讓路,創造出了1.6億元的票房奇跡。這引發了不少業內人士的質疑,詢問為何要給一部電影留出這么久的單獨放映時間。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丕民對媒體表示,這是保護國產影片的一種措施,每年都有的,為《十面埋伏》片騰檔期的說法不正確。
《十面埋伏》受到的特殊的禮遇和扶植拉開了為了保護國產電影、做強做大暑期檔的「官方行為」,這一做法被稱做「國產電影保護月」,一直延續到現在,但並沒有條文規定,也沒有嚴格標准,四年下來,日益呈現一種隨意性、多變性、口號性的狀態。
相關鏈接
韓國「電影配額制」
Screen Quota,即電影配額制,又叫義務上映制度。韓國政府為保護本國電影所進行的政府行為,強制規定韓國電影院每年每個廳都必須上滿146天的本土電影;全國電視台也必須播放一定時數比例的國產電影。韓國政府內部對此制度一直存有爭議,文化部堅持其配額比例,而經濟部要求取消或者降低比例。金大中當年在競選綱領中曾明確表示:「電影配額制將持續到韓國電影在市場上的佔有率達到40%。」現在Screen Quota制度仍然維持既定比例。
❾ 英國爵士爵位
伯爵:
在英國5級貴族中,伯爵出現最早。個別學者認為伯爵爵位來自歐洲大陸,至遲在公元900年的法國,伯爵已成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英國伯爵(Earl)與法國伯爵(Count)並無繼承或連帶關系;而且英國伯爵稱號是5種貴族稱號中惟一的英文詞,是由古英語eorl轉化而來;大約在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後期,因王權不夠強大,英格蘭廣大地區曾劃為幾個較大的伯爵管轄區(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卻是在 11世紀初由丹麥國王克努特引進英格蘭的。11—12世紀中葉之前的伯爵多是鎮守一方的諸侯。他們大多是一人治理數郡,所以又被稱為「方伯」。諾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國後,擔心他們權勢過重,危及王權和國家統一,遂將方伯權力加以分割,移交給他的親信,每個伯爵的轄區僅限一郡,與國王有著極其明確的封君封臣關系,伯爵倘敢興兵作亂便會被王軍鎮壓,或受其他貴族制裁。伯爵職權名號可由後代繼承,但會因為有的伯爵缺少繼承人而使總數有減無增。斯蒂芬在位時,破格加封格奧弗雷66;德66;曼維爾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紀以來,伯爵數目攀升。1307年計有9名。1327年愛德華三世即位時僅餘6名,10年後增至12名;愛德華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紀20年代之前,伯爵作為高級貴族,是男爵的「天然領導人」,在地方上負有對男爵、騎士的管理責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機[指愛德華三世廢黜其母法國伊沙貝拉公主的攝政,登極親政時,伯爵曾作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政治群體獨立行動,與男爵們的「距離感」突然產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瑪奇伯爵領地之後,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職責。
在重大正式場合,伯爵穿著鑲有白色毛皮邊的深紅色絲絨外套,軟帽上縫鑲著三條貂皮以表明爵位級別,冠冕上有一鍍金銀圈,上沿飾有8個銀球;而國王則稱伯爵為其「真正可信可愛的夥伴。」
男爵:
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已有男爵一詞(Baron),但無男爵爵位,而且詞義不夠確定。似有「自由者」或「國王的臣僕」之意,但無尊貴的含義。英國男爵出現於11世紀。到12世紀初國王大部分高級世俗貴族都被封為男爵。其中少數與王室關系密切、封地較多者又被稱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間。很快,大男爵發生分化,顯赫者升為伯爵,其餘與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當時男爵在世俗貴族中佔了很高比例,以至於「男爵」一詞長期作為貴族的集合名詞使用。11-14世紀,男爵的封號和封地可通過血緣和婚姻關系傳遞,但不得隨意出售和轉讓,歷代國王也不隨意增加或褫奪貴族封號。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補男爵爵位,比奧查姆波66;德66;豪爾特被封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後數百年至今,居於5級貴族之末的男爵始終人數最多。
在正式場合,男爵穿著與伯爵同樣的外套,帽子上鑲有兩條貂皮,冠冕上有一淺色銀圈,飾有6個銀球。
公爵:
依次出現的是公爵(Duke)。早在羅馬帝國時期,歐洲大陸的公爵稱號通常授予守疆拓土、軍功卓著的高級指揮官,以後因重大政治變化而中斷。幾百年後,公爵爵位又見於德國。大約在公元970年,德國皇帝奧托一世初設公爵爵位。不久法國和歐洲大陸其他地區也建立了公國(chy;大公國,Archchy)。在英國,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與作為一國之主的歐洲大陸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ke)有所不同。英國公爵爵位出現很晚。1337年,愛德華三世把康沃爾郡升為公國,將公爵爵號授予年方7歲的「黑太子」愛德華。該王儲16歲參加百年戰爭,鋒芒顯露;1355年前往法國指揮作戰,軍功卓著。父王對他賞賜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種稱號,如 1343年封為威爾士親王,1362年加封為阿基坦公爵。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後多年裡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親均不許稱王,最高可獲公爵爵位。隨後,愛德華三世及其繼承人又先後建立了蘭開斯特公國(1351年)、克拉倫斯公國(1362年)、約克公國和格洛斯特公國(1385)、赫里福德公國(1397)、貝特福德公國(1413)和薩默塞特公國(1443)等。這些公國的領有人都是王室宗親,他們得到高級爵位後,在貴族中鶴立雞群,威勢不凡,為以後爭奪王權、擾亂朝綱、製造戰亂埋下了隱患。自從1483年建立諾福克公國以後,公爵爵位開始授予王親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國。而且能獲此最高爵位者多是軍功顯赫的統帥。行政界政務家即使任職多年,政績昭著,也難獲此殊榮。
在正規場合公爵也穿深紅色的絲絨外套,帽子上鑲四條貂皮。其冠冕上有一個金環,上飾8枚紅色金葉片。國王則稱公爵為「我們真正可信和最為敬愛的夥伴。」
侯爵: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就詞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邊疆殖民地總督;伯爵]演變而來。侯爵原意與「方伯」詞義相近,系指統轄一處的封疆大吏。在英格蘭,拉丁語「侯爵」一詞最初指威爾士邊疆的領主。那時只說明他們領地的位置靠近邊界,並不說明其地位高於伯爵。1385年涵義變化,第9代牛津伯爵羅伯特66;德66;維爾被封為都柏林侯爵。1397年,薩默塞特伯爵約翰被封為多西特侯爵和薩默塞特侯爵。侯爵的地位和尊榮程度不甚明確,大約在公爵和伯爵之間,一段時期內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位期間,約翰66;德66;比奧福特被國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為此向國王請願,要求恢復比奧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卻反對乞求國王,並說:「侯爵乃是一個新的榮譽稱號,完全不為先人所知。所以,應對此冷漠視之,並不認為接受它是明智之舉。」到了15世紀,這級爵號穩定地保持了它在貴族爵位中的第二級地位以後,才被貴族們所看重。與其他4個等級的貴族相比,侯爵的數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場合,侯爵也穿紅色絲絨外套,帽子上鑲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裝一銀環,帶有四片金葉和四個銀球。國王對他的稱呼一如對待公爵。
子爵:
上院貴族中數子爵資格最淺。子爵稱號(Viscount)源於法國,原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時可能是實力強大的諸侯。在英國,1440年比奧芒特的約翰被封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
子爵帽子上有兩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銀環,飾有6個銀球。
直到此時,英國5級大貴族方完備成形,成為相對固定的貴族等級制。
在學界,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英國5級貴族是上院的當然成員。史實卻非如此簡單。在13-15世紀,盡管所有大貴族都擁有出席上院的資格,但每屆議會召開前還必須得到蓋有國里的國王詔令,否則不可前往開會。自14世紀起,伯爵、子爵、男爵以及公爵之子又稱為「勛爵」(lord),後來勛爵也可泛指公爵以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涵義與「顯貴」(nobility)一詞相近。另外,在英國「貴族」一詞始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貴族(aristocracy)源於希臘文和拉丁文。在希臘文中原有「傑出」、「優秀」之意,可以用來指大貴族。但在含義較廣泛的拉丁文中,該詞除了用指大貴族外,還包括地位較低的自由人,並含有「愚蠢」、「平庸」的貶義,爾後同形異義地轉化為英文源,意為服兵役的自由農民。從諾曼征服到近現代,aristocracy用來稱呼包括騎士在內的大小貴族。5級貴族形成後,為示區別,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詞nobility和Peerage專稱上院大貴族。以後,Nobility除用指上院貴族外,有時還泛指政界要員。
與歐洲大陸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蘭西等國貴族相比較,英國貴族集團的特點之一,是人數較少。長期以來,貴族稱號以及相應的財產權和政治特權只是由爵位領有者本人所擁有,其家屬雖為貴族家庭成員,但政治地位接近一般自由民,不得列席上院。貴族爵號和封地按照相當嚴格的長子繼承製傳遞;若長子早歿,依次由長孫、次子、幼子或其他家庭成員依序遞補。若某貴族沒有繼承人,可根據其遺囑或生前安排,並經國王和高級法庭批准認可後,由其近親繼承其封號封地。但在多數情況下是被國王收回爵位。通常,英國貴族爵位和封號不可隨意轉讓、出售。歷代國王為保持貴族的群體規模和出於其他方面的考慮,大多會適量增補貴族。
某要人一旦獲得一種爵位,並非固定不變。若新獲顯赫軍功、政績卓著或受到國王格外寵愛,可以晉升更高級的爵位,或兼領新爵位。除此之外,貴族聯姻也是獲取、增添或提高爵位的良好機會和方式。因爵位封地耀眼可人,為社會上不少人所仰慕,所以擁有貴族身份和家產者以及其長系繼承人總能輕易得到愛慕者和求婚者。例如蘭開斯特王朝的興建者亨利四世,即位前所擁有的公爵爵位就是由他的母親布里奇從娘家帶來。布里奇是亨利三世的曾外孫女,她除擁有蘭開斯特公國外,還擁有德比、林肯和萊斯特的伯爵領地。
英國5級貴族大致定型於13—15世紀。它與中國周初的5級貴族分封制不同。不是在某一特定時刻一次建立起來的,而是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漸形成,最終成為定製的。
14世紀初,在5級貴族之上的王室貴族中,還出現了一個頗為獨特的、專為王儲所佔有的稱號——「威爾士親王」。該稱呼最早為一度統一過全國的威爾士王子利維倫製造出的名號。1282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率領大軍與艦隊攻打威爾士,利維倫死於非命。兩年後,威爾士合並於英格蘭,愛德華在1301年把威爾士親王之頭銜加給不列顛王位的繼承者。
在政局動盪、戰事連綿的中世紀後期,歐洲各封建君主為了使各級貴族在騎士精神的感召下建功立業、效忠國王,除了利用貴族爵位科賜臣下之外,還別出心裁地設立了劃分為不同等級名分的勛章勛位,獎賞他們的戰功政績。
在英格蘭,最著名的勛位是創立於4世紀中葉的嘉德勛位(the Order of Garter)。據傳,愛德華三世設立這個勛位是為了紀念一次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偶然事件。在一次慶祝攻陷加萊城的舞會上,姿態秀美的索爾茲伯里女伯爵落下一隻藍色襪帶,被愛德華三世撿起,纏在自己的腿上,旁觀者見了鬨堂大笑,愛德華斥責他們說:「凡是認為這是壞事的人可恥」。以後這句話成為國王在1449年建立襪帶騎士團和頒發勛位的格言,它同藍色襪帶和聖喬治十字架圖形一起出現在勛章上,激勵武士們在戰爭——當時主要是百年戰爭——中蔑視死亡,奮勇廝殺。愛德華本人也是襪帶騎士團的成員。他與寵愛的武士圍繞圓桌議事,共同進餐,多次主持武士們的比武演技,使已經衰落的騎士精神有所振作。並使嘉德勛位成為以後英國最誘人的貴族勛章。
歐洲大陸貴族來歷大致如下:最初有的只是公爵、伯爵和男爵。其中公爵應該是來自戴克里先改革羅馬行省以後的省行政或者軍事長官,後來被蠻族用來稱呼大領主。伯爵則是克洛維王朝的軍隊指揮官。但因為往往隨著軍役而授予領地也成了領主。男爵則是對宮廷顯貴的尊稱。子爵和侯爵是分別作為副伯爵和副公爵而設立的。這些官銜在加洛林時代吞並采邑的過程中也被當成了采邑而繼承下來,才慢慢變成爵號的(就像萊茵—巴拉定選侯自己是行宮伯爵但還是皇帝的驥廄總管。勃蘭登堡侯爵還是皇帝的御前大臣一樣,他們的官銜也成了采邑只是擁有的人太少而沒能成為爵號而已)。所以很多擁有領地但沒有官銜的貴族,就以領地為頭銜。中間加中綴詞。翻譯過來就是某某地方的某某先生。很多名門包括日後君臨半個歐洲的波旁家最初也都是這些沒封號的家族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