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韓國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韓國著名景點是哪些
首爾(漢城)
朝氣蓬勃的人群、繁華喧鬧的城市、迷人的自然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這就是漢城。充滿活力的漢城到處呈現出令人心動的景象,無論是漫遊幽雅富麗的故宮遺址,還是寮默於大自然的懷抱,整個旅程都會留給遊客鮮明的印象和新奇的感受。
漢城作為韓國的首都,是一個擁有約1千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佔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位於市中心的摩天大樓鱗次櫛比,漢江兩岸的高級公寓星羅棋布,一派現代化都市景象。
舊日王宮依然保留著當年富麗堂皇的景象,夾雜於高樓廣廈間的傳統韓式瓦屋古色古香,展示著建築的線條美。韓國傳統建築擅用五色丹青,和諧而不混雜,別具風格。漢城的情之所以令人迷醉,大概也緣於此吧。緩緩流動的漢江有如玉帶穿過市內;綠蔭密布的公園供人閑逛、小憩;喧囂熱鬧盡現人生百態;別具魅力的傳統民間舞蹈..
一般去首爾會選擇歷史文化線路+購物娛樂:景福宮--青瓦台--宗廟--仁寺洞--韓屋村--首爾塔--明洞購物--樂天世界--龍仁愛寶樂園
景福宮
位於鍾路區世宗路1。1395年由創建朝鮮王朝的李成桂所建築的第一處正宮,佔地12.6萬坪(一坪約合3.3平方米),200棟以上的殿閣,烘托出極盡富貴榮華的氣派。1952年毀於壬倭亂,得以倖存至今的建築是舉行君王即位大典和文武百官朝禮儀式的勤政殿以及用作迎賓館的兩層建築慶會樓等。
青瓦台
韓國政治中心青瓦台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的青瓦,一到青瓦台首先看到的是主樓的青綠地園瓦。青瓦台主樓背靠北嶽山,青瓦與曲線型的房頂相映成趣,非常漂亮。就象青瓦台代表韓國一樣,青瓦和曲線型設計的房頂則代表著青瓦台。青瓦台由位於中央的主樓、迎賓館、綠地園、無窮花花園、七宮等組成。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建築的外觀各不相同,為了能突出韓國特色,所有建築都是按照韓國傳統建築模式建造,看上去非常漂亮。主樓的青瓦和曲線設計的房頂是青瓦台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青瓦台共有15萬塊青瓦,每塊都能使用100年以上。主樓右側是春秋館,春秋館房頂是是用傳統的陶瓦做成的,現在用作總統招見記者的地方。主樓左側是迎賓館,迎賓館是為外賓准備的地方,共有18根石柱,顯得威武雄壯。
仁寺洞
仁寺洞在朝鮮時代(1392-1910年)是官府和兩班私宅密集的地方。日本佔領韓國的後期起,仁寺洞沒落的兩班把家中的物品拿出來賣錢,於是這里就應運而生了一些古董店。後來,仁寺洞古董街又有了展銷古董的畫廊和相關聯的店鋪,仁寺洞漸漸就成為了買賣文化商品的文化街。一般地,我們說的仁寺洞指的是從安國洞環島經過仁寺洞十字路口,到鍾路2街塔谷公園前面的一帶。仁寺洞以中央大街為中心,四周散布著很多的胡同,多而密集,就像是蜘蛛網一樣。在胡同里隱藏著很多仁寺洞的著名場所。為了能找到胡同深處的著名場所,最好在仁寺洞中央大街的起點、終點和中間的觀光咨詢中心拿上仁寺洞的地圖。
韓屋村
隱於瞬息萬變現代都市中的全州韓屋村因保存至今的傳統面貌而聞名。韓屋是韓國傳統樣式的房屋,從材料到構造散發著大自然的味道,蘊含著韓國人祖先的智慧。
首爾塔
位於韓國首爾特別市龍山區的南山,前稱首爾塔或漢城塔,高236.7米,建於1975年,是韓國著名的觀光點。 N首爾塔的N既是南山(Namsan)的第一個字母,又有全新(new)的含義。工程耗資150億韓元,新安裝了適用於不同季節和不同活動要求的照明設備,粉飾了塔身。每晚7點至12點,還有6支探照燈在天空中拼出鮮花盛開的圖案——「首爾之花」。
明洞
以各種時尚年輕品牌以及當地的化妝品品牌集合而成專賣店集聚在一起,形成了類似步行街的商業圈,當然也有些小商小販擺著路邊攤買年糕和各類小商品,主要是集中在發式和首飾上
樂天世界
樂天世界分為室內和室外兩個游樂場,室內基本為兒童游樂場,整體分成四個樓層,類似旋轉木馬,熱氣球,海盜船,舞台表演等均在室內,而室外則是成人世界,超級跳樓機和心跳超200的雲霄飛車都等著追求刺激挑戰自我的同志們,膽小的朋友們則可以選擇旋轉木馬,空中小火車等游藝設施,整個四層樓錯綜復雜的安排了不同的游戲項目,這里除了項目的名字有英語外絕大多數都是以韓語標注,建議以後去的同志們進門先找那張地圖再行動
龍仁愛寶樂園
位於京畿道龍仁郡浦谷面前垡里。在龍仁自然農園中,有新建的綜合主題樂園Everland,而在游樂世界裡則有40多種游樂設施,此外還有自然野生動物園等。其中特別是加勒比灣樂園,遊客可在人工波浪中盡情享受沖浪的樂趣。
釜山
釜山永遠是奔波沸騰的,人、魚、海鮮擁塞市場與街巷,港都風情煞是濃。這里,船隻浮游,海洋波光粼粼,名剎生生世世。
釜山是韓國第一大港,地處氣候較暖的韓半島南端,擁有韓國最大最有名的天然港口,也是韓國南端的門戶。人口約380萬,是工業和商業的中心,也是韓國的第二大城市。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期間,釜山曾為韓國的臨時首府,1963年升為中央直轄市。20世紀初,隨著釜山至漢城鐵路的開通,釜山港迅速發展起來。從漢城搭乘新生號火車需4小時10分鍾;從漢城走高速公路約5小時20分鍾;從漢城乘飛機約1小時可抵釜山。
這里的主要主要旅遊景點有:
龍頭山公園
登上龍頭山,可俯視釜山繁華區的街道與臨近的海濱,天晴時,可遙望遠方的對馬島。公園內設有
壬辰倭亂時的救國英雄--李舜臣將軍的銅像,而高達120米的釜山塔則是整個市區的"準星"
濟州
以"幻想之島"聞名的濟州島,是韓國最大的島嶼,面積1825平方公里,距朝鮮半島南端約100公里,島中部有韓國最高峰漢拿出,海拔1950米。因受流經近海的暖流影響,濟州島氣候暖流和,具有亞熱帶氣候的特徵,這里是韓國重要的觀光度假勝地和著名的修養地。以漢拿山為中心,四面環海,奇岩怪石、瀑布和旅遊景區響相應交輝 ,溫暖的天氣為遊客提供了方便,尤其是漢拿山分布的亞熱和溫帶動植物,而中文旅遊區則是綜合性的旅遊景區。
濟州島古代時建有名為"耽羅國"的獨立國家,因此島上有著其獨特的風俗習慣、方言和文化特徵,也有著與韓國其他地方不同的景觀。因為沒有小偷和乞丐,島上的民宅看不到一扇大門,人們過著恬靜的田園生活。濟州市是島上的最大城市,位於島的北部,是道政府所在地;第二大城市西歸浦市位於島的南部,兩市之間有多條交通線。定期觀光公車旅遊可分為西回線與東回線,各路線的旅程都是2天。島上觀光游覽時,多為步行,遊客最好穿便裝、便鞋。
從漢城市金浦機場乘飛機到濟州島約1小時,從釜山飛濟州島約需45分鍾;如果乘船,從木浦出發約需5個半小時,從釜山出發要12個半小時。
主要旅遊景點有:
龍頭岩
從濟州市中央路步行約15分鍾可到。它是由漢拿出火山口噴出的熔岩在海上凝結成龍頭模樣的岩石,相傳是龍因觸怒天神而化為岩石。
2. 南通市通州區騎岸鎮有什麼電影院么
經國務院批復南通通州撤市設區 最近,國務院作出《關於同意江蘇省調整南通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江蘇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撤銷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的通知》。 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以原通州市的行政區域為通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金沙鎮。調整後的通州區下轄19個鎮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分別是:金沙鎮、西亭鎮、二甲鎮、五甲鎮、東社鎮、三餘鎮、十總鎮、騎岸鎮、石港鎮、四安鎮、劉橋鎮、平潮鎮、平東鎮、五接鎮、興仁鎮、興東鎮、川姜鎮、先鋒鎮、張芝山鎮和通州經濟開發區,全區面積1351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25萬。(通玄郭小川) 另據悉,這是國務院在全國停止撤縣改市(區)之後的首次解禁。 南通市原管轄面積為355平方公里,通州成為新轄區後,城市面積將擴大至1706平方公里,人口規模超過200萬,並將成為在國內少有的一個真正有江有海的城市。 有關人士批出,這次行政區劃的調整,將有利於南通區域內江、海資源的統一整合,發展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新興產業,打造江蘇與長三角經濟增長的新空間,建設長三角北翼區域的中心城市。這不僅有利於對抗當前的金融危機,更有利南通、江蘇與長三角的長遠發展,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好事!
3. 興仁縣哪裡能買到楊丞琳的電視劇《惡魔在身邊》和電影《刺青》的壓縮碟或是DVD
我不是您那裡的,但是我感覺《刺青》這種電影的DVD很難在一般的商店買到的,畢竟商店裡面賣的都是大家熟知的電影和電視劇。
不如去淘寶看一看,兩個都會有的,然後快遞到你住的地方。
4. 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都有什麼路
1.解放路。位於城內東北部,南起大差市什字,北至火車站廣場。初名尚仁路,1945年改稱中正路,1950年為紀念西安解放更名為解放路。
2.東一路。位於解放路南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初名崇孝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3.東二路。位於解放路南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初名崇悌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4.東三路。位於解放路中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1929年初名崇忠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東四路。位於解放路中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1929年得名崇信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6.東五路。位於解放路中段東側,東起環城東路,西至解放路。1928年拓建初名崇禮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東五路,1966年改稱東方紅路,1972年恢復為現名。
7.東六路。位於解放路北段東側,東起東城牆,西至解放路。1927年,初名崇義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8.東七路。 位於解放路北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1927年,初名崇廉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9.東八路。位於解放路北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1927年,原名崇恥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10.順城東路(北段)。位於東門里盤道北側,南起東門,北至東八路。1950年初名東順城街,1981年改為現名。
11.順城北路(東段)。位於東門里盤道東側,東起東城牆,西至北門盤道。1946年開拓,得名北順城街,1981年改為現名。
12.環城北路(東段)。位於北門外盤道東側,東起環城東路,西至北門。1956年拓建,按環城方位得名。
13.環城東路(北段)。 位於東門外,護城河東岸,南起東門,北接環城北路東段。1954年拓建,以環城方位分段命名。
14.永樂路。位於環城東路北段東側,西起環城東路北段,北至長樂西路,呈「形。1955年始建,1981年命名。
15.康復路。南起長樂西路,北至長纓西路。1959年拓建,初名為紅醫路,1981年改為現名。
16.華清西路。東起金花北路,西至長纓西路。開拓於1956年,初名華清路,1981年分段命名。
17.長纓西路。東起金花北路,西至環城東路北段,開拓於1954年,初名電廠路,1960年改稱長纓路,1981年分段命名。
18.金花北路。南起互助路,北至華清西路。1955年拓建,以在金花落村之北得名。
189.長纓東路。東起鐵路專用線,西至胡家廟什字。1954年拓建,初名電廠路,1960年改名長纓路,1981年分段命現名。
20.韓森路。東起幸福中路,西至金花南路。拓建於1955年,因地外韓森寨而得名,1967年改稱赤衛路,1972年恢復原名。
21.愛民路。東起幸福中路,西至公園南路。長2,90米,寬40米,瀝青路面。拓建於1955年,以故咸寧縣得名。1966年改稱紅旗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2.咸寧東路。東起滻河橋,西至幸福南路。拓建於1955年,以故咸寧縣得名。1966年改稱紅旗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3.咸寧中路。東起幸福南路,西至金花南路。拓建於1955年,以故咸寧縣得名咸寧路。1966年改稱紅旗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4.幸福南路。南起等駕坡,北至咸寧東路。拓建於1955年,初名幸福路。1966年改名工農一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5.幸福中路。南起咸寧東路,北至長樂東路。拓建於1955年,初名幸福路,1966年改名工農一路,
26.幸福北路。南起長樂路,北至華清東路。拓建於1955年,初名幸福路,1966年改名工農一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7.萬壽南路。南起西影路,北至咸寧中路。拓建1955年,以萬壽寺得名萬壽路。1966年改名工農二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8.萬壽中路。南起咸寧中路,北至長樂中路。拓建於1955年,以西側萬壽寺得名萬壽路。1966年改名工農二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9.萬壽北路。南起長樂中路,北至華清東路。。拓建於1955年,以萬壽寺得名萬壽路,1966年改名工農二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30春明路。南起動物園北牆,北至長樂中路(北段尚未拓通)。
31.長樂路。東起滻河橋,西接朝陽門。始建於1954年,因東通長樂坡而得名。1966年改稱朝陽路,1972年恢復原名。
32.含元路東起東元路,西至太華南路。1958年拓建,因西側有唐含元殿遺址得名。1966年改稱豐收路,1972年恢復原名。
33.東元西路。東起東元路,西至八府庄北路。1973年拓建命名。
34.尚儉路。南起東大街,北至環城北路。
35.尚平路。南起西七路,北至順城北路東段。
尚愛路。南起東四路,北至東八路。開拓於1929年,初名尚愛路,1966年改稱光榮街,1972年恢復原名。
36.尚勤路。南起東大街,北至環城北路東段。1927年開拓,取名尚勤路。1966年改稱先鋒街,1972年恢復原名。
37.自強東路。東起太華南路,西至北關正街。1932年拓建,以鐵路以北第一條馬路命名為一馬路,1937年改名自強路,1966年更名為向陽路,1972年改為現名。
38.二馬路。東起太華南路,西至北關正街。1932年拓建,初名復興路,後改為二馬路。1966年改稱旭東街,1972年恢復為現名。
39.太華南路。南起環城北路東段,北至大明宮遺址。1954年拓建,初名太華路,1966年改稱燎原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為太華南路。
40.八府庄北路。南起含元路,北至東元西路。1957年拓建,因位於八府庄村北得名。
41.八府庄南起華清西路,北至含元路。1957年拓建,因位於八府庄以南得名。
42.新興路。東起八府庄,西至太華南路。1972年拓建,1981年命名。
43.金康路東起康樂路,西至金花北路。
44.康樂路。南起韓森路,北至長樂中路。拓建於1955年,初名康樂路,1966年改稱工農三路,1972年恢復原名。
45.公園北路。南起長樂中路,北至長纓東歐國家路拓建於1955年,以在其南曾計劃建韓森公園而得名。
46.公園南路。南起建工路,北至韓森路。拓建於1955年,以在其北曾計劃建韓森公園得名。
47.建工路。東起幸福南路,西至金花南路,南側沿防洪渠。1981年建成並命名。
48.長興路。東起公園南路,西至金花南路,系一條規劃路。
49.康寧路東起844廠,西至幸福南路。1981年命名。
50.西一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北大街。清乾隆年間,因西段有岳武穆廟得名武廟街。中段元代稱為馬巷。1942年改名崇孝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1.西二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1927年初名崇悌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2.西三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1928年初名崇忠路,1950年按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3.西四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1927年得名崇信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4.西五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北大街。1928年拓建,初名崇禮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西五路。1966年改稱東方紅路中段,1972年恢復為現名。
55.西六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初名崇義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6.西七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北大街。。1928年修建,初名廉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西七路。
57.西八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北新街。1927年拓建,初名崇恥路,1950年按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8.案板街南起東大街,北至西一路。清順治年間,因此地出售案板而得名。1966年改名工農街,1972年恢復原名。
59.尚德路。南起東大街,北至尚德門。1927年拓建,取名尚德種,1967年改稱前進街,1972年恢復原名。
60.東新街。東起中山門,西至新城廣場。1927年拓建,因位於新城以東得名。1967年改稱人民路,1972年恢復原名。
61.南新街。南起東大街,北至新城廣場。明清時為南門大街,1927年因位於新城以南得名南新街。1966年改稱永紅路,1972年恢復原名。
62.西新街。東起新城廣場,西至北大街。長432米,寬18米,水泥路面。清代曾名西華門大街,1927年因位於新城以西得名西新街。1966年改稱人民路,1972年恢復原名。
63.尚朴路。南起西一路,北至西新街。1927年取名尚朴路,1966年改名新民街,1972年恢復為現名。
64.紅革巷。西起解放路,東向不通。1927年取名忠義巷,1966年改名現名。
65.永紅巷。西起解放路,東向不通。1927年取名仁義巷,1966年改為現名。
66.上游巷。西起解放路,東不通。1927年以當時三家住戶讓出一條通道,得名三友巷,1966年改為現名。
67.新育巷。西起解放路,東向不通。1927年取名德義里,1966年改為現名。
68.全勝巷。西起解放路,北至西二路,呈┕形。1929年取名正中巷,1936年改稱中正巷,1966年改為現名。
69.德仁巷。西起尚德路,東向不通。1929年取名德仁巷,1966年改名群力巷,1972年恢復原名。
70.新城巷。南起北長巷,東至新城南壕,北不通,成├形。1942年取名新城巷,1966年改稱新民二巷,1972年恢復原名。
71.北長巷。東起新城巷,西至尚朴路。原名長巷,1942年改稱北長巷,1966年改名新民二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72.新生巷。北起東新街,南不通。1940年取名新生巷,1966年改名人民八巷,1972年恢復原名。
73.中興巷。南起東新街,北不通。1940年取名中興巷,1966年改名人民九巷,1972年恢復原名。
74.新民巷。東起南新街,北向不通。1940年取名新民巷,1966年改稱人民十巷,1972年恢復原名。
75.集賢巷。東起南新街,西至吉慶巷。清順治元年(1644年)以群賢聚集之意得名。1966年改稱興盛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76.南長巷。東起南新街,西至尚朴路。清順治年間得名長巷,1942年改名南長巷。1966年改稱新民巷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77.新城南壕。西起新城巷,東不通。1927年因位於新城南城壕得名。1966年改名勤勇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78.紅十會巷。東起尚德路,西至炭市街。1911年因系西安紅十字會所在地得名。
79.炭市街。南起東大街,北至西一路。1927年開拓,以該街賣炭為主得名炭市街。1966年改為利群街,1927年恢復原名。
80.吉慶巷。東起集賢巷,西至案板街。相傳清光緒年間,因住兩官吏得名二老巷。1911年改稱吉慶巷,1966年改名為興勝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81.菜市坊。位於西一路中段北側,與東新街西端相通。由原菜市東坑、菜市北場、菜市場合並組成。此地原為深坑,1942年因系蔬菜市場得名菜市東坑。
82.易俗巷。北起西一路,南向不通。1981年因緊鄰易俗社得名。
83.同德巷。南起西一路,北不通。1929年因鄰近炭市街,得名炭市巷。1950年並入西一路,1981年改為現名。
84.同心巷。南起西一路,北不通。
85.菜市西坑。東起菜市坊,西至南新街。
86.平安市場。位於東大街西段北側,駐鍾樓電影院、望春樓餐廳等。1913年原為易俗社露天劇場,1947年小商販雲集,組辦合作社,稱為平安市場。
87.游藝市場。位於解放路與東新街十字西南,1938年形成市場,為當時說書、唱戲之場所得名。
87.奮勇巷。南起西三路,北至西四路。
88.五四巷。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
89.新民街。南起西新街,北至光輝巷。
90.新民一巷。西起新民街,東止新城西牆。
91.新民二巷。西起新民街,東不通。。1928年初名寧靜里,1966年以新民街為主地名改稱新民四巷,1972年改為現名。
92.新民三巷。西起新民街,東止新城西牆。
93.通濟坊。包括通濟南坊、中坊、北坊,有60個院落及一幢家屬樓。1936年因坊駐有通濟信託公司得名。
94.通濟南坊。東起新民街,西段向北至通濟中坊。
95.通濟中坊。東起新民街,西至北大街。
96.通濟北坊。東起新民街,西段向南至通濟中坊。
97.光輝巷。北起西五路,西至北大街,呈┛形。
98.北新街。南起西五路,北止城牆。1928年以位於新城以北得名北新街。
99.七賢庄。西起北新街,東不通。1936年民主人士成柏仁借用「竹林七賢」典故題詞為「七賢庄」。
100.後宰門。東起革命公園西門,西至北大街。清代,西段為新城門大街,東段與北新街交匯處稱後宰門。
101.新憲巷。北起西三路,南不通。
102.黎明巷。東起尚平路,西至北新街。
103.四皓庄。東起尚德路,西至北新街。1928年借用「商山四皓」典故得名四皓庄。
104.六穀庄。西起北新街,東不通。
105.新城坊。位於北城牆內,東起北新街,北至順城北路東段,呈┗形。
106.興樂里。位於西五路西段南側,1962年省事務管理局、廣播局等單位先後建成家屬樓房10幢,1981年命名。
107.興盛里。位於西五路中段南側,原系低窪區,1964年由省公安廳、省建委等單位逐步建成家屬樓10幢,1981年命名。
108.人民巷。東起順城東路北段,北至東新街。呈┗形。
109.昌仁里。東起東門內盤道,西至尚勤路。
110.建國巷。東起尚儉路,西至解放路。
111.愛勞巷。南起東二路,北至東三路。
112.安福里。北起東新街,東至安寧里,呈┗形。1941年初名安定里,1966年改稱人民四巷,1981年改為現名。
113.安民里。南起東新街,東至化育巷,北至東二路。
114.康寧里。東起尚勤路,西至尚儉路。1940年取名興仁巷,1966年改稱鍛煉巷,1981年改為現名。
115.居仁里。東起尚勤路,西至尚儉路。
116.普及巷。南起東新街,北至東二路。
117.自由巷。東起尚勤路,西至尚儉路。
118.新中東巷。南起東二路,北至東三路。
119.錦綉巷。南起東二路,北至東三路。
120.矢勇巷。南起昌仁里,北至東一路。
121.安寧里 。北起東新街,南不通。
122.東樂巷。南起自由巷,北至東新街。
123.安樂巷。南起建國巷,北到東新街。
124.昇平巷。東起尚勤路,南至自由巷,呈┏形。
125.化育巷。南起東新街,北至東二路,呈┣形。1942年以育才教化之意得名。
126.新風一巷。西起尚儉路,東不通。1943年得名純仁里,1966年改為現名。
127.新風二巷西起尚儉路,東不通。1938年得名三義里,1966年改為現名。
128.新風三巷。西起尚儉路,東不通。1939年得名博愛里,1966年改為現名。
129.普興里。北起東二路,南不通。
130.新樂巷。北起東新街,南不通。
131.愛國巷西起尚勤路,東不通。
132.忠勇巷。西起尚勤路,東不通。
133.民樂園 。東起尚儉路,西至解放路,南起東新街,北至東二路。1929年由馮玉祥建成,內原有軍營,取與民同樂之意得名。圍牆如堡,四周有磚結構三孔拱門四個,門額均由宋哲元題名「民樂園」。
134.強盛一巷。南起東三路,北不通。
135.強盛二巷 。南起東三路,北不通。
136.強盛三巷。南起東三路,北不通。
137.強盛四巷。南起東三路,北不通。
138.東群巷。北起東七路東端,南不通。
139.趙家巷。北起東六路,南不通。1950年拓建,以姓氏得名。
140.操場巷。北起東三路,南不通。1947年因此處原系操場得名。
141.敢闖巷。東起尚勤路,西不通。1931年取名必忠巷,1966年改為現名。
142.衛東巷。北起東四路,南不通。
143.群策巷。南起東六路,北至東七路。1926年以山東日照縣人民居此而得名日照新村,1966年改為現名。
144.南坊巷。南起東五路,北至東六路。
145.北坊巷。南起東六路,北不通。
146.勤民巷。南起東五路,北至東六路。
147.公社巷。西起尚勤路,北至東六路。1947年初名義和巷,1966年改為現名。
148.衛民巷 。南起東五路,北至東六路。。1937年得名凈修巷,1953年改為現名。
149.豫民巷。東起尚愛路,西至尚勤路。
150.勤奮東巷。南起東四路,北至東五路。
151.勤奮中巷。五路南側,南起東四路,北不通。
152.豫民里 位於東五路東段南側豫民巷內,面積11,164平方米。
153.東風坊。位於東五路東段南側名。
154.人民市場。東鄰尚儉路、西至解放路;南起東四路、北至東五路。
155.興隆坊。南起東七路,北至東八路。
156.社教巷。南起東七路,北至東八路,是條不規則小巷。
157.北新巷。南起東八路,北至城牆,呈┫形。
158.坤中巷。西起尚儉路,北至東七路。
159.豫興東巷。南起東七路,北至東八路。1950年拓建,因河南籍人居多得名。
160.豫興西巷。南起東七路,西至東八路。1950始拓建,因河南籍人民多得名。
161.建設巷。南起東六路,北至東七路。
162.勞動巷。南起東七路,東不通,呈┏形。
163.東大院。東起尚儉路,西至解放路。
164.豫武巷。南起東八路,北至城牆。1950年以尖嘴南武陟縣人居多得名,1966年改名要武巷,1972年恢復原名。
165.尚德里。位於解放路北段西側,起止於尚德路。開拓於1937年,系尚德路的派生地名,1966年改稱勤儉巷,1972年恢復原名。
166.文化巷。北起西七路,西至尚德路。開拓於1937年,因位於崇廉路、尚德路之間,得名廉德里,1966年改為現名。
167.公民巷。南起西八路,北不通。原為群眾散居地,1946年開拓為街巷得名。
168.東小街。南起環城北路東段,北靠鐵路。
169.西小街。東起火車站廣場,西不通。
170.新丁字巷。南起環城北路東段,北不通。1959年因西鄰丁字巷得名。
171.丁字巷。南起環城北路東段,西不通,呈┓形。
172.吊橋街。東起鐵路新村,西至北門。
173.新民村。原系荒地,1952年拓建,取名新民村。
174.保康里。位於解放路北端西側,西七路與西八路之間。1936年因巷內有四家中葯店取保護人民健康之間得名。
175.勇進南村。位於環城路東段路北,面積594平方米,1936年拓建,以火車站方位得名西南區。1966年改稱勇進南村。
176.隴海新村。位於環 城北路東段北側,面積8,520平方米。1936年始建,以北靠隴海鐵路得名。
177.東站路。南起長纓東路,北至火車東站。
178.興工東路。東起儲運倉庫,西至東站路。
179.興工西路。東起東站路,西至金花北路。
180.華清東路。東起滻河橋,西至金花北路。
181.勤工路。南起長樂中路,北至長纓東路。
182.四合窯 。南起省建三中,北至長纓西路。開拓於1931年,因四戶人在此辦窯場得名。
183.中興路。南起永樂路,東北至長樂路西路。
184.東半截巷。位於東郊長樂西路北側。出入口均在長樂西路。開拓於1942年,原名半截巷,1966年改稱朝陽三巷,1972年改為現名。
185.搪瓷北巷。南起長樂路,北至康家村。1942年拓建,因南側有「三官廟」得名北三官廟巷。1966年因位於西安人民搪瓷廠北側改為現名。
186.搪瓷南巷。南起永樂路,北至中興路。
187.朝陽巷。南起永樂路,北至長樂西路。1942年開拓,以姓氏得名曹家巷,1967年改稱朝陽一巷,1972年恢復原名。
188.紗廠街。東起建華路,西至太華南路。
189.南新生巷。東起太華南路,西不通。
190.北新生巷。東起太華南路,西不通。
191.自立路。東起太華南路,西至篤臣巷。
192.崇明路。南起自強東路,北至生產後村。
193.富強路。南起自立路,北至自強東路。
194.光明裡。北起自立路,南不通。長99米,寬3米,土路。1953年形成街巷,取名光明裡。
195.向群巷。北起自立路,南不通。
196.中心巷。南起篤臣巷,北接職工巷。
197.職工巷。南起自立路,北至自強東路。
198.篤臣巷。南起樹雄巷,北至自強東路。
199.樹雄巷。東起篤臣巷,西至童家巷。
200.篤臣一巷。西起篤臣巷,東不通。長
201.篤臣二巷。東起自立路,西至篤臣巷。
202.篤篤臣三巷。東起自立路,西至篤臣巷。
203.張家巷。東起東童村,南至自強東路。1966年改名向陽北巷,1981年改為現名。
204.東童村。南起自強東路,北至二馬路。清末為午門坊五村之一,因位於童家巷以東得名。
205.建強路。南起自強東路,北至鐵一村。
206.生產路。東起革新街,西至建強路,開拓於1933年,1934年因作坊增多,改為生產路。
207.向榮路。南起自強東路,西北至二馬路西端。
208.聯志路。東起建強路,西至北關正街。
209.福豫路。南起自強東路,北至工農麵粉廠。
210.棲鳳路。南起二馬路,北至鐵三村。
211.向榮巷。南起自強東路,北至聯志路。
212.童家巷。南起火車站天橋,北至自強東路。1615年以童姓居此得名。
213.革新街。南起自強東路,北至唐含元殿遺址。
214.大成巷。南起自強東路,北至生產路。
215.西閘口 。南起環城北路東段,北至自強東路。
5. 上海弄堂
弄堂,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經與千千萬萬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個故事,多少個典故,多少個名人,多少個記憶,與石庫門,與亭子間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築特色;弄堂構成了千萬普通上海人最常見的生活空間;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份。
弄堂,上海人對里弄的稱呼,它既不同於傳統的中國江南民居,也不同於任何一種西方的建築形式。然而,它又總是或多或少地帶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痕跡,又或多或少地帶有外來的建築景響。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徵,它也是近代上海歷史的最直接產物。
要是一個人到了上海而沒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應該要覺得很遺憾。下午時
候,趁上班上學的人都還沒有回來,隨意從上海的商業大街上走進小馬路,馬上就
可以看到梧桐樹下有一個個寬敞的入口,門楣上寫著什麼里,有的在騎樓的下面寫
著1902,裡面是一排排兩三層樓的房子,毗臨的小陽台里暖暖的全是陽光。深
處人家的玻璃窗反射著馬路上過去的車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個上海,有超過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絕大多數上海人,是住在各種各樣的
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開著一家小煙紙店,小得不能讓人置信的店面里,千絲萬
縷地陳放著各種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針線,本市郵政用的郵票,
各種居家日子裡容易突然告缺的東西,應有盡有,人們穿著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
以跑出來買。常常有穿著花睡衣來買一包零食的女人,腳趾緊緊夾著踩塌了跟的紅
拖鞋,在弄堂里人們是不見怪的。小店裡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熱心,他開著一
個收音機,整天聽主持人說話,也希望來個什麼人,聽他說說,他日日望著小街上
來往的人,弄堂里進出的人,只要有一點點想像力,就能算得上閱人多矣。
走進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開始看上海的生活,商業大街、燈紅酒綠、
人人體面後面的生活。上海人愛面子,走在商店裡、飯店裡、酒吧里、公園里,個
個看上去豐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樣了。
平平靜靜的音樂開著;後門的公共廚房裡傳出來燉雞的香氣;有陽光的地方,
底樓人家拉出了麻繩,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統統拿出來曬著,新洗的衣服散發著香
氣,花花綠綠的在風里飄,仔細地看,就認出來這是今年大街上時髦的式樣;你看
見路上頭發如瀑的小姐正在後門的水鬥上,穿了一件縮了水的舊毛衣,用詩芬在洗
頭發,太陽下面那濕濕的頭發冒出熱氣來;還有修鞋師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著
一個高跟鞋的細跟,補上一塊新橡皮,旁邊的小凳子上坐著一個穿得挺周正的女人,
光著一隻腳等著修鞋,他們一起罵如今鞋子的質量和那賣次品鞋子的奸商。
還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陽的地方坐著說話。老太太總是比較沉默,老先生
喜歡有人和他搭話,聽他說說從前這里的事情,他最喜歡。
弄堂里總是有一種日常生活的安詳實用,還有上海人對它的重視以及喜愛。這
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從十八世紀在外灘附近有了第一條叫「興仁里」的上海
弄堂,安詳實用,不卑不亢,不過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現了。
19世紀50年代,由於上海小刀會在老城廂起義,上海人開始往租界逃跑,
在租界的外國人為了掙到中國難民的錢,按照倫敦工業區的工人住宅的樣子,一棟
棟、一排排造了八百棟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發端,到1872年,瑪意巴建起
上海興仁里,從此,上海人開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個大都市,大到就像飯店裡大廚子用的桌布一樣,五味俱全。從前被
外國人劃了許多塊,一塊做法國租界,一塊做英國租界,留下一塊做上海老城廂,
遠遠的靠工廠區的地方,又有許多人住在為在工廠做事的人開辟出來的區域里,那
是從前城市的劃分,可在上海人的心裡覺得這樣區域的劃分,好像也劃分出了階級
一樣,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懷著不那麼友好的態度,彼此不喜歡認同鄉,因此
也不怎麼來往。這樣,上海這地方,有時讓人感到像裡面還有許多小國家一樣,就
像歐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樣的人,仔細地看,就看出了德國人的板,法國人的媚,
波蘭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著不同的臉相。所以,在上海從小到大
住了幾十年的人,都不敢說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塊地方。
從早先的難民木屋,到石庫門里弄,到後來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樣分布
在全上海的九千多處弄堂,差不多洋溢著比較相同的氣息。
那是上海的中層階級代代生存的地方。他們是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有溫飽的生
活,可沒有大富大貴;有體面,可沒有飛黃騰達;經濟實用,小心做人,不過分的
娛樂,不過分的奢侈,勤勉而滿意地支持著自己小康的日子,有進取心,希望自己
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識時務,懂得離開空中樓閣。他們定定心心地在經濟的空間里
過著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著可能有的機會,期望更上一層樓。他們不是那
種純真的人,當然也不太壞。
上海的弄堂總是不會有絕望的情緒的。小小的陽台上曬著家制乾菜、剛買來的
黃豆,背陰的北面亭子間窗下,掛著自家用上好的鮮肉腌的鹹肉,放了花椒的,上
面還蓋了一張油紙,防止下雨,在風里嘩嘩地響。窗沿上有人用破臉盆種了不怕冷
的寶石花。就是在最動亂的時候,弄堂里的生活還是有序地進行著。這里像世故老
人,中庸,世故,遵循著市井的道德觀,不喜歡任何激進,可也並不把自己的意見
強加於人,只是中規中矩地過自己的日子。
晚上,家家的後門開著燒飯,香氣撲鼻,人們回到自己的家裡來,鄉下姑娘樣
子的人匆匆進出後門,那是做鍾點的保姆最忙的時候。來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
地胖起來,因為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來,有一點腫了似的。她
們默默地飛快地在後門的公共廚房裡干著活,現在的保姆不像從前在這里出入的保
姆那樣喜歡說話,喜歡搬弄是非了。可她們也不那麼會伺候上海人,所以,廚房裡
精細的事還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調大閘蟹的姜醋蘸料,溫紹興黃酒,然後,
女主人用一張大托盤子,送到自家房間里。
去過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別處去,會看得懂更多的東西。
因為上海的弄堂是整個上海最真實和開放的空間,人們在這里實實在在地生活
著,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裡正穿著的塌跟拖鞋穿出來取信。
上海弄堂都是很狹窄的,就像一根雞腸子,拐過來繞過
去,你不可能開車進去,你要是怕走路,最好能租一輛自行
車,這樣在弄堂里穿梭起來就特別順溜。一般來說,上海弄
堂是家常的平民化的,一扇小木門里住幾戶,一個小閣樓里
住七八戶,女人披頭散發在一邊刷馬桶,阿婆在水池邊擇雞
毛菜,男人赤著上身在聽越劇,小孩子含著棒棒冰跑來跑去——
—你不要嘲笑這種常見的市井生活,也不要說:這哪裡像大
上海氣派啊!跟我們鄉下小鎮差不多。我跟你說,大上海是
內斂的,大上海是見過大場面的,大上海是務實的,這在上
海弄堂里你一眼就能看出來。它一點不張揚,那個平常的單
門獨院,說不定就是某個名人故居;那個正在吃泡飯的阿婆,
也說不定就是某位名流的後裔。魯迅先生住過的上海弄堂,
是一個很平常的小巷子啊。還有宋慶齡故居,怎麼看也是不
太起眼。包括中共一大會址,從外面看也根本看不出宏大氣
象來。而大上海像這樣名人住過的弄堂不知道有多少。我到
過張愛玲住過的石庫門,正是久雨初晴的日子,無數花花綠
綠的衣裳把它掩得密不透風,張愛玲就在這里把市井生活描
寫得五光十色。在延安中路一個叫四明村的破舊弄堂,因為
徐志摩和陸小曼住過,就有無數男女來訪問,弄得現在的女
主人———一個下崗女工叫苦不迭。在復興路上,有一個灰
乎乎的弄堂叫「藍妮弄堂」,一打聽才知道,是流落到上海
灘的一個「苗王公主」住過的,公主家道沒落,就把它出租
了。藍妮弄堂幽深神秘,是演繹傾城之戀的最佳場所。今天
的長寧區少年宮,掩在弄堂深處,原是國民黨交通部長王伯
群的金屋藏嬌之地,後來汪精衛看中了這里的精美和氣派住
了進來。愚園路上的馬勒公寓也在一條小弄堂里,羅馬柱、
騎樓、歐式城堡,算得上豪宅,昔日這里夜夜笙歌美女如雲。
今天的新天地是名流影星聚會的地方,許多時尚就在這里發
布,它的前身就是一條小弄堂。要說大上海氣派,它的氣脈
就一絲一縷地藏在這些小弄堂里,浸淫著熏染著一代代上海
人。從小弄堂里走出來的人,往往做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大
業,像早年的共產黨,一開始就在一個弄堂里聚會,最終,
它領導全國人民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從張愛玲蘇青開始,一直到程乃姍王安憶,上海籍的作
家總愛把筆端對准上海的弄堂,她們覺得要想體察上海最深
層的底蘊,你不可能不走進上海弄堂,那是大上海一個抹不
掉的底色。所以你到上海來旅遊,不能光看陸家嘴的摩天大
廈,也要抽空到上海弄堂里看看,陸家嘴是上海的一張臉,
小弄堂是上海的另一張臉。
上海的弄堂最早出現於19世紀五、六十年代,20世紀三十年代成為上海最具標志性的民居。由上百個單元組成的石庫門一排排緊密地聯體而立,組成一個龐大的房屋群體。石庫門建築的間隙,形成了一條條狹窄陰暗的通道,這種通道便是上海人所謂的「弄堂」。 從骨子裡,上海人是更迷戀「舊天地」的,它體現著海派市民文化的一種「根性」。這種夾雜著小布爾喬亞的優雅、講究情調、陰柔、實惠、世俗的小市民生活文化,曾經是對計劃經濟時代高度意識形態化、革命化、粗鄙化最具消解性的力量。然而,面對新世紀之初強勢的權力和國際資本的聯盟,它似乎失去了抗衡之力,在輝煌亮麗的都市中逐漸沉潛暗淡下去。正像那些曾經是可以被觸摸的、令人感動的街道、里弄正在一條條、一片片地失去。
上海大規模的城市改造是在1980年代後開始的。當事者回憶,當時的上海市長問規劃院,有多少老的弄堂和街區需要保護,被告知有10個地區、每個地區100萬平方米,共1000萬平方米,把市長嚇了一跳,問能不能再少點?1000萬平方米只相當於上海市區的十分之一。建築家發問:一個城市保留十分之一的老城,算多嗎?目前上海掛牌保護單位達398個,正如學者所說,單從數量上看,再乘以10也不多!
對上海歷史文化建築和街區的保護,留下許多無法挽回的遺憾。著名的人民廣場保護區,由國際飯店、華僑飯店、大光明電影院、老上海圖書館、中百一店等構成極具特色的近代商業和公共建築群。然而,這一黃金地段是房地產開發的熱點,這些優秀建築已經被淹沒在俗氣的高樓大廈之中而失去歷史風貌。上海西區的花園住宅區,以低密度的建築空間環境、幽雅的街道為特色;但在大規模的商業開發中,長樂路、岳陽路等處已經高樓林立,破壞了這些保護區的傳統面貌。
所有傳統街區的拆遷,老百姓都有這樣又愛又怕的矛盾心態,他們既渴望居住條件的改善,又擔心原有生活環境的喪失——被遷移至遠郊區,處在與社會相對隔離的狀態中。許多新建小區,被建設為安寂空曠、嚴整劃一,但見保安巡梭和攝像機探頭警惕旋轉的「高檔社區」。這難道真的是我們理想的生活家園嗎?胡同、里弄的生活模式真的不能與現代化住宅兼容嗎?現代化社區的建設,應當怎樣致力於擴大人的交往和公共生活,從本質上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6. 韓國首都是 那裡
名稱
中文:首爾特別市
韓漢文:서울特別市
韓文:서울특별시
羅馬字:Seoul Teukbyeolsi
高麗王朝前期稱:南京(남경)
高麗王朝後期稱:漢陽(한양)
朝鮮王朝時期稱:漢城(한성,Hanseong)
大日本帝國時期稱:京城(경성)
相關數據
面積 605.33平方千米(234 sq mi)
人口 (2006年) 10,356,000(都市圈:二千三百萬)
人口密度 17,108/平方千米 (44,310/sq mi)
政府 首爾(漢城)特別市政府
市長 吳世勛
行政區 25區
位置 126°58』E 37°33』N
全年平均氣溫13°C
象徵
市花:連翹
市鳥:喜鵲
市樹:銀杏
地理位置
[編輯本段]
韓國首都漢城(韓式漢語稱為首爾,Seoul,「首都」的意思)是韓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是全國陸、海、空交通樞紐。位於朝鮮半島中部、地處盆地,漢江迂迴穿城而過,距半島西海岸約30公里,距東海岸約185公里,北距朝鮮平壤約260公里。全市南北最長處為30.3公里,東西最長處為36.78公里,總面積605.5平方公里。
漢城(首爾)全市被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和丘陵所環繞,市區的40%是山地和河流。整座城市北部地勢較高。北漢山、道峰山、鷹峰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東北部有水落山、龍馬峰,南部有官岳山、三聖山、牛眠山等,東南部和西部是百米左右的丘陵,形成了首爾的外廓。城市的西南部為金浦平原。城中部由北嶽山、仁旺山、鞍山等環繞成內廓,中間形成盆地。
韓國第一大江——漢江自東向西穿城而過,把首爾分為南、北兩部分,流經市區的河流長度約41.5公里,寬度為400~1000米,水深達6~10米。江中由沖積而形成的兩個島嶼——汝矣島(約7平方公里)和蠶島
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
首爾特別市由25個區(구)、15,267個洞(동)組成。「洞」相當於中文的「村」。這一萬五千多個洞,又由112,734個「番地」(번지)所組成。 有首爾地鐵作為大眾交通工具聯系這些地區。
首爾的二十五個區的名稱分別詳列如下:(以韓語次序排列)
韓語區名 漢字區名 英文拼音
강남구 江南區 Gangnam-gu
강동구 江東區 Gangdong-gu
강북구 江北區 Gangbuk-gu
강서구 江西區 Gangseo-gu
관악구 冠岳區 Gwanak-gu
광진구 廣津區 Gwangjin-gu
구로구 九老區 Guro-gu
금천구 衿川區 Geumcheon-gu
노원구 蘆原區 Nowon-gu
도봉구 道峰區 Dobong-gu
동대문구 東大門區 Dongdaemun-gu
동작구 銅雀區 Dongjak-gu
마포구 麻浦區 Mapo-gu
서대문구 西大門區 Seodaemun-gu
서초구 瑞草區 Seocho-gu
성동구 城東區 Seongdong-gu
성북구 城北區 Seongbuk-gu
송파구 松坡區 Songpa-gu
양천구 陽川區 Yangcheon-gu
영등포구 永登浦區 Yeongdeungpo-gu
용산구 龍山區 Yongsan-gu
은평구 恩平區 Eunpyeong-gu
종로구 鍾路區 Jongno-gu
중구 中區 Jung-gu
중랑구 中浪區 Jungnang-gu
居住人口
[編輯本段]
10,373,234人(2000年12月末)。其中男性5,166,605人,女性5,144,709人。居留的外國人為61,920人,以中國人、美國人及日本人為主。
10,277,000(2003年)
10,356,000(2006年)
自然氣候
[編輯本段]
漢城(首爾)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1.8度,四季分明。春、秋季節少雨,氣候溫和。夏季受季風影響,高溫多雨。冬季比同緯度其他城市寒冷。
歷史背景
[編輯本段]
漢城(首爾)古時因位於漢江之北,得名「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後,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改稱「京城」。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韓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
漢城(首爾)作為首都已有近600年的歷史,相傳公元前18年,百濟始祖溫祚王南下在今城址上修築慰禮城定都,後改稱首爾。公元392年~475年高句麗佔領這一地區,將漢江南北地區稱為北漢山州,把現在首爾附近稱為南平壤。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後,將此地編入漢山州。高麗成宗(公元960~997年)將此地升格為楊州牧(高麗12牧之一)。
1068年又將其升格為三小京(西京、東京、南京)之一的南京,成為城市。1104年建成南京新宮,1308年升格為漢陽府。朝鮮王朝李成桂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此大興土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遷都此,稱漢城府。1910年日本強占時,改稱京城府。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韓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1949年8月,韓國將首爾定為「首爾特別市」。
百濟時期
今天的首爾東南在古代曾經是百濟王國的都城,稱慰禮城、漢山城。史書記載百濟王「烝土築城,作樓閣台榭,無不壯麗」。百濟比流王二十四年,內臣佐平優福據城反叛,王發兵討之。當日的慰禮城遺址,就在今日松坡區的奧林匹克公園內。現時公園還遺有當年的數幅城牆,被稱為夢村土城。真平王三十年,高句麗以兵六千攻百濟,戰於漢山城,新羅將軍朱珍領甲卒三千來援,大破麗兵。
統一新羅時期
百濟亡國之後,漢城地區被新羅佔領,名字先後改為漢山州、漢陽郡。新羅憲德王十七年,溟州郡王金周元子之子金憲昌謀叛欲立都於漢陽,北漢山州都督聰明擒誅之。
高麗時期
在高麗時期,由於漢陽位處於朝鮮半島的心臟地帶,鄰近漢江,掌握了國家的命脈,所以11世紀時漢陽被封為王京(開京)之外的「小三京」之一。 高麗文宗二十三年創新宮於南京。肅宗元年,大臣金謂磾請遷都南京。肅宗六年置南京,九年建成南京宮闕。忠烈王九年,王與公主(元世祖女)獵於南京,此後屢次巡幸。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高麗遷都漢陽,洪武十六年二月還都開京。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裵克廉監修漢陽宮闕,七月遷都漢陽,命安宗源、尹虎留守松京。洪武二十四年二月,恭讓王遷都至漢陽,後仍還都開京。
朝鮮時期
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之後,覺得高麗的王京(今朝鮮開城)王氣已經十分薄弱,於是由權仲和、鄭道傳等人擇定佳地,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開始在漢江之北的漢陽營建新都。這里山環水抱,北有北漢山、北嶽山,東有洛山和龍馬山,西有仁王山,南有南山和漢江以南的冠岳山,漢江自東向西環抱城南,呈龍砂水穴「山水襟帶」的上好風水格局。城內大興土木,營建宮殿、宗廟、社稷、兩班衙署、道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李成桂將都城從開京遷移到了漢陽(Hanyang,한양),並正式命名為漢城(Hanseong,한성)。在朝鮮王朝時期,漢城又稱「都城」、「京」。
〖城池〗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首築漢城都城,征安州以南民夫十一萬九千,始於正月,停於二月,至秋又征江原、慶尚、全羅三道民夫七萬九千,始於八月,終於九月,使平壤伯趙浚等監築,建成城牆長度計九千九百七十五步,十一月移都於此。永樂十九年(1421年)又改築都城,發諸道丁夫三十萬築城,乃成。
漢陽城牆為石築,周圍一萬四千九百三十五步,以周尺量之,為八萬九千六百十尺;以里作之,為四十一里一百七十五步。高四十尺二寸,女堞四千六百六十四,雉城六處,曲城一處,城廊七十五所。
古漢陽城有八門,包括四大門和四小門。它們的名字分別是:崇禮門(南大門,2008年2月11日木結構遭焚毀)、興仁之門(東大門)、敦義門(西大門,俗稱新門)、肅靖門(北淸門);惠化門(東小門)(初名弘化門,中宗六年(1511年)為避昌慶宮東門弘化門之號而改為今名)、昭德門(西小門 ,避章順王後之諱,改昭義門)、光熙門(水口門)和彰義門(俗稱紫河門)。英祖十九年(1743年),都城門無醮樓處並令設立門樓。漢陽城外西郊曾經有迎接中國使者的「迎恩門」,韓國獨立後拆除,新設獨立門。
〖里坊〗
朝鮮王朝前期的都城只包括漢江以北的部分,所以被稱為漢陽。當時漢陽的人口為11~12萬。壬辰倭亂之後,人口曾經減少到4萬以下。城外為四軍門防禦區。環繞城市的四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在城內北部偏西的位置,營建了朝鮮朝的正宮——景福宮。景福宮東南為宗廟,西方為社稷,這是和周禮「左祖右社」的規制相吻合的。城內中心部分,按網格狀進行區域分隔和道路劃分,但是城內大部分地區的道路都是隨地勢迂迴曲折的,而且有很多死胡同。這是和中國的都城不同的。
漢陽城內有五部五十四坊,里坊劃分如下:
中部八坊:澄淸、瑞麟、壽進、堅平、寬仁、慶幸、貞善、長通;
東部十二坊:蓮花、瑞雲、德成、崇敎、燕喜、觀德、泉達、興盛、彰善、建德、崇信、仁昌(後二坊在城外);
西部十坊:仁達、積善、余慶、養生、神化、皇華、盤松、盤石(二坊在城外)、龍山、西江;
南部十四坊:廣通、會賢、明禮、太平、熏陶、誠明、樂善、貞心、明哲、誠身、禮成、屯之、豆毛、漢江;
北部十坊:觀光、明通、廣化、陽德、嘉會、安國、俊秀、順化、義通、鎮長
以上共五十四坊。高宗時漢城戶口為戶四萬五千七百零,口二十八萬三千二百零。
〖市廛〗
古時漢陽的土產有林檎、柰、桃、李、芋、鯉魚、秀魚、白魚、鯰魚、鱖魚等。漢陽市廛有三大市,即鍾街、梨峴、南門。定宗元年始置市廛,壬辰倭亂後,宣祖令軍兵居京為市業者全減市役。孝宗朝令軍兵市業之人給市牌,使應市役。英祖十七年令京兆區別廛名,嚴禁亂廛與都賈。市廛包括線廛、紙廛、布廛、床廛、米廛、銀廛、衣廛、履廛、馬廛、毛廛、鹽廛、鐙廛、豬廛、粉廛等。
〖宮殿壇廟〗
漢城除王朝正宮景福宮之外尚有王宮多處,包括現存的昌德宮、昌慶宮、慶熙宮、德壽宮(明禮宮,後改號慶運宮,現名德壽宮),以及已荒廢的仁慶宮、於義宮、龍興宮、彰義宮、龍洞宮、梨峴宮、衍禧宮等。
漢城還有招待中國使臣的慕華館(原為南別宮,在會賢坊,本為公主第,仁祖朝太平館撤後以是宮為華使留館,為華使迎送之所)、招待日本琉球諸國使臣及諸島倭人的東平館(壬辰倭亂後廢)和招待女真之來朝者的北平館(壬辰倭亂後廢)。
漢城東崇敎坊成均館內有文廟(現統稱成均館),祭祀孔子,兩廡以中國、高麗和朝鮮先賢鴻儒(如中國的程顥、程頤、朱熹,高麗的安裕、鄭夢周,朝鮮的金宏弼、趙光祖、李滉、李珥等人)配享。首爾東南興仁門外有神宗萬曆三十年由明朝以銀四千兩詔付修建的武廟,祭祀關羽。
漢城的社稷壇在西部仁達坊,此外,在城內的小公洞還有朝鮮王室祭天的地方——圜丘壇。用於祭祀土地的方壇則在社稷壇內,這和中國的規制有些區別。祭祀大明太祖、明神宗和明思宗神位的大報壇(皇壇)在昌德宮秘苑春塘台。祭祀神農氏和後稷氏的先農壇在東大門外的龍頭洞。祭祀風雲雷雨、山川城隍的南壇在崇禮門(2008年2月11日遭人為焚毀,城樓木製結構全部坍塌)外。先蠶壇在惠化門外。此外還有圓壇、靈星壇、老人星壇、馬祖壇、先牧壇、馬社壇、馬步壇、愍忠壇等壇壝建築。
經過朝鮮王朝前期100多年的精心建設,漢陽成為一座壯觀恢弘的東方王都。
壬辰倭亂的破壞
大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半島。援朝抗倭戰爭爆發。5月2日,留都大將金命元、副元帥申恪率兵千餘,屯濟川亭,望見日軍省勢浩大,不敢拒,悉沉軍器於江中,以匹馬走逃,諸軍皆潰。加藤清正率領日本軍隊度過漢江,攻佔首爾。日軍入城前後,首爾遭到很大的破壞。在國王出逃前夕,城中宮殿、社稷、衙署、城門以及宮內珍寶、歷代典籍、文物禮器全部焚毀,而宗廟獨存。日將平秀家長盛入城後曾處其中。後長盛焚宗廟,移寓南別宮,指揮諸路之倭向北追擊。萬曆二十一年,即1593年4月,日本軍隊撤兵南下,臨行前將城中人民屠戮殆盡。是年11月宣祖國王返京時,宮闕俱燼,荊棘滿城,百官依牆壁以坐,不得不以月山大君舊第為行宮,桂林君家為大內,沈義謙家為東宮,故領相沈連源家為宗廟,以附近大小民家為闕內各司(稱時御所)。光海君時期將宗廟和宮殿擇要修復。
壬辰倭亂之後,漢城又經歷了後金軍(1636年改稱大清)的兩次入侵,即丁卯虜亂和丙子胡亂。丙子胡亂中,仁祖以沈器遠為留都大將,逃往南漢山城。後金兵至首爾後,駐扎於慕華館至南廟一帶,後又於興仁門留屯。皇太極嚴令無得侵掠城中人民,但後金軍隊撤離時掠走了大量人口、金銀、牲畜。後金將領阿敏(四大貝勒之一)羨慕朝鮮宮殿城闕美麗,一度不願返回滿洲苦寒之地,被皇太極疑有異圖而猜忌。
隨著滿清剿滅南明勢力,日本德川幕府頒布鎖國令,東亞的政局平定,漢陽得以回復昔日的繁榮。在英祖、正祖年間,首爾的人口已經發展到了30多萬。朝鮮王朝正祖曾經計劃把首都遷到南方新營建的水原城,但是最終由於條件的限制,最終沒有實現遷都計劃。
大韓帝國時期
朝鮮王朝在1896年的「甲午更張」之後,擬訂了一個皇都振興計劃。拆除迎恩門另建獨立門,並將原先的中式牌樓拆除,仿照法國凱旋門修築了西洋式門樓。在城內修築了道路、交通、照明設施和新的政府辦公機構。1882年修建了郵政總局。1899年修建了明洞聖堂。1900年,在德壽宮內修建了韓國最早的西洋式建築——石造殿。1907年拆除了漢城南部和西部的城垣。
日本殖民地時期
日據時期,將漢城的名字改為京城(Gyeongseong,경성;Keijō,けいじょう),其地位也由朝鮮中央直隸府降低到了京畿道的一個郡。
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半島後,對京城的市政建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更。
首先,日本對原有的歷史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拆除景福宮內的弘禮門和資善堂等大量古代建築,並將景福宮正門光化門向東遷移,在其原址上興建了朝鮮總督府(1995年拆除)及其附屬建築群,同時還將慶熙宮改為學校。1911年2月,宣布由朝鮮總督府管轄舉行祭天儀式的圜丘壇,隨後於1913年將其拆毀,在該地建立朝鮮總督府鐵路飯店( 現朝鮮飯店)。日本在京城市內興建了一批建築,如京城市政廳、朝鮮銀行、西大門監獄、京城帝國大學、本町商業區等。1922年,朝鮮總督府將社稷壇改為公園,1925年修建了「京城駅」(今首爾車站),在首爾南山上興建了日式神社「朝鮮神宮(韓國光復後拆除)」。韓國一些學者認為,京城市政廳、朝鮮總督府(1995年拆除)和朝鮮神宮(光復後拆除)的平面分別成「大」、「日」、「本」的字樣,是殖民主義象徵,傷害了民族自尊和獨立自主精神。
朝鮮戰爭時期
朝鮮半島光復後不久即實行南北分治,李承晚在京城建立韓國,並把首都改名為「서울」(而中國一直沿用自古以來地稱謂,稱作漢城)。
韓國獨立後,於1945年將京城之名改為Seo-Ul (Seoul,서울 .2005年韓國政府自行頒布漢字名為「首爾」)。
需要說明的是,서울這個詞在韓語中原本是「首都」的意思。例如新羅的서울是慶州。直到韓國光復之後,才將서울作為特指大韓民國首都的固定專有名詞。
朝鮮戰爭爆發後,1950年6月28日,朝鮮人民軍佔領漢城。聯合國軍仁川登陸後,於9月20日至9月27日發動了漢城戰役,於9月27日佔領漢城。1951年1月8日,漢城由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奪回。3月14日,漢城再次被聯合國軍佔領。(漢城雖已改名,但應仍舊採用當時傳統叫法和歷史固有名詞)
漢城在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之間四度易手,遭到交戰雙方毀滅性的摧毀,昔日繁華的市區成為一片廢墟。光化門和政府大樓(前朝鮮總督府,1995年拆除)被完全摧毀,市政設施全部被破壞。朝鮮在漢城展開肅反活動,處決了大量韓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軍官、警察、資本家、傳教士、教授、記者等「階級敵人」。戰前漢城原有人口180萬,由於大量難民南逃,朝鮮方面在撤退時又將剩餘人員帶至北方,戰後只剩6萬左右。
現代的發展
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漢城又在廢墟中重新站立了起來,經歷了1968年朝鮮武裝人員偷襲青瓦台(韓國總統府)、1970年代的學生運動等事件。由於朴正熙總統和全斗煥總統任期內開始的韓國經濟振興的影響,尤其是舉辦了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後,漢城(首爾)已經發展成為橫跨漢江兩岸、擁有多個副都心和一千多萬人口的大型世界級城市。
文化特色
[編輯本段]
漢城(首爾)有眾多的文化機構。博物館機構有國立中央博物館、國立民俗博物館、世宗大王紀念館、戰爭紀念館、國樂博物館、樂天世界民俗博物館、三星出版博物館、韓國刺綉博物館、韓國泡菜博物館等100多家。劇場和美術館有世宗文化會館、國立中央劇場、國立國樂院、貞洞劇場、LG藝術中心、KBS廳、藝術的殿堂(劇場和美術館)、首爾市立美術館、德壽宮美術館、綜合美術館、朝鮮日報美術館、首爾畫廊、樂天畫廊等上千家。著名的電影院有CGV和Megabox。首爾市內包括首爾大學在內的36所本科高等院校,占韓國大學總數的35%,大學生總數的2/3。
7. 從浙江湖州到韓國10日游怎麼玩好
景福宮:朝鮮王朝的太祖李成桂在漢城(古稱漢陽)建都後,在北嶽山下建王宮。宮內人工湖泊蓮花池旁建有慶會樓和香遠亭。
昌德宮:昌德宮被指定為第122號史跡、該宮殿依照山勢地形而建,同自然渾然一體,是古時皇帝的別宮,同昌慶宮相鄰。
昌慶宮:昌慶宮是韓國第三大王宮,乃朝鮮王朝第四代君王王世宗大王(創制韓國文字HANGUL)為其父太宗所建的別宮。大部分建築毀於壬辰倭亂,部分後來以修復重建。從倖免於災的弘化門與正殿明正殿可看出當時建築藝術的特色。昌慶宮的位於昌德宮旁邊,兩處您並不相通。
德壽宮:內有保存韓國最早的西洋式建築風格的石造殿、古色古香的寬敞庭院別有一番情調。德壽宮守門衛兵換崗儀式每日依照朝鮮時代王宮衛兵換崗儀式舉行,值得一觀。
仁寺洞:私人美術、古董商店雲集,遊客可閑庭信步,悠然品味歷史文物的風韻。這里也是韓國著名藝術品的集大成之場所。
明洞(商業中心):這里是購物、娛樂的天堂,各地男女老少二十四小時均可來此遊玩,這里有五家大型百貨商場,均有通英語、日語的營業員歡迎各方來客。
南大門市場:韓國最大的綜合市場,全國的中介商人、零集商人、外國遊客雲集在此,格外熱鬧。
崇禮門(南大門):1398年建成,是首都漢陽(漢城)的城門,也是現在最典型的朝鮮王朝建築之一。1908年原與城門銜接的城垣被拆除,只留下石造的崇禮門。城門中呈拱形,上建有兩層木造樓閣。雖身處高樓廣慶門,仍不失其威儀。
梨泰院:白天這里是購物的樂園,晚上這里又變為享樂的天堂。這里有250多個舞廳、夜總會、餐廳、在外國人中尤為知名,在這里英語、日語均被廣泛採用。
大韓生命63大廈:韓 國第一高樓——大韓生命63大廈地上60層、地下3層,海拔264米。是漢城的象徵。整棟大廈外觀全部使用雙重反射的玻璃,在陽光下璀賧絢爛有如黃金寶塔。乘高速電梯上下,可遠眺到88奧林匹克運動場及金浦機場,夜景更是美麗迷人。地下一樓有可以觀賞400各2萬余尾魚的《64海底世界》水族館,以及比一般電影院屏幕大十倍的《IMAX》影院。在頂樓餐廳一邊用餐一邊飽覽醉人的放景,更是無比浪漫。
漢城塔:海拔265米高的南山公園綠蔭密布,山頂聳立著236米高的漢城塔。夜間俯瞰漢城夜景,萬家燈火有如花團錦簇,是漢城市民喜愛的休息場所。旋轉眺望台每40分鍾旋繞一周,天氣晴朗時,可以眺望到仁川海。可乘車上山(距漢城火車部5分鍾路程),也可搭乘方便的空中纜車。10:00-22:00往返2100韓元)塔內還有地球村民俗博物館、草香餐廳等。
東大門市場:以東門市場為中心,共集中了8個市場。一般將批發零售手工藝品、餐具的興仁市場、廚房及登山用具的東大門市場、縫紉製品的興仁市場、服裝類的平和市場等,合稱之為《東大門綜合市場》。由於規模龐大,想一口氣逛扁所有地方幾乎不太可能。由於網羅了日常生活所需的全部貨品,即使終日遊逛,也不會覺得煩。市場按貨品種類而劃分。各種頭飾及豆制食品的專賣店星羅棋布,其中尤以登山用具最為價廉物美,備受歡迎。在廣場市場的大帳棚內的《帳柵攤子》(流動車輛小吃攤)出售各種風味小吃,使人垂涎三尺。由於不如南大門市場擁擠,不妨漫步閑逛,精心挑選,享受購物樂趣。
科技城:擁有百貨商店式的廉價綜合電子商場、購物空間及休息空間,周圍還有觀光地。
韓國貿易中心:由國際綜合展覽館、貿易會館、市區機場總站、百貨商店等組成,對世界貿易動身感興趣的朋友均可到此一訪。
樂天世界:是大型室內綜合娛樂購物中心擁有特級飯店、民俗村、室內公園、運動場、百貨店等、外國遊人多來此遊玩。最後說幾個小貼士:
1、韓國人喜歡夜生活,晚上12點後街上燈火通明而且車多人多,我們有次去吃烤肉,是十一點後去吃的,那裡熱鬧到不行。
2、白天不用起太早,很多景點、購物街都是十點以後開門的,去早了都沒有人。
3、白天街上車上無帥哥美女,要看帥哥美女的建議晚上出動。
4、去韓國有句話一定要會,那就是「多少錢」,一句話打遍韓國!
5、梨花女子大學附近挺漂亮,東西挺時尚,就是貴了點。
6、韓國的咖啡店和甜甜圈店也很便宜,可以去吃,不過大部分要自己收盤子,放到店裡制訂的地方。
7、韓國沒有假幣,可以放心換錢。
8、韓國小偷很少,去咖啡店坐,看到很多人都直接把包放在椅子上去買東西。
9、韓國的百貨公司是老女人逛的,百貨公司上的餐飲店幾乎看不看到年輕女孩,而且物品沒有標價牌!
8. 四川成都哪裡最繁華
成都春熙路
西南第一街:成都春熙路
春熙路地區是指成都市東大街以北,南新街、中新街、北新街以東,總府路以南,紅星路以西的范圍及臨街區域,面積約20公頃。該區域內有商業網點700餘家,網點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從業人員約1.2萬人。
成都的春熙路是1924年被命名的,距今82年,號稱百年金街。春熙路的前世據有關歷史資料查證,她的誕生,肇始於商賈,發命於官府,完成於軍閥——都是民國時期各領風騷的風雲人物。
東大街是老成都最為富庶的一條街,綢緞鋪,首飾鋪,皮貨鋪,最大最豪華的都在東大街。這條街還是出東門下重慶至川東的必經之路,來往行人車輛絡繹不絕。當時城中心已有一個商業場,是商業中心,從東門上來的客商,經東大街去商業場,中間要經過九彎十八拐的羊腸小道,實在不便。羊腸小道周圍,是清朝時代的按察使衙門。民國後,衙門廢置,空地上胡亂搭建的店鋪不少。
1924年當時的四川省督辦楊森在此修建了從南到北一條街,其後又修建了東西兩條街,名叫春熙路東段、西段、南段和北段。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春熙路再現繁榮,與緊鄰的青年路一起,成為中外聞名的「西南第一街」。1992年9月春熙路歷史上的夜市首次開張。據說,那幾年,一個夜市攤位轉手就可以賣4.5萬元。春熙路夜市每米創造的利潤達千元。後來根據城市經濟的發展取消了夜市,又經過幾年的改擴建,春熙路就大大變樣了,2000年9月《新周刊》給了成都一個響亮的符號——中國第四城。「第四城」的桂冠讓成都在中國火了一番。具有「時代前沿觀察家」之稱的《新周刊》根據養眼、美食、便利、休息、人氣和商業六大指數,再次推出「中國商業街排行榜」,被譽為西部第一商業街、西部第一商家高地、成都金街的春熙路打進該榜前三甲,僅次於香港銅鑼灣、上海南京路,(其後是北京王府井、台北西門町、武漢江漢路、重慶解放碑、廣州北京路、南京湖南路、哈爾濱中央大街。) 香港報紙說:「城市掘金哪裡去,春熙路;品味時尚哪裡去,春熙路;打望美女哪裡去,春熙路……哪裡都不想去?還是可去春熙路。」
說起成都商業區,成都人繞不過春熙路,正如上海人繞不過南京路,北京人繞不過西單、王府井一樣。作為成都最繁華的商業街,春熙路不僅歷來是成都人銷金玩耍的重要去處,還傳承著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氣質。《新周刊》編務總監何樹青表示,入榜的商業街未必是人流最大、商氣最旺的,但卻是最具魅力、最有個性的商業街,而春熙路位居「中國商業街第三街」也正因如此。
正是在春熙路的名聲越來越大的時候,有人提出百年金街應該有它的特有標識。即街標。在成都春熙路中山廣場,春熙街標正式揭曉,從800多套方案中產生的3套候選方案中,1號設計方案因為既體現了百年春熙的歷史,又具有現代都市的時尚而勝出,成為百年春熙的「代言人」,3萬元特等獎獎金最終被來自杭州的1號方案設計者劉國元奪得。錢幣造型標識商業味十足。該標識採用書法藝術,通過共用手法,將「春熙」兩字組合成一個整體,「春」字下面的「日」和「熙」字左邊的「臣」相重疊,簡化為一個方形,方形內有「1924」字樣。整個設計以紅、黃色為主色調。標識中的方孔代表古錢幣,是財富的象徵。1924則是春熙路被命名的年代,標識下的四點則象徵著熙來攘往的人群,寓意步行街上人氣興旺。在標識背面,則寫有「春熙」來源的典故———「眾人熙熙,如登春台」字樣。整個設計,既體現了春熙路悠久的商業歷史,又體現了春熙路作為全國知名的商業街的特質。
春熙路,有點像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春熙路在成都市區的腹心地帶,是商貿業極為發達的成都最具代表性、最繁華熱鬧的商業步行街。
春熙路始建於1924年,因由四川軍閥楊森提議興建,最初根據他「森威將軍」的頭銜將其命名為「森威路」。後來人們取老子《道德經》中:「眾人熙熙,如登春台」的句子,改名為春熙路,以描述這里商業繁華、百姓熙來攘往、盛世昇平的景象。2001年5月8日,成都市政府對成都市春熙路商業步行街改擴建工程全面啟動。使這條老街煥然一新。這是春熙路百年歷史上最具規模、變化最大的一次整容手術。作為成都最繁華的商業街,春熙路不僅歷來是成都人銷金玩耍的重要去處,還傳承著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氣質。成都人系於這條百年老街的復雜情愫使他們對新的春熙路期望極高。據此,市委、市政府多次強調,改造春熙路一定要體現特色,搞出精品。2002年2月10日,經過精心整治的成都春熙路步行街開街,10萬遊人蜂擁而至。這天,春熙路在現代商業和城市文脈的疊加中,成為一件精巧的公共藝術作品。
春熙路位於成都市中心,是一條歷史悠久,熱鬧繁華的商業街,外地人到成都來如果不逛逛春熙路,就好比到北京不去王府井,到上海不到南京路一樣令人遺憾。春熙路不僅是成都的時尚中心,美女打望地,也是美味小吃雲集之所,鍾水餃、賴湯圓、夫妻肺片、韓包子、龍抄手,還有街邊的麻辣燒烤和串串香,價格指數和美味指數的對比絕對讓你在大飽口福的同時,絲毫不擔心錢包的迅速縮水。
無論坐在街邊裝修考究的咖啡店還是玩賞路面的掠影浮雕;無論是在商場購物還是在水幕牆下留影,環境優美的步行街都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根據成都市政府的規劃,有關方面還將進一步引進精品名店,提升春熙路商業檔次,並通過在步行街內開展各類廣場文化活動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提高新春熙路的文化品位。
2007年10月26日,有媒體列出國內十條最具魅力和個性的商業街:香港銅鑼灣、上海南京路、成都春熙路、北京王府井、台北西門町、廣州北京路、重慶解放碑、武漢江漢路、南京湖南路、哈爾濱中央大街。成都春熙路名列第3的理由主要在它的養眼指數和美食指數很高,另外比較高的是休憩指數、人氣指數和商業指數。媒體認為,美女如織讓春熙路不同於其他城市步行街的雜駁、無趣,說其「一街獨秀」並不過分。
從交通的便捷性上看,規劃中的地鐵二號線很快將把春熙路納入成都的快速交通網路中。目前,作為成都最繁華的商業街,幾乎所有公共交通都會通過附近。從購物的角度看,春熙路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其商業業態非常豐富,不僅擁有大型商場,還有眾多精品專賣店,價格從高到低一應俱全。最令人難忘的還是春熙路上的那座五星級廁所,只要三毛錢的進門費,卻可以有五星級的享受。
在休憩指數方面媒體認為,2001年改造後的春熙路寬敞了許多,道路由花崗石與仿古地磚鋪就,主街的交匯處,是有名的中山廣場。拓寬後的廣場有近10畝,並有了露天水池、綠化帶,成為遊人小憩的好地方,也是晨練人的樂園。步行街上有供人休息的長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春熙路的王府井電影城和正在改建的青年宮電影院,可使人在購物之餘有一個既放鬆又浪漫的別致去處,而春熙路一側的西南書城裡的書香氣彌漫過來,真是連精神都能得到休憩了。
對於商業指數媒體認為,自從1998年被命名為中國首批「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街後,春熙路便開始一改原有的老舊形象而煥然一新了。但這並不意味著這里缺乏歷史內涵。畢竟,一條成熟的商業街最關鍵還是要看其百年老店的風采。春熙路上的亨得利鍾表、精益眼鏡、成都工美商場等百年老店與太平洋百貨、王府井和伊藤洋華堂等百貨新貴交相暉映,繁榮著春熙路的商業形象。
9. 長春市著名的老街路,你知道哪幾條小板橋在哪裡
人民大街是貫穿長春市區南北的主幹道,它北起站前廣場,南至繞城高速公路,長春市區的主要建築、公園、綠地,大多在它的兩旁。人民大街的建設始於1907年日本開辦的「滿鐵長春附屬地」,先後歷時百餘年。歷史上這條大街曾先後被命名為長春大街、中央通、大同大街、中山大街、中正大街、斯大林大街等,1996年5月1日更名為人民大街。這條長街見證了長春百餘年成長歲月的滄桑。
解放大路
1932年,偽滿《大新京都市計劃》定案,其中規劃建設的「新京」城區布局採取同心圓內向結構,以大同廣場(今人民廣場)為中心,縱向以大同街——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大街,橫向以興仁大路——即今天的解放大路為軸線,組成一個完整的新市區。這條大街的西端是規劃中的偽滿新京火車南站(現西解放立交橋處),途經偽滿新皇宮的外苑廣場(現文化廣場),沿途還布置了一些重要的機關和會社。
勝利大街
長春勝利大街,始建於1909年左右,最初叫做「東斜街」,後來改名為「日本橋通」,解放之後改稱「勝利大街」。它北起長春火車站,南至上海路,與同期建設的商埠地大馬路以及長春舊城內的北大街、南大街一道成為貫穿長春城區的主幹線。上世紀二十年代,滿鐵當局將這條大街打造成為一條集商業、金融、住宿、游樂為一體的繁華商街,它曾是偽滿之前長春城區最重要的干線道路。
大馬路
1907年,清廷吉林西路兵備道開始在長春開建商埠地,於是,「商埠地大馬路」應運而生。大馬路一帶是長春市井文化的集萃地,最繁盛時,這條馬路匯集了長春最著名的商號和店鋪,如玉茗魁、益發錢庄、協和商場、南世一堂、達仁堂、大陸書局、泰發合商場、振興合商場、同興茂、中原洋行、集升齋、亨達利、義和謙、鼎豐真等。素有「長春小天橋」之稱的新民胡同也在這一區域里。
長江路
長江路是日本人在20世紀初修建的一條商業街,最早的名稱叫橫四條街,之後又改為吉野町。由於這里鄰近長春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使這里形成了極為繁華的商業街區。偽滿時期,這里的商行、店鋪及各種商業場所發展到300多家。1945年日本戰敗後,吉野町改名為長江路。上世紀80年代,這里的商業再度興旺,秋林公司、長江路副食商場、水產商店、烏蘇里西餐館、天福樓飯店、時光照相館等商鋪遠近聞名。
新民大街
長春新民大街,北起解放大路,南到新民廣場,是長春城區內最短的一條大街。然而,它不僅是偽滿新皇宮的中軸線,還是偽滿州國的政治中心。在大街兩側矗立著偽滿州國國務院、軍事部、司法部、經濟部、交通部、綜合法衙等重要的官舍建築,這些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2012年5月,新民大街成為吉林省首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西安大路
長春西安大路,東發端於人民廣場,向西北延伸至西環城路,始建於偽滿初期。當時這條大路是連接長春市中心和南滿鐵路線西側廣闊區域的大路,是偽滿當局重點打造的一條東西方向的干線路。這條街路以鐵路橋興安橋(今西安橋)為界,東段被規劃成典型的商住街,西段安置了諸多重要的衛生機構以及新京競馬場、高爾夫球場等娛樂休閑設施。
新發路
長春新發路一帶原本有一個較為荒涼的自然屯「新發屯」。偽滿時期興建的新發路、新發廣場便皆以此命名。在新發路上曾分布著關東軍司令部舊址(今中共吉林省委大樓)、關東軍憲兵司令部舊址(今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東軍司令官官邸舊址(今松苑賓館)、日滿軍人會館舊址(今吉林省公安廳)、寶山洋行(舊長春二商店)、帝都電影院(舊人民電影院)等重要的歷史建築。
重慶路
重慶路是長春一條老牌的商業街,他東起大經路,西至西安大路,始建於1933年,當時的名字叫「豐樂路」,1946年改稱重慶路。偽滿時期,這里是一條商業繁華的大馬路。豐樂路上遍布著許多商號,偽滿時期的豐樂劇場(後改名為春城影院)、蒙娜卡羅大舞廳(今卓展商場)等都分布在這條街上。在今天的長春,重慶路商業街被譽為長春的「金街」,最頂級的商業品牌大多集中在這里。
長白路
上世紀初期,擁有「豆城」之譽的長春每天都有大批以大豆為主的農作物經長春火車站運往各地。緊鄰火車站的長白路是一條當時被指定的載重馬車運糧專用道路。由於中式馬車對碎石鋪裝的道路和柏油路有很強的破壞力,因此,被「滿鐵」當局設計為成本昂貴的花崗岩鋪石路。在長白路的東端曾建有一座「長春取引所」大樓,西端則分布有福順棧、悅來棧、日升棧三家著名的大客棧。
眾所周知,長春市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著名的大都市,也是最早建設的城市之一,長春市有許多聞名於世的老街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它們的故事。
人民大街
人民大街是貫穿長春市區南北的主幹道,它北起站前廣場,南至繞城高速公路,長春市區的主要建築、公園、綠地,大多在它的兩旁。人民大街的建設始於1907年日本開辦的「滿鐵長春附屬地」,先後歷時百餘年。歷史上這條大街曾先後被命名為長春大街、中央通、大同大街、中山大街、中正大街、斯大林大街等,1996年5月1日更名為人民大街。這條長街見證了長春百餘年成長歲月的滄桑。
解放大路
1932年,偽滿《大新京都市計劃》定案,其中規劃建設的「新京」城區布局採取同心圓內向結構,以大同廣場(今人民廣場)為中心,縱向以大同街——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大街,橫向以興仁大路——即今天的解放大路為軸線,組成一個完整的新市區。這條大街的西端是規劃中的偽滿新京火車南站(現西解放立交橋處),途經偽滿新皇宮的外苑廣場(現文化廣場),沿途還布置了一些重要的機關和會社。
勝利大街
長春勝利大街,始建於1909年左右,最初叫做「東斜街」,後來改名為「日本橋通」,解放之後改稱「勝利大街」。它北起長春火車站,南至上海路,與同期建設的商埠地大馬路以及長春舊城內的北大街、南大街一道成為貫穿長春城區的主幹線。上世紀二十年代,滿鐵當局將這條大街打造成為一條集商業、金融、住宿、游樂為一體的繁華商街,它曾是偽滿之前長春城區最重要的干線道路。
大馬路
1907年,清廷吉林西路兵備道開始在長春開建商埠地,於是,「商埠地大馬路」應運而生。大馬路一帶是長春市井文化的集萃地,最繁盛時,這條馬路匯集了長春最著名的商號和店鋪,如玉茗魁、益發錢庄、協和商場、南世一堂、達仁堂、大陸書局、泰發合商場、振興合商場、同興茂、中原洋行、集升齋、亨達利、義和謙、鼎豐真等。素有「長春小天橋」之稱的新民胡同也在這一區域里。
長江路
長江路是日本人在20世紀初修建的一條商業街,最早的名稱叫橫四條街,之後又改為吉野町。由於這里鄰近長春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使這里形成了極為繁華的商業街區。偽滿時期,這里的商行、店鋪及各種商業場所發展到300多家。1945年日本戰敗後,吉野町改名為長江路。上世紀80年代,這里的商業再度興旺,秋林公司、長江路副食商場、水產商店、烏蘇里西餐館、天福樓飯店、時光照相館等商鋪遠近聞名。
新民大街
長春新民大街,北起解放大路,南到新民廣場,是長春城區內最短的一條大街。然而,它不僅是偽滿新皇宮的中軸線,還是偽滿州國的政治中心。在大街兩側矗立著偽滿州國國務院、軍事部、司法部、經濟部、交通部、綜合法衙等重要的官舍建築,這些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2012年5月,新民大街成為吉林省首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西安大路
長春西安大路,東發端於人民廣場,向西北延伸至西環城路,始建於偽滿初期。當時這條大路是連接長春市中心和南滿鐵路線西側廣闊區域的大路,是偽滿當局重點打造的一條東西方向的干線路。這條街路以鐵路橋興安橋(今西安橋)為界,東段被規劃成典型的商住街,西段安置了諸多重要的衛生機構以及新京競馬場、高爾夫球場等娛樂休閑設施。
新發路
長春新發路一帶原本有一個較為荒涼的自然屯「新發屯」。偽滿時期興建的新發路、新發廣場便皆以此命名。在新發路上曾分布著關東軍司令部舊址(今中共吉林省委大樓)、關東軍憲兵司令部舊址(今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東軍司令官官邸舊址(今松苑賓館)、日滿軍人會館舊址(今吉林省公安廳)、寶山洋行(舊長春二商店)、帝都電影院(舊人民電影院)等重要的歷史建築。
重慶路
重慶路是長春一條老牌的商業街,他東起大經路,西至西安大路,始建於1933年,當時的名字叫「豐樂路」,1946年改稱重慶路。偽滿時期,這里是一條商業繁華的大馬路。豐樂路上遍布著許多商號,偽滿時期的豐樂劇場(後改名為春城影院)、蒙娜卡羅大舞廳(今卓展商場)等都分布在這條街上。在今天的長春,重慶路商業街被譽為長春的「金街」,最頂級的商業品牌大多集中在這里。
長白路
上世紀初期,擁有「豆城」之譽的長春每天都有大批以大豆為主的農作物經長春火車站運往各地。緊鄰火車站的長白路是一條當時被指定的載重馬車運糧專用道路。由於中式馬車對碎石鋪裝的道路和柏油路有很強的破壞力,因此,被「滿鐵」當局設計為成本昂貴的花崗岩鋪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