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能告訴我一下柏林電影節獎項設置,金熊比銀熊高,還是什麼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水晶熊獎,最佳處女作獎等。
B. 哪部影片奪得了65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
第65屆柏林電影節獲獎 最佳影片金熊獎 《圖雅的婚事》(中國,王全安導演
C. 金熊獎的獎項簡介
金熊獎(Golden Bear)是柏林國際電影節授予電影的最高獎項。主要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標志物是一隻抬起手臂向人們致意的柏林熊。
金熊像雛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於1932年設計而成的,自1951年開始為獲獎者頒發的的金銀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創基礎上製作而成並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和其他各處那些歡迎來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來。電影節的熊像原鑄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諾的諾阿克鑄制廠所擁有。他們曾與辛特尼斯有過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為電影節提供熊像。
D. 歷屆柏林金熊將獲獎電影
金熊獎
第六十屆柏林電影節(2010)
《蜂蜜》 導演:賽米·卡普拉諾格魯 土耳其、德國
第五十九屆柏林電影節(2009)
《傷心的奶水》 導演:克勞迪婭·略薩 西班牙、秘魯
第五十八屆柏林電影節(2008)
《精銳部隊》 導演:何塞·帕迪利亞 巴西
第五十七屆柏林電影節(2007)
《圖雅的婚事》導演:王全安 中國
第五十六屆柏林電影節(2006)
《格巴維察》 Grbavica 亞斯米拉·茲巴尼奇 Jasmila Zbanic 波斯尼亞
第五十五屆柏林電影節(2005)
《卡雅利沙的卡門》 U-Carmen eKhayelitsha
第五十四屆柏林電影節(2004)
《勇往直前》(Head-on)
第五十三屆柏林電影節(2003)
《塵世之間》導演:邁克爾·溫特伯頓
第五十二屆柏林電影節(2002)
最佳影片金熊獎:《千與千尋》、《血色星期天》
第五十一屆柏林電影節 (2001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親密 帕特里斯·謝羅
第五十屆柏林電影節 (2000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木蘭花 保羅·托馬斯·安迪生
E.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獎項設置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到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羅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標志物是一隻抬起手臂向人們致意的柏林熊。
金熊像雛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於1932年設計而成的,自1951年開始為獲獎者頒發的的金銀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創基礎上製作而成並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和其他各處那些歡迎來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來。電影節的熊像原鑄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諾的諾阿克鑄制廠所擁有。他們曾與辛特尼斯有過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為電影節提供熊像。
金熊獎 金熊獎最佳影片-自1951年起開始頒發 終身成就獎/榮譽金熊獎(Honorary Golden Bear)-自1982年起頒發 銀熊獎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自1965年起 最佳導演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劇本銀熊獎-自2008年起 最佳短片銀熊獎-自1956年起 傑出藝術成就獎-自1978年起 最佳電影配樂-自2002年起 其他獎項 水晶熊獎(Crystal Bear) 泰迪熊獎-最佳同志電影 流星獎(Shooting Stars Award)-頒給有才華的年輕歐洲演員 阿弗雷鮑爾獎(Alfred Bauer)-紀念創立電影節的阿弗雷·鮑爾
F. 中國首部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電影
1982年 阿達《三個和尚》獲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短片競賽最佳編劇);
1983年 許雷《陌生的朋友》獲第33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88年 張藝謀《紅高粱》獲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1989年 吳子牛《晚鍾》獲第39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銀熊獎;
1990年 謝飛《本命年》獲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傑出個人成就獎);
1993年 謝飛《香魂女》和李安《喜宴》同獲金熊獎;
1994年 吳子牛《火狐》獲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推薦獎;
1995年 李少紅《紅粉》獲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優秀單項獎視覺效果銀熊獎;
1996年 嚴浩《太陽有耳》獲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評論協會獎和最佳導演銀熊獎;
2000年 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獲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2001年 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獲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2003年 影片《盲井》獲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藝術貢獻銀熊獎、《英雄》獲特別創新獎;
2004年 朱文《雲的南方》獲非競賽單元的「NETPAC」獎;
2005年 顧長衛《孔雀》獲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蔡明亮《天邊一朵雲》獲特別藝術貢獻獎。
2007年 王全安《圖雅的婚事》獲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金熊獎。
G. 「金熊獎」是哪個電影節的獎
金熊獎(Golden Bear)是柏林國際電影節授予電影的最高獎項。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編輯本段]官方網站
http://www.berlinale.de/
[編輯本段]歷屆獲獎
第五十九屆柏林電影節(2009)
《傷心的奶水》 導演:克勞迪婭·略薩 西班牙、秘魯
第五十八屆柏林電影節(2008)
《精銳部隊》 導演:何塞·帕迪利亞 巴西
第五十七屆柏林電影節(2007)
《圖雅的婚事》導演:王全安 中國
第五十六屆柏林電影節(2006)
《格巴維察》 Grbavica 亞斯米拉·茲巴尼奇 Jasmila Zbanic 波斯尼亞
第五十五屆柏林電影節(2005)
《卡雅利沙的卡門》 U-Carmen eKhayelitsha
第五十四屆柏林電影節(2004)
《勇往直前》(Head-on)
第五十三屆柏林電影節(2003)
《塵世之間》導演:邁克爾·溫特伯頓
第五十二屆柏林電影節(2002)
最佳影片金熊獎:《千與千尋》、《血色星期天》
第五十一屆柏林電影節 (2001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親密 帕特里斯.謝羅
第五十屆柏林電影節 (2000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木蘭花 保羅.托馬斯.安迪生
第四十九屆柏林電影節 (1999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紅色警戒線 特倫斯.馬利克
第四十八屆柏林電影節 (1998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中央車站 阿瑟.柯恩
第四十七屆柏林電影節 (1997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性書大亨 米洛斯.福爾曼
第四十六屆柏林電影節 (1996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理智與情感 李安
第四十五屆柏林電影節 (1995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新鮮的誘惑 Frédéric Bourboulon
第四十四屆柏林電影節 (1994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以父親的名義 吉姆.謝里登
第四十三屆柏林電影節 (1993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香魂女 謝飛
第四十二屆柏林電影節 (1992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大峽谷 勞倫斯.卡斯丹
第四十一屆柏林電影節 (1991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微笑之家 歐格斯提奧卡米尼托
第四十屆柏林電影節 (1990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八音盒 科斯塔.加夫拉斯
最佳影片金熊獎 被拴住的雲雀 吉里.曼澤爾
第三十九屆柏林電影節 (1989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雨人 馬克.約翰遜
第三十八屆柏林電影節 (1988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紅高粱 張藝謀
第三十七屆柏林電影節 (1987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主題 格列布.潘菲洛夫
第三十六屆柏林電影節 (1986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大審判 雷諾.霍夫
第三十五屆柏林電影節 (1985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女人和陌生人 Rainer Simon
第三十四屆柏林電影節 (1984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愛的激流 約翰.卡薩維茲
第三十三屆柏林電影節 (1983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權勢 愛德華.班奈特
最佳影片金熊獎 蜂巢 馬里奧.卡謬
第三十二屆柏林電影節 (1982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維羅尼卡.福斯的慾望 托馬斯.舒赫力
第三十一屆柏林電影節 (1981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快!快! Tony Molière
第三十屆柏林電影節 (1980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巴勒莫或沃爾夫斯伯格 韋納修赫特
最佳影片金熊獎 中心地帶 邁克爾.豪斯曼
第二十九屆柏林電影節 (1979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戴維 Joachim von Vietinghoff
第二十八屆柏林電影節 (1978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鮭魚 José Luis García Sánchez
第二十七屆柏林電影節 (1977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上升 Larisa Shepitko
第二十六屆柏林電影節 (1976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西塞英雄譜 羅伯特.奧爾特曼
第二十五屆柏林電影節 (1975年) 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熊獎 太上皇 Stuart Cooper
第二十四屆柏林電影節 (1974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達迪.克拉維茨的學徒 約翰.凱梅尼
第二十三屆柏林電影節 (1973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遠方的雷聲 薩蒂亞吉特.雷伊
第二十二屆柏林電影節 (1972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坎特伯雷故事 皮爾.保羅.帕索里尼
第二十一屆柏林電影節 (1971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悲慘的青春;芬齊-康蒂尼斯的花園 Artur Brauner
第十九屆柏林電影節 (1969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開始工作 Zelimir Zilnik
第十八屆柏林電影節 (1968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誰看見他死了 楊.杜里爾
第十七屆柏林電影節 (1967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出發 西史柯林摩斯基
第十六屆柏林電影節 (1966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死胡同 羅曼.波蘭斯基
第十五屆柏林電影節 (1965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阿爾伐維爾城 安德烈.米什林
第十四屆柏林電影節 (1964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乾旱的夏天 David E. Durston
第十三屆柏林電影節 (1963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武士道 今井正
最佳影片金熊獎 惡魔 Gian Luigi Polidoro
第十二屆柏林電影節 (1962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一種愛意 Joseph Janni
第十一屆柏林電影節 (1961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夜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第十屆柏林電影節 (1960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托梅斯的盲人犬 César Fernández Ardavín
第九屆柏林電影節 (1959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表兄弟 克勞德.查布羅
第八屆柏林電影節 (1958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野草莓 英格瑪.伯格曼
第七屆柏林電影節 (1957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十二怒漢 悉尼.盧曼特
第六屆柏林電影節 (1956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邀請參加舞會;舞伴的邀請 吉恩.凱利
第五屆柏林電影節 (1955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鼠 羅伯特.西奧德梅克
第四屆柏林電影節 (1954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霍布森的選擇 戴維.里恩
第三屆柏林電影節 (1953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恐懼的代價 亨利-喬治.克魯曹
第二屆柏林電影節 (1952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一個幸福的夏天 Arne Mattsson
第一屆柏林電影節 (1951年)
最佳影片金熊獎 吉普車上的四個人 Leopold Lindtberg
最佳影片金熊獎 灰姑娘 沃爾特.迪斯尼
H. 柏林國際電影節有什麼獎項
柏林電影節獎項設置: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
80年代,每年30到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
I. 如何評價《白日焰火》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冷愛
文/夢里詩書
電影《白日焰火》映後予我最直觀的一個感覺就是「冷」,這種「冷」無關於哈爾濱的冰雪,卻比哈爾濱的冬日更能「冷"的直擊心靈,如果說99%的電影是以唯美的熱戀來展現愛的溫度,那麼《白日焰火》則是罕見的那1%零下的冷愛。
這是一部帶有濃厚黑色電影色彩下的電影,《白日焰火》講述了一起撲朔迷離的過失殺人案,電影跨服十餘年,做著一個局,緊密的故事銜接,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是這局中人,充斥著被過去的羈絆,背負著一種壓抑的宿命,以此折射著一個略帶極端的犯罪舞弊叢生底層社會的眾生像,而桂綸鎂飾演的吳志貞與廖凡飾演的張自力的愛情故事,便是一種夾雜了太多的愛,吳志貞這個角色定位在電影中雖然是整個案件的根源,但在我眼中其實她同樣是這起事件的受難者,因為還不起洗壞貂衣的錢,受人脅迫遭到強奸,從而反抗誤殺人的她,猶如這部電影最精妙一個部件,在電影最後才敘敘道出這事件的真相,可是這時的張自力作為一名因此案負傷的退役警察,在最後得知真相卻不得不揭發吳志貞,愛情與正義,這二者本在無數電影中相輔相成的元素,在這部電影中卻變為了一個絕對的矛盾點在最後爆發,這令人倍感冰冷的愛,更是一種對法律,人性,愛情三者的沉思與探尋。
電影一直在著力與一種陰郁的基調,黑色電影在當下的電影潮流中是頗為罕見的,這可能在於該片是一部難得可貴的獨立電影佳作,商業電影不可能做這樣的冒險,且這部電影最終借金熊獎的名頭都被幾度刪改,才得以上映引起關注,作為商業電影的投資方他們寧願拍一部大牌雲集的傻缺鬧劇,也不會講荷包中的一分錢錢投入這種高風險的電影里,而唯有「獨立電影」能做到,他彰顯著導演一種對電影的熱愛與摯誠,正如著名獨立導演南希·薩瓦卡說到的那樣:「獨立電影實際上是一種思維方式,我曾經以為它最大的特點是資金的來源問題,而我現在清楚地意識到它的界定有關於你講述故事的思想方法和個性視角。」在電影《白日焰火》中所展現的冷愛正是這種獨具思想和視角之作,這或許就是《白日焰火》如同一匹黑馬問鼎金熊的因由,該片的成功是中國獨立電影這一中國電影新產物發展的一塊難得的里程牌。
《白日焰火》的結尾最終將鏡頭定焦與緩緩駛離開坐的囚車中吳志貞看著張自力為其燃放的一場白日燃火里,這是一種對警察與罪犯二者間註定悲劇畸愛的升華,但這場在平日的白天里中毫無魅力可言的煙火,在電影中的卻是這般美麗,這種美並非源於視覺,而是心靈,冷愛,也可以如此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