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幾部關於新聞題材(記者)的電影國產或是國外都行,謝謝!
《新聞》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5exnPQ7XO2UPxOOSCSmGbA
CNB電視台將推出一檔全新新聞節目,有「傳奇女主播」之稱的椿木春香(天海佑希飾演)被從紐約召回。然而,春香的工作方式卻並沒有贏得周圍同事的好感,只要能捕捉到獨家新聞,春香可以不擇手段。春香的到來在電視台引來一場風暴……
❷ 求幾部電影,內容是關於女性用身體換取食物或救人的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漂亮的女人就用身體才交換食物,因為戰爭。
然後如果你覺得喜歡這部電影的話,推薦導演的回憶三部曲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
❸ 柏林的女人的影片評論
曾經聽一位德國老人講述他的「童年陰影」,當年蘇軍佔領德國時,光天化日之下強奸德國婦女,甚至當著孩童的面。 他說,這個創傷,一輩子都不可能擺脫,是永遠的夢靨。我看到他的眼神,心一下揪緊。 本來說不看《柏林的女人》,結果還是看了。這部片子對我產生的效果是意外的,我既沒有因為片中的場景做噩夢,也沒有因為「令人發指的獸行」對人性產生絕望的懷疑(像我看完關於南京的紀錄片電影之後的反映),也沒有陷入女權主義的激憤思想中。 用HR的話概括說,這不是一部控訴的片子,而是讓人思考的。 看之前我在博客中提到過這段歷史。寫的時候自然會聯想到南京,我的一個疑問是,為什麼全城的女人都要像無辜的羔羊一樣呢?為什麼不能採取轟烈而有震懾力的方式反抗呢?當對方不把你當成一個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嚴的人來對待時,你就應該用極端的方式讓他知道啊。 而《柏林的女人》呢,算是回答了一半我的疑問,它展示了一種「活下去」的信念,一種生命本身的尊嚴。讓我有種感覺,「寧為瓦全,不為玉碎」,同樣是一種高貴。 主人公,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年輕美貌的女記者。她的遭遇和所有蘇軍攻佔柏林期間的柏林女子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有的人自殺了,有的人被虐致死,有的精神崩潰,有的行屍走肉活一天是一天,她卻選擇把這一切在日記中完整記錄下來,並且抱有堅強的信念:「所有外在的傷害都不能真正傷害到自己」。 我是信仰文字的,我覺得,再屈辱的經歷,你能有勇氣正視它,把它寫下來,展示在世人面前,本身就獲得了一種尊嚴。 為了自保,她「勾搭」上了一位蘇軍的高級軍官。軍官是有教養的蘇聯人,會彈鋼琴,妻子被德國人殘忍地殺害了。 她為他提供「服務」,他保障她不再被人侵犯,並提供稀缺的食物。這么一種極端情況下的生存方式,卻讓我想到千百年來女子的處境:如果必須賣,那就盡量賣到更高的級別--比如找到有權勢的男人,締結利益的婚姻。古代很多有智慧的女人都說過,妻子和妓女本質上並無分別,同樣是依附男人,同樣是沒有經濟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 明明是嫖與被嫖的關系,女主人公和高級軍官之間卻漸漸生出微妙的情感。某天晚上,她對他說,別走了。於是他們促膝長談了一整夜,「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看到他們看彼此的眼神,我就知道,這世上,只有他們之間才能相互懂得,他們都是戰爭的孤兒。 德國投降了,軍官發現自己愛上了女主人公,想帶她離開。她說,這年頭,愛情的含義已經變了,可是她希望丈夫回來找她的時候,她還在。 果然等到了從戰場歸來的丈夫。這位曾經的納粹戰士看了妻子的日記,自尊心崩潰,說你自己難道不覺得羞恥,不覺得惡心么? 她瘋狂地騎著腳踏車去找軍官,一路上她見到春日的蝴蝶。 軍官被調離,正欲離開柏林。我以為她會不顧一切地撲上去,要求軍官帶她離開這個傷心恥辱之地,離開給她傷口上撒鹽的丈夫。可是我想錯了,下面這段話震撼了我: 女人:謝謝你 軍官:謝謝我什麼? 女人:謝謝你,給我機會,讓我了解你。 最後一面。 謝謝導演,沒有「非黑即白」地去描述這段敏感的歷史,掀不得的傷疤,而是不做作不避諱地展示了人性的兩面。 我會想起《黑皮書》,《廣島之戀》,《午夜守門人》,《巴黎煙雲》等等。 納粹臭名昭著,納粹一旦撤離,被佔領區人們對待所謂的「奸細」的手段,也並不比納粹溫和。 這些「和敵人睡過覺的賣國賊」裡面,很有可能摻著為國為民忍辱負重的間諜。可是人們不管這些,人們的壓抑太需要發泄的對象了,人們的心理太需要平衡了。 「女法奸遊街」,多麼經典的鏡頭。 去年這時我去看《拉貝日記》,看到大屏幕上柔弱的中國老百姓躲在納粹旗下面,躲避日軍的轟炸,好大的悖論和諷刺! 小男孩愛看戰爭片,愛看好人打壞人。可現實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戰爭一旦爆發,人性惡便赤裸裸暴露無疑。 國家,政治,意識形態,正反雙方,等等,都是可以界定的,可是人性怎麼界定? 女主人公的丈夫嫌惡地離開了她,她喃喃自語說,不覺得傷心,因為太忙了,要擦乾凈房間的地板,還要到處尋找花朵(大概意思是這樣,我記不太清了)。 一個傷痕累累的女人在骯臟的廢墟中尋找春日的花朵,這意象再次震撼了我。 看到這里我才明白,她留下來,表面是為了丈夫,深層次是為了留守家園--女性和家園密不可分。這樣的回憶,逃到天涯海角都不可能逃脫。就算她跟著軍官去了莫斯科,重建家庭開始生活,一切真的會不同么?留下來,即是對恥辱回憶的一種反抗。 女人常被比喻為大地。大地是母性的,寬厚慈悲的,即使經歷了蕭索的寒冬,依然能孕育新的生命。蝴蝶與花朵正暗示著這么一股微弱的美好生機。 活下來的柏林女人,都展示了超人的堅強。他們甚至可以在一起大笑著談論被輪奸的經歷,見面打招呼都變成:幾次了? 你可以說這是不要臉,不知羞恥。可在我眼裡,這就是生存力,令人敬畏。 在南非的《恥》裡面,我也讀到了類似的力量。 戰爭結束,男人死的死逃的逃,柏林的女人們在噩夢之後,要面對的是一個殘破的世界。 她們比她們的男人們更善於變通,知道舊時代早就過去了,新的時代無法抗拒地到來。和平,寬恕,交流,修復,重建才是未來。 有些德國男人拒絕未來,比如片中一位女人的丈夫。逃過戰爭已是不易,他明明可以選擇留下來陪著妻子,孩子過和平的日子,他卻要選擇和戰友一起被流放西伯利亞,為了所謂的榮譽。 他的妻子哭著說,你打仗的時候我就天天盼著你回來,你好不容易回來了,你不能走! 可他最終還是在德軍投降後服毒自殺。 男性脆弱的自尊! 片子並沒有把蘇軍描繪成單純的禽獸,控訴他們泯滅人性的罪行。每一個有運氣活到柏林的蘇聯人,都有鮮血淋漓的回憶和滿腔的仇恨,他們的心被親人的慘死扭曲,即使有善的一面,也絕不會對著「罪惡滔天」的德國人。 不管是瘋狂的蘇聯士兵,還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自殺的家庭男,都反映了男性的毀滅力。相比於女人,他們更難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寬恕與和解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其實更脆弱。對於他們來說,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斷裂,沒有癒合,重生! 德意志民族得以復興,肯定不是依賴於這些逃跑的男人。 這個國家重新變得美好,其中一定有夏娃的力量。 「受難與贖罪」這樣的主題,來自於聖經。當我看到女主人公默默承受一切時,無法不想起這個主題。彷彿她一個人,被釘在恥辱的十字架上,在替整個民族贖罪。 聯想到金基德的《撒瑪利亞女孩》裡面,肉身也有著恥辱和救贖的雙重含義。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女主人公的日記在戰後發表,引起了巨大爭議。有些人將之理解為德國人的恥辱,作者於是禁止了此書在自己有生之年出版。 所以完整的片名叫: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無名--柏林的一位女人)網友評論
❹ 高挑的德國女人有兩個孩子 蘇聯士兵用一包煙交換 還不能拒絕是什麼電影
柏林的女人 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2008)
導演: 馬克斯·法貝爾布克
編劇: 馬克斯·法貝爾布克
主演: 尼娜·霍斯
類型: 劇情
地區: 德國
語言: 德語
上映: 2008-09-10
片長: 131分鍾 / 175分鍾(上下部)
又名: A Woman in Berlin
柏林的女人 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2008)
導演: 馬克斯·法貝爾布克
編劇: 馬克斯·法貝爾布克
主演: 尼娜·霍斯
類型: 劇情
地區: 德國
語言: 德語
上映: 2008-09-10
片長: 131分鍾 / 175分鍾(上下部)
又名: A Woman in Berlin
❺ 柏林的女人安德烈的結局是
老頭的確把他的妻子殺了,因為他不想看到他的妻子是現在這個樣子,沒有任何防備,沒有人活著的尊嚴而且被疾病折磨著。
《柏林的女人》是由德國康斯坦丁影業製作發行的131分鍾劇情影片。該片由馬克斯·法貝爾布克執導,妮娜·霍斯主演,於2008年10月23日在德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德國女記者同名日記體作品,講述了二戰的最後幾個月,蘇聯紅軍進駐柏林後,德國婦女如何受到了蘇聯軍人的強奸和虐待,並最終成功逃脫的故事。
影片評價
在看過的眾多二戰片里,蘇軍始終是正義方的代表,《柏林的女人》卻徹底顛覆了這種印象——英勇善戰、保家衛國的正面形象。
面對戰爭中被強奸或輪奸而被殺或自殺的女性,德國和蘇聯對這段史實一直都諱莫如深。這似乎可以理解,因為對德國人來說是奇恥大辱,而對俄國則是犯罪控訴。戰爭,是一場毫無尊嚴可言的社交。
影片在表現蘇軍的野蠻時觀眾依然能體會出導演的審慎與反思,片中多處在表現蘇軍報復性的瘋狂時,有意無意地通過當事者或局外人的嘴說出納粹在俄國的行為沒有最狠只有更狠。作為觀眾,既無法單純地同情柏林女人的無辜,也體會不到蘇軍報仇雪恨的痛快。內心的復雜,無以言說。(《井岡山報》評)
❻ 請問誰有《柏林:一九四五年淪陷》的電子版
紅色淫慾------《柏林:一九四五年的淪陷》2007-03-15 15:00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60年了,蘇聯紅軍曾經以"協助德國人民擺脫納粹魔掌"的英雄自居,但是近來不斷有史料證明,蘇聯紅軍曾經在攻陷德國後,大肆強奸德國婦女。據歷史學家估計,在1945年4月24日到5月5日之間,柏林有近50萬婦女遭到紅軍官兵的強奸,占總數的30%,其中有一萬人因不堪打擊自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蘇聯紅軍士兵強奸的德國婦女總數在200萬以上。 受害人中包括德國前首相科爾的夫人,她在去年自殺身亡。當年她只有十二歲,和母親同時被紅軍強奸.早在1990年,著名女權運動家海爾克·桑德與芭芭拉·波爾合作編寫並導演的電影《Befreier und Befreite. Krieg, Vergewaltigungen, Kinder(解放者與被解放者--強奸、兒童、戰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和激烈的討論。桑德采訪了很多經受了戰爭創傷的婦女,讓她們在攝像前講述自己遭受蘇聯紅軍輪奸的經歷。作者在同名的書中寫道:
"1945年,當45萬紅軍攻打柏林時,城裡有140萬姑娘和婦女。1945年初夏到秋天,這些姑娘和婦女中有11萬人遭到了紅軍士兵的強奸,占總數的 7.4%。……這些遭到強奸的、處在生育年齡的姑娘和婦女中,有11000人懷了孕……被強奸的姑娘和婦女的人數與強奸的次數不重合,因為40%的受害者被多次強奸。……歷史學家萊西靈估計,在柏林有一萬婦女死亡或者留下了終身的傷殘。"
很多婦女回憶當時的情況說:軍隊所到之處,不僅燒殺搶掠,而且高聲呼喊:"Fraukomm(女人來)"。他們挨家挨戶搜集德國婦女,從未成年的小姑娘到中年以上婦女,進行集體強奸、輪奸。很多婦女不堪暴行而慘死,另一些婦女不能忍受侮辱而自殺。剩下的年富力強的則被抓回西伯利亞作苦工,成了活的戰爭賠償。蘇聯軍官索爾仁尼琴回憶說:最幸運的是那些沒有被強奸就被槍斃的德國婦女們。
2002年,英國人軍事歷史學家安東尼·比弗出版了《柏林:一九四五年淪陷》。該書是根據俄羅斯檔案中一些未經公開的材料、德國、美國、法國和瑞典的戰爭檔案,以及受害人的憶述而寫成的。他在書中指出,在差不多三年多期間,蘇聯紅軍由普魯士和納粹德軍作戰並攻打柏林,估計共有二百萬名婦女被奸,其中有些更是被人輪奸。單在柏林,就有十三萬婦女遇害,其中有一萬人因不堪打擊自殺。受害人中包括德國前首相科爾的夫人,當年她只有十二歲,和母親同時被紅軍強奸。
該書在英國發售後,被俄羅斯駐英大使指為"侮辱",俄國軍事專家否認書中內容,但不少當年的受害人看過書後,再度勾起多年前的傷痛,並公開這段被人忽略的歷史。她們在戰後由於受驚過度,一直都不願再提起這件事,由於紅軍被視為將德國從納粹手上解放出來的英雄,他們犯下的罪行被視為禁忌,無人敢再提。而比弗也收到很多受害人的信件,其中部分人還講述了一些鮮為人知的事,例如有些婦女不想落到紅軍手上而自殺,有人因奸成孕,感到羞辱而將親生女兒殺死,還有學校女生集體自殺。
當年被蘇聯紅軍強奸的八十一歲的瑪爾塔,將抑壓多年的悲痛往事公開:"他們(紅軍)發現我時,叫我埋葬已死的希特拉青年團屍體。有六名紅軍將我推到墓地旁邊,然後一個一個輪著強奸我。"她重復說:"我並沒有說謊,我沒有,你一定要相信我。"
由於紅軍享有崇高地位,很多婦女都恐怕沒有人相信她們的說話。一名移居到英國的德國婦人說:"我原本想寫一本自傳,但沒有人相信我的說話,我想我自此後便有少許神經失常。"
有些婦女在多年以後還未能接受這段痛苦的事實。一名受害婦女說,一名紅軍戰士嘗試強奸她的母親,於是她搶了那名軍人的槍,企圖勒死他。但事實是她並沒有勒死那名紅軍,反而被紅軍強奸了,只是她至今的創傷還未平復,所以希望用謊言欺騙自己。
2005年5月,德國一位女記者在1945年柏林淪陷期間撰寫的日記《柏林女人》在德國再次出版,書中以作者的親身經歷再次證實了:1945年德國淪陷之後,蘇聯紅軍曾強奸了無數孤苦無助的德國婦女。《柏林女人》以德國著名記者希勒絲的私人日記形式,生動地描述了德意志第三帝國最後幾天的慘淡日子以及她本人在德國淪陷後所遭受的種種苦難經歷。
1945年,希勒絲剛剛30歲出頭,依然單身,家住東柏林。德國淪陷之後,她由於害怕,躲進了自家的一間地下室里。4月27日,一群蘇聯士兵在地下室里發現了她,立即七手八腳地把她拖到走廊里,對她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輪奸。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曾經受過高等教育的希勒絲憑借自己會說一口流利的俄語,以自己的身體作為條件,找到了一位蘇聯高級軍官做靠山,僥幸地活了下來。
自從冷戰結束和德國統一之後,描寫德國悲痛往事的作品,尤其是德國婦女遭到蘇聯士兵大規模強奸的作品,非常之多,他們向世人表明,德國不僅是二戰的侵略者,同時也是戰爭的受害者。然而,俄羅斯人對這些作品卻義憤填膺,予以了強烈抨擊。他們認為,這些作品完全是捏造歷史,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嚴重詆毀了前蘇聯的形像。這些作品甚至引發了柏林與莫斯科之間激烈的外交爭論
第一階段: 1944年夏天以後,紅軍西進到東普魯及亞(曾經歸屬
過德國、波蘭和蘇聯),對那裡婦女 進行了強奸。基本上是在夜晚士
兵們喝醉了酒,然後開始找女人,行動上是數人、十多 人的集體行
為。受害婦女的年齡有小到12歲的,老到80多歲的。對那些稍有反抗
的人就 立即槍殺。 雖然上級有令不許強奸德國婦女,但是底下卻
毫無顧忌。紅軍甚至當著蘇聯女戰士的面 強奸德國婦女,而那些蘇
聯女戰士卻還為這些行為開脫:我們紅軍對德國人,特別是對他 們
的女人的行為絕對正確。 這一階段的強暴顯示出一種強烈的復仇
感。
■第二階段: 1945年初,紅軍從集中營中「解放」了大批自
己的同胞,然而他們卻對自己的同胞進行了 強奸。一位被強奸後的
少女哭著說:他比我的父親還要老。 紅軍對大批波蘭和德國婦女屢
次的強奸造成了許多婦女的自殺,她們往往先把自己的小孩 先殺死
,然後再懸梁自盡。許多當地的人盼紅軍,可是盼來的紅軍卻比德國
鬼子還殘忍。 一位剛生下小孩的母親被逼著數小時的輪奸,當其他
人提醒嬰兒需要哺乳,士兵們也不 理睬。 紅軍的長官對手下的強
奸一般不管,除非士兵感染上了性病,就會受到懲罰。當德國婦 女
向紅軍抱怨時,長官有時還會取笑地說:"就為這個?對你們也沒有
什麼壞處呀,我們 的士兵都是很勇猛和健康的。" 這一階段的強暴
漸漸地出於縱欲,因為這一階段中如果受害者沒有強烈反抗,一般不
會 受到傷害。
■第三階段: 1945年四、五月份,紅軍已經打到
柏林,城市已經斷電斷水斷糧,大家都餓著肚子。紅 軍卻掌握著糧
食,這個時候已經不需要槍支和暴力就能逼迫德國婦女就範。一些婦
女為 了免受輪奸,答應與固定的一個、或幾個士兵「相好」。 那
時黑市的貨幣以香煙來計算,難怪後來美軍的到來,他們有更多的香
煙,自己他們也不 需要「強奸」婦女。
■第四階段: 佔領以後
紅軍軍官與當地德國女人同居,而把過去自己的太太忘得一干二凈。
當部隊需 要撤回蘇聯時,不少紅軍軍官則拒絕返回,與姘居的德國
女人一同搬走、失蹤。 根據當時柏林的兩家大醫院的估計,它們收
容了95,000-130,000的被強奸婦女,估計其中 的10,000人最後自殺
。被強奸後的死亡率在東普魯及亞肯定還要高。估計起碼有2百萬 德
國女人被紅軍強奸(當然這個數字很可能也與南京大屠殺的三十萬一
樣有攙水)。
ps:抗戰勝利末期,蘇聯紅軍曾在我國東北地區大肆強奸中國婦女
1945年8月,蘇軍進入東北後,為了一雪過去日俄戰爭戰敗於日本的恥辱,對日本軍民進行了殘酷的報復,包括強暴婦女,掠奪居民的財物,以及將大約58萬日軍戰俘押送至西伯利亞從事勞役,三四年後才開始遣返回日本,其中近8萬人死於異域。
1950年代,中蘇關系密切,蘇聯是中國人民心目中的"老大哥",因此新中國對於蘇聯紅軍進入東北的歷史予以充分的肯定,評價此事為日本敗亡的關鍵。
1990年代以後,中國內外環境出現變化,有關蘇軍在東北作為的客觀報導逐漸出現,包括蘇聯對中國革命的態度經常模稜兩可,高深莫測,實際上是為了己利;蘇軍在東北期間表露了大國沙文主義的傲慢;同時以"戰利品"為名義大肆劫掠東北的戰略物資等。
蘇軍進入東北之後,相當一部分官兵就表現出嚴重的放縱行為。他們不僅對戰敗的日本人進行搶掠施暴,對於中國的老百姓也經常騷擾。搶東西、強奸婦女兩項,讓東北群眾十分恐慌。"老毛子"四處強暴婦女的行為至今還讓一些老東北人記憶猶新。
當了十四年亡國奴的東北人民見到的「解放者」們,卻是這樣一副形象:蘇軍的散兵游勇們白天就在街上亂竄,有的到處找酒喝,有的偷倉庫的東西,成袋的在街上拍賣,晚上喝的醉醺醺,闖街鑽巷找「瑪達姆」,嚇得老百姓關門閉戶,都盼著他們早點走。
特別是在東北各大城市,一到夜晚,就有一些零散的蘇軍士兵攔路搶劫行人和追逐婦女,有時還持槍闖入民宅。結果使中國女人晚間不敢上街,男人上街則不敢戴手錶、穿皮大衣。許多喝得醉醺醺的蘇軍官兵又到處倒卧路旁,令人觀之側目。
對於蘇軍軍紀敗壞的報告,最早見之於八路軍進入東北第一批部隊給中共中央拍發的電報。1945年9月初第一批出關的八路軍冀東部隊進入沈陽,就遇到了蘇軍搶劫的事件,而且有不少中國老百姓前來訴苦。八路軍駐沈陽部隊一面致電中央報告蘇軍"衣衫襤褸,紀律甚壞",一面向蘇軍政冶部提出交涉,要他們嚴肅紀律。但蘇聯紅軍解釋說,士兵們對法西斯極為仇恨,到德國時就是這樣乾的。
蘇軍政治部門的答復當然使八路軍很不滿意,這種解釋固然是事實,但是蘇軍領導對軍中的惡劣分子不認真管束而放縱,其責任是不可推卸的。至於以對法西斯的仇恨來解釋士兵的放縱,並把中國比作德國,這更引起八路軍指戰員的氣憤,對戰敗國的無辜人民也不能採取狹隘的民族報復。
蘇軍的這種解釋,反映的是一種俄羅斯大國沙文主義的態度。其實,這種作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斯大林本身的「老子黨」意識,當然使他不會很好地教育蘇軍尊重外國人民。蘇軍的一個坦克軍在一九四四年末只通過了南靳拉夫的一角,就發生了一千多起強奸案和搶劫案,引起南斯拉夫人民的強烈反感,成為後來蘇南破裂的原因之一。蘇軍攻入德國東部後的擄搶和強奸行為,也嚴重傷害了德國人民的感情,成為後來親蘇的東德政權基礎不穩的一個原因。蘇軍在東北的作為,正是這種作為在東方的重演。
1945年12月,甚至發生了中共重要軍事將領、當時被中共中央委任為松江軍區副司令員的盧冬生在哈爾濱被蘇聯士兵搶劫時打死的事件。盧冬生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紅軍時代就在紅二軍團任師長。抗日戰爭開始時,他又是著名的八路軍三五八旅的旅長。不久他又同劉亞樓(新中國成立後長期任空軍司令員)等一起赴蘇聯學習,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只以幾票之差未被選上中央委員。蘇聯出兵東北時,他又作為蘇軍少校回到了東北。回國後盧冬生很快同出關的八路軍接上聯系,並被中央委任為松江軍區副司令員。12月14日晚,盧冬生乘馬車外出,由於沒有穿蘇軍軍裝,遭遇一名蘇聯士兵持槍攔車搶劫。留學過蘇聯的盧冬生立即以熟練的俄語質問該士兵是哪個部隊的,該士兵害怕被告發而將他殺害。但後來大陸出版的紅軍將領傳記中,對盧冬生的介紹是:"1945年9月回國,任松江軍區副司令員。同年12月14日在哈爾濱殉職。"
在歐洲蘇聯人戰前戰後也。。。。。。。
在「解放」布達佩斯戰役中。在整個包圍期間,布達佩斯居民共有 13000人死於戰火,25000人死於飢餓,25000多人被「箭十字」黨徒處決或殺害,另外,蘇軍為了向斯大林開脫自己對布達佩斯久攻不下的原因(他們先前向斯大林解釋說布達佩斯守軍共有180000人),抓了50000多名平民作為「戰俘」充數(蘇軍讓匈牙利平民將繳獲的德國軍大衣披在身上,於是這些平民就成了「德國法西斯戰俘」,而真正被俘的德國軍人大部分在被俘後立刻被就地槍決),其中有13000多人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家園。在整個布達佩斯戰役期間,平民(包括猶太人)的總共傷亡損失數字高達76000人左右!
此外由於在攻城遭受了巨大的傷亡,蘇聯紅軍在破城之後也對平民實施了殘酷的「報復性」暴行:搶劫、毆打、強女干甚至蓄意槍殺時有發生,此外他們還對各境外使團和人士進行了大規模驅逐,以下是日期為1945年5月24日由大約60名瑞士駐布達佩斯領事館人員起草的一份調查報告節選:「……在布達佩斯被圍期間以及隨後悲慘的日子裡,俄國軍隊肆意的掠奪了整個城市,他們幾乎闖進了每一處居民住所---不管主人是個富翁還是個窮人,拿走一切他們想要的東西,尤其是食物,衣物和貴重物品,商店均被數次洗劫,拿不走的傢具或是類似藝術品的大件物品就任意銷毀,在大部分情況下,房屋在掠奪一空後被付之一炬……總體來說,俄軍對平民的掠奪極為普遍,但並不總是徹底「系統化」——比如一位男子被搶光了他所有的褲子,但是他的上衣卻被留了下來。俄軍甚至還有專門獵取貴重物品的小分隊,他們使用磁性地雷探測儀和經過訓練的軍犬來搜索金子,銀子和其它金屬物……
「強暴成為對匈牙利平民最為殘酷的暴行,其規模極為廣泛---從10歲至70歲的女性幾乎都不能逃脫,不少女性以自殺來擺脫災難……甚至在紀律禁令被頒布之後,俄國士兵還是會不時四處巡視有女人居住的房屋,然後在晚間對她們施暴,並且毆打任何反抗的人……更悲慘的是許多俄國士兵還身患各種疾病,再加上城內葯品已經完全絕跡,都加深了被害者的痛苦……甚至有部分在紅軍或軍警部隊中服役的俄國婦女也犯下xx罪行,那些沒有順從她們意願的匈牙利男子遭到了她們的毆打……截止到現在(1945年3月底),在布達佩斯地區共有約5000名匈牙利婦女由於強暴行為致死或自殺……
「布達佩斯城內從2歲至70歲的所有德意志族人被全部運往蘇聯,他們的下場不詳…… 我聽說
1945年出生的柏林兒童有百分之三點七的父親是俄國人。
❼ 哪一個德國女藝術家曾經參與納粹影片的拍攝
為納粹拍攝過紀錄片的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1902-2003)。1902年8月22日,里芬斯塔爾出生在德國柏林一個富商之家,少年時曾在柏林一家藝術學校修習油畫和芭蕾,因為有習舞的經歷,她後來習慣於稱自己是運動
員。這位自幼喜歡神話的少女迷上了當時流行的「高山電影」,這是一類以英雄為主角的帶有原始神話色彩的德國電影,她不僅因為在這類電影中的出色表演而紅極
一時,而且還成功執導過一部高山電影《藍光》(1932年),這部電影使得希特勒成為她的崇拜者。 1935年,剛剛篡奪大權的希特勒召見了里芬斯塔爾,委託她拍攝兩天後舉行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的年度大會。里芬斯塔爾來不及多准備就投入了這場拍攝,由於有來自戈培爾的多方阻攔,拍攝過程很不順心,最後完成了一部叫做《信仰的勝利》的短片,只映了一場就無聲無息了。第二年,希特勒又邀請里芬斯塔爾來拍攝紐倫堡的納粹黨代會,里芬斯塔爾起初不太情願,她推薦《柏林:大都市交響曲》的導演瓦爾特·
魯特曼來執導這部影片,但希特勒一再堅持他的請求,對這位女導演說,「把你的生命給我6天吧,今後你再不會違心替我做事了。」里芬斯塔爾最終答應了他的請
求,她提出的條件是以後不再為黨拍攝任何電影,事實上,除了1935年拍攝的一部短片《自由之日:我們的軍隊》外,里芬斯塔爾的確沒有再為納粹黨拍片。
❽ 柏林的女人的演員職員表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Laura Mihartescu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選角導演 Casting:
Simone Ba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詹恩·凱茲梅利克 Jan A.P. Kaczmarek
Zbigniew Preisner
攝影 Cinematography:
Benedict Neuenfels
剪輯 Film Editing:
愛娃·J·林德 Ewa J. Lind
藝術指導 Proction Designer:
Uli Hanisch Andrzej Halinski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
Manfred Lohmar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
Lucia Faust
視覺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David Laubsch
❾ 德國納粹時期有個著名的女導演叫什麼
Leni Riefenstahl萊尼·里芬斯塔爾
我有段時間還研究過她來的。。。
難得一見的天才人物,就是為納粹拍攝過紀錄片的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1902-2003)。1902年8月22日,里芬斯塔爾出生在德國柏林一個富商之家,少年時曾在柏林一家藝術學校修習油畫和芭蕾,因為有習舞的經歷,她後來習慣於稱自己是運動員。這位自幼喜歡神話的少女迷上了當時流行的「高山電影」,這是一類以英雄為主角的帶有原始神話色彩的德國電影,她不僅因為在這類電影中的出色表演而紅極一時,而且還成功執導過一部高山電影《藍光》(1932年),這部電影使得希特勒成為她的崇拜者。 1935年,剛剛篡奪大權的希特勒召見了里芬斯塔爾,委託她拍攝兩天後舉行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的年度大會。里芬斯塔爾來不及多准備就投入了這場拍攝,由於有來自戈培爾的多方阻攔,拍攝過程很不順心,最後完成了一部叫做《信仰的勝利》的短片,只映了一場就無聲無息了。第二年,希特勒又邀請里芬斯塔爾來拍攝紐倫堡的納粹黨代會,里芬斯塔爾起初不太情願,她推薦《柏林:大都市交響曲》的導演瓦爾特·魯特曼來執導這部影片,但希特勒一再堅持他的請求,對這位女導演說,「把你的生命給我6天吧,今後你再不會違心替我做事了。」里芬斯塔爾最終答應了他的請求,她提出的條件是以後不再為黨拍攝任何電影,事實上,除了1935年拍攝的一部短片《自由之日:我們的軍隊》外,里芬斯塔爾的確沒有再為納粹黨拍片。里芬斯塔爾是一個不太關心政治的藝術家,她在拍攝《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這兩部片子時,甚至一再堅持聘用一個有猶太血統的攝影師,盡管後者曾一再提醒她這樣做不太妥當。
里芬斯塔爾是一個非常敬業的導演,在接受希特勒的片約後,她立即著手組建了一支120人的攝制隊伍,其中包括16位主攝影師,他們的助手以及相關的技術人員。里芬斯塔爾手裡掌握著30台攝像機,4條聲軌,以及22輛配有警察的汽車。會議召開前夕,里芬斯塔爾排除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為這120個人安排好食宿,然後立即率領技術人員在紐倫堡市安排拍攝點,位於Luipoldhain的120英尺高的旗桿被安上了電梯,以便攝影師在數秒之內升至旗桿頂端進行俯拍;一個兩層樓高的坡道在希特勒廣場修建起來,以便攝影車能夠平行拍攝行進中的隊列;一輛消防卡車進入待命狀態,它的活動天梯有90英尺那麼高,可以隨時把攝影師送上天空,掃拍紐倫堡市的屋脊、紀念碑、遊行隊伍以及高舉的標語和旗幟;黨代會的主會場甚至也是按照拍攝的需要而搭建和布置起來的。當這一切准備停當以後,里芬斯塔爾率領她龐大的隊伍投入了為期一周的緊張拍攝工作,從1934年9月4日到9 月10日,里芬斯塔爾就像指揮一場戰爭一樣指揮著攝影師以及各種相關人員,為德意志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一個緊要歷史關頭留下了充足的影像證據。經過數月的剪輯,這部名為《意志的勝利》的紀錄片於1935年的3月首映,當即被德國人歡呼為是一部傑作,此後,它還獲得了威尼斯金獎(1935年)和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1937年)。
很多年以後,當美國人決定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被邀請前來為戰爭搖旗吶喊的好萊塢導演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就是看了這部片子後,才找到了拍攝《為何而戰》這部系列片的思路。據說,當他看完這部令人不寒而慄的「敵片」後,第一個念頭就是,假如能夠讓美國士兵看到這部片子,他們就一定會知道他們為何而戰了。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里芬斯塔爾這個天才的電影眼睛是如何善於捕捉歷史事件中本質性的要素,哪怕是邪惡的要素。里芬斯塔爾並沒有為攝影鏡頭製造現場,她只是本著一個紀錄人的天職,把現場一切活躍的因素都反映到電影銀幕上。這部紀錄片沒有採用畫外解說,而是讓畫面自身和從現場採集來的講話、聲音來說明問題。當然,這部片子把希特勒神化為一個齊格弗里德式的民族英雄,這肯定是有編排上的主觀成份在起作用的,但是,這樣一種虛假的歷史意識,在當時卻是一股真實的歷史力量,它不僅代表了納粹黨人的意識形態,也代表了德國大部分民眾的心態。《意志的勝利》所採用的小標題,不折不扣是這一時期德國民眾「歷史意識」的體現:
1934年9月5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20年
德意志人苦難生涯開始後的第16年
德意志取得新生後的第19個月
阿道夫·希特勒再次飛臨紐倫堡
去檢閱他忠實的追隨者們
如果說紀錄紐倫堡大會還有點勉強的話,那麼拍攝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就完全是出於自願了。這部片子應該說和納粹政府沒有太多關系,希特勒本人雖然對里芬斯塔爾保持著一貫的支持態度,但里芬斯塔爾卻不想有官方因素介入進來,她繞開元首直接和國際奧委會聯系,並最終獲得了國際奧委會的授權和支持,1939年,國際奧委會還特地授予里芬斯塔爾一枚「奧林匹克金章」,以表彰她為拍攝這部紀錄片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實際上,戈培爾領導的宣傳部當時也在拍攝一部奧運會電影,他們對里芬斯塔爾的攝制組採取了一種排斥和不友好的態度,甚至對里芬斯塔爾的成片也橫加干涉,如命令她刪除有關黑人運動員奪冠的鏡頭等,但里芬斯塔爾巧妙地繞過了宣傳部的審查,在1938年的首映式上拿出了《奧林匹亞》未經審查的完整版本。里芬斯塔爾是這部片子的總導演和集資人,她成立了一個由自己擔任股東的「奧林匹亞有限公司」,在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前的幾個月里,這個公司和托比斯(Tobis)電影公司簽訂了一份75萬帝國馬克的合同。加上向海外推廣時的翻譯和製作費,12部有關運動的科教和紀錄電影,以及大量的運動電影文獻,《奧林匹亞》的全部項目經費是220萬帝國馬克(在1938年約等於523810美元),據德國《明鏡》周刊1952年5月的一次訪談記載,《奧林匹亞》放映後的收入在700萬到800萬帝國馬克之間,這還不包括戰後它在德國之外放映時的收入。也就是說,《奧林匹亞》是一個在經濟上自負盈虧的項目,而不是 「拿了納粹黨數不清的錢」。
《奧林匹亞》由兩部具有正片長度的紀錄片構成,它的主題是非政治的。1958年,里芬斯塔爾在《奧林匹亞拍攝手記》中回憶說,當時她為這部片子確立的主題是:運動競賽,運動的美,奧林匹克精神。里芬斯塔爾說,她的影片要表現緊張激烈的競賽過程,要表現運動員健美的體魄、敏捷的身姿以及他們在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力量,還要體現出一種奧林匹克精神:國家之間、全世界的青年之間和平競賽的精神,並追溯這一精神的發生發展以及它對全世界所具有的影響 。
這又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拍攝,里芬斯塔爾這次募集了80名攝影師及攝影助理,在駐地還安排了30 名補給人員,另有兩支小分隊,一支小分隊開赴希臘,從那裡尾隨火炬運動員穿越七個國家,另一支駐扎在德國基爾的劃艇賽場。早在賽前幾個月,里芬斯塔爾就率領了一支由攝影師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工作小組前往賽場進行勘查,尋找合適的拍攝點,實驗各種可能的拍攝角度,提前確定膠片和光圈的系數,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這是一次難度非常大的拍攝,因為它要追蹤在幾秒鍾之內發生的高速運動,而且還要應付包括天氣和光線在內的各種不測。里芬斯塔爾為這部片子定下的基調是:「這部電影必須是一部紀錄片。任何東西都不能遺漏」,可是奧運會組委會的底線是絕不能幹擾比賽。里芬斯塔爾的拍攝重點是田賽和徑賽,這需要有攝影師進入賽場的核心部分,而這在歷屆奧運會上一向是受到嚴格限制的。里芬斯塔爾感到困難重重,但她毫不氣餒,一次又一次地和組委會討價還價,最終爭取到了她所需要的最低拍攝條件 :
1、跳高架邊可以挖兩條攝影壕溝,百米賽起跑線後5米處可以挖一條攝影壕溝,終點上可以挖一條攝影壕溝,跳遠跑道邊可以挖一條電影壕溝;
2、徑賽時可在賽場中央搭建三個攝影塔,百米賽起跑線後可搭建一個攝影塔,鏈球比賽的護網後可以搭建一條攝影軌道,這些設施用後必須立即拆除;
3、最多六個攝影師可以進入賽場中央,不許使用在軌道上自動運行的攝影機(這條禁令後來被打破了)。
除此之外,里芬斯塔爾還在體育館上空安排了飛機和氣球,在船上和馬背上安裝了固定攝影機,在跑道邊安裝了攝影機跑軌。1936年7月20日,奧運聖火在希臘點燃,從這一天起,攝制組在里芬斯塔爾的指揮下,投入了一場緊張的戰斗,幾乎沒有一分鍾的鬆懈。在為期16天的比賽中,攝制組共拍攝了120萬英尺的素材,餘下的18個月,里芬斯塔爾把自己關在剪輯室里,在沒有助理導演和藝術指導的情況下,獨自剪完了120萬英尺的膠片,這不僅嚴重損壞了她的健康,而且還遭來了人們的嘲笑,很少有人相信這會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但長達三個半小時的《奧林匹亞》畢竟成功了,它獲得了很多獎項和好評。在這之後,里芬斯塔爾本想拍攝一部叫做「Penthesilea」的故事片,由她出演希臘神話中好戰的亞馬遜女王,但突然爆發的戰爭把她的拍攝計劃打斷了,一直到臨死她也沒有把這部片子拍出來。二戰結束後,里芬斯塔爾因為涉嫌與納粹牽連,被投入了監獄,1952年,西柏林法庭做出終審判決:「里芬斯塔爾……沒有從事過應受懲處的支持納粹統治的政治活動……沒有致力於建立與自己藝術事業無關的聯系……她與希特勒之間不存在曖昧關系。」 重新獲得自由後,里芬斯塔爾試圖恢復自己作為電影人的地位,但是無形的猜忌和譴責還是經常落到她的身上。1956年,里芬斯塔爾開始了她的非洲之旅,在那裡,她不僅「重新獲得了生命」,而且還開始拍攝一部叫做「黑奴船」的半虛構的紀錄片,以表達她對現代奴隸買賣的義憤。可是因為資金、戰爭、車禍、天氣等原因,這部片子被拖延了下來。從1962年開始,里芬斯塔爾數次前往蘇丹努巴山區的原始部落,去進行研究和拍攝工作。盡管她不是第一個拍攝他們的人,但她是第一個被皮膚黝黑的努巴人接受的外人,她被允許去拍攝努巴人神聖的儀式。從1965年開始,受努巴人金屬般優雅的體態和富於美感的生活方式的吸引,這位 62歲的老人開始拍攝一部關於努巴人的彩色紀錄片,以記錄這一正處於崩潰瓦解之中的原始文明。與此同時,里芬斯塔爾出版和展出了一些關於東非和努巴原始部族的照片集,如《努巴人》,《考的努巴人》等,這些光彩奪目的照片使她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對象。里芬斯塔爾說,她只拍好看的人和好看的東西,這不是因為她個人不喜歡有病的人,而是因為拍好看的人能給觀者帶來愉悅。
71歲那年,里芬斯塔爾參加了潛水訓練,她要實現自己的一個宿願:拍攝水底世界。不久,她果真成了一個出色的水底攝影師,並出版了兩本插圖著作,《珊瑚花園》和《水下的奇觀》。從此以後,里芬斯塔爾反復前往最優美的潛水區,去拍攝她的水下紀錄片,直到94歲的時候,里芬斯塔爾還戴著潛水鏡,到可可島附近的水域去拍攝鯊魚。97歲那年,里芬斯塔爾竟決定再次前往蘇丹,去看望和幫助被戰爭隔絕的努巴人。里芬斯塔爾已經23年沒能見到她的努巴朋友們了,為了這次旅行,她與蘇丹政府進行了反復磋商,甚至和叛軍首領取得了聯系。2000年2月,里芬斯塔爾率領一個小型攝影隊飛抵蘇丹首都喀土木,在那裡,經過漫長的等待和艱難的談判,當局終於同意他們前往努巴山區。成千上萬的努巴人翹首期盼她的到來,在那裡,她發現很多要好的朋友都成了內戰的犧牲品,正當里芬斯塔爾准備繼續對那些還活著的努巴朋友進行紀錄時,新的戰爭爆發了,她只好立即和攝影隊乘直升飛機離開努巴山區。另一場災難降臨在他們頭上,直升機墜毀了,所幸沒有人員死亡。一架救援飛機把里芬斯塔爾運往一家德國醫院,在那裡,人們發現這位九旬老人肋骨多處斷裂並傷及肺部。盡管發生了這場可怕的事件,這位精力旺盛的老人還是沒有放棄她再次前往蘇丹的計劃。
2003年9月9日,這位充滿了坎坷與傳奇的世紀老人,在慕尼黑附近的家中安然辭別了人世。里芬斯塔爾對紀實鏡頭的迷戀以及她富於激情的工作方式,使得我們不得不承認她是一個維爾托夫意義上的電影眼睛人,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又只能說她是一個不純粹的電影眼睛人。與維爾托夫的平民電影相比,她的電影帶有更多的貴族氣息,她醉心於生活的「美」,卻並不關心生活的全部,她擅長拍攝紀錄片,但工作起來更像是一個故事片導演,她拒絕承認《意志的勝利》是一部宣傳電影,但恰好因為它是「藝術」的,所以才有煽動性,她從不關心政治,所以才會被政治利用。里芬斯塔爾與維爾托夫這兩個偉大的電影眼睛人,各自代表了本雅明所指出的兩條對立的藝術路線:政治的審美化(法西斯主義)與藝術的政治化(共產主義) 。在這里,「藝術政治化」中的政治,不應理解為欽定的政治,而應理解為關涉到我們每一個人權利的政治。維爾托夫的「電影真理報」曾用電影的形式為這種政治確立了一種典範:一種「自下而上」的、不是從上級命令出發的政治。維爾托夫的電影實踐告訴我們,人民有權通過電影眼睛來記錄和觀察自己的生活。這一號召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❿ 大二戰,小情色
1.布達佩斯之戀
導演:諾夫·舒貝爾
編劇:NickBarkow/諾夫·舒貝爾/RuthToma
主演:艾麗卡·莫露珊/約阿希姆·科爾/斯特法諾·迪奧尼斯/本·貝克/AndrásBálint
類型:劇情/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德國/匈牙利
語言:德語/英語/匈牙利語
上映日期:1999-10-21
片長:112分鍾/Argentina:113分鍾(MardelPlataFilmFestival)
又名:憂郁的星期天/憂郁星期天/狂琴難了/黑色星期天/GloomySunday
簡介:布達佩斯之戀發生在1930年代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拉士路和伊蓮娜經營的餐廳憑著一首歌曲而舉世馳名,這首「憂郁的星期天」不單打開聽眾的心扉,其憂郁之情更深入知音者的心窩。年青鋼琴師安拉斯為伊蓮娜創作這首歌,目的並非想憑歌寄意,萬料不到伊人竟同時對兩位俊男傾心。這段不正常的三角戀情在互相遷就下總算順利展開,正當三人自得其樂之際,德國籍青年漢斯韋克突然出現,他被那歌曲吸引,也被伊蓮娜的艷光迷倒,一見鍾情,甚至向她求婚,可惜被婉言拒絕。漢斯後來成了德國軍官,成為匈牙利的統治者,他最終還是將酒店老闆送上到了集中營,鋼琴師也自殺了。酒店老闆死後,女主角懷孕,事隔N年,在納粹軍官重至酒店的時候,女主角和兒子用毒葯毒死了他。當時同樣在演奏《黑色星期天》。影片告訴我們,音樂不是殺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背後深層的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