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德國取景的電影
韓國電影《柏林》2013 取景就在柏林 另外樓主查一查 火線戰將 和 火線幹探 的取景地點吧
導演: 柳承莞
編劇: 柳承莞
主演: 河正宇 / 韓石圭 / 全智賢 / 柳承范 / 帕斯奎爾·阿萊亞爾迪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動作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韓國
語言: 韓語
上映日期: 2013-01-31(韓國)
片長: 120分鍾
又名: 柏林檔案 / The Berlin File / In Berlin
『貳』 德國沃夫斯堡停車場取景的電影作品 一個外國的電影吧!就記得搶一個箱子。
你說的是《碟中諜4》吧,電影的最後時刻,男主和反角在類似沃爾夫斯堡停車場的場景里打鬥,搶奪一個白色的密碼箱,實際上那是核彈的發射控制箱。
『叄』 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是不是在德國取過景,在哪個城市
雖然電影名為《布達佩斯大飯店》,但取景地並不在匈牙利,主要取景於德國東部,尤其是德累斯頓、格爾利茨和薩克森小瑞士國家公園。
『肆』 給我介紹一些德國所拍攝的優秀電影吧
《再見列寧》吐血推薦~!!!!!!!!!
片名:Good bye, Lenin!
譯名:再見列寧
導演:沃爾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
主演:丹尼爾·布魯赫Daniel Bruehl
凱薩琳·薩斯Kathrin Sass
片長:118分鍾
類型:喜劇
上映日期:2003年2月9日(柏林電影節)
官方網站:www.good-bye-lenin.de
2003年第53屆柏林電影節最佳歐洲影片藍天使獎
簡介:
在丈夫逃往西德後,充滿熱情的東德共產黨員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她的黨和一對兒女,並嚴格按照社會主義的要求撫養教育他們。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臟病發作,昏迷過去。在她不省人事的這段時間里,德國已經是天翻地覆:柏林牆倒了,她所摯愛的民主德國也解體了。
克里斯蒂娜蘇醒後,醫生叮囑她的兒子阿歷克斯,任何刺激都將是致命的。為了不打擊卧病在床的母親,阿歷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隱瞞起德共下台,德國統一的消息,假裝柏林牆還依舊矗立。於是就在他們那間小小公寓里,阿歷克斯盡力演出著一場民主德國繁榮昌盛的鬧劇,從食品到服飾,甚至偽造電視新聞,盡管外面早已換了一番天地,但這方小世界裡歷史似乎停滯了,或者說兒子藉著對母親的愛而改寫、創造著歷史……
『伍』 德國柏林景點有哪些
勃蘭登堡門
1788 至 1791 年由 C.G.朗漢斯 (C.G. Langhans) 設計的勃蘭登堡門 (Brandenburger Tor) 位於柏林市中心, 坐落在巴黎廣場 (Pariser Platz) 旁,是舉世聞名的柏林標志性建築。 隨著 1961 年柏林牆的建造,勃蘭登堡門在其後 28 年間始終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城門。 作為德國重新統一的標志和象徵,它凝聚著這座城市的當代與歷史。 勃蘭登堡門前後各以六根多立克式立柱為支撐,通道只對行人開放。 著名的女神四銅馬 (Quadriga) 雕像於 1794 年安放在城門上,展現勝利維多利亞 (Viktoria) 女神駕駛一輛四馬兩輪戰車的英姿。
政府區
跨過威廉大街 (Wilhelmstraße) 的一條道路橫穿新舊政府區 (Regierungsviertel) 和使館區 (Botschaftsviertel),通往勃蘭登堡門 (Brandenburger Tor) 和國會大廈 (Reichstag) 方向。 政府區將新老建築巧妙結合,極具代表性又不失典雅之風,聯邦總理府 (Bundeskanzleramt) 尤為醒目。 您可在此瞭望國會大廈 (Reichstag),柏林最重要景點之一。 英國明星建築師諾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為其設計的圓形玻璃穹頂魅力無限,牢牢吸引各國遊客的目光。
柏林電影節
與美國奧斯卡頒獎禮一樣,德國柏林電影節 (Berlinale Filmfestspiele) 是這座城市最隆重的文化事件之一,也是國際電影界最重要的盛事之一。 這場匯聚明星與新星、藝術與商業、光彩與魅力的頂級盛宴,吸引著 27 萬遊客及 4000 名記者的關注和參與。400 部影片在此爭芳斗艷,這里通常是它們的世界或歐洲首映之處。 這是一次聲勢浩大的集會,也是一個相約電影、討論電影的節日。 國際化影院、獨立的影院、藝術的影院、年輕的影院、德國電影新發現、「遙遠的」電影國度、實驗性影院:柏林電影節囊括萬象於其中[3] 。
博物館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博物館島」(Museumsinsel) 坐落於柏林市中心,是全世界遊客甚至柏林本地人都十分熱衷參觀的最具吸引力的景點之一。 這座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館群之一由老博物館 (Altes Museum)、新博物館 (Neues Museum)、老國家美術館 (Alte Nationalgalerie)、博德博物館 (Bode-Museum) 和佩加蒙博物館 (Pergamonmuseum) 五部分構成,展覽無與倫比的世界級文化瑰寶,帶領參觀者一路從兩河流域到埃及、希臘、羅馬、拜占庭、伊斯蘭世界,再到中世紀、現代, 及至 19 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堪稱一場精彩絕倫的藝術與文化之旅。
弗里德里希劇院
弗里德里希皇宮劇院 (Friedrichstadtpalast) 是德國最值得推薦的 20 世紀 20 年代傳統歌舞劇院。 它為觀眾奉獻奢華的歌舞劇、燈光與色彩襯托下的迷人演出,以及各種舞蹈和雜技表演,傾力打造輝煌與魅力——此外,各國演藝明星也紛紛在這個充滿文化歷史氛 圍的舞台上登場亮相。 這座位於弗里德里希大街廣場 (Friedrichstraße Platz) 附近的劇院可以容納近 1,900 名觀眾,也用作各種規模媒體活動的舉辦場所。
哈克庭院
哈克庭院 (Hackesche Höfe) 以其獨特的環境講述著柏林米特區 (Berlin-Mitte) 的歷史和這里曾經的生活方式。 這里是德國最大的庭院區,1977 年成為文物保護建築。 這片極受歡迎的建築群重新喚醒了真正老柏林片區的生命。 在典型的柏林後院氛圍中,藝術畫廊、電影院、劇院、音樂廳、酒館、餐館、酒吧、可愛的小店鋪、大公司的旗艦店等完美融合,異彩紛呈。
柏林牆博物館
柏林牆博物館 (Mauermuseum) 於 1962 年柏林牆建成不久後對外開放。它位於極富傳奇色彩的過境關卡查理檢查站 (Checkpoint Charlie) 旁邊,記錄了德國分裂的歷史,是這座城市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作為世界強國之間斗爭的標志,查理檢查站曾是當時內城最著名的檢查點。 查理檢查站旁的柏林牆博物館常年展出柏林牆歷史及諸多相關主題——從前東德國家安全到反對、抵抗,再到 1989 年 11 月 9 日柏林牆倒塌。
猶太人紀念碑
位於威廉大街 (Wilhelmstraße) 北端、勃蘭登堡門 (Brandenburger Tor) 附近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 無聲訴說著那源於柏林的無以名狀的罪行。 在近 19,000 平方米的土地上,豎立著由紐約建築師彼得艾森曼 (Peter Eisenman) 設計的 2,711 根碑柱。 波浪起伏的碑柱區地下設有一個「信息廳」(Ort der Information) ,以展覽的形式再現歐洲猶太人遭迫害和殺害的情況。 這是一個悲傷之地、撫慰之地,或許還是一個寬恕之地,但更是一個永不忘卻之地。
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 (Berliner Dom) 建於施普雷島(Spreeinsel) 北部,是柏林最大的教堂,德國新教教會中心之一。 每年有成千上萬名國內外遊客慕名前來教堂參觀,遠不止教區和這座城市的居民。 教堂於 1894 年至 1905 年由尤利烏斯·拉什多夫 (Julius Raschdorff) 設計建造,這座帶有巴洛克和義大利文藝復興鼎盛時期風格的大教堂是德國最重要的教堂建築之一。 穿過盧斯特花園 (Lustgarten) 的公園小道就可到達教堂正門。
凱撒-威廉教堂
1895 年 9 月 1 日落成的凱撒-威廉紀念教堂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是一座融入了哥特式元素的新羅馬式建築。 著名藝術家們為其鑄造了宏偉的馬賽克裝飾、浮雕和雕塑。 1943 年 11 月,這座教堂在一次空襲中被摧毀;其塔樓廢墟不久後被布置成紀念碑,並最終成為這座城市西部的標志性建築。 由埃貢·埃爾曼 (Egon Eiermann) 設計的新教堂於 1961 年 12 月竣工,以其藍色的玻璃牆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內部音效聞名於世:站在這座百萬人口大都市的市中心,竟然可以聽見大頭針掉在地上的聲音。
206區購物中心
柏林206區購物中心(Departmentstore Quartier 206)
柏林中心。弗雷德里希大街上,在御林廣場和勃蘭登堡門,阿德龍酒店和國立劇院之間,映入人們眼簾的是歐洲最美麗和最高檔的購物天堂之一:206區百貨商廈。它堪與世界大都市相配的星級建築出自著名的紐約建築師事務所Pei, Cobb, Freed & Partners之手,採用玻璃棱鏡、地中海中庭和威尼斯馬賽克的建築風格值得細細品味。 奢華時尚的服裝、化妝品和室內裝飾品! 在這里,您將發現阿瑪尼,愛馬仕,寶緹嘉,卡地亞,杜嘉班納,普拉達,拉爾夫勞倫,華倫天奴,范思哲,軒尼詩,凱蘭帝筆,萊柏妮美容化妝用品,唐那凱倫(DKNY)、艾特羅 (Etro)、斯坦伯麗 (Strenesse)、史瑞莉 (Gabriele Strehle)、古琦 (Gucci)、B54 光學眼鏡 (Optiker B54)、Out of Asia 家居用品店的身影。柏林206區購物中心(Departmentstore Quartier 206) 為您精選世界各地最美(也最奢侈)的用品、收藏品和服裝,部分商品更是德國市場上的「首發品」。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 (Jüdisches Museum Berlin) 是每位柏林遊客的必游之地。 這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博物館由建築師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設計,其常年展覽邀您進入一場德國猶太史的探索之旅。 在從中世紀到現代的 13 幅時代影像中,向遊客介紹猶太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藝術品、照片、信件,以及猶太文化在德國的互動元素和媒體站,展示著猶太人生活與德國歷史的密切聯系。 博物館還舉辦各種專題展覽進行補充和完善。
德國歷史博物館
現今的德國歷史博物館 (Deutsches Historische Museum) 由兩座建築構成:位於菩提樹下大街 (Unter den Linden) 的軍械庫大樓 (Zeughaus) 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巴洛克式建築,這里常年舉辦「德國歷史——圖片與見證」展 (Deutsche Geschichte in Bildern und Zeugnissen),陳列的 8,000 多件展品在歐洲背景下為您講述德國歷史。 由著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 (I. M. Pei) 設計的現代展覽館 (moderne Ausstellungshalle) 分為四層展區,舉辦大量專題展介紹重要歷史事件。
白湖猶太公墓
白湖猶太公墓 (Jüdische Friedhof Weißensee) 是歐洲最美麗的地方之一。 這里以特殊的方式映照出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 猶太人社區的繁榮興旺,同時也訴說著他們毀滅的慘劇。 這座公墓建於 1880 年,有 115,000 座墳墓,是歐洲現存面積最大的猶太人公墓。 20 世紀 70 年代,這里被列為文物保護建築。 在公墓主路旁和特別修建的榮譽墓地中,安眠著榮譽猶太公民;這里還建有一座紀念碑,悼念被納粹殺害的猶太人。
萬湖
每到陽光普照時,萬湖 (Wannsee) 總是吸引著柏林人的眼光。 這里不僅彌漫著遠離大都市愜意散步的悠閑氛圍,也是水上運動愛好者們的真正天堂。 這里交通便捷,距萬湖市郊火車站 (S-Bahnhof) 僅幾分鍾路程。這里項目多樣,您可以游泳、潛水、劃船、賽艇、駕駛帆船——盡情享受輕鬆快樂的一天。 如果乘船游覽萬湖,周圍的各式園林將為你奉上壯麗美景,一眾小湖灣是休憩和野餐的絕佳選擇。 在綠樹成蔭的花園飯店中品嘗柏林白啤 (Berliner Weiße) 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知名建築
亞歷山大廣場
亞歷山大廣場曾是東柏林的主要廣場,成為百貨公司、辦公大樓、高級飯店林立的商業中心。這里的柏林酒店高123.2 米,共39 層,是柏林第二高建築物。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368 米高的電視塔,建於1956~1969 年,它是柏林最高的建築,比巴黎鐵塔還高45 米。電梯只用4 0 秒鍾就把前來觀光的遊客送上207.54 米的旋轉咖啡屋。
勃蘭登堡門
勃蘭登堡門位於市中心,在菩提樹下大街西端,它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的象徵。這是柏林昔日18座城門中最後一座。早在1769年,查理大帝就提出建造勃蘭登堡門計劃,1788年勃蘭登堡門開始動工修建,1791年完工。這座庄嚴肅穆、巍峨壯麗的建築充分顯示了處於鼎盛時期的普魯士王國國都的尊嚴,仿古希臘雅典衛城城門的建築用乳白色花崗岩建成,寬60.5米,高11米,進深11 米,有5 條通道,中間的通道寬於兩側的4 條通道,是專為皇家成員通行而設計的。6 根大型石柱支撐的門樓頂上,聳立著青銅鑄造的趕著一輛兩輪四馬戰車疾駛的勝利女神。
菩提樹下大街
德人特別喜愛菩提樹,這種樹樹葉婆娑,清香撲鼻,很早以前,人們就把柏林市最好的一條街取名為「菩提樹下大街」。這條大街東起馬克思一恩格斯廣場,西至勃蘭登堡門,全長1390 米,寬60 米,已有300 多年歷史。街道兩邊4 行挺拔的菩提樹,像翠綠的長廊,筆直地伸向勃蘭登堡門。
柏林牆
柏林牆是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圍繞西柏林建造的界牆,始建於1961 年8 月13 日。柏林牆最壯觀的地段有2處,最嚴密的一處在波茨坦廣場,這里有兩道牆,兩牆之間有一大片開闊地,地上重重疊疊地擺著防坦克用的白色三角鐵架。另一處是勃蘭登堡門一帶,整個門在東柏林界內,往西走幾步就是柏林牆外牆,牆外北面是原德意志帝國的國會大廈。1989 年底柏林牆被推倒。1990 年10 月3 日兩德重新統一後,聯邦政府幾經周折終於在1993年春取得市民們的諒解,決定重建一堵象徵性的柏林牆。新柏林牆長只有70米,但完好的體現了原貌,崗亭、「死亡地帶」、鐵絲網等一應俱全,並定於當年8 月13 日開放,供遊人參觀。
博物館島
博物館島在柏林市中心,由新博物館、國家畫廊、佩加蒙博物館、博德博物館組成。因位於施普雷河的兩條河道的匯合處,故有博物館島之稱。這個小島街道整潔,綠樹成蔭,空氣清新,風景優美。島上的主要建築基本上都是博物館。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館最為著名。這里展出了許多古巴比倫、埃及、波斯等地文物。佩加蒙是約公元前200年間小亞細亞一個王國的首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博物館島受到極大破壞,戰後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工作。
國家歌劇院
柏林德國國家歌劇院位於在柏林市中心的菩提樹下大街,最初建於1743年。1843年劇院在一次大火中被毀,後又按原樣修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劇院再次毀於炮火之中,1951~1955年又重建。這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物,其外形以及內部的裝飾體現了德國民族建築和藝術風格。劇院內精美的雕像和繪畫,比比皆是。
共和國宮
共和國宮是柏林最大的現代化建築物,位於馬克思——恩格斯廣場南側。經過2年零8個月的施工,於1976 年4 月落成。為一長方形大廈,長180米、寬85米。大廈內有議會大廳、劇院、畫廊、飯店、商店、郵局、俱樂部等。議會大廳內有541 個議員座席和246 個列席者座位,周圍有小型會議室和休息室。
『陸』 《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是想傳達什麼
其實要看懂《布達佩斯大飯店》有點難,因為它確實太歐洲了。但是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就不要東說西說裝逼賣笑誤導群眾。扯犢子扯夠了,就該來點實用的。我知道自己先噴了人就難免被噴了,但是哪怕分享里遇到一個看得懂這些文字的朋友,也就算是朝聞道,死而無憾了。
整部電影除了向大師致敬就是在隱喻。如果說簡單的把它歸類為喜劇、懸疑、冒險、劇情,就太膚淺了。其實這更像是紀錄片、文藝片。紀錄片記錄的是劉別謙、希區柯克、卓柏林等人留下的經典電影手法,文藝片文藝的是歐洲文明衰落這一精神內涵。
要搞清楚它的文化背景,其實不得不提到兩個人—— 瓦爾特·本雅明、史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就不說了,原著作者,簡歷就太長了,挑幾個簡單而至關重要的特點來說:他是奧地利流亡作家、猶太人、歐洲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巴西自殺身亡。《布達佩斯大飯店》其實講的是歐洲傳統文明的衰亡史,具體一點講,其實講的是猶太人的流亡史,更細化一點,講的是茨威格離開逐漸衰亡的精神家園,心碎而死的自傳。
瓦爾特·本雅明,德國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評論家、「歐洲的最後一位文人」,流亡作家,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西班牙自殺身亡。他為什麼重要我不知道,但是在歐洲文科學術界,反正總是把他奉為大神的。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隨想錄》中哀嘆傳統講故事技術的消亡。《布達佩斯大飯店》用了四層講述結構,始終呈現的是一個身臨其境的講故事的過程,一個故事離不開一個講故事的人和一個聽故事的人,還有他們同時所處的環境。這是在向本雅明的思想致敬。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隨著工業化深入、世界大戰、納粹崛起,凡是和人文關懷、人道關懷、實用關懷相關的東西迅速衰亡,理性、集權、現代化、快餐化的東西在崛起,歐洲這塊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被鐵蹄蹂躪、精神強奸,物質上發達進步了,但是傳統消亡和丟失,人性也在淡漠。人們習慣了人雲亦雲,不再用心品鑒文藝,就更談不上思考和探索了,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一場華麗的演講就可以讓無數狂熱信徒走上戰場,也導致了那些有良知的作者們痛心疾首,本雅明和茨威格的自殺就是一種殉道。但是在戰爭年代,這些人都還想得到不斷寫東西,想得到哀嘆和自殺,這就很了不起了。有時候我們感嘆自己出不了有深度的東西,不能只怪作者和體制,而是整個土壤的養分和逼格就不夠,然後又不求甚解。就拿張馮二導來說,拍專業了你看不懂,沒票房,拍淺顯了你說人家低俗。不過噴歸噴,對姜文、陸川、寧浩三位大神的傑作,還是要膜拜的,人家已經學會了玩讓你一知半解的擦邊球。
在有了小說、報紙、電話、電報、電視的時代,人和人的關系被媒體取代了,人們把自己藏在麥克風的後面,交流減少了。相比起神話、史詩、童話的傳播方式和環境,以前作者和聽眾聚在一起講故事的現實被改變,以前一個故事需要大家聚在一起,口口相傳,這個過程需要融入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的共同經驗,而在現代化以後的世界,一個孤立的作家,在他與世隔絕的閣樓裡面沒有感情的量產作品來滿足一個群體的需要。實用關懷逐漸消失。隨著實用關懷的消失,歐洲文化的精神支柱也就倒塌了。
《布》這個名字其實是誤導人的,讓人以為故事發生在匈牙利,雖然匈牙利酒店業是很發達,一萬福林就可以租一套別墅來住,可《布》和匈牙利實質上卻沒有一毛錢關系。電影取景是在德國,原著隱喻是在奧地利。奧地利,小巴黎,歐洲的文化藝術的心臟,歐洲精神和思想的搖籃,也是希特勒「水晶之夜」排猶殺猶焚書坑儒的地方。故事的場景就是小說作者茨威格本人的祖國。還有旁證可以說明:愛德華·諾頓飾演的警察穿的既不是匈牙利制服,也不是德國制服,但是槍套、背帶、胸略、肩章卻是德式的,衛兵使用的步槍是毛瑟98k,筒形帽是普魯士軍人的傳統,上面搞個狐狸就純粹是賣萌了。而後來戰爭爆發封鎖邊境時上車檢查的士兵是清一色的德軍黨衛軍裝備,山型雙扣帽,帽徽是個II,現實里這個II是綉在德國國防軍中下級軍官的領章上的。佔領飯店以後,掛巨幅國旗,帶袖章,只有納粹有這個習慣,電影上旗幟和袖章是ZZ圖案,納粹是SS,或者卐字,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解釋,SS、卐都是雙閃電,那麼ZZ,不就是更直接的隱喻雙閃電么?導演明明可以直接掛出卐字旗,卻不這樣做,明明可以寫《維也納大飯店》或《貝希斯特加登大飯店》,卻要轉移到布達佩斯去,這就是欲蓋彌彰。
電影中的大堂經理,古斯塔夫,是個深色金發,年長、敏感的顧客歡迎,用自己巧舌和身體去滿足他們的角色。古斯塔夫自己也說,他自己可能是個雙性戀,這也是在暗示他的工作是滿足所有人精神上的一種需求。而他滿足的對象,是這個社會的精英貴族階層。這其實就是茨威格的自畫像。二戰前,茨威格是深受奧地利民眾歡迎的作家,他的作品有深度的實用人道關懷,所謂關懷,簡單地說,就是和社會及傳統有很積極的互動。這種文化上的互動,在電影里被用一種能夠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的庸俗的方式反映出來,大俗大雅,這也是實用關懷和人道關懷最好的體現。
《蘋果男孩》被定義為一副給古斯塔夫引來殺身之禍的價值連城的名畫。這幅畫是遺產,是歐洲貴族留給古斯塔夫的財富,是靠他細致入微,體貼熱心的服務勞動所換來的。蘋果在聖經中是慾望之果,禁果,而在歐洲語言中,也有勞動回報的意思。這幅畫的隱喻是要表達整個猶太民族精打細算,左右逢源,從耶路撒冷撒向全世界,逐漸繼承了歐洲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是他們應得的。而此時此刻,死者的兒子,家人站出來了,一個只關心財富,整理遺產很多天,才發現畫已經丟失了的實用主義者,他暴虐、瘋狂、粗魯,無視法律和契約,修改遺囑,謀殺律師,追殺證人,但是對遺產卻又有著變態的依戀,這像不像希特勒呢?作為同一文化的繼承人,他想佔有祖先的所有遺產,但是卻完全沒有繼承到其精髓,同時撕毀停戰條約,窮兵黷武,屠殺猶太人......
偷到這幅畫以後,在列車上,古斯塔夫曾對Zero說,我要死在這幅畫下面,你看得出來我和畫上那個男孩多像么?這不是玩笑,而是導演的暗示,暗示古斯塔夫自己就是猶太人,而蘋果就是他應該繼承的遺產和財富。然而分秒之後,他又說,我考慮把這幅畫賣掉,這就是猶太民族的真實寫照,從《出埃及記》到《辛德勒的名單》,都表現出猶太民族太過於精明富有而遭到全世界排擠的苦難現實,財富帶來的是妒忌和迫害,使他們沒有安全感,一直在逃亡。
十字鑰匙結社一章十分有趣,古斯塔夫一個電話,全世界各地的酒店同業者就第一時間,不惜代價,義無反顧的來幫他。這不得不讓人想到薔薇十字結社、郇山隱修會等,都是秘密結社,都是分布甚廣,都是能力通天,都是內部成員之間有求必應。這是典型的猶太人結社。這一章即是描寫茨威格被納粹迫害逃難途中受到同胞接濟和幫助,也是描述猶太人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現實中,茨威格是在巴西自殺的。然而電影中,古斯塔夫是在火車上怒斥納粹,被槍斃在冰冷的荒原里,茨威格和納粹叫板了一生,何嘗不希望勇敢的站出來和他們抗爭到底。但是現實里他沒有勇氣這樣做。而電影里就不一樣了,有傳承人、見證人ZERO,古斯塔夫要把這個種子保護和延續下去,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許,這是經過藝術加工後,茨威格最最理想的結局。
德米特里家的打手是個牛高馬大、少言寡語、出手殘忍、效忠主人的令人不寒而慄的男人,其戲劇形象就像弗蘭克斯坦(科學怪人),或者《007》裡面的鋼牙。他的戲就只有一個內容——追殺,殺人不見血。直到最後雪橇追車一幕,才讓人想起點什麼,他停好摩托車,豎起雪橇,以幾乎是軍姿的方式站在原地喝威士忌。皮衣、軍姿、殺人不眨眼、愚忠、恐怖、執行命令不動腦子,就是德國軍隊的寫照,尤其是黨衛軍或者蓋世太保的寫照。
懸崖上垂死的古斯塔夫說到:「你這個可悲的怪胎」,「毛瑟槍咔塔上膛,軍官歡喜呼喊」 這就是在說德國軍人了,要不然他怎麼不說中正式、柯爾特或王八大蓋咔塔上膛?
最後一章酒店裡的槍戰簡直就讓人忍俊不禁了,從每個人的出場順序,站位和手持的武器,就能看出隱喻。最開始是德米特里沖上樓,看見了古斯塔夫和Zero,然後給了個正面鏡頭,德米特里身穿黑色風衣,手腕上別著雙閃電袖章,以一個很囂張的姿態吼道:「蘋果男孩」在哪裡?這像不像希特勒一九三幾年時候的叫囂?然後古斯塔夫來了句:「管你屁事。"於是德米特里說我要把你打個稀巴爛。他從腳底掏出一支槍,此時對拔槍、上膛、舉槍、射擊四個動作給特寫,強調這是一把PPK。卡爾·瓦爾特兵工廠的PPK(卡爾·畢而瑟)是二戰時最著名最先進的手槍,納粹黨於1931年奪得政權後,由於該槍械輕、小,便於攜帶,性能傑出,此型手槍主要配發給高級將領、非作戰參謀人員、禮賓、蓋世太保等。
接下來就是武器博覽會了,一個武器代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陣營。
先是對面右1冒出來一個人,探頭觀望,此時他拿的槍看不清楚,但是他大吼一聲:「放下你的武器!」然後開槍掩護古斯塔夫。然後德米特里右邊出來一個人,手持毛瑟盒子炮,不由分說就站在他身後和他一起開槍。毛瑟盒子炮也稱為駁殼槍,一戰德國軍警制式裝備,後來被魯格P08取代,二戰時毛瑟主要出口給德國的盟國和仆從國,亦出口過給蔣中正以換取中國的稀有金屬。在西班牙內戰中也大量使用。這三個人之間的槍戰可以讓人聯想到二戰爆發前國際縱隊寡不敵眾對抗西班牙弗朗哥政權以及法西斯政權。他們的槍聲很快迎來了三個大傢伙——
接下來的三個人都是特寫,很有意思,第一個人端著一把誇張的長彈夾波波沙,先出來的是槍,然後才是人,他並沒有開槍,而是站在那裡觀望。這明顯就是在影射老毛子或者波蘭人。如果一把槍不能證明他的身份,那麼注意他的鬍子,斯大林也留著這樣性感的鬍子。
然後是拿著一把左輪手槍的眼睛哥,這把槍不是韋伯利就是恩菲爾德,二戰時只有英軍軍官使用左輪手槍。也出口給蘇聯和美國。二戰早期美軍的武器是英式的。美軍沒參戰以前使用的是英菲爾德,參戰以後研發了柯爾特M1911。還是看鬍子,給張西奧多·羅斯福的照片。
最後出場的長得像羅伯特德尼羅的傢伙手握毛瑟1910或者毛瑟1934,該型號為毛瑟手槍袖珍版,主要在一戰被美國大量進口,但是作為跟班,義大利、西班牙也想有一杯羹。
每個人拿著不同的槍在走廊里對射,導演肯定是別有用意的。
該片的結構分析,也不是用簡單的線性結構或者亂入結構就可以概括的,和它的配樂一樣,這個結構具有極強的中、東歐洲風格,因為本雅明和茨威格都受到這種影響。
本片是回字形,或者套娃結構。
開篇出字幕,特別提示要用指定屏幕尺寸觀看,這是提醒觀眾,我們看到的是第一層——電影的敘事。信息發送者是導演,接收者是電影觀眾。屏幕尺寸盡量接近故事發生的年代,避免敘事脫節。
然後影片開始,一個抱著書的女子走近作家的雕塑,電影結尾也以此收尾,這是套在第一層裡面的第二層,提醒我們,我們看到的是小說的敘事結構。信息發送者是寫書作者,接收者是讀者。
然後作家開始講故事,講一個他親赴故事發生地點,和還活著的Zero交流的故事,最後以作家自述結尾,這是第三層,是作家親自口授自身經歷,信息的發送者是寫書的作者,也可以說是他的書或者自述、自傳,但是不同於第二個層次的第三人稱視角,這里是第一人稱視角的。這一層也可以和上一層合並。
然後是Zero和作家在酒店,向作家講述他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共同經歷,以Zero在酒店乘電梯離開回房間為結尾。這是比較核心的一層,是Zero和作家面對面,親自口述的自己和古斯塔夫經歷的敘事結構。信息的發送者是Zero,接收者是作者,但是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對Zero的評價和內心語言,也算是參與到了故事的加工過程中。
最核心的是Zero向作家敘述的內容,是他和古斯塔夫親自經歷,一同用生命書寫的故事。
一層套一層,都給出了完整的開始和結尾,中間有穿插,但是原理不變。直到最後電影院亮燈,觀眾離席,這一層層敘事,才像洋蔥切面一樣完整再現,導演的講述才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整部戲是大腕雲集的,演員陣容已經強大到了變態的地步。
古斯塔夫扮演者,拉爾夫·費因斯,他是《英國病人》中憂郁的德軍飛行員,是《漢尼拔紅龍》中變態內向的連環殺手,是《哈利波特》中邪惡的伏地魔,是《辛德勒的名單》中冷血無情的集中營司令,除此以外,還扮演過無數經典角色,兩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大反派德米特里扮演者,阿德里安·布勞迪,《鋼琴師》裡面失魂落魄的猶太人,《1942》裡面憂心忡忡的白修德.......僅憑他往哪裡一杵,那時而陽光、時而清朗、時而憂郁的外表就可以贏得一片贊譽的奧斯卡史上最年輕得主。
警官亨克爾斯扮演者,愛德華·諾頓,《面紗》里不善言辭的生物學家、綠巨人、搏擊俱樂部裡布拉德·皮特的影子......
作家扮演著裘德·洛,《兵臨城下》里的瓦西里、《人工智慧》、《冷山》、《大偵探福爾摩斯》.......
打手喬普林,扮演者威廉·達福,《蜘蛛俠里》情感豐富的大反派,還有《野戰排》、《生死時速》、《英國病人》.......
管家瑟吉,飾演者馬修·阿馬立克,被某大導演稱為法國最會演戲的人。
律師科瓦奇,扮演者傑夫·高布倫,由於他特別喜愛扮演稀奇古怪的角色,所以經過鬍子、眼鏡、皺紋的修飾,你絕對想不起來他就是當年《侏羅紀公園》里那個帥氣的歌星,然後還曾用《天煞》、《變蠅人》這些科幻恐怖片把觀眾嚇傻。
監獄黑幫老大,哈維·凱特爾,經常就來點老大或者組織頭頭的角色,例如在《低俗小說》、《落水狗》這些劇裡面他就已經把有點點背的黑幫小頭頭這個角色演爛了。除此還有《壞中尉》、《計程車司機》、《漢尼拔紅龍》......數不勝數。
女演員、還有新人暫且不提,僅憑這幫外貌協會、超級大腕、老戲骨,就已經超值了。他們每個人戲份都不多,但是都發揮出自己最佳的水平,比如說愛德華·諾頓的嚴肅公證的研究者仲裁者形象,拉爾夫·費因斯的紳士形象,阿德里安·布勞迪的神經質的形象,裘德·洛的真相調查者的形象,哈維·凱特爾的混子長老、黑幫前輩形象,威廉·達福殘忍狡詐的形象被發揮到極致.......
其實就是一個逃亡的故事,為什麼還要再安排四層空間,無數大腕來演繹?這就是在向傳統講故事的技巧致敬了。廣播電視傳媒對傳統講故事的技術是一種極大的沖擊。在多快好省的年代,讀者能讀帖子就不看小說,能看視頻就不看電影,因為快節奏的生活已經無法讓我們再有那麼多時間去體驗完整美感的醞釀過程,反而習慣了感官上的無腦刺激。因此文藝創作人員們能把一個故事講簡潔明快了,就盡量不搞復雜,觀眾也沒那個耐心,據統計近半個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中剪輯鏡頭的使用量已經超越長鏡頭使用量的上百倍,只有眼花繚亂高大上的音畫,才滿足得了觀眾的胃口了,而這就好比飲鴆止渴,閾值調高了,技術革新又跟不上,作品沒有了靈魂,只有靠技術來包裝,電影院就難以再坐得滿了。然而本劇導演卻不厭其煩的耗費那麼多膠片,使用那麼多演員來重復這個故事,這即是在勇敢地緬懷我們已經丟失的傳統和習慣。大家已經習慣了吃快餐,很難滿足於咖啡和下午茶,導演不得不用牛叉的卡司把大家的眼球震住,然後再坐下來好好講這個故事。不過大腕們參演哪怕是一分鍾也是值得的,只有大師才看得到這樣大師級著作的潛力,哪怕獎杯難分,只要為其獻身一刻,就是和逝去的大師對話,就足以留名青史。
在作家的家裡,作家講自己的書;在酒店大堂里,門童對作家八卦Zero的傳說;在清真風格明顯的澡堂里,在酒店餐廳吃甜點的餐桌上,老Zero對作家講自己的傳奇;在逃亡路上,古斯塔夫對Zero講自己的經歷;在作家的紀念碑前,少女拿著小說緬懷......每一次講述,都脫離不開一個密切配合的環境,以及講故事、聽故事的人的親身參與,這,就是傳統講故事技巧的真諦。然而電影也表現出了講故事技巧的衰落,Zero和古斯塔夫是共同參與和經歷故事;作家是親臨酒店,從Zero口中繼承故事;女讀者只能通過書本腦補故事;而我們只有依賴電影驚鴻一瞥了。這就是現代性帶來的悲哀。導演的強大之處就在於,即使是用鏡頭語言,他也可以帶給我們一種身臨其境的懷舊快感,在今天,很多人除了秀事業線、秀高科技、秀呆萌,已經做不到這么好了。
我們見多識廣、有靈氣、有腦子的觀眾之所以會跨越時代和文化體驗到一種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美感,就是因為文化的本質和人性都是一樣的,只能用靈魂去感知。
2014,此劇必火,至少在西方世界是這樣。小說、劇本、表演、場景、色調、音樂,無以倫比。一部融合了《天使艾米麗》、《東方快車謀殺案》、《偷自行車的人》、《羅馬不設防》、《嗨,我的元首》、《大都會》、《弗蘭克斯坦》、《大獨裁者》等無數經典氣質的不朽神作!
『柒』 有沒有什麼在德國拍的電影或者節目最好是去德國、介紹德國的旅遊節目。
柏林蒼穹下
Liebe ist k?lter als der Tod / 愛比死更冷 / 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
德國電影 Rainer-Werner-Fassbinder 文藝片
Gripsholm / 生命可以重來
德國電影 文藝片
Heaven / 天堂賓士 / 疾走天堂
德國電影 Tom-Tykwer Krzysztof-Kieslowski 文藝片 [
Paris, Texas / 德克薩斯州的巴黎 / 巴黎,德州
德國電影 Wim-Wenders 文藝片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 布達佩斯之戀 / 憂郁星期天 德國電影 愛情片 Rolf-Schübel
Was nützt die Liebe in Gedanken / 誘惑假期 / 少年不羈的煩惱
德國電影 愛情片 青春片
Lola rennt / Run Lola Run / 羅拉快跑 德國電影 文藝片
再見列寧
導演:沃爾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
主演:丹尼爾·布魯赫Daniel Bruehl
凱薩琳·薩斯Kathrin Sass
《極地重生》影片的一開始是二戰結束後,一對母女在德國等男主角,可是男主角被蘇聯俘虜了,和其他好多德國俘虜一起被送到寒冷的西伯利亞做苦力,後來在戰俘營里一個德國醫生的幫助下,他逃出了戰俘營,後來一直逃,中途還遇到了兩個蘇聯獵人,還有一個小村莊被一個女人相中了,後來因為蘇聯的那個戰俘營的那個長官很不甘心,一直要抓他,他就一直逃,逃到西亞那邊,後來還遇到了一個全身西裝的神秘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