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大導演們的詳細資料。如:張藝謀,王晶,徐克,張之亮,杜琪鋒,劉偉強,麥兆輝。。。。
張藝謀
出生日期:1951年11月14日
生肖:兔 星座:天蠍座
籍貫:陝西西安
出生地:陝西西安
職業:導演、攝影師、演員
學歷: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個人簡介及工作成就(獲獎情況):
1968年初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
後在陝西咸陽國棉八廠當工人。
1978年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
1982年畢業後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影師。
1984年拍攝影片《黃土地》,充分調動攝影手段,以獨特的造型表現出黃土高原的拙樸渾厚,於1985年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法國第七屆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第五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方人柯達優秀製片技術獎
1987年主演影片《老井》,同年獲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1987年導演影片《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頌揚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融敘事與抒情、寫實與寫意於一爐,發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於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三十八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第五屆辛巴威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故事片真實新穎獎,第三十五屆悉尼國際電影節電影評論獎,摩洛哥第一屆馬拉卡什國際電影電視節導演大阿特拉斯金獎;1989年獲第十六屆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廣播電台青年聽眾評委會最佳影片獎。
1990年導演影片《菊豆》,同年獲法國第四十三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首屆路易斯.布努埃爾特別獎,西班牙第三十五屆巴利亞多里德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穗獎、觀眾評選最佳影片獎,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大獎--金雨果獎。
1991年導演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同年獲義大利第四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艾維拉諾塔莉特別獎;1992年獲義大利全國奧斯卡獎(大衛獎)、最佳外語片大獎、義大利米蘭電影協會觀眾評議本年度外語電影第一名大獎。
1992年導演《秋菊打官司》,同年獲義大利第四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92年優秀影片獎、榮譽獎。
1998年導演影片《一個都不能少》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和優秀導演獎;98年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1999年導演影片《我的父親母親》獲第20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
2000年導演影片《幸福時光》
張藝謀獲:
1995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全世界十大傑出導演之一
1995年美國克羅拉多國際電影節:傑出成就獎
1995年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終生成就獎
1996年美國《娛樂周刊》被選為當代世界二十位大導演之一
拍攝故事片:
1984:《一個和八個》(與蕭風合作)
《黃土地》
1986:《大閱兵》
演出影片:
1987:《老井》
1989:《古今大戰秦俑情》
導演故事片:
1987:《紅高粱》
1988:《代號"美洲豹"》(與楊鳳良合作)
1990:《菊豆》
1991:《大紅燈籠高高掛》
1992:《秋菊打官司》
1994:《活著》
1995:《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1996:《有話好好說》
1997:《圖蘭多》(歌劇、義大利)
1998:《圖蘭多》(歌劇、中國紫禁城太廟)
1998:《一個都不能少》
1999:《我的父親母親》
2000:《幸福時光》
2002:《英雄》
2003:《十面埋伏》
2006:《滿城盡帶黃金甲》
② 簡述為電影成為一門獨立藝術做出巨大貢獻的三個人 並敘述具體功績
1、埃米爾·雷諾
埃米爾·雷諾(Emile Reynaud,1844年12月8日-1918年1月9日),19世紀的法國人埃米爾·雷諾(Emile Reynaud)被譽為是「動畫的鼻祖」。
他發明的光學影戲機奠定了動畫的技術基礎,是動畫放映系統最早的雛形。1907年,他設計出三維效果的立體電影。1918年,雷諾在塞納河畔伊夫里逝世。
2、路易斯·盧米埃爾
路易斯·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1864年10月5日-1948年6月6日),出生於法國,電影發明家、導演、製片人。
他為人類電影事業的進步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他和兄弟奧古斯特·盧米埃爾發明了電影攝影機,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公開售票的第一場電影。
3、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
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生於1842年8月28日,1890年9月16日失蹤,是一位法國發明家。
電影史學家將他視為真正的早期電影之父。他用單鏡頭攝影機在紙質膠片上拍攝了最早的運動影像。他是法國人,也在英國和美國工作。
(2)導演電影以及個人成就擴展閱讀
埃米爾·雷諾個人發明:1876年,雷諾決定為一個孩子製作一個光學玩具,在轉盤活動影像鏡(Phenakistiscope)和西洋鏡(Zoetrope)的基礎上,他設計了活動視鏡,並於1877年12月21日申請了專利。該設計用12面鏡子拼成圓鼓形,彩色的圖片條裝在其中。
當玩具旋轉的時候,反射出每一幅圖片,而不需要復雜的機械裝置。圖片條展現了清晰、明亮、不失真的動畫效果,並且沒有抖動。他在巴黎租了一套公寓,將活動視鏡商業生產,在1878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展出,引起轟動。
③ 馮小剛和張藝謀,陳凱歌相比,你認為誰的導演功底更厲害
作為影視創作中心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在程度上決定了導演的素質和修養而已,不影視作品的風格也影響了導演的藝術風格和性格,更加體現了導演看待事物的價值觀和修養觀。與此同時,作為中國導演最為熱火的馮小剛,和張藝謀,陳凱歌相比,我認為張藝謀的導演工地最為厲害。因為從他排練今年的2022年冬奧運會的開幕式到閉幕式,都出自於中國元素主成分中國式浪漫,可謂是浪漫到機制,可是中國人才知道的中國人的點。從而也可以看出他在拍電影中注意的各個細節,以及電影的成就。
而馮小剛和張藝謀,陳凱歌三個人都是中國的頂級導演。這三個人都有拿的出彩的作品。一部作品,觀眾看的都是熱血沸騰。作為他們三個的其中一部嘆為觀止,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 和陳凱歌的貓妖傳,其實他們三個的其中一部作品都是大家備受所愛。這三部電影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精彩亮相,而這三部電影性質卻都是不一樣。所以說這三個人的導演風格不同。就是因為風格不同,每個人所喜歡的也不同,可以說這三位導演都有各所千秋。
對於他們三個導演的電影,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更加皆為地氣,而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都是一些特效偏多,而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最為蓬勃大氣,畫面感充足。
雖然說這三個導演都是各有千秋,每一部的電影都是非常出彩的,而每部電影都是由個人喜歡來規定,他們三個人就如同江湖中的三劍客,橫穿電影界中,不管是什麼樣的電影,那可謂都是時代的電影江山。受到了無數影星和觀眾的眼裡,他們只要出演的作品,都是代表著中國的作品和電影。他們已經把電影融為了藝術的階段,而他們已經把藝術都解剖出來,根據不同的需求拍攝不同的電影,所謂都是極致精華。不是,他們三個的性格和風格也是不同,根據個人的風格和興趣,塑造了電影的人物形象也有不同。不管再有人物不同和性格不同,我還是比較喜歡張藝謀導演所導演的電影。
這三位導演,你們所喜歡誰的電影呢?
④ 關於著名導演的問題
太多了,寫不下了,我只說中國的吧
鄭正秋
編導故事片:
1913:難夫難妻(與張石川合作)
1926:小情人 一個小工人
1927:二八佳人 血淚碑 楊小真
1928:黑衣女俠 俠女救夫人 血淚黃花(前集)
1929:血淚黃花(後集) 刀下美人 戰地小同胞
1930:桃花湖(前後集)
1931:紅淚影 玉人永別
1932:自由之花
1933:春水情波 姊妹花
1934:再生花 女兒經(與洪深、張石川、沈西苓等合作)
電影劇作:
1922:滑稽大王游滬記 擲果緣 大鬧怪劇場 張欣生
1923:孤兒救祖記
1924:玉梨魂 苦兒弱女 好哥哥
1925:最後之良心 小朋友 上海一婦人 盲孤女 早生貴子
1927:掛名的夫妻 俠風奇緣 山東馬永貞 車遲國唐僧鬥法
1928:美人關 火燒紅蓮寺(第一集) 大俠復仇記 女偵探
1929:新西遊記
1930:娼門賢母
1931:恨海
導演影片:
1927:梅花落(上中下集)
1928:白雲塔 碎琴樓
1935:熱血忠魂(與張石川、徐欣夫、吳村等合作)
演出影片:
1922:滑稽大王游滬記 擲果緣
1924:苦兒弱女 誘婚
張石川
張石川(1890-1953),中國電影導演,事業家。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的導演。
1916年,他創辦幻仙影片公司,將文明戲《黑藉冤魂》搬上銀幕。
1922年由他和鄭正秋等人發起組織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他的主要作品有:《火燒紅蓮寺》第五至第十六集的編劇;《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第一至第十六集、《白雲塔》、《孤兒救祖記》、《擲果緣》、《難夫難妻》等片的導演;《黑籍冤魂》中的男演員之一。
沈浮沈浮,原名沈哀鵑,又名百寧。天津人。家境貧寒,早年失學,曾做小販、照相館徒工。1924年入天津勃海影片公司任演員,自編自導自演無聲喜劇短片《大皮包》。1933年在上海加入聯華影業公司,曾任《聯華畫報》編輯,後任編導。先後編導《出路》、《無愁君子》等影片。所作電影劇本《狼 山喋血記》被認為是較優秀的國防電影作品。抗日戰爭爆發後,與陳白塵、白楊等組織上海影人劇團,輾轉至重慶,導演舞台劇《草莽英雄》、《 兩面人》、《日出》、《雷雨》、《 霧重慶》、《群魔亂舞》等,同時創作話劇劇本《重慶二十四小時》、《 金玉滿堂》、《小人物狂想曲》等。 抗戰勝利後到北平,任中電三廠副廠 長,編導影片《追》。後至上海,加入昆侖影業公司。1948年編導影片《 萬家燈火》,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充分表現了下層知識分子覺醒的過程。 1949年編導《希望在人間》,導演手法細膩含蓄,生活氣息濃郁。同時還參與編寫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 建國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19 56年導演影片《李時珍》。同年赴蘇聯考察寬銀幕立體聲影片導演業務。 1958年導演了中國第一部寬銀幕立體聲影片《老兵新傳》,於1959年獲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後相繼導演《萬紫千紅總是春》、《北國江南》、《曙光》等。其中《曙光》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 。其創作態度嚴謹,富於探索精神; 風格朴實沉厚,抒情意味濃郁;結構布局和節奏處理,尤見功力。曾任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一屆委員、第二至四屆常務理事,中國影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等職。編導故事片1926:大皮包 1933:出路1935:無愁君子 1937:聯華交響曲·三人行天作之合自由天地1946:聖城記1947:追1948:萬家燈火(與陽翰笙合作編劇)1949:希望在人間 電影劇作 1936:狼山喋血記1949:烏鴉與麻雀(與王林谷、徐韜、趙丹等合作)導演故事片1954:斬斷魔爪1956:李時珍1959:老兵新傳萬紫千紅總是春1963:北國江南1979:曙光演出影片1926:大皮包1936:迷途的羔羊1937:藝海風光·電影城
鄭君里,曾用名鄭重,千里。1911年生於上海,原籍廣東中山,中國著名電影演員、導演。自幼家境貧寒,進義學念書。因酷愛藝術,讀到初中二年級,毅然中途輟學,考入南國藝術學院戲劇科學習,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1929年夏,在南國社參加《莎東美》、《卡門》等劇的演出,與陳白塵等創辦《摩登》戲劇半月刊。1931年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起草《最近行動綱領——現階段對於白色區域戲劇運動的領導綱領》。同時,他還加入摩登劇社、大道劇社,演出《乞丐與國王》、《血衣》、《亂鍾》等劇。1932年,加入聯華影業公司為基本演員,先後在《火山情血》、《奮斗》、《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近20部影片中擔任主要或重要角色,並參加上海業余劇人協會,演出《娜拉》、《大雷雨》等劇。在銀幕和舞台上,以形體動作灑脫自如,並善於把握並表達角色的內在情緒,富於藝術魅力而成名。抗戰爆發後,任上海救亡演劇三隊隊長。1940年,在重慶加入中國電影製片廠,任新聞影片部主任,歷時兩年,赴西北、西南地區拍攝各兄弟民族團結抗戰的長紀錄片《民族萬歲》。1943年,參加中國藝術劇社,導演了《戲劇春秋》、《祖國》等劇。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任昆侖影業公司編導委員會委員。1947年,與蔡楚生合作編導《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雖是在老藝術家指導下的電影導演學步之作,卻已顯露出他作為一名電影導演的非凡的稟賦與才華。翌年,他參加了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的集體創作,並單獨執導了該片,以強烈的使命感和鮮明的時代感,真實地記下了蔣家王朝的「最後罪惡史」。影片在人物刻劃、場面調度、鏡頭處理,以至細節運用等方面,都體現出他對電影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表現能力。影片於1957年榮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50年代後,他的電影導演藝術步入鼎盛時期,影片《宋景詩》(與孫瑜合導)場面宏偉,氣勢磅礴,反映了當時魯西農民起義的真實面貌。他執導的《林則徐》和《聶耳》,被譽為「紅燒頭尾」,是上影向建國1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1961年導演的《枯木逢春》以精雕細刻的手法和富於詩情畫意的鏡頭畫面,動人地描述了血吸蟲病人苦妹子從絕症中獲得新生及一家人在新舊社會悲歡離合的遭遇。影片較好地借鑒了傳統藝術的經驗,體現了他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懈的銳進精神。長期以來,他還致力於電影、戲劇的翻譯和著述。《論抗戰戲劇運動》,在1939年曾以單行本出版。進入40年代後,他即以開始《角色的誕生》的構思和撰稿。在他的藝術道路上,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迄今以出版的論著有《角色的誕生》、《畫外音》,譯著有傑希.波里斯拉夫斯基的《演講六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自我修養等。鄭君里是一位擅長駕馭「重頭戲」著稱,以拍攝人物傳記片見長的電影藝術家。1969年因文革遭受迫害死於監獄。他曾是上海市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委員,中國影協、劇協常務理事、上海影協常務理事。
費穆,字敬廬,號輯止,1906年生於上海。中國電影導演。
1916年費家遷居北京,因長年苦讀,致左眼失明。後開始接觸電影,撰寫影評,辦電影雜志,翻譯英文字幕和撰寫說明書。
1932年至上海任聯華影業公司導演。同年執導了《城市之夜》,反映人民疾苦,這部電影充分顯示出他的導演才華。之後,他又陸續導演了《人生》、《香雪海》、《天倫》。
1936年由他導演完成影片《狼山喋血記》,被認為是國防電影的代表作。抗日戰爭爆發後,費穆拍攝了《北戰場精忠錄》。「孤島」時期,導演了《孔夫子》、《世界兒女》及京劇戲曲片《古中國之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租界後,費穆轉向戲劇舞台。抗戰勝利後重返影壇。
1947年,他執導了由京劇大師梅蘭芳主演的戲曲片《生死恨》。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達到了建國前戲曲片拍攝的最高水平。
1948年,導演《小城之春》。
1949年5月去香港,創辦龍馬影片公司,執導影片《江湖兒女》,片未竟而病逝。
費穆憑借《小城之春》開啟了中國詩化電影的先河,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開始發現費穆,認為他把中國傳統美學和電影語言進行完美的嫁接,開創了具有東方神韻的銀幕詩學。
姓名:謝晉 出生年月日:1923年11月21日 生肖:豬 星座:天蠍座
籍貫:浙江 出生地:浙江省上虞縣
學歷: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
個人簡歷及工作成就(獲得獎項):
1923年 11月21日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在家鄉度過童年,並上了一年小學。
三十年代隨父母遷居上海繼續讀小學。
1938年 赴香港讀中學。
1939年 回上海就讀於大夏附中、稽山中學高中,業余時間到華光戲劇專科學校、金星電影訓練班學習,指導老師有黃佐臨、吳仞之等,並參加由於伶等人支持的學生戲劇活動,在多幕劇《岳雲》中扮演岳雲。
1941年 考入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話劇科,受教於曹禺、洪深、焦菊隱、馬彥祥、陳鯉庭等名家。
1943年 就讀於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後主動輟學,跟隨馬彥祥、洪深、焦菊隱去重慶中國青年劇社工作,在《少年游》、《槿花之歌》、《黃花崗》、《雞鳴早看天》、《郁雷》等戲中擔任劇務、場記和演員。這一時期,確立了向導演專業發展的藝術志向。
1947年 在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導演專業復學,導師余上沅。
1953年 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
1983年 作品:《秋瑾》(導演)義大利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4年 作品:《高山下的花環》(導演) 獲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剪輯獎;第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一等獎;《文匯報》、《中國電影時報》新時期十年電影獎(1977一1987)故事片獎、導演獎。
法國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5年 美國十大城市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6年 作品:《芙蓉鎮》(導演) 獲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美術獎;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獲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水晶球獎」,(演員徐松子獲「捷克戲劇家協會評委獎」);捷克第40屆勞動人民電影節榮譽獎;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頒發的1989年發行影片評論獎、最佳外國故事片評論獎;法國第1屆蒙彼利埃電影節「金熊貓獎」。任第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委員。前後曾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塔什於電影節、阿爾及利亞電影節、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評委。
1988年 作品:《最後的貴族》(導演) 獲第1屆中國電影節榮譽獎。
任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任第5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任第7屆中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第1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1989年 任第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
1991年 作品:《清涼寺鍾聲》(導演)《啟明星》(導演)1992年 8月8日謝晉——恆通影視有限公司成立於上海,任公司總經理、法人代表。美國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93年 作品:《老人與狗》(導演) 獲上海電影評論學會1993年「十佳影片」獎。2月任上海謝晉——恆通明星學校校長;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任第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任第8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第2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1995年 作品:《女兒谷》(導演)獲1995年第4屆全國大學生電影節特別榮譽獎。5月任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院長;謝晉——恆通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6年 任第6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
1997年 作品:《鴉片戰爭》(導演) 獲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錄音獎、最佳道具獎、最佳男配角獎;1997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上海影評人獎「永樂懷」1997年「十佳影片」榮譽稱號。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 1998年 任第4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獲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頒發的中華文學及藝術家金龍獎「當代電影大師」稱號。任第9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個人榮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出版《我對導演藝術的追求》。
擔任副導演的影片: 《啞妻》(48年,大海大同電影廠)《雞毛信》(53年,上影廠)擔任導演的影片:
《女籃五號》(57年,上影廠,57年獲世界青年聯歡國際影片展覽「銀質獎」,58年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紅色娘子軍》(60年,上影廠,獲第一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64年獲第三屆亞非電影節「萬隆獎」)
《大李、老李和小李》(62年,上影廠)
《舞台姐妹》(64年,上影廠,獲第二十四屆倫敦電影節英國電影學會年度獎、第十二屆葡萄牙菲格臘.達.福日國際電影節評委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榮譽獎——國際電影導演獎。
《天雲山傳奇》(80年,上影廠,獲第一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第四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牧馬人》(81年,上影廠,獲第六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高山下的花環》(84年,上影廠,獲第八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芙蓉鎮》(86年,上影廠,獲第六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卡羅維伐
利國際電影節大獎
《最後的貴族》(89年,上影廠)
《清涼寺鍾聲》(91年,上影廠)
《啟明星》(92年)
《老人與狗》(93年)
《女兒谷》(95年)
《鴉片戰爭》(97年,峨眉廠,獲第十七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三次擔任「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擔任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塔什干電影節、阿爾及利亞電影節、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評委。
獲獎情況及代表作:
《大李、小李和老李》、《秋瑾》
《女籃五號》獲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
《紅色娘子軍》獲1962年首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等4項獎,第3屆亞非電影節上獲得「萬隆獎」第3名
《舞台姐妹》獲第24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學會年度獎
《啊!搖籃》獲1979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天雲山傳奇》獲得1980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首屆金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4項獎,第4屆百花獎最佳影
片獎
《牧馬人》獲1982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6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高山下的花環》獲1984年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第8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芙蓉鎮》獲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水晶球獎
張暖忻簡介
張暖忻(1940—1995) 於196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以《沙鷗》一片獲1982年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接著又拍攝了《青春祭》、《北京,你早》。張暖忻是紀實美學最早的實踐者。她的幾部作品,顯示了她在電影美學上的不懈的探索。《沙鷗》中以新穎的電影語言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敘述形式,《青春祭》中營造的含蓄、飽滿而又溫煦的意境,《北京,你早》中以生活流和紀實風格顯示出來的潛在激情,在中國藝術電影創作中是獨樹一幟的。
作品:
雲南故事
青春祭
沙鷗
南中國1994
你好,北京
閨閣情怨
鄭洞天,河南羅山人,生於重慶,在上海讀中小學,現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73年,被分配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先後任過文學編輯,導演助理等工作。1976年,鄭洞天調回北京電影學院任教,並從事電影創作。先後與謝飛等合作導演了《火娃》、《向導》等片。後者獲得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1981年,鄭洞天與徐谷明合作導演了影片《鄰居》,獲得次年的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影片被視為第四代導演早期的抗鼎之作,確立了「紀實美學」的風格。此後,鄭洞天又先後拍攝了《鴛鴦樓》、《秘闖金三角》、《人之初》、《劉天華》、《台灣往事》等影片。
鄭洞天除了擔任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還曾擔任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這使他比一般的電影學者更能深切的體會和認識到電影作為工業的基本特性以及電影作為工業對個人化電影創作的巨大制約(他自己的創作實踐就證明了這一點)。鄭洞天任電影學院教師以來,為中國電影事業培養了不少導演人才。同時,在電影評論、電影藝術創作等方面都有較高的建樹,他的評論文章,論文在電影界有一定的影響。
作品
台灣往事
鄭培民
故園秋色
人之初
秘闖金三角
鴛鴦樓
鄰居
向導
火娃
吳貽弓,男,漢族,1938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大學文化。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任上海海燕電製片廠導演助理。1977年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1983年4月當選為上海第六屆政協委員。1984年任上海電影局副局長,兼任全國影協副主任、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1985年3月任上海電影總公司總經理。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1989年1月後,任上海電影局局長、中共上海市委委員、上海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第六屆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文藝一級導演。中共第十屆、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導演的影片有《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等。《巴山夜雨》(合作)1981年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城南舊事》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和1984年第十四屆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
黃蜀芹(1939-),導演,原籍廣東番禺,生於上海。1964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曾任《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等影片的執行副導演。1983年,其獨立導演影片《青春萬歲》,於次年獲蘇聯塔什干國際電影節紀念獎,1984年的《童年的朋友》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首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1987年,黃蜀芹與人合作編劇並導演影片《人鬼情》,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法國第十一屆克雷黛國際婦女節公眾大獎。1996年,執導兒童片《我也有爸爸》,獲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由錢鍾書同名小說改編的著明電視連續劇《圍城》,為黃蜀芹贏得了1991年第十屆全國電視飛天獎二等獎和最佳導演獎;首屆國際電視節金熊獎等。1996年起兼任上海新文化影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⑤ 中國每代電影導演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哪些
第五代的發軔之作是張軍釗1983年在廣西廠率先舉起大旗、一發沖天的《一個和八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崛起被認為是以影片《黃土地》為標志。代表作有陳凱歌的《黃土地》(1984年)、《大閱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別姬》;張藝謀的《紅高粱》(讓國內外觀眾、評論界集體大驚失色的處女作)、《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我的父親母親》、《英雄》;馮小剛的《甲方乙方》(1997)、《不見不散》(1998)、《沒完沒了》(1999)、《一聲嘆息》(2000)、《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田壯壯的《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藍風箏》;吳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李少紅的《紅粉》、《戀愛中的寶貝》;黃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嘍,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何平的《雙旗鎮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寧瀛的《找樂》、《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管虎《頭發亂了》,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賈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寧浩《綠草地》等。第四代導演」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導演有理論有實踐,是這一時期獲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導演力量。主要代表人物吳貽弓、吳天明、張曖忻、黃建中、滕文驥、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於本正、顏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為、王君正等。第四代導演尋找歷史底蘊,更多地表現對歷史和現實、對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交叉契合點的捕捉。在反映現實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看到歷史與文化如何制約著、創造著影片中人物的行動。是真實化的紀實美學。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為第一階段。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第二代導演--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創造者「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第二代導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盡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沖突、戲劇程式。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其中的代表作有吳永剛的《神女》,夏衍的《春蠶》,費穆《城市之夜》,孫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東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漁光曲》以及沈西苓和袁牧之的《桃李劫》等等蔡楚生出生地為上海。祖籍:廣東省潮陽縣(現為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集星村。 出自博文:
http://hi..com/%CD%F5%BA%B1man/blog
⑥ 美國著名導演及影片介紹
1.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這是毫無爭議的,再難找到一位導演在商業與藝術間游刃有餘,把商業與藝術結合的天衣無縫.他的電影不失娛樂,同時兼備極高的藝術性,而更多的則是人文關懷,這就是他區別於好萊塢另兩為超級大導盧卡斯和卡梅隆的地方.
http://ke..com/view/1322921.html?wtp=tt
2.喬治·盧卡斯 這是對各位大導演的訪談記錄.星戰公映那年,郎·霍華德23歲,「當電影結束時,我一句話沒說,走出劇場,又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買票,又看了一遍。」他後來成為盧卡斯的弟子,出師後導演了《魔繭》、《阿波羅13》、《美麗心靈》等科幻影片和科學家傳記片。
那年,詹姆斯·卡梅隆也是23歲:「看《星球大戰》讓我驚喜得要尿褲子。我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天哪,誰做的?我告訴自己,嗨,伙計,我也要拍這樣的電影。我就這樣辭去了卡車司機的工作。」7年後他導演了科幻巨片《魔鬼終結者》,又過10年拍了《泰坦尼克》。
那年,彼得·傑克遜只有15歲:「看《星球大戰》改變了我的一生。多麼神奇,又多麼貼近我們平凡人的人生,那是外星,可一樣臟兮兮,很親切。」眾所周知,長大後,他導演了《指環王》三部曲。
那年,斯皮爾伯格31歲:「那些特效跟真的一樣,讓我眼花繚亂。我愛死它了。故事好演員也好。」他本來就是盧卡斯的好友,兩年後,他接連導演了《第三類接觸》、《E.T》、《侏羅紀公園》、《迷失的世界》、《人工智慧》、《少數派報告》等科幻大片,《世界大戰》也將在今年下個月全球公映。
那年,雷德利·斯科特40歲:「看了《星球大戰》,我傻眼了。我對我的製片人說:『我們還等什麼?這么棒的東西居然不是我拍的。」他急起直追,兩年後導演了《異形》,又過三年拍了《銀翼殺手》,在影史十大科幻片中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一。
http://ke..com/view/23592.htm
3.雷德利·斯科特 斯科特是位才華橫溢的大導演,他的《銀翼殺手》和《異形》位列影史最經典科幻電影第一和第四.近年他的《角鬥士》掀起了史詩片浪潮,《黑鷹墜落》其高超的鏡頭語言,剪輯水準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人說他帶動起好萊塢的史詩風潮,也親手用《天國王朝》毀掉了史詩片.然而,有多少人看過導演剪輯版的《天國王朝》?
http://ke..com/view/327741.htm
4.彼得·傑克遜 《指環王》成就了傑克遜,傑克迅造就了《指環王》.他的《指環王》達到了既巧奪天工而又渾然天成的境界,完美這個詞也許最適用於《指環王》三部曲.
http://ke..com/view/232953.htm
5.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在藝術道路上堅持不懈的他成為銅臭的好萊塢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不可饒恕》開始,佳作不斷,給影迷們帶來了一次次心靈的洗禮.
http://ke..com/view/97012.htm
6.馬丁·西科塞斯 隨便挑選他的幾部代表作中的一部就能使他名留影史.但是每每在奧斯卡搬獎典禮上看見他失落的背影,總是有些悲傷.
http://ke..com/view/943260.htm
7.奧利弗·斯通 最倍受爭議導演恐怕非他莫屬了.
http://ke..com/view/243089.htm
8.詹姆斯·卡梅隆 將老詹排這么後也非本意,只是他近10年不拍故事長片實在另人失望.
http://ke..com/view/274765.htm
9.呂克·貝松 他的電影總給人以似好萊塢而又非好萊塢的感覺.詭異這個詞我覺得最能形容他的電影.
http://ke..com/view/28409.html
10.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畢竟他多年沒有佳作問世了,但是《教父》影響至今不衰.
http://ke..com/view/276657.htm
個人喜歡詹姆斯·卡梅隆,因為《泰坦尼克號》和《終結者》
⑦ 張藝謀的主要成就和主要導演風格特徵
主要成就:獲得過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紅高粱》)。
導演風格特徵:善於運用鏡頭表現故事內容,重視畫面的色彩對視覺的沖擊。這和張藝謀本身是學攝影出身有很大關系
⑧ 張藝謀都導了那些電影
張藝謀
職業:導演、攝影師、演員。
出生日期:1951年11月14日
生肖:兔 星座:天蠍座
籍貫:陝西西安
出生地:陝西西安
職業:導演、攝影師、演員
學歷: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個人簡介及工作成就(獲獎情況):
1968年初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後在陝西咸陽國棉八廠當工人。
1978年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
1982年畢業後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影師。
1995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全世界十大傑出導演之一
1995年美國克羅拉多國際電影節:傑出成就獎
1995年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終生成就獎
1996年美國《娛樂周刊》被選為當代世界二十位大導演之一
拍攝故事片:
1984:《一個和八個》(與蕭風合作)
《黃土地》
1986:《大閱兵》
演出影片:
1987:《老井》
1989:《古今大戰秦俑情》
導演故事片:
1987:《紅高粱》
1988:《代號"美洲豹"》(與楊鳳良合作)
1990:《菊豆》
1991:《大紅燈籠高高掛》
1992:《秋菊打官司》
1994:《活著》
1995:《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1996:《有話好好說》
1997:《圖蘭多》(歌劇、義大利)
1998:《圖蘭多》(歌劇、中國紫禁城太廟)
1998:《一個都不能少》
1999:《我的父親母親》
2000:《幸福時光》
2002:《英雄》
2003:《十面埋伏》
⑨ 成龍都有那些成就
成龍(Jackie Chan,1954年4月7日-),原名陳港生,出生於中國香港,中國香港男演員、導演、電影監制,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他早年以武師身份進入電影圈,其後自導自演多部作品,主演的《尖峰時刻》《警察故事》等電影多次打破國內外票房紀錄,數次獲金馬獎、金像獎等榮譽,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史上20位最偉大的動作影星」第一位。2020年12月24日,參演的電影《北京晚9朝5》定檔在中國內地上映。
中文名
成龍
外文名
Jackie Chan
生肖
馬
主要榮譽
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台灣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第54屆亞太影展傑出成就獎、世界十大傑出青年、2004年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
別名
房仕龍、元樓、陳元龍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星座
白羊座
血型
AB型
原名
陳港生
出生地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島中西區
出生日期
1954年4月7日
職業
演員、導演、動作指導、製作人、編劇、歌手
畢業院校
中國戲劇研究學院
代表作品
警察故事、醉拳、尖峰時刻、十二生肖、神話
⑩ 張藝謀是不是國內所有導演中,成就最高的
張藝謀從攝影師到演員再到導演,他在任何一個職業上都做到了最好,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就獲得了優秀攝影師稱號,主演的第一部電影拿了三座影帝,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就奪得金熊獎,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中國電影發展歷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幾乎涉獵了各種題材的作品,從逼真的細節和浪漫的主體的文藝片到意想豐富,色彩豐富沖擊感強烈的商業片,再到場面宏大文化內涵豐富的大型歌舞劇,2008年奧運會和2022年冬奧會開閉幕式則將他的藝術成就推到了頂峰,這是其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代表作有紅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我的父親母親、英雄、金陵十三釵、歸來、影、一個都不能少,十面埋伏,狙擊手,歌舞劇晚會,圖蘭朵、印象劉三姐、印象西湖、
主要榮譽:
兩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兩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第5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
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影片
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
第0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第0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
第1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
第35屆開羅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新中國60年文藝界十大影響力人物
法國文學藝術榮譽勛章和騎士勛章
第0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導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