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戶彩飾演的李香蘭的片子叫什麼
李香蘭 2007年
地區:日 本
語言:日 語
主演:上 戶 彩
上映:2007年2月
集數:2集
類型:劇情
2. 李香蘭是誰
李香蘭(1920年2月12日-),出生名山口淑子,日本人。生於中國奉天省撫順市(即今中國遼寧省撫順市),祖籍日本佐賀縣杵島郡北方村(現已並入武雄市),是從事電影的演員與歌手,李香蘭是抒情女高音,而且受過正式的西洋聲樂教育,很擅長美聲唱法。後任日本參議院參議員。
左起為:白虹、姚莉、周璇、李香蘭、白光、吳鶯音
李香蘭的歌曲代表作計有《夜來香》、《賣糖歌》、《戒煙歌》、《防空歌》、《恨不相逢未嫁時》、《花香為情郎》、《第二夢》、《海燕》、《不要告訴我》、《進酒杯莫停》、《三年》、《蘭閨寂寂》、《梅花》、《小時候》、《十里洋場》、《分離》、《歌舞今宵》、《只有你》、《心曲》等。
演出電影
1938年:蜜月快車、富貴春夢、冤魂復仇
1939年:白蘭之歌、東游記
1940年:支那之夜、熱砂的誓言、孫悟空
1941年:蘇州之夜
1942年:黃河、迎春花
1943年:萬世流芳、我的夜鶯、賽昂的鍾、戰斗的大街、誓言的合唱、莎勇之鍾
1944年:野戰軍樂隊
1948年:我一生中光輝的日子、熱情的人魚
1949年:流星、種種人生、歸國、在拂曉里逃出
1950年:初戀問答、女人的時代、丑聞(導演黑澤明)
1951年:東方就是東方(Japanese War Bride美國電影)
1952年:霧笛、戰國無賴、上海的女人、風雲千兩船
1953年:擁抱、天上人間(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1954年:禮拜六的天使
1955年:金瓶梅(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1955年:竹之家(House of Bamboo美國電影)
1956年:白夫人的妖戀
1957年:神秘美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1958年:一夜風流(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東京的休息
1993年,寫成《李香蘭自傳-戰爭、和平與歌》一書。一本自傳。原書曾在1992年至1993年期間,於《東京新聞》及《中日新聞》連載,後來集結成書出版,內容是大鷹淑子憶述自己在中國當演員、日本戰敗回國、從政及促進中日關系友好等事情。
《前言》:為連載集結成書時李香蘭所寫的引言。
《在經過半個世紀的北京》:記述大鷹淑子在1992年獲邀到中國北京老家重訪的情況,及回想她年青時期在這里居住過的往事。
《「李香蘭」的誕生與訣別》:記述「李香蘭」的得名、在中國當演員為日本政府拍攝「國策電影」,以及與名流人士交往等等的情況。
《戰後過明星的日子》:講述她在戰後的軍事法庭獲判無罪及返回日本、在日本及美國拍攝電影、在百老匯音樂劇演出,以及與野口伊沙姆的一段婚姻等事情。
《主持電視節目》:記述她嫁給大鷹弘,以及她退出電影界,轉為擔當電視節目主持、出國進行采訪等情況。
《政治的世界》:記述大鷹淑子競選全國區參議院議員、從政,以及出訪中國、北朝鮮、中東國家等情況。
《今後還會繼續的工作》:講述她參予1990年代初,中日合辦的歌舞劇《李香蘭》的製作,以及她關心當時有關「李香蘭」戲劇等事情。
《後記》:為本書出版時李香蘭所寫的後記。
3. 求電影《國產007》裡面,周星馳彈鋼琴唱的那首歌的歌名謝謝!
張學友的<李香蘭>
還有國語哦,是:秋意濃
原唱是日本的玉置浩二
李香蘭
李香蘭,中國流行歌曲歷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她和中國的音樂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香蘭原名山口淑子,是在偽滿州國(今中國東北)南滿州鐵道工作的日僑山口文雄的女兒。1920年出生於的偽滿州國奉天(今沈陽市)郊區。但她小時候由於父親工作的關系,山口一家便遷移到撫順。12歲那年,山口一家在撫順遭遇到平頂山事件。因為文雄不但精精通於北京官話,而且當地有許多中國朋友的關系,被日軍懷疑他個中國游擊隊的間諜,因此第二年文雄辭掉撫順的工作,一家依靠文雄的中國藉干兄弟李際春將軍(沈陽銀行總裁),又遷移到奉天。「李香蘭」是李際春將軍給淑子起的中國名字。
李香蘭13歲時患了肺病。醫生勸她做一些鍛煉肺部的運動。但李香蘭自小不愛運動。後來她學校的同班的白俄同學柳巴契克勸告她為了恢復肺部健康最好學聲樂較好,並介紹一位原籍義大利的女高音瑪達姆?波多列索夫介給她認識。之後她開始學習聲樂。
瑪達姆?波多列索夫在奉天大和賓館(今遼寧賓館)舉行個人演唱會時,在老師的推薦下,李香蘭也穿和服唱了幾首歌曲。有一位奉天廣播電台職員也在大和賓館聽李香蘭的歌聲。因奉天廣播電台為了播送新節目「滿洲新歌曲」正好在找一位又會說國語又能看歌譜的中國姑娘,但能滿足這些條件的中國姑娘一直都找不到,故看到她演出的該職員馬上就邀請她參加的這個節目。她在節目當中作為中國姑娘李香蘭演唱了「漁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國歌曲。她在該節目的演出很受各方面的注意。從此、她以李香蘭為藝名。 同一時期,因為父親的鼓勵,並送她到北平(今北京)的中國人學校去念書。在北京,她在父親干兄弟潘毓桂(政治家)家作為乾女兒「潘淑華」開始在北京翊教女校上課。在北京,她不但修養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學到了中國人的想法以及生活習慣等。雖然學業很忙,但她還繼續在奉天參加電台節目。
聽到該節目的滿映(滿州映畫協會?日軍為宣撫當地人設立的電影公司)職員邀請她參加電影的演出。在滿映拍的第一部電影是「蜜月快車」。接著參加「富貴春夢」、「冤魂復仇」、「東游記」、「鐵血慧心」等片後,拍了「白蘭之歌」、「支那之夜」、「熱砂的誓言」、「孫悟空」、「蘇州之夜」、「迎春花」、「撒詠之鍾」、「你和我」等日本電影的拍攝。這些電影在日本很受歡迎,李香蘭在日本奠定了超級明星的地位。在這些電影當中,她唱過插曲「蘇州夜曲」、「我愛那顆星星」、「想兄譜」等歌曲。其中「蘇州夜曲」除了在上海由明星白虹灌錄中文版之外,也在歐美以「China baby in my arms」的歌名灌錄過英文版。而這些片子當中她所飾演的大部分角色是愛上日本男人的中國姑娘,當時她的人氣在日本轟動一時。但被日軍略國國土的中國人而言,這些侮蔑中國的片子是無法接受的。但當時的李香蘭不知這種中國人的看法,拚命地磨練自己的演技。
李香蘭雖然在「白蘭之歌」和「支那之夜」里演唱插曲,但這些片子的音樂製作人服部良一和日本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而李香蘭是和日本帝蓄唱片公司簽約。因簽約的唱片公司不同,故這些插曲的唱片是由和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的紅歌星渡邊濱子灌錄。而李香蘭灌錄的第一張唱片是由帝蓄唱片公司出版的「再會吧!上海」。李香蘭在帝蓄唱片灌錄了「何日君再來」等十張唱片後,和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紅睡蓮」(『熱砂的誓言』插曲)、「迎春花」(『迎春花』插曲)、「撒詠之歌」(『撒詠之鍾』插曲)、「我的夜鶯」(『我的夜鶯』插曲)等都是由她本人去灌錄成唱片。
這時期,李香蘭認識歷史人物川島芳子(清朝肅親王善耆的第十四女王?愛新覺羅顯仔)。李香蘭的本名淑子以日語念「YOSHIKO」,而芳子也念「YOSHIKO」。因此李香蘭叫芳子哥哥(因當時芳子愛扮男裝的關系,故芳子叫李香蘭這么稱呼自己)。當時她們之間的關系很好,但後來隨著李香蘭拍片忙起來,他們之間的關系也自然而然地疏遠了。
戰爭的時候,日本人生活是夠苦的。軍部禁止國民欣賞流行音樂,大街小巷聽到的都是軍歌。沒有任何娛樂。1939年李香蘭在東京日本劇場舉行個人演唱會時,因日本國民對娛樂非常飢渴,故很多聽眾都到劇場但進不去,最後排隊了劇場周圍七圈半。
李香蘭應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之邀,灌錄了「夜來香」、「海燕」兩首歌。因「夜來香」紅極了中國全土,中華電影公司邀請她參加電影「萬世流芳」的拍攝,並灌錄其插曲「賣糖歌」以及「戒煙歌」,除此之外還灌錄「忘憂草」、「第二夢」等唱片。其中「夜來香」以及「賣糖歌」成為中國流行曲史上的經典作品。
這部「萬世流芳」是李香蘭第一部拍攝的中國電影。當時中國觀眾以為李香蘭是個在北京出生的超級明星。因此在北京,李香蘭的人氣越來越大,但她本人對一直隱瞞著自己國籍扮成中國人繼續拍戲、唱歌覺得很難過。正好這個時候,北京記者俱樂部邀請她在北京開辦記者會。因此她就跟姓李的北京記者俱樂部幹事長商量。因為李幹事長與李香蘭父親是好友,所以知道她的國籍問題。原本李香蘭希望請李幹事長替她在記者會當中說她不是中國人,而是在中國出生的,愛中國的日本姑娘。但李幹事長說
「絕對不能贊成!也許有些中國人知道你是日本人。但他們也不想承認你個日本人。你非中國人不可。是北京出生的大明星。不要破碎我們的夢!」
她只好接受李幹事長的話。但記者會當中有一個年輕記者問她說道
「李香蘭小姐!你為甚麼拍攝『支那之夜』、『白蘭之歌』等拙劣的日本電影呢?那是侮蔑中國的片子。有損我們中國人自尊的電影。你不是中國人嗎?作為一個中國人為甚麼參加那種侮蔑中國的電影呢?今後首否還打算參加這些電影的拍攝?我想知道你真正的想法。」
李香蘭很想對記者們告白自己是日本人,但當然也不能這么說。她只好說道
「我錯了。當時我沒有考慮很多。那種電影的演出,我後悔極了。在這里向各位請罪。今後我再也不會做同樣的事。請原諒我的愚蠢。」
記者會結束後,她辭職了滿映,決心告別李香蘭。
1945年春天和夏天,李香蘭在上海舉行個人演唱會「夜來香幻想曲」。在這個演唱會,周璇等明星也過來送花束給舞台上的李香蘭。8月日本投降之後,李香蘭因曾拍攝過「支那之夜」等片子,故被告漢奸。1946年偶然地在上海重逢的白俄好友柳巴契克知道李香蘭被控告,為了挽救好友「YOSHIKO(=李香蘭)」特地去北京找李香蘭父母(當時戰敗國民不能隨便出去)拿戶籍證明書回到上海交給法廷,把它當做李香蘭是日本人的證據,後來法廷也承認她是日僑而不是中國人被判無罪,終於回到日本。同樣時期,另一個YOSHIKO?川島芳子因漢奸之罪在北京槍斃。李香蘭坐船回日本時,很偶然地在船上聽到的竟然是上海廣播電台所播放的,她自己唱的「夜來香」。
回國後,她以本名山口淑子開始演藝以及歌唱工作。回國第一張唱片是「熱情美人魚」(電影『熱情美人魚』的插曲)。後來,灌錄了很多唱片。其中「夜來香」日語版及電影插曲「東京夜曲」更是風行一時的名曲。這時期她在日本拍了「我生涯中最輝煌的日子」、「熱情美人魚」、「流星」、「人間模樣」、「歸國」、「曉的脫走」、「丑聞」、等名片。
五十年代初,她曾到過美國好萊塢參加「EAST IS EAST」的拍攝以及在百老匯參加歌舞劇「香格里拉」的演出。在美國,她結識了卓別林。正好他在這個時期拍攝「LIMELIGHT」。李香蘭喜歡「LIMELIGHT」插曲「ETERNALLY」,得到卓別林的允許,回國後灌錄其日語版「永遠」,之後在香港也灌錄其中文版「心曲」。
她也曾應香港片商之邀,到香港拍「金瓶梅」、「一夜風流」、「神秘美人」等片。其中「金瓶梅」的插曲「蘭閨寂寂」及「一夜風流」的插曲「三年」更是流行一時的名曲。
李香蘭在美國認識了日裔雕刻家ISAMU NOGUCHI。他們相親相愛,1951年結了婚。但因為雖然ISAMU是日裔,但由於國籍不同,此外李香蘭一年的大部分在日本工作,而ISAMU在美國。所以1956年他們倆離婚了。
1958年,李香蘭與日本外交官大鷹弘結了婚。拍完「東京假期」後,她就退出影壇和歌壇。1969年,應日本富士電視台之邀,以主持人及特約記者的身份涉足傳播界。
1974年,香蘭當選國會議員,到1992年退出政界為止,一直作為擔任外交的議員活躍在日本政界,積極致力於中日友好的音樂文化交流活動。
4. 電影《丑聞》中,有哪些是令你印象比較深刻的片段
序言:《丑聞》是由三船敏郎和李香蘭主演的一部劇情類型的電影,這部電影上映之後,許多人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那麼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在這部電影中有哪些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片段。
在黑澤明的這部電影《丑聞》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在經歷戰爭之後的物質和精神面貌。日本人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種開放。在當時的日本那個年代,如果男女一起出遊的話,被看作是一件非常丑的事。當時的娛樂圈,更以賣藝為目標。不像現在很多的藝人都通過炒作,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5. 求關於「李香蘭」的電影
2002年東京電視台製作播出了日劇《李香蘭》,為了紀念播出五周年,東京電視台在2007年2月11日製作播出了《李香蘭》的特別篇,分為滿洲篇和上海篇上下兩集。《李香蘭》改編自山口淑子的自傳小說,山口淑子是李香蘭的日本名字。她是一個在昭和初年活躍於中日兩國的,擁有離奇命運的女子。她的父親是在南滿州鐵道教中文的教師,父母在中國生下她,之後她被父親的好友李際春將軍收做養女,取了中文名字李香蘭。
6. 請問"李香蘭"是誰
惱春風/我心因何惱春風/說不出/惜酒相送/夜雨凍/雨點透射到/照片中/回頭似是夢無法彈動/迷住凝望你/退色照片中/啊,像花雖未紅……」
張學友的這首歌演繹的是上個世紀30年代一個對於中國百姓多少有些神秘的名字——
李香蘭。40歲以下的人很難感受其中以慢板帶出的既痴情又憂傷的氛圍,因為當時的上海是中國一個在文化感情上從來未曾有過的缺口。蜂擁而至的舶來文化和中國的新文化都在這里碰撞沖擊。然而,透過這位紅極一時的歌手,我們或許可以窺探到當時一些耐人尋味的情境。
生於中國的日本人
為了在上海走紅,李香蘭很早就已經找到並且認定屬於自己的那份閃爍氣質。她原名山口淑子,家人稱她為豆豆。她是日本人,1920年2月12日出生於中國遼寧省奉天(今沈陽)附近的北煙台,不久舉家遷往撫順。她的祖父山口博自幼酷愛漢學,仰慕古老的中國文化,所以在明治三十六年(1906年)從故鄉佐賀縣來到中國,並長久地居住下來。她出生之時,偽滿洲國打著「五族協和」的建國旗號成立了,許多日本人都認為一個新的時代即將拉開序幕,可事實卻相反。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名義上是偽滿洲國的元首,實際上卻只是個傀儡,實權則由日本關東軍掌握著,他們虐殺無辜以致民不聊生。目睹著中國大地哀鴻遍野、滿目瘡痍的慘狀,在沈陽鐵路局工作的父親山口文雄和同樣崇拜中國文化的母親石橋愛十分哀痛卻滿是無奈,他們只能把中日友好的希望寄託在這個出生在中國的女兒身上。他們將她許給當時任沈陽銀行總裁的好友李際春將軍做養女,李香蘭這個名字就是李際春起的,「香蘭」是他自己曾經用過的筆名,後來李香蘭就以此作為自己的藝名。
1943年,年輕幼稚的李香蘭滿懷著對中國和日本的愛,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來到北平,以「潘淑華」這個名字在北平翊教女中念書。「潘」是她的另一個義父——她父親的結拜兄弟,當時任天津市長的潘政聲的姓;「淑」是源於山口淑子之名;而「華」,則是出生於中國之意。這個名字當然也包含了希望中日兩國友好共處的意思。
北平翊教女子中學,是一所高、初中完備的女子中學。正是在那裡,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為今後的演藝事業打下了基礎。她在所著《我的前半生——李香蘭傳》中記載了當時學習的情況:「我從東北來投親,作為一個中國人——潘家的乾女兒——上了翊教女子學校,名叫潘淑華……上學時三人同路,放學時有時只剩我一個人。那時候,我常順路去北海公園,在無人的小島上練習漢語發音或查字典,也曾去過遠處的太廟。」
由於她從小天生麗質,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又有一副美妙的歌喉,當「李家有女初長成」時,她的藝術天分和特殊出身很快就被日本侵略者操縱策劃的偽「滿洲電影協會」相中。他們動員她入會,並決定將她大力包裝,作為中國歌星推出,為侵略政策鼓噪。年幼無知的她心中滿懷對偽「滿洲國」的無限希望,在日本奉天廣播電台新節目《滿洲新歌曲》中演唱了《漁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國歌曲,更以一曲《夜來香》而聲名大噪。於是,「歌星李香蘭」就這樣被推上前台,並且迅速在歌壇和影壇走紅,成為家喻戶曉的「超級巨星」。大紅大紫之後,李香蘭還陸續演了一些替日軍宣傳,或者粉飾日本侵略戰爭的電影。當時誰都以為她是中國人,這也為她帶來了以後的不幸。
隨著日寇侵華戰爭不斷升級,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美英兩國對日宣戰。日本成為世界人民的敵人,深陷泥沼之中。一面是殺氣騰騰,一面是歌舞昇平,在刀光劍影中,她的歌聲像攙和了迷魂葯的葡萄酒,在撫慰人心靈的同時也消磨其旺盛的鬥志。雖然身處亂世,她受歡迎的程度卻有增無減。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期,她在「日本劇場」的演出受到觀眾的熱情捧場,居然有7圈半的影迷包圍在她身邊,發生了混亂,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當時,她曾收到了日本外交大臣松崗洋右的長子松崗謙一郎的來信。信上說:「人的價值不能用有無名氣來衡量。人的價值並不表現在人的表面,你應該珍重自己。現在是個人價值被愚弄的時代,你必須更加尊重自己,否則只能被國家時局擺布。希望你永遠自尊自愛。」 這些話是耐人尋味的。在日本歷史最黑暗的一個時期,戰後被定為戰犯的松崗外相之子,給一個冒充中國人(或「滿洲人」),為日本的遠東政策效力的女明星寫這樣的信。這既讓人感受到了自由主義的力量,又讓人感受到自由主義的軟弱。它只能作為一種抵制,是不會成事的。
流利的中、日文,令人驚艷的外貌,以及猶如當時好萊塢玉女紅星黛安娜·杜萍的歐洲聲樂唱腔,完全體現了日本人對於中國女人的理想憧憬。就這樣,李香蘭成了關東軍推行戰爭政策中的「糖衣炮彈」。
歌者歲月
李香蘭的經歷是獨特的。雖然她是日本人一手製造的偽中國演員,拍攝宣傳日本的遠東政策的影片來慰問日軍,成為日本方面所需要的偽滿、中國的對日親善使者,但這些卻不
足以抹殺她在藝術上的全部成就。
她的歌聲婉轉動人,歌唱造詣高深。學生時代,她曾經跟隨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波多列索夫夫人學習花腔女高音,後來就在廣播電台擔任歌手,這是她的歌壇生涯的起點。她的一生演唱了無數經典情歌,據她自己在回憶錄《我的半生》中說,最受聽眾歡迎的三首歌是《何日君再來》、《蘇州夜曲》和《夜來香》。《何日君再來》是30年代的影片《三星伴月》插曲,雖然原唱是周璇,但她的演唱卻別具另種風情。就如她的幾幅老照片,艷而媚的臉,穿著旗袍,是東方但又不是中國的,眉眼間有一絲曖昧。《蘇州夜曲》是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以中國的旋律為基礎,參考了美國的愛情歌曲,專門為她編寫的。
《夜來香》恐怕最為大家所熟知,這首歌是百代唱片公司特邀作曲家黎錦光參考中國民間小調為她譜寫的,但其中旋律和節奏完全採用了歐美風格,譜成了輕快的慢倫巴,傳遍了燈紅酒綠的淪陷區。可惜這卻是一首至今沒有開禁的歌,雖然很好聽,很多人也只能私下唱它。她在為自己寫的自傳中說:「盡管這首歌很受歡迎,但流行的時間不長,後來日文版和中文版都禁止出售……理由是任何一首外國的軟綿綿的情歌都會使風紀紊亂。」不僅如此,1945年,她在上海因演唱這首歌還受到工部局的傳訊。她說:「他們懷疑我唱這首歌是期望
重慶政府或共產黨政府回來。」 直到後半生,她還念念不忘這首歌的詞作者黎錦光。1981年,她特地邀請他訪日,他們在雞尾酒會上登台高唱《夜來香》,一群「夜來香」迷則邊唱邊繞場一圈。
在自傳中,她還提到了另一首因被指責為「頹廢且挫傷士氣的敵國音樂」而被禁的歌曲——《離別的布魯斯》。這首歌深受日軍士兵的歡迎,當演員應要求演唱這首歌時,軍官雖假裝有事離開會場,卻也流著淚,躲在一邊悄悄欣賞。她的《三年》、《一夜風流》的插曲及《恨不相逢未嫁時》更是令歌迷聽後眷戀不已。1945年6月,當她在上海演唱會表演此曲時,處於戰爭對立狀態下的中、日歌迷都對她如痴如狂。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在上海的公開演出,兩個月之後,大戰結束,她就因「勾結日軍」的罪名被逮捕了。
除了唱歌之外,她還曾經在偽「滿映」、上海、日本、港台等地拍攝了不少影片。1991年4月,她親自挑選了自己拍攝的七部影片,參加香港電影節展映。這七部影片是:《支那之夜》、《賽昂的鍾》、《我的夜鶯》、《我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在拂曉里出逃》、《丑聞》、《白夫人之妖戀》。其中,《我的夜鶯》是她在偽「滿映」時代拍攝的片子,這部影片花了近兩年時間才拍成,耗資25萬日元,相當於一般電影投資的五倍。影片描寫的是父女二人悲歡離合的故事,她自己認為這「是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音樂片,也是日本電影史上一部真正的音樂片。」《我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是她於戰後回到日本後的代表作,由日本松竹影片公司攝制,描寫一個舞女愛上了殺死她父親的仇人,曾被評選為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五名。《在拂曉里出逃》是由黑澤明編劇的一出愛情悲劇,曾被評為當年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三名。《白夫人之妖戀》則是根據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改編的影片。《支那之夜》留給觀眾的印象則是一個美艷的中國女性及其甜美的歌聲。
她的歌聲給人們以夢想,她出演的電影也轟動一時。她拍攝了《木蘭從軍》與《萬世流芳》,在《萬世流芳》中她因扮演林則徐的女兒而蜚聲中國影壇。她對這兩部電影有不同的解釋,她認為它們完全可以被中國觀眾從愛國抗敵——抗日的角度去理解,她甚至說這是中、日雙方都能接受的電影。不過,她真正的紅火卻是上世紀50年代繼演出好萊塢電影及百老匯歌劇後,應香港電影公司之邀拍攝的幾部電影,有《金瓶梅》、《一夜風流》、《神秘美人》等等,其中的插曲都由她親自演繹並灌成唱片。雖然有人指責她出演的電影充滿日本軍國主義色彩,但是,藝術不可能完全成為軍國主義的宣傳工具。此外,她還參與拍攝了「紀實性藝術片」《黃河》和俄羅斯風格的音樂片《我的黃鶯》,並因後者而被蘇、日兩國的間諜跟蹤調查。對於這些,她說:「日本肯定戰敗,但正因為戰敗,所以更要留下好的藝術電影。當美軍佔領日本時,可以證明日本不只是拍了戰爭影片,也拍了不亞於歐美名片的優秀的藝術影片……」
愛情和友情
在一次為由日本人扶持的一份文學刊物《雜志》舉辦的納涼晚會上,李香蘭與張愛玲曾有過這樣一段交談。張愛玲說:「您就是到了30歲,一定還像個小女孩那樣活潑吧!」她
說:「也是啊,這些年老演淺薄的純情戲實在沒多大意思,我倒想演點不平凡的激情戲!」於是,張愛玲後來說道:「她不要那種太平凡的、公式化的愛,而要『激情』的。」
據陳歌辛的兒子陳鋼回憶,她與他的父親或許曾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充滿激情的上海之戀。陳歌辛為她創作了大量歌曲,如《夜》、《黎明》、《小溪》、《湖上》、《漁家女》、《恨不相逢未嫁時》、《忘憂草》及專為她寫的花腔女高音獨唱曲《海燕》等。當時, 上海交響樂團負責人草刈義夫先生和日本電視台訪問上海時,她曾告訴電視台的記者,當年她差一點嫁給了陳歌辛。而當記者問她為何在出版的自傳中隻字未提時,她笑道:「最重要的事是不能寫在書上的。」
1992年,當她再次來到上海時,陳歌辛已經去世。她一見陳鋼的面就迫切地詢問陳歌辛在世時的情況,追憶他們47年前深深的情意。臨別時,她對著陳鋼哽咽道:「我和你爸爸很好啊……」後來在東京再次見到陳鋼時,她還對他說:「你爸爸是個美男子,要不是因為有了你媽媽和你們,我就嫁給他了……」她一遍一遍地輕輕哼唱著陳歌辛為她寫的《忘憂草》:「愛人喲,天上疏星零落,有你在身邊,我便不知道寂寞。愛人喲,世界已經入夢,有你在身邊,我就不覺得空虛。我在泥中默念你的名字,忘去這煩憂的日子。愛人喲,雖然那似水流年無情,有你在夢里我的葉便長青。」
不管怎樣,出生在充斥日本侵略野心的偽滿洲國,以中國女演員之姿向日本表示恭順的她,絕對不可能成為愛情的詠嘆調。1952年回到日本後,她嫁給一位比她大15歲的美籍雕刻家諾古其,4年後分手。談到分手的原因,她說:「既不是因為第三者的問題,也沒有經濟問題,只是時間老不能湊在一起,才導致性格方面的分歧。」其實,他們在結婚前就約定了所謂的「離婚條件」:互相尊重對方,不影響對方的工作,一旦發生矛盾時,像朋友那樣和睦地分手。而結婚的四年裡,他們實際生活在一起的時間不足一年。
和諾古其離婚後,她應邀赴紐約演出歌劇《香格里拉》。在演出期間,她結識了日本派往聯合國工作的青年外交官大鷹弘。這位年僅28歲的日本青年每天都給她送一束鮮艷的玫瑰,還接連數次到後台來看望她。在如此大膽、熱烈的求愛下,他們很快就雙雙墮入愛河,最終結為佳偶。為珍惜這份難得的感情,和大鷹弘結婚後,她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大鷹淑子。不久,在丈夫的支持下,她退出影壇,成為日本國會議員(自民黨參議員),並連任18年之久。
雖然感情生活幾經波折,但難能可貴的是,她始終擁有一份珍貴的友誼。10歲時,在撫順小學讀三年級的她,在去沈陽秋遊的火車上,結識了一位與她同歲的、住在沈陽的俄羅斯猶太裔的少女——柳芭。她十分重視這個朋友,她說:「柳芭是我最珍貴的朋友。我之所以成為歌唱的李香蘭,是因為有了柳芭;我之所以成為活著的李香蘭,也是因為有了柳芭。柳芭像是神安排在我生活中的護身符,有時像太陽,有時像月亮,她永遠伴隨著我。」在柳芭的幫助下,她開始向蘇聯大劇院的著名歌劇演員波多列索夫夫人,也是柳芭家的朋友,學習花腔女高音。正由於波多列索夫夫人每年秋天在大和旅館舉行獨唱音樂會,「奉天廣播電台」的科長東敬三才發現了她,將她錄用為電台新節目的專職歌手,使她從此走上了演藝道路。回顧這一切,她感慨萬分地說:「不是嗎? 沒有柳芭,我不會去學唱,也就沒有唱歌的李香蘭!」不僅如此,柳芭對她還有救命之恩。在得知李香蘭被囚禁且即將被槍斃後,柳芭回到她北平家中,為她弄來了屬於山口家的日本戶籍證明,才使她免去了漢奸罪。
並不完美的愛情加上完美的事業和完美的友誼,就這樣,她為自己的前半生畫上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句號。
歸去來兮
歷史常常使人變得尷尬,使人感到一種撕裂身心的痛苦。中途島海戰後,日本節節敗退。隨著日本戰敗日的來臨,日本帝國所操縱的「偽滿洲國」13年虛幻的歷史也隨之落幕,
「偽滿洲國」滅亡,全國上下一時興起了討伐漢奸的行動。李香蘭這位紅極一時的影星、歌星,也被押上了審判台。
1946年2月,作為偽滿洲電影協會的主要演員,她被大家認定有協助日本侵略者作宣傳的罪行。檢察官最後判處她槍決,罪名是「身為中國人,卻和日本人共同拍攝冒充中國的電影,協助日本的大陸政策,背叛了中國」和「使用中日兩國語言,利用朋友關系搞間諜活動」。然而她心裡清楚自己從未從事過間諜活動,更未協助過日本的大陸政策。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她在法庭上出示了證明自己日本人身份的文件,法官宣布她無罪釋放。這個令人驚訝的事實使法庭上的人們憤怒了。面對大家的怒吼,她流淚唱起了歌,用歌聲表達對養育自己的中國的一片深情,同時對自己前半生的罪行作了深深的懺悔。歌聲引起共鳴,所有的人也用歌聲告訴她:「讓我們以德報怨。」
追蹤她的一生,人們難以理解為何她僅僅由於不自覺地唱歌和表演就險些被判處死刑。她本人單純善良,希望中日友好,卻被人利用、愚弄,成為日本侵華政策的工具,受到中國人民的仇視。由此看來,她不過是一個歷史的犧牲者,後來的種種遭際,皆因時代所致。「一個被時代、被一種虛妄的政策所愚弄的人,如果噩夢醒來後,能夠有機會對當時的行為反思,或者加以解釋說明,也是幸福的。」她對偽滿「宮廷掛」兼關東軍參謀長吉崗中將說的這些話,也可以作為她對於自己前半生的說明。
1946年2月29日,她含淚揮別上海乘船返回日本。回到日本後,她開始以日本女演員山口淑子的身份在日本影壇上繼續發展事業,並給自己起了個「香蘭山口」的名字。她自稱這個名字是「中日混合物」,是日本和中國的「精神混血兒」。這期間,她在導演黑澤明的指導下,再創個人影劇事業的新高峰,在美國的電影及音樂劇里扮演多個角色。1974年,她被選為日本的參議員,以政治家的身份活躍於社會舞台。同時她還與新聞撰稿人藤原作彌共同執筆寫作《在中國的日子——李香蘭:我的前半生》。通過這本自傳,她勇敢地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表達了「日中不再戰,我們同是黑發黑眼睛」的和平摯願。作為歷史的犧牲者和歷史的見證人,她還教育日本青少年牢記:「這全都是事實呀!」 1989年,日本富士電視台推出了據此改編的電視劇《再見,李香蘭》。隨後,淺利慶太先生又成功改編了音樂劇《李香蘭》。自1991年1月在東京的青山劇場首演以來,該音樂劇已經演出了184場,觀眾人數超過18萬。一個17歲的日本高中生高橋雅弘還曾寫信給淺利慶太道:「音樂劇《李香蘭》不僅告訴我歷史上的事件和時代背景,還告訴我戰爭的事實並給我怎樣與鄰國——中國一起開拓未來的啟示。」
1974年到1992年期間,李香蘭連續獲選擔任國會議員,協助日本與中國重修舊好。在「門戶開放政策」的後期思想提出之後,中國政府對她展開了歡迎的雙臂。而隨著她的自傳的發表以及經典專輯的復刻發行,她在新一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又重新獲得了傾睞。
兩個祖國,兩個母親
李香蘭稱日本為祖國,中國為故國。她說,她有兩個母親——一個是日本,一個是中國;她有一顆心——一半在日本,一半在中國。生活、歷史,包括關於中日關系的那一段回
憶,並不因為它的「不幸」、「不愉快」而化為烏有。中國對她有養育之恩,而日本國籍對於她又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特殊的身份使她的心一生都處於矛盾之中。
1937年,她以中國人的身份隨同學到中南海參加一個為紀念「一二·九」死難同胞而舉行的默禱會。會上大家紛紛表決心:有的要到南京去找國民政府,有的要去陝北參加紅軍,還有人表示要留下來戰斗到最後一口氣。當被問及「假如有日本軍侵入北京,該怎麼辦」時,她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說:「我,站在北京的城牆上。」對於既愛祖國,又愛自己故國的她,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站在北京的城牆上」或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正如她在自傳中寫的,「我只能這樣說」 。站在城牆上,從外面飛來的是日本炮火,從城牆裡面打來的是中國鉛彈,不管被哪一方打中,雙方的子彈「都能打中我,我可能第一個死去。我本能地想,這是我最好的出路。」
這種情緒困擾了她很久,她在自傳中曾描述過面對這種自相矛盾的無能為力和無比痛苦:「中國人不知道我是日本人,我欺騙了中國人。一種罪惡感纏繞著我的心,彷彿走進了一條死胡同,陷入了絕境。」她自己也幾次下決心公布自己是日本人的事實,但都沒有勇氣去做。盡管如此,由於從小生活在中國,她對中國的感情還是十分真實的。她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的歷史見證人。她經歷了「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目睹了「平頂山事件」,在一些日本人矢口否認這段罪惡歷史的時候,她敢於在日本右翼的重壓下鄭重而又沉痛地宣告:日本應該向中國人民謝罪!在自傳里,她的語言表達也經常是「要去日本了」、「要回中國了」。
1987年,她終於如願以償,以政治家、友好人士的身份回到上海尋找她那散發著夜來香的中國心和魂系夢牽的故國、故土、故人。1992年11月,她又應邀來華參加在桂林舉行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已經年逾古稀的她雖生活在日本,卻依然說著一口京片子。在北京逗留期間,她尋訪了當年的故居,雖然早已「舊貌變新顏」,但她仍能清楚地辨認出來。她還品嘗了北京的小吃,滿足了自己的濃濃思鄉情。隨後,她回到上海,在花園飯店再次見到了黎錦光,敘述起舊日情誼,兩位老人都淚流不止。會晤完畢後,她小心地攙扶著黎老先生一步步走出飯店。誰知這竟成了他們最後一次見面,第二年黎先生就謝世了。
同年,為慶祝中日建交20周年,四季劇團的負責人淺利慶太先生也率劇團繼1988年首次訪華後,攜音樂劇《李香蘭》再度訪華。在「李香蘭」故事發生過的地方——北京、長春、沈陽、大連公演15場。這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出面邀請的演出活動受到中日兩國高層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日本前首相竹下登還專程到大連參加《李香蘭》的首演式。四季劇團也派出最佳陣容,在戰爭結束47年後,又將「李香蘭」送回了她的故國。
該劇描寫了她波瀾起伏的一生,活生生地再現了那段日本侵華戰爭史,以此告誡人們莫忘戰爭,在國內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劇團每次演出都受到了觀眾盛贊,累計已經公演了近500場。
7. 李香蘭是誰她有怎樣的故事
曾為老上海「七大歌後」中唯一的外籍歌星的女星李香蘭(日本名山口淑子),於7日上午10點42分,因心力衰竭在東京自宅去世,享年94歲。
(李香蘭圖片)
告別了「李香蘭」的山口淑子,回國後跨入影壇,其間甚至想過要到好萊塢發展,後因故放棄。1958年,山口淑子與外交官大鷹弘墜入愛河,婚後改姓大鷹,並退出演藝界當起了外交官夫人。1969年,50歲的大鷹淑子圓了記者夢,當起了富士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還前往越南、柬埔寨、中東等戰爭前線,采訪過阿拉法特、曼德拉等風雲人物。1974年,頻頻在電視上出鏡的大鷹淑子在田中角榮首相的勸說下出馬競選,從此當了18年的參議院議員……
1975年,已是國會議員的山口淑子訪問平壤,路經北京時,受到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廖承志的盛情款待。1978年,她再次訪問了留下過青春足跡的北京、上海、哈爾濱和長春等地。同年8月,她含著淚水看了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的實況轉播。
1992年,山口淑子從參議院退休。3年前丈夫去世後,她選擇了獨居。其間,她仍擔任著「亞洲女性基金」的副理事長(理事長是前首相村山富市)。她希望以此促成日本政府向戰爭受害者、當年的從軍「慰安婦」道歉賠償。
相對於許多不願懺悔的日本國民,李香蘭從戰時就開始表露出懺悔的態度,或許是她至今仍獲中國人喜愛的重要原因。
(歡迎關注QQID:xsj163;微信ID:xsj274)
8. 李香蘭演的電影還能在哪裡看到
樓主想幹嘛?
以下內容摘自網路
由於她從小天生麗質,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又有一副美妙的歌喉,當「李家有女初長成」時,她的藝術天分和特殊出身很快就被日本侵略者操縱策劃的偽「滿洲電影協會」相中。他們動員她入會,並決定將她大力包裝,作為中國歌星推出,為侵略政策鼓噪。年幼無知的她心中滿懷對偽「滿洲國」的無限希望,在日本奉天廣播電台新節目《滿洲新歌曲》中演唱了《漁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國歌曲,更以一曲《夜來香》而聲名大噪。於是,「歌星李香蘭」就這樣被推上前台,並且迅速在歌壇和影壇走紅,成為家喻戶曉的「超級巨星」。大紅大紫之後,李香蘭還陸續演了一些替日軍宣傳,或者粉飾日本侵略戰爭的電影。當時誰都以為她是中國人,這也為她帶來了以後的不幸。
隨著日寇侵華戰爭不斷升級,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美英兩國對日宣戰。日本成為世界人民的敵人,深陷泥沼之中。一面是殺氣騰騰,一面是歌舞昇平,在刀光劍影中,她的歌聲像攙和了迷魂葯的葡萄酒,在撫慰人心靈的同時也消磨其旺盛的鬥志。雖然身處亂世,她受歡迎的程度卻有增無減。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期,她在「日本劇場」的演出受到觀眾的熱情捧場,居然有7圈半的影迷包圍在她身邊,發生了混亂,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當時,她曾收到了日本外交大臣松崗洋右的長子松崗謙一郎的來信。信上說:「人的價值不能用有無名氣來衡量。人的價值並不表現在人的表面,你應該珍重自己。現在是個人價值被愚弄的時代,你必須更加尊重自己,否則只能被國家時局擺布。希望你永遠自尊自愛。」這些話是耐人尋味的。在日本歷史最黑暗的一個時期,戰後被定為戰犯的松崗外相之子,給一個冒充中國人(或「滿洲人」),為日本的遠東政策效力的女明星寫這樣的信。這既讓人感受到了自由主義的力量,又讓人感受到自由主義的軟弱。它只能作為一種抵制,是不會成事的。
流利的漢語、日語,令人驚艷的外貌,以及猶如當時好萊塢玉女紅星黛安娜·竇萍的歐洲聲樂唱腔,完全體現了日本人對於中國女人的理想憧憬。就這樣,李香蘭成了關東軍推行戰爭政策中的「糖衣炮彈」。
9. 周星馳和李香蘭演的那部電影叫什麼名字啊
國產零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