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手冊的介紹
《電影手冊》的年輕批評家們提出的最具影響力並於日後獲得普遍共識的電影觀念,就是「作者論」。後來電影工業中普遍沿用的導演中心制,可以說就是它的一個遺產。「作者論」認為,一個導演對於一部影片佔有的分量,應該與一個作家對自己小說佔有的分量一樣多。而作家的文風同樣可以在電影中置換成「個人影像風格」或「視聽語言方式」。我們在新浪潮的創作中可以看到那麼多風格迥異之作,聯系這一點看,就顯然不足為怪了。來自《電影手冊》的三位導演,直接決定了六十年代以來法國電影的圖景,他們是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和讓—呂克-戈達爾。在這些重要的電影作者的影響下,該雜志直到今天仍保持著促進創作實踐,關注電影本體的辦刊風格。
Ⅱ 電影手冊派都有誰
電影手冊派五虎 侯麥 戈達爾 里維特 夏布洛爾 和特呂弗
Ⅲ 法國<電影手冊>的歷史
《電影手冊》年度十佳電影是每年從世界各地的影片中評選出來的優秀作品,入選的電影被認為是延續電影藝術發展,提供世界電影新的經驗的年度最佳作品,基於《電影手冊》在全球范圍內獨特持久的影響力,每年出爐的十佳電影實際上也為各個地區的電影文化在全球電影譜系中的地位進行了評估,因而每年的評選結果備受全球媒體關注。今年除了兩部華語片外,還分別有韓國導演洪尚秀作品《電影童話》和新加坡導演邱金海作品《伴我心》上榜,四部亞洲片上榜,在入選數量上與美國電影持平,說明亞洲電影具有非常強大的活力。
電影手冊》派 又稱《電影手冊》集團。是從1955年開始聚集在以安德烈一巴贊為首的《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周圍的一批青年影評人,他們後來從影評工作過渡到拍片,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c內主將。
《電影手冊》雜志創辦於1951年,由安德烈巴贊、羅·杜卡和雅克杜尼奧爾一瓦爾克洛茲任主編,其中巴贊的美學思想對雜志的面貌起著主導的影響。 1955年起,一批贊同巴贊的理論觀點的青年開始以《電影手冊》為理論陣地,運用"作者論"方法,樹立起新的評價標准。他們中的主要人物是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夏布羅爾、杜馬契和謝勒爾等。從1958年起,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和夏布羅爾相繼拍出他們的第一部影片,對法國電影中的"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這批人從此被稱為《電影手冊》派。 "新浪潮"在[96t年趨於衰落後,這批人發生了分化,特呂弗和夏布羅爾成為受歡迎的商業電影導演,但他們的影片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里維特轉向實驗電影。戈達爾的道路則更為復雜多變,在1968年前,他的影片具有愈來愈濃重的現代派色彩i宣揚存在主義的反道德觀和無政府主義的政治思想,在形式上則肆意破壞傳統的電影語法。從1968年開始,他突然轉向極左,拍攝了一系列有濃厚政治色彩的短片,反對資本主義,鼓吹暴力革命。1971年他因車禍受傷,停止拍片。七十年代末,他又開始拍攝故事片,宣稱"不再過問政治"。
Ⅳ 《電影手冊》2021年十佳片單公布,哪些導演深受青睞
電影手冊2021年十佳片單公布,在這十佳片單當中導演凱莉·雷查德以及萊奧·卡拉克斯還有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受到了很多網友的青睞。首先導演凱莉雷查德所導演的電影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第一頭牛》,這個電影改編自一本小說,小說的名字叫做《半條命》。在改變的過程當中導演和雷蒙德共同改編,所以說整個作品當中都融入了導演的風格,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這個作品才受到了這么多人的喜歡。
除此之外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所拍攝的作品《記憶》同樣也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個作品主要講述的內容就顯得有一些奇特了。電影講述的主要內容就是一個女人在外出旅遊的時候聽到了一個特別奇怪的聲音,而這個聲音則引起了女人的思考,於是這個女人就開始回想這個聲音到底在什麼地方出現過。
Ⅳ 誰屬於電影手冊派和電影作者論
摘要 哪些?
Ⅵ 求很牛的電影大師
羅曼·波蘭斯基,他的新版《霧都孤兒》還有2003年的《鋼琴師》都是非常棒的電影
法國呂克.貝松《這個殺手不太冷》《碧海情》、《第五元素》等
斯皮爾伯格 導演作品
奪寶奇兵4 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2008)
慕尼黑 Munich (2005)
世界大戰 War of the Worlds (2005)
幸福終點站 The Terminal (2004)
少數派報告 Minority Report (2002)
神鬼交鋒 Catch Me If You Can (2002)
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 (1997)
斷鎖怒潮 Amistad (1997)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3)
侏羅紀公園 Jurassic Park (1993)
霍克船長 Hook (1991)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奪寶奇兵3:聖戰奇兵 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1989)
太陽帝國 Empire of the Sun (1987)
紫色 Color Purple, The (1985)
奪寶奇兵2:魔宮傳奇 Indiana.Jones.and.the.Temple.of.Doom(1984)
陰陽魔界(交易地點TradingPlaces(1983)) Twilight Zone: The Movie (1983)
外星人 E.T.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奪寶奇兵1:法櫃奇兵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一九四一 1941 (1979)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大白鯊 Jaws (1975)
橫沖直撞大逃亡 Sugarland Express, The (1974)
飛輪喋血Duel(1971
Ⅶ 死亡轉賬的導演簡介
讓-雅克·貝納克斯,法國導演,70年代曾擔任副導演,並拍過短片。以《歌劇紅伶》和《巴黎野玫瑰》著稱,關注暴力和性,但風格誘人,受到高度評價。相比之下,其他作品較平庸。近來作品甚少,轉向電影業管理事務。
讓- 雅克·貝奈克斯最早的時候只是後新浪潮時期的一個影評人。法國一直都有由影評人轉為導演並大獲成功的先例,比如 「電影手冊派」傑出代表特呂弗,戈達爾。貝奈克斯能成為大導演不能不提到慧眼識英才的「伯樂」克洛德·吉迪。克洛德·吉迪這個名字也許不是如雷貫耳,但是中國進口的第一部大片《真實的謊言》一定是人盡皆知——這正是他的代表作。吉迪發現了這個才華橫溢但是時運不濟的電影人,並大膽重用他擔任自己的第一助手,這使此時默默無名的貝奈克斯在吉迪的電影中積累了大量經驗,並於拿出了一鳴驚人的處女作《歌劇紅伶》(Diva,1980),成為了追求電影的唯美主義和非人格化的意象色彩的「青年電影」一代生力軍。
貝奈克斯和呂克·貝松、里奧斯·卡拉克斯一起被電影界喻為「法國電影三天才」。
Ⅷ 希區柯克為什麼能成為大師,難道只是因為電影手冊的推崇嗎
永遠的驚悚大師——希區柯克
對很多人來說,「希區柯克」這個名字再也不僅是一個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種電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懸疑驚悚的代名詞;而希區柯克著名的那個人頭側像剪影,也不僅只是單純的剪影,它還成了這「希區柯克精神」的一個圖騰意向。
稱呼這位由英國來到好萊塢發展的導演為恐怖大師,他當之無愧!相信只要是喜愛心理驚悚恐怖劇的觀眾,一定會對「希區柯克」這個名字感到熟悉,自大師以後的許多相同類型劇,或多或少都會被拿來與希區柯克做研究比較一翻。這位世界所公認的恐怖大師,事實上也是由他發明了「驚悚文藝類影片」(the thriller genre)這一電影類型。阿佛萊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同時也是個優秀的技師,熟練的把性感、懸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電影里。
從小螺絲釘到大導演
希區柯克的電影事業起始於1919年為派拉蒙最有名的Players-Lasky工作室做默片的說明插圖。這份工作讓他習得了編劇寫作、編輯和藝術指導的知識,並在1922年升上助理導演的地位;該年他執導了一部未完成的電影《13號》(Number 13),或譯《皮伯蒂夫人》(Mrs Peabody);而他第一部完整執導的電影則是《歡樂花園》(The Pleasure Garden ,1925)。有了這個經驗,再加上在德國UFA作助理導演的經歷,因而在他電影里,對於視覺上的設計和語言結構上的展現,出現了表現派作風的特質。《房客》(The Lodger ,1926)這部讓他在電影界名聲大作的電影,就是開創了希區柯克式電影風格的一個典型樣本:一個無辜的主角,被人陰錯陽差扣上一道罪名,因而連帶的被捲入一連串陰謀策劃好的圈套中。
喜歡不經意露臉的導演
希區柯克可以說是表現欲非常強的導演,除了常在自己得電影中亮相外,在海報上也常常出現他的側面剪影。而他的喜愛亮相的舉動被柯克迷察覺出這些慣性以後,大家不免會在片中尋尋覓覓那個像大提琴的胖身影:《蝴蝶夢》(Rebecca ,1940)的電話亭旁、《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 ,1954)在牆上的某張小照片里、《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一開始他提著大提琴箱子,拚命拍公車的門想要上車、《驚魂記》(Phycho ,1960)出現在房地產公司、《群鳥》(The Birds ,1963)片頭他拉著狗走出鳥店……後來希區柯克為了怕觀眾只顧著在電影里尋找他的身影,而忘記要去注意劇情,乾脆在片子一開始的前幾分鍾就會露臉出現,免得大家因分神而影響了觀影的情緒。
取用演員的挑剔個性
從希區柯克的電影當中,不難發現他似乎是偏愛金發美女的!比如《深閨疑雲》(Suspicion ,1941)中的瓊·芳汀(Joan Fontaine)、《後窗》(Rear Window ,1954)《電話謀殺案》《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 ,1955)中的格蕾絲·凱莉(Grace Kelly)、《迷魂記》(Vertigo ,1958)中以冒牌身份假跳樓的金·諾娃(Kim Novak)、《怪屍記》(The Tronble with Harry ,1955)里認為自己才是殺死丈夫兇手的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擒凶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的桃麗絲·戴(Doris Day)、《西北偏北》的伊娃·瑪莉(Eva Marie Saint)、《驚魂記》(Phycho ,1960)裡面在浴室被謀殺的珍妮·李(Janet Leigh)、《群鳥》及《艷賊》(Marnie ,1964)里的提比·海德莉(Tippi Hedren)、《沖破鐵幕》(Torn Curtain ,1966)的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這些都是影壇上的金發美女。他也曾經說過:「金發美女最適合被謀殺!想像一下,鮮紅的血從她雪白的肌膚上流下來,襯著閃亮的金發是多麼美阿!」。而其中又以摩洛哥王妃格蕾絲·凱莉為難能之選,獲得希區柯克青睞,連續三次出演他的片子。
除了這些典型的金發美女,他也喜歡用長的得體俊秀的男人,來搭配這些冷艷美女,真是好一對俊男美女所組成的電影,令觀影者賞心悅目極了!像是現今被公認的性格男星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在《後窗》、《奪魂索》(Rope ,1948)、《迷魂記》、《擒凶記》,以及加利·格蘭特(Cary Grant)在《深閨疑雲》、《美人計》(Notorious ,1946)、《捉賊記》、《西北偏北》,這兩位帥哥在這些片中和上述所提及的金發美女搭檔演出。另外更別忘了還有《驚魂記》里清秀俊美的精神分裂殺手安東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沖破鐵幕》里保羅·紐曼(Paul Newman)所飾演的科學家、《艷賊》里至今愈老愈拿翹的老帥哥辛·康納利(Sean Connery)。
嚇死你不償命!
這種令閱聽者賞心悅目的俊男美女組合——大師就是大師——希區柯克就是有辦法把這樣的組合轉變成心理戰栗片,這跟現代科技特效所呈現出來的懸疑緊張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他不靠惡心的鏡頭和死法,以及誇張煽動的劇情,但是他就是有辦法在片中的某位主角掛掉之前,先讓觀眾的腦細胞死掉一堆而神經緊張兮兮的。(不過《驚魂記》這部片在當時播出以後,女主角珍妮·李在浴室里的死法,可是嚇得一堆美國觀眾不敢進浴室洗澡的呢!)
根據希區柯克的理論,所謂的懸疑必須是假設以觀眾群為主線,透過提供觀眾劇中角色陷入危機的情節來發發展,但是觀眾卻無法得知這些角色與危險是誰而造成、或是會再造成什麼樣的危險的這種緊張氣氛。但是為了達到能令人印象深刻和感情印象,又必須讓身處其中的無辜者不會受到傷害,於是男女角色之間的互動,都呈現在觀眾面前,唯劇中的男女主角彼此都毫不知情,我們可以藉由故事的敘述發展來了解男女演員之間的錯綜復雜,但是我們卻無法推測下一步,希區柯克會讓他們發生什麼事情!
永遠的驚悚代名詞
這種聲東擊西的游戲手法,卻是讓後人回味無窮的戲劇張力,他的多部片子都成了經典的代表,為許多後輩導演模仿學習。而其中三部純正一時的電影傑作:《後窗》、《西北偏北》、《驚魂記》,更真是典型的線索追蹤電影,充斥著讓我們會想起希區柯克的元素:足智多謀的拍攝手法、不可思議的男女角色關系、戲劇性的真相、明亮鮮明的色彩、內斂的玩笑戲弄、機制風趣的象徵符號、和最重要的——能支配人心的懸疑配樂。因為這些元素,成就了「希區柯克」這個與懸疑緊張劃上等號的代名詞——讓人感覺無助、驚嚇、祈禱著接下來要(或不要)發生什麼——而這,就是這就是希區柯克!
1. Number 13 (1922) 13號
2. Always Tell Your Wife (1923)
3. The Pleasure Garden (1926) 歡樂花園
4. The Mountain Eagle (1926)
5. The Lodger (1926)
6. The Ring (1927)
7. Easy Virtue (1927)
8. Downhill (1927)
9. The Farmer's Wife (1928)
10.Champagne (1928)
11.The Manxman (1929)
12.Sound Test for Blackmail (1929)
13.Blackmail (1929)
14.Murder! (1930)
15.Mary (1930)
16.Juno and the Paycock (1930)
17.Elstree Calling (1930)
18.The Skin Game (1931)
19.Rich and Strange (1932 )
20.Number Seventeen (1932)
21.Waltzes from Vienna (1933)
22.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34) 擒凶記
23.The 39 Steps (1935) 39級台階
24.Secret Agent (1936) 間諜
25.Sabotage (1936)
26.Young and Innocent (1937) 年輕少女
27.The Lady Vanishes (1938) 貴婦失蹤案
28.Jamaica Inn (1939) 牙買加旅店
29.Rebecca (1940) 蝴蝶夢
30.Foreign Correspondent (1940) 海外特派員
31.Mr. & Mrs. Smith (1941) 史密斯夫婦(諜網情鴛)
32.Suspicion (1941) 深閨疑雲 33.Saboteur (1942) 海角驚魂
34.Shadow of a Doubt (1943) 心聲魅影(辣手摧花)
35.Lifeboat (1944) 救生挺
36.Bon Voyage (1944) (紀錄片)
37.Aventure malgache (1944) (紀錄片)
38.Spellbound (1945) 意亂情迷
39.Notorious (1946) 美人計
40.The Paradine Case (1947) 凄艷斷腸花
41.Rope (1948) 奪魂索
42.Under Capricorn (1949) 風流夜合花
43.Stage Fright (1950) 慾海驚魂
44.Strangers on a Train (1951) 火車怪客
45.I Confess (1953) 懺情記
46.Dial M for Murder (1954) 電話謀殺案
47.Rear Window (1954) 後窗
48.To Catch a Thief (1955) 捉賊記
49."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 (1955) TV Series
50.The Trouble with Harry (1955) 怪屍記
51.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 擒凶記
52.The Wrong Man (1956) 伸冤記
53."Suspicion" (1957) TV Series
54.Vertigo (1958) 迷魂記
55.North by Northwest (1959) 北西北
56."Startime" (1959) TV Series
57.Psycho (1960) 驚魂記
58."The Alfred Hitchcock Hour" (1962) TV Series
59.The Birds (1963) 鳥
60.Marnie (1964) 艷賊
61.Torn Curtain (1966) 沖破鐵幕
62.Topaz (1969) 黃寶石
63.Frenzy (1972) 狂凶記
64.Family Plot (1976) 大巧局
希區柯克曾6次獲得OSCAR最佳導演提名,可謂無冕之王。
Ⅸ 左岸派的成員介紹
「左岸派」是20世紀50年代末出現在法國的一個電影導演集團,因成員都住在巴黎塞納河的左岸而得名。他們是阿侖·雷乃、阿涅斯·瓦爾達、克利斯·馬爾凱、阿侖·羅布-格里葉、瑪格麗特·杜拉和亨利·科爾皮等。但「左岸派」實際上並沒有組成一個「學派」或「團體」,他們只是一批相互間有著長久的友誼關系、藝術趣味相投並在創作上經常互相幫助的藝術家。由於他們在電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問世的,如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年)和科爾皮的《長別離》(1961年)(兩片均由杜拉編劇),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年,由羅布-格里葉編劇),瓦爾達的《克列奧的兩小時》(1961年)等,加之他們的影片十分講求個人風格,不拘守傳統的電影語言;因此他們的作品常常也被歸入「新浪潮」電影。實際上,「左岸派」導演們的影片和《電影手冊》派導演們的影片有著重大的不同之處,那就是: 「左岸派」導演們只把專為電影編寫的劇本拍成影片,而從不改編文學作品;他們一貫把重點放在對人物的內心活動的描寫上,對外部環境則採取紀錄式的手法;他們的電影手法很講究推敲,細節上都要修飾雕琢,絕無潦草馬虎的半即興式作風;他們的影片具有更為濃重的現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羅布-格里葉的影片,因為這兩人本來就是法國現代派小說的代表人物。「左岸派」電影在法國被稱為「作家電影」,意即由文學作家拍攝的電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部影片外,稍後還有雷乃的《姆里也爾》(1963年)和《戰爭結束了》(1967年),羅布-格里葉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橫跨歐洲快車》(1966年)、《伊甸園和以後》(1970年)、瑪格麗特·杜拉斯《音樂》、《印度之歌》及瓦爾達的《走卒們》(1967年)等。
Ⅹ 《電影手冊》2021年十佳片單公布了,都有哪些影片上榜了
《電影手冊》2021年十佳片單中包括了:《第一頭牛》、《安妮特》、《記憶》、《駕駛我的車》、《法蘭西》、《法蘭西派》、《南法撩妹記》、《女孩和蜘蛛》、《算牌人》、《聖母》。這些影片負責執導的導演有來自日本、泰國、法國、美國等國家的,作品的題材和類型都不盡相同,通過《電影手冊》這本雜志,我們能挖掘很多國際上頗具水平的好作品。
每每臨近年末之際,各大電影媒體都會就一年內上映的電影選擇出自己的最佳榜單,《電影手冊》是一本來自法國的電影雜志,國內知道這本雜志的人甚少,但是這本雜志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果你喜歡看國際大片,就可以看看這本雜志評選出來的優秀電影。
《電影手冊》中能夠上榜的作品每一部都很精彩,推薦給大家去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