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電影奪印的導演是誰

電影奪印的導演是誰

發布時間:2022-08-16 03:14:34

Ⅰ 電影<奪印>是在什麼地方拍的

江蘇省高郵市川青鄉董家團;現在叫江蘇省高郵市臨澤鎮川青社區董潭村

Ⅱ 通劇的發展歷程

南通市實驗通劇團成立後,排演現代戲《好書記》 、 《枯井沉冤》 、 《白毛女》 、 《血淚盪》 、 《社長的女兒》 、 《綠野紅花》 、 《李雙雙》 、 《李印》 、 《奪印》 、 《豐收之後》 、 《活捉羅根元》 、 《木匠迎親》 ;改編整理古裝戲 《王清明合同記》 、 《鄭三郎上西天》 、 《陳英賣花》 、 《花仙果》 、 《借年》等。同時移植京劇和其他劇種的古裝系劇目40餘出,如《竇娥冤》 、 《秦香蓮》 、 《珍珠塔》等。
通劇作為江蘇的一個新興劇種,它的實驗和探索引起了中共江蘇省委領導的關注。1961年6月,現代戲《好書記》去南京演出,但效果不佳。觀眾對曲調和特殊的南通方言感到陌生。後以童子戲老腔進行實驗的傳統曲目《陳英賣水園會一折》,得到省、市文藝界顧爾鐔、陶應衍等認同,覺得聲腔比《好書記》鄉土氣濃,有地方色彩。在通州市興仁蹲點、體驗生活的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魯韌,對通劇《楊立貝告狀》與《社長的女兒》的人物塑造,以及表導演問題,作了專題輔導。通劇在繼承童子戲老腔老調的基礎上,加強聲腔改革,通過現代戲《白毛女》 、傳統戲《陳英買水》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實驗通劇借鑒、糅合了京劇、歌劇、話劇的表演手法,探索新型地方戲戲曲化的路子。但實驗一波三折,加上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1964年9月,南通市實驗劇團撤消,走完了為期7年的改革歷程。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南通市文化館開始恢復通劇活動。南通市文化局成立通劇改革小組。1980年 11月,江蘇省文化局在南京舉辦戲曲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南通市歌舞劇通劇《誰住在這間房》參演並獲獎。1981年始,通州市秦灶鄉、四安鄉、石南鄉等;崇川區五山文化館、城中文化館;如皋市九華鄉等地童子戲老藝人和年青的業余愛好者先後成立了半農半藝的通劇隊。
不久後,藝人自由組合成鬆散的民間演出隊。伴奏廢除民族管弦樂隊,仍然用鑼鼓伴奏,演出場所以村台為主,現代戲劇目逐漸減少,傳統戲為主,疏離了實驗通劇的探索實踐,回歸到童子戲的傳統套路上去了。但是,通劇的探索實踐,從聲腔,劇目,表演,舞美等方面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的童子戲演出,注入了新的活力,並催發了新編歷史劇的相繼問世,如《魏二郎》 、 《花子街》等。另有傳統戲《鄭三郎上西天》 、 《珍珠塔》 、 《王清明合同記》 、 《陳英買水》等20餘部盒式錄音帶以通劇的名義問世,實質上是帶有鮮明實驗通劇印記的童子戲。

Ⅲ 吳桐的拍攝作品

1955年轉業到浙江婺劇團任研究組副組長,曾參與執筆修改整理《斷橋》、《三姐下凡》等名劇。同年底,在省文訓班學習中執導《唐知縣》,繼在籌建中的省藝校任教半年。後調入溫州市越劇團任導演。曾執導《劉胡蘭》、《歸來》、《灰闌記》、《珍珠塔》、《碧玉簪》、《荔枝換絳桃》等劇。1958年6月被錯劃為「右派」。1962年恢復工作,分派到浙江老區的泰順越劇團任導演,先後導演了《楊立貝》、《奪印》、《血淚盪》、《東風解凍》、《千萬不要忘記》、《擦亮眼睛》、《雪裡紅梅》及《三關排宴》等數10部今古劇目。

Ⅳ 第十一回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誰

第十一回這部電影的導演是陳建斌,而且陳建斌相比較做演員,其實做導演更加讓人覺得驚喜。第十一回這部作品其實故事並不復雜,而陳建斌在處理方面也並不簡單。可以看到他用章回體的方式給這個片子分了十一回,影片的名字也是因此而來。就是每一個人其實能夠聽到的事情也僅僅只是這個事情的一面,但是在有了章回體的靈感之後,他也將片名以及剪輯全部都更換了。

塑造角色手法

他也將劇中的角色塑造的非常的棒,而且他在思考人物的時候,手法上面貫穿了每一個角色,這才讓人覺得驚喜。這大概就是大家所說的假亦真時真亦假,讓大家脫離開來自己的耳朵以及眼睛,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他的魅力。所以陳建斌做導演真的願意在舞台上去展現出自己所有的想法,這也是大家喜歡他的原因。

Ⅳ 龔錦堂的演藝經歷

龔錦堂出生於廣州,出生後不久為躲避戰亂,被父母送回番禺老家,一直到九歲,龔錦堂才被父母接回廣州,插班進入二年級學習。剛入學時,龔錦堂便因為一口番禺話而被同學譏笑為「鄉下仔」。1958年,已經在廣州十三中就讀高二的龔錦堂,偶遇一位已經考上廣東戲劇學校的同學,那位同學以「考入戲劇學校吃飯不用錢,又有零錢花」為理由,不斷「慫恿」本來就因為整天勞動而「無心向學「的龔錦堂也去報考戲劇學校,在同學「糖衣炮彈」的引誘和攻擊之下,龔錦堂很快便動心了。「其實以前從來沒想過會當演員,因為自己在此之前一直都夢想考上上海交通大學,當一名造船工程師的!」當他來到戲劇學校報名考試時,盡管他對表演一竅不通,但當時主持招生工作的廣東話劇團團長喬毅一眼便看上了他,原因是「身材夠高大(龔錦堂高二時已身高一米七五),不用化妝便可以直接演工人了」。
四年之後的1962年,廣州話劇團的前身羊城話劇團成立,龔錦堂成了該團的正式演員。一入團,龔錦堂就憑借魁梧的身材和一臉的正氣演繹了話劇《奪印》中的男主角之一民兵隊長,在花縣、從化、東莞等地巡演成功後,他便在第二場話劇《千萬不要忘記》中躍升為男一號,飾演一個「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工人丁少純。之後,龔錦堂的「星路」歷程異常順暢,演繹了話劇《南海長城》中的民兵隊長區英才,並開始嘗試跳脫工人等正面形象的窠臼,出演一些反面形象,如話劇《72家房客》中讓人厭惡的「三六九」等等。1986年,演技超群的龔錦堂開始「觸電」,出演了電視短劇《順意坊》里的小市民「大粒墨」,並憑藉此角深深鐫刻在了許多觀眾的腦海之中。
2000年,廣東電視台籌拍室內輕喜劇《外來媳婦本地郎》時,負責演員遴選的導演王崗首先選定已從廣州話劇團退休的龔錦堂為「一家之主」康伯的扮演者,此後,康嬸的表演者一直因各種客觀因素懸而未決,正當導演王崗為此頭痛不已時,龔錦堂想起了曾經合作過的珠影老演員黃錦裳,覺得她不但形象、演技都可以,而且還能講一口流利的粵語,於是便向王崗推薦,試片之後,導演組、領導一致同意龔錦堂和黃錦裳「結成一對」。
不久,導演又在為挑選「兒子」而苦惱,龔錦堂想起剛與其合拍電影《五福臨門》的青年演員徐若琪,便第一時間向導演推薦,最後又獲通過。每每回首這段往事,龔錦堂都免不了沾沾自喜一番:「我可真有眼光,不但為自己選了個好『老伴』,還給自己選了個這么聰明的『兒子』!」《外》劇拍攝六年來,劇組上下團結一致,將《外》劇打造成了金牌電視劇,而「康家人」情同一家,「子女」、「媳婦」們也一早把龔錦堂當成了「大家長」,人前人後以「老豆」相稱。

Ⅵ 秦時明月中范征扮演者

電視劇《秦時明月》中范增的扮演者是韓振華。
韓振華,出生於江蘇,男,大陸著名影視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代表作品《上善若水》《奪印》。
《秦時明月》是由杭州玄機科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授權並與上海唐人電影製作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古裝武俠電視劇,根據中國3D武俠動畫連續劇《秦時明月》系列改編,由李國立擔任總導演及監制,鄭偉文、衛翰滔、何振華擔任導演,陸毅、陳妍希、蔣勁夫、胡冰卿、孫藝洲、金晨、秦俊傑、龔蓓苾、隋詠良、宋寧、尤靖茹等聯袂主演。
該劇以秦始皇兼並六國之初,各方勢力並存、百家學術爭鳴的時期為歷史背景,講述荊軻之子荊天明、墨家巨子之女高月與楚國少主項少羽三位少年的成長故事,兼容親情、友情、愛情、歷史使命與江湖俠義。
該劇於2015年11月29日在湖南衛視鑽石獨播劇場播出。

Ⅶ 奪冠的導演是誰

電影《奪 冠》導演:陳可辛
陳可辛,1962年11月28日出生於中/國/香/港,華語影視導演、編劇、演員、監制。

Ⅷ 電影《暴風驟雨》的老演員們近況如何

1961年,一部反映土改斗爭故事片《暴風驟雨》在全國上映,這是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說改編,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以東北地區松花江畔元茂屯為背景,講述了1946年至1947年解放戰爭期間東北土改的故事。

在這部影片中,從導演到演員可謂明星薈萃,知名的導演謝鐵驪操刀。著名演員於洋、高保成、葛存壯,趙子岳、魯非等在這里都有精彩表現。近六十年過去,觀眾仍然不能忘記他們,大家都非常關注其中的演員他們的近況如何?

韓老六扮演者劉季雲

劉季雲,幼年就師從於著名京劇演員龔雲甫學習老旦。他是一個1938年參軍的抗日幹部,參加過著名的上黨戰役。1945年劉季雲入黨。1953年總政文工團話劇團擔任演員,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1957年劉季雲正式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他飾演過《沖過黎明前的黑暗》的歪脖李、《戰上海》中的劉毅將軍、《林海雪原》中的老道、《暴風驟雨》中的韓老六、《奪印》中的陳景宜、《秘密圖紙》中的潛伏特務古仲儒等角色。

劉季雲對表演藝術有豐富的創作經驗,在表演上有一定的特色和深度。劉季雲以塑造反派見長,他所飾演的韓老六兇殘狡詐,潛伏特務古仲儒老謀深算。受到觀眾的認可。劉季雲在文革期間屢遭迫害,身患多種疾病,1971年剛滿60歲的劉季雲因病逝世。

趙玉林【趙光腚】的飾演者高保成

高保成12歲就參加八路軍,只念了一年小學的高保成,在部隊擔任過勤務兵、護理員。後來在冀中軍區火線劇社任演員,1956年主演電影《上甘嶺》中堅守上甘嶺的我志願軍八連連長張忠發。高保成先後在《渡江探險》《狼牙山五壯士》有精彩表現,1961年在《暴風驟雨》演趙玉林。1974年在《閃閃的紅星》中扮演宋大爹。無論是扮演農民還是軍人,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高保成都能投入極大地熱情,憑著嚴謹的工作作風,使其塑造的形象真實感人,自然逼真。2004年78歲的高保成因病逝世。

趙子岳——老孫頭的扮演者

《暴風驟雨》中善良淳樸、詼諧幽默的老孫頭,就是由著名表演藝術家趙子岳飾演的。趙子岳把膽小怕事、對土改即擁護又有顧慮的老孫頭復雜豐富的心理活動,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在影片《青春之歌》中趙子岳扮演的老地主,在發現農民割走了他的麥子,就一句台詞『我的麥子』,托著哭腔的趙子岳把老地主貪婪的本性刻畫的淋漓盡致。

在影片中,趙子岳一輩子也沒演上男一號,都是小人物,小配角,但崗位上趙子岳是1937年就參加革命的老領導,他在太行先鋒劇團及軍區京劇團任團長等職。曾經擔任山西省劇協副主席,中國影協理事,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

他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克勤克儉,1981年,他將積攢的1萬元捐獻出來用於『北影青年演員進步獎』基金,以培養獎勵青年演員。他無論演戲還是做人都保持一個老革命的本色。他一直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人。

1997年3月25日這位演過幾十位小配角的大明星,走完了他88歲的人生,他把栩栩如生的的銀幕形象永遠留給了廣大觀眾。

作者:「小方說 歷史 」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 歷史 」

雲緋 歷史 號:故紙堆間

於洋,1930年10月4日,祖籍山東黃縣,原名於延江。 原北京電影製片廠團長,表演藝術家。演員、導演。1945年長春市文化中學肄業。曾在長春市公安局任職,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文化教員。1947年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在《留下他打老蔣》、《橋》、《中華女兒》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修班學習。1957年畢業後主演《英雄虎膽》、《青春之歌》、《暴風驟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轉任導演,拍攝《戴手銬的「旅客」》、《大海在呼喚》等影片,並導演《哪兒是我的家》等電視連續劇。是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1989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第19屆金雞百花節獲得「終身成就獎」。

1961年,一部反映土改斗爭故事片《暴風驟雨》在全國上映,這是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說改編,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以東北地區松花江畔元茂屯為背景,講述了1946年至1947年解放戰爭期間東北土改的故事。 在這部影片中,從導演到演員可謂明星薈萃,知名的導演謝鐵驪操刀。著名演員於洋、高保成、葛存壯,趙子岳、魯非等在這里都有精彩表現。近六十年過去,觀眾仍然不能忘記他們,大家都非常關注其中的演員他們的近況如何?

韓老六扮演者劉季雲 劉季雲,幼年就師從於著名京劇演員龔雲甫學習老旦。他是一個1938年參軍的抗日幹部,參加過著名的上黨戰役。1945年劉季雲入黨。1953年總政文工團話劇團擔任演員,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1957年劉季雲正式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他飾演過《沖過黎明前的黑暗》的歪脖李、《戰上海》中的劉毅將軍、《林海雪原》中的老道、《暴風驟雨》中的韓老六、《奪印》中的陳景宜、《秘密圖紙》中的潛伏特務古仲儒等角色。 劉季雲對表演藝術有豐富的創作經驗,在表演上有一定的特色和深度。劉季雲以塑造反派見長,他所飾演的韓老六兇殘狡詐,潛伏特務古仲儒老謀深算。受到觀眾的認可。劉季雲在文革期間屢遭迫害,身患多種疾病,1971年剛滿60歲的劉季雲因病逝世。

趙玉林【趙光腚】的飾演者高保成 高保成12歲就參加八路軍,只念了一年小學的高保成,在部隊擔任過勤務兵、護理員。後來在冀中軍區火線劇社任演員,1956年主演電影《上甘嶺》中堅守上甘嶺的我志願軍八連連長張忠發。高保成先後在《渡江偵察記》《狼牙山五壯士》有精彩表現,1961年在《暴風驟雨》演趙玉林。1974年在《閃閃的紅星》中扮演宋大爹。無論是扮演農民還是軍人,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高保成都能投入極大地熱情,憑著嚴謹的工作作風,使其塑造的形象真實感人,自然逼真。2004年78歲的高保成因病逝世。

趙子岳——老孫頭的扮演者 《暴風驟雨》中善良淳樸、詼諧幽默的老孫頭,就是由著名表演藝術家趙子岳飾演的。趙子岳把膽小怕事、對土改即擁護又有顧慮的老孫頭復雜豐富的心理活動,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在影片《青春之歌》中趙子岳扮演的老地主,在發現農民割走了他的麥子,就一句台詞『我的麥子』,托著哭腔的趙子岳把老地主貪婪的本性刻畫的淋漓盡致。 在影片中,趙子岳一輩子也沒演上男一號,都是小人物,小配角,但崗位上趙子岳是1937年就參加革命的老領導,他在太行先鋒劇團及軍區京劇團任團長等職。曾經擔任山西省劇協副主席,中國影協理事,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 他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克勤克儉,1981年,他將積攢的1萬元捐獻出來用於『北影青年演員進步獎』基金,以培養獎勵青年演員。他無論演戲還是做人都保持一個老革命的本色。他一直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人。 1997年3月25日這位演過幾十位小配角的大明星,走完了他88歲的人生,他把栩栩如生的的銀幕形象永遠留給了廣大觀眾。

老人們好![捂臉]

Ⅸ 許如輝的人物生平

許如輝(1910–1987),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農工民主黨成員。中國早期流行歌曲、有聲電影音樂、古典樂曲、戲曲音樂作曲家,演奏家,民族樂派音樂家。曾用名許如煇、許嘂、水輝、白沙、白水、古牧、伏魯等。1910年7月10日,出生於浙江嵊縣。幼年家境貧困,念過3年私塾。新昌尚素公學畢業後,即到浙江餘姚學徒。之後,舅父將他帶到上海。
1925年,許如輝15歲時,加入上海大同樂會,成為會內最小的會員,師從國樂大師鄭覲文,學習吹奏民族樂器。由於他聰穎苦學,不久便任大同樂隊司鼓,兼吹奏笛、箏、瑟、排簫、箜篌、琵琶及塤(塤又稱壎,為古吹奏樂器)等古樂器,精通樂器百餘種。
許如輝是中國早期流行歌曲先驅者之一,歌曲成就主要是在播音界和電影界。
20年代末 許如輝是中國早期流行歌曲先驅者之一,歌曲成就主要是在播音界和電影界;1926年創作了第一支歌《四時吟》;1927年上海民營電台開播後,以《子夜社》名義,在電台推出流行歌曲,國樂伴奏,並由中國最早的播音歌星江曼莉、夏佩珍、余靜、包庸珍、汪淡淡、潘雲雲等演播。1929年,《子夜社》改名《子夜樂會》;同年,《永別了我的弟弟》、《賣油條》、《夜月之歌》、《這回事情太稀奇》、《擱樓上的小姐》等12支歌集結出版。並以《擱樓上的小姐》作封面,由北新書局代為出版。許如輝的流行歌曲有百餘首,歷史上百代、麗聲、勝利等唱片公司灌過唱片,江曼莉、夏佩珍、嚴斐等女士灌唱;30年代歌曲創作的同時,還從事古典音樂的作曲,並親率《子夜樂會》在上海電台及舞台公開演奏,如《杯酒高歌》,《還我河山》,《華夏之風》,《古渡扁舟》, 《錦綉乾坤》等民樂合奏曲;以及中國交響曲《壯志千秋》和《新胡茄十八拍》。
30年代初
許如輝進入中國最大的製片廠——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音樂指導和作曲,1932年轉為「基本作曲」,直至197年8月13日明星公司被日寇大火燒毀歇業。其間為洪深、陳鏗然、李萍倩、張石川、程步高、徐欣夫、歐陽予倩編導的《香草美人》、《桃李爭艷》、《女權》、《路柳牆花》、《劫後桃花》、《女權》、《翡翠馬》、《兄弟行》、《生龍活虎》、《金剛鑽》、《清明時節》、《夢里乾坤》等影片,以及吉星公司左明編劇的《年年明月夜》、王次龍的《大地》譜寫了電影音樂和電影插曲。胡蝶、顧蘭君、顧梅君、葉秋心、姜曦等等,是演唱許如輝電影歌曲最多的影星。
抗戰爆發
許如輝先抵南京,後隨遠房舅父、博古文學家、時任監察院秘書的錢智修 (原上海商務印書館《東方雜志》主編) 夫婦,於1937年底撤至大後方重慶。後赴成都加入「成都影人劇團」,編排了抗日歌舞劇《還我河山》。稍後又加入陳白塵, 陶金等主理的「上海業余劇人協會」。
1939年任重慶中央廣播電台古箏演奏員、兼作曲, 譜寫了《寒夜聞柝》、《原野牧歌》、《憶別》等器樂曲,以及《抗敵歌》 (於右任詞)、《神鷹之歌》、《大同之聲》等歌曲.。1939年,第一部大型劇作、謳歌抗日英雄戰死疆場的《王銘章之死》完稿,在中央電台內傳閱。1940年,為中國電影製片廠何非光編導的抗戰電影《東亞之光》作曲。
1941年,許如輝與國樂大師鄭覲文之子鄭玉蓀聯手,在於右任、陳其采、陳果夫、許世英、潘公展、王曉籟等民國高層人士的支持和見證下,在重慶恢復了大同樂會,任樂務總幹事,創辦大同難童國樂教養院(院長),大同劇社,中國國樂團(團長),為國家譜寫了《國家典禮樂章》(24章節),另創作了器樂曲《伯仲曲》、《大同樂》、《歡樂樂章》、《凱旋樂章》等,積極投身重慶抗戰文化活動。1941年10月,為作曲家張曙追悼會(田漢、王泊生主祭)首譜「哀樂」。這支「哀樂」,後來在重慶國民政府政要故世的葬禮上多次採用。
抗戰期間
許如輝還為郭沫若的話劇《棠棣之花》、《屈原》多次作曲;以及為馬彥祥編劇的《鬰雷》,歐陽予倩編劇、賀孟斧導演的《忠王李秀成》,冒舒湮編劇、秦怡主演的話劇《董小宛》任音樂設計;1943年8月國民政府林森主席逝世,同年9月發行電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紀錄片》,許如輝擔任了影片作曲;1945年5月1日,許如輝編劇作曲、蘇怡和陶金導演、楊薇主演的抗戰音樂劇《木蘭從軍》,在重慶抗建堂公演,連滿33天。
抗戰勝利
1945年8月抗戰勝利,10月10日 蔣介石與毛澤東代表國共兩黨,在重慶舉行談判後簽定 雙十協定。 期間,舉辦了多次歡迎宴會。10月8日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張治中在軍委禮堂舉辦歡送毛澤東回延安千人「告別酒會」,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許如輝應邀參加了酒會,並在會上演奏了《十面埋伏》 和《春江花月夜》。
1945年底,許如輝回到上海,任柳中浩主持的國泰影片公司特約作曲,為徐欣夫導演的《呂四娘》、楊小仲導演的《十步芳草》和《釵頭鳳》譜寫了電影音樂。1946年秋,許如輝任上海《大公報》游藝版編輯,撰寫雜文《和平調停》、《的盧》、 《吹塤》等;同年,第二部音樂劇《塞上曲》劇本和曲譜脫稿,籌措搬上上海舞台,並在報上公開招聘扮演「王昭君」的歌劇演員,後因國共內戰在即,沒有演成。
解放後
1950年,許如輝經夏衍和黃源介紹,進入華東文化部戲曲改進改處,任音樂專家;後調入上海戲劇界,從事編劇、導演和作曲工作。作品愈百部, 遍及各劇種。許如輝的戲曲音樂代表作有范瑞娟、傅全香主演的越劇《真假夫人》,袁雪芬的《柳金妹翻身》、借紅燈》,戚雅仙的《尤三姐》;筱愛琴丁是娥的滬劇《白毛女》(1952年全國首屆戲曲會演音樂紅花獎)、《羅漢錢》;石筱英的《大雷雨》,楊飛飛的《為奴隸的母親》、《妓女淚》、《茶花女》、《陳化成》、《家》、《劉胡蘭》、《劈山救母》、《紅色的種子》、《王魁負桂英》、《龍鳳花燭》、《兩代人》、《白鷺》、《星火燎原》、《奪印》、《南海長城》;文彬彬的滑稽劇《三毛學生意》,楊華生的《好好先生》;顧玉君的揚劇《人往高處走》等。
1986年,許如輝完成最後一部戲曲劇本《二月》。
1987年1月4日,許如輝因病在上海故世,遺下音樂,戲劇作品300餘部。
追憶
2005年6月25日,「中國電影百年回顧——早期電影作曲家許如輝誕辰95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上海召開,來自電影、戲曲、文化、音樂、圖書館學界80餘位人士與會,緬懷了這位在各個時期、多個領域,留下深深足跡的中國民族樂派傑出音樂家——許如輝。

閱讀全文

與電影奪印的導演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室友插曲 瀏覽:261
講19世紀世紀法國偷東西電影 瀏覽:503
花與法國男友的電影下載 瀏覽:708
梁朝偉古裝電影插曲 瀏覽:870
疫情動漫大電影 瀏覽:380
素人特工電影大全視頻 瀏覽:639
電影院的票可以退嗎 瀏覽:49
電影金鳳插曲光棍 瀏覽:179
日本動漫電影時光沙漏 瀏覽:183
釜山電影節的概況 瀏覽:269
深田老師動作電影網站 瀏覽:410
電影票退過一次怎麼再退 瀏覽:464
2012年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式 瀏覽:823
99yy9電影網 瀏覽:709
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在哪裡 瀏覽:68
塞班國際電影明星 瀏覽:609
金服穿乳鞭打電影歐美 瀏覽:317
2016飛機電影 瀏覽:957
俄羅斯關於基輔大公的電影 瀏覽:213
小孩國外流浪電影 瀏覽: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