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70年代的戰爭片
遙遠的橋 Bridge Too Far, A 其它譯名: 英雄冢 奪橋遺恨 類 型: 戰爭 / 劇情 / 動作 導 演: 理查德·阿滕伯勒 Richard Attenborough 編 劇: 威廉·戈德曼 William Goldman Cornelius Ryan 主要演員: 安東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金·哈克曼 Gene Hackman 埃利奧特·古爾德 Elliott Gould 愛德華·福克斯 Edward Fox 肖恩·康納利 Sean Connery 邁克爾·凱恩 Michael Caine 詹姆斯·卡安 James Caan 德爾克·布加德 Dirk Bogarde 上映日期: 1977-6-15 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 對白語言:荷蘭語 / 英語 / 德語 發行公司: 聯美電影公司 片長:176 min 第3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音樂. 全片製作認真,攝影尤其出色,部分場面仍令人有大開眼界之感。
編輯本段獲獎紀錄
英國學院獎 1978 獲獎 BAFTA電影獎 最佳男配角 (Best Supporting Actor) 愛德華 福克斯 (Edward Fox)
最佳攝影 (Best Cinematography) 傑弗里 昂斯沃思 (Geoffrey Unsworth) 最佳音響 (Best Sound Track) Peter Horrocks (I),Gerry Humphreys (I),Simon Kaye Anthony Asquith電影音樂獎 約翰 艾迪生 (John Addison (I)) 提名 BAFTA電影獎 最佳電影 (Best Film) 最佳剪輯 (Best Editing) Antony Gibbs 最佳藝術指導 (Best Proction Design / Art Direction) Terence Marsh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ion) 理查德 阿滕伯勒 (Richard Attenborough)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 1978 獲獎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男配角 (Best Supporting Actor) 愛德華 福克斯 (Edward Fox)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本片為七十年代攝制規模最大的戰爭片,明星陣容空前盛大,由理查德·阿滕伯勒執導。《遙遠的橋》海報(1張)描述一九四四年,歐戰已近尾聲,各地盟軍將領認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打開通路提早直搗柏林結束戰爭。於是採取大規模的空降行動降落荷蘭,不料遭遇德軍的頑強抵抗,以致行動遭到慘敗。 本片從演員陣容上來說可謂明星薈萃、大腕雲集!連老牌影帝勞倫斯.奧利弗在片中飾演了一位戲分不太重要的荷蘭老醫生。詹姆斯.凱恩演了一個101空降師的上士,羅伯特·雷德福出演82空降師的上尉,另外的幾個明星也分別擔任重要角色:肖恩·康納利扮演的英國第一空降師長,最後大敗而歸。麥克爾·凱恩演第30兵團裝甲團中校,吉恩·哈克曼演波蘭旅旅長,最初反對「市場花園」計劃第二批跳傘部下遭到德軍屠殺!安東尼.霍布金斯演第一空降師的指揮奪橋的中校,堅守待援失敗最後光榮被俘!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至7月25日,巴頓率領的第3集團軍率先沖出諾曼底地區,開始了法蘭西平原上對德軍的大追擊,盟軍上下逐漸彌漫樂觀的情緒。 作為進攻的兩支鐵拳——蒙哥馬利和巴頓都想成為最早進入柏林的人,而盟軍有限的補給能力無法保障兩支大軍同時發動進攻,進攻只能在一個方向進行。最後蒙哥馬利的的北線進軍方案被艾森豪威爾接受。 蒙哥馬利希望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企圖繞過傳聞中德軍嚴密布防的「西部壁壘」,而在荷蘭方向展開一輪新的攻勢,代號為「市場--花園」。 計劃採用空降「蛙跳」戰術,以美軍第82、101空降師,英軍第1空降師及波蘭傘兵旅的共35000人,依次在63英里戰役縱深上的埃因霍溫、奈梅根和阿納姆三地空降,奪取萊茵河上的橋梁,像交「接力棒」一樣,護送地面推進兵團,直搗德國腹地——魯爾區。1944年9月17日13時30分,戰役開始,盟軍動用了5500餘架運輸機、2596架滑翔機、8000餘架戰斗及轟炸機,同時在三處地區空降。但是戰役進行得很不順利。在經過殘酷戰斗後,101師和82師傷亡了3542人,才與地面部隊會師。而遠在最前方的英國第1空降師久等援軍不到,在傷亡3716人後,一部投降,另一部突圍成功。盟軍付出了重大傷亡代價,但只「完成了90%的目標」(蒙哥馬利語)。戰後,一位戰地指揮官感嘆:「那座橋對我們來說太遙遠了!」 這是20世紀70年代攝制規模最大的戰爭片,在大導演理查德•阿頓伯勒的旗下聚集了諸如詹姆斯·卡恩、邁克爾·凱恩、肖恩·康納利、羅伯特·雷德福、安東尼·霍普金斯等一干明星。但也正因為戲份分配的關系,使情節進展有如片段的組合,缺乏一氣呵成的氣魄,而且也拍得太冗長。不過即便如此,憑借極其出色的攝影和明星們的傾力出演,部分場面仍令人有大開眼界之感。影片描述了歐戰尾聲的1944年,盟軍為了打開通往柏林的道路直搗納粹首都提前結束戰爭,於是採取大規模的空降行動降落荷蘭。為了奪取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鐵路大橋,與佔有絕對優勢的德軍浴血奮戰的故事。讓人扼腕嘆息的是,雖然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盟軍仍遭失敗。 幕後製作: 本片表現和謳歌了盟軍在二次大戰中的「奮勇的作戰精神」。戰斗場面激烈而壯烈,是任何一部戰爭片也不能與之相比的。本片是導演的第三部作品,但本片的影響之大,范圍之廣,製片費高達3000萬美元,在近幹家影劇院同時首映,充分反映出導演拍攝戰爭片的超人才幹。本片被譽為電影史上的超級戰爭巨片。本片匯合了數國的數十位明星,許多明星只在影片中扮演小配角,他們的演技和風采,令人心馳神往。本片的不足在於時間太長,有的情節描寫過細,因而顯得有些雜亂無章。
中文名: 最長的一天
外文名: The Longest Day
其它譯名: 碧血長天
出品公司: 20世紀福克斯公司
製片地區: 美國
導演: Ken Annakin
編劇: Romain Gary
製片人: Elmo Williams
主演: 理查德·貝梅爾,約翰·韋恩
類型: 動作 / 劇情 / 戰爭 / 歷史
片長: 178 min
上映時間: 1962年9月25日
色彩: 黑白
拍攝日期: 1961年6月 - 1962年4月
基本信息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4-Track Stereo 70 mm 6-Track 級別 Finland:K-16 Sweden:15 UK:PG Spain:T USA:G West Germany:12 Norway:16 South Korea:18 製作成本 ,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Copyright 1962 20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70 mm (blow-up) 35 mm 膠片長度 4890 m (Sweden)
演職員表
職員表
導演 Ken Annakin .....(British exterior episodes) 安德魯·馬頓 Andrew Marton .....9 (American exterior episodes) Bernhard Wicki .....9 (German episodes) Darryl F. Zanuck .....3 (uncredited) 編劇 Romain Gary 詹姆斯·瓊斯 James Jones David Pursall Cornelius Ryan .....screenplay Jack Seddon 製作人 Elmo Williams .....associate procer Darryl F. Zanuck .....procer
演員表
理查德·貝梅爾 Richard Beymer .....Schultz 約翰·韋恩 John Wayne .....Lt. Col. Benjamin Vandervoort 埃迪·艾伯特 Eddie Albert .....Col. Thompson 理查德·伯頓 Richard Burton .....Flight Officer David Campbell 波利娜·卡爾東 Pauline Carton .....Maid 肖恩·康納利 Sean Connery .....Pvt. Flanagan 亨利·方達 Henry Fonda .....Brig. Gen. Theodore Roosevelt Jr. 傑弗里·亨特 Jeffrey Hunter .....Sgt. (later Lt.) John H. Fuller (as Jeff Hunter) 尤爾根斯·庫爾特 Curd Jürgens .....Maj. Gen. Gunther Blumentritt (as Curt Jürgens) 亞歷山大·諾克斯 Alexander Knox .....Maj. Gen. Walter Bedell Smith 薩爾·米涅奧 Sal Mineo .....Pvt. Martini 羅伯特·米徹姆 Robert Mitchum .....Brig. Gen. Norman Cota 艾德蒙·奧布萊恩 Edmond O'Brien .....Gen. Raymond D. Barton 萊斯利·菲利普斯 Leslie Phillips .....Royal Air Force officer 羅伯特·瑞安 Robert Ryan .....Brig. Gen. James M. Gavin 喬治·席格 George Segal .....U.S. Army Ranger 羅德·斯泰格爾 Rod Steiger .....Destroyer commander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20世紀福克斯公司 20th Century Fox [美國] 發行公司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國] ..... (1962) (USA) (theatrical)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巴西] ..... (2003) (Brazil) (DVD)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 (DVD) CBS/Fox [美國] ..... (USA) (laserdisc)
劇情簡介
影片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前重現。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備戰實況規模之偉大,叫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錯誤決定及各項導致這場歷史上其中一場最浩大戰爭的大小事件,影響深遠。
相關評論
This is the day that changed the world... When history held its breath. 42 International Stars! 本片與《拯救大兵瑞恩》完全不同,每一個畫面都令人難忘。 ——《帝國》
幕後製作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陸諾曼底的經典之作。雲集了眾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陣容之強,在戰爭片中極為罕見。但明星們在此沒有什麼出風頭的機會,因為整部影片以敘事為主,從各個方面(包括美軍、英軍、德軍、法國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當時的戰局,並由這些國家的影人負責拍攝有關部分。本片被認為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幕後花絮
·在片中扮演約翰·霍華德少校的理查德·托德(Richard Todd)確實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當時他是英軍第6空降師第5傘兵旅第7營的上尉,他的部隊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的增援行動,而且幸運的是,托德沒有登上最初指定的飛機,而是上了另一架飛機,結果原來的那架飛機被擊落,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作為第2突擊營的士兵,22歲時的Joseph Lowe曾經參加諾曼底登陸,在杜佛角攀岩而上,17年後,為了拍攝本片,他再次爬上100多英尺高的懸崖。 ·影片導演Darryl F. Zanuck在一次訪談中對有些演員組建自己的影片公司頗有微辭,並把約翰·韋恩於1960年製作的《邊城英烈傳》列舉為失敗典型。韋恩在與Zanuck接觸之前看到了訪談,後來拒絕出演本片,除非片酬達到25萬美元,當時片中其他名角的片酬才只有25000美元。最終,韋恩的條件得到了滿足。 ·在本片中扮演艾森豪威爾之前,亨利·格瑞斯(Henry Grace)從沒作過演員,他與艾森豪威爾的相似之處讓他得到了這個角色。 ·肖恩·康納利於1962年開始扮演詹姆斯·邦德,而同他一起出現在本片中的Gert Fr?be和尤爾根斯·庫爾特(Curd Jürgens)都成為他日後在007系列影片中的死對頭。 ·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考慮在本片中扮演自己,而且他本人也十分願意,但化妝師無法讓他「返老還童」。 ·扮演約翰·斯蒂爾的雷德·巴頓斯(Red Buttons)在巴黎咖啡館中邂逅了本片導演,於是被導演選中。 ·由於與本片同時拍攝的《埃及艷後》耗資超出預算,導演Darryl F。 Zanuck不得不接受重新規劃預
算,在耗盡本片的計劃投入後,他開始自己掏錢繼續拍攝。當時福克斯公司幾乎決定放棄拍攝本片,Darryl F。 Zanuck立即飛往紐約力挽狂瀾,經過一番激情洋溢的辯駁後,他終於保全了本片的拍攝計劃,失控的《埃及艷後》也逐漸風平浪靜。 ·據隨行士兵稱,真正的德國炮兵少校布魯斯卡在盟軍登陸時並不在掩體里的指揮室中,而是在卡昂的妓院里。 ·在片中由歌手保羅·安卡演唱的主題歌後來成為加拿大空降部隊的軍歌。 ·片中扮演風笛手的演員來自於倫敦蘇格蘭風笛樂隊,當年的人物原型比爾·米林最近將見證壯舉的風笛捐贈給愛丁堡的國家戰爭紀念館。 ·在清理奧克角附近的海灘時,劇組挖出一輛隱藏在沙灘之下參加當年諾曼底登陸的坦克,經過清洗和維修之後,這輛坦克後來出現在片中的英國坦克部隊中。 ·在拍攝登陸畫面時,導演Darryl F. Zanuck面臨著棘手的難題,他苦於無法找到當時德軍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和英軍的「噴火」式戰機,幾經尋找,他終於發現西班牙空軍有兩架梅塞施密特,比利時空軍的兩架「噴火」甚至還在服役,於是將這4架戰機租借下來。 ·據估計,美國、英國和法國為協助本片拍攝共動用了23000名軍人,當時法國雖然正在致力於阿爾及利亞戰爭,但還是派出了1000名突擊隊員。 ·片中的「噴火」式戰機在拍攝前都被更換了新發動機。 ·因為劇組尋找不到當年型號的滑翔機,於是復制了幾架。 ·片中的艦隊拍攝自美軍第六艦隊,取景於其中的22艘艦船,同時還要避開航母,因為諾曼底登陸時沒有航母參與。 ·影片在科西嘉島開拍前,一個聲稱擁有海灘的男子找到導演要求支付15000美元的使用費,否則不會協助拍攝,海灘上會出現60年代的新式汽車,導演同意支付。後來,劇組人員發現這是一場騙局,科西嘉根本沒有私人海灘,導演經過長達8年的訴訟終於贏得了賠償。 ·在離科西嘉海灘2英里的地方聚居著裸體主義者,劇組不得不張貼警示,以防他們出現在海灘打擾拍攝。 ·在拍攝聖母教堂區域的空降鏡頭時,當地交通被封鎖,商店關門,並且停止電力供應,因為怕危及不習慣夜晚空降在居民區的傘兵,即使如此,一些必要的照明和炮火還是帶來了不小麻煩,只有一兩個傘兵試圖在廣場著陸,受了些輕傷,有個傘兵竟然摔斷了雙腿。最終,實拍計劃被放棄,改從高層起重機上起跳。 ·在片中扮演湯普森上校的埃迪·艾伯特曾是二戰老兵。 ·本片中從未出現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標記。 ·本片的拍攝投入為1000萬美元,成為《辛德勒的名單》之前最昂貴的黑白片。 ·在拍攝登陸場景時,那些美國士兵因為水涼而不願跳下登陸艇,演員羅伯特·米徹姆對他們的猶豫嗤之以鼻,率先跳入水中,其他人只好照做。 ·由於《埃及艷後》的拍攝進度一再延誤,無所事事的羅迪·麥克道爾(Roddy McDowall)向本片導演Darryl F。 Zanuck要求在《最長的一日》中扮演角色,最終他扮演了一名美軍士兵。 ·曾有多方消息稱,克里斯托弗·李和傑弗里·貝爾頓(Geoffrey Bayldon)都曾加盟本片,但前者矢口否認,後者在最終版本中無處可尋。 ·第一部美國拍攝的使用不同語言對白的二戰電影,其中包括德語、法語和英語。 ·萊斯利·菲利普斯在片中只有一句台詞。 ·片中共使用了4架「噴火」式戰機,都由前皇家空軍第340飛行中隊的法國飛行員皮埃爾調校,這幾架飛機不但現在依然健在,而且其中的一架還被克里夫·羅伯遜(Cliff Robertson)買下。 ·克里斯托弗·李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當初被拒的原因是他長得不像軍人。 ·片中使用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並非是Bf-109型,而是四座的Bf-108「台風」。
Ⅱ 求戰爭電影。外國的。最好是美國拍的
庫布里克的《全金屬外殼》又譯《金甲部隊》,很經典,樓主絕對喜歡看,看了絕不後悔
Ⅲ 日本人拍攝的戰爭片非常真實震撼,你覺得他們拍的哪一部最經典
個人最喜歡的日本戰爭片是《亂》,這部1985年的老電影由黑澤明執導,豆瓣評分8.8分,該片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獲獎無數。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亂》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4項提名,並最終成功斬獲最佳服裝設計獎。
影片的靈感來自於莎士比亞的戲劇,故事發生在日本戰國時期,歷史是真實的,但故事是虛構的。宏大的戰爭場面也讓《亂》成為當時日本花費最多的電影,高達24億日元。
Ⅳ 日本拍攝關於中日戰爭的電影客觀嗎
1、日本戰爭片展現的是士兵英雄頑強,中國戰爭片重點歌頌領導和指揮員的英明偉大。包括《零式戰機》《沒有出口的海》《啊,海軍》等故事情節較好的日本戰爭片,講的最多的是日本普遍士兵的故事,其中最多的群體是軍曹(相當於我國的士官)的戰斗故事,包括《三本五十六》中,也花很多鏡頭對士兵進行描述,而我國戰爭片基本上是一切圍著領導轉,歌頌指揮員英明的比較多,士兵則是憨厚的形象,近年來的一些垃圾般的軍事題材片,基本上是領導和上級英明果斷,士兵一個個傻乎乎的。
2、日本戰爭片從不掩飾日軍的殘暴,中國戰爭片中的軍人仁慈友善。日本戰爭片中充分反映了日軍粗暴的本質,首先是軍隊內部打罵成風,可以說每一部日本戰爭片都有上級野蠻毆打下級的鏡頭,在《吾為君亡》中,日本憲兵對一個60歲的老媽媽拳打腳踢,在《太平洋海戰》中,日軍屠殺已舉手投降的戰俘、殘殺菲律賓民眾都充分展露。中國戰爭片中的軍人十分仁慈,無論是上下級之間、還是對待戰俘和老百姓,都表現的寬仁大度,給人以仁義之師的印象。
3、日本很少有侵華題材的戰爭片,中國抗日主題電影多如牛毛。日本戰爭片講太平洋戰爭的占很大比例,對於侵略中國的歷史電影則很少涉及,本人看的日本戰爭片不少,但背景發生在中國的日本戰爭片記憶中只有兩部,《六零三高地》和《敵後縱橫800里》,而且作戰對象還不是中國人,一個是德國人,另一個是俄國。而我國的抗戰電影就多了,小時候,我們幾乎是看著《地雷戰》《地道戰》《平原游擊隊》等抗戰電影長大的,近些年來,抗戰影片相對少了。
4、日本戰爭片中幾乎不醜化和貶低敵人,中國戰爭片中的敵人幾乎是白痴。日本戰爭片從不把敵人描述的弱小愚蠢,相反十分強大,如《男人的大和》中,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只有挨打的份,《戰爭彌撒曲》中的德國士兵不僅勇敢果斷,他們的聰明讓日本人大長見識,日本人虛心從敵人身上學會了精細印刷、工藝製造和交響樂。《野火》中,日本兵被美軍象割稻穀般成片消滅,《沖繩之戰》中,美國士兵英勇頑強。而中國戰爭片中的敵人幾乎是草靶子,不僅愚蠢,而且一個個貪生怕死,打敵人比打蒼蠅還簡單。
5、日本戰爭片規模小但場面真實,中國戰爭片場面宏大但細節漏洞多。日本戰爭片鮮有宏大的場面,但日本電影通過細節上的精細,把戰爭的殘酷展示的很好,象《大日本帝國》《緬甸豎琴》等電影,場面並不宏大,但場景的選擇很好,鏡頭把握的到位,人員和武器並不多,照樣能把戰爭的緊張與殘酷充分展現,特別是在細節方面,可以說電影畫面中的每一個人都很認真,包括離鏡頭很遠的人都嚴格按照戰時的要求在做,象《黑雨》和《吾為君亡》等電影,可以說鏡頭中的每個人都很認真,讓人感覺他們是處於戰爭狀態下。反觀我國戰爭片,場面雖然宏大,動用成千上萬人的鏡頭很多,但鏡頭中可以看到看多人是在做樣子,敷衍了事,一看就知道是在演戲,近年來的一些軍事電視劇,象《BA師》《垂直打擊》等,更是把假和濫推上了極至。
6、日本戰爭片的作戰美俄佔主角、中國戰爭片的題材內戰部分佔主體。日本戰爭片的作戰對象基本以美國和俄國為主,講述太平洋戰爭的題材是主角,反映日俄戰爭的電影有一定比例,如《日本海大海戰》《敵後縱橫800里》等,也有少量鏡頭中與英國荷蘭為作戰對象的,如《獨立》和《8月15日》等,主體還是與美國的海空對決。而我國的戰爭片作戰對象以內戰中對GM黨的作戰佔主角,早期抗戰題材的電影占的比例很大,朝鮮戰爭題材片也有一定比例,現在比較少了,其它還有少量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影片。
7、日本戰爭片演員軍事素質不遜於真正的軍人,中國戰爭片的演員缺乏基本軍人氣質。日本戰爭片選用明星當主角的不多,除《八甲田山》由高倉健當主角外,一般情況下選名演員的很少,象近年來被我們批評的《男人的大和》《吾為君亡》等電影,都沒有所謂明星陣容,但裡面的軍人精煉靈活,給人以生龍活虎之感,特別是軍事動作非常到位,電影里的軍人生活、包括禮節和日常生活都非常軍事化,反觀我國軍事片的主角,軍人氣質差的不是一般,體型不說,光敬軍禮一項沒有一個人做的標準的,現在又多了男男女女糾纏的情節,真的令人作嘔。
8、日本戰爭片中男歡女愛較多,中國戰爭片中男女素素不清,就象每一部日本戰爭片有打人鏡頭一樣,男歡女愛也是日本戰爭片中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出征前,日本女人為日本軍人獻出身體的鏡頭很多,象《神風特攻隊》《二百三高地》《南太平洋》等電影都有這些情節,本人不認為這是日本導演為了增加票房而故意安排的,而是人的本能和劇情發展自然引出的,女人是軍人永恆的主題是世界公認的,日本電影增加了這些內容可以使影片更生動更好看,而且鏡頭並不黃,把握很到位。而我國戰爭片這方面的內容較少,中國電影中的軍人基本都是禁慾主義的者,見了女人羞羞答答,近年來增加了一些女性內容,但基本上都是男軍人和女軍人之間你愛我、我愛他的事,其中女軍人的爸爸是領導的又佔多數,純屬胡編亂造。
9、日本戰爭片以海空爭霸獨道,中國戰爭片以地面陸戰為主。日本戰爭片基本上是海空軍佔主角,其中以海軍為主,二戰時期日本沒有獨立的空軍,空軍是配合陸、海軍作戰的,所以,海軍是日本軍事題材片的主角,包括《零式戰機》《日本海大海戰》《血戰南大洋》等,都是海空佔主角,他們也許認為海軍大戰才是真正展現科技、智慧的拼殺場。相比我軍的軍事片,本人除早期看到反映朝鮮空戰的《藍天雄鷹》和反映對台作戰的海戰外,極少看到海空軍的身影,包括我們值得自豪的西沙、南沙海戰和台灣海峽空戰等戰爭經歷,沒有一部軍事題材片能反映。
10、日本戰爭片軍人死後有很好的安身場所,中國戰爭片軍人犧牲了沒有下文。靖G神社這個中國人敏感的詞經常在日本戰爭片中出現,「咱們靖G神社見」這句話經常出現在台詞中,如反映神風特攻的電影《神風特攻隊》《大日本帝國》等很多電影都有這句話,其中《吾為君亡》中還有自己死後安放在靖G神社哪個位置都說了,死後有一個供人緬懷的位置當然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對將死之人也是一個很好的安慰。但我國軍事片中對軍人犧牲後的下文就沒有這樣的安排,只是在《大決戰》中出現了白布裹屍的鏡頭,多少烈士靜卧在黃土下,別說有人參拜,絕大部分人連名字都沒有,太原戰役中犧牲烈士的家屬什麼都不想要,僅僅想為死去的親人得到一個烈士的稱號都難上加難。真的,扣除感情因素,我們在這方面要向倭人好好學習。
軍事電影能看出兩國的歷史觀和文化,本人感覺,日本戰爭電影似乎看不到美化日本軍國主義的內容,但可以看出日本人在進行深刻反思,但他們不是我們常說的那種罪行反思,而是反思自己不夠強大、科技不夠發達、資源不夠豐富、武器不夠先進,反思自己為什麼打不過人家。為了這些反思,他們在奮發圖強。
反觀我國,我們是早把歷史忘的一干二凈了,我們戰爭電影更是粗製濫造,被一個彈丸小國欺負了一百多年早忘了,現在更是被日本遠遠的甩在後面,我們還恬不知恥地說什麼「盛世」,說真的,對歷史,我們應該向日本人學習。
Ⅳ 請問大佬有戰爭與回憶1988年上映的由簡·西摩主演的百度網盤資源嗎
《戰爭與回憶》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MMq8EEUL29q_rN1syDcz0w
《戰爭與回憶 War and Remembrance》
導演: Dan Curtis
編劇: 郝爾曼·沃克
主演: 簡·西摩、哈特·巴克納、維多利亞·田納特、Robert Mitchum、David Dukes、Sharon Stone、Polly Bergen、Robert Morley、Chaim Topol、Ian McShane、John Gielgud、Bill Wallis
類型: 劇情、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法語、德語、希伯來語、日語、俄語、英語
首播: 1988-11-13
集數: 12
單集片長: 135分鍾
又名: 戰爭與回憶
本片是《戰爭風雲》的續篇。是赫爾曼*沃克的一部撼世之作。本片再現了我們這個世界最動盪的那個年代。維克多*亨利一家是一個海軍之家。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全家投入了戰爭。他們要面對的是殘酷的戰爭和動盪的命運。
《戰爭與回憶》一幕一幕再現了戰爭時期的喧囂、苦難、激情、狂暴和恐怖。
Ⅵ 電影 《戰爭》是哪國拍的
導演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編劇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 Vasili Solovyov
主演 柳德米拉·薩維里耶娃 / 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 /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又名 War and Peace / Voyna i mir
上映 1966-03-14(蘇聯)
類型 劇情 / 愛情 / 歷史 / 戰爭
片長 401分鍾(英國) / 414分鍾(美國) / 427分鍾(蘇聯) / 263分鍾(義大利) / 453分鍾(阿根廷) / 403分鍾(加拿大)
地區 蘇聯
語言 俄語 / 德語 / 法語
IMDb tt0063794
Ⅶ 求大量的經典美國拍攝的越南戰爭影片的片名
多。
給介紹幾部精彩的越戰影片。
(1)《我們曾經是戰士》 主演:梅爾吉布森, 格雷戈金尼爾,巴里派伯,馬德琳斯托 導演:倫德爾華萊士 該片由派拉蒙公司2002年推出
本片根據真實回憶錄改編,講述了越戰初期(1965)美軍與越軍在德浪河谷進行的持續3日的激戰。
該片場面震撼,全片150分鍾,有100分鍾在打仗。與一般的越戰片不同,該片並不對戰爭的非正義性作任何評論,而是一部純戰爭大片,目的只是為飽觀眾眼福。
(2)《野戰排》 主演:查理西恩,威廉達福,湯姆貝倫傑,約翰尼德普 導演:奧利弗斯通 首播時間:1986
該片是一部十足的反戰影片,通過描寫美國青年,學生到越南參戰,心理,生理逐步變態,以致自相殘殺的故事,對美國發動的這一戰爭的深深痛斥。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導演參加過越戰,所以,他拍攝的影片真實感很強。
該片榮獲1986年奧斯卡4項大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音像獎,最佳影片獎。
直至今日,看這部20年前的影片,內心仍能被其深深震撼。
(3)《全金屬外殼》(1987)
(4)《肉包山》(198?)
(5)《現代啟示錄》(1979)
(6)《生於7月4日》(非戰爭)(1987)
(7)《血火屠城》(198?)
(8)《獵鹿人》(非戰爭)(1978)
(9)《a bright shine war》(1998)
(10)《阿甘正傳》(非戰爭)(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