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長亭外,古道邊這首送別詩的完整版
李叔同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即《送別》,這首歌曲的詞是李叔同(弘一法師,1880~1942)的作品。它在中國流傳已經近一個世紀了。在世的、不同年齡的人都可能會說自己是聽著或者唱著它長大的。
早在《城南舊事》上演的二十年前,《早春二月》這部電影已經用《送別》作為插曲。《早春二月》是謝鐵驪導演的故事片,北京電影製片廠1963年或者1964年出品。這部電影的出品時間之所以比較模糊,是因為它在攝制完成後,沒有立即正式發行放映。它是「文革」前為數不多的沒有正式發行放映就遭到批判的電影之一。
《早春二月》是根據柔石的中篇小說《二月》改編的。柔石是左聯作家,1931年2月與另外四名左聯作家一起被國民黨殺害,時年三十歲。在他們犧牲後,魯迅寫了著名的《為了忘卻的記念》。魯迅說柔石是一個「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的人。柔石作品不太多,代表作是《二月》、《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為奴隸的母親》,都寫得極好。《二月》的故事是:在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前夕,青年肖澗秋到浙江某地芙蓉鎮中學任教。他很同情附近居住的已故同窗的妻子年輕寡婦文嫂,經常看望幫助她,並促成她的女兒上學讀書。與此同時,他與中學校長的妹妹陶嵐從相知到相愛。陶嵐年輕美麗,富有朝氣,憤世嫉俗,學過理科和法科,但喜歡文學藝術。她主動追求肖澗秋。由於肖澗秋得到陶嵐的青睞和經常到文嫂家看望,芙蓉鎮的腐舊勢力視他為眼中釘,暗中造謠誹謗。文嫂的處境更為艱難,不久襁褓中的兒子也病死了。肖澗秋為幫助她擺脫困境,免遭惡勢力的迫害,決意犧牲和陶嵐的愛情,與文嫂結合。對此陶嵐雖然心痛萬分,但給予理解。肖澗秋引起周圍更大的攻擊。文嫂感到在鎮上無地自容,並且想成全肖陶,結果上吊自盡。悲憤之中,肖澗秋給陶嵐留下一封信,離開芙蓉鎮去了上海。陶嵐知道後,要追到上海。《二月》出版時,魯迅作了《小引》:
沖鋒的戰士,天真的孤兒,年青的寡婦,熱情的女人,各有主義的新式公子們,死氣沉沉而交頭接耳的舊社會,倒也並非如蜘蛛張網,專一在待飛翔的遊人,但在尋求安靜的青年的眼中,卻化為不安的大苦痛。這大苦痛,便是社會的可憐的椒鹽,和戰士孤兒等輩一同,給無聊的社會一些味道,使他們無聊地持續下去。
濁浪在拍岸,站在山岡上者和飛沫不相干,弄潮兒則於濤頭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濱的人,一濺水花,便覺得有所沾濕,狼狽起來。這從上述的兩類人們看來,是都覺得詫異的。但我們書中的青年蕭君,便正落在這境遇里。他極想有為,懷著熱愛,而有所顧惜,過於矜持,終於連安住幾年之處,也不可得。他其實並不能成為一小齒輪,跟著大齒輪轉動,他僅是外來的一粒石子,所以軋了幾下,發幾聲響,便被擠到女佛山——上海去了。
他幸而還堅硬,沒有變成潤澤齒輪的油。
Ⅱ 芳草碧連天
送別
李叔同根據英國奧特威所作旋律填詞的一首著名的學堂樂歌。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這首廣為傳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范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已成為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學生或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徵。由他自己寫的詞譜曲的《春遊》,則是我國目前可見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①,
問君何所之②。
君言不得意,
歸卧③南山陲④。
但去莫復問,
白雲無盡時。
【註解】
①飲君酒:勸君喝酒。
②何所之:去哪裡。
③歸卧:隱居。
④南山陲:終南山邊。
【簡析】
這是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表面看來語句平淡無奇,然而細細無味,卻是詞淺情深,含義深刻。詩的開頭兩句敘事、寫飲酒餞別,以問話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歸隱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寫對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對隱居的羨慕,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否定。
全詩寫失志歸隱,藉以貶斥功名,抒發陶醉白雲,自尋其樂之情,詩的後兩句韻味驟增,詩意頓濃,羨慕有心,感慨無限。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裡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朴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里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後,勸慰道:「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詢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雲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很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並蘊含著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餘」(謝榛語)的感覺。
--------------------------------------------------------------------------------------------------------------
李叔同 的 送別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
無名氏 的送別
楊柳青青著地垂, 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 借問行人歸不歸.
楊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楊花漫天飛舞.
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借問一聲遠行的人什麼時候回來呢
注:古人常折楊柳枝表送別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此時表面是送別詩實際表達的是對隋朝滅亡的詛咒,因為隋煬帝姓楊
Ⅲ 尋找送別的歌曲、詩詞,多多益善。
有沒有聽過唐朝樂隊的《送別》,http://www.yy520.com/r/163235.html
歌曲:送別
歌手:唐朝
逝去難忘的光陰還留下多少
這個世界有故事讓人情迷惑
望遠山山外山風在感動我
人生如夢夢醒時悲歡離合
歌舞一曲送別離內心悠悠
誰又知道你看到說到的理由
故事中的世界在慢慢告訴我
也許這樣的世紀不再有
逝去難忘的光陰還留下多少
這個世界有故事讓人情迷惑
望遠山山外山風在感動我
人生如夢夢醒時悲歡離合
歌舞一曲送別離內心悠悠
誰又知道你看到說到的理由
故事中的世界在慢慢告訴我
也許這樣的世紀不再有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夕陽山外山
Ⅳ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什麼意思
此詩為一首送別詩。「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像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託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後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指作者與友人分手之際,對友人的囑托。洛陽,指的是今河南省洛陽市,唐朝時是政治、經濟、文化的著名城市,那裡有作者的親朋好友。相問,如同說「問你」,冰心是形容人的心地清明,如同冰塊兒;玉壺,玉石製成的壺。六朝時期,詩人鮑照曾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詩),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此處的玉壺也是用來比喻純正的品格。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你到達洛陽以後,那裡的親友如果問起你我的情況,你就這樣告訴他們王昌齡的一顆心,仍然像一塊純潔清明的冰盛在玉壺中。作者托辛漸給洛陽友人,帶去這樣一句話,是有背景的。當時作者因不拘小節,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議論,幾次收到貶謫。這里,顯然是作者在對那些污衊之詞作出回擊,也是對最了解自己的友人們做出的告慰。表現了不肯妥協的精神。
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餘、優柔舒緩。此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毅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Ⅳ 關於古代的送別詩011111
古代送別詩集錦
贈汪倫------李白
李白登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洲。與君別離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渭城曲------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送別 李淑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撫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夕陽山外山。
電影《城南舊事》插曲
送別 李淑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撫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夕陽山外山。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1]煙花三月下揚州.[2]
孤帆遠影碧空盡,[3]唯見長江天際流.[ 《雨霖鈴》[1]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2] 都門帳飲無緒,[3]留戀處,[4]蘭舟催發.[5]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6] 念—去去千里煙波,[7]暮靄沈沈楚天闊.[8]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9]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10《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古詩中有許多送別詩,在這些詩中經常用到一些意象表達離愁別緒、送別懷人的情感。所謂意象,就是帶有作者強烈情感的景或物。對這些意象總結如下:
一、楊柳、楊花或柳絮
古人用楊柳、楊花或柳絮表達離愁別緒,好友送別。《詩經 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是所出現的最早的以楊柳表惜別之情的詩句。
由於「柳」、「留」諧音,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漢代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後人就把「灞陵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雨霖鈴》中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他以「楊柳」表達與戀人分別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鄭谷《柳》:「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若春風。」以柳絮表達離別之情。
古詩中有許多以楊柳表達送別的詩句,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二、春草
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如《楚辭` 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樂府《相和歌辭 `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詩前半寫草,暗寓送別;後半寫別,不離春草。使「春草」和「別情」相聯系。開頭實寫,結尾轉為虛擬。本詩以古原上離離的春草形象,寄託了送別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以碧草連天,表現離別羈旅之情。
三、水
古詩中以水為意象表達送別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寫別情,但仍「不及」汪倫送我時的情誼。再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那送別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盪盪向東流去,連綿不斷。
四、春色
王維在《送沈子福歸江東》中對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盪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對朋友的惜別之情,比作遮擋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像非常新鮮,化抽象的感情為具體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體的意象,作者以此來表達具體的情感,化無形為有形,化無情為有情,更形象地表達離別之情,彷彿看得見,摸得著。宋丹丹說:「你要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五、送別之地
中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地方表示送別,此後也就成為專有的送別之地。
如「長亭」,它是陸上的送別之地。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可見,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地。
既然有陸上的送別之地,就有水邊的送別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只有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除此,還有謝亭、西樓、勞勞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別之地。
以上幾種意象是送別詩中經常出現的,見到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達一種送別之情。
Ⅵ 一片冰心在玉壺的上一句是什麼
上一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出自《芙蓉樓送辛漸》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 ·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意思說::冰在玉壺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這是一首送別詩.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既寫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心情.三、四句,寫的是自己,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一定要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送別辛漸時特別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現在的情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表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構思新穎,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Ⅶ 李叔同《送別》的創作背景
《送別》的原始曲調是美國作曲家奧德威《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大量音樂作品,多採用直接輸入西洋唱歌集,從中選出旋律的形式,《旅愁》就是其中之一。《旅愁》是日本學校歌曲作者犬童球溪(1884-1905)用《夢見家和母親》填詞而成的。填詞後的曲調進行與原曲並不完全相同,是填詞者根據詞的需要作了相應變動。
歌詞改為二段詞,最後八小節是原原本本地重復開頭段的四句歌詞,這和《夢》是有區別的。李叔同於1907年留學日本,而當時《旅愁》一歌原刊載於同時期日本的《中等教育唱歌集》中,李叔同被其深深吸引。1911年李叔同回國後,他所做填詞歌曲《送別》採用的正是《旅愁》的曲調,伴奏譜也基本一致。
(7)送別詩哪些電影的插曲擴展閱讀:
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范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
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已成為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學生或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徵。由他自己寫的詞譜曲的《春遊》,則是我國目前可見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Ⅷ 長亭外,古道邊,,,,求解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大千世界的永恆主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對分離的凄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是對朋友的勸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是對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是對別離的傷感,「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是別離時的苦悶……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曲中,「離情別怨」是永恆的旋律。「五四」運動以後,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依舊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創作的校園歌曲《送別》,尤其膾炙人口,風行天下,歷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號弘一。他多才多藝,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華橫溢的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和戲劇活動家。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以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大師。《送別》寫於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所作。
從總體結構看,《送別》很像一首古詞(類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兩段文字相同。
第一節,著重寫送別的環境。作者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暮色」、「弱柳」、「殘笛」「夕陽」八個典型的意象,渲染離別的場景。「長亭」「古道」是寫送別的地方,這使我們想到文學史上的無數次離別,如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等。「芳草」喻離情,如《楚辭•招隱士》中就有「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晚風拂柳」暗示了惜別,「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詩經•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這一切別緒,都籠罩在「夕陽」之下的特定時間里,只讓人感受到友情溫暖、斜陽溫暖、晚風溫暖;溫暖而又纏綿。
第二節,著重寫送別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過「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濁酒」、「夜別」、「離夢」,訴諸感官,觸動心弦,誘君品鑒。送別之情,當然會從內心生出許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過數十年,知交能有幾人?再見又待何時?有幾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一杯濁酒盡余歡」,這的確是一種無奈的凄美,把酒離別,「都門帳飲」,愁緒紛亂,友人何時能相聚?最後,在時空的交錯中,作者又以現在時的「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從感情上看,夢里重逢照應上文的「山外山」,從韻律上看,它是重復強調,但這個重復強調卻是更進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夢頻。
第三節,是第一節的重疊,進一步烘托別離的氣氛,是意象上的強化和音韻上的反復。其中,「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兩句周而復始,與回環往復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種回環美,加深了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
全詞三節,有起,有開,有合;緊扣主題,營造了讓人迷醉的意境,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景物依舊,人在別時,倍感凄涼。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回盪不已。全詞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夕陽下,群山相連,碧草茵茵,一望無際;近處,長亭、古道,晚風輕拂,楊柳依依,送別的豎笛哀婉幽怨。一對知心朋友分別在即,想到從此天各一方,雙方都有無限的感傷。他們端起酒杯,想借酒盡最後的一點歡娛。酒醉夢別,彼此在記憶中留下那「晚風拂柳」「夕陽在山」的難忘一幕!
整曲《送別》,沿婉約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摯,凄美柔婉。歌詞造句長短參差,句式充滿變化。曲譜借用了當時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國藝人約翰·P·奧德威所作《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裝己酒,寫成了中國詩味極濃的校園歌曲。那種痴情,那種哀怨,那種眷戀,統一於《送別》的歌吟中,珠聯璧合,畫意詩情,相得益彰。全詞韻字——邊、天、山、寒,即an韻,皆讀平聲韻,聲音亮麗。第二節開頭兩句,換一個uo韻,無呆板之感,和諧優美。
這首好詞,永遠讓人籠罩在惦戀的惜別的氛圍之中。。。。。。
Ⅸ 送別詩有哪些
1、《送別》【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歸卧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2、《渭城曲》【唐】王維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幢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4、《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唐】王維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採薇。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5、《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6、《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7、《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8、《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9、《送魏萬之京》【唐】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11、《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2、《別董大》【唐】岑參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13、《送李端》【唐】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
14、《賦得暮雨送李胄》【唐】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15、《送人東游》【唐】溫庭筠
荒戌落黃葉,浩然離故關。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何當重相見,樽酒慰離顏。
16、《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17、《雨霖鈴》【宋】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蘭舟摧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18、《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19《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20
山中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Ⅹ 古代表達痛苦的送別詩,加上作者,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與友人間的愁別
古代送別詩集錦 贈汪倫------李白 李白登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別董大------高 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 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洲。與君別離意, 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渭城曲------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 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 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 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 控,都護鐵衣冷猶著。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 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 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 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送別李淑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撫柳 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夕陽山外 山。 電影《城南舊事》插曲 送別李淑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撫柳 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夕陽山外 山。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1]煙花三月下揚州.[2] 孤帆遠影碧空盡,[3]唯見長江天際流.[ 《 雨霖鈴》[1]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2] 都門帳 飲無緒,[3]留戀處,[4]蘭舟催發.[5]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6] 念—去去千 里煙波,[7]暮靄沈沈楚天闊.[8]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 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9]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 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10《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 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 平 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登幽州台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 悠悠,獨—愴然而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