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花垣縣有哪些電影院

花垣縣有哪些電影院

發布時間:2022-08-28 01:49:41

『壹』 關於去湖南鳳凰旅遊的幾個問題.

鳳凰自助游攻略

(一)鳳凰古城分五大景區:

古城景區:
范圍以古城為中心,東至虹橋、南至岩腦城、西至池塘坪、北至沱江,面積1平方公里,是鳳凰今古建築最多,最繁華的區域,也是鳳凰縣的「心臟」所在。古城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不少名勝古跡。這里是「黔楚咽喉」,戰略地位重要,一直是邊陲重鎮。清紀中葉以後常駐「鎮邊」、「屯邊」、「綏邊」軍政大員,文策士跟蹤而至,墨客騷人亦尋跡而來。隨之,大興土木。各建築無不設計精美、斗拱飛檐、塑龍雕鳳、金漆彩繪。而由於統治者策略的需要,鳳凰的廟宇祠堂比異地尤多。而又大部分集中於古城。所以古城有「輝煌的殿堂」之稱。古城是一帶嫵媚青山,半座雅典城池。美麗自然的整個古城風光欣賞不盡。

南華山景區:
整個景區,層巒疊翠,林木蔥籠,朝則薄霧籠青,暮則斜陽凝紫,雨來潑墨,煙散籠紗,淡妝濃抹,晴雨皆宜。景區包含有「南華疊翠」、「蘭徑樵歌」、「山寺晨鍾」三大景。總之,南華山景區是:層林路盤旋,螺髻擁翠巒,晴雨都相宜,細賞色般般。

沙灣景區:
景區的中心是沙灣。包括昔日八大景中的五大景觀:東嶺迎暉,龍潭炊漁火、梵閣回濤、溪橋夜月、奇峰挺秀,素有「朗苑」之稱。這里,一彎綠水,四周青山,庵、館、寺、廟;亭、台、樓、閣星羅棋布,古典與現代建築穿插配合,別具一格。山色青蒼雨洗不去,鳥聲婉轉隨風送來。

奇梁洞景區:
距離縣城5公里。具有奇、秀、幽、峻的特色。屬溶蝕為主類型的峰叢谷地型,溶天地古今奇觀於一洞。
黃絲橋古城景區:
在離縣城25公里處的苗區,有一座完整的石頭城。城址在黃絲橋村的綠樹異石山巒之間,是聞名遐邇的景區,也是「主客相搏」,白刃相交的古戰場遺址。古城始設於唐垂拱年間,宋、元、明、清均加改造修葺,今日古城完整無缺,巍然屹立。10米多高磚木結構的城樓,全是清代設計建築,井藻浮雕,飛檐翹閣,雄偉壯觀,青石土磚的古代營房,依稀尚存。古城巍立楚邊,雄視黔川。景中有景,景外有景,景景相連,處處有景,把整個鳳凰縣城建設成為鳳景如畫獨特的「畫鄉」。

(二)景區收費:

鳳凰及周邊的景點的收費情況:德夯28、鳳凰八景點150(沱水泛舟、奇梁洞、南方長城、黃絲橋古城、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楊家祠堂)朝陽宮5、陳氏古宅6、猛洞河上漂124(含保險)

(三)住宿:

鳳凰的住宿分為賓館和家庭旅社,賓館:在市區中心的南華賓館,假日大酒店,還不錯,在大轉盤的那可以到教育賓館、新華賓館,古城賓館,都可以。家庭旅社我推薦北門邊上的臨水居、已及老街上的田興恕故居,各有特色。賓館的價格平時大概50元/人/天(雙標間),家庭旅社20元/人/床,當然也可以找我們幫定:)。(我做了個網上訂房的東西,大家可以看看,過幾天上傳)。在老街的入口,有一塊大牌子,寫的有鳳凰所有賓館。旅社的電話和床位,大家如果不想看我介紹的可以到那自己去看看。

(四)吃:鳳凰人好吃,所以吃的東西不少。

小吃有腌羅卜,薑糖,已及晚上的夜市。腌羅卜最好吃的是在文昌閣小學入口處擺攤的那幾家。薑糖是在去沈從文故居那條小巷盡頭的那家,我從小就吃他們家的薑糖,所以牙才老痛.

餐館:老街上兩家。方正餐館、和下面的老街飯店,已經大轉盤古城賓館,下面的那家鮮魚店。本人推薦方正餐館,因為你可以不時再那遇見鳳凰的一些老的書畫家,民間老藝人,聽他們說說鳳凰。

鳳凰的飲食:四菜一湯:社飯、血粑鴨、酸辣魚、糯米酸辣塊、蒸臘肉、酸菜豆腐湯

(五)到鳳凰有多條線路

一:可先坐車到吉首,然後坐汽車到鳳凰。吉首到鳳凰的汽車非常之多,下火車可直接到汽車站坐車到鳳凰,車價6元,有些是空調車帶vcd10元。現在也有些車直接到火車站接客到鳳凰,都可以坐。但只是限於早上的火車。如果不知道到汽車站的路,可以坐小麵包車到汽車站,在火車站內坐是4元,其實你多走幾步就是3元. 也可先花1元錢坐車到乾州,從乾州再坐車到鳳凰。車價3-4元。前者安全、准時半小時一班車;後者自由、方便可自行安排。吉首至鳳凰的車從早6點至晚20點皆有。

二:也可從懷化下火車,坐車來鳳凰,但汽車不像吉首那樣方便,鳳凰汽車站每天有二班車,中午11點、下午15點,雖都不大准時,但非常安全,切不可坐晚18時後懷化至銅仁車(路過鳳凰)。不光不準時還不安全。(車價15至20元不等可砍價) 懷化汽車西站的站外乘到麻陽的中巴,車次很多,乘滿即開,一個半小時到麻陽,到麻陽換乘再到鳳凰的中巴車。 從麻陽到鳳凰,早班車五點半左右,早上七點到十二點,一小時一班,下午一點五十,二點四十,五十分鍾一班。從懷化到麻陽約一個半小時,從麻陽到鳳凰也是要一個半小時。

三:也可從銅仁坐車來鳳凰,車次較少,車價也不知多少,因可自行砍價,大概10至15元不等。(強烈推薦從吉首來)

(六)鳳凰交通:最常見交通方式是摩托三輪車,城內1元錢足矣,出城2元或5元不等,視路線長短而定。
(七)手工藝品:蠟染和苗族銀飾,蠟染可以到鳳凰老街去看看,那有很多,但全手工的可以到熊老師的蠟染作坊去看看,因為是藝術品自然價格也很不錯了,關於苗族銀飾可以到老街的三個店看看,一個是扎染坊,大多數是新銀製品,但因為是手工製作,並且可以定製,很不錯。二是張桂英扎染坊,主要是扎染和收購來的苗族銀飾,也手工製做。第三是六色坊,主要經營老銀飾物,這三家是都可以保證銀飾品質的。

土特產品:有松菌油,和罐罐菌。如果要買的話,最好買袋裝的。

(八)娛樂:大家可以到虹橋上去坐坐,虹橋上晚上經常沒有什麼人,你可以一人上去,買杯茶,自己慢慢看那上面的名人字畫,感受一下鳳凰的韻味。
1.德夯的門票漲到28,是因為在白天要有苗家歌舞表演,但大家最好是在下午2點半去,因為那是表演才開始,到3點半結束。

2.關於德夯的流沙瀑布,大家很多人不知道有什麼好看,如果走到了,最好多走幾步,到流沙瀑布的背後去看,你才知道什麼就飛流直下和"流沙"。

3.到鳳凰後可以買本書看看,叫做,>,雖然是集從多前人成果於一體,但它還是目前讓你快速了接鳳凰的一些東西比較可以好書,因為比較便宜,抄的又比較多,面比較廣,大家看看吧!

4.可以到朝陽宮看看。門票5元,現在是鳳凰書畫院,又風雅,又歷史,就是地方小了點,但如果喜歡書畫可以到裡面多看看。

5.虹橋樓上,一個玩小資的地方,也不錯。

6.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看看鳳凰的山,門票5元

7.天王廟,鳳凰最高的神,也是鳳凰保存最完好的廟。門票現在3元。

8.趕集。

9.書架堂石頭古寨,勾良苗寨

(九)氣候:
夏無長酷之日,冬無長霜之時。氣候適人。(最好是秋天來鳳凰)
(十)注意事項:只要注意自身健康,防止水土不服,影響你的游覽計劃。
(十一)節日: 今年的苗家「四月八」跳花節在鳳凰縣城舉行。這是一個苗家的傳統盛大節日是苗族的祭祖節、英雄節、聯歡節。每逢這一天,人們自動聚集到預定的地點跳鼓舞,對山歌、舞花帶;上刀梯、鑽火圈....熱鬧異常.
鳳凰四月旅遊,將是苗家山江趕集。山江,離古城23公里,是一個典型的苗鎮,是湘西最後一代苗王統治中心。山江苗鎮逢農歷三八趕集,趕集這天,十里八鄉的苗民都來到這里,窄擠的市場鬧鬧嚷嚷,人潮如海。
四月八是苗族的傳統喜慶節日。是苗族的祭祖節、英雄節、聯歡節。每逢這一天,人們自動聚集到預定的地點跳鼓舞,對山歌、舞花帶;上刀梯、鑽火圈....熱鬧異常,人數以萬計,場面宏大而壯觀,人們盡情歌舞以至通宵達旦。

陰歷六月初六是苗族傳統歌節。這一天苗族青年男女都盛裝艷服。齊集歌場,或吹嗩吶,或打花鼓、更多的是以歌交心,以歌傳情、以歌代言、以歌結良緣,所以六月六歌會又是苗族男女的定情會。

苗家趕秋節是花垣苗民在農歷立秋那天或後一兩天舉行,慶祝五穀豐登的年成。同時這也是苗家青年男女展示自己的一個節日,秋場上按民族習慣擺放著對歌台、跳鼓台、八人秋等,眾人盡情歡娛。

『貳』 關於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出處
吳姓人物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吳權的,他的後代是我國樂曲的發明者。

那個因為勇敢剽悍,善於狩獵而以「吳」為稱號的原始氏族,在堯舜以前的活動,《尚書》、《春秋》、《國語》、《史記》等經典史書都記載闕如,只有以廣博、繁雜著稱的宋人羅泌《路史·國名紀》中,才以吳權的氏族為第一個吳氏族。《路史》說,吳權是炎帝之臣。可見吳人最初是從屬於炎帝、黃帝部族集團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一個有趣、奇異的故事:吳權的妻子叫阿女緣婦,她與炎帝的孫子當時為黃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姦懷孕,三年後一胎生3子,分別叫鼓、延、殳。鼓和延傳說是鍾的發明者,也是樂曲的最早發明創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齊姓等族的始祖。

吳氏族
吳權屬於遠古的吳氏族,《路史》已說得明確,其實,吳權不但是人名,它還極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為這樣,有的書又說吳權是顓頊時的人,傳說各異,無須深究。陳明遠《中國姓氏人全》說:吳權的後裔以吳為氏,成為吳姓的一支。

中華民族以黃帝作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國名紀》的記載:黃帝的母親,是古代吳人的一位女姓成員,名叫吳樞。

到顓頊帝時,又有個叫吳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後擔任火官——祝融。吳回成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領後,吳氏族不斷發展壯大,並逐漸分離成八個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

夏代少康時有個人叫吳賀,他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後羿比射,《帝王世系》載有其事。《中國姓氏大全》說:「傳說中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有吳氏」。吳賀見於《帝王世紀》,他曾與羿比射。其實,吳賀就是古代吳人中的一員。吳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權即吳,它在夏商時代一直存在。《路史·國名紀》就說:「(商)紂時亦有吳伯。」

遠古初祖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吳姓歷史上記述的遠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約在今陝西北部),以姬為姓。相傳黃帝娶了四位賢淑的妻子,生了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後分14支部族。

公劉下傳數代到古公室父時,中原已進入殷商時期,這時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古公(顫-頁)父率領下被迫離開豳地繼續遷徙。周人一路南遷,他們爬過梁山,渡過漆水、沮水,到達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一帶)。周原可謂周人居住的祖地,這里土地肥沃,適合多種莊稼生長,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習慣,建立城市和村莊,讓族眾過定居的生活,並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礎上設置了官職,建立了近似國家職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稱呼就是因為古公宣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來。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領,他發揚光大了周人數代奮斗的事業,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國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後世周文王稱其為太王,《詩經·宓宮》中有歌頌他的詩句:「後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則把其作為一位仁君加以頌揚。在吳姓的一些家譜中,尊古公室父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全都非常賢能。其三子季歷娶殷商摯仲氏之女太任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國古代被公認為賢婦人,為周族的興盛起過重大作用。太任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為周滅商打下雄厚基礎的周文王。相傳太任生昌時曾出現吉祥的徵兆,昌自小天資過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愛。古公亶父甚至把振興周族的理想寄託在孫子昌身上,有時當著眾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會傳統,古公宣父去世後,應有長子太伯繼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應是仲雍,季歷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機會繼承王位,昌作為季歷之子更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和仲雍借口外出為父親采葯,離開了周原。史書記述,兄弟倆從陝西岐山一帶出發,來到荊蠻吳越地區(今天的江浙一帶),吳越地區居住著原始落後的少數民族,他們和中原風俗迥異。兄弟倆入鄉隨俗,紋身斷發,在周人看來這哥倆已成為蠻人、殘人,再無資格繼承王位。

太伯、仲雍奔吳後,季歷得以順利繼位,後傳位給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負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為滅商振興周族苦心經營,他生前雖未能滅商,但三分天下,周據其二。其子武王發繼位後,向商王朝大舉進攻,四年後,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終完成了復興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記述,太伯、仲雍所到達的荊蠻地區,就是今天的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無錫、蘇州一帶。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書記載的痰陽諸姬 (古代居住在漢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們與楚國為鄰,楚國是為五帝之一的顓糠帝後裔所建。楚國強大起來以後,漢陽諸姬受到來自楚人的威脅,被迫遷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東遷到江蘇吳地,征服了當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吳國。《史記·吳太伯世家》說:「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二,吳,在蠻夷。」武王克商後,分封太伯、仲雍後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遷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於當時尚未開發的東南之地吳。不管後世對其遷徙過程有多少種解釋,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後到達了江蘇古吳地是沒有爭議的。

吳氏族脈

出自虞氏或有虞氏
據有關資料記載,相傳仲雍的後代,周文工時曾被封於虞國(今山西平陸縣北),公元前658年被晉所滅,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姓虞。另相傳遠古時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領袖,姚姓,居於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西蒲州鎮)。金文中虞、吳字相通,其後亦有姓吳的,為山西吳氏。

舜的三位夫人,嫡妃娥皇無子,二妻女英生了一位公子叫商均,三夫人登比氏生了兩女八子,但子女都為不肖子孫。只有商均能繼承父業。舜去世後,中原形勢發生巨大變故,夏禹奪取了有虞氏的部落首領職位,建立起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長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區,繼續當有虞氏的首領。有虞氏成為夏代的一個小方國,當時已從陝西東遷到今河南省虞城縣北,國號「虞」。在夏初虞國有虞思,曾幫助亡國的少康,並將兩個美麗賢淑的女兒嫁給少康為妻,終於幫少康復興了夏朝。商代以後,虞國衰落中絕。大約自商均開始,舜的嫡傳子孫以虞、吳為氏。《元和姓纂》說:「舜有天下號曰虞,子商均因以為氏。」上古虞字寫作「吳」,只是到戰國時期,虞、吳開始區別。

少數民族吳氏
元、明、清時期,由於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統一的政權,民族大融合進一步加深。少數民族接受漢族文化而採用漢姓。

苗族吳姓
我國少數民族中的吳姓,以苗族最多,最突出。苗族吳姓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貴州苗族地區,他們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借用漢字姓,而成為吳姓的,也有一部分是漢族姬姓吳氏融合、同化於苗族中而形成的苗民吳氏。

苗族吳氏,至遲在元代即已存在,如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一1368年)湖南靖州苗民起義首領,就是吳姓族人,名叫吳天保。明代苗族吳姓中還孕育出了著名的理學大師、王陽明的得意門生吳鶴。

苗族原本無姓氏,受漢文化的影響許多苗民借用漢族姓「吳」氏。清前期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時,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漢字姓「吳」氏來作為自身姓氏,進行苗籍戶口登記。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吳、龍、廖、石、麻」五大姓,而吳姓最多,排在首位。

湖南的苗族吳姓,廣泛地分布在今湖南西部,西南部的湘西自治州、懷化地區和邵陽城步縣等苗族分布區。據民國時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記載,乾城(今吉首市)的苗族吳姓,主要集中在坪壠、犁口嘴、三岔坪、地嶺波等地。鳳凰縣的苗族吳姓,則以阿拉營、鴨堡寨、(木暴)木營、沙坪一帶最多。永綏(今湖南花垣)的苗族吳姓,自吳姓祖公祿祖率其子孫居住於吉峒鄉瓦水、窩必、鉛藏鄉的鉛藏一帶,子孫再逐漸遷徙到各地。因此,永綏以吳、龍、石、麻四姓為多,而又以吳姓人數最多。在吉首的新坪鄉,1200多戶人家中,吳姓近1000家,方圓數十里內都是一姓,且為同一吳姓血緣家族。與新坪鄉毗連的新民鄉和鳳凰第九鄉,也以吳姓人數最多,幾乎佔70、80%。所以湘西大姓,以吳姓冠首。

湘西苗族的吳姓,歷史上又分出一支改從伍姓。在湘西苗族中,吳、伍雖不同姓但卻同宗,所以兩姓不能通婚。

據《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民族志》(91年徵求意見稿)和部分族譜記載,今靖州的苗族吳姓都是從江西吉安府太和縣直接或經貴州等地轉遷來的。如靖州三鍬鄉岡沖村苗族吳氏家族,是從江西太和縣魏司巷,中經貴州天柱遠口,再於明朝中葉遷入靖州的,至今已傳30代,繁衍成600人的一個家族,大堡子鄉同樂村苗族吳氏家族,明朝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從貴州天柱縣遠口遷來,至今已傳23代,發展至510人;藕團鄉新寨村苗族吳氏家族,也來自遠口,至今已傳20代,發展至400人;新廠鄉燕團村苗族吳氏,明代自遠口遷來,至今已傳20代,有480人;平茶鄉地祥村苗族吳氏,清代自貴州錦屏新化鄉印寨再經江邊遷來,至今已傳10代,發展至371人。

湖南苗族吳氏分為禾孝(ghaob xot)與禾弄(ghao nhlongb)兩系。

在貴州苗族地區,吳姓也是七大姓之一。黔西北苗族漢字姓吳氏,是由苗族「孟恩路」家族中的一部分借用漢字姓而形成。只如貴州台江縣方召「各務收」(即務收公)家族,在清朝末年領導苗民起義失敗後,清政府強迫戶口登記,將「務收」家族的「務」譯成「吳」,其後裔於是變成了苗族吳氏。這些苗族吳氏,與漢族姬姓吳氏無任何血緣聯系,就是苗族中不同地方的吳,有的也同姓不同宗,互相之間無內在的血緣關系。

苗族吳姓,在歷史上產生了大批優秀子孫,為中國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因此,我們的吳姓史自然不能忽略這特殊的一支。各民族中,異彩紛呈的吳姓宗族。

蒙古族
在純粹的蒙古族七大姓中,吳姓居其一。相傳遠古時代蒙古有七大部落,其中一個部落的酋長名叫吳蘭蘇和,他的後裔就以他的漢譯名「吳蘭蘇和」中的第一個字為姓,這就形成了今日蒙古族中的「吳姓」,它與姬姓吳氏無關。蒙古人又有改為漢姓吳氏的。《續通志·氏族略》記載:明王朝政府曾賜給許多蒙古人吳姓,如賜「巴圖特穆爾曰吳允誠,子額特特穆爾曰吳克思,瑪嚕曰吳成諤,勒哲特穆爾日吳良布,敦日吳守義,濟蘭曰吳克誠,多羅曰吳存敬,瑪嚕曰吳管」。

滿族
今日滿族的前身女真族也有改姓漢字吳姓的。《滕縣志·人物》中《吳升傳》記載:「吳升,其先本女真吾古論氏,世居臨洮,乃以吾作吳,因姓吳。曾太父吳珍,仕金為滕陽軍判,遂為滕人。」則女真人改姓漢字姓吳氏,最遲在宋代已經開始了。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中有吳姓,他們是由鄂倫春族中的「吳查爾坎」氏的漢譯簡化而成,與漢族吳氏沒有絲毫關系。

赫哲族
赫哲族人中也有吳姓,他們也是由赫哲族姓氏的讀音轉譯而成。赫哲族吳姓到現代產生了傑出的作家吳白豐,他就是優秀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的編著。

回族吳氏
據《信陽民族志》記載:河南信陽回族中有一支吳氏宗族。回族吳氏應為姬姓吳氏被同化形成。又如回族人吳鍾,清初武術家,河北滄州孟村縣人。 哈尼族吳氏

據《明清雲南土司通纂》一書記載,哈尼族中有吳氏,自明初洪武年間(14世紀下半期)吳蚌頗而宗族始盛。吳蚌頗居雲南臨安府左能山下,因率哈尼族眾開辟左能山有功,明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左能寨長官司土副長官之職,世領其所墾土地,准其世襲。從此,哈尼族吳氏蚌頗一支,就世襲為左能寨土司副長官。吳蚌頗傳獵豆,獵豆傳龍勝,龍勝傳安,安傳上登,數世皆傑驁不聽道府鈴束,後除職。清朝初年平定雲南,吳蚌頗的第11代孫吳應科率本宗族投誠,清王朝因授給他土舍之官。吳應科傳順,順傳世臣,世臣傳弟世標,世標傳子吳義,義傳廷輔,廷輔之子吳俟,嘉慶三年襲職。至民國時,左能土司仍為哈尼族吳蚌頗家族後人吳忠臣世襲。

此外,其他少數民族如侗族、壯族、白族等,都有吳姓。又據《皇朝通志·氏族略》記載,在滿州旗分內的高麗人中有吳姓。民國《奉天通志》也記載有吳那海,是高麗吳氏,歸旗,居海州地方。朝鮮族吳姓許多是漢族姬姓吳氏融合到高麗族後形成的。

滿族和錫伯族
有吳姓,是由他們各自民族中的「吳扎拉」姓改從吳姓的。

除苗族外,我國的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吳姓,他們大多屬於少數民族改用、借用漢姓「吳」而成,與姬姓吳氏沒有絲毫血緣聯系。但也有少數例外,如越(粵)族中的吳姓,就是吳國滅亡後,吳姓子孫南下逃難到越人中,久之便融合,同化為越人,漢武帝時有越人吳陽,封外石侯。

遷徙分布

秦漢以前的遷徙
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此地也是吳姓發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北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後。其後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吳姓子孫在亡國之前,有過一些零星的外遷活動。如與鄰國爭霸時,有少數吳姓子孫在戰爭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國,遠離家園。公元前537年,吳楚交戰,厥由(吳王壽夢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敵營犒勞楚師,偵察敵情。一至楚營,便被抓住。楚人本擬殺他祭鼓,厥由大義凜然,嚴辭斥敵,使楚人折服,結果不辱使命。楚國撤兵,但厥由也被帶回楚國。此後,他流亡楚國,娶妻生子。後代以名為姓,形成吳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兒子吳姑蔑,在與越人作戰中被俘;吳亡前數年,夫差的太子吳友和王孫彌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國。

秦漢時期遷徙
吳芮屬吳征生這一支,父親自楚遷居廬山。秦朝時,吳芮以才能出眾,當上了番陽(今江西鄱陽東)縣令。他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為「番君」。秦末農民起義。吳芮縱觀天下大勢,知秦必亡,遂率領當地越人起兵響應。後轉戰西北,與項羽等入關破秦,立下汗馬功勞,項羽封他做衡山王。漢朝一統天下,分封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食邑3千戶。自此,吳姓宗族中吳芮一支又自江西遷到湖南。可惜命不長,吳芮做長沙王還不到一年,就於當年6月過早地去世,葬在臨湘,謚號為「文王」(傳見班固《後漢書》卷三十四)。

。《廣東通志》說,吳霸後裔興旺,五嶺以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大部分是吳霸的後代。

魏晉隋唐時期
魏晉至隋唐的七百餘年間,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戰爭頻繁,南方則相對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遷,吳氏宗族也在南遷之列。據唐林寶撰寫的《元和姓纂》記載,這期間的吳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並呈南興北衰之勢。

自吳允承回遷吳郡奉祀先祖吳太伯三代之後,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吳氏家族成為割據江東的孫吳政治的國戚,孫策、孫權兄弟的母親吳國太便出自吳郡吳氏。

吳元三次子吳彪一支也遷回江蘇無錫——古吳國舊地,主持吳姓始祖吳太伯廟祀,成為無錫吳氏主宗。無錫吳氏後來又分衍出六合、高郵、晉陵、邗里、新塘等眾多的吳姓分支。

隋唐時期
吳姓在我國南北方都得到巨大的發展,並逐漸在許多地方形成當地一大郡望。其中南陽吳氏,為漢初長沙王後裔吳復興所開基,其後子孫繁衍各地,形成許多吳氏望族分支。但就其繁衍的勢力和分布的密集程度而言,在魏晉以後,吳氏北上繁衍明顯的緩和了許多,基本上是以我國南方一帶為其繁衍的地區,這是與北方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有著密切的關系。據史料記載,吳氏子孫在江南分支開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溫州、臨海、平陽、臨安;江西的興國、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廣東的潮州、嘉應州、南雄;廣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其開基大都在秦漢以後,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廣東等地在唐以後。

另據史料記載,入閩始祖祭公字孝先,為泰伯六十二世孫,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時隨王審知入閩平黃巢起義,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間,稱吳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粵始祖吉甫公,為宣公與世孫,宣公原居四川後遷江西南豐,後因戰亂遷至福建汀州寧化縣 總之,吳氏雖遍及全國,但繁衍發展中心為江南一帶。

據《海鹽吳氏宗譜》(光緒22年版)記載,廷尉吳公晚年定居石門語溪洲錢(今浙江桐鄉縣西石門),故居至清末尚存。譜稱語溪洲錢吳氏,家族非常興榮。大約在宋代中期,吳氏子孫,恃貴犯法,給語溪洲錢吳氏帶來厄運。譜稱因為這次犯事,至使語溪吳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竄斃殆盡」,僅有一胤,僥幸逃過於這場劫難。

大難後倖存的一胤生了三個兒子,後來分居三處:長子吳德昭,留居石門洲錢祖居;次子吳德彰,贅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縣)勾壘;三子吳德輝,贅居海寧縣治前。留居語溪氏,後又分出三派:一派為吳繩翁後裔,分居馬頭村;一派分居海鹽;一派分居石硅村,為吳申孫的後裔。

海鹽吳氏一派,以吳馨為一世始祖。據《海鹽吳氏宗譜》記載:海鹽吳氏一世祖吳馨,字世芳,明末處士,世代居住在石門語溪洲錢。吳馨生子吳賢濟,字北皋,排行第四。吳賢濟是石門縣的歲貢生,即秀才,當明朝末年,為避兵災戰亂,他將家室遷居海鹽岡圖畫橋,成為海鹽吳氏的始遷祖。

吳賢濟遷居海鹽畫橋後,娶妻李氏,生育兩子:長子吳相,次子吳宰。這兩個兒子,以後又分為海鹽吳氏的兩個支派:吳相一支為海鹽吳氏東支,吳宰一支為西支。海鹽吳氏東西兩支,後裔人丁興旺,以書香傳家。

陳留吳氏,屬季札一支的後裔。傳到吳恢這一代,家族始興。吳恢官任南海郡(今廣東廣州市)太守,是二千石的大官。吳佑是吳恢的小兒子,自幼隨父親學習儒家經典,稍大便頗有主見卓識。12歲時,吳佑隨父親到廣州。當時,吳恢准備製作大批竹簡用來寫經書,吳佑勸阻說:「此書寫成,勢必動用車輛搬運回中原。別人不知內情,還會以為你在廣州搜颳了大批珍奇異物。大凡易引起嫌疑的事,君子都極為慎重。」吳恢聽後,感慨地說:「吳姓宗族,真是世代不乏優秀的『季子』呀!」

父親去世後,吳佑回到長垣縣牧養讀書,自得其樂。後舉孝廉,又以品性敦厚、質朴、遜讓、節儉,升任膠東侯相(膠東侯國在今山東平度縣)。任職 9年,為政寬仁,深得人心。

後又改任齊侯國相(今山東淄博市),因剛直不阿,得罪大將軍梁冀,被降為河間侯相(河間侯國在今河北河間、獻縣一帶)。不久,辭官回鄉,以教授經書為業,成為當時著名學者。活到98歲時,壽終正寢,葬在長垣。

吳佑生了兩子:長子吳鳳,少子吳愷。吳鳳,字君雅,官任漢樂浪郡(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市)太守。這是見於史書記載的最早到達今朝鮮國的吳姓成員。吳鳳生的一個兒子吳馮,字子高,官任鯛陽侯國(今安徽臨泉縣鯛城)相。吳鳳的弟弟吳愷,任新息(今河南息縣)令。

陳留吳氏吳恢祖孫4代為官,知名於當時。吳佑後代繁衍發達,因而陳留一地,成為魏晉至隋唐時期吳姓的一大郡望。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吳姓已遍布全國。上代的一些吳姓大宗仍保持興盛局面,季扎次子吳征生一支在兩宋產生了科舉官宦世家吳相家族,濮陽吳氏的一支經輾轉遷徙後形成根深葉茂的汝南——太原吳氏,渤海吳氏成員南遷江南後落地生根,在兩宋時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吳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吳姓正宗季扎四子吳子玉一支延陵吳氏開始復興。隱姓達千餘年的季扎長房後裔洞庭濮氏於南宋初年復姓歸宗。這一時期,由於民族關系問題的存在,宋金長期對峙,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吳氏軍事世家甘肅水洛吳玠、吳磷家族。以上吳姓望族都很重視世系傳承,其歷史淵源十分清晰。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吳姓的分布更為廣泛,自上古保持世系傳承不亂,代有顯貴的世家大族幾乎絕跡。這時期吳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時期的單家發展而來,並從地區分布上呈同姓異宗交叉分布,吳姓的遷徙多是由於戰亂、災荒、析居、任官、政府組織移民等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時期的江西南昌吳氏雖號稱諸樊、夫差後裔,但其先祖卻是來自安徽歙縣的流民,定居南昌後,繁衍成當地大族。江西德興建節的吳氏則是唐末為避黃巢兵亂而遷來的。江西戈陽吳氏在五代戰亂時,從金陵(今南京)遷來的。湖南益吳氏主要有三支,九都沖吳氏其先祖吳世春、吳永鑒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來湖南益陽經商,從而定居益陽,後裔繁衍成益陽九都沖吳氏。泉峰吳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學湖南,而定居益陽,後世繁衍成益陽泉峰吳氏。夾流溪吳氏則是明初從江蘇、江陰縣遷居湖南益陽夾流溪,據其家譜記載,到清乾隆時,這支吳氏已傳了13代。

近現代
在近現代中國歷史舞台上最顯赫的吳姓人物當屬吳佩孚。吳佩孚屬登州吳氏。據說吳佩孚曾考證他是延陵吳季扎的裔孫,吳姓開氏始祖吳太伯的第12l代嫡孫。

據《吳氏家譜》記載,登州吳氏來源於泰州吳氏,而泰州吳氏又源於浙江吳田吳氏。吳田吳氏是明代浙江山陰吳氏吳溶、吳淵、吳溥的後裔。據《山陰州山吳氏族譜》記載,這支吳氏的家譜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燒掉,因而吳田吳氏可確認的始祖為吳回。在歷史上,吳田吳氏遷居泰州(今江蘇泰州有兩支,一支是吳田吳氏第十四世裔孫吳潮先遷泰州而成泰州吳氏始祖,另一支是吳田吳氏五世裔孫吳承護下傳12代裔孫吳萬四,也自吳田遷至泰州東的安豐。隨著泰州吳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吳潮裔孫吳僧兒吳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遷山東蓬萊(古屬登州),其後裔形成登州吳氏。登州吳氏雖然家族不甚顯貴,但人丁倒還興旺。登州吳氏自吳僧兒下傳十六世孫吳可誠時,這支吳氏已沒落無聞。

遷居台灣
吳姓的發源地江蘇南部距離台灣較近,因此吳姓人遷居台灣的歷史較早。早在吳國滅亡之時,吳姓子孫有一部分逃亡海上,其中一些人有可能遷到了台灣,然而見於歷史記載的卻是在元代。

明清以來自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的吳氏遷居台灣的逐漸增多。在台灣的歷次統計中,吳姓長期穩坐第七把交椅,這與南明永曆年間鄭成功渡海收復台灣,從潮州沿海,尤其是饒平、南澳、澄海各縣收了不少昊姓士兵有關。在台灣歷史人物中,吳姓人佔有相當比重,如被稱為「阿里山之神」的吳鳳,宜蘭的開拓者吳沙,抗倭名將吳彭年和吳湯興,抗日民族英雄吳海水,著名作家吳濁流等都是近現代史上來台的著名吳氏子孫。

『叄』 芙蓉鎮是哪個省

您好,芙蓉鎮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永順縣,與龍山裡耶鎮、瀘溪浦市鎮、花垣茶峒鎮並稱湘西四大名鎮,又有酉陽雄鎮、「小南京」之美譽。
芙蓉鎮,本名王村,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鎮,因宏偉瀑布穿梭其中,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後因姜文和劉曉慶主演的電影《芙蓉鎮》在此拍攝,更名為「芙蓉鎮」。

『肆』 湘西的花垣縣有什麼地方適合玩耍

花垣縣,隸屬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南省西部,地處湘黔渝交界處,因此有「一腳踏三省」、「湘楚西南門戶」之稱。花垣縣 旅遊 資源豐富,有10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乾嘉苗民起義古戰場遺址、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茶峒等人文景觀,也有大小龍洞瀑布群、邊城茶峒風景區、古苗河蚩尤風景區等自然風光。更有神秘的苗族民俗村寨,是民族 旅遊 的好去處。
古苗河
古苗河位於花垣縣境內,是苗族人民的母親河,河谷兩岸風光無限,有山峰聳立,林木叢生。古苗河地處山高林密之處,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休閑度假的勝地。古苗河景觀眾多,集合山高、坡陡、谷深、林密等特點,一路風景大好,有「雄獅迎駕」、「蚩尤巡疆」、「天兵天將」、「萬卷天書」等景點,相傳,這些景點是戰神蚩尤及他的部下和女兒幻化而成。古苗河兩岸世代居住著淳樸的苗民人民,遊客能在此體會到苗族風情,感受如夢如幻的苗族歌舞,欣賞技藝精湛的苗族工藝品,品嘗美味可口的苗族佳餚。

花垣大龍洞風景區
大龍洞風景區位於花垣縣補抽鄉境內,景區內溪河縱橫,溶洞暗河相連,又有怪石奇峰,古樹藤蔓,不乏奇花異草、珍禽猛獸,充滿原始的氣息與美麗。相傳在上古時期,北海龍王應黃帝之約追趕蚩尤的九黎部落至雙龍景區境內,被秀麗的山水所迷不思歸北海而定居於此,龍族的成員分別住在各個景點中,為此地增添了許多靈性。大龍洞景區眾多,有絕壁高達500餘米的天下第一洞瀑——大龍洞瀑布,有 歷史 久遠的寒武紀地質奇觀等。同時,景區也富含人文色彩,承載著苗族文化與龍文化,以龍文化為媒、苗族文化為載體,有神龍喊水、接龍舞、舞龍等民俗活動。

茶峒古鎮
茶峒古鎮即為邊城茶峒,我國文學大師沈從文的著名中篇小說《邊城》中,將此地的秀美風光、淳樸民風、傳統民俗等融為一體,勾勒出一個美麗的小城鎮,吸引了許多遊客的目光。茶峒古鎮以土家族、苗族、漢族人口居多,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在古鎮上,最熱鬧的民俗慶典莫過於農歷初五、十號的趕集,當地稱為「邊邊場」,三省邊界的各族人民便三五成群,向茶峒匯集,人們來此買賣 美食 、工藝品、農產品、生活用品,男女青年也有藉此熱鬧的場合相會,充滿獨特的民族風情。

56民族行 旅遊 網,帶你游遍56個民族

題主是在花垣 旅遊 來的嗎。剛好刷到這個題目,我就是花垣人。

如果單是在縣城裡面的話可能就沒什麼玩的了,因為花垣縣城最多的就是KTV和茶樓。

今天天氣好,首先推薦題主可以去紫霞湖遊玩,在城南車站乘坐龍潭路 汽車 ,大概4塊錢車費,你可以告訴售票員讓她在紫霞路口叫你下車。然後沿著路口直接走進去。

紫霞風景優美,還可以在裡面燒烤,花垣多數拍婚紗選景都是在紫霞湖。題主去了不會失望的。

題主還可以去花垣的古苗河遊玩。

再就是犀牛洞。

從縣城出發去長樂方向,半途向左一拐,再沿著小水泥路向前稍微走一段路就可以看到,正在建設中的湘西神秘犀牛洞農旅產業園。從花垣縣到目的地,大約耗時十多分鍾。

還可以去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去看看。

吃的話就很多了,比如花垣的米粉題主不要錯過噢,鴨霸王、泡爪。

西門的酸湯粉、邊貿的夜市。三岔路的雞爪爪。

湘西的花垣縣,適合去邊城鎮看看。那裡的邊城就是以前的茶峒(後更名為邊城,因為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寫的就是那裡)。前不久去玩過一次,風景堪比世外桃源,安逸而靜謐。更重要的是,那裡沒有別的風景區所具有的那種濃重的商業氣息。可以看看古鎮,翠翠島,可以坐拉拉渡到河對岸的重慶洪安看看。發幾張我去後拍的圖以作參考

湘西,花垣縣,舌尖上的回憶,

可以上午去十八洞村,下午去雙龍鎮鼓戎湖苗家大院夯寨村,電影十八洞取景地,百分之九十的鏡頭都能在這里看到,我不吹,我是夯寨村的,,,,,,,,

『伍』 芙蓉鎮在哪裡屬於哪個省

芙蓉鎮在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永順縣,屬於湖南省。芙蓉鎮,本名王村,是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鎮,因宏偉瀑布穿梭其中,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與龍山裡耶鎮、瀘溪浦市鎮、花垣茶峒鎮並稱湘西四大名鎮,又有酉陽雄鎮、小南京美譽。電影《芙蓉鎮》在此拍攝,遂更名為芙蓉鎮。國家AAAA級景區。

芙蓉鎮地處武陵山區,永順縣南端51公里處,東與高坪鄉、松柏鎮相接,南與長官鎮相鄰,北與列夕鄉、撫志鄉交界,西與古丈縣紅石林鎮、羅依溪鎮隔河相望。鎮內最高海拔927米,最低海拔139米。全鎮轄11個村和5社區,141個村民小組,總面積224.4平方千米。

芙蓉鎮不僅景觀秀麗,民族風情濃郁,還有記載土家族政治軍事歷史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溪州銅柱和電影《芙蓉鎮》外景拍攝現場等人文景觀。

『陸』 吉首市是哪些明星的故鄉呢

沈夢辰

吉首,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級行政區首府。市境東南部與瀘溪縣、西北部與花垣縣、西南部與鳳凰縣、北部與保靖縣和古丈縣毗鄰。沈夢辰,1989年6月13日出生於湖南省湘西吉首市,畢業於湖南大學06級表演系本科,中國內地女主持人、演員、模特。2008年,沈夢辰參加湖南娛樂頻道「年度星姐選舉」總決賽,並榮獲最佳上鏡獎。2010年,擔任湖南娛樂頻道綜藝時尚類節目《好女人》的主持人,從而正式開啟了她的主持生涯。2011年,擔任湖南娛樂頻道大眾娛樂節目《百姓春晚》的主持人。

阿朵

阿朵(符瑩),中國大陸女歌手、演員,1980年4月17日生於湖南吉首,畢業於湖南省藝術學校,2005年央視春晚因演唱一曲《再見,卡門》讓阿朵走紅。2007年阿朵登上時尚雜志《男人裝》封面,創造了該雜志全球銷量超過50萬的記錄。之後連續三年入選全球頂級媒體《福布斯》雜志評選的名人榜。

『柒』 湘西四大古鎮是哪些各在什麼縣

鳳凰縣的鳳凰古鎮,永順縣的芙蓉鎮王村(有一部電影叫《芙蓉鎮》講的就是這里),花垣縣的茶峒鎮(看過沈老《邊城》的應該都知道,翠翠出生、長大的地方),還有一個是懷化的洪江古鎮(名氣沒鳳凰大,但歷史更悠久),這四個就是湘西的四大商業古鎮。另外還有四大趕屍名鎮,湘西自治州的瀘溪,懷化的辰溪、沅陵、敘浦。

『捌』 中共西南局的發展歷程

中共西南局的發展歷程:

1、籌建

1949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西南局。

1949年11月21日,劉、鄧首長向四川、貴州、雲南、西康4省國民黨軍政人員提出忠告,要他們停止抵抗,聽候改編。

2、成立

1949年11月23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常德成立,鄧小平為第一書記,劉伯承為第二書記,賀龍為第三書記。

3、發展

鄧小平、劉伯承調中央工作後,1952年9月,中共中央又決定宋任窮、張際春、李井泉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第二、第三副書記。

4、撤銷

195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決定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以適應國家的計劃經濟建設,加強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

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撤銷大區一級黨政機構的重大決定。

5、再次成立撤銷

1960年10月,恢復中共中央西南局,李井泉擔任第一書記。書記處書記李大章、廖志高、閻紅彥、張經武、周林、於江震、閻秀峰.

1963年8月--1965年11月,陳剛、程子華、張國華、賈啟允、劉植岩、任白戈、曾希聖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1966年,中共中央西南局取消。


(8)花垣縣有哪些電影院擴展閱讀:

中共西南局的發展作用:

中共中央西南局為大西南政權的建立鞏固、經濟恢復發展、民族團結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等西南局黨政軍領導人,在坐鎮重慶、主政西南的歲月里,建立了偉大功勛。

西南五省區市協作編輯《中共中央西南局歷史文獻選編(1949-1954)》,既是充分發揮黨史工作「資政育人」作用的需要,也是黨史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擔當。

黨的歷史文獻編輯是黨史工作的主責主業,對深化黨史研究意義重大。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將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對書稿編輯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提供指導,對存在的困難予以幫助協調。

同時,也希望西南五省區市協同開展工作的方式能夠為全國黨史部門的合作提供經驗與借鑒。

閱讀全文

與花垣縣有哪些電影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一個打僵屍的電影 瀏覽:25
愛情電影要 瀏覽:112
反正電影票 瀏覽:13
真實國外電影 瀏覽:439
劉德華一生演的電影 瀏覽:862
歐美電影mp4 瀏覽:556
2016清新治癒電影 瀏覽:848
2017有啥電影好看的 瀏覽:306
中國的第一個彩色電影 瀏覽:693
僵屍類美國電影 瀏覽:708
敬漢卿拍的第一場電影 瀏覽:979
主動3d電影測試 瀏覽:12
日本懸疑類的電影 瀏覽:987
推薦好看的動漫國產免費電影 瀏覽:814
電影高達主角特徵 瀏覽:206
都江堰電影票 瀏覽:107
北京電影節2017四季酒店 瀏覽:252
電影房間圖片大全 瀏覽:288
電腦快手怎麼放電影 瀏覽:21
幽冥電影豆瓣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