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莫扎特傳》中,莫扎特臨終前寫的最後一首曲子是什麼
摘要 您好,已經看到您的問題了,正在為您整理答案,請等待兩分鍾哦~
㈡ 莫扎特的安魂曲在哪部動漫里出現過
我覺得你有可能把 動漫D.N.Angel的主題曲《白夜True Light》聽成了莫扎特的安魂曲
㈢ 安魂曲的版本品評
莫扎特安魂曲的版本層出不窮,古樂的今樂的,各有造詣 。正如拉琴的名家大多要錄無伴奏,彈琴的要出平均律,作為莫扎特最後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其中妙處,自不待言。大凡會看此文的樂友,心中固有安魂曲特殊的地位。我所聽過的版本,大約有十幾個。其中如:莫斯特、梅紐因、庫伊肯、魏爾等版本,頗為常見,且無穎異,故所收從略。
哈農庫爾特,是羅伯-科萬在吉尼斯唱片上推薦的首選,突出人聲的恢宏互動。但過於激切,聲干碧霄,屬於現代數碼商業版。倒是符合指揮家「怪異」的聲名。
伯恩斯坦,此版為老人紀念亡妻的紀念版,效果非常好,人聲清晰不過分。一言以蔽之,理智中的哀情。
卡拉揚,這位商業的指揮家屬於蓋棺而難以定論的人,且不論他個人的文化內涵及道德准則如何,但作為指揮他能很好的調控樂隊。這一版的人聲部分不太理想,然而伴奏聲部確屬一流。
瓦爾特,老藝術家完美的演繹,溫和睿智,可惜錄音時代較早,音質有些模糊,甚至鬧哄哄。
朱利尼,亦屬溫和徐緩、濃淡適中。錄音效果不錯,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它是所有版本中聲部層次最清晰的。
科林-戴維斯,用小型樂隊演繹,非常親切可人。條析縷陳,毫無混雜感。尤其是男高音清晰洪亮、底氣十足。只是某些段落 弦樂部有些生硬。
吉斯伯格,這一版有些特色。完全由童聲來演唱,錄音及伴奏也非常不錯。只是,由童聲來演唱女高音單薄而飄浮。
卡爾-伯姆,每一點都無可挑責,人聲、伴奏皆屬一流,舒緩溫暖。速度較慢,用時超過 64 分鍾。
霍格伍德,一個被稱為 「正本清源」的本子,原因在於,他依據了近年來才發現的莫扎特的一些手稿,並由莫德編曲,去掉了被認為不出於莫氏之手的Sanctus Benedictus 。另外最為重要的是將Lacrimosa 最後一句Amen 獨立為一個段落,並配上了原始手稿上,1分23秒,如同天堂撒播鮮花般的純凈明快曲調,令人耳目一新。合唱用的是童聲,伴奏也非常協調,各聲部獨唱亦屬上乘。即使去除版本的特點,此版也是一流的。用時卻是所有版本中最短的,不足 44 分鍾。
加迪納,出色的是他1986年的錄音版本,四位獨唱家同樣的精確,沒有任何聲音渾濁或模糊的聲樂系,同樣好。
馬里納,有兩個版本、DECCA錄音(概述左圖) 和 PHILIPS公司這兩版,從聽覺上比較:前者在聲樂器近旁錄音、後者在觀眾區錄音。特點:這是一個戲劇性的精彩錄音。演繹速度的快慢變化、平靜、但又默契的黑暗和緊張氛圍,處理得很贊。電影《莫扎特傳》里的安魂曲插曲就選用了他的版本。
索爾蒂,1991年DVD5、dts5.1版,這是在維也納一個庄嚴的大教堂中真正的禮儀群眾為死者進行的實事、非常特殊,而我們常常忘記、這是一個神聖的作品,因為它常在音樂廳演出過很多次,可以說這是一次將它放在適當的場合背景下、以慶祝這位作曲家的二百周年紀念。四位獨唱家都很美,女高音:雅倫·奧格,女中音:塞西莉亞·巴托麗,男高音:文森科爾,尤其是低音:勒內佩普「250周年紀版魔笛也有他」,你可以很容易地聽到他為什麼變得這么有名從那時起,他有一個華麗,深沉的低音和歌唱的偉大表現。從各個方面來說、這是一個極佳的詮釋。
菲利普·赫爾維格,古樂派版里享有很高評價的這版,是一個美麗的記錄、一種聽覺上的享受。演奏風格被選為像莫扎特的年代。如果是用「現代化「的出色表演,如卡拉揚錄音,它通常有一個緩慢的節奏(現代管弦樂器比古樂器的發聲消失緩慢),你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合唱和獨唱的飆升與美麗,優雅和活力,但對那些超越「現實」、追求完美的做法去處理音樂本身的精髓表示贊賞。樂團優美和諧的歌聲。錄音也非常好,有清晰而充分的混響聲音。也是我很喜歡必聽的版本。
切利比達克,90年代與慕尼黑愛樂樂團合作,2004年由EMI公司發行的版本,充分的彰顯了他個人「慢」的指揮特點,全曲用時66分鍾。切利的慢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強烈的自省和反問,他將這種種矛盾與沖突淡化,使之平穩地消散於無形。百種孤寂,百種淡泊,百種苦澀都化作音符,在緩慢的Lacrimosa的痛哭之中,在Kyrie的虔誠禱告聲中,死者得到最好的安息。同時,他又將一種無法言表的禪意賦予其中,使得這部作品無論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都具有嶄新的突破,是一個非常值得贊賞與喜愛的版本。
㈣ 電影《莫扎特傳》中,莫扎特臨終前寫的自後一首曲子是什麼
《安魂曲》
電影《莫扎特傳》中,莫扎特臨終前寫的最後一首曲子是安魂曲。
㈤ 關於莫扎特的電影,要最有名的一部
當然就是莫扎特傳,最出色最有名最值得一看的。當年得了多項奧斯卡獎的。
在第5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音樂傳記片《莫扎特》一舉奪得八項大獎,轟動了全世界,這一夜也被稱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里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里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里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
《莫扎特》反映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模仿、生活中的天真與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與惡的沖突,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因無知和缺乏鑒賞力而扼殺天才這一可悲事實。莫扎特全名為「沃爾夫岡·阿瑪迪亞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間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鍾愛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鍾愛的人,而薩列里卻一手毀滅掉了他的絕世才華。上帝愛之深,庸人害之切,這是對世事的絕妙諷刺。
1823年一個下雪天的夜晚,在維也納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個名叫安東尼奧·薩列里的老人自殺未遂。他向一位神父懺悔,講述多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經過。
在30多年前,薩列里在約瑟夫二世的王宮里任宮廷首席樂師,當放盪不羈、玩世不恭而又擁有絕世才華的莫扎特來到維也納後,薩列里的心裡開始感到了強烈的不平。莫扎特的才華既令薩列里驚嘆,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心胸狹窄的薩列里由嫉轉恨,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毀滅掉這個強大而可怕的「對手」。
由於約瑟夫二世的喜愛,莫扎特一直留在維也納寫歌劇。他創作的歌劇《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都是不朽之作,然而雖然莫扎特的音樂造詣超塵脫凡,但在生活中他卻是個不修邊幅、行為恣肆的人。在薩列里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維也納主流音樂界視莫扎特為「異端」,處處為他設坎施絆。莫扎特的樂譜遭到大量刪改,作品無法在劇院上演,即使能夠上演,也常常不超過一星期,因此他的經濟收入很少,生活日漸困窘。
於是,薩列里一面假裝是最關心莫扎特的人,一面在精神上折磨他,他甚至收買了一個女僕,把她安插到莫扎特家做奸細,以了解莫扎特的家庭和創作情況。由於他的偽裝,天真的莫扎特把他視為知己。莫扎特的父親突然去世,這使他悲痛萬分,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刺激,身體狀況也一落千丈。薩列里知道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於是,他戴上莫扎特的父親生前用過的假面道具,敲開了莫扎特的家門,要他譜寫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就在恐懼和疾病的雙重摺磨下夜以繼日地工作。不久,他所創作的歌劇《魔笛》在劇院上演了,由他自己擔任樂隊的指揮,終於有一天,在演出進行到一半時,莫扎特由於體力不支而暈倒在地。
在莫扎特的病床邊,薩列里還逼他寫《安魂曲》,病床上的莫扎特極度虛弱無法執筆,薩列里建議由他執筆而莫扎特則口述。莫扎特的靈感像泉水般噴涌,薩列里甚至來不及記錄。曲子完成了,天才的生命之火也熄滅了,年僅35歲的莫扎特英年早逝。而薩列里雖然陰謀得逞了,但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他備受道德與良心的煎熬,最後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時光流逝,曾經顯赫一時的薩列里漸漸被人遺忘,而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里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相 關 影 評:
在音樂歷史中總會有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
——美國音樂學者 約瑟夫·馬克利斯
我們不得不承認,影片《莫扎特》的音樂性、前瞻性和現實性都是極具深度的,它確實是一部高水平的、富於挑戰性的影片,同樣,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的導演技巧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導演學習的。
——美國著名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莫扎特》突破了人物傳記片的一般模式,它沒有以一代天驕莫扎特的生平為主線,而是以追逐名利但卻才能平庸的宮廷樂師薩列里與才華橫溢、但不諳世事的莫扎特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為主展開故事情節,記錄了莫扎特的坎坷而短暫的一生。它一改把古典音樂家當成「完人」或「聖人」來描繪的傳統,顛覆了從莫扎特去世後由他太太開始的「貼金運動」,還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樂之間的矛盾。
——佚 名
音樂堪稱是本片一項重要的電影因素,影片的配樂中採用了大量莫扎特的原創作品,其與情節銜接之巧,烘托氣氛之精妙,令人嘆為觀止。它讓人們在為莫扎特的坎坷一生慨嘆的同時,又不得不為他高超的音樂天賦而感動。
——影評人 劉芷麗
㈥ 莫扎特傳(Amadeus 1984)裡面的莫扎特安魂曲是什麼版本的
加迪納的,PHILIPS出品(以前是,現在換成DECCA的牌子了) ,如果我當年沒記錯的話,呵呵
http://www.deutschegrammophon.com/cat/single?sort=newest_rec&COMP_ID=MOZWO&PRODUCT_NR=4757660&SearchString=requiem&flow_per_page=50&UNBUYABLE=1&per_page=50&presentation=flow
你上這個頁面,裡面找到requiem專輯,這個版本就是加迪納的,你聽聽看
如果上面這個不是,你再試試這個,這個是馬里納的版本,當時的記得不太清楚了,好像不是加迪納就是馬里納,反正有個納,哈哈
http://www.deccaclassics.com/cat/single?sort=newest_rec&COMP_ID=MOZWO&PRODUCT_NR=4320872&SearchString=requiem&flow_per_page=50&UNBUYABLE=1&per_page=50&presentation=flow
可以肯定是馬里納的了,老兄你看影片不仔細,我剛剛看了一下這片子片頭,答案幾分鍾內伴隨著莫扎特第25號交響曲而展現在你的面前:演職員字幕上清楚印著------Music concted and supervised by SIR NEVILLE MARRINER
㈦ 在電影《莫扎特傳》中表演了哪些歌劇的選段
1.《唐璜》(K .527)序曲 / 電影開場
2. 第25交響曲(K.183)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自殺被發現
3. 弦樂小夜曲 (K.525)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為神甫彈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調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鋼琴後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三樂章 / 莫扎特離開康斯坦察跑向音樂會
6.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七樂章(終樂章)/ 莫扎特結束指揮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樂譜
8. G大調鋼琴變奏曲(根據薩利埃里的作品——「我親愛的阿東尼」 改編)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編的薩利埃里作品
9. 《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詠嘆調「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 (Non piu Andrai)/ 莫扎特為約瑟夫二世演奏時,改編薩利埃里的為約瑟夫二世所寫的小曲。
10. 《後宮誘逃》(K.384)中的詠嘆調 「不論什麼樣的懲罰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後宮誘逃》演出中,女高音獨唱。
11. 《後宮誘逃》(K.384)中的終曲「薩利姆萬歲」 / 《後宮誘逃》演出中,4人坐船離去
12. c小調彌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禮上
13. 長笛和豎琴協奏曲(K.299)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4. 第29交響曲(K.201)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5. 為兩架鋼琴所寫的協奏曲(第10鋼琴協奏曲)(K.365)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6. 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寫的協奏曲(K.364)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7. c小調彌撒(K.427),Kyrie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8. 第15鋼琴協奏曲(K.450)第三樂章 /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9. 《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進屋後看到了父親
20. 《後宮誘逃》(K.384)中的禁衛軍合唱 / 莫扎特一家換上假面具
21. 德意志軍歌(K.539)/ 假面舞會上的背景音樂
22. 《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在假面舞會「受罰」彈琴
23. 《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巴赫」的風格演奏
24. 《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被翻轉過來演奏 25.《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薩利埃里」的風格演奏
26.《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莫扎特邊寫作邊玩檯球
27.第22鋼琴協奏曲(K.492)第三樂章 / 莫扎特在為皇帝舉辦的露天音樂會上
28.《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薩利埃里溜進了莫扎特的房間 29.《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費加羅和蘇珊娜的二重唱" Cinque..." / 莫扎特指導《費加羅婚禮》的排練
30.《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芭蕾音樂"Ecco la Marcia" / 歌劇院總監撕掉了樂譜
31. 同上 / 莫扎特得到約瑟夫二世的許可後配以音樂再次演奏
32.《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約瑟夫二世打哈欠時
33.《唐璜》(K.527)第二幕終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親的死訊
34.同上 / 莫扎特指揮《唐璜》
35.第20鋼琴協奏曲(K.466)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佩戴死亡面具的來到莫扎特住所
36.《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打開房門時
37.《安魂曲》(K.626), Introitus / 康茨坦察詢問莫扎特
38.同上 / 薩利埃里計劃害死莫扎特
39.《後宮誘逃》(K.384)、《費加羅婚禮》(K.492)和《唐璜》(K.527)中音樂改編的喜劇音樂 / 莫扎特全家觀看演出
40.《安魂曲》(K.626), Dies Irae / 莫扎特深夜寫作時聽到了敲門聲
41.《魔笛》(K.620)序曲 / 莫扎特發瘋似的在屋中跳舞
42.《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開門後見到了帶死亡面具的人
43.《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 莫扎特摸出房間
44.《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Das Kling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彈琴
45.《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 Ein Madch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唱歌
46.《魔笛》(K.620)序曲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與一些喝醉的女人
47.《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酒後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48.《魔笛》中的詠嘆調」der Holle Rache" 莫扎特的岳母訓斥莫扎特
49.《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Ein Madchen" / 莫扎特為《魔笛》的演出伴奏
50.《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Pa pa pa " / 莫扎特被薩利埃里抬上馬車
51.德國舞曲(K.509)/ 康斯坦察在舞會上
52.《安魂曲》(K. 626), Confutatis / 薩利埃里協助莫扎特寫作安魂曲
53.《安魂曲》(K .626), Lacramosa / 莫扎特離世、出殯
54. 第20鋼琴協奏曲 (K.466) 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被推出房間,響起莫扎特的笑聲,影片結束
㈧ 有關莫扎特的影片
中文片名
莫扎特傳
原片名
Amadeus
更多外文片名
Amadeus: The Director's Cut .....(USA) (director's cut)
Peter Shaffer's Amadeus .....(USA) (complete title)
Peter Shaffer's Amadeus: Director's Cut .....(USA) (director's cut)
影片類型
劇情 / 音樂
片長
160 min / 180 min (director's cut)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義大利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Dolby 70 mm 6-Track
評級
Rated R for brief nudity. (director's cut)
級別
Australia:PG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Canada:G Norway:15 Finland:S Sweden:11 UK:PG USA:PG France:U Iceland:L Peru:14 USA:R Canada:PG Spain:T Sweden:7 Brazil:Livre West Germany:12 Chile:14 Mexico:C Canada:A Netherlands:AL Norway:12 South Korea:All Finland:K-7 Ireland:PG Taiwan:PG-12 Hong Kong:II
製作成本
,000,000 (estimated)
演職員表
導演
米洛斯·福爾曼 Milos Forman
編劇
Peter Shaffer .....(play)
Peter Shaffer .....(screenplay)
演員
F·莫里·亞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 .....Antonio Salieri
湯姆·休斯克 Tom Hulce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伊麗莎白·貝里奇 Elizabeth Berridge .....Constanze Mozart
辛西婭·尼克松 Cynthia Nixon .....Lorl
布賴恩·佩蒂福 Brian Pettifer .....Hospital Attendant
西蒙·卡洛 Simon Callow .....Emanuel Schikaneder/Papageno
Roy Dotrice .....Leopold Mozart
克里斯汀·艾伯塞爾 Christine Ebersole .....Katerina Cavalieri/Costanza
傑弗瑞·瓊斯 Jeffrey Jones .....Emperor Joseph II
文森特·斯克亞維利 Vincent Schiavelli .....Salieri's valet
肯尼·貝克 Kenny Baker .....Parody Commendatore
製作人
索爾·扎恩茲 Saul Zaentz .....procer
Michael Hausman .....executive procer
Bertil Ohlsson .....executive procer
非原創音樂
Johann Sebastian Bach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
Antonio Salieri
攝影
Miroslav Ondrícek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as Miroslav Ondricek)
剪輯
Michael Chandler
T.M. Christopher .....(2002 director's cut)
Nena Danevic
藝術指導
Patrizia von Brandenstein .....(as Patrizia Von Brandenstein)
美術設計
Karel Cerný .....(as Karel Cerny)
服裝設計
Theodor Pistek
Christian Thuri .....(uncredited)
副導演/助理導演
Michael Hausman .....executive procer
Jan Kubista .....assistant director: Czechoslovakia
Petr Makovicka .....assistant director: Czechoslovakia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The Saul Zaentz Company [美國]
發行公司
Orion Pictures Corporation [美國] ..... (1984) (USA) (theatrical)
AMLF [法國] ..... (France)
Aquarius TV [希臘] ..... (2005) (Greece) (TV)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2000) (Argentina) (VHS) (re-release)
Filmes Castello Lopes [葡萄牙] ..... (Portugal)
Pioneer Entertainment [美國] ..... (USA) (laserdisc)
Saul Zaentz Company [美國] ..... (USA) (laserdisc)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阿根廷] ..... (2000) (Argentina) (re-release)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義大利] ..... (2000) (Argentina) (re-release)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Warner Home Video [澳大利亞] ..... (2000) (Argentina) (re-release)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Warner Home Video [德國] ..... (2000) (Germany) (DVD)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Warner Home Video [美國] ..... (USA) (DVD)
特技製作公司
Effects Associates Ltd. [英國]
其它公司
Ambrosian Opera Chorus [英國] ..... music performers
Chorus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英國] ..... music performers
Cloisters of Westminster Abbey [英國] ..... music performers
Fantasy Records [美國]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L.C.P. di Pompei [義大利] ..... shoes
Nancy Seltzer & Associates ..... public relations
Pacific Title [美國] ..... titles and opticals
San Francisco Symphony Chorus [美國] ..... music performers: parody background
Saul Zaentz Film Center [美國] ..... film editing (2002 director's cut)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1984年9月19日
瑞典
Sweden
1984年10月12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84年10月26日
法國
France
1984年10月3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84年11月8日
英國
UK
1985年1月15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85年2月14日
西班牙
Spain
1985年3月1日 ..... (Barcelona)
中國香港
Hong Kong
1985年6月13日
德國
Germany
2002年2月28日 ..... (director's cut)
美國
USA
2002年3月19日 ..... (director's cut) (premiere)
美國
USA
2002年4月5日 ..... (limited) (director's cut)
西班牙
Spain
2002年4月26日 ..... (director's cut)
義大利
Italy
2002年5月24日 ..... (director's cut)
劇情介紹
本片講述了偉大的音樂天才沃爾夫崗.阿巴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一生。影片採用倒敘手法,由安東尼奧.薩利埃雷(Antonio Salieri)講述。他是一位宮廷樂師、莫扎特的天才使他既羨慕又震驚,心理上發生了變態,決定除掉莫扎特。音樂在全片中具有敘述和點出主題的作用,將莫扎特的音樂和他的生平事件串連在一起,刻劃了莫扎特與薩利埃雷在音樂上的沖突。
1782年,年僅26歲的莫扎特來到維也納,其絕世才華立即傾倒了整個奧地利宮廷,同時也引起了宮廷首席樂師薩利埃利的嫉妒。薩利埃利為人自負,自詡為維也納音樂界第一人。莫扎特的才華既令他驚嘆,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心胸狹窄的薩利埃利由嫉轉恨,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毀滅掉這個強大而可怕的「對手」。
莫扎特的音樂造詣超塵脫凡,在生活中卻是個不修邊幅,行為恣肆的人。在薩利埃利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維也納主流音樂界視他為「異端」,處處為他設坎施絆。莫扎特的樂譜遭到大量刪改,作品無法在劇院上演,生活日漸困窘。
莫扎特的父親突然去世,這使莫扎特悲痛萬分,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體一落千丈。薩利埃利知道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他戴上莫扎特父親生前用過的假面道具,敲開莫扎特的家門,要他譜寫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在恐懼和疾病的雙重摺磨下夜以繼日地工作。《安魂曲》寫成了,他自己也終於油枯燈盡,氣絕身亡,死時年僅35歲。
薩利埃利的陰謀得逞之後,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後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時光流逝,曾經炫赫一時的薩利埃利漸漸被人遺忘,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里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幕後製作
影片一改把古典音樂家當成「完人」或「聖人」來描繪的傳統,顛覆了從莫扎特去世後由他太太開始的「貼金運動」,還原了他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樂之間的矛盾。這部榮獲七項奧斯卡大獎(第57屆)的影片可視為兩名音樂家的傳記,除了莫扎特,還有他的同行薩列瑞。影片透過薩列瑞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影片的外景地是導演的故鄉布拉格,該城市是受到二戰戰火摧殘最少的歐洲城市,也是莫扎特多部作品首演的地方。影片有著非常華麗的布景和服裝;至於表演,兩位男主角在拍戲期間發生了類似他們角色的勾心鬥角,但最終扮演薩列瑞的演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2003年著名義大利歌唱家巴托莉推出薩列瑞作品的唱片,證明他並非影片描寫的那種庸才。
精彩花絮
·梅格·蒂麗原本確定出演康斯坦絲,電影即將開拍前的布拉格(也是拍攝地點),她和一些孩子們在街上玩足球,結果傷到了她的腿。於是她的角色必須換人。
·梅爾·吉布森曾為莫扎特的角色試鏡。
·歌劇初次公演時的布景和服裝,是特意按照原來的服裝和布景的草圖設計而成。
·整部電影採取的都是自然光線。
·電影中,唐·古萬尼表演舞台,正是歌劇第一次演出的地方。
·莫扎特的笑聲被設定為令人討厭的,這一點來源於一些談到他的書信中。有人把他的笑聲描述為"有傳染性讓人頭暈的",還有人說"就像是金屬劃在玻璃上面"。
·為了把這種特別程式化的表演轉化成可行性的劇本,麥洛·弗曼和彼得·夏弗花了四個月的時間進行改編。他們增加了一些角色,如神父、女僕、大教主和岳母。
·只有四處布景需要修建:塞勒里的病房、莫扎特的住所、一段樓梯和歌舞雜耍劇場。所有其他拍攝場地都可以在當地找到。
·音樂事先錄制好,在拍攝的時候作為背景音樂播放。為了使表演更加令人信服,湯姆·赫爾西每天練習四個小時的鋼琴。
·在拍攝文森特·斯克亞維利走路的一段戲中,導演麥洛·弗曼警告他說:"電視正在把你毀掉。"
·在一段場景中,莫扎特把古拉克說成是"令人厭煩的",並且說"我不喜歡他",這里指的是漢德爾。事實上,古拉克和漢德爾是莫扎特最喜歡的兩名作曲家。
·電影中參照的劇本,第一次演出是在1979年11月2日,倫敦國家劇院。
精彩對白
Salieri: Are you sure you can't leave these here and come back?
Constanze Mozart: It's tempting sir, but it's impossible I'm afraid. Wolfie would be frantic if he found they were missing, you see they're all originals.
Salieri: Originals?
Constanze Mozart: Yes, sir, he doesn't make copies.
Salieri: These are originals.
-------------------------------------------------------------------------------
Salieri: They showed no corrections of any kind. He was simply writing down music already finished in his head. Page after page as if he were taking dictation.
--------------------------------------------------------------------------------
Emperor Joseph II: Your work is ingenious. It's quality work. But there are simply too many notes, that's all. Just cut a few and it will be perfect.
Mozart: Which few did you have in mind, Majesty?
-------------------------------------------------------------------------------
Salieri: Mozart, it was good of you to come!
Mozart: How could I not?
Salieri: So, did my work please you?
Mozart: [hesitantly] I never knew that music like that was possible!
Salieri: [uncertainly] You flatter me.
Mozart: No, no! One hears such sounds, and what can one say but..."Salieri."
㈨ 電影《莫扎特》插曲
哪場下雪啊?裡面下雪的不止一場。。。
電影中用到的莫扎特的曲目
��
1.歌劇《唐璜》(K .527)序曲 / 電影開場
2. 第25交響曲(K.183)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自殺被發現
3. 弦樂小夜曲 (K.525)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為神甫彈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調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鋼琴後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三樂章 / 莫扎特離開康斯坦察跑向音樂會
6.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七樂章(終樂章)/ 莫扎特結束指揮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樂譜
8. G大調鋼琴變奏曲(根據薩利埃里的作品——"我親愛的阿東尼" 改編)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編的薩利埃里作品
9.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詠嘆調"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 (Non piu Andrai)/ 莫扎特為約瑟夫二世演奏時,改編薩利埃里的為約瑟夫二世所寫的小曲。
10.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詠嘆調 "不論什麼樣的懲罰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後宮誘逃》演出中,女高音獨唱。
11.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終曲"薩利姆萬歲" / 《後宮誘逃》演出中,4人坐船離去
12. c小調彌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禮上
13. 長笛和豎琴協奏曲(K.299)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4. 第29交響曲(K.201)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5. 為兩架鋼琴所寫的協奏曲(第10鋼琴協奏曲)(K.365)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6. 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寫的協奏曲(K.364)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7. c小調彌撒(K.427),Kyrie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8. 第15鋼琴協奏曲(K.450)第三樂章 /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9. 歌劇《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進屋後看到了父親
20.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禁衛軍合唱 / 莫扎特一家換上假面具
21. 德意志軍歌(K.539)/ 假面舞會上的背景音樂
22.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在假面舞會"受罰"彈琴
23.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巴赫"的風格演奏
24.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被翻轉過來演奏
25.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薩利埃里"的風格演奏
26.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莫扎特邊寫作邊玩檯球
27. 第22鋼琴協奏曲(K.492)第三樂章 / 莫扎特在為皇帝舉辦的露天音樂會上
28.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薩利埃里溜進了莫扎特的房間
29. 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費加羅和蘇珊娜的二重唱" Cinque..." / 莫扎特指導《費加羅婚禮》的排練
30. 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芭蕾音樂"Ecco la Marcia" / 歌劇院總監撕掉了樂譜
31. 同上 / 莫扎特得到約瑟夫二世的許可後配以音樂再次演奏
32. 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約瑟夫二世打哈欠時
33. 歌劇《唐璜》(K.527)第二幕終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親的死訊
34. 同上 / 莫扎特指揮《唐璜》
35. 第20鋼琴協奏曲(K.466)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佩帶死亡面具的來到莫扎特住所
36. 歌劇《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打開房門時
37.《安魂曲》(K.626), Introitus / 康茨坦察詢問莫扎特
38. 同上 / 薩利埃里計劃害死莫扎特
39. 歌劇《後宮誘逃》(K.384)、《費加羅婚禮》(K.492)和《唐璜》(K.527)中音樂改編的喜劇音樂 / 莫扎特全家觀看演出
40. 歌劇《安魂曲》(K.626), Dies Irae / 莫扎特深夜寫作時聽到了敲門聲
41. 歌劇《魔笛》(K.620)序曲 / 莫扎特發瘋似的在屋中跳舞
42. 歌劇《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開門後見到了帶死亡面具的人
43.《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 莫扎特摸出房間
44. 歌劇《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Das Kling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彈琴
45. 歌劇《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 Ein Madch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唱歌
46. 歌劇《魔笛》(K.620)序曲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與一些喝醉的女人唱歌
47.《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酒後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48. 歌劇《魔笛》中的詠嘆調"der Holle Rache" 莫扎特的岳母訓斥莫扎特
49.《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Ein Madchen" / 莫扎特為《魔笛》的演出伴奏
50. 歌劇《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Pa pa pa " / 莫扎特被薩利埃里抬上馬車
51. 德國舞曲(K.509)/ 康斯坦察在舞會上
52.《安魂曲》(K. 626), Confutatis / 薩利埃里協助莫扎特寫作安魂曲
53.《安魂曲》(K .626), Lacramosa / 莫扎特離世、出殯
54. 第20鋼琴協奏曲 (K.626) 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被推出房間,響起莫扎特的笑聲,影片結束
㈩ 有哪些古典音樂經常被用做電影的背景音樂
愛的羅曼史 高山流水阿。 廣陵散。 嘆。 很復古的 抒情的: 你可以試試 肖邦的小調的華爾茲比如a小調e小調b小調的十五號B小調 激動的:C小調華麗大圓舞曲 貝多芬的大都偏熱血沸騰的: 有67號命運(不是大家都知道那個)降E大調第三交響樂55號舒緩的有F大調第六交響樂68號 嚴肅的庄嚴的:D大調第九交響樂125號 活潑的:F大調第八93號 拉赫馬尼諾夫?老柴?歌劇?我是歌劇專業的 開始只知道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三個人,後來通過選修課的學習,了解到了斯特勞斯,肖邦,維瓦爾蒂,布里頓,德沃夏克等偉大的音樂家。 我覺得古典音樂的欣賞不僅僅是對音樂本身的欣賞,更是對音樂所表達的內涵的鑒賞和探索,通過古典音樂的風格和特點可以了解到音樂家的內心世界和個人性格。因此,沒有深厚內涵的音樂家是不可能寫的出偉大的作品的,最多隻能成為優秀。我想這也是音樂家要的達到的目的吧,要把他對人生,對社會,對藝術的理解通過音樂的表現形式表達給聽眾。當他們作曲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貴族和聽眾的時候,偉大的作品才會誕生,盡管可能在當時無人問津。正因為如此,我在聽古典音樂的過程中,一定要先看這個曲目的背景和來歷。否則只是欣賞其旋律的話,可能會無所收獲。 《莫扎特傳》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不愧為奧斯卡的獲影片。這部電影重點突出了莫扎特的天才和薩里埃里的嫉妒(電影為了個性鮮明和矛盾的突出,了薩里埃里)。莫扎特極具音樂天賦,當薩里埃里看見他的手稿的時候,薩里埃里驚呆了,莫扎特竟然沒有一處修改,而每一處也無法修改,因為太完美了。薩里埃里認為莫扎特不是在創作音樂,他所要做的僅僅是把自己腦中的樂符抄下來,同時也感嘆為什麼不自己這樣的天賦。 而薩里埃里對莫扎特的嫉妒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天賦,更多的是因為莫扎特的和自信,還有他對傳統的宮廷內部制度的,因為他始終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曲家,他不受任何人的和控制。 還有就是莫扎特的《安魂曲》真是震撼靈魂的偉大的作品。它把莫扎特去世前的那種心理狀態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有無奈,有,有悲涼,那種復雜的心理狀況讓聽者無不為之感到惋惜。難怪有人說怎會有如此悲傷的旋律! 好聽的電影背景音樂可以說貝多芬始終是一個與命運的人。由於他長得丑,幾次被心愛的女人,這對他來說也是不小的打擊,而他後期的失聰更說明他不是的寵兒。在這樣的困難之下,他還能創造出第九交響曲這樣的作品,則更加體現了貝多芬的偉大。要知道,失去聽力對一個作曲家來說意味著什麼。這就好比廚師失去了味覺,畫家失去了眼睛一樣。而正是這樣的貝多芬創造了後人無法超越的交響樂的頂峰。所以貝多芬的音樂是不能不聽的。他的《田園》,《命運》《第九》都被我請進了電腦。 後來便是圓舞曲大師施特勞斯,他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的森林》《圓舞曲》和《春之聲圓舞曲》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我也是在那個時候反復的聽這些曲子。 同樣是這個時候我聽到了我認為最好的交響曲——德沃夏克的《新》。尤其是那氣勢磅礴的第四樂章,令我百聽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