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韓國導演金基德電影講解

韓國導演金基德電影講解

發布時間:2022-09-04 19:52:43

1. 如何評價金基德執導的電影《收件人不詳》

金基德的知名作品多是台詞少,意境深,讓你在一個很清靜的世界去感受人間的苦樂。所以,《收件人不明》在他的作品中算是一部特別的,其情感表現直白,甚至激烈,在一種慘烈的宿命輪回中,表現著一個韓國導演對自己的祖國歷史的思考。對於韓國戰後經濟發展,國內常有人不屑的說道,這是美國庇護,軍費省了不少去搞經濟建設,何況還得了援助之類,彷彿韓國人很享受外軍駐留一般。或許,從金基德的視角可以感受另一個維度的解讀,或許因為激進和情緒化有失偏頗,但是這一充滿情感體驗和切膚之痛的維度,卻可以讓我們的觀察和思考添上一分客觀和冷靜。

看《收件人不明》時,我自然的想起了日本電影《人證》,在那部電影中,類似地,一個日本女人與美國大兵同居,生下了一個混血兒,而這個混血兒帶著對母親的期待來到日本尋找生母。那部電影在一起案件中,以一種溫情期待帶來的生命的代價,表現了令人扼腕的遺憾。而這部《收件人不明》不同,看似相似的事件下,同樣為韓國母親與美國駐軍士兵所生的混血兒尚武,卻對母親有一種令人發指的恨。在這個美軍駐地的村鎮中,尚武被視作異類、雜種,可以被任意恥笑,而在歧視之下,他的性格也愈加暴虐。而偏偏,她的母親並不是那種一心撫養兒子,為其勵志療傷的類型,一心想的是向已離開韓國的美國大兵寫去信件,希望能被帶到美國。於是,矛盾產生了,尚武心存憤恨,因為他是一個無辜的人,要為上一代人的情感糾葛犧牲自己的尊嚴,乃至人生,他無從面對眾人的譏笑,只能將怨恨反加在母親身上,而母親不斷向給他帶來「傷痛」的男人寫信的行為,更足以成為他眼中毫無尊嚴的浪盪行為。尚武對母親的辱罵與拳腳相加,場面令人震驚,尚武的生命至此所受的屈辱與內心的扭曲,自然的被這疾風暴雨似的暴力外在的展現,你可以從中體會一場孽情下的傷痛,進而體會金基德眼中,這段歷史遺留的傷疤。

在表現尚武的不幸之餘,金基德也適時的轉換角度,他的母親難道就真的如此不堪和卑賤?為了表現一個女人在這樣的環境下的一絲無奈,金基德巧妙的並不是讓尚武的母親去回憶什麼,而是立足劇情所在的時間和空間,通過一個女孩恩洛的經歷自然再現,也更透出輪回般的悲劇性。因為一次意外,恩洛的一隻眼睛被哥哥的自製手槍打瞎,如果說尚武的命運悲劇帶著天生而來的宿命,那麼恩洛的人生就是後天意外的不幸,相同的結果都是被嘲諷,都是心理的防禦。同時,一個文弱的年輕人昌華默默的愛著這個女孩,漸漸的,兩人在一些誤會沖突中漸深愛意,卻不想被流氓混混襲來,恩洛慘遭凌辱。而這時,一個美國大兵出現了,他可以庇護這個女孩,他也可以為她治療殘疾的眼睛,女孩對於這個強大的和看似溫柔的男人,只能選擇順從。在這里,似乎可以看到一種隱喻,恩洛就是韓國的化身,昌華就是那些希望獨立保護國家的韓國人,但是,他們無力保護她不受侵害,而恩洛殘疾的眼睛就如戰後韓國的創傷,他們同樣無力治癒,只能讓美國來為她療傷,而她也只能投入美國的懷抱。然而,美國大兵並不是天使,他治療了恩洛的眼睛,也需要她獻出身體,需要她隨他擺布,他當然也可以在不滿意的時候揮舞巴掌。這就是金基德眼中當時韓國的現狀,或許帶著些激進,卻以慘烈表現了現實的一個側面,小鎮的人民無力支撐自己的國土,美國大兵成為外來的強勢勢力,他強大,他不可侵犯,強勢的站在這片土地之上。而尚武就是這種不對稱關系下的後代,犧牲品,悲哀的符號,她的母親看似癲狂,卻與現實中恩洛的經歷交相輝映,恩洛漸漸的走上她的老路,一切彷彿都是無盡的人生重復。

而影片的高潮則更充滿暴力和慘烈,我們看到的是一種與身份和歷史的決裂態度,決絕而義無反顧。所以,我們看到尚武粗暴的劃下母親胸部屈辱的印記,同時自己以生命劃出一個勝利的V字,對於他,或許只有這樣慘烈的訣別才能結束人生的痛苦。恩洛最終選擇了抗爭,不讓大兵在身上留下征服者的印記,不讓尚武母親的人生在自己身上重演,表現同樣激烈,她甚至寧肯拋去強者的恩惠,回到失明狀態。而昌華的選擇更充滿悲劇性,他曾有的傷痛和復仇,就是一個民族內部相互爭斗的映照。這部電影,難以捕捉到溫情,難以看到小人物的堅韌的勵志,更少黑色幽默似的自嘲,它赤裸裸,血淋淋,反抗顯得無望,卻又是一種必然的解脫。只是最後,那最終的不知來自何人回信,令人感到糾結,我想金基德想說的肯定不是要堅持,而是表現這種寄望的無望,因為無望,所以片中人紛紛選擇一種徹底的割裂態度,其結局的慘烈也更顯一個民族的傷痛。

2. 韓國有個很有名的導演叫金基德,能介紹他的幾部電影嗎

韓國影視業非常發達,經常有火爆全球的電視劇,最近的有魷魚游戲,過去幾年獲取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蟲,在三大電影節,韓國導演也多次將獎項收入囊中。金基德就是一個享譽世界的大導演,他在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都獲得過獎項,韓國像他一樣優秀的導演,甚至整個亞洲來說都沒有幾個。金基德的電影都一般主角很少說話,劇情也比較現實,但是就是很有魔力讓人們看得進去,下文就來介紹幾部金基德導演的電影作品。

3. 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到底講是什麼

  1. 金基德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這種聰明絕對不是指他天生多麼多麼的對鏡頭敏感或者直接說他生而就是做導演的料。我指的是他更深層次的,他對人與人關系的思考上的,或許還有對社會與人性的沖突。乃至自己對更深層次的宗教以至於上升到哲學方面的思考上來。

  2. 我對他最迷戀的一部戲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其實吸引我的還是他思想中對「輪回」的認識而具體的表現出來。

  3. 故事是直接展開的,老和尚與小和尚相依為命的生活在一片世外桃源中,看得出來,老和尚也是曾經有故事的人。但從未提及過發生了什麼能讓他六根清凈的獨居世俗之外。小和尚卻是小,無憂無慮。與師傅服侍佛祖於孤燈之下。倒也是樂的快活。師傅不是多話的人,只是時常看著小和尚,默默不語。臉上盡是一片惋惜。直到又一次,小和尚獨自玩耍的時候。給魚、蛇、青蛙各自綁了一塊石頭,樂呵呵的看著他們拖著一塊累贅蹣跚前行。臉上一副天真的笑臉。老和尚看見之後重重責罰了小和尚。但是為時已晚了。蛇與青蛙都已經被石頭拖的累死了。小和尚拿著青蛙與蛇的屍體只是一個勁的哭。老和尚嘆了口氣,說道「你給他們綁的石頭,未嘗也不是你自己心靈的石頭」。故事就在這句禪機中埋下了伏筆。

  4. 日子看著一天天平平淡淡的接著度過了。小和尚長大,老和尚更老。但是平靜總會被打破,該來的總會來。一位進廟還願的都市女子最終吸引了小和尚,很輕而易舉的他們發生了關系。一切對於都市女子來說或許只是人生中一次旅途的邂逅。但是對於小和尚來說,確實打開了另一個天地。從此他也不甘於寂寞了。想要從此逃離出去。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明鏡台既然染了塵埃,就不再如以往般清澈透亮。終於有一天他走了出去,與其說是走更不如說是逃,逃離這個「世外桃源」。老和尚什麼都知道,卻只做不知道,不聞不問。只是嘆息一聲。也許一切的一切,早都有了預兆。報是終究要是還的。只是老和尚在佛前的時間更多了,彷彿除了佛,世間再無一切了。

  5. 小和尚最終還是回來了,彼時的他已經不再是一名和尚,他殺了那位當初與他海誓山盟的女人。他覺得世間再大卻彷彿沒有了自己的容身之所,他回來了。老和尚什麼也沒說,望著小和尚,就像當初看著他用石頭綁在那些小動物身上。一切其實都是報應,心靈的石頭最終也拖垮了小和尚。

  6. 於是,一切彷彿都順理成章的。入獄,又出獄。彼時小和尚已過不惑之年。再次回到早已空置多年的廟里。老和尚早已坐化多年。他突然明白了老和尚當年的苦衷,老和尚對著佛祖默默誦經時候那種悲愴。於是,他彷彿化為了當年的老和尚。

  7. 一切都彷彿輪回,深冬,一位女子將自己的孩子送來了廟里,什麼也沒說,老和尚接受了。他彷彿就一直在等這個孩子一樣。

  8. 故事最後的時候,小和尚獨自玩耍,將一塊小石頭塞進了魚、蛇、青蛙的嘴裡,笑嘻嘻的看著他們在艱難的跑開了。臉上露出了純真的笑容。而他的身後,老和尚默默的看著他做完了這一切,什麼也沒有說。思緒或已回到以前。

  9. 佛教中有輪回的說法,所謂種業因得業果。金基德在本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這種輪回的哲學,在本片最為顯著。而在《收件人不詳》中也有略微的穿插其中。但也只是一掃而過,《收件人不詳》更著重講的是關於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矛盾。這里不表,而在《悲夢》之中,金基德彷彿將自己的宗教哲學一股腦的甩了出來,內容漸漸的有些失控了,短短的一百分鍾內要組織好講完即使金基德也覺得力不從心了。越來越有點「形而上學」。不過其中很多元素是我很喜歡的,不過這部電影真的沒懂,看到了一些小細節,覺得很有意思。整個故事卻沉悶而乏味。

  10. 金基德之於韓國,我認為是拔尖的一撥導演之一了。他對人性的思考,深刻嚴肅而發人深省。不止適用於韓國,在吾等國民身上也能發現那種病態,方能防範於未然。

  11. 拓展資料

    金基德

    編輯

    1960年12月20日

    慶尚北道奉化郡

    韓國

    金基德(Ki-k Kim),1960年12月20日出生於慶尚北道奉化郡,韓國導演,編劇。

    1993年,憑借劇本《畫家與死囚》獲得劇作教育協會最佳劇本獎。1994年,憑借劇本《二次曝光》獲得韓國電影委員會最佳劇本獎。1995年,憑借劇本《非法穿越》再次獲得韓國電影委員會最佳劇本獎 。1996年,拍攝了第一部電影《鱷魚藏屍日記》 。2000年,推出實驗作品《真相》,並組建自己的電影公司 。2003年,推出《春夏秋冬又一春》,角逐2004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2004年2月,憑借《撒瑪利亞女孩》第三次出征柏林電影節 。9月,憑借愛情片《空房間》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 。2012年,憑借執導的第18部影片《聖殤》獲得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2013年6月,憑借執導的驚悚片《莫比烏斯》入圍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 。2014年,憑借執導的驚悚犯罪片《一對一》獲得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2015年3月,受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的邀請擔任「天壇獎」評委 。

    2016年9月,金基德新片《網》在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

4. 求韓國導演金基德的所有電影

[編輯本段]作品
演員作品
春夏秋冬又一春 Bom yeoreum gaeul gyeoul geurigo bom (2003)
導演作品
悲夢(2008)
呼吸(2007)
Time 又名慾望的謊言(2006)
弓 Hwal (2005)
撒瑪利亞女孩 Samaria (2004)
空房間 Bin jip (2004)
春夏秋冬又一春 Bom yeoreum gaeul gyeoul geurigo bom (2003)
壞小子 Bad Guy (2002)
真相 Shilje sanghwang (2002)
海岸線 Hae anseon (2002)
收信人不明 Suchwiin bulmyeong (2001)
漂流欲室 Seom (2001)
雛妓 Paran daemun (1998)
野獸之都 Yasaeng dongmul bohoguyeog (1996)
鱷魚 crocodile (1996)處女作
編劇作品
Time (2006)
弓 Hwal (2005)
空房間 Bin jip (2004)
撒瑪利亞女孩 Samaria (2004)
春夏秋冬又一春 Bom yeoreum gaeul gyeoul geurigo bom (2003)
壞小子 Bad Guy (2002)
真相 Shilje sanghwang (2002)
漂流欲室 Seom (2001)
收信人不明 Suchwiin bulmyeong (2001)
雛妓 Paran daemun (1998)
野獸之都 Yasaeng dongmul bohoguyeog (1996)
鱷魚 crocodile (1996)
代表作
《撒瑪利亞女孩》
[編輯本段]評價
金基德電影的整體水平很高,題材也相當豐富,其中形式感最強、最圓滿的是《春夏秋冬又一春》,最寫實的是《海岸線》,最有沖擊力的是《收不到的情書》,最集中筆墨寫男性的是《壞男人》,最集中筆墨寫女性的是《漂流欲室》,《撒瑪利亞女孩》在他所有作品中並不顯得突出,但我個人還是最喜歡他的這部電影。因為在這里,他以往的那些東西都沒有失去,而以前少見的憐憫和寬容,卻在這部電影的結尾處渾然天成。
《撒瑪利亞女孩》是金基德創作思想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雖然劇中依然充滿了殘酷的暴力和人性揭露,但結尾處,金基德卻擺脫了此前他已經習慣使用的,以死亡結束痛苦人生的簡單做法。這樣的一個開放結局,反映出金基德創作心態的一個變化,這個變化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已經初露端倪,但它卻是在《撒瑪利亞女孩》中被具體實現的。
故事講的是兩個未成年少女為攢夠去歐洲旅行的飛機票錢相約去賣淫,其中一個負責和嫖客聯系並望風,另一個則負責和嫖客交易肉體。一次,在警察抓嫖過程中賣身的女孩跳樓自殺,目睹慘狀的另一個女孩受到很大刺激,竟荒唐地決定和那些與朋友交易過的男人睡覺,並把錢換給他們,以期獲得救贖。沒想到卻被她的父親無意間發現,父親無法接受這個現實,於是跟蹤女兒、毆打嫖客,最後竟至完全失控,殺死了一個和女兒睡覺的男人,從而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殺人後,父親帶女兒進山給亡妻掃墓,第二天下山後打電話向警方自首。當警察趕到時,他的女兒正在學開車,看到父親被帶走,她拚命開車追上去,卻跌跌撞撞地擱淺在山道上。
按照金基德以前的思路,這樣一個不潔的、不歸的人生,必然的結果就是安排這對父女雙雙死掉。事實上金基德也沒有徹底放棄這種可能,他還是忍不住向觀眾交待了這種可能,然而這種可能以一個夢的形式被他自己否定了。這里表現的父親的掙扎,其實也是金基德創作思想上一次掙扎。用一種廣義的符號學的思路,孤島、擱淺的魚、少女都是現實中韓國的象徵,在金基德的大多數作品中,這些意象都在表達一種被切割、被傷害的形態。《撒瑪利亞女孩》中的少女,更是在朋友(也可以看作是象徵著被傷害並自殘的朝鮮)死後繼續一種自殘式的救贖。然後,當這種救贖的方式被父親(意味著愛和傳統道德的力量)察覺並制止後,父親又阻止了自己殺死女兒的沖動,他在最後一刻,教會了女兒駕馭生活的能力(開車在這里也是一個象徵)。未來的生活將由女兒自己主宰,雖然這條路依然坎坷,但父親沒有義務、也沒有權力決定女兒的生死。對金基德,對韓國電影甚至韓國民族,這大約都是一個不小的觀念上的進步。(新電影/晃晃)

5. 韓國導演金基德在拉脫維亞去世,生前有過哪些作品

看到有新聞稱,韓國導演金基德因為患新冠而客死他鄉,我感到非常的遺憾和可惜,金基德導演的作品可以說是統領了韓國電影的半壁江山。他的電影題材多是批判和揭露韓國人的傷疤,雖然他在國外獲獎無數,但是他卻被韓國人所厭惡和排斥,他的鏡頭經常會肆無忌憚的批判他們國家的污點。我所知道的電影有以下幾個!

這是一部比較變態的關於性與愛的一部電影。電影中的女主是一個啞巴,她經常被欺負她的男人所侮辱,但是女主也是渴望得到愛情得呀,在一次她被侮辱之後男主出現將侮辱女主的男子脫下了水,女主看到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男子出現在她的身邊,她們之間開始了一系列的束縛和牽絆,女主救下了吞魚鉤的男子,將喜歡男主的大眼妹妹殺害,這個女人有著近乎瘋狂的佔有欲,她的這些心理都來源於她的生活。

6. 如何評價金基德執導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與大多數人一樣,認識金基德從《漂流浴室》開始。這部被媒體無知地打著「情色」的旗號吸引觀眾的片子,讓當時觀影經歷並不十分豐富的我看得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以至於整個晚上滿腦子盤旋著片子里的場景,最後在黑暗中楞是流下了淚。看完片後,能夠這樣讓觀眾身心難受的導演是不多的。可能對於普遍稀少台詞的電影天生有好感吧,我先遇見了蔡明亮,然後就是金基德。
金基德出生於不幸的家庭,經歷十分豐富曲折。最終學歷是初中。雖然他畢業於農業大專,卻因為學校為非正式學校,而未獲得學歷。有過5年的部隊生活,轉業後未找到過收入穩定的長期工作。30歲時,為了追尋自己的美術夢隻身去了法國,在歐洲學習生活的2年時光使他的生活經歷更為復雜充實。96年開始寫劇本,當導演也只是心血來潮的想法,處女作《野獸之都》雖然已有了相當的暴力成分,但並非震撼之作。直到《鱷魚》的出現,所謂「問題導演」的名號在他身上開始熠熠發光。
金基德的電影基本是對不幸苦難底層人物的描寫,但在表達上顯然超越了韓國的國度及民族,顯露著無法輕易模仿的大膽與獨特。每部片子的選景、素材與細節無不透露著他的美術功底,以及所展現的不同一般的人生觀、價值觀與自成一套的哲學理念,這些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這位國際性的高產(每年一部半的速度,96年至今已有16部長片作品)又高質的韓國導演曾經的生活歷程。
《春去春又來》看到第二遍才明白其實只有佛學的表象,其本質依舊是人生與命運的思考。「慾望」、「輪回」與「救贖」的主題本來便是老金的專用。幼年和尚用石頭去綁魚、蛙、蛇結果被老和尚用同樣的方式綁住了自己,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對於「殺生」的懲罰,其實是老和尚在教小和尚學習如何去自我救贖;少年和尚與女施主發生了關系,也全在老和尚的預料之內,同時正是老和尚治好女施主重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這里也沒有對與錯的區別、沒有佛教觀念的束縛;小和尚為女子離開佛家彷彿更脫離了一般的佛教倫理。老金是要更深刻地探討潛隱於人性內部的糾結與反復:柔弱與剛強,敦厚與暴戾,平和與偏執,善良與邪惡。在整體的敘事進程中偏離原有的「立地成佛」的故事原型,而更側重以敘事變奏暗示人性較量的艱難與曲折。
與蔡明亮一樣,「水」依舊是老金的主要使用意象。首先從場景的選擇就可見一斑。一大片被群山包圍的湖水,雖然與老金以往片子中蘊含無數能量的海水略有不同,但仍然有毫不遜色的震撼之感。場景的安排非常有意思,一間小寺廟一年四季漂浮在平靜的水面上。「水」是慾念的象徵,佛家講求無欲無求,但老金的安排顯然在暗示,慾念是人的本能,任何東西都無法關住它。年輕和尚喜歡進入水中游泳撒歡,在面對少女施主的時候也是用游泳的方式發泄體能和慾望,在與少女偷偷上山野合的途中,水漲沒了道路,慾望噴薄而發。而歷經世事的老和尚從來懂得控制好自己與水的距離,不會輕易逾越。
與「水」相仿,蛇從聖經里開始就成為了「慾望」的代名詞。影片中也出現了多次。少年和尚最初也是在兩蛇交尾的場面下萌發了最初的性意識。
另一個有意思的場景,就是廟宇裡面的隔間無牆卻有門。很容易理解,「門」是常規的通道,而越牆卻不走門則是違反常理的行為。少年和尚「越牆」的行為也只因為經受不住少女的誘惑。
片中共有三次人物流淚的場景。壯年和尚殺妻後回來企圖自殺、老和尚圓寂前、以及後來送嬰兒的婦女在佛前。老金都用紙與布遮住了他們流淚的臉但能看清他們流下的淚水。淚是心中悲苦的流瀉,而以老金的哲學,生命的悲苦來源自身的慾望,所以淚可以直接理解為慾望從身體的流出,此後便是解脫。
可以說,在這個片子里,老金的意象使用是最為豐富和復雜的,這可能造成了該片看上去玄之又玄的重要原因。他借鑒了佛家的學說套用在自己的理解之上,不得不說是十分高明的。片子最後的部分,中年和尚重負登上山頂修煉是種相當終極的自我救贖方式,全部由金基德親自完成,他確實是位身體力行的電影者,極好地統一了電影的藝術性與社會活動性。
借用四季表達人生是非常妙的選擇。將夏季與秋季作為人最動盪的時期,情色和暴力的因素全部注入在這兩個集結。經歷了世間普遍的愛恨情仇,在冬季冰封,孕育了下一個春季的重生。這次,「輪回」的主題變得十分明朗。而這種輪回並非只是在講述一個人,一個季節便是一個人生階段,每一次小和尚的出現其實也都可以看成是不同的人處在這一個階段而已。
看慣了老金以前的片子,特別是我這種將《收件人不祥》和《空鏡子》封為「神來之作」的影迷初看《春去春又來》是十分不習慣的。該片2003年上映,在此之前是以《漂流浴室》、《收件人不詳》與《空鏡子》為代表的極端狂暴虐心的作品,之後的作品彷彿明顯的平和下來,尤以《空房間》為代表。所以說《春》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但他從來不會讓人輕松地看片,對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深刻挖掘和藝術表達從來不會讓人失望。

7. 誰能介紹一下韓國導演金基德的情況

韓國電影-金基德- -

法國媒體對這位曾留學巴黎的韓國導演大加贊揚,稱從《弓》中看到金基德延續了他一貫對另類情感關懷的冷色風格。但也有評論指出,在某種程度上,《弓》幾乎成了金基德那部《漂流欲室》的姊妹篇,「不管是大海、船等場景的選擇,還是畫面上的血腥殘酷,我們似乎仍然看到《漂流欲室》中那種用肉體痛苦來達到精神快感的主題。」金基德以邊緣題材起家,自2002年《海岸線》以來開始受到國際關注,2004年《撒瑪利亞的女孩》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空房間》使用韓國備受爭議的女演員李升燕擔任女主角,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邊緣人物、性、暴力一直是金基德影片的主題,本次戛納「一種關注」單元的開幕片《弓》由金基德自編自導,同樣不離這些主題,與《空房間》有不少相似之處。首先是對話量極少,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幾乎無語言交流,無名無姓,在宣傳單中也只以老人、少女和大學生來稱呼。此外,在《空房間》中出現的女主角與隱身情人的擁抱對視的情節變本加厲,成為少女和老人化身的風做愛的鏡頭。再者,《空房間》中出現的高爾夫球攻擊人的暴力手法,在《弓》中演化成老人用弓瞄準所有對少女有企圖的男人的鏡頭。放映結束後,記者們一致認為《弓》沿襲比突破多。

金基德在影片放映結束後,簡單介紹了《弓》的創作意圖。他說:「每個人都有不能實現的渴求和希望,通常大家都會把這些願望藏起來。而我想表現的是,這些隱藏的願望有多卑鄙、高貴、悲傷和美好。所以用一個不能被人控制的少女來講老人的渴望。」金基德還解讀了「弓」這種武器在影片中的三層含義——一個防止入侵者的有力殺人武器,一件表達靈魂聲音的樂器,一種傳遞內心情緒張弛的語言。
以流暢的鏡頭,配合演員的動作、表情來陳述故事,金基德仿效歐洲電影大師通常的做法,摒棄的是尋常意義上的「台詞」堆砌電影。也因此,他的影片《冬去春來》,在西方收獲了8億美元的票房,但韓國本土的票房不過5萬美元。「我認為西方觀眾更能夠接受我的電影。所以,我在影片中盡可能地減少對話,因為我擔心錯誤的翻譯會破壞我大部分的工作。我相信哭和笑已經是最好的語言。不過,如果有再次的機會,我想有一天,嘗試拍一部完全由對話組成的電影。年齡越大,你對於別人所說的東西就相信得越少。但人類的活動是沒有撒謊可言的。它們都是誠實的,無論這些行為是否符合是非標准。」
僅僅用了17天的時間,金基德就完成了這部《弓》。

金基德(김기덕,1960年12月20日-),韓國的著名電影導演。他的電影往往跳出了商業電影的框框,使他成為世界上一個十分獨特的導演。而且,他的電影題材往往使觀眾在震撼之餘,帶來生活上的反思。
2002年,他的《海岸線》成為了釜山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2004年,他憑著《慾海慈航》奪得柏林影展的導演獎,並於同年的維尼斯影展憑另一套新作空屋榮獲導演獎。
作品列表
1996年 - 鱷魚 (악어)
1997年 - 野生動物保護區域(야생동물 보호구역)
1998年 - 雀籠小客棧(파란대문,即「藍色大門」的意思)
1999年 - 漂流欲室(섬,「島」的意思)
2000年 - 實際生活(실제상황)
2001年 - 打回頭的情書(수취인불명,即「收取人不明」)
2002年 - 爛泥情人(나쁜남자,即「壞男子」)
2002年 - 海岸線(해안선,釜山電影節開幕電影)
2003年 - 春夏秋冬(봄여름가을겨울그리고봄)
2004年 - 慾海慈航(사마리아,即撒瑪利亞的意思,榮獲柏林影展導演獎)
2004年 - 빈집(即「空屋」的意思,李丞涓主演,榮獲維尼斯影展導演獎)
2005年 - 弓

盤旋在歐洲上空的韓國電影UFO

1960年12月20日,金基德出生在韓國慶尚北道奉化郡,在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小山村裡長大。金基德小時候就具有繪畫的天賦。他的父親是個經歷過朝鮮戰爭的退伍軍人,母親只是名普通主婦。9歲那年全家移居漢城,金基德在一所農業技學就讀。中學還沒畢業就輟學走進工廠,從此在那裡度過了青春。

20歲那年,金基德應征入伍。五年後退伍,在教堂尋得一份差事,同時堅持畫畫。1990年,金基德前往法國,在巴黎深造美術,同時靠賣畫為生。二兩年後回國,貧困潦倒的他開始嘗試劇本寫作。1993年,他的劇本《畫家與死囚》獲得劇作教育協會最佳劇本獎。1994年,《二次暴光》獲韓國電影委員會最佳劇本獎,次年《非法穿越》再獲該獎。這些獎項使他在1996年籌得資金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鱷魚藏屍日記》,從此走上了職業電影人的生涯。讓人嘆為觀止的是,此前他並沒接受過任何有關電影或者美術的正規教育。

1997年,金基德的第二部電影《野獸之都》出爐。並首次入選第16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而這也是他的一部半自傳色彩的影片。次年,《雀籠小客棧》成功打入歐洲,曾展出於柏林電影節等八個國際大中小電影節。

1999年,《漂流欲室》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其驚世駭俗的影像在國內外引起軒然大波,同時他本人也被貫以變態、惡俗、下流的「美稱」。次年金基德推出實驗作品《真相》,並組建自己的電影公司。2001年他憑借《收件人不明》再度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不過依然飽受爭議。2002年,金基德的影像語言日趨完美,其最重要的作品《壞小子》二度入圍柏林電影節,但僅獲得藝術獎和演員獎。同年,他說服偶像明星張東健出演自己的低成本電影《海岸線》。本片也被選為當年韓國釜山電影節開幕影片。

2003年,金基德推出《春夏秋冬又一春》。這也是他唯一一部不「招人反感」的影片。本片當選韓國當年十大佳片之一,並有幸代表韓國角逐2004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不過理所當然地名落孫山,連提名也沒拿到。可以說金基德作品中散發出的濃厚悲觀論調,是奧斯卡所最最深惡痛絕的。

2004年,金基德以《撒瑪利亞女孩》第三次出征柏林電影節,終被授予了「最佳導演獎」的肯定。盡管這並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這個獎至少遲到了兩年。

金基德已是個被過分塗抹的名字

在過往的七年間金基德的創作是關於畸戀、仇殺、孤獨、絕望關於卑微和恥辱。從默默無聞到贏得國際
聲譽,由無法公映到一流電影節的頻繁邀請。金基德已經成功的走到了大眾面前。然而他得到的卻是少數贊許和多數的反感與不理解。國際影壇對待他的態度基本如此。而在中國看金基德電影並願意站出來發表議論者也慣性式的接受並採用現存的評論。觀點的過分單一叫人懷疑如此喧囂的議論之前到底有多少人起碼認真的看過他的舊作?只要一提到金基德所有文章毫無例外的使用了諸如:暴力、大膽、殘酷、血腥、另類、邊緣、情色、驚人一系列本身最泛濫乖巧的字眼。觀眾和電影節評委以更加獵奇和不安的心理預期等待著金基德的每一部作品。沒有經驗者則乾脆直奔流血畫面和三級鏡頭紛紛尋找金基德影片。網路幫助了這種謠傳。經常有人在各種論壇里描述他們在這些電影里目堵了什麼。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越發人雲亦雲。金基德終於名聲大噪但處境也足夠尷尬。他的臉上貼著左一個又一個無比花哨卻不相乾的標簽。現在「金基德」已經成為了一個被過分塗抹的名字,面目全非。就像張東健在《海岸線》中那張臉一樣已經很「迷彩」了。
公眾的嘩然始於199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漂流欲室》作為競賽單元影片正式角逐金獅獎。這部兼具優美畫面與痛苦表達的虐戀片顯然分量十足。但也許由於明顯違背大眾的觀影經驗該屆影展上《漂流欲室》僅獲得NETPAC一項外圍小獎。緊接著此片在歐洲取得了一定的票房成績。較為親切的評價是:「金基德沒有被完全的理解,但他是個天才。」可能因為《漂流欲室》留下的初步印象,歐洲人對金基德念念不忘。在隨後的兩年裡又有《收件人不明》和《壞人》被連續請到西方。有關金基德的種種說法由此產生。大量充滿驚奇的影評、分析開始湧入媒體。大體都是描述金基德電影所謂的「殘酷兇猛」。因此金基德多次被與日本活躍而怪異的三池崇史並提。除去少數的贊揚,批評聲更此起彼伏。女權主義者對金基德尤為反感。時常痛斥他「病態」、「無聊」。金基德作為這五年間各大電影節上最知名的導演之一最終卻沒能贏得一座足重金獎。這種結果正說明他雖然火熱一時但作品引起的僅僅是好奇而非理解。他每每收拾起聖丹斯、布魯塞爾、蒙特利爾、奇幻電影節為他准備的一些安慰獎項後只好立刻返回韓國准備下一部電影。

更糟糕的是金基德誠懇的態度已被嚴重損傷。對待各種指責他解釋到:「這些批評正是主流面對非主流的不安。」可是媒體對他的言論一次次曲解、誤傳,不善言辭的金基德曾一度回絕一切采訪。好事者的宣傳愈發誇張,連眾多准色情網站都提供了金基德電影的下載鏈接。如此局面下不作辯解顯然明智。

金基德真相

通過金基德電影,對他本人的猜想自然也會依賴於影像風格。似乎自然合理的,金基德被臆想為冷漠陰暗,表情嚴肅。這一次又多少產生了偏差。
金基德向來和藹害羞,面對媒體出言謹慎。出席各種場合永遠都戴一頂深色鴨舌帽,有時候背一個單肩挎包。這位知名的韓國導演從沒接受過任何與電影相關的教育。似乎他也不需要,他好象生來就會拍電影。
1960年金基德出生在韓國慶尚北道奉化郡的一個村子。當地多山,經濟欠發達,恐怕正如《收件人不明》的故事背景。童年他淘氣好動,時常在玩鬧中打傷同伴,會自製各種新奇玩物。9歲隨父母移居漢城,就讀於一所農業技術學校。幾年後哥哥被開除,金基德也被迫退學。至此他結束了自己所有的正規學業---小學畢業,初中輟學。隨和的幾年金基德在多家工廠工作過。20歲應征韓國海軍,他服役5年,是一名士官。這段不很愉快的從軍經歷為《海岸線》提供了種種細節。退伍後由於眼病,金基德躲在教堂里度過了兩年,一邊打算著將來做一名神職人員一邊堅持畫畫。1990年,當能買得起一張飛機票的時候他立刻飛往法國,並在巴黎學習美術,以賣畫為生。留法幾年間金基德見聞頗豐,逐漸轉變了過去的文藝觀點。1994年返回韓國,短時間內寫出了《畫家與死囚》、《非法穿越》等劇本。由於劇作出色他獲得了電影振興協會的競賽獎項並募集資助於1996年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鱷魚藏屍日記》。
金基德的劇作在很大成分上都與個人經歷有關聯。他有一位參加過朝鮮戰爭的父親,受過槍傷,金基德尤為嚴厲。金基德遠赴法國與躲避父親有很大關系。母親是一個只會操持家務而不識字的婦女。金基德左手拇指上有一塊傷疤,這是他小時候自製火葯槍留下的。看來這些資料都表明《收件人不明》最貼近金基德的實際生活。的確,他在接受采訪時也曾這樣談過。
獨特的知識結構與早年遭遇使他的表達明顯區別於李滄東、洪尚秀等學者型韓國導演。應該說劇本新意與形式美感才是金基德作品的長處。從小畫畫,扎實根底使他能把畫面安排得美術作品一樣漂亮。而他的劇情發展總不落俗套,充滿意外。主人公無一例外的遭受不幸,命運一直下沉到底,不留希望,不迎合觀眾的心理預期卻又合情合理。
在《壞人》公映後有人批評劇情,認為把一個女大學生變成妓女這無法接受,有違道德。金基德在多次訪談中困難的解釋道:「不是我把這個女孩變成妓女的,問題恐怕存在於我們社會本身。」。「在韓國人們常按學歷和社會背景判別人的優劣。所以他們才會因為那個女個學生的不幸而感到被冒犯。我想做的是抹掉這種社會劃分和界限。
金基德更關心的是生成悲劇的原因以及被大眾視野忽略的各種人物。並且他十分尊重女性。這樣看來金基德其實無比悲憫、脆弱。遠不像被傳媒定性的那樣。
懷著好奇心與優越感逛動物園一樣圍觀金基德,那才是真正的殘酷。

1996年《鱷魚藏屍日記/鱷魚/Crocodile》
1997年《野獸之都/野蠻生物/Wild Animals》
1998年《雀籠小客棧/雛妓/情色屋檐下/Birdcage Inn》
1999年《漂流欲室/水上賓館/The Isle》
2000年《真相》
2001年《收件人不明/打回頭的情書/Address Unknown》
2001年《壞小子/爛泥情人/只愛陌生人/Bad Guy》
2002年《海岸線/The Coast Guard 》
2003年《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 and Spring》
2004年《撒瑪利亞女孩/援交天使/Samaritan Girl》
2004年《空房間/空屋情人/3-Iron》
2005年《弓/The Bow 》

1996年 《鱷魚藏屍日記》(Crocodile):主人公是一個無恥的人。他在漢江水下有一間美麗的密室。他隱藏溺水者的屍體並向死者家屬勒索錢財。作品本身雖然成功但影響較小。
1997年,金基德的第二部電影《野獸之都》。並首次入選第16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而這也是他的一部半自傳色彩的影片。

《雛妓》 (1998)
本片是良家閨秀自願成為妓女的故事,《雛妓》(Birdcage Inn)中23歲的妓女貞花顛覆了一個家庭,一座旅館,給所有接觸過她的人造成了道德難題。最終單純的慧美也朝聖般的出賣了自己的初夜。男性人物個個面目狼狽,也許在這100分鍾里完全是女人的勝利。當年《雛妓》至少參加了8個國際影展。較著名的有俄羅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作為全景單元的開幕影片)。雖然未贏得實質榮譽但西方評委們還不至於很快忘記這個韓國人的名字。

《真相》(2000)

兩個具有暴力傾向的男人在片中相遇。畫家在一個神秘女人的引領下發覺了生活的扭曲與無聊,他展開了對周圍人的報復行動。

片中代表金基德另一個性格的在看到一出舞台劇時,被他的身份慫恿,一個主觀鏡頭跟隨著他潛意識的腳步,監視著他每一個想法,做下紀錄。在經過一段意識之旅後,主角回到現實,才發覺漢城完全沒有任何改變。金基德解釋道:「電影不會改變現實,只會改變個體的意識型態。」他依照自己的劇本輪廓18部攝影機在200分鍾內完成了全片攝制,並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還要把多重主人公身份的手法用到日後自己的每一部電影當中。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漂流欲室》 (2000)
金基德似乎偏愛這類虐戀,歧戀的故事,後來他又拍出了《壞小子》,一部仍然令人無法想像的影片。在《漂流欲室》中,在逃犯會用做魚鉤的鋼絲鉗成各種玩具,亦在警察的追捕之際將其吞下肚中;啞女在男人要離開她的時候將一串魚鉤放入私處,又殘忍的拉出,自慘的怪異景象令人吃驚。而他們療傷的方式竟然是**。
攝影是水墨山水,音樂讓人怦然心動,然而內力卻涌動著無法言說的暗情性慾,這便是這部影片復雜而神秘的影像織體。

《收信人不明》 打回頭的情書 (2001)
金基德在有限的時間和時空內,集中羅列了整整一個被欺凌被損害的弱勢群體。其壯烈的悲哀讓人膽戰心驚。20世紀70年代的韓國,是金基德最不堪回首的歲月。在那個人間地獄,沒有人能夠舒坦地活著。

《壞小子》(爛泥情人) (2001)
這部顛覆傳統影像的半抽象化電影,儼然已把金基德的審美情趣和人生理念發揮到極致。確切地說,這是一部愛情電影,關於一個觸目驚心的、逾越階級身份的畸形愛戀。
導演編排的巧妙之處就在於,直到故事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們才發現一直深而不露的男主角原來是個啞巴,但在影片中他卻控制了事件的進程,人物的命運。這是一個男權主義的影片,故事想透露給觀眾的是女孩子都不必要太清高,其實你不過是一個天生的妓女。

《海岸線》 (2002)
金基德通過影片中兩位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控訴軍政府統治集團為利益不擇手段的暴行和虛偽本質,描述朝鮮半島分裂下人性的一場集體瘋狂。
駐守在海岸線的姜上兵,他的職責崗位致使一個肉體和一個靈魂的毀滅。失去了愛人的美英在留給她痛苦回憶的海岸線邊尋找著她的男人英吉,她把這里的每個士兵都看成了她的英吉。盡管她精神上的創傷還未痊癒,可還要繼續承受肉體上的蹂躪。美英慰安婦般地與每個大兵**,直到懷上了身孕。接著,兵營變成了手術台。慘絕人寰的墮胎手術,在光天化日下赤裸裸地進行著。 與此同時,姜上兵也是被損害的對象。當他良知的本性蘇醒時已經完全偏離了軍方的利益,於是政府毫不遲疑地將之推出圈子。姜上兵是被欺騙的對象,他起初的行為只是源於對政策規范的無條件執行,只是在盡一個軍人的義務。很可惜籠罩在人性自責圈中他無法欺騙自我,這使他很快就失去了政府的庇護,甚至失去了自己作為軍人的權利。姜上兵丟掉了靈魂,行屍走肉般地穿梭在街頭,引來熙熙攘攘的圍觀者。此刻他若無其事地把刺刀刺進了一名談笑風生的無辜者的小腹。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來 / 春夏秋冬 / 僧家入定) (2003)
導演金基德的作品作風一向大膽獨特,本片也不例外。單是內容就已經非常奇特,一個以和尚為主角來說佛理的故事,卻摻雜了赤裸裸的性和暴力。電影彷彿是一個曉諭人生的佛偈。最後的一個鏡頭頗含深意,座落在山頂的佛像就那樣靜靜地望著,好像凝視著塵世間的一切悲喜……

《瑪利亞城的女孩》( 撒馬利亞的少女 / 慾海慈航 / 哭泣荒原 / 援交天使) (2004)
這是韓國導演金基德一部情色題材的影片,《撒瑪利亞城的女孩》再次將唯美的鏡頭瞄準虐戀的男女,與《漂流浴室》不同的是,本片的故事發生在都市,許多室內情愛畫面非常迷人。既情色又慈悲的《撒瑪利亞城的女孩》為他摘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空房間》 (空房誘奸 / 感官樂園 )(2004)
金基德的作品在韓國一向難以為主流所接受,這次的《空房間》又找來「慰安婦事件」中飽受批判的李成延做女主角。不過金基德憑這部影片在威尼斯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空房間》比起金基德以往的任何影片都要「正常」,也打破了他的許多慣例,男人沒再殺人,女人沒再做妓女,畫面也少了些鮮血。畫面的緊湊和流暢,絕不會產生沉悶和冗長感,反倒會讓人更加地投入到情節當中。

《弓》 (2005)
今年金基德又再次攜帶新作《弓》參加了戛納「一種注目」單元。影片講述一個60歲的老人,和一個16歲的女孩共同居住在一個小船上。他計劃在她17歲的時候娶她,並帶她離開這個世界。然後,人們來到船上捕魚,同時也見到了那個女孩,而這個從來都在海上生活的女孩也開始對城市人感了興趣,而那個老人卻也開始變得緊張和乖戾。這部電影有點像他的《漂流浴室》,充滿了極端的色彩。金基德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他就迷戀這種把人性推到極致的狀態。

8. 怎樣評價韓國導演金基德

金基德,一個用畫面說話的導演,一個永遠關注邊緣人的藝術家,每一部作品帶有金基德獨特的個人魅力[37] (1905電影網評)。
金基德電影的整體水平很高,題材也相當豐富,其中形式感最強、最圓滿的是《春夏秋冬又一春》,最寫實的是《海岸線》,最有沖擊力的是《收件人不明》,最集中筆墨寫男性的是《壞小子》,最集中筆墨寫女性的是《漂流欲室》[38] (鳳凰網評)。
金基德的電影以思想的悠遠深邃而聞名世界,他的電影,自始至終都在堅持審視生活、反思人類的本性、關注人文情懷,金基德導演便是一個立足於生活又超脫於生活且致力於闡釋生活的導演,在影壇中堅守著自我,默默地探索著[33] (人民網評)。
金基德的風格,就是美麗然而冰冷的噩夢,唯美的鏡頭里透著生命的殘忍,他的電影令人悲傷。金基德的電影,畫面美、意境美,人物美——美到如同水墨畫,還帶著濕漉漉的氣息;金基德的電影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國際電影,因為他完全擺脫了語言的束縛,他的電影所體現的情愛、暴力、禪定雖都劍走偏鋒,卻是人性所共通。「邊緣是我們社會中的一面,在邊緣生活的人總是比較隱蔽,這些生存在艱苦困境中的人也是非常美麗的[17] (搜狐娛樂評)。
金基德的作品從主題到素材及表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金式風格,題材十分大膽,其中《壞小子》,《漂流欲室》以妓女為題材,《野獸之都》以社會底層的藝術家為題,《撒瑪利亞女孩》講的是少女援助交際,《收件人不祥》反映那個時代韓國和美國微妙的關系,《春夏秋冬又一春》以和尚為題,《空房間》則是堂而入室者與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愛情故事。這些題材都在揭開社會血淋淋的傷疤,揭示人的本性,詮釋邊緣人群的灰色人生,他的電影就象一枚炸彈,給人以思想上的無限的沖擊[39] (光明網評)。
金基德的作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暴力美學,酷愛以極端的性和暴力,反映人性和民族的深刻悲劇。二是隱喻形式,決不迴避對政治和社會現實的探討,但大多以隱喻的形式出現,其影片中遍布著各種充滿暗示的符號,比如魚、島、少女往往具有極強的形式感。三是關注女性,女性在金基德電影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們往往是劇情的關鍵,矛盾的核心。四是人性刻畫,金基德電影雖然以韓國人為刻畫對象,但大多直指人性深處,具有整個人類的共性

9. 金基德執導的電影《空房間》這是一部講述自由類的影片,這部片怎麼樣

認識金基德是從這部影片開始,他憑借這部片獲得了第6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而這部電影也成了他的代表作

也奠定了金基德導演在韓國電影界的封神之路。

劇情其實並不是很出彩,影片勝在獨特又令人匪夷所思的表現方式上。

吵鬧聲充斥著空盪的房間,把天堂變成地獄。

後面這樣讓人意想不到的結尾,有點像童話里的寓言故事,讓人回味無窮。

10. 金基德的電影《弓》最後8分鍾是什麼意思啊

《弓》反反復復看了幾遍,總感覺很很多話要說,總感覺說什麼都不見的是作者的本意。好在千萬個人看金基德會有千萬個感想。這也是這個韓國導演所追求的吧。

女孩和弓箭ML其實是和那個老頭在發生關系,和慾望的集合體在發生關系,其實這是一種佔有欲。老頭只是想佔有女孩,這是種霸佔主義,現代生活中有很多情侶都是霸佔對方,也許根本就不相愛。那艘船的淹沒代表了慾望的滿足,而女孩也完成了自己對於老頭的使命,她和那個帥氣的男孩將走向新的未來。

金基德的電影風格一向如此,幾乎沒有對白,人物用行動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矛盾的掙扎,所以在同類電影中顯得很晦澀難懂,在韓國票房也很差,在國外倒是獲得了很多獎項。

閱讀全文

與韓國導演金基德電影講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鍾靈街電影院 瀏覽:154
免費下載電影哈利波特第一部 瀏覽:303
好女孩電影2015百度雲 瀏覽:264
近幾年最好看的科幻電影有哪些 瀏覽:30
高級私人教練2017電影 瀏覽:418
日本擠奶水的電影 瀏覽:152
二級內地電影有哪些 瀏覽:409
2015電影排行榜喜劇 瀏覽:984
今天電影時間表2015年的 瀏覽:979
商丘電影院地址查詢 瀏覽:402
免費觀看恐怖僵屍電影電視劇 瀏覽:174
邪不勝電影哪裡可以看 瀏覽:754
iPhone12pro哪裡找hdr電影 瀏覽:778
延安華夏電影城影訊今日上映 瀏覽:155
法國國王被俘虜的電影 瀏覽:642
韓國電影關系百度雲 瀏覽:289
落花手電筒影網 瀏覽:751
春秋五霸電影插曲 瀏覽:64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