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亂世佳人》的專業評論
一.從時代背景的變遷看郝思嘉性格的發展
通篇看來,郝思嘉彷彿是一個倔強,桀驁不馴,甚至堪稱野蠻的女子。她有些時候不分好壞,不辨善惡,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因此,雖然郝思嘉魅力四射,她的一些所做作為卻令人不恥甚至厭惡。然而,當我們把她人格的成長和變化放在南北戰爭的時代巨變的背景下,就會發現,郝思嘉的性格是隨著生活和環境的變化而轉變的。作者密西爾把郝思嘉的個人命運融會到美國重大的歷史變革中,表現了郝思嘉性格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合乎邏輯的發展。
南北戰爭前夕,郝思嘉是一個任性而不諳世事的16歲的小姑娘,生活在遠離塵囂,粗獷而富有詩情畫意的陶樂墾植場。她出身於富有的庄園主家庭,母親有法蘭西望族的血統,要求她恪守大家閨秀的傳統。可她從小「偏偏喜歡跟田裡的小黑炭和鄰居家的男孩子玩,而且她會爬樹,會扔石頭,跟那些野孩子一模一樣。」她的父親是暴發的愛爾蘭移民,他希望她能與臨近的任何一個富家子弟結婚。可她敢於違抗父命,像北佬似的為戀愛而結婚,她還嘲笑父親的政治觀點迂腐。
南北戰爭爆發,郝思嘉在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里由少女變成少婦;又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由少婦變成寡婦。她敢於沖破舊傳統的束縛,從寡婦的繭子里咬出來。她不守婦道,不肯守節,儼然是「一個火熱的叛徒」。戰爭期間,南方軍節節敗退,她因為對衛希禮的承諾,照顧著媚蘭並幫助她順利產下嬰兒。並在白瑞德的幫助下,冒著生命的危險,帶著她們回到了因為戰爭而變得一片荒涼的陶樂。
這時,經歷了郝思嘉人生的轉折點,戰爭帶來的貧困和家庭創傷給了她沉重地打擊,她突然發現原先受到萬千寵愛的自己一下子被拋到了一個完全陌生和殘酷的世界,她突然發現貧困原來是這么猙獰恐怖,她茫然無助並且手足無措。不是每個人都會面臨郝思嘉同樣的困境,沒有遭遇過貧窮的人也許永遠無法理解貧窮的真正滋味,所以也就無法理解為何有人要用出賣肉體或出賣靈魂這些方式來逃避它。當郝思嘉在荒蕪的農田裡瘋狂地找尋食物並飢不擇食的時候,當郝思嘉面對蒼天發出呼告決不屈服於命運的時候,相信沒有一個觀眾不會因她的堅強而動容。面對凄慘境遇,她沒有氣餒,沒有退縮,她沒有懦弱地接受一切,而是在沉默中爆發,堅決地向前邁進。曾經象孩童般天真無知的郝思嘉成熟了,以她自己的方式。
郝思嘉的性格里充盈的父親一輩南方的種植園主的那種大氣和粗獷,她好像並沒有遺傳自己母親的一點性格――一個典型的矜持的為家族操勞一生的女性。在美國的那個時代,一個女人如果缺少了這些,就會被視為一個不合格的人,一個叛逆的人,一個為禮教不能容的人。但是,郝思嘉恰恰如此。她的性格決定了她不會默默無聞,不會像其他的女性一樣過完平凡的一生。所以她在失去家園的片刻絕望後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對天發誓一定要度過難關。在失去了母親,失去了父親,失去了伺候他們的奴隸,她最終還是憑著自己的那股不肯低頭的倔勁爬了起來,走到了社會的上層,得到了最初的金錢和地位。但同樣的,由於在別人看來她過於鋒芒畢露的性格,她所經歷的艱難也是其他人無法想像的,無論是她的事業,還是她的愛情。郝思嘉具有那種不論在任何困境下都不放棄的精神,任何困難都不會打倒她。哪怕是除了塔拉什麽都沒有了,只要站在那片紅土上,也會有力量。
作者馬格麗特·密西爾並沒有一味給郝思嘉帖金,她同時也寫出了郝思嘉骯臟的一面。就象白瑞德所說,她不擇手段,有時候甚至像個卑鄙的流氓。她殺過人,搶別人的丈夫,直到巧取豪奪...不過,我們應當看到,她並不是存心要做流氓,她從小也想像母親那樣曳著幽雅的長裙子,不住忙碌著替別人服務,以次博得別人的愛戴和尊敬,做一個上等女人。郝思嘉生逢亂世,她為了自身的安全而槍殺逃兵;她不殺人,別人就殺她。她深深知道「世界上惟有土地這東西是天長地久的!」她不搶妹妹的情人,就要失去陶樂;陶樂失去,十幾口人賴以生存的條件就會喪失…郝思嘉經歷過憂患,困苦,深知錢是生存的基礎,所以,為了求生,只得把自尊,自傲,誠實,和氣之類好禮貌好道德這些「無關重要的東西」拋開。她說:「等到我有了很多的錢,我也什麼好人都會得做了,我也會規規矩矩起來了。」米歇爾曾說:「我的這本小說如果有主題的話,那就是生存。」郝思嘉的形象有力的體現了這種生存意識。她走出閨房,親自經商,她的膽識、勇氣和才幹,不啻給上流社會扔了一顆炸彈。
郝思嘉,這個曾經是嬌慣了的闊小姐,在1861-1873年短短的12年中,經歷了戰爭的磨難,嘗遍了生活的艱辛,終於成為一個干練的,事業上的強者。她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適應重建時期的社會需要,代表了新的資本主義南方。她的主導性格閃耀著堅韌不屈,才華出眾,力挽頹勢的光芒。而自私,卑劣,冷酷,狠毒等等,也是戰爭背景下,適者生存的競爭法則在她身上烙下的印記。
二. 郝思嘉的愛情
雖然郝思嘉最終成為了事業上的強者,在戀愛婚姻上,她的命運卻非常坎坷:她結婚三次,都無愛情可言,正當青春年華,卻兩次做了寡婦。第三個丈夫給她帶來了財富和深情,又因為沒有珍惜而失去。爭強好勝的郝思嘉直到28歲孤身一人時才懂得人生的真諦。
郝思嘉的愛常常是錯位的。她一直認為自己深愛的衛希禮,不僅碌碌無為,而且並不愛她;郝思嘉14歲那年,衛希禮從歐洲留學回來,衛希禮的朦朧的充滿笑意的灰色的眼睛,像音樂似的聲音,深沉的性格,對人淡淡的的不即不離的態度都使她著了迷。詩意的初戀往往刻骨銘心,影響終身,這就為郝思嘉執著追求衛希禮埋下了伏筆。她對衛希禮並不了解,惟其不了解,才有一種引起好奇的神秘性,就像一重沒有鎖也沒有鑰匙的門。郝思嘉「天真得像火,像風,像野生的東西」,她總是坦率地向衛希禮表白愛情,無所顧忌地一再要和他私奔。該怎麼分析郝思嘉的的感情呢?她的內心似乎不能容忍半點懷疑,她不能刻意掩飾內心任何真實的想法,因為那對她意味著莫大的痛苦。正是由於這一點,從她確信自己愛上了衛希禮之後,不管周遭出現了如何的困擾,不管他們隔了多遠的距離,甚至他已經娶她人為妻,她都不曾想過就此妥協和放棄。因為這在她看來,是背棄了自己,背棄了自己活著的理由。
所以,郝思嘉對白瑞德始終表現出一種出自內心的抗拒。她一直嚮往著向母親一樣做一個淑女,因此她才會被衛希里身上的紳士風度吸引,如果說她對艾希利的愛是熱烈的、純潔的、執著的,那麼她對白瑞德的勾引則是源於佔有,利用和操縱欲,盡管他們曾經約會過,曾經在炮聲和戰火中共同出生入死,盡管他們其實是如此的相象:一樣的自私,一樣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就像白瑞德所說,「我們倆太像了,我們都是叛逆者,自私、狡猾、能把事情看透,該怎麼辦就怎麼辦,絕不虛偽。只要有利可圖,可以不擇手段,名譽是一文不值的。」然而,郝思嘉卻對這一切視而不見,始終不知道自己內心的真正所愛。
由於郝思嘉對這段感情的長久漠視,也因為白瑞德不適當的冷嘲熱諷和謹慎怯懦,這段真愛終因營養不良而日漸凋萎,回天乏力。是郝思嘉的盲目執著,也是他們彼此性格的缺陷共同導致了感情的破裂。郝思嘉爭強、好勝,即使在愛情中也有很強的控制欲。而白瑞德則不能勇敢地表白愛情,用他自己的說法,就是,對郝斯佳的表白會變成她手裡的皮鞭,用來無情的抽打他。而這,其實也正是白瑞德對自己怯懦性格的掩飾之辭。女人需要男人的表白和許諾,哪怕是虛情假意的。白瑞德卻反其道而行之,在與郝斯佳交往中,不斷強調自己的獨身主義,來掩蓋對郝斯佳的真實感情。甚至結婚後,也妄想僅僅通過金錢、物慾的刺激來籠絡郝斯佳的心。而這顯然適得其反。於是在郝思嘉的眼中,她始終斗不過他,他總是那麼冷靜,那麼深不可測,她永遠猜不透他在想什麼;而在白瑞德的心裡卻是:為什麼所有的人都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只有她不明白?影片結尾處,白瑞德久歷人世滄桑後發自肺腑的嘆息縈人心懷:他愛郝思嘉,最了解她的強處和缺點,然而,他在人生路上已走得太疲勞、太乏味了。他就像一個長跑運動員,在抵達終點的最後關頭,卻選擇了放棄。而此時的郝思嘉卻突然明白她丟掉的靈魂不是衛希禮,而是白瑞德,她才開始明白,瑞德才是她的真愛,才是與她心有靈犀的人,她苦苦追求冥想著的愛情,殊不知一生的真愛一直就在身邊。面對白瑞德的離去,她想留住他,可又是那麼地無可奈何、力不從心。盲目的追求虛幻的人,卻不懂得珍惜真實的情感,郝思嘉的悲劇就在於此。假如白瑞德不曾離去,《飄》就不會成為經典。
總結
《亂世佳人》場景豪華、戰爭場面宏大逼真,人物性格鮮明強烈,人物心理刻畫細膩而層次分明,加上大時代動亂背景對女主人公的成長歷程烘托得宜,這部史詩般的巨著自始至終都能緊緊地控制著觀眾的情緒,隨著劇中人的關系變化而起伏。
《飄》把美國人奮斗於逆境,追求個人獨立、尊嚴、愛情,永遠樂觀進取的民族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郝思嘉,這個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弱小女子,歷經了情場失意、內亂戰火、家園重建、愛女夭折、丈夫出走等一連串巨大的困難和挫折,卻始終沒有向命運低頭,她從不膽怯,一次次重新把生活的主動權奪回到自己手中。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不管怎樣,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這是郝思嘉留給讀者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最耐人回味的話,這句話總結了她對生活對愛情的態度,是她樂觀自強人生的最好表白,也是她對命運的生生不息的詮釋。
❷ 《亂世佳人》是一部上個世紀40年代經典之作,是如何做到至今也無法超越的
我覺得時長四個小時的電影《亂世佳人》能夠成為經典做到至今都無法超越的地步,有以下兩個方面吧。
第一點,這部電影改編自著名的長篇小說《飄》,這部小說的故事本來就很吸引人,它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南方農場主女兒斯嘉麗成長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也最感人的就是她和白瑞德的愛情故事了,本來心高氣傲、自私自利但本性依然善良的斯嘉麗,喜歡著一個溫文爾雅的男人艾希禮,但是當她沒有得到這個男人以後,斯嘉麗選擇和兩個自己不愛的男人先後結婚,但是一直忽略著白瑞德對她無私的愛。在戰爭的情況下,只有白瑞德一直保護著她,但是他一直都沒有面對自己的內心,也一直不清楚自己對白瑞德的感情,這也讓她一次次傷害了白瑞德,以至於影片最後只剩讓她一個人感悟著「明天是新的一天」。也許和小說有一定的出入,但是這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都高度的還原了小說的內容,所以這部影片的劇本或者說是故事情節,都已經達到了無人可以超越的地步。
第二方面,這個電影的角色相對應的演員表現都很出色,無論是費雯麗飾演的斯嘉麗,還是克拉克.蓋博飾演的白瑞德,以及許多著名演員飾演的其他角色,這些人的演技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上個世紀40年代,拍攝條件沒有很好,技術也不是很精湛的情況下,他們真正用演技征服了觀眾,也讓這個小說里的故事被更多人所知,讓人感動。
這些只是一些個人想法,以上兩個原因應該是主要原因,而這部經典至今也讓人回味無窮。
❸ 從專業影評人的角度,應當如何評價《亂世佳人》這部作品
《亂世佳人》1939年首映,在當時大獲成功,可以說是幾乎完美的將原著搬到了熒幕上。這並不是迎合某個時代主旋律所帶來的成功;也不是靠大牌明星捧起了的徒有其名;而是實實在在的拍出了一部傳世之作,即使是我在2016年第一次看到這部作品也絲毫感覺不到這部老電影與我這種年輕人有何代溝。
《亂世佳人》故事的結局是開放性的 ,諸位觀眾可以根據四小時的劇情隨意想像後續的故事,整部電影《亂世佳人》既是有血有肉現實,又是虛無縹緲的宿命。
❹ 怎麼評價電影《亂世佳人》
《亂世佳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iHPegdSb6YPsYTVVZKwv1Q
《亂世佳人》評價該片前半部如同一首史詩,重現一百多年前繁榮的種植園文明的沒落,亞特蘭大五角廣場遍地的傷兵,不斷的逃難,槍殺,大火等場面規模宏偉,色彩雄渾,後半部則是一出悲慟的心理劇,以戲劇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再與內心的沖突中走向成熟的過程。
❺ 上個世紀40年代的影片《亂世佳人》,是如何做到至今也無法超越的經典的
根據瑪格麗特·米切爾小說《飄》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是目前唯一一部改編自這部經典小說的電影,同時也是非常成功的經典影片。這部作品在1940年上映後獲得巨大成功,並且拿到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8項大獎以及5個提名。在美國電影協會評選出來的20世紀最偉大的100部電影中,《亂世佳人》高居第四名。
其三、演員表現亮眼。
費雯麗與克拉克·蓋博等演員的演繹至今無人能超越,尤其是費雯麗,她把斯嘉麗的嬌俏與心機完美的展示出來卻無法讓人討厭。我想不止我一個喜歡她的費雯麗甚至讀小說時對費雯麗的感覺吧?真不想相信這只是費雯麗的第二部電影,她真的是為表演而生。
❻ 電影亂世佳人的主要內容
《亂世佳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j3wjewfCFAOwPdZo5YgAWQ
該片改編自小說《飄》,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塔拉庄園的千金小姐斯嘉麗與風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之間所發生的愛情故事
❼ 《亂世佳人》是講啥的啊
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塔拉庄園的千金小姐斯嘉麗與風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之間所發生的愛情故事。
該劇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前夕,南方農場塔拉庄園的千金斯嘉麗(費雯·麗 Vivien Leigh 飾)愛上了另一個農場主的兒子艾希禮(萊斯利·霍華德 Leslie Howard 飾),遭到了拒絕,為了報復,她嫁給了自己不愛的男人,艾希禮妻子梅蘭妮(奧利維婭·德哈維蘭 Olivia de Havilland 飾)的弟弟查爾斯。戰爭期間,斯嘉麗成為寡婦,失去母親,挑起生活的重擔, 不再是當初的千金小姐;戰爭結束後,她又兩度為人妻,嫁給了愛她多年的投機商人瑞德(克拉克·蓋博 Clark Gable 飾)。然而,縱使經歷了生活的艱苦,斯嘉麗對艾希禮的感情仍然沒有改變。艾希禮妻子梅蘭妮的去世,給了斯嘉麗一個機會。
《亂世佳人》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IXLVxGTNOQC7VFMpJ9_jw
❽ 求《亂世佳人》影片的片種、類型,影視藝術風格和流派、表現手法和製作過程,美學特徵和文化特性
屬於古典好萊塢時期的非類型影片.
❾ 《亂世佳人》作為一部世界名著,該劇的電影版和小說版有何不同
我覺著電視劇會表達得更細膩。情節上來說:主要的人物沒有變化,但是電影受制於篇幅,比書少了很多人物,比如後來娶了斯佳麗妹妹蘇埃倫,並繼承了台拉的威爾,威爾也是書中比較不錯的人,其實比起書里眾多人物,我覺得威爾是很不錯的,他思想很現實,但他同樣尊重別人,尊重傳統。其他的人物即使有,也北刪減了很多情節。比如斯佳麗以前的玩伴,方丹家,紅頭發的塔爾頓家,在戰後他們如何生存的情節都沒有講。
總之,電影的大部分情節都放在幾位主人公之間的愛情糾葛之上,對於其他並不影響整個劇情發展的情節都刪掉了。電影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