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電影導演分析鏡頭

電影導演分析鏡頭

發布時間:2022-10-02 08:59:43

導演按什麼拆分鏡頭

導演的分鏡頭工作是創造性的勞動,它不是對文學劇本的圖解和翻譯,它是在文學劇本上進行電影語言的再創造。雖然分鏡頭劇本也是用文學書寫的,但它已接近電影,或者說它是可以通過腦海里的銀幕放映出來的電影,已獲得某些可見的效果。

導演在分鏡頭時還需要根據電影的特性,對文學劇本的內容有的地方加以強調,有的地方則適當沖淡。所謂強調就是要突出、豐富、增補。強調為的是錦上添花,切忌畫蛇添足。

至於沖淡,則是對那些可以在銀幕上省略的地方給以削弱、淡化、刪減。導演要捨得割愛,大刀闊斧,削其枝蔓,但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把枝葉削個精光,紅花沒有綠葉扶持也是不行的。總之,強調和沖淡都不能越出導演的總體構思的軌道。

Ⅱ 從經典電影分析導演怎麼用景深講故事

景深敘事

《公民凱恩》是出色地運用景深美學的經典範例。威爾斯想讓這部影片看上去像是人眼看到的那樣,前後景都清晰。影片有時以一個稍仰的攝影機角度拍攝,以凸顯凱恩這個人物的權威,有時則從上方拍攝以使人物顯得微弱渺小,如拍攝凱恩第二任妻子蘇姍·亞歷山大時。貫穿全片,無論何時我們看到凱恩在他所處的環境里,無論是在他所經營的報館還是他所建造的巨大的仙納杜庄園里,他所有的財產都是清晰可見的。他是他所創造的世界的一部分,他所創造的世界也是他的一部分。
影片開始的一場戲里,當母親將年幼的凱恩託付給一個監護人時,畫面構圖和景深揭示了故事本身的動力。凱恩正在外面的雪地里玩耍,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命運。透過窗戶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而他的母親處在畫面的右側,正在簽字以放棄對他的監護權,父親則站在畫面的左側,顯得無能為力。母親,監護人處於鏡頭前景的顯眼位置,父親是被動的。而被剝奪了選擇與行動的小凱恩處於背景中。母親與監護人決定了小凱恩的命運,他在畫面中,一邊是父親,另一邊是母親與監護人。這場戲揭示了影片的本質,因為後來我們看到他的雪橇「玫瑰花蕾」被遺棄在雪中。

《公民凱恩》
在為了獲得較大景深而使用廣角鏡頭拍攝的場景中,觀眾在畫面中看到的那些所揭示的內容或許與角色本身同樣重要。景深可以用來展示一個角色的生活空間,他們的財產也許能在視覺上傳達給觀眾信息,彰顯他們的人格特徵。展示角色的環境,正如雷德利·斯科特《末路狂花》中所做的,往往能以微妙的方式揭示角色的性格特徵。我們看到露易絲的房間優雅整潔,而塞爾瑪的家中則凌亂無序,這在視覺上為角色的個性,以及在共同的旅行中兩個人的性格變化提供了最初的線索。因此鏡頭能夠清晰地表現環境是很重要的。

《末路狂花》
根據「希區柯克規則」,畫面中一個物體的大小應該等同於在那一時刻它在場景中的重要性。在電影《美人計》中,對那杯盛有毒葯的茶的突出表現便是告訴觀眾它有多麼重要。

《美人計》
約翰·福特導演的許多西部片經常使用廣角鏡頭來展現作為環境的一部分的牛仔。像電影《搜索者》的結尾,角色騎馬遠去走向夕陽,永無止境延續的大地將孤獨的英雄吞噬。當被攝體遠離攝影機時,使用廣角鏡頭拍攝,觀眾會感覺角色正緩緩地遠行融入廣袤無邊的平原,這種觀感通過景深的運用而得以增強。
由於大多數攝像機用的是電子變焦,大景深就成了數字攝像機與生俱來的一個 特性。當你用數字(DV)格式拍攝的同時又想削弱景深,就需要使用定焦鏡頭了: 如前所述,高清攝像機所攝畫面的景深更接近於超16毫米而不是35毫米膠片的效果: 有一些可以用來在數字攝影機上再現膠片電影感覺的方法,比如使用電影鏡頭或者 使用中灰密度濾鏡來開大光圈、縮小景深范圍。有一些固定電子變焦的低端數字攝 影機不能縮小景深,這一特徵也使其影像看上去非常數字化,此外還有解析度的問題: 當然,如今事物日新月異,電影鏡頭也被用在了高清攝像機上。但你更願意去看35 毫米、超35毫米或變形格式電影中的淺景深,而不是數字的東西。這是當你確定視 覺效果會怎樣影響故事的表達時該考慮的事情。

《搜索者》
淺景深敘事
削弱或減小畫面景深的審美原因是要將觀眾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處於畫面焦點 的主體身上。鏡頭中的其他物體都被虛化,只有一個角色清晰,而觀眾的注意力就 只集中在那個主體或物體上。這可用於多種方面,有一個例子是,主體處於紛繁城 市環境之中,只有他一人是清晰的,這可能便是暗示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主體的形 單影只,或者其未能融人這個世界。它還可以用來表示以另一角色的主觀視點觀察 剛才那個人,後者置四周的嘈雜紛亂而不顧。它可以明確地告訴觀眾該看哪裡,告 訴觀眾他們正在看的就是畫面中唯一重要的,因為其他所有東西都一片模糊。

《墜落天使》
另一個利用景深來虛化背景的原因是掩飾外景地原本的特徵,模糊環境的細節, 用來「偽造」——使它看上去像是在其他地方拍攝。利用或削弱景深既是一種技術 的工具,也是美學工具,導演需要理解如何正確地利用它們,以便在電影中強化視 覺敘事。
鏡頭間的切換也應當考慮到景深。如果你想保持兩個角色在交談時的連續性, 應當用相似焦距的鏡頭拍攝他們,使背景的景深保持平衡。如果一個主體使用長鏡 頭拍攝,背景被虛化,而另一個主體由廣角鏡頭拍攝,景深很大,那當這兩個鏡頭 被剪接到一起時,就會讓人感覺非常古怪。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對焦距的控制還可用於製造心理上的效果。例如,你可能想讓觀眾感覺場景中 的某些事物不對頭。但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你是怎樣利用景深的,就可能製造出並不 需要的隱含意義,這就給剪輯師造成棘手的局面,他得設法剪掉一個情景,以保持 客觀連續性。

Ⅲ 導演電影拍攝技巧

導演就好比軍隊的最高指揮者,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視作品的風格,也往往體現導演的藝術風格和性格,更能體現出導演看待事物的價值觀。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導演電影拍攝技巧,歡迎閱讀。

1、平攝角度 平攝角度指機器的高度位置與被攝對象同等高度,對人物來講攝像機高度位於肩部稱為平攝角度,簡稱平角度。

平角度具有以下造型特點:

①由於機位處於人眼高度,畫面具有平視平穩效果,是一種紀實角度。

②垂直形態的對象能得到正常再現,水平線條則容易重疊。

③透視關系正常不變形(用中焦鏡頭)

④適合拍攝圖案、照片。

⑤平攝,前後景物容易重疊而看不出前後景及背景的景次關系,故不利於空間層次、空間深度的表現。平 角度適合拍攝人物近景特寫不變形。

如果追求構圖平穩,不要大的透視關系,用平角度拍攝最為合適。

2、俯角度(俯攝)的造型效果及其功用:

(1)有利於表現對象的立體感。表現物體的立體感關鍵是表現其多面關系。平面拍攝可以表現物體的'正面側 面二個面,俯角拍攝可以表現正、側、頂三個面,從而增強了物體的立體感。

(2)俯角可以增強平面景物的線條透視。俯角度離鏡頭近的景物降底,遠處景物升高,從而展視了視野,增加了空間深度。比如列隊行前進、車隊的賓士、草原的羊群以及展示縱橫線條的場景,大多採用俯角拍攝 ,其目的在於表現多景次的地面景物。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就是這個道理。

(3)俯角可以渲染情緒。造成壓抑的氣氛。根據規定情景和人物的情緒,採用俯角處理,能使地面擴大,人 物變小,還可以使人物壓縮變形,產生萎縮、矮低的視覺效果,造成一種情緒上的壓迫感。

(4)俯角度用於拍攝人物,可以美化人物面部特徵,也可以醜化人物的形象。如果標准鏡頭,稍俯的角度,可 使圓臉,高顴骨,胖臉型,得到適當拉長和校正,在肖像攝像中經常用這 種角度稍許改變人物的臉型。

(5)俯角度(俯攝)經常用於交待地理位置。在拍攝戰斗場面第一個鏡頭常常是用大俯角拍攝遠景畫面, 用來確定敵我雙方地理位置及雙方的運動方向。


Ⅳ 專業導演是如何精確掌控電影里的每一個鏡頭的

然後是拍攝方面,比如是不是用升降從上往下俯瞰這個追逐場景;還是用斯坦尼康跟隨,還是用什麼什麼鏡頭表述,這就是導演功力了。後期的音樂節奏上是什麼樣的也和前期鏡頭有呼應,需要設計,追逐戲我們用密集的節奏,噠噠噠噠,那就對應密集的大量的短鏡頭,如果是舒緩的音樂,那就需要拍攝升格、慢動等,這個需要導演具體根據思路設計。

Ⅳ 《一個都不能少》作品的導演分析,鏡頭特點是什麼藝術特性所佔比率

《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紀實風格的電影,用的全是非職業演員,在片子里小學生就是小學生,村長就是村長,廣播員就是廣播員,連人物的名字都是生活里演員自己的名字。這樣的題材、風格都讓人想起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所以我覺得影片更像紀錄電影,更有公益廣告的味道。我非常欽佩張藝謀對這些非職業演員、尤其是對小演員們的調教,也欽佩張藝謀在片子里十分智慧的、幽默的導演意識。但是看過了還是有不知足的感覺,這是因為片子還是在述說一個簡單的事件,沒有鮮明的人物,沒有立得住的銀幕形象。究其原因,還是劇本結構的問題。具體說,這個戲的前半部分發展比較自然,一個被臨時找來代課的只有13歲的小老師懷著最為簡單的概念:只要那些上學的一個都不少,她就可以交差並拿到50塊錢。這裡面有著豐富的戲劇性,一個大孩子和一群小孩子之間的故事不乏幽默。但是到了後半截,小老師去找進城打工的孩子,這個過程就顯得太快,也太富偶然性,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洗盡鉛華、重歸鄉土的作品,在這部作品裡滲透著深切的人文關懷。與他以往影片所不同的是,這部影片以獨特的視角,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表現了貧困地區農村教育中存在的令人關注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選用的都是非職業演員,他們從未經過表演訓練,但是他們卻以其質朴真摯的表演演繹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動人之處,一是真實、二是真情。張藝謀的電影要做到視聽真實、質感突出,是由他的精益求精的態度保證的。寫農村小學,情真意切到這種程度,不是一般的技巧手段高低所在,而是導演長期積累,對農民、對教師、對小學生的巨大的愛,真心的關注,才能洞幽燭微地寫出他們靈魂的本真。
聲音的處理:《一個都不能少》開頭同期聲音的處理,接近一個村莊的體驗與經歷。
《一個都不能少》A盤,開頭,通過剪輯現實時間創造銀幕時間
特寫:視距最近的鏡頭,拍攝人的面部,人體的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細部的景別畫面。它的特點是,取景范圍小,內容單一、集中、突出。它能夠強調細節,揭示人物的情緒變化和心靈世界,給觀眾在時間、視覺和心理上產生強烈的反應。
近景:攝取人物上半身或人體局部形象的一種景別畫面。(有時把腰部以上稱為中近景)它的特點是比特寫稍遠,兩者有相似之處,近景中,人物的上半身活動和面部表情占據畫面顯著地位,能得以清楚交代。
全景:攝取人像全身的一種景別畫面。它的特點是有較廣闊的空間,能使觀眾既看清人物的全身動作又能看見人物周圍的部分環境。使得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相互的關系得到展現,人與環境融為一體,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場面。

風格是構成精英話語文本的重要美學元素。風格是寫作者的內在情思、品行人格及語言特色共同創造的文章的一種外顯形式,它是個體創造的產物,具有他人不可取代的特性。以書畫為例,在千萬幅畫「竹子」的作品中,我們很容易就能辨認出鄭板橋的作品。因為他的「細竹」(常常是「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不僅具有清癯雅脫之美,而且富有傲視濁世的內在人格美(他常以葉少而突出其竹的「勁節」)。對於傳統經典作品,風格是彰顯其創作成熟的標志,是衡量其審美價值的重要尺度。現代主義作品也追求風格,甚至把有無風格作為其藝術等級的標准,正如著名現代派服裝設計師聖.洛朗所說的「比時尚更重要的是風格,風格是不變的。」 ⑤ 後現代主義文化中的先鋒派曾以顛覆、反叛的姿態標榜其不與主流同謀的風格(如表情的「酷」和極端化的探索形式等),但它們在市場和金錢的誘惑面前卻顯得十分脆弱。
如張藝某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雖然觀影時笑聲不斷,但笑聲中有沉重的感動:當銀幕出現那破陋不堪的教室,三條腿的教桌,每天只能用一根粉筆,仍然靠看日影來判斷時間並隨時面臨輟學孩子們艱辛的生存環境時,不論是笑還是哭出的眼淚都不是「他們比我低」(亞里士多德語)的心理反映,而是欲說無語的一種沉重——為艱難求學的孩子們,更為了祖國的明天。最為感人的自然是小魏老師本真的人性和執著於「一個都不能少」的舉動。從她身上我們從中看到了自己的迷失,看到了一種日益遠離我們的品質——對一種追求的執著。
通過平凡的人物、平實的語言、平淡的現實狀況,揭示、烘託人性的本質——人性的閃光點或是人性的醜陋。「喻大於小」是他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段,而在這部電影里,我們看到的是神話般的人物、誇張的歷史和半文半白的語言,那充塞大腦的影音訊息和顯得有點勉強、難以自圓其說的主題內涵,反而使人物的本質——人性的表達被空前削弱。這種風格的突變,對於一位有著20年從影經歷、有著豐富經驗和相對固定藝術風格的導演來說,是要冒一定危險的。且不說觀眾能不能在短時間適應這種變化,就是這種「轉型」也很容易成為東施效顰、不倫不類的跟風之作。
《一個都不能少》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小學,這裡面追求一種真實感。

① 陳墨《電影商業化與國民文化心態》,載《當代電影理論文選》第411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② 《魯迅全集》第一卷24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③ 愛德華.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音樂美學的修改主義》第45頁,楊業治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版。

④ 轉引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修訂本第212頁,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

⑤ 轉引張檸《「現代性」與文學時尚》,見《文藝報》2002年9月3日。

⑥ 傑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第176頁,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1月版。

Ⅵ 在電影中怎樣做鏡頭分析啊

在電影中根據鏡頭的景距、視角的不同,一般分為:

一、極遠景:極端遙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小如螞蟻。

二、遠景:深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在畫面中只佔有很小位置。廣義的遠景基於景距的不同,又可分為大遠景、遠景、小遠景三個層次。

三、大全景:包含整個拍攝主體及周圍大環境的畫面,通常用來作影視作品的環境介紹,因此被叫做最廣的鏡頭。

四、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較小場景全貌的影視畫面,相當於話劇、歌舞劇場「舞台框」內的景觀。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動作和所處的環境。

五、小全景:演員「頂天立地」,處於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對完整的規格。

六、中景:俗稱「七分像」,指攝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鏡頭,或用來拍攝與此相當的場景的鏡頭,是表演性場面的常用景別。

七、半身景:俗稱「半身像」,指從腰部到頭的景緻,也稱為「中近景」。

八、近景:指攝取胸部以上的影視畫面,有時也用於表現景物的某一局部。

九、特寫:指攝像機在很近距離內攝取對象。通常以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為取景參照,突出強調人體的某個局部,或相應的物件細節、景物細節等。

十、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指突出頭像的局部,或身體、物體的某一細部,如眉毛、眼睛、槍栓、扳機等。

(6)電影導演分析鏡頭擴展閱讀:

形態景別拍攝解釋

一個鏡頭,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寫,也可以由特寫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遠景景別是由視距來確定和劃分的,所謂視距,是指攝影機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

在一個鏡頭內,或者說一個電影句子內,就應包括經過嚴格選擇的各種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種景別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種景別,概括的說,可分五大類即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其中還分為大全景;大特寫。

Ⅶ 電影導演分鏡頭方法解析

電影導演分鏡頭方法解析

分鏡是在文字腳本的基礎上,導演按照自己的總體構思,將故事情節內容以鏡頭為基本單位,劃分出不同的景別、角度、聲畫形式、鏡頭關系等,等於是未來影片視覺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後期的拍攝和製作,基本都會以分鏡頭劇本為直接依據,所以也稱為導演劇本或工作台本。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電影導演分鏡頭方法解析,歡迎閱讀。

什麼是分鏡頭

分鏡是在文字腳本的基礎上,導演按照自己的總體構思,將故事情節內容以鏡頭為基本單位,劃分出不同的景別、角度、聲畫形式、鏡頭關系等,等於是未來影片視覺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後期的拍攝和製作,基本都會以分鏡頭劇本為直接依據,所以也稱為導演劇本或工作台本。

分鏡頭劇本是導演對由文學形象到視覺形象的轉變中的具體化的總體把握和設計,可以體現導演創作的風格特點。

分鏡頭劇本的內容一般包括鏡號、景別、攝法、長度、內容(指一個鏡頭中的動作、台詞、場面調度、環境造型)、音響、音樂等,按統一表格列出。

可以說它是影片的拍攝計劃和藍圖。

分鏡頭草圖(故事板)的使用可能開始於華特·迪斯尼的第一部卡通片,韋布·史密斯是迪斯尼20世紀30年代早期發明故事板的動畫師。不過即使沒有迪斯尼的影響,故事板最近的血親——漫畫書,已經紮根於30年代大多數美國人之中。而電影可以用單一的畫板加以影像化的觀念,成了不可避免的發展結果。

希區柯克也許是最擅長故事板的導演,他使用細致的圖卡來修飾他的視像和控制拍攝流程,以保證他的原始意念可以完整的被轉化成影片。他手繪的《西北偏北》分鏡圖,如今已經成為眾多電影人觀摩學習的必讀手冊。對美工師出身的希區柯克而言,這也是一種藉以確認他就是影片創作人的途徑。他經常會說他的電影還在沒拍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我們能夠從他在現場很少看取景器的事實得到證明,因為現場所拍的僅僅是故事板中的等同物,而故事板則老早就已完成。

在好萊塢,幾乎每部電影都會有專門的故事板製作團隊。從早期的默片到現在的大片,故事板的製作是電影籌備前期的必要一環。分鏡師根據劇本和導演的意見畫出來的故事板,將畫面的基本構圖和運鏡時間等都詳細地准備好後,電影開拍,導演幾乎能按照每個畫面進行調度拍攝。但是在國內,因為資金不夠,這些年才開始慢慢有了分鏡師這個行業。一般也就是大導演的片子才會花錢請分鏡師,一些投資小的片子,導演會畫就導演畫,導演不會畫就讓攝影畫,也有乾脆不畫的。

而國內也有十分重視故事板的導演,徐克就是其一。例如前段時間網上流傳的徐克的手繪故事板就是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手繪圖。 這么多年來,他始終保留手繪鏡頭的習慣,靈感來了就會畫上幾筆,《通天帝國》、《七劍下天山》、《蜀山傳》等電影的手繪鏡頭都是無一例外地華麗漂亮。

分鏡的作用主要有這么幾個目的:

第一,他讓影片創作者得以預先將他的意念顯現出來,並且可以像作家一樣,通過連續的修稿來發展意念;

第二,它可作為與整體製作組成員溝通意念的最佳語言。

分鏡的溝通價值會因為製作的復雜程度而增加,但它並不局限於動作場面和高成本的製作,即使是小規模的、戲劇性的影片也能受益於分鏡頭劇本。

然而故事板最明顯的限制就是它不能表現運動,不只是畫面之內的運動,更重要的是攝影機的運動。另外還有疊化、淡入淡出等光學效果,也超出故事板的表現范疇,景深和焦點的操縱也是如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文字註明和概要圖,去形容畫不出來的東西。

這個表格的最左邊是場景號和鏡頭號。許多初學者會誤以為一格就是一個鏡頭號,其實並不是這樣,有的連續畫面鏡頭會佔用好幾個格子,是為了詳細的表現鏡頭的運動方式,或鏡頭中角色的行為等。

然後是「畫面」,也就是要把向表現的畫面畫在這些格子里。

「內容」、「台詞」部分則是要寫清楚無法用畫面表達的和需要加強說明的一些內容和拍攝手法,比如攝影機的運動方式、角色的台詞、表情動作等。

「秒」就是秒數,有的視頻製作可以不必特別精確,不過對於動畫創作而言,很多時候是要精確到秒的,所以這里主要是標注鏡頭時間的。

最右邊就是音效和特效的說明。

接下來介紹一些分鏡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

☆分鏡頭劇本(故事板story board)繪制要求

1、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創作思想,和創作風格。

2、分鏡頭運用必須流暢自然。

3、畫面形象須簡捷易懂。

4、分鏡頭間的連接須明確。(一般不表明分鏡頭的連接,只有分鏡頭序號變化的,其連接都為切換,如需溶入溶出。分鏡頭劇本上都要標識清楚。)

5、對話,音效等標識需明確。(對話和音效必須明確標識,而且應該標識在恰當的分故事板畫面的旁邊。)

關於鏡頭方面的問題

景別:是攝影機在距被攝對象的不同距離或用變焦鏡頭攝成的不同范圍的畫面。電影為了適應人們在觀察某種事物或現象時心理上、視覺上的需要,可以隨時改變鏡頭的不同景別,猶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根據當時心理需要或趨身近看,或翹首遠望,或瀏覽整個場面,或凝視事物主體乃至某個局部。這樣,映現於銀幕的畫面形象,就會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在鏡頭拍攝上,也就產生了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

在一般的視頻拍攝中,景別的劃分通常有兩個方式,一種就是以被拍攝人物角色在畫面中被截取部分的`多少來進行劃分,另一種就是以被拍攝景物在鏡頭畫面中被截取部分的多少來進行劃分。按照造型風格和表現風格來分,景別可分為全景系列和近景系列。其中全景系列包含了大遠景、遠景、大全景、全景,近景系列包含了中近景、近景、特寫、大特寫。

大遠景:一般用來確定當前事件發生的大場景,同時也為後面的鏡頭確定故事的情節關系。大遠景典型的拍攝用法都是用於表現地域的廣闊、大城市的天際線、一片街區或者一片大海等等。一般都是採用靜止鏡頭或在不改變鏡頭畫面結構的情況下緩慢移動拍攝,努力營造一種寧靜、深遠、空曠、廣闊的意境。一般情況下我們在一部電影的一段情節開場或結尾經常看到此類鏡頭。

遠景:相對於大遠景來說,遠景中的被攝人物或景物通常占鏡頭畫面的1/2甚至1/3左右。它的目的是展示當前的地點、被攝主體和行為。這也是一般視頻拍攝中最為重要的鏡頭,它包含了一段視頻片段的幾乎所有要素,遠景可以描繪一個足球場、度假中心或者一片海水浴場。此類鏡頭為視頻片段定下了基調,並且展示了主人公的活動空間。

全景:字面意義上來說就可以了解,把一個人頭頂畫面頂端,腳踩畫面底端,就算全景景別了(人物的全身都可見)。 不過「頂天立地」的拍攝感覺出來的人很「傻」,所以我們要注意在拍攝全景時要在頭頂和腳底留出來一定的距離,除非及特殊的情況下,不建議主體人物緊貼視頻邊框。

中景:中景的鏡頭畫面范圍一般是指從人物的頭頂到膝關節或者腰部的畫面。不過千萬不要把畫面卡在膝蓋和腰部,這是拍攝視頻的大忌。同時也不要截取到手腕、腳腕等部位。中景和全景的區別在於包容景物的范圍有所縮小,環境處於次要地位,重點在於表現人物的上身運動。中景畫面是敘事性的景別,所以在平時的視頻拍攝中占的比例較大。中景在兩人或三人的對話場景中使用最頻繁。臉部的表情和身體語言都能在此景別中得到很好的體現。而鏡頭中還包含了足夠的背景,可以讓觀賞視頻的人獲得更豐富的信息。

近景:近景拍攝主要截取的范圍是在胸部以上。通常此類拍攝主要用於體現主人公的表情和部分肢體動作。近景和特寫的表現手法類似,即視覺效果比較鮮明,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細節、動作進行描寫。可以表現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人物內心活動。

特寫:特寫鏡頭是拍攝人像的面部,或被攝物的局部所採用的鏡頭。特寫鏡頭有很多變種,但是總體上拍攝人物是從肩旁上方截取畫面。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為其取景范圍小,畫面單一。表現的對象在整個環境中突顯了出來,造成強調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面部表情的情緒變化,使欣賞者在視覺上和心理上受到感染。


;

Ⅷ 電影中鏡頭的運用及作用

1、弧形運動鏡頭

弧形運動鏡頭(Arc Shot),顧名思義,攝影機以按照某個圓周以弧形運動所拍攝的鏡頭,可以為一個場面提供多變化的視覺層次,在電影電視中屬於被濫用的鏡頭之一,對技巧和手法的要求不高,但精通難度大。《變形金剛》導演邁克爾·貝對弧形運動鏡頭情有獨鍾。

2、特寫鏡頭

特寫鏡頭(Close Up),最早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用來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物品的某一細節。它的出現和應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也是鏡頭美學最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觀眾最喜歡也最容易記住的鏡頭手法。

3、中景鏡頭

中景鏡頭(Medium Shoot),畫框下邊卡在膝蓋左右部位或場景局部的畫面稱為中景畫面,中景鏡頭所包容的景物比全景少,比特寫多,環境處於次要地位,重點在於表現人物的上身動作,在影視作品中中景鏡頭的比重較大,因為鏡頭的敘事性較強。

4、遠景鏡頭

遠景鏡頭(Long Shoot),具有廣闊的視野,常用來展示事件發生的時間、環境、規模和氣氛,比如表現開闊的自然風景、群眾場面、戰爭場面等等,重在渲染氣氛,抒發情感。在遠景畫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細微動作,但卻可以通過承上啟下的組接含蓄地表達人物的內心情緒。

5、深焦鏡頭

深焦鏡頭(Deep Focus),利用焦距將前景,中景,近景等全部景深融入到鏡頭到中,在電影構圖中,往往尋求最大景深,把所有細節都在鏡頭里畢露無遺。影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深焦鏡頭攝影大師當屬格雷格·托蘭德,他和大導演奧遜·威爾斯是深焦鏡頭的鼻祖。

6、仰拍鏡頭

仰拍鏡頭(Low Angle Shot),攝影機從垂直位置上低於多數被攝對象位置拍攝的鏡頭,往往可以使得畫面中主體人物顯得更加高大,當然,仰拍鏡頭的應用不止於此,關鍵在於這種低角度的拍攝和電影畫面的具體情節相結合,比如拍攝小孩等等。

Ⅸ 《蘇州河》影片分析

婁燁是中國的第六代學院派導演,他的影片追求生存還原,自覺擯棄民族和個人神話,掙脫歷史文化的挾裹,將人從重重符號中釋放出來,裸露生命的真實狀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滿足,自我封閉,展示的社會生活面過於狹窄且脫離普通人的現實生活。我選的電影是他的《蘇州河》,該片2000年獲得第二十九屆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大獎(金虎獎)、第十五屆法國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獎。

選擇這部電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這部電影反映的內容,很觸動,我看了好幾遍,但每次都內心的感情都很復雜。二是想分析一下這部電影的手法、技巧,特別是由婁燁所代表的一批獨立電影製作人的學院派電影手法。

這部電影在國外獲了很多大獎,在國內所受的關注卻極小。但是這部電影和《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等一樣,都是很不錯的大陸藝術片,這也是我選這部很冷門但是藝術性很強的電影的原因。

[故事梗概]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上海的普通攝像師,以為別人 攝影 為生,開頭是他眼裡的蘇州河是穿過上海的一條骯臟的河,在河的兩岸發生著普通人不同的生活。

一天,一個酒吧的老闆找到他,要他拍在店裡 游泳 的美人魚的形象。攝影師逐漸與扮演美人魚的女孩熟識,從她嘴裡得知馬達和牡丹的故事。

馬達是一個以送貨的黑道郵遞員。一次,主戶讓他送一個小女孩牡丹(周迅飾),這樣幾次後,馬達與牡丹熟識,並產生了愛情。但不久馬達被捲入了綁架的陰謀,綁架者企圖要挾牡丹的父親,以綁架牡丹來換取錢財。而綁架者是馬達的黑道朋友,他們讓馬達在送牡丹的路上趁機綁架牡丹,馬達不願意這樣做,又迫於朋友壓力,只得答應。拿到錢後,牡丹知道自己被騙,絕望之下跳入蘇州河,最後一句話是,她將化為一條美人魚,從此不見蹤影。馬達因參與綁架也被投入監獄。

當他出來時,很多年過去了。但他依然思念著牡丹,他借送貨的時間,四處打聽牡丹的消息。一次在酒吧喝酒,發現女服務員(即前面提到的扮演美人魚的女孩)長的很像牡丹,就想辦法與他接近。攝影師知道此事,感到馬達在搶自己的女朋友,於是找來打手將馬達痛打一頓。馬達逐漸明白扮演美人魚的女孩不是他要找的牡丹。請求攝影師利用他與警察的關系幫助他找到牡丹,攝影師答應了他。不久,攝影師接到一瓶寄來的帶有野牛草的沃特伽酒,從信上得知馬達在他的幫助下終於在一個便利店裡找到了牡丹。

攝影師本以為事情就此結束,沒想到接到公安局的傳喚,要求辨認在車禍中死去的人,馬達來到事故現場,原來馬達和牡丹喝了過多的沃特伽酒,在帶著牡丹經過蘇州河上的橋時,摩托車墜入河中,兩人溺水而死。扮美人魚的女孩也來到現場,終於相信了馬達所說的和牡丹的事情是真的。最後她也離開了攝影師,看攝影師會不會像馬達一樣去找她。

[故事結構]

《蘇州河》的故事從結構上其實夾雜著兩段愛情--馬達和牡丹的愛情、敘述者即攝影師「我」與美美的愛情,這兩個故事由敘述者的敘述加以銜接。

第一個愛情:送貨員馬達出於犯罪的目的接近了牡丹,但隨之而來的愛情令他手足無措,愛還是不愛,他也想不清楚。在牡丹跳河的那一剎那,也許他明白了什麼是愛情--至少是牡丹對他的愛情。馬達在出獄後苦苦尋找牡丹,在尋找過程中馬達遇上與長得酷似牡丹的美美,以及美美的男友敘述者。一番波折之後,馬達終於找到了人間蒸發多年的牡丹,兩人重又飲酒,最後意外地死去。這是本片的主線。

第二個愛情:相對來說簡單得多,主要通過敘述者的自白來完成。美美是世紀愛心酒吧的「美人魚」--一類在酒吧的透明水櫃中表演的女優。敘述者「我」認識美美之後不久,兩人即開始同居。不過敘述者可能一開始並不認為這是「愛情」,從他那反應神速的一句「我們是現在分手,還是愛之後再分手?」就可以看得出來,新同居時代,同居而已,誰會去想「愛情」這兩個字?馬達、牡丹死後,美美也離開了。這是影片的輔線。

[電影人物分析]

1、美美

也許美美這樣的女子,是都市裡常常可以看到的吧,不相信愛情的女子。也許是曾經有過愛的傷痕,才會獨自一人在大都市裡謀生,生活的艱辛,使得她不得不做著有些低微的工作,她不相信天長地久的愛情,因為那些只是愛情故事裡才有的。最後她離開了攝影師,或者是為了想驗證他們之間的愛情,或者只是不想繼續這段所謂的愛情,想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2、馬達

馬達不是那種很善解人意,很溫柔體貼型的男子。他應該是在牡丹跳了蘇州河之後,才發現自己徹底地愛上了那個小姑娘。當然他尋找牡丹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想求得牡丹的原諒,如果牡丹死了,他的心結永遠解不開。因此不管牡丹是否真的死了,他的餘生都會一直地找下去。

3、牡丹

牡丹是一個沒有得到過什麼親情溫暖的女孩子,媽媽的早逝,爸爸的荒唐,她早就習以為常,直到遇見馬達,她才感到了真正的快樂。當馬達欺騙了她,背叛了她的愛情之後,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她活下去的理由,於是她才可以帶著那樣從容的表情跳下蘇州河。即使後來他們重逢,他們也沒有因為喝酒駕車而雙雙死去,他們還可以回到以前那樣嗎?答案是肯定的,一切都回不去了,而蘇州河成了他們生命的終站,是開始也是結束。

牡丹和美美完全是兩種人,卻因為有著同樣一張臉孔而結緣,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兩人的迥異,卻在愛情這一問題上有著一致性,都是想獲得一份永恆的愛情,卻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傷害,都逃不過愛情的追逐。馬達是一開始有目的的接近牡丹,但是在所愛之人的死亡面前,他卸下了假面具,原來他對愛情也是十分執著的,他始終相信牡丹不會死,尋找成為了他活著的唯一理由。

4、攝影師「我」

敘事者"我」應該不曾真正愛過,就算對美美也是,即使曾經有過愛情,也只有短暫的一刻,我們不斷看到美美出門的情景,然後他等待著她歸來。他無法完成馬達所做的種種,因為他不是馬達,他是個現實的愛情者,他知道他與美美的愛情是不會有結果的,所以他最終決定放棄。

影片中的攝影師在結尾處推翻了自己在影片開始時所說過的話,美美問他:如果我走了,你會找我找到死嗎?他語氣不確定的回答:會的。但在結尾處美美終於走了的時候,攝影師對自己說:我將等待下一次的愛情降臨。

這樣的四個人物形象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現實社會中的各型各態的人,四種人的四種個性與對愛情的不同態度是整個影片的客觀反映。反映現實中不安和浮躁,崇尚真誠和純真。

[電影分析]

許多影評盛譽,《蘇州河》中的搖晃鏡頭、第一人稱敘事的拍攝手法、兩段式劇情發展,還有角色形象的塑造,都十足有《重慶森林》中以愛情故事反映時代風貌的味道,也因此婁燁有了「中國王家衛」的美譽。而另有影評指出,《蘇州河》中兩個面容相仿的少女,愛情與生命因機遇而交會,更宛如奇士勞斯基《薇若妮卡德雙重生命》的變奏版。下面就從多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部電影。

一、 結構

整部影片絕大部分是以「我」——一個攝影師的眼睛所看到的日常生活片斷構成的。所以「我」的樣子至始至終沒有出現在影片中。《蘇州河》是一部很典型的作者電影。這讓我聯想到了安東尼奧尼的《雲上的日子》,同樣是夾雜著導演的敘述,有時候,攝影機在記錄別人的故事,有時候,我們會成為故事的一部分。電影在導演的攝像鏡頭之下。影片的敘述者總是不緊不慢地敘述, 「我的攝影機不撒謊」敘述者在電影開始便說明了.這樣的結構讓人感覺很乾凈、利落。

二、鏡頭

整部電影的色調是灰色的,膠片給人一種粗糙的顆粒感,鏡頭一直在晃動中展開,旁白敘述更多的代替了演員的語言交流,不知道是不是屬於《阿司匹林》那種的旁白電影。我猜整部片子是用8毫米或16毫米的機器拍的,所以,畫面的素質似乎不能太較真,有時,鏡頭的運動和節奏也有一點奇怪,但即使如此,畫面的震撼力,還是足夠。整部電影的畫面風格有一點像岩井俊二,但比岩井俊二更粗暴。片頭一開始那條長鏡頭無論如何也不能放過——那不是透過鏡頭看一條河,那是透過一條河,看一座城市,和發生在一座城市中的生死愛恨。

不合時宜地晃動,焦距得拉進和推遠,畫面的清晰和模糊,很真實的表現出這個故事。 依舊搖晃的畫面,中長的鏡頭,機位跟近,特寫,他的鏡頭感覺與賈章柯導演的長鏡頭剛好有個對比。驚恐的男人的臉龐有著懺悔的表情,帶著微笑的女人的面容有著不辨虛實嘲諷的目光。水花四濺,一切安靜了,成為過去。在主觀鏡頭的攝影機前,盡情傳達的特寫與剪影,成功烘托出兩個女孩死生的交替,像極了日本怪誕攝影師荒木經惟作品中的女人。特別是拍周迅的臉時,忽遠忽近,神情的變化和攝影角度的變化都為影片帶來了色彩,讓人不禁贊嘆攝影技術的作用有如此之大。此外影片的節奏很快,跳躍性強,對白簡短而精煉,不拖泥帶水。粗糙畫面,晃動不安分,如人好奇探究的眼睛。探究著別人的同時也探究著自我。是窺視的姿勢,因為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在影片用攝影機記錄下在河面上諸多的景象,將鏡頭對准城市的低層,又是用非常紀實的拍法,這個段落給人以不少的期盼,然而在此段落最後,鏡頭落幅在水面的倒影上,這暴露了導演的意圖:蔞葉並無意在這座城市裡尋找一段歷史,一種真實,他所關心的,只是破敗的城市景觀下一個鏡像般的愛情故事。

最後,說說兩個自己感到特別震撼的鏡頭,一是牡丹從蘇州河的橋上脫手仰面直落入江中,一是馬達掀開帷幕的一角看著美美梳妝打扮足有幾分鍾,兩個鏡頭都是一氣呵成拍攝的,婁燁的才華明白無誤地寫在了這兩個出手不凡的畫面上。

三、語言

1、對白

影片的一開始就打動了觀眾的心。一男一女的對話,女子的聲音有些喑啞,男子的聲音有些漫不經心。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會像馬達一樣找我嗎?」會啊。

「會一直找嗎?」會啊。

「會一直找到死嗎?」會。

「你撒謊……」

這是《蘇州河》最開始的鏡頭。也是影片的主線。

然後是導演開始一段意味深長的陳述:「在這條河流上我們可以看到友誼,看到父親和孩子,看到孤獨,看到一個嬰兒的降生,看到……看到順水漂流的愛情,看到美人魚…… 看在河的盡頭河流流進大海。」然後依然是旁白,把你帶入這部哀傷的電影之中。

2、語句

(1)、「我知道一切不會永遠, 我想我只有回到陽台上去, 我知道我的愛情故事會繼續下去, 寧願一個人閉上眼睛, 等待下一次的愛情!」。

也許影片的最後一句話才是精髓所在吧。這應該是現代人的選擇吧。我不喜歡他的選擇。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像馬達尋找牡丹一樣,走遍城市大街小巷各個角落,問遍所有能問到的人,來尋找自己迷失的愛情。雖然馬達只是個混混,信誓旦旦的說要走出去干一番事業,最後只做了運輸工人中的一個,雖然牡丹也只是個普通的扎兩只馬尾,穿紅白色運動服的普通女生,雖然他們沒有很多的故事,但是馬達可以用以後幾年的時間來尋找她,尋找離開的愛情,就已經足夠了。能有多少人能耗費精力會尋找自己的愛情,現代人的愛情觀是和馬達的愛情相違背的,卻與敘事者有著相似,這是不是種對愛情的一種迷失呢。曾經,我們期盼一個人的出現,哪怕這是不可能的事,也會內心熱烈的等待。我們什麼時候能像馬達一樣,當她離開時去不顧一切的找尋,整個城市的搜索。

(2)、「蘇州河,一條『沉澱了這個城市的繁華、往事、傳說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盡管婁燁在創作該片的時候看起來是十分自信的,不過那種通過攝像機進行的敘述方式和自以為是的旁白總讓人想起過去的蘇童的小說。不過,總體來說,在國產影片當中,《蘇州河》屬於比較成熟的那種,故事講得不沉悶,旁白和對白也很適合喜歡王家衛的朋友們的口味,所謂一不小心成了「經典台詞」。

(3)、「如果我走了,你會像馬達一樣去找我嗎?」

聽到這句話,突然覺得女人是愚蠢的,當她們相信愛情的時候。 就像美美一樣。 當她不相信馬達的愛情故事的時候,她享受著這個故事。當她知道了這一切都是真的,她就崩潰了。 美美渴望牡丹那樣的愛情。 於是美美離開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美美的離開,是她尋找真正愛情的努力。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美美的離開,只是逃避罷了。 而她留下的字條,只是她和自己開的一個玩笑。美美是女人。 愚蠢的,脆弱的,神經質的女人。她的選擇似乎讓我看到自己和身邊很多人似有似無的影子,選擇離開,選擇出走,無非是離開暫時的一個自己,結果我們還是我們,回頭來想,不知道我們戀上的是那個人,還是愛上了愛情。

[電影主題]-----關於愛情

蘇州河是婁燁展現才華的力作,不論是鏡頭還是涵義,都是上乘之作。它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愛情的真實性和持久性,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愛情。這些問題是很難解決的,特別是放在現在來看,更具有特殊的意義。蘇州河這部電影帶給我們一個不同的視覺沖擊。

美美離開了我,留下一張紙條,「如果愛我,來找我」。顯然,她震驚於馬達和美美的愛情,並希望在自己和男友身上能夠延續同樣的浪漫。但是,作為敘事人的「我」正如片頭中所表現的那樣,猶豫不決。一方面,他想念美美,希望自己可以和她再續前緣;另一面不想去找她。因為他覺得,一切都不會永遠,美美的離開未嘗不是解脫,他寧願一個人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這個結尾顯示了導演的才華,留給我們一個想像的空間,愛情究竟應該如何對待。這個結局構思的很巧妙,相當具有獨特性,和影片的開頭相呼應。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真正的愛情是必須認真面對的。然而什麼是愛情,我們很難說得清楚。可以感覺,但無法說明。婁燁注意到這個問題,提了這個問題,雖然沒有完全回答,但是給出了一個建議:FIND ME IF YOU LOVE ME(如果你愛我,你會來找我)。

也許愛情這個問題比不上生存、死亡、救贖形而上、深刻、嚴肅,可這並不能否定它

是一種思考,最多是境界不同而已。誰能迴避思考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恐怕自有人類以來沒有一個人有資格聲稱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即使有,也是個自大狂,或者可以說,他的精神已不正常了。不過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一些人對作為文學、藝術創作主題之一的愛情抱有空前的輕蔑態度,不知道這種輕蔑是出於本能的自負,還是出於有意識的敵對。

曾經,我們在一個街頭巷尾就可以如此期盼一個人的出現,哪怕這是極不可能的事,也會內心熱烈的等待。習慣在眾人中尋找那個人的影子,而往往會一眼就看到對方,然暗暗喜悅。愛一個人,哪怕不說話,也可以一味去愛,或者只說一句,那麼便是銘心刻骨的。但是,我們什麼時候能像馬達一樣,當她離開時去不顧一切的找尋,整個城市整個城市的搜索,還是像最後一樣,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

影片沒有告訴我們愛情是什麼,它只能告訴我們愛情有什麼,以及我們向愛情發問。你是願意繼續你的愛情故事,還是等待下一次的愛情。每個人都能在內心裡得出自己的答案。或許根本不許要答案。我想關於純粹的愛與期待,旁若無人的找尋,或許只是懷念而無計可施。蘇州河見證這一切。

這是我最近一年來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國產影片。在我眼裡,它完全可以與西方電影相媲美。走在冬日的陽光下,它的音樂,它的搖搖晃晃的鏡頭,它的漫不經心而又 憂傷的對白,那條很臟很美極溫暖也極親切的蘇州河一直在我心中盪著,與我糾纏著,我知道,我必要把它記在我的筆下,當然,此刻,這記載的過程也是一種快樂。

《蘇州河》這部電影的名字也許並不重要,也許河流,只是一種隱喻。或者是某個人的某些日常生活的片斷,或者是我們生存的某些空間,在那裡,我們相愛,痴迷,纏綿,激越;在那裡,我們背叛,悔恨,痛苦,絕望,;在那裡,我們變老,然後死去……

Ⅹ 電影導演技巧

電影導演技巧

電影導演要掌握哪些技巧?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電影導演技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開始要晚

一個電影故事一定要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從故事盡可能晚的時刻開始講起。一個電影如果用太多的時間去建立角色們生活的普通世界,用三周的時間去描述一個三天內就能講述的故事,整個影片就會顯得鬆懈無神。

在一些場景里,不要把寶貴的時間花費在那些不必要的進進出出和打招呼上。試試看這個場景是否可以從中間開始。一個喜歡自己剪輯的編劇或導演經常發現:如果一個場景剪掉開頭的兩句對白,特別是剪掉結尾的兩句對白後,這個場景的力量反而加強了。

2、用畫面「展示」,而不是用對白「告訴」

電影首先是一個視覺媒介;電影中幾乎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需要表現的內容都最好通過畫面展示而不是用對白或旁白解釋的方式來呈現。當影片布下的視覺線索被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時,會額外表現出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內在的心理、潛藏的歷史以及情感的沖突——這些遠比直白的解說要表達的更好。而且,如果你在影片中展示而不是告訴,你將會把更多的銀幕時間留給那些更重要的內容。

3、隱藏動作

有時,讓觀眾與影片中的動作保持一定的距離,會極大地喚起觀眾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如果我們在摔門聲中聽到門縫後面一場重要的對話,會比親眼目睹對話更讓我們關注。一場肢體沖突如果只聞其聲,不見其影,會增加其暴力程度。一個詭異的角色,如果經常被提及但從未完整的暴露於觀眾面前,會得到一種巨大的甚至神話似的表現。

審慎的展露和揭示會激發觀眾想要了解更多的慾望,積蓄觀眾的懸疑,直至稍後全面揭曉的時刻,巨大的沖擊也隨之誕生。

4、探尋動作

探尋鏡頭(discovery shot)可以有選擇性的展示動作,同時讓觀眾宛如身處電影場景之中。

動作的探尋鏡頭經常傳達一種偵查的感覺,彷彿觀眾正小心翼翼的在房間里躡手躡腳的行走並環視四周。通常,視野從動作之外的地方開始,隨著躡手躡腳的移動逐漸展示出場景中的主要事件。例如,一個平搖鏡頭(panning)先展示出一處空落的床角,然後緩緩搖到床上一對夫婦在翻雲覆雨,鏡頭繼續搖,漸漸地,一個持槍的男人出現在門口。利用手持攝影機,可以更好的暗示有人走進了場景中,他仔細地掃視房間中的物品,彷彿在挑選最終落入他視線的線索,手持攝影機的這種效果更加強了這種即時感和懸疑感。

固定的探尋鏡頭更有一種竊x聽的感覺,彷彿占據了一個有利的隱蔽位置在偷偷見證角色的生活。攝影機不動,人物不斷地走入走出畫面,攝影機從它固定的'位置發現了角色的秘密。

5、開頭,中間,結尾

不管是在構思一個新故事的大框架,還是在製作過程中設計故事的某個具體情節,抑或是在後期製作剪輯一個故事時,你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建立和加強這種

三幕敘事結構。

第一幕:形成問題。展示和介紹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展示打亂這一日常生活的激勵事件,並讓主人公即將面臨的風險和危機盡可能的清晰和引人注目。

第二幕:加重問題。沖突越來越深,影響面越來越大。主人公最開始的反應和應對已經顯得遠遠不夠了。

第三幕:解決問題。事件逐漸到達不可避免的高潮並最終得到解決。創造一個強烈的「但是」。

6、什麼是生死攸關的危機?

盡早並盡量清楚地讓觀眾意識到影片中的危機是什麼——主人公他(她)日常生活中最重視的東西——或者說如果反派角色勝利了,主人公失去的東西。主人公為保持他(她)的世界而對抗反對勢力的進攻時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就構成了電影的核心張力。如果一個電影缺乏張力,往往是由於以下原因:

①危機並沒有被很好地闡釋;

②危機的嚴重程度不夠高;

③反派角色的威脅性還不夠強。

7、情節是客觀的事件,故事是有情感的事件。

情節指的是電影中發生的事情;故事指的是角色對於所發生的事件的感受。在《黑暗騎士》中,情節的設置是:好人對抗壞人,蝙蝠俠要從精神錯亂的小丑手中救出高譚市。而影片的故事設置則是:蝙蝠俠要面臨損毀名譽的道德危機。

故事與電影中的角色有關;主題則與普遍的人類境遇有關。主題是嵌入在影片中,並隨著觀眾對影片的體驗而逐漸顯露的關於生活的真相。主題往往與人類精神世界的斗爭和力量相關,例如:誠實是最好的策略;愛會戰勝一切;每個人都與眾不同;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小心你的慾望。

一個電影可能含有不止一個主題;事實上,影片作者和觀眾對一部影片的核心主題可能有著不同的理解。

8、每場戲都必須有新信息

可能沒有任何類型片能夠像喜劇一樣得到觀眾如此明確的回報,觀眾的笑聲即刻證明了成功。但是如果編劇和導演僅僅靠插科打諢和詼諧話來支撐一部喜劇可能很難長久的取悅觀眾。一個喜劇可能通過外在給人以體驗,但是它也需要優秀的講述、結構和角色。好喜劇最終是脫生於它的支撐基礎——創造有趣的情境,讓人們期待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9、讓演員干點什麼

導演要記住這一條:讓演員在一場戲中總是有點動作——比如熨衣服、塗指甲油、修車——即使劇本中沒寫這些內容。這個動作應該是具體的、揭示角色的、補充對話或與對話完全相反的或揭示潛台詞的。

10、便利或不便利的巧合

讓你的主角通過努力獲得勝利或導致勝利的信息。不要利用偷聽或偶然地發現重要信息這種便利的情節來幫助主人公解決他面臨的兩難選擇。如果你確實引入了一個偶然的巧合,那麼在巧合之後讓主人公面臨一個更艱難的困境,這樣觀眾才可以接受。

11、掛燈籠

在兩個小時內講清楚一個復雜的故事是很難的;這時使用情節巧飾有時是在所難免的。一種方法就是「掛燈籠」——讓電影中的某個角色提出觀眾看到此處時產生的疑問。當角色意識到這不可能時,觀眾很可能也會贊同。

12、高潮就是真相

影片中的高潮並不是那些最激烈的動作或陰謀被揭示的時刻;真正的高潮是主人公認識自己真正內心本質的時刻。主人公之前被秘密、謊言、恥辱、恐懼等支撐的虛假自我會被完全剝除,一個完整的真實自我顯示出來。

一個英雄人物會面對真相並在真相中成長。而在悲劇中,主人公無力自我發展,最終導致一個悲劇的結局。


;
閱讀全文

與電影導演分析鏡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電影推薦泰國 瀏覽:775
張剛喜劇電影大全 瀏覽:734
周星馳電影笑圖片 瀏覽:150
歐美經典超燃的電影 瀏覽:100
韓國電影男人女人 瀏覽:18
電腦下電影到手機教學 瀏覽:998
愛的體驗電影韓國電影 瀏覽:591
2018年9月電影踢足球 瀏覽:601
黑貓電影網 瀏覽:975
看電影適合哪個時間段去看 瀏覽:605
大鵬電影車禍忘記前妻 瀏覽:953
韓國電影的箭 瀏覽:166
戀妹動漫電影在線觀看視頻 瀏覽:366
mike泰國主演的電影 瀏覽:440
電影建黨偉業導演 瀏覽:903
電影深海迷航為什麼看不 瀏覽:53
2018年國內上映西班牙語電影 瀏覽:714
忠縣電影城 瀏覽:539
愛奇藝搞笑電影推薦2020 瀏覽:424
什麼是電影畫面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