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紅高粱電影是誰導演
《紅高粱》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文藝片,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1]。
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粱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
1988年,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
⑵ 熱播電視劇紅高粱在哪拍的 紅高粱拍攝地點是哪兒
拍攝地點是:高密、孫家口伏擊戰清沙橋、青州井塘古村。
相關介紹:
一、高密:
高密市隸屬於山東省濰坊市,地處山東半島東部膠東地區,膠萊平原腹地,東與青島市接壤。
二、孫家口伏擊戰:
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今高密市孫家口的一次抗日伏擊戰。參戰的我方部隊共有四支:魯八區游擊第6總隊(6團)曹克明部,魯八區游擊第7總隊(7團)董希瞻部。
三、青州井塘古村:
井塘古村位於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區西南15公里處的王府街道辦事處南部。是一座歷經600餘年滄桑風雨,依舊保存較完好的具有明代建築風貌的古村落,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美古村。
(2)紅高粱電影導演攝影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20世紀30年代初,山東高密地區土匪橫行,民不聊生。東北鄉破落地主家19歲的女兒九兒,被貪財的父親許給了麻風病的酒坊主兒子單扁郎,孔武有力的杠子頭余占鰲喜歡九兒,殺掉了單家父子。
九兒和余占鰲開始了一段不被鄉民認可的愛情,並有了兩個孩子。在釀酒師傅羅漢等人的幫助下,九兒逐漸從一個單純的少女成長為干練的高粱酒坊女掌櫃, 振興了單家酒坊。
其拍攝地高密市是春秋名相晏嬰、東漢大經學家鄭玄、清代大學士劉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故鄉。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 「三寶」的撲灰年畫、泥塑和剪紙,久負盛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高粱
⑶ 紅高梁電視劇攝影師是誰
紅高粱電視劇攝影,謝澤
導演鄭曉龍
⑷ 張藝謀經典作品《紅高粱》「歡樂頌」式的電影 是終結也是開始
《紅高粱》此後的張藝謀再也沒有拍出《紅高粱》這般「歡樂頌」式的影片,他後來的影片應該說更落地,也更沉鬱。不變的是,張藝謀對視覺的迷戀。
時光網特稿 當下的中國電影被有些人稱之為「黃金機遇期」,竊以為是相當精準的,但明白無誤的現實是,我們正以極其充沛的精力在浪擲這段美麗的時光。
至於說到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在我看來,有兩段。第一個是1930年以孫瑜執導的聯華公司的創業作《故都春夢》為肇始,直至1937年的中國早期有聲電影的高峰《馬路天使》。第二個黃金期較為復雜,但卻更為深刻。
香港是以嚴浩、徐克、許鞍華等導演掀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台灣則是由侯孝賢、楊德昌、王童所創立的台灣新電影運動。
大陸這邊則是由第四代、第五代導演所共同完成的一整套從內到外的電影語言 探索 ,時間是1979年到1989年。這是冷戰即將結束之時,華語電影的一次不約而同的集體大爆發。它最突出的表徵是讓全世界對東方電影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僅僅是這些年輕,或不太年輕的電影人,他們的視聽系統已自覺或不自覺地與世界認知領域高度接壤。還在於,在這些勤於思辨,且能有的放矢的華語電影當中,能讓他們一窺這個古老民族的過去和現在,且姿態往往是置民間與官方皆不顧,一個猛子扎向他們尚能自洽自如的家國夢。
而在這其中,張藝謀初試牛刀的《紅高粱》率先登頂於國際舞台,獲得當時還叫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金熊獎。那一年張藝謀迎來了他生命第三個本命年。姜文恰好是第二個本命年。鞏俐正值她22歲的芳齡。攝影顧長衛則三十而立、著名音樂家趙季平四十剛出頭。
依現在的眼光來看,《紅高粱》是一部極其年輕又相當成熟的電影。當時的人們,更願意將其看作是為華人「長臉」的一部電影,基於此,這部藝術氣息濃厚的影片,在市場上同樣受到熱烈歡迎。這種情況也適用於勇奪威尼斯金獅的《悲情城市》,同樣在台灣電影市場獲得高票房。不難看出,人們去看電影,不僅僅是去享受光影晃動時人心的起伏,也是一種潛在的對民族身份的證明。後來,隨著華語電影頻頻在世界影壇折桂,人們也就見怪不怪,又回復到本初的觀影慣性中去了。
應該說,《紅高粱》的巨大成功,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張藝謀,這個北京電影學院78級攝影系的超齡生。他可以說是中國導演里第一個具有廣泛明星效應的導演(不涵指石揮、金山、崔嵬、成龍、周星馳、姜文這樣的演而優則導的超級大腕)。一時之間,他的經歷、他的緋聞,都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而他之後執導或出演的每一部影片都倍受關注。
連張藝謀本人也沒想到,他因《老井》中孫旺角一角成為東京國際電影節首位影帝。但在此之間,張藝謀以800元人民幣從莫言手中拿下了《紅高粱》的電影改編權。由時任福建電影製片廠廠長的陳劍雨和後來任《三聯生活周刊》主編的朱偉共同執筆,出於山東民俗方面的考慮,莫言也參予其中。也正是在莫言的幫持下,當地縣委批了五噸化肥,才使那些行將枯萎的高粱地重又茁壯生長起來。顧長衛對高粱地的所進行的視覺呈現,直接從新藤兼人的《鬼婆》那裡取經。那一片充溢著對女性身體的想像性復原,那麼《紅高粱》里的那裡隨風搖盪的莖桿,同樣也閃耀著女性的光芒。
莫言在拍攝期還請劇組人員上他的山東高密老家吃飯,當時莫言擔心鞏俐並不能勝任九兒這個角色,在莫言看來,鞏俐身上的學生氣太重,毫無鄉野之風。看過成片後,莫言承認自己的判斷有誤。
我早年看過鞏俐在《紅高粱》之前出演的一部電視單本劇《暑假的故事》,她飾演一家庭教師。一眼看出,她的歐版身材非常搶眼,且她不笑的時候比她巧目倩兮之時更加動人,有著國內女演員所少有的冷硬之姿。張藝謀在中央戲劇學院挑選演員時,曾在鞏俐和史可之間徘徊。兩人都有著東方女性所少有的挺拔豐滿,不客氣的說法,眉宇間都有一些殺氣。坊間流傳,在二人僵持不下時,是以猜硬幣的方式決定誰來實現她們的銀幕首秀,最終定下了鞏俐。私以為,是鞏俐山東人的籍貫,才能她險勝過關。
在相當長的時間,不管張藝謀電影中的主創換了一拔又一拔,雷打不動的依舊是他曾經的愛人同志——鞏俐。鞏俐也憑《秋菊打官司》中洗盡鉛華的表演奪得威尼斯電影節影後。鞏俐在張藝謀的電影中不管其身份和樣貌如何,永遠是美麗的、倔強的、深情的、隨時准備不惜一切代價,但在大多時候,都不得善終的女性形象。正是從鞏俐那些光芒四射的人物身上,人們彷彿看到了這一代人的「怕」與「愛」。
《紅高粱》也滲透出這樣的「怕」與「愛」,本片最初名為《九九青殺口》,最終還是沿用了原作的名字。這是一部殺氣騰騰的電影,死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九兒的前夫,以及愛慕過她的掌櫃,還有疑似與九兒有染的土匪。在這樣一部經由抗日題材包裝下的影片里,荷爾蒙的氣息被黃沙一浪一浪地鼓盪著。
在張藝謀看來,這是一部彌漫著酒神精神的,生命力極度恣肆飛揚的影片。但在另一些看來,那些不用腰帶的棉襠褲,經由想像臆造出來的造酒工藝,實際有著後殖民主義傾向。此說法,在學界流傳甚廣也甚久,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提了。但對於第五代導演所激揚出的那場轟轟烈烈的電影運動,不少人認為《紅高粱》是一場虛火極旺的終結。
假如說第五代熱衷於文化反思、尋根意識、以及由此帶來的弒父情結,在《紅高粱》那裡,其實都能一一地找到。也許是《紅高粱》太過喜氣洋洋、而缺乏帶有沉重自伐意味的憂患感。又或者那紅色的高粱、白色的太陽等景觀太過鮮艷奪目,而將第五代最為自豪的意象美學拖進了死胡同。
還有人不滿於居於象牙塔之上的電影 探索 ,被廣泛的受眾所擁抱,認為這是一種從眾、一種流速,當姜文高唱「妹妹你大膽地往前啊」,又很快傳遍大街小巷之時,還有人痛心疾首,言及這是藝術品格的淪喪。更有人指出,影片已從對土地的敬服橫渡到對生命的禮贊,影片所著力描繪的無遮無攔的人格力量,是一種脫離現實與人生的,很難看到對岸的,被架空的理想狀態。但也許正因於此,生命的勃發和升騰只能在影像里成為一場仿似永無止境的狂歡。
此後的張藝謀再也沒有拍出《紅高粱》這般「歡樂頌」式的影片,他後來的影片應該說更落地,也更沉鬱。不變的是,張藝謀對視覺的迷戀。而在《紅高粱》里那個不安於室,隨時准備紅杏出牆的女人。與她匹配的則是一個乖戾而無能的丈夫,另一個時而懦弱、時而頑強的男性余占鰲(姜文飾)始終沒能上演出一幕英雄救美的大戲。
這樣的泛著血腥的三角戀在《紅高梁》這里是九兒的飲彈收場,而其後的張藝謀的創作則是偷情與刺殺所共同演繹的二重奏。《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甚至包括《有話好好說》和《歸來》都有這般的壓抑和終不得志。這樣看來,《紅高粱》則像是張藝謀的一個夢,他後來的創作則由著他對無孔不入的現實所生發的一聲聲沉渾有力的叩問。
⑸ 張藝謀是如何從一個攝影師轉行成為導演的
他心中有著自己的規劃,覺得攝影師的發展前景不是很好,想要努力提升自己,最終轉行成為了導演。
⑹ 紅高粱的導演是誰
1987年鞏俐版的電影《紅高粱》是由張藝謀執導。
2014年周迅版電視劇《紅高粱》是由鄭曉龍執導。
《紅高粱》是張藝謀於1987年執導的戰爭題材電影,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由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影片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該片於1988年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中國電影。
《紅高粱》(Red Sorghum)是由著名導演鄭曉龍執導,編劇趙冬苓改編,周迅、朱亞文 、黃軒、秦海璐、於榮光、解惠清、曹征、宋佳倫、彭艷飛、代長水等主演的近代傳奇史詩巨制,改編自中國首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在20世紀30年代初,九兒和余占鰲在充滿生命力的山東高密大地上,用生命譜寫的一段關於愛與恨、征服與被征服的故事。該劇改變了原著以「我爺爺」為主線的敘事方式,以「我奶奶」九兒的人物命運為主線,通過塑造敢愛敢恨的九兒、匪氣十足的余占鰲、正直帥氣的張俊傑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贊美了一種旺盛的、原始的生命力。
⑺ 張藝謀是從攝影師轉行做導演的,他的成名作是哪部影片
張藝謀的成名作是《紅高粱》。
他沒有太多出眾的外表,但他真的靠實力征服了所有人。張藝謀導演的每一部電影都是經典。1987年,電影剛剛開始萌芽的時候,張藝謀的第一部影視處女作《紅高粱》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經典。鞏俐和姜文的精準表演,加上張藝謀導演的心思,讓張藝謀這個名字成為了行業標准。事實上,我對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和《山楂樹之戀》的印象都是極其深刻的。張藝謀對電影的掌控絕非常人能做到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⑻ 72歲張藝謀片場哄小孩,他執導過的作品獲得過哪些大獎
一座最佳男主角獎《老井》;三座最佳導演獎《一個都不能少》 ;最佳攝影獎《黃土地》
⑼ 電影《紅高粱》的導演是誰啊
紅高粱》( Red Sorghum )
【導演】張藝謀
【主演】 鞏俐, 姜文, 騰汝駿, 張藝謀, Liu Jia (I), 錢明, 計春華
【類型】劇情 愛情 戰爭
【年份】1987
【地區】中國內地
【語言】國語
【片長】91分鍾
【色彩】彩色
【電影介紹】
在出嫁的路上,新娘被趕跑劫匪的轎夫余占熬所吸引。三天後新娘回門,與余占熬在紅高粱地里激情相愛。新婚丈夫被人殺死,新娘勇敢的主持了釀酒廠,再趕走其他土匪之後,余占熬在酒缸里撒了一泡尿,竟成了噴香的好酒。9年後,日軍強迫村人砍倒高粱修建公路,並將羅漢大爺剝皮示眾。余占熬帶領鄉人報復日軍,鄉人們全死了。痴呆的余占熬,站在女店主的屍體旁,放聲高歌……
【電影評價】
中國新時期電影創作的新篇章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新開始
猶如一聲霹靂,驚醒了西方人對中國電影所持的蔑視與迷幻
《紅高粱》賞析
導演:張藝謀
編劇:陳劍雨 朱偉 莫言
攝影:顧長衛
主演:姜文 鞏俐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7年出品
獲獎:1988年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中國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錄音獎;中國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一、影片的主題
二、完整的故事線
三、影像表達
1.神秘的空間造型
2.光線
3.色彩
四、聲音元素
1.音樂的使用和處理
2.嗩吶的感染力
3.歌曲的運用
《紅高粱》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味的傳說。整部影片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贊美生命是該片的主題。「是要通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贊美生命,贊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贊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張藝謀:《(紅高粱)導演闡述》)正因為這種對生命的禮贊以及影片那精湛的電影語言的運用,使得《紅高粱》獲得了國際榮譽,這也是中國電影迄今為止在國際上獲得的最高榮譽。
《紅高粱》並不是十分具有現實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尋根。相反,在這個聯系三代的以過去時回敘出來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個未來意義的人格,是一種人格理想,超越了具體的社會表層,具有人的本性與本質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終所呼喚的主題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張揚活得不扭曲、無拘無束、坦坦盪盪的生命觀。因此.擺在觀眾面前的作品不是一個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對一個世界的生命的理想。這種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陽崇拜」的神話中。《紅高粱》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反映農民的影片,它的視角已從傳統的對土地的禮贊轉向了對生命的禮贊。故事的超常特點決定了敘事的非現實性,故事的地點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會最基本的結構——村落。影片中的所有敘事元素與視聽元素都在為這種自然生命的熱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風格服務。
與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紅高粱》雖然也承載了導演對生命主題的意念,但並不是完全像《黃土地》等探索片那樣淡化情節,靠純粹的電影視像語言的震撼力來直接表達導演的意念。張藝謀在這部影片中是從實處入手,從規定情境下的具體人物性格人手,編織一個完整、美妙動人的故事框架,從而使意念通過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為、動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來。在此,導演是如何通過具體的方法來達到這兩者的完美結合的呢?
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條完整的故事線,但這條敘事線大部分由畫外音來完成。影片一開始,還是全黑的畫面時,聲帶上就傳來了「我」的敘述;「我給你說說我爺爺我奶奶的這段事,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還有人提起。」這是一個以現在時進行回述的視點,這個「我」在此是一個故事的敘述者。由於他沒有在故事中出現,按理是一個客觀的敘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後代,這又使得他具有某種參與意識,從而又具有被敘述的意義。因此,這個視點是非常奇特而又新穎的,它使導演在處理全劇時有了一種游刃有餘的視點參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時,他的敘述的特點把故事拉遠,又具有歷史的間離效果。在此視點基礎上,導演在這開場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虛構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從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納入非現實的時空之中。
畫外音在影片中出現了12處。而影片中的人物關系、周圍環境、時間轉換等幾個主要情節轉折點,幾乎都是由畫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與麻風掌櫃李大頭的關系,高梁地的「鬼氣」,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規矩,李大頭被殺,禿三炮綁走我奶奶的過程,羅漢大爺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場等。畫外音在此影片中還承擔了一種「預敘」的功能,如抬轎出發時畫外音就告訴觀眾,轎把式將成為我爺爺,這就增設了觀眾的「期待視野」,使畫面故事的進展更富有張力。在傳統影片中特別容易出戲的那幾段全被畫外音虛掉了,導演在電影的空間與畫面上也就能盡情揮灑,將大部分的畫面用在表現顛轎、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讓意念承附在具體的畫面上,依附於一個個具有強烈生命象徵意味的儀式之中,從而達到虛實相生的藝術境地。確實,畫外音在影片中是作為一個戲劇因素滲入故事之中的,它「縫合」了過去與現在、意念與故事。
其次,當我們面對《紅高粱》時,就會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輝煌的紅色所浸透。紅色是太陽、血、高粱酒的色彩。在這里,導演對色彩的運用是高度風格化的。影片一開頭就是年輕漂亮、靈氣逼人的我奶奶那張充滿生命的紅潤的臉,接著就是占滿銀幕的紅蓋頭,那頂熱烈飽滿的紅轎子,野合時那在狂舞的高粱稈上閃爍的陽光,似紅雨般的紅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後天地通紅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紅色籠罩。導演對這種基調的選擇幾乎完全剝奪了我們對戲劇情節的關注,而進入一種對一個特定的造型空間的純粹情緒性體驗了。這是一種對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與贊美。這不是一個完全現實時空的再現,而是我們內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結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紅色的擴張力獲得了一種凝固的近乎永恆的沉寂效果。黑紅色的高粱舒展流動充滿了整個銀幕空間,極為輝煌、華麗、壯美。
第三,影片的空間環境與造型處理,都在努力尋求一種色彩的單純化和空間的神秘與闊大。一切瑣細的對比協調和過渡都被拋開,造成一種崇高神聖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間。影片主要是兩個空間環境:高梁地和釀酒作坊,釀酒作坊體現出生命的遠古意識,如風雨剝蝕、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圓形門洞。而那片自生自滅的高粱地,則透著生命的神聖。當畫面上充滿了高粱地時,它是作為一個巨大的自然生命符號群,舒展、盛大、堅強、熱烈、寬厚。影片中三次對高粱的渲染都呈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生命的整一性。當我奶奶淚水滿面、仰天躺在我爺爺踩踏出來的聖壇上時,銀幕上一連出現了四個疊化的狂舞的高粱鏡頭。在這里,高粱地是生命誕生的見證。而在日本人強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鏡頭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殘的震撼。影片結尾,我爺爺與我爹泥塑般立於血紅的陽光里,面對那高速流動的高梁的鏡頭,我們內心喚起的是一種對生命的自信和對熱烈悲壯的生命的禮贊。
當然,《紅高粱》在思想內涵和意蘊指向上也還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但作為我國電影的一部力作而載入史冊,卻是無疑的。
【所獲獎項】
1988年獲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大獎
1988年第5屆辛巴威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故事片真實新穎獎
1988年第35屆悉尼國際電影節電影評論獎
1988年摩洛哥第一屆馬拉什國際電影電視節導演大阿特拉斯金獎
1988年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1988年第十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89年第16屆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廣播電台聽眾評委會最佳影片獎
1989年法國第五屆蒙彼利埃國際電影節銀熊貓獎
1989年第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
1990年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年度獎提名獎
1990年古巴年度發行電影評獎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⑽ 紅高粱的攝影師是誰
顧長衛,現在好像也是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