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導演常凱一家4口12天內病亡,妻子兒子現今如何
他妻子由於也被染上新冠性肺炎暫時還沒脫離危險,正在接受治療,他的兒子一直在英國,這樣的情況下也沒有辦法回國和親人見一面。常凱常年在湖北電影製片廠工作,他在生前拍攝過不少劇情片和紀錄片,他平時對人非常友善,和同事相處的也非常愉快,被大家公認為是一個好的導演。
他的妻子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也經常由於哭說不出來話,導致心情崩潰。可以看得出來,這一家人的心態都不是很好,他們還沒有完全接受這個事實。
㈡ 八一電影製片廠裡面一共一有多少位導演,男演員,女演員,名字
八一廠的著名導演華純、李昴、賈士紘、景慕逵、里坡、陳新資、吳俊 李正元 喬義彥 等
八一廠的著名演員張勇手、李炎、張帆、袁霞、高保成、王心剛、田華、師偉、里坡、劉江、唐國強、劉龍、於純綿、言小朋、巫剛,郭曉東,黃宏 ,李幼斌等
㈢ 趙明的人物簡介
原名趙炳章,中國電影導演,電影教育家。1915年1月生於江蘇揚州。幼時在私塾讀書時即喜愛繪畫,摹仿戲劇演出,對藝術有濃烈愛好。1933年他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學習,課余從事戲劇活動。1934年加入左翼劇聯,後擔任上海業余劇人協會和業余實驗劇團的舞台美術設計。1936年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美工助理。抗戰爆發後加入抗敵演劇隊,在上海、武漢等地演出,歷任秘書,編導,演員,美術設計等工作。導演話劇《勝利進行曲》、《愁城記》、《水鄉吟》、《杏花春雨江南》等。1947年在國泰、昆侖等影業公司任特級副導演,導演。1949年與嚴恭合作導演《三毛流浪記》,導演對影片採取誇張風趣的諷刺喜劇形式的處理,是一次成功的嘗試,1950年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執導《團結起來到明天》、《鐵道游擊隊》等片,趙明導演影片既重人物刻畫,又注意較強的戲劇性情節的藝術表現手法,影片朴實,清晰,流暢,1957的拍攝《鳳凰之歌》,影片格調清新,具浪漫主義色彩,1960年任上海電影專科學校副校長兼導演系主任。1964年在天馬電影製片廠導演《年輕的一代》。同年任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教授。1984年與司徒兆敦合作導演《青山夕照》。
趙明在導演藝術風格方面,注重電影的民族化,群眾化,重人物,又兼顧場景,善抒情,又著力於曲折跌宕的戲劇情節。
㈣ 王為一的電影生涯
1931年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研究所學習,並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及美專劇團。因擅長拉二胡,被挑選為王人美演唱的影片插曲《漁光曲》配樂,這是其第一次接觸電影。
1934年後任藝華影片公司場記,新華影片公司演員、副導演。青年時期的王為一有著廣泛的藝術愛好。1932 年,他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從事油畫創作同時領導美專劇團。這期間,他和劇團的趙丹、徐韜等成為密友。
1932年秋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積極參加劇聯的演出和政治活動,因此被校方開除。他擅長拉二胡,曾為王人美演唱的《漁光曲》配樂。這是他第一次接觸電影工作。
1933年,王為一加入以聶耳為隊長的百代唱片公司音樂隊當演奏員,與
聶耳一同參加中國左翼音樂家聯盟。聶耳本想利用「百代」樂隊進行民族音樂改革,灌錄唱片和對外演出。但半年後,資方卻要他們改學西洋樂器,灌錄舞會樂曲,聶耳憤而辭職,王為一也因支持聶耳而毅然離隊。王為一的父親喜歡電影、戲劇,並且結識鄭正秋、史東山等著名導演。
王為一失業之後,父親懇請史東山對他加以培養,史東山欣然答應,介紹他加入藝華影業公司,擔任場記。1934 年 10 月,由於王為一多年從事進步運動,國民黨反動派准備將其逮捕。王為一在其妹妹舉行的結婚宴會上,巧妙地擺脫了國民黨特務的盯梢乘船離開上海前往香港,到全球影片公司工作。
1935年底,王為一因感到在香港無所作為而回到上海,參加了上海業余劇人協會。1936 年,經史東山介紹,加入新華影業公司,在《狂歡之夜》《夜半歌聲》等影片中擔任角色。史東山很欣賞這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年輕人,在自己導演《青年進行曲》時提拔他為副導演。後因中共地下黨組織決定抽調一批藝術骨幹成立中國第一個規模較大的劇團——業余實驗劇團,王為一中斷了《青年進行曲》的拍攝而重返舞台,參加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月亮上升》、《太平天國》等劇的演出。
1937年抗戰爆發後,王為一積極參加了救亡演劇隊第三隊(後改為抗敵演劇隊一隊),輾轉跋涉,經由南京和長江各埠,到達武漢。在此期間,他編導了具有電影手法的大型活報劇《為自由和平而戰》,激勵廣大軍民的抗日意志,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武漢失陷後,他轉赴重慶,在中國電影製片廠擔任編導。
王為一和趙丹、徐韜、朱今明等深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論的影響嚮往著到莫斯科藝術劇院去學習。1939年夏,他們赴新疆開拓話劇工作,准備從新疆前往蘇聯學習,以期在抗戰後回到上海建立中國戲劇表演體系。不料,他們在新疆竟遭到軍閥盛世才逮捕,過了五年鐵窗生活。在中共地下黨和進步人士的營救下,直到抗戰勝利前夕他們才被釋放,回到重慶,繼續從事進步電影和戲劇活動。
抗戰勝利後,陽翰笙、蔡楚生、史東山等根據周恩來同志的指示,於1946年初回到上海,建立了黨所領導的進步電影基地——聯華影藝社(後合並為昆侖影業公司)。1947年初,王為一作為副導演,協助史東山完成了該公司的第一部影片——《八千里路雲和月》。為了表彰王為一的勞績,史東山特意在片頭字幕中將王為一的名字與自己的名字一起用同一號字並列在同一畫面上。影片以抗戰開始到抗戰勝利初期為背景,歌頌了以女大學生江玲玉、青年音樂家高禮彬為代表的救亡演劇隊員為祖國抗戰而出生入死的崇高精神,表現了他們在抗戰勝利後所經受的痛苦遭遇,揭露了以「接收大員」周家榮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利用抗戰大發「國難財」、「劫收財」的丑惡面目,及時提出了戰後人們最為關切的問題:八年的苦白吃了嗎?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尖銳的現實性而轟動了當時的中國影壇,受到觀眾和輿論界的熱烈贊揚,為戰後進步電影的創作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他和徐韜合作,導演了反映知識婦女反抗束縛,渴望自由——寓意人民要求解放的《關不住的春光》(歐陽予倩編劇)。評論界對影片的兩位新導演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整部影片的拍攝達到了「相當程度的渾成自然」。
1948年冬,解放戰爭迅速發展,白色恐怖日益嚴重。在黨組織的安排下,昆侖影業公司的主要創作領導者陽翰笙、蔡楚生、史東山等撤離上海,南下香港,籌建「南國」等影業公司,以便為「昆侖」准備後撤之路。不久,王為一也離開上海前往南國影業公司工作。
1949年夏,王為一獨立導演了「南國」公司的第一部粵語片——反映華南農民血淚生活及其覺醒和抗爭的《珠江淚》(蔡楚生監制、陳殘雲編劇)。以抗日戰爭勝利後廣東珠江岸邊的農村為背景,通過惡霸地主官仔貴的胡作非為,及大牛一家的遭遇,憤怒地控訴了封建勢力殘害農民的滔天罪行,揭露了國民黨政權的反動本質。在當時處於一片混亂的香港電影界,特別是在粵語片創作相當落後的情況下,《珠江淚》以其嚴肅的創作態度、鮮明的思想性和可貴的藝術成就而博得香港和內地觀眾的熱烈歡迎,被譽為「現實主義的粵語片的一個正確的、堅實的、全新的起點」,是「粵語片裡面的一個革命性的代表作」,「已替粵語電影的創作鋪開一條道路」。
在 1949—1955年全國優秀影片評獎大會上,該片獲得了榮譽獎。南國影業公司停辦後,王為一參加了司馬文森、洪遒、齊聞韶等人主持的、以合作社形式組成的五十年代影業公司。1950年他導演了這個公司的第一部影片——以知識分子為題材的《火鳳凰》。影片借鳳凰經過火的鍛煉,變成羽毛豐滿、光彩奪目的再生鳳凰的含義,表達了進步電影工作者迎接翻天覆地的新時代的喜悅心情。全國解放後不久,五十年代影業公司中的人員紛紛北上,留港的部分電影工作者改組機構,即成立了以此取名的鳳凰影業公司。
1951年,王為一回廣州參加珠江電影製片廠的籌建領導工作,兼任華南文藝學院戲劇部主任。1952年,珠影因故停止籌建,他先後調至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製片廠擔任導演。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此期間,他導演了《山間鈴響馬幫來》、《椰林曲》、《鐵窗烈火》等影片。《鐵窗烈火》取材於解放前上海工人革命斗爭的真實史料,根據王孝和烈士的事跡,塑造了年輕的工人領袖——共產黨員張少華的英雄形象。影片真實地再現了1947年的時代氣氛,歌頌了以張少華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為人民而捨生忘死的崇高精神,揭露了以敵偽社會局長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在崩潰前瘋狂鎮壓人民的丑惡面目。對比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獲得了1958年頒發的全國優秀影片獎。
1958年,他回到再次進行籌建的珠江電影製片廠。次年,投入了與蔡楚生聯合導演《南海潮》的工作。他和蔡楚生一起,滿腔熱情地到富有斗爭歷史的漁港去體驗生活,收集素材;到海南島走訪,選擇外景。按照創作計劃,這部影片分為《漁鄉兒女斗爭史》和《天涯海角恩仇記》兩集。1963年,影片上集完成上映,它通過金喜、阿彩等人的悲歡離合,反映了從大革命到抗日戰爭時期廣東沿海漁民的苦難、覺醒和斗爭,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
1963年,王為一還導演了粵語喜劇片《七十二家房客》(珠江電影製片廠與香港鴻圖影業公司聯合攝制)。影片以一座破舊大樓中的七十二家房客的遭遇反映了舊社會的種種不公,諷刺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敗,歌頌了下層人民之間的互相同情和互相幫助。影片不乏喜劇笑料,同時也具有比較嚴肅的寫實風格。1965年,他又導演了兩部喜劇——根據湖南花鼓戲拍攝的《打銅鑼》和《補鍋》。
1966年,在林彪、「四人幫」橫行時期,王為一和其他正直的藝術家一樣橫遭迫害。粉碎「四人幫」以後,王為一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創作,導演了故事影片《藍天防線》和《一個美國飛行員》。前者以七十年代初尖銳復雜的國內外階級斗爭為背景,描寫東南沿海某城市軍民在國慶前夕粉碎敵人派遣軍用飛機低空潛入進行搔擾破壞的陰謀,歌頌了以指導員楊平為首的解放軍指戰員、民兵英勇搶救台灣漁民的崇高行為。後者表現抗日戰爭時期,一個來華助戰的美國飛行員不幸機毀人落,受到日寇和偽軍的追捕,新四軍游擊戰士和群眾捨生忘死救出飛行員;飛行員的思想也因此而發生變化,分辨了真假朋友,同新四軍戰士和群眾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影片情節曲折驚險而又富於生活的情趣,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1981年,王為一導演了根據歐陽山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三家巷》。
2012年9月29日,第21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暨第3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頒獎典禮在紹興舉行,王為一獲金雞獎終身成就獎。
㈤ 經典電視劇推薦(端午宅在家想看懷舊紅色經典)
也許有人想到「紅色電影」,就會與「主旋律」掛鉤,就會聯想到其中更多的極具中國特色的「說教」意義,甚至認為過於「高大上」、形象光輝、偉岸崇高而忽視了真正的人性。
顯然地,紅色電影絕非是想像中的產物,絕非是無止境的贊歌,絕非是誇大下的虛構,更像是一個時代的印記,眾多人的青春記憶,念念不忘的回響。
經典的紅色電影,即使是放在當代,也是能夠引起足夠的共鳴的,畢竟地,影片所體現的精神,無論是在什麼地方,還是在什麼時代,都是不過時的。
曾經有著這些人,值得我們去緬懷,值得我們去崇敬,值得我們去惦念,電影恰好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學習領悟的機會。
《林海雪原》1960年
影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導演劉沛然,王潤身、張勇手、張良主演,根據曲波同名小說「智取威虎山」一節改編。
影片講述了1946年以少劍波為領導的解放軍小分隊深入東北地區林海雪原深處,派遣楊子榮打入內部,剿滅盤踞在威虎山由國民黨殘部組成的以座山雕為首的土匪勢力的故事。
《平原游擊隊》1955年
影片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蘇里、武兆堤導演,郭振清、方化、張瑩、杜德夫、梁音、周森冠主演,根據邢野舞台劇《游擊隊長》改編。
影片講述了1943年,華北抗日根據地反掃盪過程中,游擊隊長李向陽與日軍駐守某縣城的松井中隊長的部隊展開鬥智斗勇,並取得最終勝利的故事。
《紅色娘子軍》1960年
影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謝晉導演,祝希娟、王心剛、陳強主演,根據作家梁信表於《上海文學》的電影文學劇本《瓊島英雄花》改編。
影片講述了1930年,海南島上以吳瓊花為代表的由勞動婦女組成的革命武裝隊伍——紅色娘子軍,從奴隸逐漸成長為革命戰士,與島上南霸天為首的敵人進行斗爭取得勝利的故事。
《南征北戰》1952年
影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成蔭、湯曉丹導演,陳戈、馮喆、張瑞芳等主演,根據話劇《戰線》改編。
影片講述了1947年,華東野戰軍與國民黨軍隊在華東戰場上交戰,戰術運用得當,以弱勝強,將敵人消滅,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烈火中永生》1965年
影片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水華導演,趙丹、於藍、張平、項堃等主演,根據小說《紅岩》改編。
影片講述了革命黨員江姐在華鎣山區參加武裝斗爭時因叛徒甫志高的出賣而被捕,在獄中,江姐與革命戰友們同敵人們周旋斗爭,頑強反抗,最後英勇犧牲的故事。
《青春之歌》1959年
影片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崔嵬、陳懷皚導演,謝芳、康泰、於洋、秦怡、葛存壯主演,根據楊沫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
影片講述了知識女性林道靜歷經磨難與艱辛,見證各種痛苦,認清社會真相,走上革命道路,逐漸成長成為革命鬥士的故事。
《野火春風斗古城 》1963年
影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嚴寄洲導演,王曉棠、王心剛主演,根據李英儒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
影片講述了1943年抗日戰爭時期,路軍游擊隊政委楊曉冬潛伏入華北地區的某座古城,在地下交通員金環、銀環姐妹的的協助下,策反偽團長關敬陶,並與城中敵人不懈斗爭的故事。
《小花》1979年
影片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張錚導演,唐國強、陳沖、劉曉慶等主演,根據前涉的小說《桐柏英雄》改編。
影片講述了因出生窮困趙姓家庭被賣掉改名為何翠姑的小花,及紅軍留下為趙家所收養改名為小花的董紅果,成年後重新回到故鄉,揭開身世之謎,與家人重逢,與敵人抗爭的故事。
《地道戰》1965年
影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任旭東導演,朱龍廣、王炳彧、張勇手、劉江等主演,本來是部民兵傳統教學片。
影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省冀中地區人民百姓為抵禦和打擊日軍「大掃盪」,利用挖土洞和地窖與日軍周旋的地道戰這種創新斗爭方式,有效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地雷戰》1962年
影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唐英奇、徐達、吳健海導演,白大均、張長瑞、吳健海、董元夫、楊雅琴等人主演,根據山東海陽縣人民群眾用地雷抗擊日軍的真實事跡改編,是部軍事教學片。
影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在膠東抗日根據地的民眾為打擊日軍的掃盪,自己製作土製炸彈「地雷」,打敗侵犯日軍,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董存瑞》1955年
影片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郭維導演,張良、 楊啟天、 張瑩、周凋、任頤等主演,根據解放軍部隊英雄人物董存瑞的真實事跡改編。
影片講述了從小參軍的董存瑞,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逐漸成長為革命戰士,最終為了戰爭勝利,不惜犧牲性命的故事。
《鐵道游擊隊》1956年
影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趙明導演,曹會渠、秦怡、馮喆、仲星火、陳述等主演,根據抗戰時期魯南鐵路沿線發生的真人真事改編。
影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山東臨城棗庄的鐵道游擊隊在大隊長劉洪、政委李正的帶領下,在鐵路線上,與日軍鬥智斗勇的故事。
《洪湖赤衛隊》1961年
影片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武漢電影製片廠聯合拍攝,謝添、陳方千、徐楓導演,王玉珍、夏奎斌、傅凌、陳仁萱、章繼超等人主演,根據湖北省實驗歌劇團演出的同名歌劇改編。
影片講述了洪湖地區赤衛隊在大隊長劉闖、鄉黨委書記韓英的領導下,為保衛民眾自身利益,與當地大土豪彭霸天、國民黨保安團馮團長展開艱苦鬥爭的故事。
《狼牙山五壯士》1958年
影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史文熾導演,高保成、李力、李長華、張懷志、霍德集等人主演,根據抗日戰爭時期所發生的真實事件改編。
影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軍對晉察冀邊區的掃盪,八路軍某部班長馬寶玉和戰士葛振林、宋學義、胡福才、胡德林五位革命戰士,為掩護大部隊及革命群眾轉移,阻擊日軍部隊,登上狼牙山棋盤陀,堅持戰斗,最後彈盡糧絕後跳下山崖的故事。
《渡江偵察記》
影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湯曉丹導演,孫道臨、李玲君、齊衡、孫永平、康泰等人主演,根據「先遣渡江英雄連」的真實事跡改編。
影片講述了渡江戰役前夕,解放軍某部偵察部隊李連長帶領偵察班先遣渡江偵察國民黨部隊江防部署情況,最終協助大部隊取得勝利的故事。
《閃閃的紅星》1974年
影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李昂、李俊導演,祝新運、趙汝平、劉繼忠、劉江等人主演,根據李心田同名小說改編。
影片講述了少年英雄潘冬子從1930年到1939年間艱難成長的故事。
《雞毛信》1954年
影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石揮導演,蔡元元、蔡安安、舒適等人主演。
影片講述了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奉父親民兵中隊長的命令給八路軍送雞毛信所經過的路上所經歷的故事。
《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年
影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王蘋導演,孫道臨、袁霞、邢吉田、黃婉蘇、王心剛、劉江等人主演,根據黨員地下李白烈士的真實事跡改編。
影片講述了1938年,延安解放區電台政委李俠奉命前往上海,從事秘密組建電台,對外傳遞情報工作,期間,李俠生存在夾縫中,與日軍、國民黨積極斗爭,將情報准確無誤傳遞出來,最後為傳遞重要情報而犧牲的故事。
《大決戰》1991-1992年
影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李俊、楊光遠等導演,古月、趙恆多、蘇林、劉懷正、馬紹信、魯繼先、張衛國、郭法曾、路希等主演,根據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為背景改編,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部六集。
影片講述了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進程,以恢弘的氣勢,展現了這三場偉大戰役。
《小兵張嘎》1963年
影片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崔嵬、歐陽紅櫻導演,安吉斯、張瑩、葛存壯、於中義等人主演,根據徐光耀同名小說改編。
影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白洋淀少年張嘎成長為八路軍戰士的故事。
《冰山上的來客》1963年
影片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趙心水導演,梁音、阿依夏木、谷毓英等人主演。
影片講述了1951年,邊防軍某邊卡的邊疆戰士阿米爾和楊排長與潛入特務斗爭,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白毛女》1951年
影片由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王濱、水華導演,田華、陳強、胡朋、張守維、李百萬、李壬林等主演,根據同名歌劇改編。
影片講述了華北農村貧苦佃農楊白勞的女兒喜兒為惡霸地主黃世仁霸佔,逃離虎口後,頭發變白,後為情人大春解救,兩人從此過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英雄兒女》1964年
影片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武兆堤導演,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人主演,根據巴金小說《團圓》改編。
影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在戰場上偶遇老戰友王復標的兒子王成,並在王成犧牲成為革命英雄後,又遇到王成的妹妹文工團員王芳,認出王芳為自己親生女兒,最終相認團圓的故事。
《上甘嶺》1956年
影片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沙蒙、林杉導演,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根據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改編。
影片講述了志願軍某部八連連長張忠發率領所部奉命堅守上甘嶺主峰陣地五聖山,與敵人頑強戰斗二十四天,協助大部隊反擊敵人贏得最終勝利的故事。
《霓虹燈下的哨兵》1964年
影片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王蘋、葛鑫導演,徐林格、馬學士、袁岳、陶玉玲等人主演,根據沈西蒙創作的同名話劇改編。
影片講述了解放上海後,解放軍某部八連負責警衛上海南京路,面對資產階級思想的腐蝕,積極應對的故事。
《英雄虎膽》1958年
影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嚴寄洲 、郝光導演,於洋、王曉棠、張勇手、里坡主演。
影片講述了解放戰爭初期,解放軍偵察科長曾泰冒充國外越境過來的副司令深入匪巢,與解放軍大部隊里應外合將匪徒打敗的故事。
《柳堡的故事》1957年
影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王蘋導演,廖有梁、陶玉玲等人主演,根據胡石言的同名小說改編。
影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駐扎在柳堡村練兵整訓的新四軍某部二連副班長李進與當地少女二妹子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
《紅旗譜》1960年
影片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天津電影製片廠聯合拍攝,凌子風導演,崔嵬、蔡松齡、陳帆、王勉之、魯非、趙聯等人主演,根據梁斌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
影片講述了從清末到民國,農民朱老鞏、朱老忠父子兩代人在與惡霸地主馮蘭池及其他惡勢力斗爭過程中,走上革命道路,成為革命戰士的故事。
《智取華山》
影片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郭維導演,郭允泰、方化、胡朋、黎莉莉、李雨農、閻增和等人主演,根據解放軍在解放大西北的戰役中的真實事件改編。
影片講述了解放軍某團偵察參謀劉明基率領小分隊潛入華山,與率殘部逃上山的國民黨部隊旅長方子喬鬥智斗勇,最後協助大部隊攻克華山,殲滅敵人的故事。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㈥ 常凱導演一家4口12天內去世,說了什麼遺言刺痛人心
常凱導演的遺言里充滿了遺憾和不舍,讓人看了以後心酸不已,難受至極,2月17日的時候,看到湖北電影製片廠的常凱導演一家四口相繼離世的消息時,那一刻我真的有些害怕,也有些心痛,疫情如同惡魔般把一條又一條生命無情的帶走,更無情的是他把魔爪伸向了同一個家庭,讓原本幸福的一家人,漸漸走向家破人亡的境地,常凱一家就是這種情況,僅僅12天的時間,家人就先後離世。
說起常凱,或許又很多人對他都不熟悉,但是在湖北電影製片廠里,他是一名優秀的領導,對工作認真負責,有很多優秀作品,他也是武漢的本土導演,《我的渡口》這部電影就是常凱導演在2012年參與拍攝的,而且這部劇還榮獲了多項獎項,現在他以這種方式被世人所熟知,難免讓人覺得很遺憾。同時也希望疫情早日過去,讓我們的生活能夠早日步入正軌,讓這樣的人間悲劇從此不再出現。
㈦ 湖北電影製片廠常凱導演一家4口12天內是因何相繼去世的
看到常凱導演一家四口去世的消息真的非常的悲痛,其實你要問,你認識常凱嗎?不,我不認識。但是我震驚的是12天!12天人就去世了,可見這病毒來勢洶洶致死性有多強,截至2月18日官方發出的消息,死亡人數已經達到了2008名,雖然說95%都是湖北地區的,但是其他省份的人也是瑟瑟發抖啊。
現在每天新增的感染人數在下降了,每天治癒患者的數量在增加的,另外除湖北省以外其他的省份的新增感染人數也在下降,死亡人數較少,這些信息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願疫情早日結束,願全世界因為新冠病毒去世的人能在天堂安息。
㈧ 作者趙明的資料
趙明,原名趙炳章,中國電影導演,電影教育家。1915年1月生於江蘇揚州。幼時在私塾讀書時即喜愛繪畫,摹仿戲劇演出,對藝術有濃烈愛好。1933年他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學習,課余從事戲劇活動。1934年加入左翼劇聯,後擔任上海業余劇人協會和業余實驗劇團的舞台美術設計。1936年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美工助理。抗戰爆發後加入抗敵演劇隊,在上海、武漢等地演出,歷任秘書,編導,演員,美術設計等工作。導演話劇《勝利進行曲》、《愁城記》、《水鄉吟》、《杏花春雨江南》等。1947年在國泰、昆侖等影業公司任特級副導演,導演。1949年與嚴恭合作導演《三毛流浪記》,導演對影片採取誇張風趣的諷刺喜劇形式的處理,是一次成功的嘗試,1950年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執導《團結起來到明天》、《鐵道游擊隊》等片,趙明導演影片既重人物刻畫,又注意較強的戲劇性情節的藝術表現手法,影片朴實,清晰,流暢,1957的拍攝《鳳凰之歌》,影片格調清新,具浪漫主義色彩,1960年任上海電影專科學校副校長兼導演系主任。1964年在天馬電影製片廠導演《年輕的一代》。同年任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教授。1984年與司徒兆敦合作導演《青山夕照》。
趙明在導演藝術風格方面,注重電影的民族化,群眾化,重人物,又兼顧場景,善抒情,又著力於曲折跌宕的戲劇情節。
㈨ 夏衍改編劇本的是哪一部作品
創作改編的電影劇本有:狂流、春蠶、祝福、在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林家鋪子等。
1、《狂流》
是程步高執導的劇情片,由胡蝶、譚志遠、龔稼農 、王獻齋、夏佩珍主演。該劇講述了長江流域發生大水災。離漢口百餘里的傅庄,堤壩因年久失修,出現險情,小學教師劉鐵生領導鄉民奮勇搶險。當地首富傅柏仁,攜帶侵吞的巨額修堤捐款,和家人逃往漢口。
他打著救災的幌子,冒充請賑代表,繼續向社會騙取捐款,中飽私囊。傅女秀娟原與鐵生相愛,傅柏仁不允,將她另許當地縣長之子李和卿。未幾,漢口市區亦遭水淹。傅庄因鐵生率鄉民合力固堤,轉危為安,傅柏仁又攜眷返回。
秀娟、鐵生別後重逢,感情益深,引起李和卿妒嫉,乃與傅柏仁合謀,以「煽動鄉愚圖謀不軌罪」誣陷鐵生。此時,洪水猛漲,鐵生發動鄉民取傅家囤積木料搶修危堤,並向傅柏仁展開斗爭。傅糾集警察企圖鎮壓,被突然決口沖來的狂流捲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