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片有沒有二級電影都有哪些給採納
3 D肉 蒲 團 喜 愛夜 蒲
② 這樣的電影色調怎麼調
PR里好像有個神器插件,叫magic什麼的,FCP X里自帶一個調色板,還能湊合用。
調色過程分為一級調色和二級調色。
簡單說一說吧,一級調色主要做三件事情,1.控制曝光,即高光,中間調,暗部的曝光 2.在大感覺上調你片子的顏色,比如上面幾張圖,偏黃,那可以加點紅和綠,降點藍,這個很簡單,理論不懂得話,自己在調色板上自己多試驗幾次也就出來了。3.控制飽和度,對比度,銳度,反差等。
二級調色簡單來說就是局部調色。比如第三張圖的綠色的車,我現在想要個紅色的車,我就可以先摳像,再做跟蹤,然後把摳出來的車子顏色換成紅色,OK。還有做暗角等等。
③ 電影調色味的房子結局
一級校色是整體影片調色的基礎,確定各個片段之間影調風格統一的操作。 二級調色更多的是調色師個人風格的融入,在一級校色基礎上針對每個畫面細調 不存在三級調色這種說法
④ 調色好看的電影
最近上映的《花束般的戀愛》調色還可以,另外是枝裕和導演的很多電影畫風都很不錯,比如《小偷家族》《比海更深》、《如父如子》、《海街日記》等。
綾瀨遙、長澤雅美主演的治癒系電影《海街日記》,講述了三姐妹與同父異母的妹妹一起生活互相治癒的故事。導演是枝裕和用干凈的色調去刻畫細膩的感情。
《小偷家族》該片榮獲第71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這部電影是枝裕和人間三部曲之一,講述了一個特殊的家庭,做著特殊的工作,甚至連家人也是偷來的,但是不能否認他們之間沒有親情、沒有羈絆。。
是枝裕和,日本電影導演。主要拍攝電視紀錄片。1995年首次執導了改編自宮本輝小說的電影作品《幻之光》獲得威尼斯影展的競賽入圍以及其他影展獎項,《幻之光》被認為是90年代中最好、最細膩的電影。
⑤ 電影中一級調色 二級調色分別是調哪些
一級校色是整體影片調色的基礎,確定各個片段之間影調風格統一的操作。
二級調色更多的是調色師個人風格的融入,在一級校色基礎上針對每個畫面細調
不存在三級調色這種說法
⑥ 二級調色和三級調色
二級調色就是加為內容服務的色彩傾向:如加風格Lut,或看需求統一色彩為青橙調,藍色調等;做選區對某些顏色和區域分別做調整,來突出主題,帶動情緒,展現風格等。沒有三級調色。
一級調色一般指校準顏色,(Log素材可先加還原Lut,Raw素材看需要調整)包括明暗白平衡這些基本大調,因為不同設備輸出風格有差異,一級調色把它們變成偏自然中性和統一的基本色彩風格,以還原原始色彩及明暗為主。
一級調色流程:
一級調色基本一個詞概括:定準。意思就是讓白色是白色,黑色是黑色。就是校色。截圖中有一個白平衡工具,後面有個滴管工具,選擇它然後點擊畫面中白色的部分,這一步叫做校準白平衡。
有一個小技巧:要選擇畫面中18度灰的部分才較為准確(18度灰色大概就是白色有一點灰,不是百分之百白色),然後在手動調節色調讓顏色趨於准確。白平衡校正之後,在調節畫面的亮度到一個自己看上去很舒服的程度。這些校色完成之後,再通過下面的創意、曲線等選項調出自己想要的畫面風格。
⑦ 為什麼照片調色不像電影的一級調色再二級調色
照片其實也是一級調色和二級調色。比如ps(基本就是這個軟體)一級調色和視頻一級調色主要都是較色。但視頻由於是運動的,所以視頻二級調色方法有所不一樣,需要能夠跟蹤(可以是圖像,也可以顏色等等)。照片二級調色你可以更多的方法選擇。你可以手動選擇選區,精細的摳像等等。比如選擇臉部,皮膚調色,這些其實就相當於視頻軟體二級調色,但ps上更容易實現。
⑧ Ps一二級調色大片
摘要 背景調出:低飽和綠色,且這種綠色裡面帶有黃色。
⑨ 電影中一級調色 二級調色分別是調哪些
一級校色是整體影片調色的基礎,確定各個片段之間影調風格統一的操作。二級調色更多的是調色師個人風格的融入,在一級校色基礎上針對每個畫面細調。不存在三級調色這種說法 。
調色首先是套底,然後是調色。套底的使命在於確保用原底調色,這樣可以保證從素材層面提供最高的調色質量。
調色最初的任務是給拍攝的畫面查缺補漏,例如,有些鏡頭曝光有問題,在做鏡頭銜接的時候,曝光的連續性要保證。以及對於色溫的矯正。這些工作都體現在一級調色裡面。
(9)二級調色有哪些電影擴展閱讀:
調色技術雖然紛繁復雜、令人眼花繚亂。但也有很強的規律性,這裡面最主要涉及色彩構成理論、顏色模式轉換理論、通道理論,使用工具主要涉及色階、曲線、色彩平衡、色相/飽和度、可選顏色、通道混合器、漸變映射、信息面板、拾色器等這樣一些最重要的基本調色工具。
調色技巧:調色時需小心謹慎,一般先試小樣,初步求得應配色塗料的數量,然後根據小樣結果再配製大樣。先在小容器中將副色和次色分別調好。
網路-調色
⑩ 調色大法好,五種調色手法讓你的電影作品脫胎換骨
電影感的塑造,離不開構圖、景深、解析度、鏡頭運動,本期就單從後期調色來說,怎麼使自己拍的片子,瞬間賦予「電影感」。
調色無非就是導入素材,回批,調色,輸出,就是幾個簡單的操作步驟,但是背後暗藏玄機。調色的意義,不外乎兩種,一是提升畫面品質,二是增加氛圍感受。
好的調色可以讓整部電影脫胎換骨,那麼到底該怎麼調色才能出現這種效果呢?首先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
色相環The Color Wheel
色相環是由RYB上的十二種顏色所組成,亦稱減色法(Subtractive Color)。
RYB顏色模式中主要以紅色、黃色、藍色為主,亦指三原色。三間色為綠色、橙色、紫色,可以藉由三原色混合而成。剩下的六個再間色則由原色與相鄰的三間色混合而成。
一般而言,我們多以右半部的暖色調系列來代表歡樂及活力,而左半部的冷色調系列則代表安詳及冷靜。
說了那麼多,到底該怎麼給自己的電影調色?有沒有什麼通用的技巧?
別急,馬上開始!!(高能預警:文末有大量經典調色案例)
五種電影基本調色手法
1. 互補色模式Complementary Color Scheme
互補色是指兩種對應的顏色所形成的對比效果,以暖色系與冷色系的兩種顏色來強調對比度以及提升鮮艷、突出的效果。
最常見的例子為橙色與藍色、藍綠色(Teal),這也是多數的好萊塢大片都以這兩種顏色作為電影色彩效果的原因。然而,使用互補色模式時須適度調整其飽和度,使該對比效果是令人感到賞心悅目而非刺眼。
上兩圖為電影《天使愛美麗》劇中的對應色卡,這是一種典型的紅色配綠色之對應效果。通常兩種對比的色彩象徵沖突行為,透過外在的互補色彩之呈現來表示角色內心正處於矛盾或是身心交瘁的狀態。
電影《搏擊俱樂部》就為橙色與藍綠色之對應搭配作了完美的詮釋。陰暗的部分以藍綠色表示,明亮的部分就以橙色來呈現,就像人的內心充滿著各種正、負面思維來抨擊一個完整的個體。
電影《亡命駕駛》與上一個圖所呈現的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互補色並非總是如此明顯,也與使用的對比程度有些許關聯。以電影《搏擊俱樂部》的另一幕場景為例,外觀看似全以藍綠色作為色彩效果,仔細地觀察後會發現偏橙色的膚色與其藍綠色的背景相對。
2. 相似色模式Analogous Color Scheme
相似色是指以色相環上鄰近的顏色之組成來呈現電影中整體色彩的協調感。彼此之間的色彩結合較為柔性,通常以相似色作為電影中的風景色調來呈現自然、柔和之感。
最常見的模式是選擇一個主色系,並挑選與其相近的色彩作搭配,最後再以黑色、白色以及灰色作襯托。(日劇也常用)
電影《美國騙局》中的一幕場景以紅色、橙色、棕色與黃色彼此色彩相接使電影的整體色調偏向暖和的氛圍,畫面幾乎不含一絲緊張之氣氛。
3. 三等分配色模式Triadic Color Scheme
三等配色是指三種顏色於色相環上以120度隔開,雖然整體色彩的飽和度不會太高,但一樣給人生機勃勃之感。然而,三等分配色為電影中最冷門的配色模式,不過適當使用仍會展現出令人驚艷的效果。
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採用三等分配色模式來呈現其1964年電影《狂人皮埃羅》的整體色調。
4. 補色分割模式Split-Complementary Color Scheme
補色分割相似於互補色的對應關系,但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補色分割是以主色及其對應之兩側顏色作結合。一樣具有強烈的對比度,但張力的效果較不顯著。
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的電影《閱後即焚》中一幕場景就以紅色及其對應之綠色與藍綠色來呈現。
5.矩形配色模式Tetradic Color Scheme
矩形配色是由兩組互補色所構成,通常具有五光十色之繽紛感,但至少有一種主色來突顯其效果。
電影《媽媽咪呀》(Mamma Mia)使用了矩形配色模式來呈現其派對場景,為該場景展現出良好的協調感,而非淪落似迪斯科舞廳樣俗不可耐之貌。
除此之外,近來多數電影所呈現的色調以橘色與藍綠色等互補色為居多。橙色多用於明亮及肌膚之處,而藍綠色則用於陰暗之處。根據電影《木蘭花》(Magnolia)中的場景顯現出好萊塢對該模式的偏愛。以橙色為置中色,強調其臉部的肌膚,而藍色則退至後方陰影處作為襯托。
經典電影調色卡
《愛麗絲夢遊仙境 2》 (2016年) 導演: 詹姆斯·波賓
《阿拉丁》(1992年) 導演: 羅恩·克萊蒙茲,約翰·馬斯克
《鳥人》(2014年) 導演: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
《僵屍新娘》(2005年) 導演: 蒂姆·波頓 麥克·約翰遜
《死侍》(2016年) 導演: 提姆·米勒
《被解救的姜戈》(2012年) 導演: 昆汀·塔倫蒂諾
《剪刀手愛德華》(1990年) 導演: 蒂姆·波頓
《阿甘正傳》(1994年) 導演: 羅伯特·澤米吉斯
《冰雪奇緣》(2013年) 導演: 克里斯·巴克 珍妮弗·李
《哈利波特和死亡神器二》(2011年) 導演: 大衛·葉茨
《盜夢空間》(2010年) 導演: 克里斯托弗·諾蘭
《功夫熊貓》(2008年) 導演: 約翰·斯蒂芬森 馬克·奧斯本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年) 導演: 李安
《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2015年) 導演: 喬治·米勒
《彼得·潘》(1953年) 導演: 克萊德·吉諾尼米,威爾弗雷德·傑克遜,漢密爾頓·盧斯科
《羅密歐與朱麗葉》(1996年) 導演: 巴茲·魯赫曼
《千與千尋》(2001年) 導演: 宮崎駿
《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2015年) 導演:J·J·艾布拉姆斯
《復仇者聯盟》(2012年)導演: 喬斯·韋登
《蝙蝠俠:黑暗騎士》(2008年) 導演: 克里斯托弗·諾蘭
《教父》(1972年) 導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飢餓游戲:嘲笑鳥2》(2015年) 導演: 弗朗西斯·勞倫斯
《獅子王》(1994年) 導演: 羅傑·艾勒斯 羅伯·明可夫
《火星救援》(2015年) 導演: 雷德利·斯科特
《荒野獵人》 (2015年) 導演: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
《沉默的羔羊》(1991年) 導演: 喬納森·戴米
《萬物理論》(2014年) 導演:詹姆斯·馬什
《楚門的世界》(1998年) 導演: 彼得·威爾
《泰坦尼克號》(1997年) 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作品集指導可是個技術活
想讓你的電影作品脫胎換骨嗎
一起來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