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說漫威的電影都不是電影藝術,漫威電影沒有內涵,這句話你們同意嗎
基本同意。
漫威的電影確實沒有多少內涵,基本都是一些超級英雄和超級反派打來打去。只不過因為其有一整套完備的體系和龐大的故事背景,加上新鮮刺激的人物設定,不錯的劇本和高超的電影特效,讓很多人都喜歡看。
但這類電影看完了就是看完了,和其他絕大多數商業電影一樣,留不下什麼有思想價值的東西,更不用說什麼內涵了。
希望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㈡ 《教父》的導演為什麼說漫威的電影令人討厭
《教父》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狠批漫威電影:令人討厭的片子,從中得不到任何東西!弗朗西斯支持好友馬丁·斯科塞斯的說法,他透露其實好友已經說得很客氣了,他沒有說片子令人討厭就算是已經嘴下留情了。如果換成他來講,那就是「人們在片中反復的觀看,得不到任何的東西!」
詹姆斯·古恩的回應就是很霸氣,簡單一點來講就是「別以為你們導出來的電影就有人不討厭,只是每一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罷了!」看得出詹姆斯·古恩不認同他們的看法,而且是給出了反擊。
㈢ 小唐尼榮獲「年度電影男明星」,但漫威電影正逐步「毀掉」好萊塢
翻開微博熱搜一看,一條亮眼的話題躍然於榜單的第43位之上---
「小唐尼,年度電影男明星」
這是剛落幕不久的頒獎典禮,而作為漫威電影中絕對C位的鋼鐵俠扮演者 「小羅伯特唐尼」 ,登上了舞台,並捧起了 2019年人民選擇獎年度電影男明星大獎 的獎杯。
縱使隨後到來的第四階段漫威宇宙,我們已不可能再看到唐尼的身影了,但過去11年時間的陪伴和功績也足夠確鑿他於這個獎項的實至名歸。
漫威電影的功勞
08年《鋼鐵俠1》橫空出世,並迅速在全球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美漫超級英雄熱潮。
這部作品的成功不僅挽救了瀕臨財政危機的漫威影業(《鋼鐵俠》是當年漫威破釜沉舟的嘗試),也成為了凱文費奇開啟漫威宇宙計劃的最關鍵一步。
隨後10多年時間,23部電影的產出將整個系列拽垃到了駭人驚悚的營收體量---
截止19年11月,排名全球票房前5位的電影就足足被漫威占據了3席,而且票房均在10億美金以上。不僅如此,過去23部漫威電影的票房總累計也超過了200億美金,妥妥地成為了它人望塵莫及的娛樂帝國。
但問題來了: 為什麼漫威能做到這個程度? 難道說他們真的每部作品都能拍得超棒超完美嗎?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黑豹》就不說了,《蟻人》也只能說中規中矩),所以真正的秘密不在於 「品質」 ,而是漫威創造的 「IP宇宙」---
「系列電影」 在好萊塢已經出現了不少年頭了(《加勒比海盜》《速度與激情》《玩具總動員》等等),它們的出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影片製作的不確定性,能讓前作積累的粉絲也投入到續作的支持上來。
但長久以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傳統 「系列電影」 的可持續性還是稍顯欠缺,在持續產出之後就會陷入到明顯的營收,增長,乃至內容產出危機之中。
不過最近10年漫威電影的崛起很好的改變了這一困境,它的內容依託於已經發展了大半世紀的漫威漫畫,這其中擁有著超7000個英雄,也有著數十上百的不同類型的題材,以及最最最關鍵的 「彼此關聯」 特性。
這屬於一種 「超級版系列電影」 ,能夠保證足夠的新鮮度同時,也能夠逐步的俘獲不同傾向的觀眾入場,然後再於每一個階段的終末通過一部大團結的作品《復仇者聯盟》將先前的所有積累一同引爆。
長遠的未來我不知道,但起碼過去10年以及未來可見的10年內,漫威打造的 「IP宇宙」 商業模式,也鐵定會繼續讓他們穩賺不賠,繼續躺著把錢賺。
當然,可別以為這是我自己的觀點,事實上那位在好萊塢德高望重的馬丁斯科塞斯(曾導拍《計程車司機》《華爾街之狼》等)就在最近撰文表達了相類似的看法:
「漫威改變了我們過去熟悉的電影製作形式,他們將電影變成了快速消費的完美產品,沒有任何風險了」
初看起來這確實是個不錯的改變,但如果你們一直都有留意漫威資訊,那想來應該清楚馬丁導演對漫威電影是持有 「鄙夷態度」 的---
自8月份以來,網路上掀起的 「漫威電影不是電影」 的輿論便是經由馬丁導演的嘴巴首先說出,而隨後本人雖然對措辭進行了修正,但獨立將漫威電影釐定為 「movie」 而非 「cinema」 ,也足夠看出他的輕蔑。
但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家在經濟上給好萊塢帶來了穩鑽不賠的商業模式的公司,馬丁導演卻要如此言辭激烈的視之為洪水猛獸呢?
該不會是他老人家過渡傲慢了吧?該不會是老一輩的電影人都在嫉妒漫威電影的營收吧?
放心吧,馬丁導演是有道理的,而這也體現出了何為傳奇導演和平庸導演的區別所在---
漫威電影正在「毀掉」好萊塢
最近這個月,院線市場除了《少年的你》《終結者》這些票房大熱的作品之外,我們也能夠看到一部票房相對羸弱,但影響力絕對不輸它人的創作--- 《雙子殺手》 。
很遺憾,在整一個放映周期中也僅僅得到了2.3億票房,而如今全球營收也坐實了會讓投資人血虧數千萬美金。但是,這部經由李安大導演製作的電影卻有著它人不可比擬的意義--- 嘗試將觀影技術帶入下一世代 。
頂受著罵名,也用著自己在好萊塢多年積累的資本來給電影業的未來開拓新方向,這就是李安之所以能夠成為傳奇的原因所在。
在馬丁斯科塞斯身上也同樣如此,他對漫威電影的鄙夷,其實就是為了拯救未來的好萊塢電影產業。
正如前文所述,漫威電影只是一種 「快速消費的完美產品」 。它們很完美,但較真來說也只能提供最淺層的溫飽(體驗娛樂),而不能給觀影者帶來深層次的內涵體驗。
這在一方面對用戶心智造成了影響,如同尼爾·波茲曼曾經表達過的憂慮一般,或許漫威電影統治的這10來年,當屬好萊塢電影 「最娛樂至死」 的時代呢。
不僅如此,經濟學理論也能夠告訴我們 「需求決定了供給」 ---
安全,低風險的漫威電影模式使得了投資人會更加青睞於IP宇宙,而這種模式一旦大行其道(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了),觀眾能夠在影院選擇觀看的電影也就會清一色的被它們統治。
久而久之,在 「漫威電影」 熏陶下的觀眾也會越發對這類作品青睞,或者說對於電影的定義,已經完全被它們占據了認知。
就正如馬丁導演在前些時間所說的這句話一般: 「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如果人們只是被給予一種東西,並持續不斷地被兜售這一種東西,他們當然會想要更多的同一種東西」。
當然,部分網友可能會覺得: 統治就統治吧,娛樂至死就娛樂至死吧,有源源不斷的財源,就能夠繼續確保好萊塢在世界影壇上的競爭力嘛。
但現實果真如此嗎?
事實上最近幾年的好萊塢投資已經呈現往低成本電影和高成本的科幻電影傾斜的態勢了,而依據網上的統計,製作成本超過1億美金的好萊塢作品已經從00年的4%,上升到2017年的12%。
高投入的科幻電影在 「IP宇宙」 的商業模式下成為了躺著賺錢的利器,而低成本的作品則成為了製作方與發行方建立關系的 「伴手禮」 ,至於不確定性巨大,投入也不小的中等規模電影則完完全全淪為了市場的棄子。
我需要強調的是,這並非是個 「優勝劣汰」 的現象,相反,這妥妥地就是好萊塢的 「劣幣驅逐良幣」 的體現。
「不確定性巨大」 在一方面代表了投資可能打水漂,但另一方面卻也象徵著 「形式的多元」 ,甭管是製作人還是演員,都均能在這系列影片中得到最淋漓盡致的實力壓榨,為他們在藝術上的造詣拓寬更多的可能性。
用馬丁導演的一句話來形容: 「漫威電影都是些經過市場調研、觀眾檢驗、審查、修改、再審查、再修改,直到它們可以投入消費的作品」 ,而這種千篇一律則會阻遏傷害出色的製作人和演員的水平發揮。
而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描述,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溫飽需求之後,就一定會走向 「自我實現」 的追求道路,離開漫威電影乃至好萊塢也就是時間的問題咯。
網上傳聞小羅伯特唐尼離開漫威是因為合同金額沒談妥所導致的,但於我看來,這裡面多少存在他對藝術高度的憧憬(這也是他曾婉拒迪士尼將鋼鐵俠提報為92屆奧斯卡男主角的原因,他明白爆米花沒這資格)。
而且最近幾年以Netflix為首的互聯網流媒體公司的強勁崛起也沒少給好萊塢帶來 「人才壓力」 ,用馬丁導演的一句話來形容:
「如今也就只有Netflix肯願意投資我1億美金去製作《愛爾蘭人》了」
而我們都知道,今年年初揭曉的91屆奧斯卡大獎中,Netflix發行的《羅馬》 也勇奪了包括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外語片在內的三座小金人,妥妥地的實力碾壓好不好。
隨著這種事態的發展,我相信越來越多懷揣雄心壯志的演員和製作人都會選擇逃離好萊塢,而到了那個時候, 「漫威電影們」 可真還存在可看的價值嗎?
我相信這就是馬丁斯科塞斯所憂慮不已的事情,也是促使他怒噴 「漫威電影不是電影」 的本質所在。
所以千萬別認為馬丁傲慢了,也千萬別小看了漫威電影可能對好萊塢百年生態所造成的 「毀滅」 影響了,而作為一名小小的電影喜好者,我唯一能夠做到的也就在此呼籲一件事情:
如果可以,希望你們能夠多支持有內涵的創作,就算是為了拯救你們鍾愛的漫威電影吧,好嗎?
今天內容就到這里,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發表你們的看法。
請收藏和轉發,謝謝!
㈣ 世界名導公開發表申明,漫威真的不配稱為電影嗎
一家之言,不必當真,應當有自己的判斷。近10年,漫威電影險些佔有了全宇宙商業電影的大半壁江山。全球局限內,漫威的粉絲無數。,最近漫威電影被業界大神馬丁·斯科塞斯狠狠diss 了一把,直接把漫威電影開除出電影隊伍,說漫威電影基礎不算電影。
此番言論一出,瞬間引爆外網,影迷、粉絲、演員、導演等紛紛就漫威電影到底是不是電影刊登言論。
現實上,這兩方完全代表了一直存在的不同的電影望。馬丁·斯科塞斯這一派要求電影的內涵和藝術性,而漫威電影則是電影文娛化屬性的一種極端表現。
馬丁·斯科塞斯之以是說漫威電影不是電影,是從電影藝術性和社會性對漫威作出的批駁。
漫威宇宙的主創們對於馬丁·斯科塞斯的觀點表示不滿,有人言辭激烈,有人態度溫和。但焦點的意思其實是,漫威電影也有存在的合理性。
㈤ 導演評《復聯4》,本想在《美隊3》中,就把鋼鐵俠寫死
自從《復聯4》上映以後,全球數以億計的觀眾與粉絲都對電影劇情表達出了自己的看法。
鷹眼家人化灰的這一場戲本是安排在了《復聯3》結尾 ,作為瓦坎達與泰坦星後的第三個場景。
但因為鷹眼在《復聯3》全程都沒出現,怕觀眾覺得這項信息莫名其妙,就刪除了。
另外,這一場戲放在《復聯4》開頭的好處很明顯。
首先是可以馬上調動起觀眾情緒,想起上一部《復聯3》發生了什麼。
然後這種帶著驚悚片的絕望與不確定感去看後續內容,正是主創想讓觀眾體會的。
LOGO出現時的 曲目與之前主旋律中的恢宏大氣不同,而是用了一首抒情歌。
片方想用此曲表達22部無限傳奇漫威電影給人們帶來的無數樂趣。
其次,對於一部如此關鍵的電影卻使用了不同尋常的曲子,讓觀眾們知道了電影高度的獨特性。
確實, 電影的主題是很嚴肅和沉重的,但歌詞內容卻意外的歡快。
在《英雄遠征》中我們知道,鋼鐵俠命名伊迪斯(EDITH)的原因是表達「 即使喪命,我依然是英雄 。」
而托尼其實在很早就做好了死亡的一切准備,兩度留下這樣浪漫而灑脫的遺言。
《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名篇,也被托尼汲取了遺言上的技法。
事實證明,他成功了, 「輝煌過後終將落幕」已經成為了他的名句。
羅素兄弟出於開玩笑的心態,曾在7月份說過本想在《美隊3》就把鋼鐵俠寫死,還艾特了唐尼。
沒想到 這一次在《復聯4》,他們又想在片頭就寫死他。
當然, 在第一支預告片出爐時,就有很多朋友猜測鋼鐵俠是不是在開頭就要身亡。
唐尼和他們合作這么多年關系很好,應該不會太計較這種對角色不利的言論。
驚奇隊長是《復聯3》滅霸事件發生後唯一出現的新超級英雄。
.
作為兩部套拍電影的連接點,驚奇隊長引入《復聯4》的方法很關鍵。
所以 她在出場之前,給了鋼鐵俠足足半分鍾以上的疑惑表情與強光照射。
觀眾們很快就會發現「 哦,原來是她啊。 」不至於太突兀。
在 《復聯3》中,美隊與鋼鐵俠這兩位復聯最重要的守護者是一面都沒有見上的。
對於這個事情,鋼鐵俠的心理壓力明顯更大,情緒更難控制。
而在 《復聯4》開頭,他積壓已久的這種憤懣就忍不住了 ,而表現方式非常合理,令人動容。
另外有意思的是, 我們都在為托尼生病變瘦而心疼,沒想到這也是特效做出來的。
嗯,不愧是漫威的特效團隊。
響指害死了一半人,而另一半的英雄們卻暫時完全無能為力。
這種無力感使得每一個人的心態都發生了巨大改變 ,行為也有所改變。
在處理多角色在一起的台詞分配上,他們進行了深刻考量,最終形成了當下的結果。
驚隊的自信,錘哥的沉默,寡姐的縝密,都有了合理的原因。
㈥ 為什麼漫威超級英雄電影會被《教父》導演怒批呢
此前,好萊塢金牌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近日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公認批評漫威電影,他認為漫威電影不是電影,說是主題公園其實更加合適。翻譯過來其實就是:漫威電影更本不配叫電影,毫無內涵,只會撈錢!
此言論在好萊塢受到了非常多的知名導演贊同,漫威電影瞬間成為風口浪尖般的存在。今天《教父》的導演科波拉也針對漫威發表了言論,他非常贊同馬丁導演認為漫威電影不是電影的看法,他認為真正的電影應該是可以從電影當中學到一點東西的,甚至可以得到啟發獲得靈感的藝術品。他認為像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這種千篇一律的東西是毫無營養的。他覺得馬丁說得還是太客氣了。他認為漫威電影是卑劣無比的。
當然現在的好萊塢,這類爆米花電影的比例確實有點高,希望兩位導演的發言能對這種現狀產生好的影響吧!
㈦ 為什麼漫威不選知名導演來執導電影呢
漫威可以不選用知名導演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漫威十餘年來打造的品牌優勢。2、美國完善的工業化電影體制。
從2008年的《鋼鐵俠》開始,到2019年復仇者聯盟的終結篇上映,短短十年間,漫威電影宇宙已經推出來23部影片,包括《雷神》、《美國隊長》、《復仇者聯盟》等數個電影系列。
而且,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是,這23部影片的製作水平都在基準之上,幾乎沒有一部爛片,以至於在各種票房榜單上,漫威都可以占據半壁江山。
2019年上映的《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更是力壓《阿凡達》奪得了全球票房魁首的寶座,《復仇者聯盟》系列影片,也因此成為全球最賣座的電影系列。
也就是說,除卻漫畫的影響力之外,漫威電影宇宙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號召力。而隨著漫威電影一起成長的主角們,更是成了全球性的影視巨星。
比如鋼鐵俠的飾演者小羅伯特·唐尼,黑寡婦的飾演者小羅伯特·唐尼,以及早被人們熟知的「美國隊長」、「雷神」和「奇異博士」等。
漫威成就了這些國際化的明星,這些與漫威一起成長的明星,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最大程度的擴大了漫威的品牌號召力。
事實上,小羅伯特·唐尼在加入漫威之前,已經小有成就。2008年《鋼鐵俠》上映後,更是憑借其高達5.8億美元的票房,一舉扭轉了漫威影業瀕臨破產的困局。
在漫威的十年間,小羅伯特·唐尼參與了包括《鋼鐵俠》、《美國隊長》、《復仇者聯盟》等十餘部電影的拍攝,這種持久性和穩定性,在國內影視界幾乎無法實現。
如果說品牌影響力和明星號召力,是漫威不選用知名導演的軟實力體現,那麼,美國電影的工業化程度,就是漫威電影潛在的硬實力。
作為一個移民化的多種族國家,美國的 歷史 僅有244年,但是,美國電影卻有著100多年的發展史,並形成了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工業化體制。
好萊塢不僅匯聚了全球最優秀的電影製作人,而且有著明確的分工和保障制度。
在工業化的體制下,影片參與者大都以職業或者工作的形式出現,所以也很難出現因某個明星的片酬或者態度的問題,導致影片停擺的現象。
在電影工業的流水線上,沒有誰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好萊塢的保障制度和從業人員的職業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導演和明星群體的「權威性」。
所以說,對於已形成自己風格和品牌的漫威來說,一個盡職且富有工作激情的導演,顯然比一個知名導演更合算。
而對於知名導演來說,流水線形式的漫威電影宇宙,也難以滿足導演本身的創作慾望和靈感。
也就是說,早已形成穩定生態的漫威,更適合需要舞台的導演和演員。
我是維賽迪,我來回答。
這涉及到漫威對自家電影宇宙的 規劃與戰略 。
漫威對旗下電影的策略是求「穩」
對於一個電影宇宙來說,最重要的是 穩定 。
因為只有持續不斷的 「穩定輸出」 ,才可以讓品牌逐漸吸納人氣並提高知名度。
換句話說,漫威宇宙的電影大多都是屬於同水平線上的作品,而其中會偶出佳作。
用數字來比喻的話,即漫威宇宙大多數電影都是70~80分左右徘徊,最差也不會低於60,其中有些質量高的則可以達到90分,從外網爛番茄的漫威電影指數來看也可以看出漫威宇宙的確非常「穩」。
有童鞋就說了,那如果要確保電影「穩」的話,那不是更加應該找一些知名的導演來執導電影嗎?選一些不知名的難道漫威就不擔心拍砸了?
這其實又涉及到漫威宇宙的整體規劃方向。
漫威宇宙=漫威連續劇
顯然,漫威是打算將旗下電影打造成類似連續劇的模式,只不過這個不是電視連續劇,而是 電影連續劇 。
那麼連續劇模式最重要的點是什麼?是 風格統一 。
畢竟如果這一部電影(這一集)苦大仇深黑暗風,另一部電影(另一集)歡樂逗比風,要說他們是同一個電影宇宙沒問題, 但顯然會削弱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所以大多數人都說漫威電影走的是合家歡風格,就是這么一個道理,迪士尼跟漫威是有意將旗下電影風格統一的。
但我們知道, 每個導演的個人風格都不一樣 ,有的追求畫面特效,有的追求劇情內涵,有的喜歡冷色調,有的喜歡大場面,特別是諸如溫子仁、諾蘭等知名導演拍電影的個人特色更加強烈。
要這些知名導演 拋棄自己的風格 去迎合漫威高層指定的合家歡風?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拿溫子仁來說,他拍完《速度與激情7》之後就表示不拍《速8》了,因為在拍攝的時候受到了一些限制他自己發揮的干擾,即使環球影業承諾給他一筆「可改變他一生的酬勞」他也堅決回絕。
可見對於這些知名導演來說,他們拍電影是為了自己的追求,不是說你給的錢多他們就會願意拍的(事實上他們也不缺錢)
更何況就算真的勉強談攏了,這些導演既有實力又有知名度, 漫威高層也不好對他們進行太多管制。
相反,選取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小導演或者知名度一般的普通導演,則非常方便漫威高層對他的電影進行管控,落實漫威對旗下電影的策略--- 削弱導演個人風格,增強漫威電影風格的統一性。
又有童鞋說了,削弱風格是一回事,但如果這些小導演實力不夠把電影拍砸了那怎麼辦?
這就得說到漫威宇宙如今的 「流水線」 電影策略了。
漫威電影的不少配件,都是高層決定好的
因為漫威每一部電影其實都涉及到未來規劃的走向,所以 大體的框架與劇情走向 其實不是由導演決定,而 是由漫威高層決定 的。
就拿《蟻人1-2》這兩部電影來說,有多少「配件」是出自漫威高層的手筆呢?
第一,量子領域,因為這是《復聯4》逆轉無限的關鍵,所以《蟻人》電影必須緊扣著這點,圍繞這點來展開劇情好為《復聯4》的時間穿越做鋪墊。
第二, 必須給蟻人加一個女兒,因為漫威以後有《少年復仇者》電影的規劃,蟻人的女兒蟻女是其中的成員之一。
第三,《蟻人1》時間線在《復聯2》之後,是第二階段的收官之作,所以基本可以確定格局很小,畢竟總不能剛《復聯2》來了一場大戰,你《蟻人》又來一場規模不小的鬧騰吧?
《蟻人2》時間線跟《復聯3》基本同時進行,這也可確定了就算你蟻人能巨大化,也不可以鬧出什麼大陣仗,畢竟復聯正在跟滅霸的軍隊戰斗呢。
不要看好像就只有三個「配件」是漫威高層決定的,這每一個「配件」的影響其實都很大。
第一點直接導致《蟻人》電影的整個劇情走向必須圍繞量子領域來進行,不可自由發揮或偏離太遠;第二點則基本可以確定《蟻人》電影必須走溫馨家庭風;第三點則決定了電影的格局大小。
如此算下來,跟拍攝普通電影的導演來對比的話, 漫威的導演們要做的工作其實相對是比較少的, 要知道很多不知名的導演本身就不一定能將整部電影弄得井井有條,如今需要做的工作少了那麼多,對他們本身的發揮也是很有利的。
這就是漫威高層對旗下電影進行的品控手段,再加上已經成熟起來的漫威品牌,這也是漫威電影能一直都如此「穩」的原因。
綜上所述,漫威挑選導演的要求就是 要聽話、好管理,願意為漫威宇宙舍棄自己的個人風格,將自己變成流水線製作的其中一員, 顯然一些非常知名的大導演是不可能接受的。
對於漫威電影來說,並非是不選擇一些知名導演來執導自家的電影,實則是根本沒有必要,而且很多知名導演來執導漫威電影,其實對於漫威電影宇宙來說也不一定就是個好事情!
作為現如今採用電影宇宙體系的代表型電影系列,可以說漫威的電影在全球市場上都是擁有著非常大的號召力,以至於到了很多時候當漫威電影的檔期上線時,其他的一些電影很多都是選擇了「避讓」,採用延期上映的方式來和漫威電影錯開。
這也是因為多數和漫威電影同期上線的作品,很多礙於影院排片量等因素,十有八九都會淪為炮灰,即便是電影本身的質量可能也不錯。
而這就是漫威電影的「絕食性」上映風格——
用自身電影的質量、龐大的粉絲群體來獲得大量的排片量,壓縮同檔期其他電影的生存空間,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很多時候漫威電影的風格的確是能夠吸引大部分影迷的觀影動力。
但,有意思的是:
如果你仔細觀察,其實你會發現在漫威很多的電影作品中,採用的都不是名聲在外的國際大導演,更多的都是採用一些比較「普通」的導演,這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之後的 《永恆族》導演 ,漫威採用的就是 趙婷 。
顯然,如果你稍微搜索一下「趙婷導演」的作品,你就會發現,在接手《永恆族》之前,趙婷導演只有2部作品,但是這2部作品的水平卻不低——
所以,本身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漫威在選擇自己的電影導演的時候,所謂的「普通」,其實是相對於那些國際大導,比如 克里斯托弗·諾蘭 大神、 溫子仁 等,這些所謂的「普通導演」其實自身的實力還是非常高的。
當然,我們同樣對於漫威的這種選擇,也能夠看出來漫威對於自己的電影的另外一種隱性的要求,就是——
掌控力!
顯然,熟悉漫威電影或者是多數好萊塢電影製作過程中的影迷,影迷應該清楚,在很多大製作的的故事中,電影製作的高層對於電影是需要非常大的掌控力的。
而 對於漫威來說,這種「掌控力」其實並非指的是電影本身如何去拍,而是這部電影在整個漫威電影宇宙中的位置的安排 ,以及 這部電影中所需要的一些能夠聯動其他漫威電影的元素的設 定。
沒錯——
這其實就是為什麼很多看過漫威電影的影迷,多數喜歡去鑽研漫威電影的原因所在,因為漫威是那種可以提前幾年在自己的一部電影中插入一個「 劇情彩蛋 」,之後在通過幾年後的一部電影來反饋這個彩蛋設定的由來的電影公司。
典型的就是:
《復聯2》中美隊在復仇者聚會中撼動了雷神錘的設定,對應的在後來的《復聯4》中的終局之戰裡面給出了相呼應的劇情設定。
同樣的,對於漫威電影中也會利用一些小細節,來暗示之後漫威可能會上線的一些新的角色英雄,比如《 銀河護衛隊2》中的術士亞當的「繭」 ,就是在暗示著後續的第三部「銀護」中 術士亞當 就可能會上線。
而這其實就是漫威高層對於電影的主體干預,當然,這里咱們也要知道的是,漫威不同於隔壁DC和華納之間的設定,漫威只有在單個電影和整個電影宇宙之間的規劃上會有「干預」,但是對於電影本身的拍攝展現的方式,其實漫威倒不是特別的會去干預。
因為漫威採用的是「 導演中心制 」,對應之下,華納對於DC的干預,其實不僅僅只是電影整體的規劃,甚至對於一些系列作品如何去拍,拍什麼也會存在一些干預。
而這也是DC電影宇宙(拋開DC獨立電影)現如今依舊還是「半死不活」的主要原因所在。
因此,對於漫威來說,採用這些「普通導演」,其實更多的時候,是為了方便自己去在整個電影宇宙的規劃中能夠得到及時的調整。
但是試想如果是藉助知名導演來拍攝漫威電影的話,其實這種掌控力的需求,能不能得到滿足,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畢竟, 人家知名導演多數對於自己的作品,還是有著自己的想法的,而很多時候這種想法其實不一定就能夠契合漫威電影宇宙整體的規劃 ,這也是漫威很少採用知名導演執導的一個原因之一。
知名導演的風格其實也是一個大問題!
對於電影導演來說,每一部電影的風格是非常受到導演風格的影響的,這意味著在很多時候,我們會在一些電影中看到導演自己異常濃烈的性格元素。
而這對於單個獨立電影來說,其實是一件好事,因為這能夠讓這部電影區別於與同類型的其他電影,但是對於一個致力於電影宇宙體系的漫威來說,這或許就是一個災難!
為什麼會這么說呢?
就像前面我們說的,知名導演都有自己的風格,並且多數時候如果碰到一些大牌的導演,他們不一定會按照漫威電影宇宙後期規劃的要求來拍攝當前的電影,顯然,這種潛在的隱患矛盾就會造成不必要的製作消耗。
舉個例子:
如果漫威讓諾蘭大神來導演漫威的電影,或許漫威這部電影在劇情和特效上會受到影迷的追捧,但是這部電影很有可能就出現「 獨立於 」漫威電影宇宙體系的尷尬情況。
同樣的問題,在DC宇宙中簡直不要太多——
不論是蝙蝠俠的「 黑暗騎士三部曲 」,還是此前的 《小丑》 ,如果單論單個作品的質量,那是沒話說,但是如果從DC電影宇宙構架的角度來說,這2部作品和DC電影宇宙的關聯度很難符合要求。
顯然,對於漫威來說,自然是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出現。
因此,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又要顧及整個電影宇宙的規劃發展,其實選擇相對於這些頂級大導演的「導演」甚至是新生代的導演來說,就要方便的多了。
退一萬步說——
漫威在演員的選擇和劇本的要求上,前者採用只選合適不選最貴的原則,後者則是選擇最頂級的編劇來創作劇本。
那麼,在演員合適,劇本頂級的情況下,其實只要水平合適的導演,再加上自己的一些風格元素,都是能夠展現出一部質量和看點都不俗的漫威電影的,這也是一種求穩的做法。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能夠擁有「 承上啟下 」的屬性在內,能夠在自身打出票房的前提下,輔助之前或者是之後的電影劇情。
這就是漫威電影多數情況下的主體需求所在,而顯然,我們不排除會有頂級大導演也能夠滿足漫威這種需求,但是就總體而言,多數情況下,這些大導演自身濃烈的風格還是會有破壞漫威電影整個體系的潛在幾率。
漫威走的是劇情體系風格,而知名導演則是個人體系風格!
其實不論是漫威還是DC的電影都是有著專屬於自己的風格設定,比如漫威很多電影都是採用的「合家歡」風格,而DC電影則是走「暗黑」風格,這也是很多電影粉絲所能夠去察覺到的。
而其實這種能夠被影迷察覺到的風格設定,放在電影和導演之間也是如此,典型的我們以 溫子仁 為例——
熟悉這位導演的粉絲都清楚,溫子仁號稱是「 恐怖片電影大師 」,這是因為出自溫子仁之手的電影多數都是自帶恐怖元素風格,而且,這種風格不同於一般的恐怖電影,而是專屬於溫子仁自己對於恐怖元素電影的理解的一種風格。
甚至就是此前DC請溫子仁執導的 《海王》 中,整體的風格雖然偏向於漫威的合家歡風格,但是在涉及到電影中的「海溝族」的劇情時,電影的畫風就是典型的溫子仁式的恐怖元素風格。
這其實如果只是單純的在一部電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是非常nice的,但是就怕整部電影都是充斥著這種強烈的電影導演自身的風格元素。
這一點,其實和漫威走劇情體系風格的規劃是相悖的。
因為,對於漫威電影來說,整個的風格不單單是要「相對統一性」,更多的 漫威是希望影迷和粉絲能夠將自己對這種風格的認同和喜歡,附加在整個漫威電影宇宙體系中,而不是導演身上 ,畢竟,頂級的導演不可能一輩子都為漫威拍攝電影。
因此,如果導演的風格強烈到蓋過電影,那麼,可能重現的情況就是粉絲會跟著電影導演「走」,對於漫威電影宇宙的留存度就會降低,這顯然是漫威不願意看到的,漫威更願意看到的其實是相反的節奏。
對此,同樣的道理,其實也能夠在漫威電影和演員之間的關系看出來——
人氣多如鋼鐵俠這類的角色,其實漫威也會在合適的時候將其下線,這也是一種保證影迷注意力始終在電影宇宙體系中,而不是單個可能會隨時脫離的「元素」身上的操作。
不過,總體而言:
雖然漫威很少使用頂級大導演,但是另外一方面這種操作也是能夠發掘一些有新活力和新想法的導演來加入到漫威電影宇宙中來,讓漫威電影宇宙始終保持著一種源源不斷的活力屬性。
當然,除此之外,漫威雖然導演沒有用最好的,但是劇本編劇很多都是頂級的,其中也不乏為「權游」寫過劇本的這類編劇!
更多精彩漫威電影情報、漫威美劇推薦、漫威吐槽,請關注漫威電影情報局
本文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㈧ 《小丑》大爆後,多位導演炮轟漫威,DC強在了哪裡
我覺得是強在電影的創新給觀眾帶來的體驗感吧。
而DC正是強在他的創新,以這兩個英雄為准,瘋狂發展影業。而漫威卻通過出售版權賺錢,像《蜘蛛俠》,《X戰警》電影,都是漫威曾賣掉的產品。所以,在傳播超級英雄形象的時候,漫威不如DC,還有在內容上,他們的人和神的矛盾也不相同,但是DC帶給觀眾的新鮮感會更強烈些。除此以外,就是電影的深度,裡面的小丑的表現深受觀眾的喜愛。所以我認為,電影離不開創新和內容的豐富。大家怎樣認為呢?歡迎點贊留言哦。
㈨ 教父導演表示自己是死侍忠實粉絲,從厭惡到喜愛,為何會發生這種轉變
電影《教父》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采訪中表示自己是死侍的死忠粉,電影死侍男主角瑞恩·雷諾茲,也急忙在社交平台反饋,死侍也喜歡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他們的這波互動讓很多網友很驚訝,因為此前該導演表示自己對漫威電影的看法與馬丁·斯科塞斯的看法一致,認為它們是卑鄙的,令人討厭的,事實上,小編相信很多網友可能和科波拉導演一樣,對於死侍,可能都是從厭惡到喜愛,經歷了真香定律,小編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實施那死侍的性格。
小編認為,死侍絕對是漫威英雄的獨一黨的存在,他覺得能夠引起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