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糧票電影女主角

糧票電影女主角

發布時間:2022-11-01 09:04:04

1. 建國60周年「衣食住行」的變化的圖片資料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2. 祖國成立六十一周年的變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交通運輸日益發達,人們的出行方式也日趨多元化。然而,這一現象的背後,也隱藏著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問題——交通安全問題。
建國60年來,交通運輸方面有了重大的改觀。街道不擁擠了,變得有秩序了。60年前,「開門就是山,抬頭就是坡,邁步就是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60年後,水、陸、空構建的立體交通樞紐網路,讓我們「條條道路通羅馬」。來自市交委的數據顯示,自建國以來,我市交通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公路里程而言,就增長了5.8倍。我市市民的交通安全觀雖有改善,但仍需推廣。
據了解,2006年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比上年下降15.9%。自2000年以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首次回落到9萬人以下,共造成89455人死亡,比上年下降9.4%。
在我們現代社會中,城市馬路不僅僅是人和物位置移動的通道,同時也是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明程度的檢驗場。 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交通安全教育,孩子們從小就接受交通知識的教育,每個人也嚴格按照交規出行。
我國雖然也十分重視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但相比較其他國家做得還遠遠不夠。每天,馬路上,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人、自行車、車輛比比皆是。例如,非機動車遇紅燈時越線、在車道上逆行、違法載人載物,行人不走人行道、任意跨越護欄、亂穿機動車道等。有的時候我過馬路,經常會看見紅燈時行人無視信號燈闖紅燈,或者綠燈時汽車利用交叉路口時間差不顧過馬路的行人加速沖過去等情況。我國交通法規明確規定:「車輛行經人行橫道,遇有交通信號放行行人通過時,必須停車或減速讓行;通過沒有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時,須注意避讓來往行人。」在現實生活中,有交通信號的路口還好一些,沒有交通信號的路口根本就是一片混亂的景象,車水馬龍,互不相讓。在我們這個現代社會中,車輛依法行車,行人依法行路,是交通文明的一部分。另外,交通警察依法管理、文明執法,也是交通文明的另一部分。這兩部分同時「展現」在馬路上,才能構成完整的交通文明。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3. 春晚巨星趙本山:拋棄妻兒,為干媽養老送終,罵自己是陳世美

1999年,吳綺莉公開了「小龍女」的存在,陳港生一句「我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敷衍了全世界。

2017年4月,小龍女曝輕生後入院,在路邊撿拾剩菜葉為生,身價50億的成龍不願提供一分錢的資助,全天下又有幾個父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2008年,趙玉芬結婚,趙本山拿出了300萬嫁妝,還給女兒女婿送了豪宅豪車。

同樣是被拋棄的前妻,同樣是骨肉相連的女兒,我們來看看,在趙本山身上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一、「孤兒」的遭遇

1957年趙本山出生在遼寧開原蓮花鄉,當時的生活條件艱苦,母親又母乳不足,父親跑了很遠給他求來羊奶充飢。

當時的二人轉還是不入流的民間雜耍,到大城市都會被排斥,更別說是上春晚。

雖然生活艱苦,但趙本山的成長很溫馨,一家人其樂融融,趙本山從小就招人喜歡。

直到5歲那年,國內許多地方出現自然災害,趙本山的母親肺結核加重,最終撒手人寰。

為了生存父親帶著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逃荒,留下了最小的趙本山,趙本山跟著爺爺在老家生活,遺憾的是,母親剛走不久,爺爺也病故了。

7歲的趙本山被盲二叔收留,此時的趙本山根本不知道快樂是什麼,能吃飽飯已經是最大的幸福。

盲二叔連照顧自己都成問題,還沒有灶台高的趙本山,要學著做飯、洗衣服,洗衣服很簡單,因為他就那麼幾件衣服,還都是鄰居穿剩下的。

盲二叔靠拉二胡吹嗩吶為生,這也是為何趙本山演瞎子演得出神入化的原因,《摔三弦》里趙本山飾演盲人算命先生,憑借這部作品趙本山才打出了自己的名號,殊不知這就是趙本山7歲就要面對的真實生活。

冷暖自知是我們這代人的抱怨,卻是上一代人的宿命。

盲二叔沒什麼文化,但他更懂得人情世故,教他如何茶顏悅色、低調做人,因此趙本山自幼就練就了許多與人相處的淳樸禮俗。

也正是這樣,同學們都願意和他相處,也不嫌棄他。有一次趙本山去同鄉同學家裡,同學的母親看他身上全是補丁,就問了問他的父母。

趙本山含淚把自己的家裡的情況告訴了這位阿姨。

同學媽媽鼻子一酸,拍拍趙本山的肩膀,告訴她以後經常來阿姨家裡,如果不嫌棄你就叫我一聲媽,以後只要家裡有吃的就不會餓著你。

2020年趙本山90歲的乾娘周玉梅因病卧床,趙本山為其剪腳指甲,坐在床邊細心地伺候老人家,像親娘一樣對待。周玉梅很早之前接受采訪時就告訴記者,趙本山這些年從未忘記過自己。

他是個知恩圖報吃百家飯長大的人,他註定不會讓自己的兒女成為「孤兒」

二、貧賤夫妻

趙本山1974年加入公社文藝宣傳隊,當時他17歲,二人轉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出生」。

有了正式工作的趙本山開始注重自己的形象,爆炸頭、蛤蟆鏡、喇叭褲,本山大叔也是那個時代的潮流小伙。

趙本山的父親很少回來,18歲的他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趙本山處事圓滑又伶牙俐齒,比許多成年人還要成熟。

於是家裡的叔嬸開始操心趙本山的人生大事,趙本山聽到後一臉茫然地說: 我這不是挺好嗎,腿肚子貼灶王爺,人走家搬。

看到趙本山如今儀表堂堂,而且很有擔當,嬸嬸多少有點私心,准備把自己的娘家表親介紹給趙本山。

葛淑珍比趙本山小一歲,也是從小父母離世,跟著大伯一起生活。叔嬸覺得兩人同命相連,一定會互相照顧對方,也能親上加親。

趙本山一時沒了主意,就跑去問自己的干媽,干媽:這是好事兒啊,你也到了成家的年紀,有個姑娘願意跟著你,你就偷著樂吧。

為了籌辦趙本山的婚禮,乾娘更是拿出了所有家底,積攢多年的布票、糧票都給了趙本山。

一個19歲,一個20歲,一間破磚房,趙本山把葛淑珍娶回了家。

婚禮宴席剛舉辦完趙本山就扛著斧頭走出了家門,不僅是剛進門的媳婦很疑惑,街坊四鄰也很驚訝,沒多久趙本山扛著木柴回了家,低聲細語的跟妻子說:「以後一起過日子,柴火肯定少不了。」

本來葛淑珍還有點生氣,聽到這句話心一下子就暖了起來。

結婚第二年兩人就生下了女兒趙玉芳,1982年兩人喜獲一子,兒子出生時就心臟不好,還是個聾啞兒,俗話說「賤名好養」,就給兒子取名趙鐵蛋。

三、拋棄發妻

80年代吉林省民間藝術團成立,二人轉唱段正式走上舞台,一些「俗色酸」的唱段被掐掉。

為了給兒子看病,趙本山跟著盲二叔到處演出,只要給錢唱多久都行,紅白喜事也無妨。

趙本山還參加了遼寧的第一屆農村小戲調演,後來趙本山人氣越來越高,還混進了鐵嶺市民間藝術團,他的舞台也越來越大。

1987年,趙本山結識了另一位「丑角」,這人就是潘長江,兩人在舞台上表演了一出《瞎子關燈》,拄拐棍的趙本山在遼寧一代成為大紅人。

1988年春晚分會場來到了哈爾濱,當時分會場的導演想把地方的特色展現出來,於是就邀請了趙本山,央視還采訪了趙本山,整個東北知道了趙本山上春晚的消息。

遺憾的是,趙本山的節目最終落選,直到1990年,趙本山將修改後的《相親》搬上了春晚舞台,並且拿下了春晚節目一等獎,成為了當年最火的笑星。

在趙本山走向人生巔峰的這幾年,妻子葛淑珍一直在老家照顧兒女,趙本山會寄錢給家裡,90年代她就攢夠了20多萬。

但是她一分錢也不捨得花,還去火鍋店當洗碗工,一個月的工資只有150塊,她連一件新衣服也不捨得買,都用來給兒子買葯了。

兩人聚少離多,就連春節也沒有時間在一起過,而且兩人已經沒有了共同話題,趙本山面對的是海闊天空,其貌不揚的葛淑珍在趙本山面前完全失去了價值。

1991年他向葛淑珍提出了離婚,狠心丟下11歲的女兒,還有一個八歲的聾啞兒子,也許在趙本山離開家的這些年,她已經預料到了這場「包辦婚姻」的結局。

談到前妻,趙本山:她是個黝黑、壯實、勤快的好媳婦。離婚前我們已經分居兩年了,我還是不敢說,怕她萬一喝點葯什麼的。

趙本山第一次提出離婚時,葛淑珍哭了,一句話也沒說。

葛淑珍的家人知道兩人終究不是一路人,也沒有責怪趙本山,葛淑珍的哥哥還表示:「我們都可以幫你勸勸她,但你一定要把她安頓好。」

後來葛淑珍也接受到了現實,那你給我10萬元吧。趙本山在經濟上沒有虧待妻女,離婚時他一次性向妻子支付了25萬,一輛轎車和一套三居室的房子,這是當時趙本山的全部家當。

趙本山也慚愧地表示:我就是陳世美他二哥,我平生就這么一個「污點」 。

四、兒子去世,和同事日久生情

1992年趙本山再次登上春晚舞台,表演節目是《我想有個家》,這部小品的女主角是黃曉娟,一個和馬麗娟長相神似的演員。

錄制完春晚趙本山就趕去大慶演出,不料中途遭遇車禍。

當時趙本山已經離婚,也沒有親人,於是在朋友的撮合下,叫來了在鐵嶺藝術團的老同事馬麗娟。

馬麗娟在醫院照顧趙本山的這段時間,很快就擦出了火花,可見兩人都互相欣賞,這次車禍給兩人牽了線。

趙本山出院不久,兩人就在沈陽舉行了婚禮。

愛情事業雙豐收,此後的趙本山不僅連續登上春晚,還參與拍攝了多部鄉村劇。

紅到發燙的趙本山,在江湖上甚至留下了這樣的傳言:過了嘉峪關,有事兒就找趙本山。

他這么有名氣,卻沒有守住自己的兒子,1994年趙鐵蛋心臟病發作突然去世

兒子夭折後,葛淑珍和女兒哭得死去活來,趙本山得知兒子去世的消息後,匆忙請假回鐵嶺。

料理完兒子的喪事後,趙本山又匆忙趕回了春晚劇組,但是這一年,趙本山被曝「耍大牌」缺席春晚,想必也與兒子的離世有一定關系吧。

五、同父不同命

兒子離世後,葛淑珍大病一場,用了半年的時間才恢復過來。葛淑珍沒有學歷、又不善言談,為了供女兒上學,她擺過地攤、干過雜工,趙本山留下的錢,她都給女兒留著上大學用。

離婚後葛淑珍從未說過一句趙本山的壞話,女兒趙玉芳也經常和父親聯系,在趙本山與馬麗娟的婚禮上,趙玉芳還送出了婚禮祝福, 她把趙本山偷偷地拉到一邊:爸爸祝你和阿姨新婚快樂,白發偕老。

趙玉芳還提醒趙本山,趕緊給自己生一個小弟弟,這也是她對親弟弟的思念。

帶著女兒的祝福,1997年春節後,馬麗娟生下一對龍鳳胎,趙本山剛錄完春晚,就馬不停蹄地飛回了沈陽。

趙本山對這對龍鳳胎疼愛有加,也是為了避開媒體,馬麗娟帶著趙一楠、趙一涵去了新加坡生活,在新加坡讀的也是最奢華的貴族學校。

1999年趙玉芳以優異的成績被當地外國語學校錄取,葛淑珍一直陪讀到女兒大學畢業,陪讀期間葛淑珍開了一家餐館,不善經營的葛淑珍很快就關閉了這家餐館。

2003年畢業後趙玉芳考進了事業單位,在當地的公安局工作,看著女兒忙碌但穩定的生活,葛淑珍終於輕鬆了許多。

而這一年,趙本山大開闊步地成立了本山傳媒,是原來的省直藝術團,隨即又成立了本山藝術學院,也就是現在的遼大藝術學院,趙本山名下的 娛樂 產業近10年來都是文化企業全國30強, 正應了那句「過了山海關,就是趙本山」。

隨著家族企業的壯大,趙本山需要幫手,於是他勸說女兒趙玉芳離職,也加入了本山傳媒。

他覺得自己這輩子虧欠大女兒最多,小的時候跟著媽媽吃了太多苦。現在自己成功了,一定要讓女兒什麼都用最好的。

只是趙玉芳性格很低調,不喜歡拋頭露面,她更喜歡在幕後工作。

最不讓趙本山省心的還是小女兒,2005年趙本山帶著8歲的女兒登上了遼寧春晚,此後的4年,趙一涵只有春節期間回國,每次回國趙本山都會帶她上一次當地春晚,趙一涵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春晚公主」。

2014年開始,趙一涵回國,帶著「 社會 你球姐」的稱號浪跡於網路,這就是所謂的國外「貴族式教育」的成果。

趙本山希望她能和姐姐一樣安心在幕後工作,叛逆的趙一涵在直播中放下豪言,不靠自己的父親也能闖出一片天。

這讓她在網路上結識了另一位叛逆、狂妄的網紅,也就是天佑,一個網路時代的「畸形產物」,靠著嘩眾取寵、喊麥,這位網紅圈粉2000多萬。

對於女兒的戀情,趙本山很少過問,女兒喜歡的他盡量支持,於是趙本山還邀請天佑拍戲,結果遭到了天佑的拒絕。大鵬的新電影找天佑合作宣傳曲,想必也是為了給趙本山的面子。

目中無人的天佑甚至在網路上炮轟金星、楊冪,直言自己直播一年賺八千萬,你們奈我如何?

再加上天佑一件件的負面新聞被曝光,這位網路一哥正式被封殺,提到和天佑的戀情,趙本山女兒球球多次在直播中痛哭流涕。

而且早期的球球也很高調,因為揮金如土遭到了網友吐槽,球球還回懟網友: 我家就這個條件慣著我也是正常的,不像你,想慣著都不知道怎麼慣。

天佑的劣跡斑斑讓球球的直播生涯也被毀,自己的女兒,還是要自己來呵護,2018年趙本山勸說女兒回到了本山大本營。

洗心革面的球球也意識到了,只有父母是真的關心自己,後來球球還參演了多部本山傳媒的鄉村劇,包括去年開播的《劉老根4》,還給自己改名趙珈萱。

2021年6月份,球球接受了新男友的求婚,對方是一位海歸碩士,球球還表示:「爸爸很滿意自己的新對象。」

如今球球再直播,兩父女經常同框,球球不再是當年叛逆的性格。

除了趙本山的痛愛,球球還有一位好哥哥,他就是趙一楠,同樣是東北闊少,趙一楠一向低調、接地氣。從不穿名牌,與人交流一向彬彬有禮。

回國後趙一楠安心在本山傳媒上班,趙本山雖然是董事,但給兒子開的工資只有7500。

現在趙一楠還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因為身材有些肥胖,趙一楠希望結交有志之士一起減肥,於是成立了多家減肥機構。

六、春晚扛把子

每一年春晚,觀眾對趙本山的呼聲是最高的,虎年春晚又有千萬粉絲呼叫趙本山。他曾是春晚收視率的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趙本山回歸,他的小品還能引起年輕觀眾的共鳴嗎?

本文由瘋狂影視圈原創編輯

聲明: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作者

4. 看完張藝謀導演導的《歸來》,你有哪些感悟

愛情是相互的,只有你付出真心,你才能得到真心

這是一部以文革時期為背景的愛情故事。電影中陸焉識被當做反派分子,他逃出只為見妻兒一面,她冒險只為愛人送糧食與被褥。遙遠又短暫的一面,再次分別。從此她不鎖門,她怕她的焉識進不了家門,可焉識真的站在她面前,人在咫尺,卻無力觸碰。馮婉瑜記得一切,記得她的焉識5號回家,唯獨不記得焉識的模樣。我想,這不是因為二十年不見,而是因為在那個時代,她怕焉識再次偷偷回來看她,她只有不認識他,才不會再次被舉報,才不會讓他再次被抓走,才不會連累女兒。她不得不忘記他。

如果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那麼等待也許是最極致的思念。即使忘記他的樣子,忘記他的聲音,忘記他的名字怎麼寫,我知道他會回家,我等他回家。惟願所有青春的愛戀,最後都會變成暮年的相擁與陪伴,無論是以哪種方式。

5. 《渴望》中扮演王滬生的孫松現在怎樣了,大家有人知道嗎

反正最近幾年我是沒看到他的戲。

生活中的孫松老師可不像當年的王滬生,是一個體貼悉心,顧家的好男人,性格開朗,合作過的演員都特別喜歡其溫和,謙遜的性格。大家親切稱呼他為老頑童。因為在拍攝現場的孫松老師整天一副樂呵呵的樣子,沒有一點架子,還喜歡講笑話,逗大家解悶開心!大家還記得他嗎?

6. 尋書,女主角為福晉,其父親為米商。女主角多次離家出走,最後一次南下開了間米店。求書名。

你說的是 《娘子慢走》

7. 建國60周年的衣食變化

中國建國60周年資料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8. 祖國的變化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9. 金婚里的扮演者

金婚演員表:
佟志(張國立 飾)
重慶人,在家排名老小,獨子,性格開朗風趣幽默血氣方剛,但非常實際,缺少小資情調。
佟志的飾演者張國立介紹:
張國立,1955年1月17日生於天津,在陝西長大,國家一級演員、導演、製片人。中國鐵路文工團演員、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院長、北京國立常升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上影寰亞文化發展(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1987年,憑借話劇《朱麗小姐》獲得第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最佳男演員獎;1995年,參演電影《混在北京》榮獲第1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1996年,主演電視《康熙微服私訪》奪得中國電視金鷹節最佳男演員獎。2000年憑借電影《一聲嘆息》榮獲第24屆開羅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大獎。2013年參演電影《一九四二》獲得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2014年,登央視春節聯歡晚會,首度主持央視春晚節目。
張國立近期所演出的電視劇:
2015年《贖罪門》飾:馬德慶
2014年《半路父子》飾:羅建軍
2014年《愛情最美麗》飾:馬錦魁
2014年《原鄉》飾:洪根生
文麗(蔣雯麗 飾)
北京人,在家排名老三;漂亮活潑,酷愛蘇聯愛情小說,對愛情和婚姻充滿浪漫嚮往,小資情調嚴重,還嬌氣任性有潔癖不會過日子。
文麗的飾演者蔣雯麗介紹:
蔣雯麗,1969年6月20日生於安徽蚌埠,中國影視女演員。199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1999年,參演《牽手》奪得第19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女演員獎、 第1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女演員獎。2007年,憑借電影《立春》,奪得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第5屆中美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2008年,憑借《金婚》 獲得第1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女主角獎。2010年,憑借導演處女作電影《我們天上見》獲得第14屆釜山國際電影節「觀眾最喜愛影片獎」和第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獎。2011年參演《幸福來敲門》獲得第28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女演員獎。
蔣雯麗近期所演出的電視劇:
2015年《守婚如玉》飾:蘇然
2014年《愛情最美麗》飾:牛美麗
2013年《女人幫》飾:朱莉
2013年《娘要嫁人》飾:齊之芳
李天驕(沈傲君 飾)
佟志紅顏知己,愛著佟志。但最終,李天驕沒有破壞佟志和文麗的家庭,而對於佟志與李天驕是否有過糾葛,文麗始終也難以確認。
李天驕的飾演者沈傲君介紹:
沈傲君,本名趙燕,1976年9月29日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滿族,中國大陸女演員。1995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電視藝術系電視編輯專業,1997年因百事可樂廣告而出道。2001年主演電視劇《大唐情史》。2003年憑電視劇《神醫喜來樂》提名第2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女演員。2011年參演《西藏秘密》。憑借電影《胡巧英告狀》獲得2013年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之第10屆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女主角獎和2014年第14屆中國電視電影百合獎。演藝事業外,沈傲君還熱心參加《媽媽寶寶》《公益中國》等公益活動。
沈傲君近期所演出的電視劇:
2013年《穿越烽火線》飾:王維若
2013年《溫暖的日子》飾:秦珍
2013年《鄧小平》飾:鄧楠
2012年《女人要過好日子》飾:秦楚楚
庄玉心(林永健 飾)
佟志同事,平時吊兒啷當,喜歡逗個大姑娘小媳婦兒樂一樂,揪人家一把、拍人家一下的。其實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好男人。雖然年輕時有些拈花惹草的毛病,但他對庄嫂的愛是最真摯的。
庄玉心的飾演者林永健介紹:
林永健,1970年2月14日生於山東省青島市。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話劇團演員。1997年,參演首部電視作品《和平年代》。2004年,憑借《敵後特工隊》漢奸「劉魁勝」奪得第17屆全軍電視劇金星獎「優秀演員」獎。2006年,憑借《喜耕田的故事》奪得第24屆金鷹獎觀眾喜愛電視劇男演員獎。2012年主演電視劇《我叫王土地》,獲得26屆金鷹獎「觀眾喜愛的電視劇男演員獎 」。1999年至2010年,7次登上中央電視台春晚舞台表演小品,2005年在央視春節晚會小品《裝修》中,一人分飾包括「天津大姐」在內的三個角色。2013年,主演電視劇《聶榮臻》。
林永健近期所演出的電視劇:
2015年《中國式法庭》飾:王德忠
2015年《青春集結號》飾:
2013年《勇士之城》飾:魏九峰
2013年《愛的合同》飾:郭東升
高淑真(李菁菁 飾)
庄玉心老婆,是典型的農村婦女,個性耿直,別人對她好,她就敬誰,她要看不慣誰,那就真的會掐起來。而且很幼稚,就是小姑娘式的挑釁。
高淑真的飾演者李菁菁介紹:
李菁菁,中國影視女演員,生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大專。2006年參演《金婚》飾演「高淑貞」。2008年參演《養母生母》飾演「五妹」 。2009年參演《憨媳當家》飾演麻辣媳婦「張銀鳳」。2010年參演《刁蠻俏御醫》飾演「天心母」 。2011年參演《寶樂嬸的煩心事》飾演傳播正能量的「寶樂嬸」。2012年參演《推拿》飾演「崔雲」。2014年參演《爸爸是條龍》飾演「高彩雲」。2015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表演小品《社區民警於三快》,中央電視台元宵晚會演唱歌曲《恭喜呀恭喜》。
李菁菁近期所演出的電視劇:
2015年《歡天喜地對親家》飾:賈芳
2015年《插翅難飛之變臉》飾:公安局長
2014年《爸爸是條龍》飾:高彩雲
2013年《濟公傳之活佛登基》飾:長公主
佟燕妮(苗乙乙 飾)
佟志和文麗的大女兒,原本是個成熟懂事的女孩兒,長大後倒沒少讓父母為她操心。可惜當年沒考上大學,燕妮只能去了佟志的工廠工作。從那時起,她看中了並不出色的要去當兵的劉強,甚至不顧父母的反對和他結婚,並且有了一個女兒改改。好景不長,他們的婚姻終未走到盡頭便分離。
佟燕妮的飾演者苗乙乙介紹:
苗乙乙,1975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中國大陸影視演員。1993年,出演都市言情劇《淚灑台北》。1995年,主演古裝歷史劇《武則天》。1997年,主演中泰合拍作品《龍珠》。2000年,拍攝古裝劇《宰相小甘羅》。2001年,拍攝央視版《笑傲江湖》。2004年,拍攝了《關中匪事》姐妹篇《關中秘事》。2006年,主演家庭情感戲《金婚》。2008年,主演女性苦情戲《牌坊下的女人》。2009年,拍攝陳應岐執導的都市倫理劇《血脈》。
苗乙乙近期所演出的電視劇:
2012年《無法放棄》飾:
2010年《蘇三傳奇》飾:
2009年《血脈》飾:陶莉
2008年《牌坊下的女人》飾:徐鳳琴
佟南方(彭心宜 飾)
佟志和文麗次女,丈夫蘇鉻,領養一女毛毛。
佟南方的飾演者彭心宜介紹:
彭心宜,1982年12月18日出生於江西,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中國內地影視演員。2002年,出演首部作品《海灘》。2004年,主演了反映中國載客量最大、最頻繁、最廣泛的「巴士」題材的《巴士警探》。2006年,參與《金婚》的拍攝。2010年,拍攝醫療題材劇《無影燈下》。2011年,主演的戰爭軍旅劇《光榮大地》。
彭心宜近期所演出的電視劇:
2011年《光榮大地》飾:司徒雪兒
2010年《無影燈下》飾:陳羽靜
2009年《咱爸咱媽六十年》飾:金曉明
2006年《一鎖五十年》飾:夏羽
佟多多(於明加 飾)
佟志和文麗三女兒,出生的時候,因為家裡條件緊張,文麗本來是不想要了,覺得多餘,所以名字叫多多。本想過繼給大姐文秀,後來因為佟志去報戶口的時候,謊報了多多的年齡騙取國家的城鎮戶口專用糧票,文麗為了糧票留下了多多,後嫁給庄玉心的兒子狗子。
佟多多的飾演者於明加介紹:
於明加,1982年10月16日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影視演員。2000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畢業後一舉考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2007年在《金婚》飾演小女兒「佟多多」。2011年因在《手機》中飾演「伍月」被觀眾所熟知。2011年出演由蘇民和唐燁聯合執導的話劇《蔡文姬》,飾演蔡文姬。2012年出演高希希古裝劇《楚漢傳奇》,飾演劉邦的女人「曹氏」。2013年出演《門第》,飾演羅小貝。2013年18日獲得「2013國劇盛典年度人物」。2014年於明加主演的電視劇《虎刺紅》在全國四大衛視播出。2014年,於明加與林永健共同主演都市輕喜劇《有點二的桃花運》,飾演了一個大齡剩女。
於明加近期所演出的電視劇:
2015年《老婆大人是80後》飾:白素仙
2014年《信者無敵》飾:
2014年《極品大作戰-我的同事是極品》飾:求求
2010年《手機》飾:伍月
佟思博(王雷 飾)
佟志和文麗唯一的一個兒子,本是他們全部的希望,父母對他甚是疼愛,尤其母親文麗甚至到了溺愛的地步,正是這一方的溺愛才造成大寶一開始的不爭氣、不明理的性格,叛逆之心遠遠大於三個姐姐。從小的時候參與搶劫。到後來為把劣質水泥賣出去牟利,向購買水泥公司的經辦人塞錢……大寶處處需要父母操心,多次令父母失望、悲憤。最終大寶浴火重生,在悔過之時也能見到其尊母孝父的一面,他重整了人生道德觀變成家居好男孩。遺憾的是,那時大寶卻又遭遇車禍身亡。
佟思博的飾演者王雷介紹:
王雷,1982年12月29日出生於遼寧大連,中國內地男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2000級表演系本科。2007年出演《金婚》;2008年出演電視劇《春草》、《風華正茂》、《戰旗》而被觀眾熟知。2009年參演電視劇《我是老闆》。2011年熱播的抗日傳奇大戲《永不磨滅的番號》中塑造陳峰這一形象被大家關注;在《金太狼的幸福生活》中飾演的專情好男人「金亮」。2014年接連主演拍攝《談判冤家》《平凡的世界》《酸甜苦辣小夫妻》《鐵在燒》等電視劇。2015,王雷主演的《平凡的世界》成功塑造了「孫少安」一角。同年,拍攝《怒火英雄》飾演袁帥。
王雷近期所演出的電視劇:
2015年《因為愛》飾:陳遠
2015年《怒火英雄》飾:袁帥
2015年《酸甜苦辣小夫妻》飾:王凱旋
2015年《鐵在燒》飾:葛十三

10. 許靈均和秀芝是什麼電影

許靈均和秀芝是《牧馬人》電影。

《牧馬人》是謝晉導演的,由朱時茂、叢珊、劉瓊、牛犇等主演,主要講述了敕勒川的小學教師許靈均前往北京與失散多年的美國富翁父親相見,通過兩人相處七天穿插回憶,重現了男主角許靈均顛簸坎坷的一生,他最終拒絕去美國繼承父業,而是選擇留在祖國大地,與黨和人民一起,共創祖國美好未來的故事。

人物介紹

許靈均(朱時茂飾)從小就成了棄兒,父母因為情感不合,父親許景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家,母親和他相依為命,不幸母親患病,不久去世。剩下他孤苦伶仃地一個人生活。

可是禍不單行,本來就無依無靠的他,卻被判為右派分子,父親許景由解放前夕逃往美國,讓他獨自一個人承擔所有。

四川來的逃荒者秀芝到他們隊時,郭扁子想著給許靈均找一媳婦,便帶秀芝到許靈均家,並且代辦了結婚證。

當秀芝和許靈均打算喊大家到家裡坐坐,哪怕喝一口白開水,也要招待村民時,村民自願籌錢,每人五毛,湊了二十三塊五毛錢,並送了米和面的糧票,讓許靈均拿著為家裡置辦點東西。

閱讀全文

與糧票電影女主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廊坊看電影怎麼從網上買票 瀏覽:750
美國電影唯一 瀏覽:617
動作排行榜電影 瀏覽:515
新的奧特曼大電影 瀏覽:349
大拇指電影院 瀏覽:688
同學聚會哪個恐怖電影 瀏覽:189
美國黑幫5大家族的電影 瀏覽:23
8060yy電影網 瀏覽:427
日本xz電影 瀏覽:36
電影電視劇投資平台 瀏覽:977
電影里狗狗名字大全集 瀏覽:367
天才少年電影國外 瀏覽:489
日本恐怖電影一個男孩子在一做島 瀏覽:46
陰陽師電影2018導演 瀏覽:463
韓國電影r級2018天狼影院 瀏覽:302
布拉德彼得愛情電影 瀏覽:515
大家都不看手機的國外電影 瀏覽:992
天下無雙電影插曲歌曲 瀏覽:883
印度大力男孩電影 瀏覽:264
如何販賣電影 瀏覽: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