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邵氏(集團)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都有那些
類型太多了,不知道你考慮哪類型啊
以下電影基本都是邵氏武俠作品
值得收藏的邵氏電影 《江山美人》《何日君再來》《紅菱淚》《 愛情的代價》《哪吒》《少林寺》《鐵扇公主》《傾城之戀》等等
B.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有沒有和內地合拍過電影
好像沒有 當初邵氏有點偏向大不列顛 還被封了爵位 不和內地來往的 後來確定要回歸後邵氏已經倒閉了
C. 介紹一下邵氏集團
邵氏電影公司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同年在九龍清水灣買地籌建邵氏影城。現時的主要附屬機構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1958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予潘迪生旗下新成立的「德寶電影公司」,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現在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最後,邵氏於2000年宣布將該批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的價錢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娛樂」,該公司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位復修。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6年初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D. 邵氏集團的主要成就
1958年,邵氏電影公司成立,主要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同期不斷收縮電影業務並於1987年5月停止生產電影,主要精力投入到電視劇的製作上。2000年,邵氏宣布將所擁有的一千多部的電影永久版權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2003年,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於將軍澳工業村建設香港電影城,並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邵氏兄弟的父親邵玉軒在20世紀初活躍於上海工商界,主要經營顏料生意。但邵家的眾多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邵氏兄弟大哥仁傑、二哥仁櫪、三哥仁枚,邵逸夫為最小,原名叫仁楞,由於做電影生意要出名,均另起外號,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叫逸夫。
1924年,邵醉翁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任製片兼導演,邵囤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
1925年,拍攝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1931年拍攝的《歌場春色》,是中國最早的兩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之一。
1926年,邵逸夫與邵仁枚南下新加坡開拓南洋電影市場。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
1937年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入侵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艱難度日,後來更是難以為繼,被迫關門停業。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邵仁枚先生、邵逸夫先生在香港成立。從此,邵氏電影每年發行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一直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
進入六十年代後,邵氏公司,曾拍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邵氏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李翰祥、鄒玉懷、張徹等,其中《江山美人》、《貂蟬》、《傾國傾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大醉俠》、《獨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譽海外,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
邵氏家族對中國電影事業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中國電影的每一步變遷都有邵氏家人獻出的心血。 邵逸夫掌控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之後,邵氏電影才得到蓬勃的發展。在50年代香港電影百花齊放的時代,邵氏電影並不十分搶眼,在邵氏公司羽翼豐滿之後,眾多豪華製作的面世,讓「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語深入人心,邵氏電影即代表了一部影片的品質。
邵氏雄霸香港影壇二十餘載,對香港電影產生了極其深邃的影響。在邵氏之前,香港電影以講求藝術內涵的文藝片在市場上佔有主導地位,《孤島天堂》、《清宮秘史》、《流亡之歌》都是香港早期的文藝經典。在邵氏公司一統江湖之後,香港影壇逐漸由文藝主打轉變為商業片成主流的局面。
邵逸夫認為,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夠賣座,必須懂得迎合觀眾的口味,他雖然給予手下導演們很大的發揮空間,但是這些導演也必須遵循一定的市場規律,要拍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影片,而不是一味地孤芳自賞。在香港影壇曾經或是仍然在延續地類型片種中,比如黃梅調電影、武俠片、時裝動作片、鬼片、風月片、清宮片、甚至包括賀歲片,邵氏公司把每一種類型電影都拍到了極至,並且一直向好萊塢學習,懂得運用高投資和大明星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可以說,華語電影早期的商業運作模式,在邵氏公司這里得到了成熟和進一步發展。
邵氏的經營理念雖然沒有被香港影壇全面承襲,但是對商業片從製作到營銷的一整套理念,深刻影響著整個80年代的香港電影人。邵氏公司在1987年宣布停產之後,原來邵氏的工作人員紛紛另謀高就,這是一大批中堅的電影力量,其中包括鄒文懷、吳宇森、王晶、劉偉強、程小東、許鞍華等等,他們都是先後從邵氏走出來的電影精英,他們在邵氏所學到的電影經驗,使他們在日後的職業生涯中受益無窮。邵逸夫40年的苦心經營,把邵氏建立成一個龐大的電影王國,也讓香港影壇成為亞洲商業電影之都。 盡管邵氏電影於80年代停止製作影片,其電影城也轉到電視台下用作拍攝電視劇集之用,邵氏漸漸在華人的電影圈中隱去了昔日的鋒芒,但無論如何,沒有人懷疑邵氏電影是華人影壇的一塊瑰寶。
1999年,馬來西亞的財團購買了邵氏760多套電影的版權,隨後在藉助邵氏資源豐富的片庫在香港設立了天映娛樂公司。天映娛樂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恢復邵氏電影昔日的光彩,先是花巨資通過數碼技術修復了電影的舊底片。對天映娛樂來說,他們在成立之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復這些褪色的底片。天映娛樂用了最先進的數碼器材和技術來修復這些邵氏老片,具體的工作包括色彩調校、清除污跡、修補破損和刮痕等等。接著是把這些修復過的作品推向市場,經修復過的影片將可能重現大銀幕,讓人們再次看到邵氏的光輝歲月;邵氏與中國星合資近10億港元將軍澳影城的竣工,也會促使邵氏會重新簽藝員投拍新片。 李翰祥
黃梅派電影
在邵氏電影中,中國古裝片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李翰祥則是拍攝古裝風月片的高手。李翰祥在邵氏的創業階段進入公司,當時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擔任主演拍攝出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隨即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這一成功,讓邵氏的老闆堅定了對李翰祥的信心,在公司的鼓勵下,李翰祥隨後拍出了《江山美人》,此片在第六屆亞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獎,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出品的影片中的一大支。60年代中之前,黃梅派都是邵氏電影的主流,李翰祥更是當時邵氏的皇牌導演。
張徹 胡金銓
新派武俠電影
與李翰祥的風格不同,胡金銓和張徹則以拍攝武俠片聞名,他們的風格為新派武俠電影,確定這一派的開山之作是胡金銓1966年所拍的《大醉俠》,次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百萬導演」的名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在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贏得了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一個陪襯的作用,張徹則不同,在他的影片中,男主角大多是性格剛烈的俠客,他們個性獨立,有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事的標准,他們最看重的是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卻往往退居二線,成為影片主線的一個陪襯。
胡金銓與張徹同屬於一個時期的導演,同樣是新派武俠片的開山鼻祖級別的人物,不過,他和張徹還是有些不同,胡金銓更強調動作在畫面上的美感,塑造的人物性格大多比較含蓄,而張徹則追求殘酷美和動作的利索和真實,塑造的人物也較為強硬。
楚原:最古龍的武俠片導演
超現實詭異武俠片
同樣是武俠影片,楚原的風格又獨樹一幟,屬於超現實主義,這和他拍攝的影片多以古龍的小說為藍本有關,《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都是這類超現實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大多風流倜儻、放盪不羈、他們浪跡天涯,時不時還會出現一些不大合乎情理的情節,這也正是古龍小說的特點。經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現的演員是狄龍,當年,人們習慣地把楚原、古龍和狄龍三人稱為鐵三角。
(以上資料來自 ) 男當家
王羽
原名王正權,江蘇無錫人,1944年出生,1963年,王羽考入邵氏公司。1967年王羽在《獨臂刀》中以精湛的武藝,塑造出俠者的經典形象,連帶更創下香港電影票房的新紀錄,突破百萬元的大關,邵氏也從此在香港武俠電影市場中執其牛耳。除了外形出眾,王羽同時生性刻苦耐勞,反應敏銳,使得他成為六十年代香港首席武俠小生,主演過的電影計有《鴛鴦劍俠》、《邊城三俠》、《神刀》、《金燕子》等。
羅烈
原名王立達,廣東人,6月29日在印尼出生。十多歲到香港,1962年投考武術訓練班,同年簽約邵氏,主要演出武俠片。 1969年,憑借張徹執導的《鐵手無情》成名,其後在《天下第一拳》中更首當主角。影片轟動美洲和歐洲,盛況不在李小龍電影之下。羅烈在邵氏十多年,所拍的電影有七十多部,其中《金燕子》、《毒龍潭》、《大盜歌王》等都是經典名作。八十年代初期,羅烈離開邵氏,隻身走到台灣闖天下。1988年他回港發展,並且簽約成為亞洲電視藝員。於2002年11月2日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狄龍
原名譚富榮,1946年出生,廣東新會人。狄龍於1968年考入邵氏公司的南國演員訓練班,翌年張徹《死角》一片徵選主角,他從十個試鏡新人中脫穎而出,在劇中扮演一位反叛意識很強的青年張純。狄龍與張徹導演合作無間,在張徹導演的影片《保鏢》、《報仇》、《十三太保》等出任主角,扮演的大俠不僅神肖形似,武打招式也豐富多采。
女頭牌
文:林黛
出生於1934年,廣西人,15歲的時候到香港定居,16歲開始進入演藝圈。她在邵氏期間拍攝的《貂蟬》《千嬌百媚》《不了情》都為她帶來的影後的殊榮(她另外一次當影後是因為在電懋拍的《金蓮花》)。1964年,她為情自殺身亡,留下《藍與黑》和《寶蓮燈》兩部未完的作品。她的古裝扮相特別嫵媚,是邵氏風月片盛行時期的頭牌女星。
武:鄭佩佩
與林黛不同的是,鄭佩佩是邵氏的武俠女星,她在邵氏一共拍了23部電影。她剛剛出道的時候,接拍了胡金銓導演的《大醉俠》,由此而以「俠女」之稱聞名。1970年,她息影和丈夫一起到美國生活。當李安拍攝《卧虎藏龍》的時候,身手依舊了得的鄭佩佩就成了其中的「碧眼狐狸」。
(以上資料來自 ) 吳思遠
吳思遠素有「香港影壇教父」的稱號,1944年出生於上海,1966年加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學習,畢業後留在邵氏公司工作,曾任場記、副導演。在離開邵氏之後,繼續導演《羅馬大綁票》、《香港小教父》等功夫片。吳思遠除了自己做導演,還發揮自己的社會威望,為整個香港電影的工作大環境而奔走。
吳宇森
1946年出生於廣東省,4歲時遷往香港居住。他25歲起在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以助理導演的身份開始拍片,師從張徹,後來陸續加入了嘉禾和新藝城公司。《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喋血街頭》、《英雄本色Ⅱ》、《辣手神探》等影片都是他的代表作。向好萊塢進軍之後,執導了《終極標靶》、《斷箭》、《變臉》、《風語者》,把東方的動作片風格帶到好萊塢。
E. 邵氏公司拍過哪些電影
14乾隆下江南(李翰祥作品) 13傾國傾城(李翰翔作品) 12乾隆君臣鬥智(李翰祥作品) 11乾隆下揚州(李翰翔作品) 10乾隆皇與三姑娘(李翰祥作品) 09妲己(岳楓作品) 08武則天(李翰祥作品) 07潘金蓮(周詩祿作品) 06武松(李翰祥作品) 05王昭君(李翰祥作品) 04楊貴妃(李翰祥作品) 03瀛台泣血(李翰祥作品) 02垂簾聽政(李翰祥作品) 01火燒圓明園(李翰祥作品) 恐怖驚悚片系列 15鬼畫符(劉家榮作品) 14魔(桂治洪作品) 13降頭(何夢華作品) 12師兄撞鬼(劉仕裕作品) 11邪斗邪(桂治洪作品) 10邪(桂治洪作品) 09邪完再邪(桂治洪作品) 08鬼眼(桂治洪作品) 07香港奇案(程剛,何夢華,華山作品) 06油鬼子(何夢華作品) 05茅山僵屍拳(劉家良作品) 04香港奇案4~5(桂治洪作品) 03香港奇案2~3(桂治洪、華山作品) 02人皮燈籠(孫仲作品) 01連體(麥靈芝作品) 神話科幻片系列 14盤絲洞(何夢華作品) 13西遊記(何夢華作品) 12日劫(楚原作品) 11紅孩兒(張徹作品) 10星際鈍胎(章國明作品) 09觀世音(申相玉、林元植作品) 08濟公(程小東,杜琪峰作品) 07妖魂(楚原作品) 06神通術與小霸王(張徹作品) 05哪吒(張徹作品) 04第三類打鬥(張徹作品) 03鐵扇公主(何夢華作品) 02蛇王子(羅臻作品) 01猩猩王(何夢華作品) 艷情風月片系列 29窺情(陳安琪作品) 28愛奴(楚原作品) 27愛奴新傳(楚原作品) 26風月奇譚(李翰祥作品) 25男與女(蔡繼光作品) 24丑聞(李翰祥作品) 23怨婦、狂娃、瘋殺手(呂奇作品) 22唐朝豪放女(方令正作品) 21應召名冊(程剛作品) 20女人面面觀(呂奇作品) 19丹麥嬌娃(呂奇作品) 18面具(張曾澤作品) 17徐老虎與白寡婦(李翰祥作品) 16李小龍與我(羅馬作品) 15港澳傳奇(李翰祥作品) 14欲焰狂流(羅臻作品) 13桃色經紀(孫仲作品) 12紅樓春夢(邵氏全體導演) 11紅粉煞星(孫仲作品) 10捉姦趣事(李翰祥作品) 09風流韻事(李翰祥作品) 08三十年細說從頭(李翰祥作品) 07追女36房(呂奇作品) 06少女潘金蓮(李翰祥作品) 05毒女(何夢華作品) 04女集中營(桂治洪作品) 03聲色犬馬(李翰祥作品) 02金瓶雙艷(李翰祥作品) 01騙財騙色(李翰祥作品) 提問人的追問 2009-08-04 21:30 這太少吧 我今天看武俠電影人物誌 何夢華的這里就不全 比如血滴子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8-04 21:38 133通天小子紅槍客(孫仲作品) 132鐵旗門(張徹作品) 131奪棍(袁浩泉作品) 130冰天俠女(羅維作品) 129雜技亡命隊(張徹作品) 128倚天屠龍記大結局(楚原作品) 127倚天屠龍記(楚原作品) 126文素臣(薛群作品) 125影子神鞭(羅維作品) 124武林聖火令(魯俊谷作品) 123五虎屠龍(羅維作品) 122來如風(鄭昌和作品) 121黑蜥蜴(楚原作品) 120洪拳小子(張徹作品) 119唐山五虎(羅馬作品) 118圓月彎刀(楚原作品) 117如來神掌(黃泰來作品) 116洪拳大師(唐佳作品) 115玉羅剎(何夢華作品) 114火並(楚原作品) 113請帖(孫仲作品) 112群英會(張徹,岳楓,程剛作品) 111俠客行(張徹作品) 110天龍八部(鮑學禮作品) 109連城訣(牟敦芾作品) 108魔殿屠龍(楚原作品) 107無翼蝙蝠(楚原作品) 106七俠五義(徐增宏作品) 105豪俠傳(程剛作品) 104虎膽(羅維作品) 103盜兵符(申江作品) 102御貓三戲錦毛鼠(劉家良作品) 101洪文定三破白蓮教(羅烈作品) 100廣東十虎與後五虎(張徹作品) 99飛刀手(張徹作品) 98插翅難飛(楚原作品) 97三闖少林(唐佳作品) 96碧血劍(張徹作品) 95方世玉與洪熙官(張徹作品) 94大殺四方(張徹作品) 93俠士行(何夢華作品) 92獨臂刀王(張徹作品) 91飛狐外傳(張徹作品) 90新飛狐外傳(劉仕裕作品) 89洪拳與詠春(張徹作品) 88神打(劉家良作品) 87方世玉與胡惠乾(張徹作品) 86蕭十一郎(楚原作品) 85十二金牌(程剛作品) 84弟子也瘋狂(劉家榮作品) 83背叛師門(魯俊谷作品) 82清宮大刺殺(程剛、華山作品) 81殘缺(張徹作品) 80鍾馗娘子(何夢華作品) 79爛頭何(劉家良作品) 78少林與武當(張徹作品) 77血滴子(何夢華作品) 76冷血十三鷹(孫仲作品) 75刺馬(張徹作品) 74風流斷劍小小刀(孫仲作品) 73情俠追風劍(何夢華作品) 72盪寇志(張徹作品) 71玉面俠(嚴俊作品) 70六指琴魔(龍逸升作品) 69出籠馬騮(羅馬作品) 68馬哥波羅(張徹作品) 67鐵羅漢(嚴俊作品) 66英雄無淚(楚原作品) 65鷹王(張徹作品) 64邊城三俠(張徹作品) 63鹿鼎記(華山作品) 62教頭(孫仲作品) 61楚留香(楚原作品) 60蝙蝠傳奇(楚原作品) 59新獨臂刀(張徹作品) 58五毒天羅(楚原作品) 57五郎八卦棍(劉家良作品) 56神刀(程剛作品) 55游俠情(龍逸升作品) 54鐵手無情(張徹作品) 53獨臂刀(張徹作品) 52大刺客(張徹作品) 51金燕子(張徹作品) 50天下第一拳(鄭昌和作品) 49陸阿采與黃飛鴻(劉家良作品) 48洪熙官(劉家良作品) 47少林三十六房(劉家良作品) 46十八般武藝(劉家良作品) 45霹靂十傑(劉家良作品) 44螳螂(劉家良作品) 43斷魂谷(羅維作品) 42陸小鳳之決戰前後(楚原作品) 41十字鎖喉手(何夢華作品) 40十二金錢鏢(徐增宏作品) 39南少林與北少林(張徹作品) 38陸小鳳傳奇之綉花大盜(楚原作品) 37決殺令(孫仲作品) 36十四女英豪(程剛作品) 35金毛獅王(何夢華作品) 34赤腳小子(杜琪峰作品) 33楊過與小龍女(華山作品) 32大醉俠(胡金銓作品) 31魔劍俠情(楚原作品) 30紅粉動江湖(魯俊谷作品) 29書劍恩仇錄(楚原作品) 28雙俠(張徹作品) 27鷹王(張徹作品) 26殺絕(華山作品) 25大俠沈勝衣(楚原作品) 24游俠兒(張徹作品) 23電影香江之刀光劍影 22電影香江之功夫世家 21流星蝴蝶劍(楚原作品) 20水滸傳(張徹作品) 19少林寺(張徹作品) 18保鏢(張徹作品) 17十三太保(張徹作品) 16大旗英雄傳(張鵬翼作品) 15幫規(徐小明作品) 14小毒龍(岳楓作品) 13蕭十一郎(徐增宏作品) 12南北少林(劉家良作品) 11天下第一劍(潘壘作品) 10埋伏(何夢華作品) 09大刀王五(張徹作品) 08清宮啟示錄(魯俊谷作品) 07天蠶變(魯俊谷作品) 06天蠶變之布衣神相(魯俊谷作品) 05少林五祖(張徹作品) 04白玉老虎(楚原作品) 03三少爺的劍(楚原作品) 02浣花洗劍(楚原作品) 01天涯明月刀(楚原作品)
麻煩採納,謝謝!
F. 邵氏影城的介紹
邵氏影城前稱香港影城,共有兩處,一處在新界將軍澳工業園,一處在清水灣大埔仔,均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中國星電影公司及邵氏置業控股有限公司合作發展。位於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961年12月6日正式啟用;位於將軍澳的邵氏影城面積佔地為523,000平方呎,總樓面面積為1,100,000平方呎,由行政大樓、電影院、後期製作中心、展覽廳及五間錄影廠組成。1998年8月12日,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和地政總署宣布,將軍澳市中心地段第67號電影製片廠土地(即後來邵氏影城所在地)由邵氏兄弟 (香港) 有限公司為首的香港影城有限公司以7,800萬元港投得。影城建於2006年7月(當時只開始局部運作),其餘的作內部裝修;至2008年9月全面投入運作。
G. 嘉禾、英皇、邵氏這三家影視公司還存在嗎
嘉禾被收購,英皇一直存在,邵氏出品電影電視更多影響更高。三家都是香港的。
嘉禾電影公司已經被收購,邵氏早在8年代就轉行做電視行業了,就是現在的香港無線電視台。
英皇一直都存在,集合公司的創始人是從邵氏電影公司走出去的,拒絕說是因為和邵逸夫理念不和,那時邵逸夫想轉投電視行業,所以嘉禾創始人鄒文懷就出走自己創辦了嘉禾。
因為連續簽約了李小龍,成龍等明星,出品大量優質電 影,盛極一時,邵氏出品了電影1000多部,嘉禾數量上是趕不上的,要說誰影響更高還真不好說,建議你去看看紀錄片《有一種電影叫香港》。
(7)邵氏有哪些大陸電影公司合作擴展閱讀
邵氏電影公司收購嘉禾的經過介紹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
最後,邵氏於2000年宣布將該批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的價錢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娛樂」,該公司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位復修。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6年初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H. 邵氏電影公司現在還有嗎還有邵氏的片子嗎現在香港出名的電影公司有哪些
還是有的,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並將之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進入50年代後期,由於電懋的成立,香港電影業競爭越發激烈,「邵氏父子」的小成本製作策略已無力招架新挑戰。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縮電影製作的業務,轉而大量收購戲院及從事地產業。 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那年他已年屆五十,因不滿二哥作為,想接掌製片業務,以穩定片源,兄弟倆最終決定在業務上分道揚鑣。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標識與兄長的「邵氏父子」的不同。自此,「邵氏父子」只經營戲院及影片發行,「邵氏兄弟」則主管製片業務。
2000年以後沒有出電影了。以上出自網路。
有名的公司 寰亞電影 英皇電影 中國星電影 寰宇電影 美亞電影和天下電影 銀河映像
澤東電影 嘉禾電影 東方電影
希望對你有幫助。代表作可以直接網路這些公司名會有的
I. TVB和邵氏合作的電影有哪些啊
在2010年之前tvb沒有和邵氏合作過電影,TVB和邵氏合作拍了《七十二家租客)和《我愛香港開心萬歲》和《2012我愛HK喜上加囍》,這三部是賀歲片,還有《Laughing Gor之變節》、《翡翠明珠》、《抱抱俏佳人》、《Laughing Gor之潛罪犯》、《勁抽福祿壽》,計劃拍攝的還有 《天機變 》、《覓食男女》、《江湖義》、《一屋寶貝》、《把妹達人》、《匆匆歲月》、《奇門學堂》、《神獸刑警》、《怒火雙雄》、《2013我愛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