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香港60一70年代男演員有哪些
香港60一70年代男演員有鄧光榮、曾志偉、李修賢、萬梓良、周潤發等。
一、鄧光榮
周潤發(Chow Yun Fat),1955年5月18日出生於香港南丫島,籍貫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中國香港影視男演員、攝影家,國家一級演員。1976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投胎人》。1980年在民國劇《上海灘》中飾演許文強。
㈡ 扮演韋小寶的演員都有哪些
84港版韋小寶——梁朝偉
縱觀所有版本的韋小寶,愚記君覺得最帥的還是梁朝偉莫屬,無論是放到現在還是過去,梁朝偉的顏值絕對是所有韋小寶扮演者中數一數二的。
而影帝的演技自然也是不在話下的,因此梁朝偉版本的韋小寶可以說是最經典的韋小寶,不過可惜的是1984年的作品,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不然真想和大家專門分享一下樑朝偉先生的精湛演技。
注意事項
《鹿鼎記》由浙江華策影視和海寧長宏影視共同出品的武俠電視劇,改編自金庸2005年版同名小說,賴水清擔任總導演,該劇以清代康熙年間的社會歷史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出身於社會最底層的少年韋小寶的傳奇經歷的故事。
㈢ 香港武打男演員有哪些
香港武打男演員有:
1、洪金寶:
錢小豪,本名錢嘉華,1963年1月26日出生於香港,影視演員。1977年,14歲的錢小豪獲得第一屆功夫擂台比賽銅牌獎。1979年,加入邵氏訓練班。同年,被導演張徹選中參演第一部電影《少林與武當》,飾演魏興洪。1980年,在電影《廣東十虎與後五虎》中初露頭角。
㈣ 香港武打演員有幾個小龍名
兩個,梁小龍和呂小龍。
1、梁小龍
梁小龍,1948年4月28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中山市,中國武術家、演員。
梁小龍成長於香港一個貧寒的家庭,15歲時進入武行,並開始做替身演員。
20世紀70年代就在香港演藝圈和李小龍、成龍、狄龍並稱為香港演藝圈「四小龍」。
因出演《大俠霍元甲》《陳真》紅遍大江南北。
2015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戰狼》,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
代表作品有戰狼、戰狼Ⅱ、空降利刃、熱血尖兵、卧底等。
㈤ 電影圈10大已故的武打明星,你最懷念哪一個
傅聲,1954年出生於香港,他外型英俊、身手矯健,是邵氏力捧的武打小生, 並且擅長出演功夫喜劇,搞笑本領一流,張徹的眾多徒弟中,他的表演最具靈性。1983年因車禍逝世,享年29歲。代表作《方世玉與洪熙官》、《射鵰英雄傳續集》、《射鵰英雄傳第三集》等。
羅烈,1938年出生於印度尼西亞,動作片演員。原名王立達。1962年成為邵氏公司演員。他的膚色黝黑,被張徹看中是忠厚角色人選。2002年11月2日,羅烈因心臟病突發在送往深圳醫院搶救途中逝世,享年64歲。代表作《天下第一拳》、《中華英雄》、《英雄之廣東十虎》等。
王群,1960年出生於北京,中國第一代功夫明星,李連傑大師兄。9歲進北京什剎海體校,學武術,並任隊長,練就一身好武藝。十八般兵器,常練常新,南拳北腿,技藝超群。 其演藝的電視劇《太極宗師》也廣受好評。2008年1月,因突發心肌梗塞於在北京逝世,年僅48歲。
石堅,1913年出生,原名石榮璋,香港著名電影演員,是粵語電影中的老牌奸角,綽號「奸人堅」。早年經常在關德興所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里擔任反派角色。在1983年《射鵰英雄傳》中飾演孿生兄弟裘千仞和裘千丈。2009年因腎衰竭導致心臟停頓與世長辭,享年96歲。代表作是與李小龍合作的《龍爭虎鬥》。
李國豪,1965年生於美國,功夫影星李小龍唯一的兒子, 8歲前居住香港,後移居美國洛杉磯。 1993年4月1日晚正拍攝電影《烏鴉》中的一場槍戰戲,道具槍竟意外射出真子彈,李國豪腹部中彈失血過多身亡,終年28歲。
惠天賜,1957年生於山東,滿洲正黃旗人。在家中排行老四,女演員惠英紅之兄。幼時在春秋戲劇學校學戲,拜粉菊花為師,同門師兄弟中,在演藝圈內比較出名的有林正英、董瑋、楊盼盼等人。2012年,惠天賜於北京家中猝死數日後才被發現,享年55歲。代表作《射鵰英雄傳》《陸小鳳之鳳舞九天》《刀》等。
於承惠,1939年出生於山東,國家一級演員、武術家、編劇、武術指導 。1963年,參加華東地區武術比賽,以一套「醉劍」獲得冠軍。1982年,在張鑫炎導演的電影《少林寺》中飾演反派「王仁則」而進入影視界。2015年7月4日,與世長辭,享年76歲。代表作《黃河大俠》《少林寺》《東歸英雄傳》《笑傲江湖》《李小龍傳奇》等。
劉家良,1934年出生於廣東,中國香港導演,武術指導。南派功夫洪家拳的嫡系傳人。父親劉湛是黃飛鴻入室弟子林世榮的親傳弟子,9歲的劉家良開始隨父習正宗洪拳,並鑽研不同門派功夫,練就了深厚的武學根底。 2013年,劉家良在香港因病逝世,享年79歲。代表作《獨臂刀》《醉拳Ⅱ》《七劍》等。
林正英,1952年出生,原名林根寶,出生於香港,中國香港男藝人。1963年拜粉菊花及於占元為師,並與七小福的成員成龍及洪金寶等人一同受訓。1997年,林正英因肝癌晚期,在香港與世長辭,終年45歲。代表作《敗家仔》《僵屍先生》《一眉道人》《僵屍道長》等。
李小龍,1940年出生於美國,原名李振藩,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UFC開創者、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演員。1973年於香港猝死,享年33歲。代表作《龍爭虎鬥》《精武門》《猛龍過江》等。
㈥ 邵氏電影《七十二家租客》演員表 我知道有阿佘.林峰.黃宗澤
藝人: 謝天華 、 黃宗澤 、 林峯 、 王祖藍 、
錢嘉樂 、 袁詠儀 、 鄧麗欣 、 鍾嘉欣 、
佘詩曼 、 陳法拉 、 森美 、 馬德鍾 、
黃智賢 、 郭政鴻 、 梁烈唯 、 盧大偉 、
曹永廉 、 鄭欣宜 、 官恩娜 、 廖碧兒 、
苑瓊丹 、 葉翠翠 、 滕麗明 、 梁嘉琪 、
祝文君 、 徐萌 、 陳爽 、 朱倩兒 、
翁佳妮 、 關婉珊 、 王淑玲 、 陳蕊蕊 、
劉俐 、 曾志偉 、 葉念琛 、 黃家禧 、
樂易玲 、 林炳坤 、 吳家樂 。一共174個,不過只能查到這么多
㈦ 邵氏兄弟有哪些藝人
包括梁朝偉、周潤發、周星馳、趙雅芝、袁詠儀、胡杏兒等明星。邵氏全產業鏈發展的動作之一是靠TVB建立造星工廠,全面培訓新人,壟斷明星資源,1971年開辦藝員訓練班。
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電影事業家 代表作:《獨臂刀》、《大醉俠》、《梁山伯與祝英台》。
邵氏幾乎是中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家族,自邵醉翁1925年在上海創立天一影片公司,到今天已有整整八十年的歷史。邵氏家族中投入電影發展的兄弟四人,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和邵逸夫,分工各自不同,管理職責明確,當屬於家族企業中的典範。
在邵逸夫的經營下,邵氏兄弟公司開創了香港電影的新時代,在二十年的時間內,幾乎獨霸香港影壇,網羅了李翰祥、張徹等電影人才,更創建了完備的現代製片工業體系,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7)邵氏電影男演員有哪些擴展閱讀
上個世紀30年代的上海灘,燈紅酒綠,霓虹林立,年輕的邵氏兄弟只是眾多電影淘金家中的一員。1925年,邵氏兄弟成立的天一影業公司既沒有黑幫靠山,也沒有左翼背景,有的只是精明的商業頭腦和「寧波幫」吃苦耐勞的天性。
但是歷史就是這樣有趣,一批批財大氣粗、激流勇進的電影公司都在歲月流逝中解體了,唯有不事旁騖專心拍片的天一公司最終存活下來。並在之後的顛沛流離中逐漸演變成「邵氏兄弟」,成就了一代「東方好萊塢」傳奇。
㈧ 彭鵬的介紹
彭鵬,原名王志平,出生於廣東,香港邵氏電影男演員。1959年來港,加盟邵氏,多出演喜劇角色。其中以在《西遊記》系列中扮演的豬八戒最受歡迎。最後一部邵氏作品是《大老千》(1975),現已息影多年。
㈨ 邵氏電影當年為什麼那麼厲害只因下面四位大師級導演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對於港片影迷來說,曾經的邵氏電影經典跌出。邵氏電影能夠在上世紀50到70年代占據重要地位,還要依靠旗下的四大導演,他們才是邵氏電影的中流砥柱。
1、李翰祥
李翰祥是幾位導演中最早加盟邵氏的,1956年加盟邵氏的時候,邵逸夫還不是當家掌門人,李翰祥當時力主拍攝古裝彩色黃梅調歌唱片《貂蟬》,算是開創了黃梅調電影,並且獲得了好的口碑和票房。後來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江山美人》等片都是獲獎無數。
李翰祥除了開創黃梅調電影之外,最擅長的就是宮闈片、歷史片,代表作品是《傾國傾城》系列。
相信大家都看過張國榮和王祖賢的《倩女幽魂》,不過徐克和程小東翻拍的是李翰祥導演1960年的作品《倩女幽魂》。
中間有一段時間,李翰祥曾經出走邵氏,自組公司,成立國聯電影公司,只可惜因為各種因素沒有繼續支撐下去,最終又於1972年重回邵氏,拍攝《大軍閥》捧紅了冷麵笑匠許冠文。
八九十年代李翰祥和內地合作緊密,憑借《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讓梁家輝成為香港金像獎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李翰祥被學者稱作港台影壇風雲第一人,他的電影在美學上面造詣非常高,而且也都取得了高票房,遺憾的是,這位大師與1996年辭世。
2、胡金銓
香港電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新式武俠片就是胡金銓大師執導的《大醉俠》,開創了新式武俠時代。胡金銓於1958年加盟邵氏電影公司,剛開始從演員、編劇和助理導演做起,做過李翰祥的副導演,協助完成《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玉堂春》的拍攝。
1965年獨立執導拍攝《大醉俠》後,離開了邵氏,遠赴台灣省,加盟聯邦影業公司。當年胡金銓和張徹並稱武俠片的絕代雙驕,假設他一直背靠邵氏這顆大樹的話,勢必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優秀作品。
1967年胡金銓拍攝了《龍門客棧》,無論是服裝、場景、動作都非常考究,是一部難得的佳片。徐克翻拍的《新龍門客棧》就有許多胡大師的影子在裡面。
1970年又拍攝了《俠女》,並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高技術獎,第一次使得中國武俠片揚名海外,後來的李安也不過如此吧!胡金銓拍攝影片就兩個字認真,許多金主和電影公司不能忍受他延期,不能忍受他消耗資金大。連張徹曾經都說:胡金銓如果晚生幾十年,可以在大陸拍片,又或者有外國的資金支持,其成就應不止此。
後來又拍攝了《靈山劍影》《迎春閣之風波》《忠烈圖》《空山靈雨》《山中傳奇》《天下第一》等片,最後一部影片是《畫皮之陰陽法王》,由王祖賢、鄭少秋主演。值得一提的是,徐克執導的《笑傲江湖》原本胡金銓也有份參與的,無奈後來兩人意見不合,最終沒有完成就退出了,不過我們看到片子對於服飾的考究以及站位布景,就可以看出出自胡金銓。
1997年的胡金銓因病去世,去世前准備數年的《華工血淚史》也沒有拍攝,不得不說成為了一大遺憾。
3、張徹
張徹出生一個軍閥家庭,和蔣經國關系也比較好,曾經軍階達到上校,中國台灣省第一部國語片《阿里山風雲》就是他執導的。張徹於1957年到香港,剛開始只是寫寫影評,編導一些影片,直到1962年才正式加盟邵氏。
真正使他揚名的還是1967年的《獨臂刀》,這是首部過百萬票房電影,遂江湖人稱張百萬。真正算起來的話,張徹才是暴力美學的始祖,後來的集大成者吳宇森就是學藝於他。張徹電影最注重男性陽剛之氣,壯男裸胸露肉,動作硬橋硬馬,這也成為了他的一大招牌。
張徹手底下弟子眾多,前有王羽、羅烈,中有狄龍、姜大衛、陳觀泰、傅聲、李修賢,後又郭追、羅莽等人。再加上劉家良和唐佳兩大武術指導,猶如如虎添翼,將暴力美學推向巔峰。
張徹被稱為香港電影一代梟雄,創造過太多經典,前有《獨臂刀》系列,後有《刺馬》《十三太保》《報仇》《馬永貞》《五虎將》等片,那個年代張徹的張家班就是一個活招牌,就是票房的保障。後來眾位弟子為了紀念他從藝40周年,組織拍攝了《義膽群英》。星爺也得以參與,並且在恩師李修賢的引薦下得以和張徹見面。
2002年的時候,張徹因病去世,膝下無子,眾弟子幫忙操辦葬禮,以姜大衛和李修賢最為孝順,最後由王羽、吳宇森、楚原、許冠文、馬逢圖、石琪、黃沾、蔡瀾為其扶靈,送他最後一程。
4、楚原
張徹號稱張百萬,楚原則號稱楚千萬。楚原出身電影世家,於1971年加盟邵氏,執導的《愛奴》是開啟了奇情武俠片,1973年執導的《七十二家房客》成為票房冠軍,打敗了當時風頭正盛的李小龍。沒有兩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不過楚原最為人稱道的是古龍武俠片,當時圈內還廣為流傳一句話:沒演過楚原武俠電影的,不算電影演員。狄龍、爾冬升都是他電影中的常客,通常楚原執導的影片布景極其講究,經常是金碧輝煌,力求打造一個如詩如畫的藝術世界。
80年代後期邵氏電影江湖日下,重心轉移到電視上面,楚原則急流勇退,由大導演成為一名配角演員,如此心胸有幾人能夠做到呢?在片場的生活,他只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演好自己的戲份,後來更是加盟TVB,出演了許多劇集,諸如《西遊記》的如來佛祖、《尋秦記》第一集中古天樂的上司王sir、《陀槍師姐》中程峰的父親等等。
楚原雖然不再執導,他卻用另一種表現形式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熱愛。你可以說他是江郎才盡,你也可以說他是喜歡演戲,不管怎麼說,他都值得我們尊敬!
當年邵氏四大導演,如今只剩下楚原一人,目前老爺子身體也大不如從前,記憶力也不斷退化,祝願他永遠身體健康,同時也祝願另外三位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㈩ 邵氏電影有哪些影片值得一看
自從看了幾部邵式的電影,最愛的還是武打片,當然風月片也不錯。武打片這一類型,可以和美國的西部片並列,各有特色的。這里就推薦幾部個人喜歡的。
《大上海1937》:張徹執導,徐小健、杜玉明等主演的動作片。背景是抗日時期的上海。在抗日時期民族危難的關頭,幾個黑 社會 的頭子表現差強人意不是逃避就是投降。上海三大亨的弟子們也分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為虎作倀,淪為漢奸特務;也有的基於民族大義,投身於抗日斗爭。 杜門弟子林懷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參加了民眾自發形成的抗日地下組織。他們在廣泛的愛國青年的幫助下,殺漢奸,殺鬼子。林懷部與小刀楊藩齊心協力,與漢奸及其手下展開斗爭。
徐小健、董志華兩位小生表演可圈可點,應該是那個時代很多少女心中的偶像,不過後來好像也沒看到太多的作品。杜玉明倒是參演了很多電視劇,參演壞人很傳神。
《五毒 》 : 由張徹導演的古裝功夫片,演員包括郭追 ,孫建 ,江生 等,於1978上映。
五毒門是江湖上一惡名遠揚的門派,老掌門有感本門惡事作盡,命關門弟子楊得清理本門門戶,並尋找其師叔的寶藏。楊得喬裝成乞兒,打探到一座縣城,巧遇隱姓埋名的師叔老夫子一家遭人滅門,兇手正是大師兄與二師兄。雖然本縣何捕頭憑習練蛤蟆功的五師兄助拳將大師兄拿獲,但縣令與二師兄勾結反將五師兄下獄害死。三師兄時常蒙面夜會二師兄,掌控全局於幕後。 楊得發現何捕頭即四師兄後向對方亮明身份,兩人決定合力清除大師兄二師兄。暗處的三師兄決定出手了。
這部電影可比外國的cult片或B級片,風格詭異,血腥殘忍。喜歡這種類型的觀眾應該覺得好看。
《西安殺戮》:張徹導演,主演董志華,陳繼銘,翻拍自《五毒》。1924年,中國正處在軍閥割據之時,偵緝隊長馬騰雲與黑道公子曲大通勾結,為奪取財寶,指使流氓湯占魁殺掉相好小翠,並假意派隊副何遠新尋找線索。
一次義演中,何遠新結識了京劇武生傅天豪。兩人談及此案,懷疑起曲大通,傅前去打探曲家。曲心知不妙,想讓湯躲避,不料湯在客棧被何遠新抓獲。經六萬證實,鐲子是從湯身上竊得的。馬騰雲見勢不妙,就借故將何遠新調離西安數日,同時又設圈套,買通偵緝隊員和六萬,誣陷手鐲是從傅天豪身上扒來的。
傅被捕後受刑慘死,何遠新回來得知一切,十分震驚。面對腐敗的官場、欺壓百姓的惡霸,何遠新豁出了性命,以身護法,誓要把所有壞人一一鏟除,一場腥風血雨就要展開。
雖然是翻拍,但同樣拍出了武俠之氣,救貧扶弱,匡扶正義,永遠是俠義的主題。
邵氏古裝武俠片中我選-1967年張翼的《七俠五義》、1967年王羽的《獨臂刀》、1969年王羽的《獨臂刀王》、1967年王羽的《大刺客》、1969年姜大衛的《游俠兒》、1969年姜大衛、狄龍的《保鏢》、1969年羅烈、姜大衛的《鐵手無情》、1970年姜大衛、狄龍的《十三太保》、1970年岳華的《十二金牌》、1971年姜大衛的《新獨臂刀》、1971年狄龍、姜大衛的《雙俠》、1971年岳華、羅烈的《俠士行》、1971年羅烈的《餓狼谷》、1971年羅烈的《來如風》、1972年狄龍的《快活林》、1972年狄龍的《白玉老虎》、1975年岳華的《林沖夜奔》、1975年姜大衛、狄龍、岳華、王鍾的《水滸傳》、1975年姜大衛、狄龍、岳華、王鍾、陳觀泰、李修賢的《盪寇志》、1975年盧燕、凌波、何麗麗、金菲的《十四女英豪》、1976年狄龍的《楚留香》、1978年狄龍的《楚留香之蝙蝠傳奇》、1977年狄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1981年狄龍的《魔劍俠情》、1977年狄龍的《天涯明月刀》、1978年爾冬升的《倚天屠龍記》、1978年爾冬升的《倚天屠龍記大結局》、1980年傅聲的《絕代雙驕》、1980年傅聲的《英雄無淚》、1980年郭追、江生的《鐵旗門》、1981年郭追、錢小豪、江生、程天賜的《沖宵樓》、1982年程天賜的《五遁忍術》、1983年狄龍、孫建的《大旗英雄傳》
我運營的一個自媒體賬號專門做老電影經典片段,其中很多都是來自邵氏經典劇作。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我自己發的也有幾十部了。
因此我看過的多一些,比較在影視網路常見的,比如說《大醉俠》《十三太保》《上海灘十三太保》《拳擊》《報仇》《神鵰英雄傳系列》《快活林》《刺馬》《小子有種》《十四女英豪》《少林三十六房》《獨臂刀》《獨臂刀王》《新獨臂刀》《刺馬》《少林搭棚大師》《七十二家房客》《五毒》《生死門》《鐵旗門》《風流斷劍小小刀》《十八般武藝》《大刺客》《錦衣衛》等等,這些我都發過精彩段落,經典的太多了。
還有很多影視網站不太好找到的我也看過並且發過片段,比如說《萬人斬》《飛龍斬》《血符門》《奪魂鈴》《飛刀手》《來如風》《金毛獅王》《五虎將》《插翅難飛》《瘋猴》《武館》《南北獅王》《廣東十虎與後五虎》《三闖少林》《神打》《茅山僵屍拳》《長輩》《十二金牌》,《火並》《七煞》等等吧。
個人喜好老電影,不論是否是高清的資源,我保存邵氏電影大概有幾百部。
《梁山伯與祝英台》本來是說的祝英台重情,剛烈、能以死殉情,電影里祝英台是是主要角色,她聽到梁山伯死的消息之後哭天喊地的表演是非常上乘的演技,傷心、痛苦、悲痛欲絕表演的淋漓盡致。而這部電影也是傳就一番佳話,流傳已久。
《上海灘十三太保》這部電影只有90分鍾,打架的就有70分鍾,裡面有14個人物(裡面的豹分大小)每個人物目的都是打的昏天暗地,然後浪漫的死去,這也是一部稱為當年比較經典的電影!
曾幾何時,邵氏電影是「精品」的代名詞,也代表了方面香港電影的一個時代。我們都應該記住一個人:邵逸夫。
邵逸夫2014年去世,享年107歲。一生中不僅為武俠電影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傳奇,同時也是一個大慈善家,他對 社會 的貢獻、影響力是巨大的。
1966年的《大醉俠》,可以說是新武俠電影的開山之作。拯救了已經接近沒落的武俠電影。
1967年的《獨臂刀》,在大醉俠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臉譜化之外的因素。更多展現的兒女情長、跌宕起伏的劇情、江湖恩怨和一些懸疑。都使得新武俠電影再次升華。
1976年的《流星蝴蝶劍》。楚原的手法,倪匡的劇本,古龍的魅力,打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江湖武俠。直到今天都能讓人津津樂道。
七煞,五毒,金臂童,殘缺,鐵旗門等等,都很經典,我本人比較喜歡經典武俠,現在的電視都不怎麼看,沒事的時候都會看看邵氏的老電影和一些經典的武俠劇
邵氏很多經典電影,風月片有佳,但是現在很少有地方能看得到。不過一些武俠類或者愛情系列的也是不錯。
《大醉俠》就是武俠系列比較經典的一部。裡面有一個演員大家很熟悉,就是鄭佩佩,以前有顏又能打。和星爺電影里的華府夫人形象可不能同日而語。這部劇的打鬥也很邵氏風格,一拳一個聲音,拳拳到肉,頗有真實感。插嘴一句,成龍大哥也有出演,不過戲份接近龍套了。果然也是腳踏實地出來的功夫巨星。
再來一部愛情系列的就是《梁祝》了,愛情故事大家都知道就不介紹了。不過演員就要好好介紹一下,祝英台的扮演者是大名鼎鼎的古典美女樂蒂。在當時可是巨星。梁山伯的扮演者是凌波,沒錯,女兒身的凌波,她也是反串演出,很出彩。全劇都是黃梅戲曲調,喜歡這個類型的可以去看看。
邵氏電影是一種情懷。歲月流逝,情懷不變。
邵氏出品,必屬精品。邵氏電影盛興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邵氏電影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出品超過一千部電影。在香港五六十年代,邵氏公司是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涌現出一大批電影人,像四大導演,李翰祥,張徹,胡金栓,楚原。還有狄龍,姜大衛,王羽,羅烈,岳華等演員。到了後期,鄒懷文,徐克,黃百鳴,麥加等人的崛起,使得香港影壇形成了邵氏,嘉禾和新藝城三足鼎立 的局面。後期,由於大力發展無線電視行業,邵氏電影的影響力慢慢的弱了下來,逐漸的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不過依舊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的影片。代表作有:《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少林三十六房》,《大醉俠》《獨臂刀》,《英雄無淚》,《武則天》,《楊貴妃》,《七小福》,《馬永貞》,《追男仔》等等。邵氏電影拍片的年代,代表了一個電影王國的美麗的記憶。
殘缺,上海灘十三太保,金臂童,射鵰英雄傳書劍恩仇錄,蛇鶴八步,
《天蠶變》、《游俠兒》、《至尊一劍》、《生死訣》、《紅粉動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