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電影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是一部信息量爆滿的劇情大片。
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經歷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
12歲的小孩遇到如此不公的命運依然頑強的或者,對美好的事物抱有幻想,並且一直也都努力著,沒有任何的抱怨,只是安心的做著自己的事,對比自己大很多的孩子沒有任何抱怨,令人敬畏。
影片最後的笑容,為整部電影添加了一抹為數不多的溫情,讓我們慶幸,希望一切和平,願孩子都能幸福快樂成長。
2. 看完電影《何以為家》後你最想說的是什麼
我最想說生而不養,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父母要養育孩子,而不能只生而不育。《何以為家》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一部電影,電影一經上映就贏得了超高的口碑,因為電影的畫風和主角的長相都很像印度人,但事實是並不是印度電影。這是一部黎巴嫩電影,電影中的小男孩贊恩也來自黎巴嫩,電影主要講述的就是他悲慘的一生。
《何以為家》是黎巴嫩電影,黎巴嫩地處於亞洲,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然而生活在那裡的人貧富差距還蠻大的,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也許比影片中看到的情況還要嚴重地多。黎巴嫩有很多貧民,他們吃不飽穿不暖,更別提什麼接受高等教育了。黎巴嫩像贊恩這樣的孩子有很多,但不是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像贊恩這么幸運,能被導演從貧民區帶出來,想要解決黎巴嫩的根本問題,還需要時間。
3.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是什麼時候拍攝的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是在2013年左右拍攝的,拍攝時間長達3年,目前該片已於2019年在中國上映。一看到三年時間,不斷進行改制所以大家就會想說這部片導演製作人等付出是很多的。
當電影上映的時候,很多人都紛紛表示自己的感觸很深,就是因為裡面主人公經歷讓人唏噓,就是會覺得生而不養為何又要生呢?這一話題引發了大家的思考,正是因為當前這種現象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很常見。大部分人覺得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拍的非常好,雖然各種情況不同,但是想要表達的東西卻是在每個國家都會存在的。
很多人看了這部電影感受頗深,這部電影前期通過倒敘的手法給我們顯示了這部電影。讓我們了解這部電影,讓我們明白既然選擇棄養還不如不生。
4. 電源《何以為家》為什麼評分這么高
《何以為家》是一部嫩巴黎的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十三的歲男孩對於原生父母控告的故事。評分那麼高,是因為它帶來的震撼感太大了,因為這是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處處戳中內心。這樣的劇情在中國的市場確實很大,也受國人喜歡,所以評分高也就很正常了。
希望能幫助到你。
5. 電影《何以為家》讓人感動,這部電影讓人感動點是什麼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贊恩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我們都學過“暇滿人生”的道理,看似簡單,但我們真的能認識到自己的人生有多暇滿么?很多時候都是“知道”就好,浮於表面,並沒有那麼深刻的感受。我曾經以為好好生活,長大後就會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好人,現實卻全是地獄,你們為什麼要給予我生命!贊恩,何以為家?不養何生!正如贊恩在法庭上對父母說出那句話,如果不能好好撫養孩子,就不要讓他們來到這個世界。願每一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6. 《何以為家》影評
人類對弱者更傾向於同情,因為人類本身就是弱者。
這部以黎巴嫩貝魯特貧民窟為地域背景的電影在2019年4月份於中國上映後受到一度好評,豆瓣評分也是有9.1分之高。而令許多人為之動情的,該影片中的贊恩是真實敘利亞難民,這也讓影片在真實性上更上升一個層次。
電影開頭的氣氛就十分令人沉重,男主贊恩去葯店撒謊買葯,為了卑微生存,說謊脫口而出的贊恩早已丟失了他那年紀該有的單純。回到家,擁擠骯臟的角落就是他們一家9口人的安身之處。沒錯,他的父母,竟然生了7個孩子。因為處於貧民窟,幾乎就該認定自己是受人踐踏的命,父母對孩子的態度遠遠超過觀眾的想像,一條腳鏈就可以因此拴住一個孩子的自由。
而影片的第一次高潮,便是贊恩妹妹月經初潮的來臨,隨著這件事情的發生,作為觀眾的我們也在隨著贊恩的急促動作而糾緊了心,是的,他得瞞著自己的父母妹妹的事情,誰能想到一個家庭里父母竟成了孩子厄運的來源。沒錯,他的父母會把妹妹送給房東抵錢,這也是劇情中贊恩為什麼要離家出走導火索。
影片的第二個高潮,贊恩逃離了他無比厭惡的家,在一所游樂園遇到了從衣索比亞偷渡過來的同樣苦命的黑人女人,在黑人女人答應贊恩幫她做事換取食物時,這就為後面黑人女人的孩子出現做了鋪墊。在黑人女人身上,贊恩彷彿看到了同樣渴望被身份認可的同類。相比於自己的父母,這個黑人女人很愛她的孩子。因為身份證明,黑人女人也被抓再也沒回過家,贊恩後面才發現,黑人女人可能再也回不來了,於是便有了接下來他拿著鍋子帶著黑人小孩流浪街頭的景象。
影片的第三個高潮,贊恩最終還是走投無路,他彷彿在黑人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為了讓黑人孩子能有更好的去處,他還是妥協了。影片最後,贊恩再次回到家卻得到了妹妹去世的噩耗,這也是贊恩心中那竄希望的火苗正在消失殆盡。最後,他選擇用武力來了斷這一切的災難。
最潸然淚下的場景,大概就是原本應該這個眼裡有星星的少年,終於在法庭面前讓父母成了自己的被告吧。而自己也終於有了一張光明正大的身份證。
2個小時的電影,贊恩終於露出了17秒的微笑。
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讓全世界的人們知道了這部分苦難的存在,在貧窮面前,愚蠢的思想才更讓觀眾心悸。
願所有像贊恩的少年,能夠四海為家,亦能真正回到家!
7. 《何以為家》原型真實事件是什麼
《何以為家》原型真實事件人物是贊恩阿爾拉菲亞,這部電影就是根據他的親身經歷改編的,贊恩阿爾拉菲亞現實生活中是一名敘利亞難民,拍攝這部電影期間他12歲且並不識字,2016年被導演娜丁拉巴基選中主演《何以為家》,正式成為一名演員。
《何以為家》劇情概括
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
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
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8. 關於《何以為家》觀後感5篇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經歷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何以為家》觀後感5篇,歡迎借鑒參考。《何以為家》觀後感一
美好的周六晚上,和一起跑步的學姐,說走就走看完了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中東地區為背景,從一場特別的庭審開始串起了主人公艱辛的流浪之旅。
整個電影沒有炫酷的鏡頭,只是平鋪直敘,卻看得讓人揪心、心痛和憤懣,一切都因為那份真實,由衷感受到真實是最有力量的。
來自法庭上的那場對白,到底誰對誰錯,我不知道,但各人有各人的艱辛,各有各的「活法」。
這場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因為經濟不發達導致的這一切——暴力、兇殺和強奸,但是在中國,在我所處的教育行業當中,已經不再是物質條件的制約,而是教育理念的制約,多少父母還沒有準備好,還沒有學會做父母就有了孩子,成為了爸爸媽媽,他們用上一代對待他們的方式對待的下一代,因為工作忙就像電影中的那個鏡頭,把孩子捆在了家中。
事實上很多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要麼放任不管,要麼瘋狂溺愛,生活當中充滿了各種「冷暴力」,這樣導致的結果和電影中主角的經歷並無太大差別。
「願那些勇敢的孩子能夠被世界溫柔以待。」這是我們對那些尚未被社會關注到的兒童最美的期許。
《何以為家》觀後感二
不看電影《何以為家》,不知道貧民窟、難民營有多苦。沒有音樂和愛,不知道苦日子有啥盼頭!
苦難
吃:贊恩瘦弱、對吃很克制,為了11歲的妹妹和1歲的約拿斯,他偷過方便麵;他想方設法買來禁葯、勾兌上水賣給吸毒的人,這樣的舉動不讓人痛恨,只想讓他別被警察發現。
住:贊恩一家大約十口人租住在一間房裡,中間用布簾隔開,父母在一邊,七個大大小小的孩子在一起,房間里的物品雜亂無章,找啥都得挪開一堆東西。
上學:贊思父親說:「我們這種人還奢望上什麼學」,贊恩母親說:「干嗎不上,免費的食品還能往家帶點。」 埃塞比亞非法移民哈瑞,晚上偷偷跑出去給母親打電話,欺騙母親說:「我沒有錢往家裡寄,我用錢報學習班了!」打完電話,她被抓了!相比,當下的厭學真是一種奢侈病!
工作:約12歲的贊恩在雜貨店打工、補貼家用,說約,是因為誰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出生。外面的世界也好不到哪去,他找不到工作,遇上好善良的埃塞比亞移民哈瑞,哈瑞有一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她在努力賺錢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二人相互扶持生活,哈瑞被抓後,贊恩也把活下去的希望寄託在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逃出國去。
婚姻:貨店老闆對贊恩11歲的妹妹種邪惡的興趣。贊恩千方百計阻止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店老闆;為妹妹洗衣、脫下自己的襯衣讓妹妹隱藏患「開花」的標志;然而紙里包不住花,天真無邪的妹妹,戴上了花、塗上了口紅,這一切都是雜貨店老闆送的。贊恩一把抹掉妹妹嘴上的口紅,說:「象老巫婆」。妹妹還是被賣給了雜貨店,他們兄妹二人無力地叫喊、用拳頭錘父母,卻沒能阻止父母過上好日子的願望,最終妹妹過早懷孕了、因沒有身份證明無法救治、死亡了!最可氣的是雜貨店老闆面對法官的質問,卻說:「我岳母也是那麼大結婚,她不是好好的嗎?」贊恩七兄妹由此早早來到人世間備受折磨,贊恩母親認為真主保佑她懷孕了,拿這個好消息安慰在監獄的贊恩!天!無辜的孩子、誰來救贖?
亮光
音樂:贊恩有節奏地敲擊身邊的盆呀、桶呀,哄住了哭鬧的約拿斯;別人家在看電視,贊恩透過鏡子和他們一起看;慈善家到監獄里演奏音樂;音樂穿透苦難、撫慰痛苦得近乎麻木的心靈!
愛:贊恩妹妹依靠在他肩頭暢想美好生活,他領著她出逃、聽到她死亡的消息,拿起一把尖刀去捅「混蛋」。關進監獄,撥通電台電話,控告父母生下了他,卻不能給予他一點兒愛!看似無情、卻是拼盡最後一點力氣與命運抗爭!關在的監獄里的人歡呼:」贊恩上電視了!」,終於被獲准辦理身份證,面對鏡頭,很帥的小夥子咧嘴一笑------影片中唯一的一次笑!
看了電影,心裡很沉重,長嘆:寧為盛世犬、不做亂世人!
《何以為家》觀後感三
「贊恩,這是護照照片,不是死亡證明。笑一笑。」《何以為家》片尾,小男孩贊恩終於露出了笑容,但這個難得的笑容卻讓人心頭百般不是滋味。這部電影讓人想起《無人知曉》和《佛羅里達樂園》,但它更殘酷,更讓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還有無數個像贊恩一樣的孩子。
《何以為家》並不是一部消費苦難的片子,導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攝像機的拍攝方式,盡最大可能真實地呈現黎巴嫩孩子的童年。雖然這是一部虛構的劇情片,但影片所呈現的現實和社會都是源自真實的,甚至真實得讓人不忍直視。
12歲的小男孩贊恩,把親生父母告上法庭,他控訴父母給了他生命——他們無力撫養和教育孩子,但依然不停生育,一家人擠在漏水的房子里,食不果腹。贊恩是家中長子,聰明、早熟,看上去還非常瘦小的身體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壓。
片中有一幕是妹妹薩哈第一次來例假,她本人渾然不覺,反倒是贊恩主動把她拉到公共衛生間,讓她清理干凈,還用衣服製作了一個簡易的姨媽巾教妹妹用。贊恩不斷地叮囑妹妹,千萬不要被父母發現,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女兒在生理上已經成熟,妹妹唯一的命運就是被賣掉。然而,妹妹最後還是被強行賣給了商販為妻,憤怒的贊恩因此離家出走。
贊恩在開往另一個城市的汽車上,偶遇了在游樂場扮演蟑螂俠的老人,他中斷了原計劃,來到游樂場希望能找一份工作。在這兒,贊恩認識了沒有身份證明、在餐廳打黑工的拉希爾,他幫拉希爾照顧年幼的寶寶,沒想到有一天,拉希爾還是暴露了身份被抓走了……
影片中絕大多數都是非職業演員,扮演贊恩的小男孩也叫贊恩,片中看不出任何錶演的痕跡,因為他的童年生活,和片中呈現的並沒有太大差別。導演說,她幾乎是放任演員讓他們自由發揮,也正因為這樣,贊恩這個角色演得越好,就越讓人心疼小演員的遭遇。多麼希望,他沒有體驗過這樣的生活,多麼希望,這一切只是發生在電影里的故事。
《何以為家》觀後感四
對於贊恩來說他一直都在艱難的對抗著他所生活的環境,都在堅守著他認為對的事情,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因為心中有願景所以對現狀很不滿意,他用自己的倔強對抗著這個讓人絕望的環境
生活中最可怕的其實不是惡劣的環境,而是沒有一顆向更好的心,安於現狀 固步自封 理所當然,然而不好的生活,不公平的待遇是正常的嗎?明明有人在過著更好的生活為什麼自己要過著悲慘的生活呢?無論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應該有一顆向好的心並且為之付出努力,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努力克服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那麼麵包會有的,身份證也會有的
馬斯洛的人類五種需求由低到高: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生理需求如吃喝拉撒睡等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下去的需求。贊恩所面對的正是最低的需求,可能很多人面對的需求的層面不一樣,已經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麼此生無憂,何必再進一步讓自己難受呢?而生理需求還得分多種,是簡單的還是優雅的,是普通的還是更好的?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的苦難,除了克服這些苦難意外還要想的是追求
如今很多不負責任的父母也是大有人在,思想開放的亂象下必然是下一代誕生的入口的增多,而在這現代的城市中雖然不足以和贊恩的境遇相提並論,但是單親無親貧窮做很多事情並且在沒有關愛的家庭中執著自己的夢想也是多麼困難,無異於現代城市的黑戶。
影片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是什麼讓這些手無寸鐵的天使變得墮落?是什麼殺害了他們的良知?是什麼讓他們走出了不好的地方?
《何以為家》觀後感五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是戰爭背景下12歲贊恩一家在黎巴嫩小鎮因為非法移民而沒有相關身份證明材料的窘迫生活,電影的開始就是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控告父母本就沒有養育那麼多孩子的能力的情況下,卻生下他們,整個片子在稚嫩的孩童臉龐上無時無刻詮釋著成人世界的責任和成熟。
這部電影有很多孩童成人化的情節,印象最深的有兩個情節,也對我震撼最大:
1、贊恩對自己妹妹薩哈的看護和關心。當他發現妹妹月經初潮,因為怕父母知道便會將妹妹賣給雜貨店老闆阿薩德來換取自己家生活所需物質,他脫下衣服讓妹妹夾在雙腿之間充當衛生棉,後又以自己瘦弱的身軀極力阻止父母將妹妹嫁給阿薩德而安排與妹妹的「出逃」,在聽聞妹妹難產死去與阿薩德有關時,立馬拿起一把刀沖向雜貨店,種.種行為中他告訴我們親情重於物質,他所有的童年都是在與現實殘酷的世界抗爭,他的童年艱難成熟,越發反映出社會問題家庭倫理。
2、《何以為家》中,收留贊恩的單親媽媽沒有合法身份,還是拼盡全力帶著孩子約納斯爭取生存的機會。上班時候把他藏在廁所,趁著休息的功夫偷偷去餵奶。沒錢買,就撿來別人剩下的大塊生日蛋糕給孩子慶生,也歡迎贊恩加入他們的生活。最後走投無路的時候,孩子也是她的底線。流浪的贊恩,在別人的媽媽這感受到了信任與溫暖,在約納斯媽媽因無合法身份被捕,贊恩撐起他與約納斯的生活。
贊恩是悲劇家庭的受害者,可贊恩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呢?他們飽受中東戰亂,流離失所。他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戰火紛飛的時局裡,不懂如何去愛。
幸好,贊恩沒有變成跟父母一樣的人。酗酒,制毒,成為奴隸,一直不停地生育……固定模式的重復悲劇,在贊恩這里停住了。
9. 《何以為家》真實故事介紹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經歷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何以為家是真實故事嗎?何以為家原型人物經歷是什麼?
《何以為家》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是一個嚴肅題材的片子,出於生存的渴望會有很多直擊人心的東西,不煽情,比較真實。導演說裡面的場景都是演員們的真實生活場景,幫妹妹洗褲衩說的朋友因為來月經被賣也真是小演員的身邊發生的事,導演說唯一不同是小演員的父母很愛他。
《何以為家》大部分故事是主人公的親身經歷,稚嫩的臉上有著他不該有的憂郁眼神,瘦弱的身軀承受著他不該承受的勞力,沒有溫飽和關愛更沒有美好的童年,他努力抗爭過卻拗不過那些自以為完全沒有過錯的家長。他雖然一直用自己心底的善良指引著自己的行動,但是很多時候結果卻很不堪。影片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個角落難民們的一個小小縮影,我們也該更加珍惜和平吧,願世界和平不只是願望。
雖然沒有為人父母也沒有這種經歷,但很快能被贊恩感染,12歲,本該享受家庭和教育的快樂,卻承受了我們一生都可能不會遇到的世界。感受到贊恩的責任感和單純在和自己無法選擇的家庭和環境一次次碰撞。在監獄那一段,一下想到了歌詞裡面不同人對世界的態度,影片最後一幕,贊恩留下了全片唯一的微笑,願所有人都能被溫柔相待。
《何以為家》中,小主人公贊恩的扮演者是:贊恩·阿爾·拉菲亞,一位00後的新人演員。在電影《何以為家》里,贊恩的原型其實就是千千萬萬難民的縮影,包括現實生活里的贊恩·阿爾·拉菲亞。令人倍感意外的是,贊恩戲里戲外都是過著難民的生活,《何以為家》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因此可以說,贊恩的原型,其實也是他自己。戲里戲外,贊恩都承受著他這個年紀受不該承受的痛苦,他們有著相似的經歷。現實生活里的贊恩,他是2004年10月4日出生在敘利亞,生下來就隨家人以難民身份逃離到黎巴嫩,風餐露宿就是八年之久。
小男孩贊恩是將自己的故事,通過電影方式講訴給大家聽。何以為家裡的「贊恩」,是無數個難民孩子的原型。據悉,在出演《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時,贊恩才12歲,不認識字。令人欣慰的是,在這部電影獲得國際范圍認可後,贊恩的現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小男孩已經與家人遷往挪威,並且接受到學校的教育。最後,希望每個勇敢的孩子,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10.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是在哪裡拍攝的
《何以為家》在黎巴嫩拍攝的。電影故事發生在黎巴嫩貝魯特。黎巴嫩處於中西交匯之處的阿拉伯地區,是阿拉伯國家中唯一一個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相互共存的國家 。現在這部劇在全球范圍任何地方的影響力都是巨大的。
《何以為家》我覺得拍的挺好的,反映一種社會現象。父母應該要為兒女考慮,是否能夠承擔撫養兒女的責任。特別是在戰亂地區,不是說不配生養,而是說在捉襟見肘的生活中不能多養。影片中,最讓人稱贊的就是兩個地方,一個是貫穿始終的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另一個是在探監時母親和贊恩的對話。起訴父母,在他的境遇中是可以被理解的,且在常人的認知中,起訴父母應該是對他們生養他的起訴,但事實上起訴是因為對他們生養下一個未出生的孩子。在對法官的詢問中,你起訴他們不能再生孩子,法官說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