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31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什麼
《歌女紅牡丹》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也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音的有聲影片。
1927年第一部有聲影片《歌場孝子(The Jazz Singer)》上映獲得巨大成功。有聲電影的時代到來已是大勢所趨。所以明星公司搶佔了先機,推出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並且明星公司老闆也圓了他兒時的夢想。
由張石川、程步高導演,洪深編劇,董克毅攝影。由明星公司和百代公司製作,明眾公司發行。主要講述了京劇名伶紅牡丹,嫁了一個吃喝嫖賭、肆意揮霍的惡丈夫的故事。影片於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映,造成全國轟動。
(1)舊上海電影導演程步高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歌女紅牡丹因從小習演舊戲深受封建禮教熏陶,長大後不幸嫁與無賴丈夫陳發祥一直遭受非人對待。但她恪守三從四德,毫無怨言。
當初,她在舞台上名噪一時,月入豐厚,但仍不夠丈夫揮霍。後因受刺激過度倒嗓,由主角淪為三四流配角,直至生活潦倒,仍委曲求全,聽任丈夫虐待。家庭經濟拮據,丈夫因無錢可供揮霍,迫紅牡丹出賣女兒不成,便誘女兒外出,賣入娼門。
事為暗地追求紅牡丹的富商所悉,因同情她,出資贖其女還家。時丈夫因賣女心情懊惱,失手殺人,被捕入獄,她仍然既往不咎,真誠相待。臨赴外地演出前夕,又專程去監獄探望。後來又託人營救丈夫出獄,終於使丈夫幡然悔悟,改邪歸正 。
⑵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什麼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自矛盾著名同名小說。
《春蠶》是由夏衍改編自茅盾著名同名小說的一部30年代默片黑白電影,導演為程步高。這是第一次將新文學作品搬到銀幕上,實現了電影和新文學的結合。
主演介紹
龔稼農(1902年2月23日-1993年10月27日)演員。江蘇南京人,南京鍾英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體育科。畢業後任職江蘇省立南京通俗教育館。1925年至上海,投身電影業;先在明星影片公司,在60餘部影片中出任主要或重要角色,成為明星影片公司台柱演員;此後轉往「國華」、「金星」等影片公司。1949年到台灣。
⑶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什麼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著名同名小說的一部30年代默片黑白電影。由程步高導演執導,龔稼農、高倩蘋、艾霞、鄭小秋、蕭英、張敏玉、王徵信、嚴月嫻共同主演的一部劇情片,於1933年1月1日上映,這是第一次將新文學作品搬到銀幕上,實現了電影和新文學的結合。
《春蠶》的概括
三十年代的浙江農村,每到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開始養蠶。蠶農老通寶(肖英飾)借來高利貸買桑葉喂蠶,他非常迷信養蠶的各種禁忌,大兒子阿四(龔家農飾)生性忠厚,小兒子多多頭(鄭小秋飾)卻讓人不省心,他經常和根生(王徽信飾)的老婆荷花(艾霞飾)耍笑,而老通寶認為荷花就是不吉利的人物。
她以前做過大戶人家丫頭,村裡人都瞧不起她,而多多頭不顧家人和村裡人的冷眼,仍願意和見過世面的荷花在一起,為了報復老通寶,她故意跑進老通寶的蠶房裡去「沖克」蠶寶寶,老通寶知道後,心想,這下完了,等著破產吧。
⑷ 程步高的中文簡介
為大陸影片公司導演了自己第一部影片《水火鴛鴦》。其後又為其他公司導演了《空門賢婦》、《飛劍女俠》等。先在大陸影片公司拍攝紀錄片《吳佩孚》、《洛陽風景》,編寫電影劇本《鄉姑娘》,後與孫瑜、楊小仲等發起創辦長城影片公司。1928年轉入明星影業公司任編導,與夏衍、田漢、陽翰笙、洪深等關系甚密。4年間,參與導演影片20多部。1928~1938年間在明星影片公司導演了近40部影片,並在由蠟盤配音到膠片錄音技術上有所貢獻。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與攝影師在前線攝制了轟動海內外的新聞紀錄片《上海之戰》。1933年2月,當選為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委員。受蘇聯影片《生路》的啟示,以革命現實主義作為編導的指導思想,先後導演了《狂流》(夏衍編劇,我國第一部反帝反封建的進步影片)、《春蠶》(夏衍據茅盾同名小說改編,是我國新文藝作品搬上銀幕的第一次成功嘗試)。此後,受田漢委託,剪修《民族生存》(田漢編制),影片表現了中國人民團結抗日的民族精神,上映不久,即遭當局查禁,藝華影業公司也遭搗毀。步高不為所懼,仍繼續導演了《同仇》、《女兒經》、《華山艷史》、《到西北去》、《熱血忠魂》、《新舊上海》、《夜奔》等進步影片。在他導演的影片中,《狂流》和《春蠶》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狂流》是明星公司的第一部左翼電影,而《春蠶》則是將五四以後新文藝作品搬上銀幕的首次嘗試,它們在社會上影響巨大。1936年,上海電影界救國會成立,他任執行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去武漢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所屬中國電影製片廠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繼續從事電影編導,1947年去香港,先後在永華影業公司、長城電影製片公司工作,至1961年共導演了20部影片。一生編導影片60餘部,為我國電影事業作出可貴貢獻。晚年編寫了15萬字的《影壇憶舊》,留下中國電影發展史的珍貴資料。1966年6月病逝於香港。1983年,《影壇憶舊》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先後導演了《亂世兒女》、《海誓》、《深閨夢里人》、《歡喜冤家》、《少女的煩惱》、《脂粉小霸王》、《美人計》等影片。1966年6月20日卒於香港。
⑸ 程步高的介紹
程步高(1898~1966)中國電影導演,字齊東。浙江嘉興平湖人。早年求學於私立詒谷小學,後考入上海震旦大學,在上海震旦大學讀書時曾為《時事新報》副刊撰寫影評,翻譯介紹國外電影技術知識。在上海震旦大學未畢業即回平湖,任教於登瀛小學。1922年去上海,1924年起涉足影壇,從事電影編導。
⑹ 第幾代導演是怎麼分的 各代導演代表人物
1、第一代導演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2、第二代導演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第二代導演」的突出貢獻是完成了中國電影從默片到有聲片的轉變。
3、第三代導演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導演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幾近不惑之年才開始的。在第三、第五兩代人的夾縫中,他們以穩健的創作實力探索奮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並有持久的藝術後勁。
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
第五代導演成長歷程
「第五代」年輕電影人因為歷經文革浩劫,在動亂底層頑強搏擊,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電影專業知識,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這些反規范的精神品格,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
有深厚的生活積淀,他們的影片才如寒冬後嫩草,新鮮獨特。與大陸第五代一樣,香港新浪潮沒有宣言和綱領,也沒有共同組織,正如許鞍華所說,新浪潮導演並沒有一致的意識形態。
但可以從他們的影片中找出一種把現代香港的浮華表面撕去,將真相赤裸裸呈現出來的視界。這種現實視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這批戰後出生的影視人面對都市文化的勃興,勇於表達著本土傳統與外來沖擊下的諸般感受。
⑺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誰的同名
《春蠶》是由夏衍改編自矛盾著名同名小說的一部30年代默片黑白電影。《春蠶》,作家茅盾著作「農村三部曲」之一。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7)舊上海電影導演程步高擴展閱讀
20世紀20年代,茅盾曾被看做堅實的自然主義信徒,他在這段時間內翻譯了大量的外國自然主義的書籍,並且為之撰寫了不少的理論書籍。而到了1928年,茅盾隨著思想的變化又申辯過他也並非依自然規律開始創作生涯,而是相反一一真實地去生活,經驗了生活和人生之後才來做小說。
到了1958年的《夜讀偶記》他甚至對自然主義給以全面否定----認為自然主義是個「暗坑」。雖然如此,茅盾的創作與自然主義依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茅盾早期剛步入文壇的時候極力倡導自然主義,他認為自然主義是文學上之寫實主義,是一種具有真實、客觀、細致、科學等特點的文學思潮和創作方法。因此他的前期創作和文論也因自然主義而聲名鵲起,較為著名的篇目如《評四五六月的創作》,這篇關於自然主義的評論引起了當時文藝界關於自然主義的激烈討論。
而1925年開始介紹新寫實主義的茅盾也開始了對自然主義的懷疑,1928年他開始明確的反對自身受左拉和自然主義的影響。然而茅盾此間的創作仍然帶有自然主義深深的烙印,如這期間發表的小說《滅亡》、《追求》無不閃現著自然主義的光輝。
30年代以後,茅盾自覺沿著革命現實主義的大道闊步邁進,對自然主義作客觀分析。認為自然主義發展是因為反帝運動高漲、社會科學思想發展而帶來唯物論思想的發展,自然主義在思想基礎上與唯物論更為接近。
自然主義優點在於對平民化、日常生活的描寫,勇於直接反映丑惡;而不足在於沒有留下餘地給讀者去用經驗和想像去填補。這可以說是他對自然主義認識的一次升華,故而這段時間,他的大作《子夜》誕生,裡面較為完美融合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寫作手法。
然而茅盾後期有些過於執著對自然主義的崇敬,使之與中國正統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發生一定程度的偏離,因而產生了裂隙,引起落後焦慮導致了他創作萎縮,故而茅盾後期並無太引人注目的文學創作,而轉向文學評論。
⑻ 詞語問題
憶念
1.記憶。 2.回憶。 3.思念。 4.紀念。
迭印
1.亦作"疊印"。 2.電影的一種表現手法。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內容不同的畫面疊合地印在一起,使這些畫面同時在銀幕上重疊顯現,用以表現劇中人的回憶、幻想;或構成並列形象,使觀眾產生聯想。 3.電影畫面上出現的字幕,也是用疊印方法製作的。 4.重疊顯現。
省記
1.記憶;回憶。
省念
憶念
1.記憶。 2.回憶。 3.思念。 4.紀念。
念物
1.紀念品。
念心兒
1.紀念品。
.回憶;懷念。
重溫舊夢
1.比喻重新經歷或回憶過去的事情。
重溫
1.指對往事的重新回憶。
遺忘
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再認與回憶,或者錯誤的再認與回憶。分為暫時性遺忘和永久性遺忘,前者指在適宜條件下還可能恢復記憶的遺忘;後者指不經重新學習就不可能恢復記憶的遺忘。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英國柯南道爾所作偵探小說的總稱。其中《血字的研究》,通過助手華生的回憶,敘述福爾摩斯如何偵破一起奇異的兇殺案件;《四簽名》描寫圍繞阿格蘭寶物而展開的一場勾心鬥角的爭斗所引起的慘案。著名的還有《巴斯克維爾的獵犬》、《空屋》、《恐怖谷》等。
浮生六記
筆記。清代沈復著。六卷。系作者在嘉慶年間所寫的回憶錄。分《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六部分。後兩記已佚。主要記敘作者與其妻陳芸的家庭生活,其間悲歡離合,寫得樸素真摯,凄惻動人。
仿若
彷彿;好像:回憶往事,~隔世。
斷片
片段:這些回憶是他這一時期的生活~。
程步高(1896-1966)
電影導演。浙江平湖人。肄業於上海震旦大學。1924年從影。1928年起任明星影片公司編導。抗戰期間在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參加抗日宣傳工作,並任中國電影製片廠編導。1947年去香港。先後執導《狂流》、《春蠶》、《夜奔》等故事片六十餘部。著有回憶錄《影壇憶舊》。
過電影
1.比喻回憶過去的事情或情景。
追省
1.追想;回憶。
追證
1.審訊對證。 2.回憶證實。
成仿吾(1897-1984)
文學理論家,教育家。湖南新化人。曾留學日本,並參與組織創造社。後在巴黎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任蘇維埃中央政府教育委員。曾參加長征。建國後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等校校長。著有文論集《使命》、詩文集《流浪》和《長征回憶錄》等。
不堪回首
1.謂不忍心回憶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