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電影行業有哪些科技創新

電影行業有哪些科技創新

發布時間:2024-03-08 19:34:45

⑴ 未來科幻電影發展前景如何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

未來科幻電影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因為科技的飛速發展為電影帶來了更多更豐富的創作素材,也為觀眾帶來了更加豐富多彩的電影體驗。未來的科幻電影發展趨勢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方向:

1. 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隨著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的科幻電影將更加強調觀眾的身臨其境感受。比如,科幻電影可能會讓觀眾穿上VR眼鏡,親臨未來世界的奇妙景象;或者採用更加智能化的影院座位和環繞聲音技術,讓觀眾在電影中感受到更加逼真的場景和情緒。

2. 人工智慧的應用。未來的科幻電影將更加強調人機交互和智能機器的能力。可能會出現更多以人工智慧主題為基礎的科幻電影,例如《機械公敵》、《星際穿越》、《機器之心陸扒》和《黑客帝國》。

3. 多元文化和社會議題的探討。未來的科幻電影將更加關注人類的多元文化和社會議題。通過表現不同文化和社會的生活方式以及人類面臨的不同問題,探源蔽索人類的發展方向和解決問題雹悉州的方法。例如,《銀翼殺手》、《穿越時空的少女》、《未來戰士》等電影。

總之,未來的科幻電影將更加註重技術創新和視覺效果,同時更加註重觀眾情感共鳴和思想內涵。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相信未來還有更多令人期待和驚喜的作品。

⑵ 電影電視中的高科技設備,有哪些已經接近完成

電影電視中的高科技設備,有以下幾種現實中已經完成了:

一、 掃臉支付

以前經常在電影電視劇裡面看到,有的人進入一個秘密通道都可以直接刷臉確認,出門的時候什麼都不用攜帶,只需要帶上自己的臉就可以了。當時看到的時候覺得特別的不可思議,似乎刷臉是一種高科技,距離普通人的生活非常的遙遠,然而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看到刷臉的科技。

三、指紋開鎖

以前在電影裡面看到指紋開鎖非常的有科技感,但是現在指紋開鎖已經非常普及了,出門不需要帶鑰匙也不用擔心,手機也可以指紋解鎖。

⑶ 那些年科幻電影里的黑科技有哪些成為了現實

電影中的2001與現實中的1969

無論是光怪陸離的的星際穿越,還是頹垣敗井的廢土世界,科幻電影架空的時空,一直在努力營造距離感和割裂感拉長時間維度,將觀眾迅速帶入科幻世界。不過,正如火爆的《頭號玩家》,科幻電影的最大價值在於天馬行空描繪出可以跨越銀幕的硬核科幻,人工智慧,作為硬科幻電影的寵兒,充當了填補觀眾探尋未來意義心理溝壑的潤滑劑。

自1965年正式提出人工智慧算起,50多年,AI在好萊塢電影和現實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大銀幕上,以夢工廠為代表的電影製作公司,塑造了無數出神入化的AI形象,成為普羅大眾對科技崇拜的源泉所在,滿足了人類對未知生活方式的嚮往。

一定程度上,科幻電影也成為科技行業的啟蒙者,行動電話之父馬丁庫帕就承認,他發明第一台行動電話正是受了《星際迷航》中「通訊器」(communicator)的啟發。正如迪斯尼動畫電影中,總會有一個捧哏的話嘮動物角色,人工智慧機器人也是科幻電影的標配。伴隨著電影塑造的經典AI根深蒂固形象,人工智慧被視為下一個從銀幕上走出來的科技。

《星際迷航》中的通訊器

電影2001年:人工智慧飛船邁向木星

現實1969年:登月飛船算力不如手機

1968年一部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的電影橫空出世,這就是《2001漫遊太空》,電影將未來鎖定在了33年後的2001年,「發現一號」太空飛船向木星進發執行太空任務。除了飛行員和宇航員,還有一台具有人工智慧、掌控飛船的電腦哈爾9000,哈爾9000被設定為一個永遠不需要關機,從不出錯的人工智慧形象,它可以用自然語言溝通,帶有人類情感和趨利避害的生物屬性。

哈爾9000(圖片引自網路)

哈爾的聲音溫和友善,讓人產生發自內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獨旅行,它也成為了人類最好的交流夥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2001年人工智慧哈爾與人類的互動,比如與鮑曼下國際象棋並輕松贏了對方。它可以毫無障礙的理解人類的語言和情感,甚至能夠在人類躲著自己談話的時候,讀出唇語。在得知自己會被強行關機之後,哈爾還能夠作出先發制人的反應。最終,在殺死三位宇航員之後,哈爾被男主拔出了記憶板。

哈爾與人類下國際象棋(圖片引自網路)

這部電影展現了人們對2001年的暢想,盡管我們距離「未來」已經過去17年,人類仍未實現隨心所欲的漫遊太空,但當時一些接近想像力巔峰的預測已經實現。比如電影出現的iPad、視頻通話的雛型已經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於電影維修小飛船的名字Pod。

視頻通話(圖片引自網路)

電影中iPad的原型(圖片引自網路)

而哈爾作為人工智慧的雛型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內的現有語音助手都是對哈爾的一脈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幾個月後,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26年以後的1997年,IBM深藍超級計算機打敗世界排名第一的國際象棋選手加里卡斯帕羅夫,讓深埋電影中的隱喻變為現實。

NASA登月導航計算機算力綜合不如手機(圖片引自NASA)

《2001漫遊太空》寄託了人類開拓星球的思潮,但1968年的現實是,即便登月用的導航計算機主頻也只有2.048MHz,所有登月電腦的性能加起來都不如現在一部手機的運算能力,更不用談人工智慧所需要的強大算力和海量數據的支撐。

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電影很少有揉入硬科幻的人工智慧形象展現,無論是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慧》還是《機械公敵》、《月球》、《銀河系漫遊指南》AI 機器人 Marvin,電影更多的是披著科幻外衣去對人性復雜的探討,鮮有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

電影《人工智慧》(圖片引自網路)

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上映的幾部電影,開始繼續從硬科幻的角度探討人工智慧,與此前天馬行空的機器人相比,這些人工智慧形象更加超前,但也更加接近現實。

電影中的2025與現實中的2016

電影2025年:手機女友成為現實

現實2016年:語音識別與人類打平

《星際穿越》大量展示了蟲洞、黑洞、多維空間以及廣袤的星際旅行場景,諾蘭導演甚至邀請到了天體物理領域的頂尖大牛基普索恩擔任影片的科學顧問,保證了影片科幻屬性足夠硬。TARS作為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帶給觀眾很多亮眼之處。

《星際穿越》中的智能機器人(圖片引自互聯網)

在電影中,TARS會說話能思考,甚至能夠麻溜利索的變形在滔天巨浪撲來之前拯救安妮海瑟薇。在解密引力之謎甚至在五維空間里,TARS都以恪盡職守的高級助理形象出現,高效完成任務指令,可以說缺少TARS,人類的智慧無法完成這項艱巨的太空任務。而重建TARS時,那個幽默度的橋段讓冰冷的機器形象多了一份人性。

《星際穿越》中的智能機器人(圖片引自互聯網)

觀眾偏愛TARS,更多在於,相比於無所不能的機器人,TARS沒有被設定為擬人形象,不銹鋼拼接起來的外觀更符合人類世界設定下的工業產品,與現實更接近。

而約翰尼德普在《超驗駭客》的人工智慧突破就顯得驚世駭俗,你能想像有一天你的軀體死去精神意識卻被保留在互聯網上,而且可以無所不能,《超驗駭客》打造的一流的科幻概念超越了很多硬科幻設定的范疇,將我們能想像到的人工智慧進一步升級,以去實體化的虛擬形態存在。

電影《超驗駭客》(圖片引自互聯網)

在電影中,生化形態的人工智慧高概念讓德普無所不能,與此同時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讓他無處不在,如同正在火熱的區塊鏈,這種繁衍形態讓傳統勢力很難通過拔電源將其消滅。

電影《超驗駭客》(圖片引自互聯網)

如果說《星際穿越》和《超驗駭客》還距離我們認為的人工智慧太遠,電影《Her》所打造的智能環境簡直是死宅單身狗的天堂。故事發生在17年以後的2025年,內向宅男西奧多托姆布里遭遇分手後,尋求一款叫做OS1的智能操作系統聊以慰藉,操作系統化身為一名叫做薩曼莎的「女性」(斯嘉麗約翰遜聲),她風趣幽默又善解人意,她學習和進化的速度讓西奧多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能夠幫助以寫情書為本職工作的男主檢查拼寫和語法。

電影《Her》(圖片引自網路)

薩曼莎脫胎於類似蘋果HomePod/亞馬遜Echo這樣的智能音響,以機器人女友的形象對外展示,並以卡片機的終端對外銷售。OS1所代表的人工智慧比17年前的智能音響有了長足的進步,它所有的交互通過自然語言完成,背後有一套完成的養成邏輯,依靠語音、圖像識別和神經網路演算法,能夠與用戶溝通迅速成長,並依靠與數千名用戶「談戀愛」不斷進化,達成完美情侶,可以說這一形象幾乎滿足了人類對未來智能伴侶的所有想像。無疑,在眾多人工智慧形象中,OS1更接近我們真實生活。

OS1幫助男主檢查語法和錯別字(圖片引自網路)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計算機科學家 Pierre 受電影中 AI 作音樂的啟發,研製了一款先進的能作曲的 AI —— Avia,不僅所作曲子出了專輯,應用到重要慶典、NVIDIA GTC 2017中,而且 Avia 還成了國際作曲家。

OS1的終端形態更像目前的智能手機(圖片引自網路)

這是觀眾的反饋,同時也有這足夠牢固的現實基礎。OS1有著足夠強大的演算法和硬體配套,與現實生活中的智能音箱相同的交互邏輯和演化路線,增強了用戶的認同感。

從亞馬遜Echo到OS1還有17年的路要走。

單拿語音識別來說,從1952年貝爾實驗室研製了第一個可十個英文數字的特定人語音增強系統一Audry系統,到2016年微軟發表論文稱語音識別上的技術已經高於專業的人工速記員,達到了與人類同等交流對話的水平,中間走了64年。這背後涉及到的卷積神經網路及LSTM神經網路,以及自由格人機界面聽覺訓練雖非易事,但我們有理由相信17年以後的Echo就是OS1的原型機。

從2001年走到2025年,科幻電影所塑造的人工智慧形象愈發保守,好萊塢電影開始通過與現實接軌的方式應對觀眾的審美疲勞。對應到現實世界,人類的人工智慧則來到了一個集中爆發的階段。在看過了無數個哈爾、Marvin、TARS之後,我們也正在按照電影中的酷炫思路打造活生生的人工智慧。

比如AlphaGo,它是第一個擊敗人類職業圍棋選手、第一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慧程序,和IBM的深藍超級電腦有著同樣舉足輕重的意義,意味著人工智慧的時代從電影銀幕走到現實中來。

人工智慧對弈圍棋(圖片引自谷歌)

Google的AI法寶還不止有AlphaGo,引入NMT神經網路的Google翻譯、會主動管理照片的Google Photo、像OS1跟你聊天的Google Allo、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以及更幫你看到東西的Google Lens都是Google組裝一款超級人工智慧終端的模塊化產品。

而這一切模塊化產品都可以組裝在一款智能手機上,尤其是5G網路帶來的速度和數據支撐,被認為是人工智慧最終爆發增長的終端。隨著移動設備的增加,數據也逐漸海量,尤其是5G時代,大數據的支撐,讓人工智慧有了爆發基礎。

手機中Siri曾經被視為人工智慧在現實中的形象,但爛尾的效果最終讓Siri成為眾人調侃的形象,甚至對消費者對人工智慧產生了負面影響,據一份2016年的調查顯示,只有3%的用戶在公共場合使用過Siri,如此尷尬的數據以至於最後庫克不得不連夜從Google挖人。

手機人工智慧初探

4月4日,蘋果公司宣布,前一天離職的谷歌前搜索兼AI高級副總裁John Giannandrea(約翰詹南德雷)加入蘋果,擔任「機器學習及人工智慧戰略」總負責人,成為蘋果第16位核心管理層高管,直接向CEO庫克匯報。急切的挖人舉動讓蘋果的AI焦慮一覽無遺。

吾家有AI初長成 Jovi初探銀幕夢想

除了蘋果,趕赴人工智慧這波浪潮的手機公司大有所在,並開始為人工智慧打造形象,這裡面還包括打造AI品牌Jovi的vivo,Jovi和哈爾、TARS、Alexa一樣,是駐留在智能手機中的人工智慧。

現在Jovi雖然只是探索AI的第一階段,但卻為人工智慧提供了很好的演化路徑。背靠驍龍AIE(人工智慧引擎),以驍龍神經處理引擎(NPE)軟體框架和神經網路(NN)庫為介面的異構計算方案。其具有廣泛接納性的邏輯,極高的兼容性,精準而龐大的計算力,成為了Jovi AI的推動力,並為消費者量身打造實現智能場景應用的vivo X21手機。

vivo打造的人工智慧想像Jovi

功能上Jovi 助理擁有系統全局級的智慧識屏功能,可以讓用戶的所有操作節點智能化,替代繁瑣重復甚至需要思考的操作,讓我們可以高效管理生活和工作事物。比如在界面中長按一段文字即可觸發識屏功能,該功能會快速識別並智能提取用戶長按的文字信息,然後用戶就可以就此信息進行快速查閱/擴展及相關操作。

Jovi人工智慧

AI應用到相機,Jovi則可以自動識別你的膚質、膚色、性別、年齡,並且會學習你的使用習慣,在你每次自拍的時候為你選擇一種最適合的美顏效果。回望2001年的哈爾,Jovi正在替代它的角色,只不過不是在宇宙飛船,而是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你定了車票、機票,它會提醒你時間、目的地天氣和機場路況;你上網購買了快遞,它會告訴你快遞單號是多少並一鍵幫你快速查詢物流;如果你喜歡看球賽,它會幫你跟蹤歐冠和NBA賽事;它能在你出行前,為你安排行程。

Jovi人工智慧

我們可能習慣了手機作為一個冰冷的連通機器,但Jovi賦予了機器血肉,Jovi能夠不斷地學習,就像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夥伴一樣,認識越久就越懂你的需求,隨時給你最好的生活建議,並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

未來,你和手機不再是簡單的交互,而是養成關系,Jovi所代表的人工智慧可以被養成高效貼心的商務管家,也可以被養成為體貼入微的女友。它不會隨著你更換設備而丟失,正如《超驗駭客》中的德普一樣,跟隨互聯網隨遇而安。現在Jovi所代表的手機人工智慧,正在朝《Her》中的2025年走去。

盡管霍金臨終前曾警告人類要警惕人工智慧,但他仍然承認「創造AI的成功可能是我們人類文明歷史上最大的事件,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會因為人工智慧改變。」

我們會在「綠洲」里匯聚,還是在2049相遇

時間隨著電影往前走,在《銀翼殺手2049》中的2049年,城市已經失控並崩潰。虛擬人工智慧喬伊成為復制人K慰藉的對象,在2049年依靠全息投影投射成像的虛擬人可以隨意出售,除了沒有實體,她已經完全和人類無異,情商智商超高也更為體貼,成為不少宅男傾慕的對象。

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的虛擬投射人工智慧(圖片引自網路)

作為一款成熟的人工智慧產品,我們在電影里見證了喬伊從機械裝置投影到投影設備移動化全新升級的過程。盡管很多人認為復制人是鬼扯,但這個投射裝置的升級讓不少人認為在2049年更容易實現。距離2049還有21年,依靠現有的人工智慧基礎,我們相信喬伊真的有可能在2049年從銀幕走出來與我們相遇。

可移動版喬伊(圖片引自網路)

無獨有偶,斯皮爾伯格在《頭號玩家》中也將2045年設定為世界崩潰的邊緣,眼花繚亂的VR世界讓快要涼了的VR廠商起死回生,終於有了用例可以背書。人工智慧也好,VR也好,都是科技高速發展的終極產物,或許那天世界依舊運轉良好,我們和朋友在「綠洲」里相聚,回家在2049里纏綿。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科幻電影則完全源於天馬行空的想像,科幻與現實看似兩條平行的世界,我們深信二者的時間線和想像力最終會因為不懈努力在未來交匯在一起,這一天我想並不遙遠。

⑷ 《阿凡達2》片長達190分鍾,該系列對科幻電影有哪些開創性的貢獻

《阿凡達2》片長達190分鍾,該系列對科幻電影有如下開創性的貢獻。

一、《阿凡達》系列電影開啟了電影的3D時代

相比於第一部,《阿凡達2》的製作和特效要精細得多,一般的3D電影是30幀,而這部電影採用了48幀RGB激光投影系統,可以在高幀率下輸出高質量的影像,高幀率意味著更清晰,更有沖擊力。

四、更先進的水下拍攝技術

影片中的大多數場景都是在海底進行的,劇組專門設計了一個90萬加侖的容器來模擬各種洋流和海洋活動,這在電影工業的發展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世界特效行業中公認的三大難題是煙霧、水紋和毛發,卡梅隆對“水”特效的鑽研似乎有格外執念。

⑸ 國外新技術在影視產業中的應用

CG技術在現代電影工業中的運用
--------------------------------------------------------------------------------
http://arts.tom.com 2004年12月22日12時46分來源:藝術當代汪開慶 梁亮

一 導 言

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門類,它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之上。新媒體藝術說白了就是數碼藝術,其表現手段主要為電腦圖形圖像(computer graph),許多業內人簡稱為「CG」。新媒體藝術與錄像、計算機、網路、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相結合深入到了現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其中最為我們所熟識的便是CG在現代電影工業中的運用。在這里以現代電影工業為例,探討一下新媒體藝術在現代電影工業中的發展概況。

從1950年代開始,電視的出現已經從某種程度上讓好萊塢電影行業不得不進入 「大片」時代。當人們可以和家人一起看或溫情脈脈或懸念迭起的電視情節劇的時候,電影便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生存危機。以美國為例,進入1980年代以來,好萊塢電影經歷了一次深刻的變革——從「敘事的電影」轉向了「景觀的電影」,尤其是用數字技術營造出來的視覺奇觀幾乎成了好萊塢這些年佔領全球市場的制勝法寶。CG數字技術(包括虛擬影像合成技術和數字合成技術)破天荒地把許多原來表現不了的題材變成了可能。它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性不僅推動了劇情的發展,還促使導演將更加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搬上了銀幕,更為重要的是,它為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帶來了不計其數的財富。從此,好萊塢便將CG這一制勝的法寶廣泛地運用於各種大場面、大製作中,來營造視覺奇觀,並成就了其以一貫之的「大片」之路。

奧斯卡(美國電影科學和藝術學院獎)從1960年代起開始設立「最佳影視效果獎」,這個獎項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CG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與推廣。自1980年代以來,每部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影片,幾乎都是在CG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的作品。

二 美國「大片」與CG技術

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藝術在一定的程度上成為了現代電影工業挽救其生存,並且使其能在與電視業的競爭中獲取勝利的法寶,CG技術也隨著「大片」時代的深入發展在現代電影工業中大放異彩。

以美國為例,瀏覽一下CG技術(包括虛擬影像合成技術和數字合成技術)在好萊塢「大片」中的發展歷程。

1968年,導演 Stanley Kubricp拍攝的《2001太空漫遊》就首先嘗試運用了CG技術。當時就有人評價它就像一座金字塔,宏偉、神秘,甚至不知所雲,它違反了幾乎所有電影學院奉為神聖的原理,傳統的劇情、人物、台詞在這里變得無足輕重,而特效、畫面和音樂佔了主導地位。而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則對這部影片稱贊道:「我第一次看到這部影片時,我覺得這不是一部電影,它將改變電影的形式。」

1982年,喬治。盧卡斯製作的《星際迷航記2》,標志著計算機動畫開始正式進入電影娛樂業。該片60秒的特技在當時開創了CG電影史上的許多的第一——包括開發逼真的火焰演算法,創造虛擬山脈和海岸線的分形幾何方程式等等。在這部片具有深遠的影響力,CG技術第一次被作為注意力的中心。

同年,迪斯尼的《TRON》(《電子世界爭霸戰》)公映,該片被公認為是「開創了CG製作電影的新紀元」,而且無數CG行業的先驅者都是受這部影片的影響而進入CG領域的。

《電子世界爭霸戰》的票房慘敗使好萊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敢再涉足CG,直到《深淵》的誕生。詹姆斯▪卡麥隆在ILM的幫助下,第一次用計算機創造出了一種栩栩如生的虛擬海底生物,它可以像水一樣自由變形,甚至可以具有人臉和人手的形狀,這種逼真的虛擬生物除了CG之外,無法用任何其他手段完成。這一驚人的視覺效果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之後,好萊塢附近冒出了很多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數字製作工作室,CG技術也大量應用的電影製作中。另外,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海底異形的形象為卡麥隆帶來了下一部更為經典的卡通形象——T1000。

1991年的《終結者2》,是第一部大規模運用CG技術改良的傳統電影,包括40多個計算機生成鏡頭,T1000能從熔融的金屬中幻化成真人!他的手可以逐漸變長,變成利劍,他的臉部被炸成爛鐵後還能自動癒合;普通的地板磚能緩緩的隆起,生生的變成了真人!除了最終的真實演員,中間過程全部由計算機生成。自由變形的T1000已經成為了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形象。

1994年的《阿甘正傳》,阿甘與肯尼迪總統的「歷史性」的握手已經成為了技術融為敘事的經典範例而被人們津津樂道。ILM將肯尼迪的形象從資料片中摳下來,與阿甘的藍幕表演鏡頭合成,再將兩人的手進行圖像修改,使之握在一起。肯尼迪的口型也是經過唇形同步數字處理。為了使畫面更加真實可信,拍攝阿甘的表演時,膠片的對比度、光度、粒子的粗細度、以及焦距的選擇與總統的記錄片總是保持一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由1000多名群眾演員出演的反越戰的示威場面,被復製成有5萬人參加的浩大規模,可謂是CG技術所創造的一大奇觀!

1997年的《泰坦尼克號》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兩億五千萬美圓的製作預算,在特效上的開支(包括泰坦尼克號的模型、CG、水下攝影)幾乎佔到了一半。但是這場豪賭以大獲全勝告終。10億多美元的收入使其成為了電影史上的最賺錢的影片,還捧回了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11座奧斯卡獎杯。該片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2001年至2003年,托爾金的曠世巨作《魔戒三部曲》取材於20世紀最具想像力的同名小說,該書被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忠實讀者視為史上最偉大的冒險故事,而導演彼得▪傑克遜把《魔戒三部曲》改編成了電影,成為20世紀最豪華的電影盛宴。據稱早在1978年,就曾經有一位名叫拉爾夫。巴什克的拍過電影版的《魔戒》,但是由於當時的技術水平有限而不得不流產,《魔戒》使蘇格蘭的特效公司Wata Digital一舉成名。三部曲的特效幾乎都是由Weta設計完成的(在後期製作中,由於要趕進度,美國的Digital domain和澳洲的Animal logic及其他的一些後期製作團隊也加入了後期製作的行列)。僅第一部就有560個特效鏡頭,包括10萬個人物合成在一起的鏡頭和由計算機生成的斯麥哥,在人員配置和分配方面,Weta派出了120名精兵強將,並將其分為奇幻生物、特效、化妝、盔甲及武器、微縮模型、模型特效六個小組,各司其職,以使影片中的綜合視覺效果盡善盡美。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媒體藝術家在整個電影創作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是在另一方面新媒體藝術家往往又在創作過程中的大多數時間里,都是在扮演著工程師的角色。因此,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都不大願意承認他們為藝術家,有人說這種技術會毀了電影本質,有人說它已經侵蝕了觀者的思考空間。

其實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我們可以從新媒體藝術產生的歷史因素來分析這個問題並找到答案。

20世紀早期出現的未來主義、達達主義、以技術運用為核心的結構主義和以表現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思想為主的超現實主義都為新媒體藝術的產生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實踐基礎。

未來主義者們試圖尋找一種與形式因素對等的表達方式來表現藝術和科學相結合的美學,未來主義主張在畫面中營造動感,表現力量與速度。我們可以從巴拉的《路燈——光的研究》、《鏈子上的一條狗》以及波丘尼的雕塑《跨大步的人》中看到這一藝術理念的完美呈現。

在俄國的結構主義的藝術實踐中,塔特林(Viadimir Tathin)認為,現代社會的藝術家應該是合格的機械師和工程師,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成為現代工業社會的藝術家。

受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影響的超現實主義者,是一群醉心於尋覓夢幻的藝術家,他們感興趣的是發現和展現無意識的心態,使想像力獲得自由,並試圖突破符合邏輯與實際的現實觀念,把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相糅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和超現實的情景。因此在超現實主義者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那種獨特的造型和奇異的夢幻意境的藝術語言。從超現實藝術大師達利的《記憶的永恆》、《內戰的預感》中,我們就可以從中看到了這一藝術理念的完美體現。

20世紀後期,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日益提高,迎來了CG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些藝術流派的重心由「機器美學」和機械性藝術轉向電子性藝術,以及綜合行為、舞台、繪畫、音樂、身體的互動媒介藝術,藝術的表達方式亦隨之走向了多元化。而CG技術在現代電影工業中的運用則是上述幾個藝術流派在現代社會中的電影工業領域中藝術語言和藝術理念的延續,只不過其藝術語言及藝術理念的表達載體不再僅僅局限於現成品藝術、身體藝術等,他們還可以有一種新的選擇——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的出現,以及CG技術在現代電影工業中的大量運用,並不能片面地說CG技術會毀掉電影,或是限制了觀者的思考空間。而相反地CG技術在現代電影工業中的輔助運用,更能夠使電影藝術的表現臻於完善完美,更富藝術的張力和生命力。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CG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它所賦予電影的視覺效果越來越強烈。因此,當前擺在所有CG人面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影片中平衡藝術與技術的因素,以達到商業與藝術的最佳契合點,這也是CG人今後需要繼續努力探索和解決的問題。以下我便以美國現代電影工業中的兩個例子來與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新媒體CG技術在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首先在《泰坦尼克號》中,主流電影的製作方式正在發生著一定程度的革命性變化,同時它也向人們展示了CG在影片中一個更加重要的應用方向——「看不見的特效」,CG技術與演員的表演之間是無縫的,人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看著一個CG的特效。比如經常被提起的一個鏡頭,傑克站在船頭高呼「我是世界之王」(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藍天大海之間,鏡頭從傑克的身上拉出泰坦尼克號的全景,觀眾恐怕很難想像光就這一個鏡頭就是由200個畫面合成的。導演卡麥隆曾提到,「用了這么大量的CG特效,無非是為了讓觀眾產生一種在船上的『現場感』,從而體驗到泰坦尼克號在首航時夢一般的輝煌和毀滅時難以言喻的悲哀。」對於CG技術應用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轉變——CG技術可以營造的不僅僅是奇觀,還可以是情感。

2000年《角鬥士》,1億美元是夢工廠成立以來的最大的手筆,但是《角鬥士》卻是以一種毫不張揚的方式將CG合成特技融入影片中,將一曲英雄的悲歌演繹得殘酷悲壯又如泣如訴。當我們看到恢宏龐大的古羅馬競技場上萬眾歡騰的場面時,恐怕不會想到其中用了多少特效,當我們看到斑駁猛虎攻擊羅素▪克洛時,會感到真實的恐懼。該片的主要製作公司之一Mill稱自己的最大驕傲就是:「觀眾根本看不出來我們的工作,但是他們被感動了。」新媒體CG技術所達到的「看不見的特效」,以及CG技術與演員的表演之間天衣無縫的結合,無疑都是向人們說明了一個結論——藝術與技術之間不存在誰會取代誰或是誰毀掉誰的問題,他們是可以共同存在並且達到一個共同繁榮的關系的。

三 剛起步的中國「大片」

縱觀新媒體藝術及CG技術在西方電影工業中的發展,再重新審視一下新媒體藝術及CG技術在我國電影工業中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新媒體藝術在中國被忽略了。中國人自己的大片在哪裡?第一個浮現在腦海中的大概是前不久熱鬧一時的《天地英雄》,再往前數,《英雄》也可以算一部,但那是國外做的,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國大片」,而去年號稱「中國高科技電影的扛鼎之作」的《極地營救》票房慘淡,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大片」的實力薄弱。

中國的CG特效在國產電影中正式登場應該是從1995年周曉文指導的《秦頌》開始的,這是一部製作精良、場面恢弘、明星薈萃的歷史大片,其中氣勢龐大的阿房宮就是由計算機製作完成的。據稱,為了拍這部片子,周曉文曾親自前往好萊塢考察計算機合成技術。

1996年,珠達電腦公司投資一億元,拍攝大型電腦特技影片《大鬧天宮》,導演張建亞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位CG電影導演。但是由於當時演員與技術之間的矛盾、資金、技術、團隊合作等方面的問題,導致了《大鬧天宮》的最終流產,而上千萬元的經濟損失更拖垮了中國最大的、第一個民營電腦動畫公司。《大鬧天宮》的失敗更「嚇」倒了很大的一批投資商,使他們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不敢再涉足這類「高成本」電影。

1999年是中國CG電影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年,一批敏感的電影導演,出於各自的目標,開始嘗試在自己的影片中應用CG技術。張建亞首當其沖,距離《大鬧天宮》流產的四年後,這位被媒體成為「電腦頑童」的導演在《緊急迫降》20多分鍾的特技鏡頭中,使用了5分鍾的三維動畫影像,以及大量的模型與數字處理相結合的影像,創造了波音飛機空難危機的奇觀效果;王瑞在《沖天飛豹》中,用CG技術想像了中國的新型戰機,並用了180多個三維動畫鏡頭表現了高難度的戰機飛翔動作;還有《橫空出世》、《大戰寧滬杭》等。

但是我們不得不注意到,這些影片基本上集中在「主旋律電影」,由國家投入巨資進行製作,並非從市場的需求出發的,而且從票房來說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來說,CG技術的應用,在這段時間內也只是對國際高科技潮流的回應,而國產電影距離真正運用數碼科技來創作、製作,仍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2001年,國內的CG人一定不會忘記中國的第一部數字電影短片——《青娜》》。5分鍾的短片、200萬人民幣的製作費用,在國外也許根本不算什麼,但是在2001年的中國算是大製作了。號稱「第一部數字電影短片」和「中國的第一個虛擬偶像」的《青娜》在圈內很是熱鬧了一陣子,可是還未等到《青娜》與觀眾們見面,《青娜》就捲入了投資商們的官司中。

「《青娜》每分鍾的製作費用為40萬,不及國外的4%,製作時間僅有3個月,不及國外影片的創意時間。」這是《青娜》當年的宣傳口號,現在回頭來看,卻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們的症結真的只是錢嗎?

2002年的《極地營救》是張建亞的第三部CG電影,「災難冒險動作」加「數字特效」加「當紅明星」,可謂比足了好萊塢大片的模式來做。上影為此專門給劇組配備了國內第一台數字攝影機,邀請了國內唯一的國家重點電腦圖像圖形研究室的專家教授加盟,力爭將該片的視覺效果作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全片製作耗時半年多,上影數碼共40人參與製作,主要三維軟體是Maya,,後期使用Inferno、Flame、Shake等。全片共耗資2000萬人民幣,有300多個鏡頭(佔全劇鏡頭的40%)鏡頭採用了電腦特技(40分鍾),光這40分鍾的特效便耗掉了1000萬元。而且據稱該片製作涉及了許多國內數字特技製作從未使用過的先進技術,如三維人體掃描、動態捕捉、大型的粒子特效等。可是盡管如此,張建亞也不否認《極地營救》還存在很多缺陷,而其中的特技難以媲美好萊塢的災難片。對此他解釋說:「我們現在還是起步摸索階段。好比油鍋起來了,要做飯了,還沒醬油。這里的醬油就是技術問題、軟體和軟體技術升級等一系列問題。」事實上,情節上的某些漏洞和不合理,技術方面的一些硬傷終於沒能挽回票房慘淡的結局。

下半年的《英雄》,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商業片,耗資3000萬美金,收回2億美金,該片無論從氣勢、規模、製作手法上來看都堪稱國內領先、國際一流。但是遺憾的是,該片的特效是由澳大利亞的Animal logic、美國的Tweak film和The Orphanage共同完成,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國製造」。

2003年,CG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當數《天地英雄》。

這是第一部由哥倫比亞投資,卻在國內(華龍數字電影製作中心)完成特效製作的影片,該片在「十一」上映之後,已經創造了今年國產大片的票房記錄。在該片長達14個月的時間內,華龍共完成160多個特效鏡頭,總長度達到9分鍾,這些特效鏡頭雖有不足之處,但可圈可點之處也不少,首先他再現了1000多年前的唐城,後期合成層數超過了250層,總數據達到了200GB;其次自行研發的插件製作「沙暴」特效;再次該片中的CG合成技術創造了多個「看不見」的鏡頭,營造戰爭的氣氛。

雖然與好萊塢大片相比,《天地英雄》在特效方面的差距仍是很大,尤其是舍利的「藍色沖擊波」被各路人馬批得幾乎是「人仰馬翻」,但是,與前面的影片相比,我們看到了他的進步,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大片」第一次被普通大眾認可,並創造了票房的勝利。

回顧了CG技術從95年到2003年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到阻礙中國CG電影發展的現狀主要為:資金缺乏,投資規模小;國產電影市場萎靡不振,大部分製作公司都停留在廣告、MTV、電視片頭的創作上。創作還處於初級模仿階段,鮮有獨特的創新之處。

技術的濫用導致對情節把握的誤差,以技術的突破來取代情節的合理性,無疑是嘩眾取寵;只注重設備投資,而忽略了人才的投資,很多的先進設備卻無人會用,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相對落後,大部分使用Maya、3ds max等商業軟體,基本沒有自行開發軟體的能力;業內主流電影人士對數字技術的「旁觀」態度。

透過現象,仔細的想一下到底原因最終制約了中國CG電影的發展呢?其實不難,我們可以從中國電影工業自己現行的體制本身來找原因。

我國電影工業的關鍵在於缺乏健全、開放、競爭和富有活力的電影創作和製作的產業環境和機制。沒有條件,機制可以調動人去創造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機制就是生產力。

中國電影的產業化轉型首先面臨的就是電影管理觀念和制度的轉型。在中國,電影曾經長期被簡化地理解為政治宣傳手段,被強制性作為政治意識形態載體來管理。電影被看作一種重要的意識形態載體,電影活動的空間仍然相當有限。政府機構通過法制和行政的方式規范電影生產,由於某些規定和制約也缺乏文化層次,與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的文化特性存在一定距離。結果,不僅使中國大陸電影受到的公共性(政治、政策、道德、傳統、習慣)限制比世界其他主要電影生產國家和地區相對嚴格,而且也比在大陸放映的海外和境外進口影片更為嚴格,甚至比國內的公共電視的限制都更加嚴格,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國電影的大眾親和力,弱化了電影在大眾文化市場上競爭力度,也使電影的融資能力和回報率大打折扣。同時,單一的行政思維和僵化的管理模式,限制了創作思維和製作理念,使得大陸電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面對現實的開放性,在電影觀念、形態和風格上也缺乏多樣化和層次性,根本無法抓住觀眾。從1999年到2002年間出現的幾部國產大片《緊急迫降》、《橫空出世》、《大戰寧滬杭》、《驚濤駭浪》,都是政府性投資。國家政府部門直接投資佔了大部分而市場上的民間資本的融入僅為一小部分。這就決定了這些國產大片在一開始就失去了以廣大群眾為基礎的市場消費群,而且其投資規模都遠遠超過了目前中國電影的平均投資水平,其市場回收基本不可能,因此在票房收入與投資回報上都沒能達到期望值。

振興中國的電影工業只能從中國的電影工業自己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出發,結合本民族文化特點,真正的實現電影創作和製作的產業環境和機制的轉變,走出一條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國產大片之路,而並非是對美國好萊塢電影單純一味的模仿。

以上都是我們在觀看過了這些影片、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及相關媒體報道後所做出的總結,針對我國電影工業的現狀,作為一個熱愛電影的CG人,我們任重而道遠。

⑹ 影視製作中3D技術的應用

影視製作中3D技術的應用

電影是一種藝術,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充分的利用了3D技術生動性、豐富性、先進性、美觀性的特點,為觀眾呈現了眾多優質的3D影視作品,這對於推動整個電影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影視製作過程中,應該正確理解3D技術的概念,並合理的利用3D技術,重視影視作品的內涵以及美學觀念,使3D電影成為弘揚時代精神、教育人民的重要載體、文章針對3D技術的概念進行了分析,並探析了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旨在為影視製作人員以及相關技術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1 、前言

現階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三維軟體逐漸的成熟,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給影視製作產業帶來了新的革命、3D技術是三維設計、虛擬模擬等重要應用的關鍵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在影視製作坦輪消中,從早期現實與虛擬結合的《泰坦尼克》、《未來戰士》,還是後期利用純三維技術製作的《最終幻想》、《侏羅紀時代》等,上述影視作品中都應用了先進的3D技術,並且投資越來越大,製作人物越來越逼真、場景越來越宏大,為人們呈現了眾多的視覺桐敗盛宴,3D技術的應用前景越來越廣泛、因此,文章針對影視製作中3D技術應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 3D技術的概念分析

3D,是英文ThreeDimensions的縮寫,指的是三個維度,在對三維空間中的物體進行描述時,需要對物體的長、寬以及高三個方面的進行進行描述、因此,所有的物體都具有三維空間屬性、3D技術,和只有長與寬兩個屬性的平面來說,通俗來講3D是對立體進行描述,利用3D技術能夠讓人產生立體視覺,能夠讓人們從遠近、左右以及上下三個維度感知事物、現階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3D技術被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在影視製作中,例如,在CG動畫中,3DMax三維凍哈軟體,會在計算機中創建一個具有三個維度的虛擬空間,然後在虛擬的空間中製作虛擬的模型,同時還能離在虛擬空間中模擬模型的運動,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能夠創造出許多傳統影視技術所不能創造的形象和畫面、

讓知 3、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分析

3、13D技術在電影特效中的應用、以《2012》為例,該部電影的特效製作中利用了大量的3D技術,採用先進的3D技術,勾勒出了栩栩如生的世界末日景象,雖然知道主人公一定會從各種危險場景中順利的逃生,但是,逼真的特效場景,依然讓觀眾為主人公捏了一把汗、在長達161分鍾的影片中,眾多的`特效為觀眾帶來了眾多的視覺沖擊、3D技術的應用,營造了眾多重量級、大手筆、精彩絕倫的鏡頭,其中具有巨大破壞力的洪水、海嘯等,讓觀眾血脈噴張,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一項、水在《2012》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給人們展現了水的猙獰與狀況;地震也是《2012》的主要鏡頭,主人公駕駛轎車行駛在洛杉磯中心,大地震發生之後主人公駕車載著一家人趕往飛機場,在行駛的過程中,路邊的景象既有真實的實景,也有利用3D技術製作的房子與馬路,並且利用3D技術製作了房子、樹木倒塌的過程,這是傳統拍攝技術所無法實現的、

3、23D技術在人物、模型製作中的應用、以《豚鼠特工隊》為例,該部電影是由迪斯尼公司製作,製作的豚鼠是現如今最先進的豚鼠,製作團隊在進行豚鼠特工隊的動作合成製作時,為了這些將地球從機械化威脅中就出的豚鼠特工隊逼真的毛發,毛發的數量接近了銀河系行星的數量,完成豚鼠特工隊模型製作後,還需要操縱豚鼠進行移動,由於該模型是由大量的多邊形、幾何形狀組合的機器人,其操縱難度超過變形金剛、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為了能夠真實的反映豚鼠的動作,動作演員需要穿上特殊的「衣服」,由動作演員表演指定的動作,並完整的記錄上述動作,在電影製作後期將上述的動作「粘貼」上去,這樣能夠賦予豚鼠人的性格以及動作,該種技術稱之為3D追蹤技術,其原理表現為:利用追蹤軟體,設定圖像中具有特徵的區域與點(追蹤區域、追蹤點),然後進行追蹤,追蹤軟體會對追蹤點的顏色變化進行追蹤和判斷,以此計算出追蹤點的各種屬性變化,例如縮放、位移以及旋轉等,通過對各個追蹤點進行追蹤,再由追蹤軟體對追蹤點進行綜合分析,利用上述信息,利用虛擬攝像機對畫面或者場景進行拍攝、同時,還可以在虛擬場景中添加人物模型以及CG模型,採用虛擬攝像機從虛擬視角進行拍攝,對虛擬模型、人物的運行進行拍攝,以達到虛擬3D模型、CG角色與真實場景、道具的完美結合、

表演捕捉技術是動作追蹤技術的升級,動作追蹤技術只能對動作演員的肢體動作進行記錄,但是,角色或者模型的面部表情需要動畫師進行後期重繪、表演捕捉技術的應用有效的彌補了動作追蹤技術的缺點,能夠對動作演員的面部表情進行捕捉和記錄、以《猩球崛起》為例,該部影視作品充分的利用了表演捕捉技術,並且向人們展示了表演捕捉技術的魅力,通過表演捕捉技術為人們展示了一隻猩猩的各種表情,例如思考、屈辱、抗爭以及憤怒等,動作演員基於人的表情,再加上適當的藝術誇張,採用表演捕捉技術記錄了真人的表情,再通過後期製作將各種表情移植到猩猩面部,讓人能夠感受到這只猩猩的各種表情,

3、33D技術在色彩設計中的應用、傳統二維色彩設計,並不能夠實現很高的色彩鮮艷度,並且色彩不分明、3D技術在色彩設計中的應用,能夠顯著的增強色彩的真實感、層次感,有效的提高視覺效果,並且還能夠營造出真人電影所不能夠營造出的色彩效果、

4 、3D電影發展的對策分析

3D技術的發展前景非常好,為了進一步的推動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應該不斷的豐富思想內涵以及推動電影美學發展,以此實現3D電影的快速發展、

4、1豐富3D電影思想內涵、雖然現階段的電影藝術得到快速的發展,但是,僅僅依靠先進的技術,並不能夠長久的吸引觀眾的目光,技術的更新能夠給人帶來新奇的感受,而隨著該種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其吸引力也不斷的降低,即技術手段只能推動電影藝術一時的發展,並不能夠流傳一世實現長遠發展、因此,一部好的3D電影,既應該有精湛、先進的技術,還應該具有豐富、深刻的內涵以及較高的文化品位,反映時代精神與時代價值觀,通過觀影讓觀眾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才能夠使3D流傳於世、

4、2加快3D電影美學的發展、利用3D技術創造的充滿新奇的電影,雖然能夠帶給人新奇的視覺享受,但是並不是電影美學的價值取向,主要是因為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電影美學包括表達方式、藝術種類等,基於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體,向人們展示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場景的同時,讓人們理解更深層次的內涵,即使3D技術帶給人的新鮮感消退,但是依然能夠依靠3D的美學特性,讓觀眾銘記於心,例如,《飛屋環游記》、《愛麗絲夢遊仙境》、《阿凡達》等,既能夠帶給觀眾豐富、刺激、新鮮的視覺感受,又能夠表達電影美學,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3D電影的可持續發展、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3D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電影製作領域的應用越來越頻繁,並且3D技術的應用不再是原來簡單的嘗試,而是充分的利用3D技術創造影視作品所需要的各種場景、人物、動作、表情等,該種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對推動整個電影行業的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想要實現3D電影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應該重視技術自身的創新性,還應該重視電影的內涵以及美學特徵,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更多觀眾的喜愛,並實現3D電影長流於世,為實現電影行業的健康、長足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

⑺ 電影動畫和動態影像主要採用的數字技術有哪些

現在的電影動畫和動態影像主要採取數字合成技術,現在的數字合成基礎是相當發達的
不手難以完成的鏡頭都是由數字合成,後期剪輯出來的

閱讀全文

與電影行業有哪些科技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隸電影城 瀏覽:519
電影院餐食 瀏覽:940
兔呱呱電影網 瀏覽:95
迷蝶電影網 瀏覽:854
如何委婉拒絕男生請看電影 瀏覽:617
豫劇全劇大全100部電影 瀏覽:551
美國神話電影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270
美國電影超脫 瀏覽:536
大鵬講電影 瀏覽:167
宿舍男生唱的哪個最長的電影 瀏覽:163
超級搞笑的少兒電影推薦 瀏覽:935
琪琪電影網2017 瀏覽:770
喜羊羊與灰太狼我愛灰太狼大電影2 瀏覽:910
動漫死神電影 瀏覽:690
泰國男男電影名稱 瀏覽:807
無辜囚徒電影插曲 瀏覽:219
最好看非vip動畫電影 瀏覽:433
電影日本人在首爾 瀏覽:568
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菲耐斯電影 瀏覽:362
韓國電影親昵2016劇情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