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因一場無為戰爭得名的無為縣
古代因一場無為戰爭得名的無為縣
從蕪湖過輪渡到裕溪口,再往北就是無為縣。
無為,顧名思義,就是無所作為。個縣為何要用這么一個奇怪的名字呢?據《無為縣小志》日:「魏武征矣,於其附近河邊築城,攻吳無功而還,因號無為城。」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翻閱《三國志》上有這樣一段記載:蜀、魏、吳三國鼎立中期,曹操蓄意佔領江東地區,先後多次派遣軍隊南征並苦心經營地在黃雒河的西邊,構築了一座城堡,作為大軍前進的跳板基地,以便和吳國的軍事要塞濡須塢(即現在的裕溪口附近)相對峙。在這塊「得則安,失則危」的軍事戰略要地,魏吳兩國長期展開拉鋸戰。
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為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圖謀江東的事業。
於黃初三年選派大司馬曹仁統率十萬步騎大軍,猛攻吳軍的前哨要塞濡須塢。當時吳軍大敵壓境兵臨城下,官兵信心不足,甚為恐慌,但是都督朱桓卻能沉著相待,客觀分析,他估計到:「彼千里步涉,人馬罷困,我以逸待勞,以主制客,此百戰百勝之勢也」。由於主將胸有成竹,信心十足,當機立斷,吳軍僅以五千精銳部隊誘敵深入,巧用火攻戰術,擊潰了來犯魏軍,打得敵人落花流水,焦頭爛額,從此魏軍對於稱雄江南,完全喪失信心,毫無作為了。「無為」城名也就因此而得。
古時的「無為城」,至宋朝改稱「無為軍」。當時著名畫家米芾曾在無為當過知府。到元朝又改名「無為路」和「無為州」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正式改稱無為縣。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主人。就在曹家父子無所作為的無為地區,大革命的1922年,這里就有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並且領導無為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著名的「六州暴動」就發生在這里。革命先輩們以「頭可斷,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丟」的英雄氣概壯烈犧牲在這塊土地上。現在綉溪西邊的芝山上,聳立著「革命烈士紀念碑」。
百萬雄師過大江
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又在這里建立了皖江抗日根據地,全縣人民,根據黨中央和陳毅軍長的指示,展開了波壯闊的對敵斗爭。
解放戰爭初期,人民解放軍的百萬雄師,雲集大江北岸,無為的白茆州就是渡江戰役的前進基地,毛主席、朱總司令一聲令下,千帆齊發,萬炮齊轟,百萬大軍浩浩盪盪地強渡「長江天」,直趨南下。無為人民以自己的光輝業績和不朽的功,寫下了大有作為的歷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