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黎聖母院男女主角
1、女主角:愛斯梅拉達(Esmeralda)
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她從內心的善良願望出發對待任何人。她挽救了誤入乞丐王國的詩人甘果瓦的生命;她還不計前嫌送水給受刑時的卡西莫多;她對愛情抱著至死不渝的信念,絲毫不懷疑心上人的背叛,不允許別人說一句他的壞話;面對克洛德的淫威,她寧死不屈。最後被教會、法庭誣蔑為「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她的毀滅,是對封建專制殘酷統治和教會邪惡勢力的有力控訴,同時也喚起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突出了當時教會、法庭的不負責任,以誣賴的方式,平息人民的憤怒。而作者則把愛斯美拉達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
2、男主角:卡西莫多(Quasimodo)
卡西莫多是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是雨果根據美醜對照原則創造的人物形象。他外表醜陋——有著丑到極點的相貌:幾何形的臉,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參差不齊的牙齒,獨眼,耳聾,駝背……似乎上帝將所有的不幸都降臨在了他的身上,受盡嘲弄,但內心崇高,是一個富有正義感、富於感情的人。他對愛絲梅拉達的愛慕是一種混合著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種無私的、永恆的、高貴純朴的愛,完全不同於克洛德那種邪惡的佔有欲,也不同於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場作戲。雨果通過這一形象,樹立起一個人類靈魂美的典型。這一形象還體現了善戰勝惡,真誠戰勝虛偽的理論。
3、作品簡介:
《巴黎聖母院》(港譯鍾樓駝俠,台譯鍾樓怪人)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所著,在1831年1月14日出版的小說。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愛絲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鍾人卡西莫多。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
B. 有一部電影 故事的最後是男女主角死在了一起 當別人想吧他們的骨灰分開的時候 化成了灰燼
《巴黎聖母院》
劇情:
麗善良的吉普賽姑娘埃斯米拉達白天靠跳舞賣藝為生,晚上則和一群自稱「乞丐王國」的窮苦人居住在一起。埃斯特拉達的美貌傾國傾城,卻給她引來了殺身之禍。 國王衛隊的隊長菲比斯原本已有未婚妻嫌攔,卻垂涎於埃斯米拉達的美色,騙取了她的芳心。就在菲比斯和埃斯米拉達在旅館幽會時,突然菲比斯被一個神秘的黑衣人刺傷。由於黑衣人沒有被找到,旅館老闆的供詞又對埃斯米拉達非常不利,在法庭上,埃斯米拉達受刑後被迫招供,承認是她想殺害菲比斯。埃斯米拉達因此被判絞刑。 其臘閉實那個隱藏在黑暗角落裡的黑衣人是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弗羅洛。他孤僻刻薄,表面上是個對女人厭惡的忠誠的教徒,內心卻一直燃燒著熊熊烈火,渴望得到美麗的埃斯米拉達,是他在看到埃斯米拉達和菲比斯約會時無法控制自己的嫉妒,刺傷了菲比斯。 在埃斯米拉達被送往絞刑架的路上,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卡西莫多將她救下帶入聖母院避難。卡西莫多外表醜陋無比,從小被弗羅拉神父收養。但他心地善良,並真心地愛著埃斯米拉達。在聖母院中,卡西莫多就是埃斯米拉達的守護神。 國王的衛隊開始進攻聖母院捉拿埃斯米拉達,卡斯莫多誓死保護。但他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埃斯米拉達被亂箭射死。卡西莫多看到她的屍體被拉走,悲痛欲絕,他把真正的兇手——弗羅拉神父從聖母院的頂層扔了下去。 卡西莫多找到放置埃斯米拉達屍芹局胡體的地方,緊緊地抱著自己心愛的姑娘。多年後,人們發現了兩具纏繞在一起屍骨,當人們想要將他們分離時,這兩具屍骨頓時化作了灰塵消失得無影無蹤。
C. 對《巴黎聖母院》的概述與點評
小說《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歷史真實,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斗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加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富洛婁和貴族軍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小說的發表,使雨果的名聲更加遠揚。
巴黎聖母院:
【作者生平】
維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
幼年時跟隨父親到過義大利、西班牙,在西班牙開始受小學教育。雨果的母親是波旁王朝的擁護者,對少年雨果影響頗深。波旁王朝復辟後,雨果的父親又宣誓效忠新統治者,雨果跟隨母親回到了巴黎。
由於雨果家庭在復辟王朝統治下的政治利害關系,也由於他母親的影響,雨果初期的創作有保守的傾向。
查理十世上台後,變本加厲的反動統治反而使自由主義思潮日趨高漲,在此背景上,雨果的政治態度開始有了轉變。
1827年,他發表了著名的《(克倫威爾)序》,成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直到1840年,他以豐富的戲劇,詩歌及小說創作顯示出浪漫主義文學的實績。
金融家王朝的建立與鞏固,使雨果逐漸在政治上採取了和現實妥協的態度。
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反革命改變,宣布帝制,大肆進行鎮壓,雨果和他的政派發表宣言試圖反抗,但遭到失敗,政變後的12月11日,他被迫流亡國外。
1870年,拿破崙三世垮台,雨果結束了長期的流亡生活,凱旋式地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熱烈歡迎。
1885年,雨果逝世於巴黎,法蘭西舉國致哀,巴黎舉行了規模宏大的葬
【故事梗概】
當巴黎市民正沉浸在"愚人節"的狂歡中時,法院大廳內正在進行"愚人之王"的選舉。大家把幸運待選的"愚人之王"帶了出來。這個人長得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獨眼,駝背,跛子,……在他的這種種畸形里,卻透出一種不容懷疑的堅定,嚴肅,勇敢的性格。他就是--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加西莫多。
在大街的遊行人群中,有人喊道:"愛斯梅哈爾達來了!"遊行的人們立刻狂歡起來,喊叫聲此起彼伏。人們都蜂湧向廣場。在廣場上,只見靠賣藝為生的吉卜賽女郎愛斯梅哈爾達,正在一條波斯地毯上跳舞。她輕盈,飄逸的舞姿,時時引起人們的狂歡的掌聲。成千上百的人們隨著愛斯梅哈爾達的舞姿一起旋轉。這時,作為懷疑派的哲學家和諷刺詩人甘果瓦,被這個燦爛的景色迷住了。他不知道這個女郎究竟是人,是仙,還是天使。這時在所有圍觀的人群中,有一個嚴肅、平靜而陰沉的中年人,此時比任何人都更關注那個跳舞的女郎,他的嘴裡不時發出幾聲詛咒。他就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孚羅諾。
在廣場的另一角荷蘭塔內,女修士居第爾因自己的女兒,在15年前被吉卜賽人搶走,就用一種憎惡的聲音呵斥她快離開。愛斯梅哈爾達感到一種驚恐和不安。
愛斯梅哈爾達帶著她心愛的小山羊離開了狂歡的節日廣場。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隨著這天仙美貌的姑娘。當愛斯梅哈爾達行至廣場的一條小巷時,忽然孚羅諾和加西莫多沖了出來,欲將愛斯梅哈爾達搶走。甘果瓦看到這一幕,嚇得不敢相救。正在這危急時刻,皇家衛隊經過此地,侍衛長法比救下了愛斯梅哈爾達。孚羅諾趁衛隊與加西莫多爭打時溜走了。而加 西莫多被擒獲。
愛斯梅哈爾達十分感謝法比,與法比告別後,她回到了乞丐王國,在這里,居住著巴黎的下層人民,他們有法國人,西班牙人,義大利人,德國人……,這些人白天做乞丐,晚間當小偷。愛斯梅哈爾達就居住在這里,她在這些乞丐,小偷當中有著很大的魔力。愛斯梅哈爾回到這里時,男男女女的乞丐都順從地站列起來,原本兇狠的臉色也溫柔起來。甘果瓦誤入乞丐王國,被捉了起來,按照乞丐王國的法律,甘果瓦將被判處死刑。愛斯梅哈爾達為了搭救甘果瓦的生命,毅然答應了做甘果瓦的"妻子",雖然愛斯梅哈爾達供給甘果瓦食宿,但卻不準甘果瓦接近她的身子。
加西莫多被捕後,拉到格雷勾廣場的絞台上受刑,廣場上群眾百般嬉戲,凌辱這個形體醜陋的人。當加西莫多在人叢中看見了孚羅諾時,眼睛一亮,心裡大喜,但是這個當年收養他的義父卻慌忙逃避加西莫多的眼光。刑台上被綁的加西莫多受到無情地鞭打,他口渴難熬,絕望地叫道:"給我水喝!"觀看的人們嘲笑他,無動於衷。愛斯梅哈爾達看看這一切,從人群中走上刑台,將懷中的水葫蘆溫柔地送到加西莫多乾裂的嘴邊。人們看到加西莫多那一直乾枯的眼睛滾出了一行眼淚。也許這是加西莫多第一次流出的淚水。眼前這么一個漂亮、純潔、嫵媚、纖弱的少女能夠這樣垂憐一個醜陋無比、凶惡的人,台下的群眾都感動了;惟有荷蘭塔里的女修士見到這一切,連聲咒罵道:可惡的吉卜賽女人。 加西莫多回到聖母院當了敲鍾人。愛斯梅哈爾達繼續在廣場上跳舞,加西莫多倚在聖母院鍾樓欣賞著愛斯梅哈爾達的舞蹈,在加西莫多的眼中露出了溫柔可愛的目光。
16年前,加西莫多被父母遺棄,孚羅諾收養了他。從此,加西莫多把孚羅諾當做惟一的親人。但是加西莫多由於外表醜陋,畸形而受到了人們的歧視、嘲笑。在加西莫多的心裡充滿了仇恨。愛斯梅哈爾達的以德報怨的行動使加西莫多深受感動,他對愛斯梅哈爾達懷有無限的感激和純真的愛慕之情。孚羅諾自從搶劫愛斯梅哈爾達失敗後,心裡一直沒有放棄佔有她的淫慾。孚羅諾在教堂的北塔上用淫慾的眼光尋找著愛斯梅哈爾達。愛斯梅哈爾達每天帶著甘果多,出現在街頭巷尾,同往常一樣,幫助她收集賣藝所得的錢幣。
衛隊長法比給愛斯梅哈爾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愛斯梅哈爾達的救命恩人,更是她愛情的偶像。但是法比和他的表妹已經訂婚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愛斯梅哈爾達在街上跳舞,被法比看見了,他招呼愛斯梅哈爾達到姑媽家去表演。愛斯梅哈爾達帶著心愛的小山羊到了法比的姑媽家。法比姑媽家的一位小姐趁愛斯梅哈爾達與法比講話,用糖果把小山羊引到另一間房子里。小姐好奇地解下小山羊脖子的小口袋,把裡面的東西倒在地板上,小山羊熟練地撥弄著,原來這是字母表,一會兒,人們發現小山羊撥弄出一個單詞,就是--法比。原來,愛斯梅哈爾達自被解救後心裡愛慕著年輕、英俊、漂亮的法比,她用兩個月的心血訓練著小山羊。這一切全被法比看在眼裡,法比知道了這個吉卜賽女郎心中的秘密。在送愛斯梅哈爾達出姑媽家門的時候,法比約愛斯梅哈爾達在旅店見面。法比將這一秘密告訴了孚羅諾的弟弟。孚羅諾得知這個消息,眼看自己暗戀、垂涎的女郎就要落入另一個男人的懷抱時,孚羅諾喬裝打扮來到旅店。當法比和愛斯梅哈爾達摟在一起時,孚羅諾妒火燃燒,抽出匕首插進法比的胸膛,然後迅速溜走了。吉卜賽女郎刺殺衛隊長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巴黎城,愛斯梅哈爾達被逮捕了,她被法庭判處絞刑。
愛斯梅哈爾達被關在漆黑的地牢里,身體非常虛弱。這天夜晚,身穿袈裟的孚羅諾秘密地來到地牢,他毫不掩飾地向愛斯梅哈爾達表達他的愛意和內心的痛苦。提出要和愛斯梅哈爾達一起逃走,被愛斯梅哈爾達嚴辭拒絕了。 愛斯梅哈爾達被押到廣場行刑。受傷已愈的法比此時坐在姑媽家的樓上,面容冷漠地看著愛斯梅哈爾達。法比不敢站出來證明愛斯梅哈爾達的無罪。這時,加西莫多從教堂里沖了出來,他揮拳打倒了劊子手,把愛斯梅哈爾達高舉肩頭,跳進教堂,用嘶裂的聲音喊道:聖地!群眾中爆發出一陣歡呼,他們被加西莫多的壯舉感動了。 加西莫多保護著愛斯梅哈爾達。當孚羅諾再次深夜潛入愛斯梅哈爾達的住房時,遭到了加西莫多的痛打。加西莫多明白愛斯梅哈爾達深愛著法比,加西莫多找到法比,求他去見一見愛斯梅哈爾達,法比面對加西莫多,不屑一顧,策馬遠去。
不久,國會再次判決愛斯梅哈爾達的死刑。乞丐王國的人們聞訊後,在克羅班的率領下,深夜攻打聖母院。憤怒的人群涌進教堂,搭救他們的愛斯梅哈爾達。加西莫多不明真象,在教堂里奮勇抵抗進攻的人們,孚羅諾和甘果瓦趁混亂之際溜進教堂,以幫助愛斯梅哈爾達逃走為名,騙出了她。愛斯梅哈爾達再次落入孚羅諾的魔掌。躲在巴士底獄里的路易十一國王原以為平民暴動是攻擊法院,幸災樂禍。當他知道街道暴動的真正目的是反對國王時,下令鎮壓群眾。一時間,聖母院前屍橫遍地,血流成河。
軍隊在追捕愛斯梅哈爾達,這時一個黑衣蒙面人拉住愛斯梅哈爾達,站在絞架前,黑衣蒙面人扯去面巾,露出面目,原來又是孚羅諾他借著豎起的絞架,再次威逼愛斯梅哈爾達說:在它和我中間任你選擇一個。愛斯梅哈爾達至死不從。孚羅諾氣急敗壞,他將愛斯梅哈爾達交給女修士看管,自己去叫搜捕的軍警。女修士看著眼前漂亮、活潑、潑辣的愛斯梅哈爾達,想起了自己丟失的女兒。當他們拿出各自保留的一隻小巧的綉鞋時,女修土知道愛斯梅哈爾就是自己15年前丟失的女兒,母女兩人抱頭痛哭。孚羅諾把軍警叫來了,劊子手從女修士懷里拖走了愛斯梅哈爾達。劊子手將女修士推倒在絞台下,當場身亡。
太陽出來了,照得巴黎城像火一般緋紅。身穿白色衣服的愛斯梅哈爾達在半空中搖晃,孚羅諾在聖母院樓上發出魔鬼般的笑容。悲痛的加西莫多看著被絞死的愛斯梅哈爾達,向副主教猛撲過來,憤怒地將孚羅諾推下教堂。
幾年過去了,有人在蒙特佛貢地窖的藏屍所里發現了兩個相連的屍骨。其中一具是畸形的男屍,他身上沒有一點絞死的痕跡。人們分開兩具屍體,屍骨化作了一股灰塵。
【作品評析】
《巴黎聖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義文藝觀。其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表現在:
1.離奇的情節
這部小說情節曲折離奇,富有戲劇性,充滿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誇張和怪誕。如:"奇跡王朝"對詩人奇特的審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場,抵禦千軍萬馬的進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屍骨一被分開就化為灰塵等。 這些曲折多變,但在本質上又是真實的情節,大大加強了小說的戲劇性,從而增強了小說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說的人物是浪漫主義的典型人物:愛斯梅哈爾達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則表現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舉動,巨人般的體力,以及對愛斯梅哈爾達高尚而充滿自我犧牲的愛情及表達方式;克羅德的禁慾和縱欲的矛盾等。這些人物的特點,表現了雨果獨具的浪漫主義特徵,即追求誇張,想像而不求細節的真實,不求酷似現實。
3.強烈的對比
作為一種美學理想,對比原則是雨果浪漫主義最重要的特徵,貫穿著小說的始終。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聖母院和諧美麗的自然環境與人民陰暗不幸的生活構成鮮明對比,這樣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誣陷的封建王朝與尊重人權,公正廉明的"奇跡王朝"的對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對比: 正面與反面人物的對比--愛斯梅哈爾達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誠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羅德、法比則是自私、冷酷和丑惡的人性的代表、善與惡十分鮮明地分別體現在這兩組人物身上,產生強烈的對照。 還有正面與正面,反面與反面人物之間的對比以及人物自身對比,如加西莫多外貌與心靈的對比等。對比原則的運用 使得小說的情節和人物顯得更奇特,主題更鮮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濃烈的色彩描繪了中世紀特徵鮮明而絢麗的城市圖景,給讀者展現了一個充滿絢爛和奇特聲響的世界。
這些描寫都極強地增加了小說的浪漫主義色彩。
D. 《巴黎聖母院》主要內容.及主要人物點評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的浪漫主義長篇小說。作品集中描寫愛斯梅拉爾達、克羅德·佛羅洛和加西莫多三個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體現了雨果的善、惡、美、丑的觀點,同時無情地揭露了天主教會和封建統治的罪惡。
1482年1月6日。巴黎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市民沉浸在「愚人節」和「主顯節」的歡樂之中。此時巴黎聖母院前的格雷弗廣場上,美麗的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爾達帶了一頭會表演雜技的小羊正在賣藝,精採的演出和優美的舞姿博得觀眾熱烈的掌聲,卻引起聖母院教堂的副主教克羅德·佛羅洛的心情不安,因為愛斯梅拉爾達的美貌和優美舞姿,攪亂了他一向平靜的心,使他無意中萌發了既要佔有她又對她恨之入骨的復雜心理。當夜,他橢甘菇燙們彌尤恕⑷菝財娉蟮募游髂�嘣誚滯方儷職�姑防��鎩5�倥�徽�諮猜叩墓��佣映し馴人咕瘸觶��簿桶�狹蘇飧鑾岜〉木�佟5詼�燁彌尤思游髂�啾話笤詬窶贅ス慍∈局凇T諏胰障濾�獾獎藪潁�誑誓訝蹋�呱�瀉耙��齲�卮鶿�娜詞且黃�靶Α⒃鷳詈腿庸�吹氖�欏⑵評謾8敝鶻趟淙灰蒼誄。�叢對兜囟憧��5�馱謖饈保�倥�崞鶿�蓿���巳海�呱閑燙ǎ�亞逅�偷郊遊髂�嘧轂擼�庖瘓俁�蠱娉筧聳�指卸�K�煽蕕難劬�鐧諞淮瘟鞽雋死崴�?
自從被弓箭隊長搭救以後,愛斯梅拉爾達念念不忘這位年輕英俊的軍官。一次費比斯約愛斯梅拉爾達幽會,克羅德·佛羅洛得知後不由燃起了妒恨之火,正當這對男女傾訴衷情時,他用匕首刺傷了費比斯,又嫁禍於少女,因此愛斯梅拉爾達被判處死刑。行刑那天,加西莫多出於對愛斯梅拉爾達的感激之情,從刑場上將她救出,藏在聖母院內,並對她無微不至地照顧和保護,致使副主教對少女的幾次企圖都遭到失敗。由於巴黎聖母院是不受法律管轄的「聖地」,教會和皇家對此十分惱火,不久教會掀起宗教狂熱,揚言吉卜賽女郎是女巫,褻瀆聖地。法院也決定不顧聖地避難權,要逮捕少女。此時,巴黎下層社會的乞丐、流浪人聞訊紛紛趕來攻打聖母院,准備救出少女。混戰之際,克羅德把愛斯梅拉爾達劫出聖母院,再次威逼她屈從他,並向她表達了烈火般的愛情。但是遭到姑娘的堅決拒絕。狂怒之下的副主教將少女交給正在追捕她的官兵。愛斯梅拉爾達被送上絞架。在聖母院樓上,副主教發出猙獰的狂笑。這時,失去愛斯梅拉爾達而絕望的加西莫多,在無限憤怒之下,將副主教從高樓頂上推下,活活摔死。第二天,加西莫多失蹤了。兩年以後,蒙孚貢墓地發現一男一女兩具屍骨。奇怪的是他們擁抱在一起,一分開屍骨立即化為灰燼。
《巴黎聖母院》以維克多·雨果——這位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者罕見的淵博,依據史實,又以藝術誇張的手法,揭露了一個陰暗,虛偽的世界。突出了人內心矛盾、沖突、分裂、自私、冷酷;刻畫了人與人之間的虛偽,醜陋的嘴臉,給人以深刻的感觸。
雨果的得意之筆,就是以鮮明的反襯和對比來刻畫人物形象,揭露社會風氣。影片中,堂·吉洛德和卡西莫多,這一主一仆,各從一個極端,向我們呈現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受壓迫人民痛苦地掙扎以及毀滅一切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善良的人偏偏形態面貌可憎,邪惡的人卻道貌岸然,雨果這別具匠心地刻畫,不僅僅使人深感扣人心弦,同時其主題也得到了進一步地升華。
卡西莫多是不幸的化身,這個又駝,又聾,又瞎,又跛的畸形人,卻發自內心地吶喊「聖殿避難」,說明他即使身在一個龐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下,內心卻不失善良,純真。然而,他不能置身於社會,甚至為人們所唾棄,欺負,攻擊,不禁使我們拋灑熱淚的同時,更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中世紀社會的不公。相比之下,堂·吉洛德這虛偽小人卻受到人們的虔誠和仰慕。他代表著中世紀:黑暗籠罩著大地,寂寥無聲,沒有一絲陽光透過層層重疊的烏雲;沒有一顆流星劃破天空,帶來光明;沒有一星黎明戰勝黑暗,染紅天邊。這就是悲劇,雨果筆下的悲劇。
黑暗的中世紀也有歡笑,一種肆虐的,刺耳的噪音傳播在空氣中,震動著我的耳鼓膜,使人不寒而慄。我思索:也許這種歡笑是中世紀每一個人的表現,是一種「專利」。不得不佩服雨果,別出心裁地挖掘笑的細微之處,更生動地描繪了人性的偽劣,側面烘托出整個社會的陰暗。
卡西莫多最終還是把他的主人——堂·吉洛德從鍾樓上推下,也許這就是他對黑暗勢力地反抗。這正說明: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而此行為,也恰恰告訴我們:面對黑暗,不能軟弱,我們要撥開烏雲,讓陽光編灑大地;要流星劃破天空,讓它帶來光明;要黎明戰勝黑暗,讓它染紅天邊
E. 《巴黎聖母院》:從小說到電影·音樂劇
對於雨果的經典文學《巴黎聖母院》,很多人都耳熟能詳,而我卻是先看的電影,後看的小說。
當年《巴黎聖母院》電影在中國上映時,我還在上小學,是一個鄰居小姐姐帶我去看的,電影是在一個部隊大院放映。那個年齡當然只會看故事,我還有點怕那個鍾樓怪人卡西莫多,只要他一出現我就閉上眼睛;當時也不覺得膚色黧黑的愛絲美拉達有多美,因為還不懂得欣賞那種野性美、原始美,反而喜歡百合花小姐那閨秀般的白皙美和菲比思那騎士般的英俊美。
那時,院里有一個鄰居哥哥正上中學,有一天他回來講了一個笑話:他們班新來了一位年輕女教師,她剛一進教室,這群調皮搗蛋的男生就一起模仿卡西莫多的聲音說:「美——」把女老師氣得哭著跑了。
當時有一期《大眾電影》的封底就是身穿紅裙的愛絲美拉達和卡西莫多的劇照,象一幅標準的《美女與野獸》的畫面。
中學時開始了對文學的吞咽期,那時我們要看的書太多,幾個同學就分工合作,凡是大部頭著作都先由一個人試讀,他說好大家再分頭細讀。記得第一個讀《巴黎聖母院》的女生先看了電影,她讀了前幾章後皺著眉說:前幾章描寫的都是建築,看得我頭都大了。另一個同學好奇地說:那我看看,她卻看進去了,後來人家果然考上了建築系。而我那時看得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到如今已沒什麼印象了。
後來在大學里學外國文學時,老師對這部名著做了這樣的人物分析:愛絲美拉達是外表美心靈美,菲比思是外表美心靈丑,弗洛羅神父是外表丑心靈丑,卡西莫多是外表丑心靈美。象是對這部經典小說的人物做的臉譜化分析。
有一陣進了一家文人單位,遇到一位文筆極好的理科才子,有一次不知怎麼提及《巴黎聖母院》,他稍微沉吟了一下說:「我覺得弗洛羅神父是應該得到同情的!」我一時沒能明白。當他再一次這樣宣稱時,我請他解釋得詳細點。他說當年報考大學時因為專業的原因,他選擇了一所著名的理工大學,可他卻忽略了重要的一點,因為學校在內陸地區,大城市的女生一般不願去,因此學校女同學很少,男女比例嚴重失調,他接著講了一句:「校園里到處都是弗洛羅」。順著他的描述,我眼前出現了這樣一幕:本該青春洋溢、朝氣蓬勃的大學校園里,卻晃著面孔陰沉、 眼神斜睨的身影,天哪,我一直尊崇的這所大學,難道是這番模樣!這場景實在太好笑了,我不禁大笑起來,他氣哼哼地說:「我後悔告訴你!」我說:「你還真有雨果的人道精神,你的博愛包含了所有人。」
盡管不歡而散,我還是去買了一張盤,把這部電影重新看了一遍。可能是二十多歲畢竟成年了,才看到愛絲美拉達一身紅色的吉普賽飛邊長裙,纖腰一握,體態婀娜,她跳的那段很Sensuelle的舞蹈,確實勾魂攝魄。而且特別注意了一下反面人物弗洛羅,他尾隨前去赴約的菲比思,並一再試圖阻止他,祈求他的憐憫,看到意中人與她的意中人擁抱親吻時,內心為嫉妒所折磨,痛苦地倒在冰冷的石階上,這時一把小刀忽然從天而降,這簡直就是Fatalité——命中註定,他的刺殺行為不是一種雄性動物的本能反應嗎?邱岳峰的配音把那種壓抑的痛苦· 靈與肉的掙扎表現得細膩、深沉、有張力。整部片子看完後,我的耳畔回盪著愛絲美拉達那嬌美而不羈的聲音,「無論如何,我還是很快活——」
1998年,法國製作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在全法巡演,觀眾超過500萬人次,可謂盛況空前。那時,我已來到法國,可猶豫著對這個太熟悉的故事還要再看嗎?這時我在電視上看到一段對觀眾的采訪,走出劇院時記者問一個金發碧眼的女孩兒:劇中你最喜歡誰?她回答說:喜歡卡西莫多!我很意外,記者也意外,問她:不是菲比思嗎?她說:「不是,是卡西莫多,因為他善良,有一顆金子般的心」。我想起當年同齡的自己,立時覺得一陣羞愧,人家那麼小,已經可以穿透表象看本質了,這是從小給孩子播下善良與同情的種子,一種稚嫩的人道情懷。
法語版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演出陣容強大,女主角是法國頭號女歌星Hélène Ségar,她的聲音柔美、細膩又遼遠,餘音繞梁,只可惜少了點奔放不羈的野性美。扮演卡西莫多的是加拿大歌星Garou,他的聲音很有特色,稱之為豆沙喉或煙酒嗓,音域也很開闊,他的演出非常感人。飾演菲比思的是法國歌壇小生Patrick Fiori;弗洛羅神父看上去干澀遲滯,不過一個感情枯竭、人性壓抑的人不就是這樣嗎?
音樂劇有一個特點,主人公的大段獨唱就是內心獨白,象一幅幅清晰的靈魂畫像。
卡西莫多唱的是溫馨的眷戀和無奈,一種沒有索取、沒有進攻、沒有傷害的愛。
弗洛羅唱的是Tu vas me détruire——你將毀了我,一個上帝之子不可以有世俗的慾望,否則就是背叛上帝、拋棄信仰、萬劫不復。而無法宣洩的情慾使其飽受靈魂和肉體的雙重煎熬,一種害怕失控的慌張、凌亂和恐懼;你可能顛覆我的人生,因此對於我你就是個危險的女巫;你的存在,我的痛苦;你的魅力可以毀了我,於是我只好先毀了你。
菲比思唱的是Déchiré—撕裂,記得電影里的菲比思顯得輕浮油滑,而歌劇中的他則有一番掙扎,如果無法抵禦誘惑,則有可能失去唾手可得的優裕生活和社會地位。
歌劇最動人心魄的一幕,是愛上同一個女人的男聲三重唱:Belle——美,那歌聲一浪一浪象感情的潮水反復激盪,有嘆息、有低吟、有渴望、有矛盾,遭遇心靈的激情,燃起生命的慾望,卻隨即陷入兩難的境地,強烈地感受到來自他人的、自身的、環境的種種限制,冀望得到又害怕失去,幾番掙扎,幾經嘗試,難以突破人類亘古以來的困境。
三個男人,每個人都渴望愛絲美拉達,可是一個背叛她,一個毀滅她,一個只能是友情,這裡面唯獨沒有愛絲美拉達渴望的愛情。
後來,在一個演唱會上,我看到三位男主角穿便裝的合唱,沒有了歌劇的那種濃妝,我忽然發現扮演弗洛羅神父的演員竟然有著典型的法國式眼神——溫情閃亮,彷彿一個人在生活中終於卸下了面具,還原了他一度失去的人性,這個情景不知為何讓我無比感動。這就是法國,生活中處處有發現、有心動、有意外之喜、有心靈慰藉,因而永遠讓你對人生保持一份樂觀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