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最佳導演獲獎者都有誰
從2005年舉辦第一屆就斷了,到2011年又開始了第二屆,到今年已經第十一屆了。
三、2005年最佳導演獲獎者是田壯壯導演拍攝的 《茶馬古道》。2005年舉辦第一屆之後就停辦了,2011年才重新舉辦起來了,這年開始還加入了年度青年導演獎、年度港台導演獎等獎項。2011年年度導演獎是王小帥 《日照重慶》;2012年第三屆年度導演獎是姜文的經典之作《讓子彈飛》;2013年年度導演獎馮小剛《一九四二》;2014年的年度導演獎是空缺;2015年第六屆年度導演獎婁燁《推拿》;2016年的年度導演獎管虎《老炮兒》;2017年的年度導演獎程耳《羅曼蒂克消亡史》;2018年的年度最佳導演是文晏《嘉年華》;2019年獲得“年度導演”提名的有電影
《我和我的祖國》的七位導演(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寧浩、文牧野)以及王小帥(《地久天長》)、郭帆(《流浪地球》)、餃子(《哪吒之魔童降世》)、婁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
Ⅱ 《少年的你》獲香港導協三獎,導演曾國祥為何被稱是「最慘星二代」
因為曾國祥的父親是曾志偉,姐姐是曾寶儀,他一直生活在這兩人的光芒之下,無法超越,自己拍的幾部電影都沒有讓他大火,最後年近四十才憑借自己導演的戲出名。2016年一部《七月與安生》,不僅成就了周冬雨和馬思純,也把導演曾國祥再次帶入到大家的視線。再隔兩年,一部《少年的你》讓曾國祥得到了香港電影導演協會的最佳導演獎。這兩部作品讓曾國祥在導演界有了立足之地,也給他帶來了不少的榮耀。但是在這兩部電影開拍之前,曾國祥也承受了不少。
曾國祥因為父親和姐姐的影響,他看過很多優秀的作品,也了解過很多優秀的作品,所以的電影多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拍攝的。我們在感嘆他的拍攝技術的同時,也不得不感嘆他挑選作品的獨特的眼光。
Ⅲ 除了遠東電影節的最高獎,《少年的你》還拿下了什麼獎項
除了遠東電影節的最高獎,《少年的你》還拿下了的獎項如下:入圍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獲得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香港電影導演協會獎最佳影片,第二屆金眾電影青年最受歡迎愛情電影、最賣座愛情電影 、年度青少年選擇獎,第27屆華鼎獎最佳影片,第28屆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獎華語十佳影片、年度新人男演員獎。如果你喜歡我的觀點麻煩給我點個贊。你覺得《少年的你》值得獲得這么多獎項嗎?歡迎你到下面的評論區發表您的意見。
Ⅳ 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相關爭議
更自信的香港影人?更保守的金像獎?
內地影評人魏君子身在香港感受了本屆頒獎禮的氣氛:「現場除內地影人外,香港影人幾乎全程說粵語,不再像前幾年那樣特別顧及台下內地嘉賓感受。原因不說自明,CEPA合拍近九年,香港影人已經從最初的彷徨,到現在的穩守,講到底,與其一味迎合求變,妄圖接內地觀眾的地氣,不如利用內地資金,拍自己最擅長的類型、題材,用專業經驗開拓新市場。」
香港影評人列孚也有同感:「現場到的電影人是近年來最多的一次,我感覺香港電影近兩年有一些復甦的跡象,有一些賣座電影,口碑也不錯,給了行業一些信心,所以出席的人也踴躍一點,氣氛也好一點。」
身為「老闆」的於冬更是更真切感受到這種香港導演的自信:「像許鞍華這么藝術堅持的導演商業上能成功、《龍門飛甲》、《竊聽》系列能取得票房成功,是能極大的提升自信的,他們找到一個方法和內地融合。麥庄和我合作了幾部戲後這么成功,給他們帶來了內地市場,多少人追著給錢拍戲,這批導演非常活躍,手裡都有7、8個項目,內地各種投資人老闆都追著買單。」
內地電影學者索亞斌則認為頒獎結果總體沒有大的意外,但有小的失望:「雖說《桃姐》的確是不錯的電影,但它以創紀錄的方式囊括了最重要的幾個獎項,從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現在香港電影人的保守心態,越來越強調這是一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電影節,要把獎留在香港的感覺。反而台灣的金馬獎會青睞一些低成本的文藝片,比如內地出產的片子可能我們原來都沒注意過,通過金馬獎反而為大家所熟悉,比如《玩酷青春》、《到阜陽六百里》等,形成和內地評獎的有效互補。香港金像獎越來越傾向本地製作,對內地觀眾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也在減弱。」
《桃姐》到底該不該拿那麼多獎?
內地電影學者索亞斌對《桃姐》以創紀錄的方式囊括重要獎項表達了擔憂,香港影評人列孚亦不同意給《桃姐》那麼多獎,但對港人的心態表示理解:「《桃姐》獲得5個大獎,我的感覺是有點香港電影人對香港電影復甦的境況很珍惜,對《桃姐》不僅是評價很高,而且票房不俗,於是產生了比較偏向的心理吧,盡管我個人不太同意它拿那麼多獎,但從良好願景來說也是可以接受吧。」
作為行業的一員,列孚也擁有一張香港金像獎的選票,他將「最佳影片」投給了《奪命金》,「最佳男主角」投給劉青雲,「最佳劇本」投給《竊聽風雲2》,葉德嫻的女主角是跑不掉的,「最佳導演」投給了姜文。
索亞斌對葉德嫻得最佳女主表示毫無疑義:「但劉德華就一定演得比葛優、姜文好嗎?這是值得商榷的。」
索亞斌認為《桃姐》之所以如此受認可源於香港電影人的心態——對香港身份的堅守,「從近幾年來看,最優秀的香港影人都已經北上了,就連聲稱要堅守本土的杜琪峰也沒有堅持住,拍了一些迎合大華語市場的商業電影,許鞍華是特別難能可貴的體現了對香港本土電影的堅守,許鞍華可能是整個中國電影屆心態最平和最淡定的導演,她曾經進軍過內地,但發現超出她的掌握後又退回到香港,以香港一地她所熟悉的人和事為題材。非常難能可貴的是她超越了香港的本地特色,即使是對香港生活不熟的內地觀眾也能從《桃姐》中看到很多普世性的東西,內地觀眾接受起來不會有太大難度,不像《打擂台》之類的電影內地觀眾看起來會比較莫名其妙,有一定隔膜。」
《讓子彈飛》到底冤不冤?
姜文帶著同聲傳譯耳機,在台下安靜地坐了一整晚,誰也不敢揣測他的心情——13項提名只得一個最佳服裝造型獎,而且獲獎的還是香港美術指導、服裝造型界的祖師爺張叔平。《讓子彈飛》讓姜文在香港電影導演協會、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上拿獎拿到手軟,13項提名大有橫掃金像獎之勢,最終卻只落得個黯然收場。
連在《桃姐》中有份出演的詹瑞文也忍不住在微博上為姜文喊冤:「姜文+《讓子彈飛》是我在2011年看過最厲害、精彩和牛逼的電影,在昨晚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中,什麼獎也拿不到,令我感到極大的沮喪。沮喪是「標准」在哪?如果獎項只是種商業和政治的游戲,那香港在玩什麼?」
索亞斌認為藝術沒有絕對的標准,誰拿獎都無可厚非,「但本來我覺得《讓子彈飛》會獲得一些獎項,比如最佳男演員之類,因為我覺得它的好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拍的比較像香港電影,姜文借鑒了很多香港電影的商業元素,他倆的表演風格其實是在向周潤發靠,這種既有生活真實,又有誇張游戲感的風格是內地的斯坦尼體系培訓出來的演員不一樣的,但很有種鮮活的感染力。整個電影的快節奏、喜劇元素的穿插是和香港過去電影帶跟我們的感覺很像的。我以為會獲得普通觀眾和電影人的認可,現在看來還是心態上更保守了一些。」
身為香港人,列孚認為《讓子彈飛》的劣勢在於文化的理解上:「這屆的競爭對手都蠻強的,《讓子彈飛》略處於下風也屬正常,也不能說香港電影人對大陸電影人有什麼看法,不是生活在大陸的人也許不太能了解《讓子彈飛》這種地道的大陸文化題材,又帶點魔幻色彩的風格,對普通行業人士來說,可能不是那麼容易看得懂。而評論界本身對電影會比一般行業人士的人有更多的解讀、挖得更深一點,所以才會把獎給姜文。」
列孚認為,相比之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作為具有台灣文化特色的電影,之所以在香港的認可度高,跟香港台灣電影界多年來的密切交流有很大關系。而內地和香港的交流和融合尚需時日。
合拍片已上軌道
在金像獎提名榜單中大熱的幾部電影,除《奪命金》外,均為合拍片,連看似地道港片的《桃姐》也不例外。《龍門飛甲》勇奪5億票房,3D效果有目共睹;《竊聽風雲2》票房口碑雙豐收,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實施距今已9年,合拍片終於不再是題材單調、風格夾生、台詞雷人的代名詞,慢慢走上一條內地資金、香港故事、兩地視野的正軌……
博納影業總裁於冬用「非常熟練」、「專業」、「和內地融合」來形容如今的合拍片,「很多導演和製片人都有了穩定的投資方和發行通道。」
列孚認為經過這么多年的磨合,從《桃姐》到《春嬌與志明》可以看出,香港影人把大陸市場的狀況和創作實施情況進行結合已經有一些經驗。「於冬的博納影業、王長田的光線這樣的電影公司對香港電影的了解比國內的電影人了解會更多,跟香港電影導演和編劇彼此比較熟悉,溝通也比較多,形成比較和諧互動。」
索亞斌則從內地創作的缺失的角度反正合拍片在內地電影市場上的重要位置和價值——「內地創作在商業和藝術上都沒跟上,內地電影人基本上沒有像許鞍華這么淡定的人,跟許鞍華一個級數的導演,比如第五代,都去拍商業片了。有的人做得比較好就走上了不歸路,比如張藝謀,有的人雖然不太成功也在不停的嘗試。有人曾做過數據的調查,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導演(馮小剛(微博)、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還算上寧浩(微博)、陸川(微博)吧)外,絕大多數的賣座華語電影基本都是香港導演拍的,香港影人利用比較發達的商業電影經驗整合適應內地的情況,而我們內地影人在商業電影創作上的確缺乏經驗,很多人努力的方向不太對,十年前第六代導演其實是有機會跟陳凱歌、張藝謀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的,但他們不屑,錯過了機會。中國商業電影出現斷檔,於是被香港電影人補上了。全世界范圍內能拍3D武俠的可能也就徐克一個人,這是多年的經驗積累起來的,稍稍委屈一些的是警匪片,因為在內地受到的審查的約束太多。」
評獎規則不太可能變化
金像獎的評獎規則也常成為被質疑的對象,《桃姐》連獲四獎、《讓子彈飛》被完全忽略、劉青雲有可能因為兩片入圍、選票分散而錯失影帝……這些都與金像獎的評獎機制不無關系——和三大國際電影節及金馬獎不同的是,金像獎參考的是奧斯卡的行業全民投票制,根據導演協會會長爾冬升的說法,有一千個選民。
詹瑞文在力挺《讓子彈飛》後繼續發微博炮轟金像獎評獎機制:「張叔平是好的,肯定,我說的是劇本、導演、演員……我不是想說拿到獎的有問題,都是被動的,我說是怎麼樣的評審機制會出到這個結果,支持香港電影不應等於以「喜歡」、「支持」、「鼓勵」作為成就的標准!」
爾冬升在2013香港導演會春茗上坦承內部有研討過要不要改一下,「因為確實會存在人情票,比如你朋友多,大家都投給你,我們也研討過要不要像四大影展。但電影不是靠商討,爭論是沒有意義的,會有段時間維持民選。我們的規矩是可以拉票的,但當然不能買票。」
列孚認為金像獎評獎機制短期內改變的可能性不大,「前段時間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蘇澤光建議把金像獎評選內容擴大變成兩岸三地金像獎,很多行內的人態度很鮮明地表示反對。」
索亞斌亦認為調整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純粹的香港電影在一段時期內其實是不會消失的,很多年輕的導演剛出道都會傾向於拍本土電影,比如今年得獎的《大藍湖》,只不過內地不會給予太多關注,我覺得香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是越來越強的,在這個大的文化背景下,金像獎要尊重香港當地人的文化范圍。」
Ⅳ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的領導名單
當前(2021年6月)領導:會長:李少紅,副會長:馮小剛、尹力、賈樟柯、張揚、王紅衛。
1、李少紅
李少紅,1955年7月17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華語影視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主要作品有橘子紅了、紅粉、大明宮詞、紅樓夢、戀愛中的寶貝、四十不惑、血色清晨、銀蛇謀殺案等。
主要作品有愛情麻辣燙、落葉歸根、皮繩上的魂、飛越老人院、向日葵、岡仁波齊、洗澡、無人駕駛等。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官網-協會成員
Ⅵ 香港電影評論協會和香港電影導演協會,哪個厲害
香港電影評論協會和香港電影導演協會,哪個厲害
當然兩個都厲害
如果作為演員的 話
被電影導演認可比較重要,可以有好多的戲拍
被評論協會認可口碑好,票房好!當然也重要!
雙管齊下才行!
Ⅶ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的發展歷史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於1992年1月在香港發起並籌備組建,1992年年末經民政部批准正式注冊成立。1993年1月在上海召開成立大會。 1994年2月召開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第一屆年會,選舉了第一屆領導機構:會長謝鐵驪,副會長謝晉、吳貽弓、謝飛、張藝謀,秘書長滕文驥、鄭洞天;通過了本協會章程,並向老一輩藝術家授予榮譽會員稱號和頒發終身成就獎。1997年9月召開第二屆協會年會,選舉了新一屆領導機構:會長吳貽弓,副會長謝飛、滕文驥、張藝謀,秘書長鄭洞天、何群。 通過了上屆工作報告,並頒發了協會第二批榮譽會員和終身成就獎。2000年5月第三屆年會,會議討論通過第二屆年會選出的領導連任,通過了章程修改,進一步擴大了會員的范圍,並通過發表了呼籲加大影視業改革與立法的〝呼籲書〞。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聯合台灣電影導演協會和香港電影導演協會,成功地舉辦了七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1992年1月在香港舉行了第一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第二屆於1993年同月在上海,第三屆於1995年同月在台北,第四屆於1997年同月在香港,第五屆1999年同月在南京,都成功完滿地舉行了研討會,影響十分深遠。第六屆研討會在台北舉行,第七屆年會2003年同月在澳門舉行,2005年第八屆研討會准備於同月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為兩岸三地電影界交流的盛事,研討會上對中華電影藝術進行了研究和切磋,並通過對影片的觀摩、交流,促進三地導演間的了解和互助,並增強了三地之間導演的情誼和合作,為中華電影的振興,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Ⅷ 周冬雨再獲香港導協獎最佳女主角,迄今為止,她都獲得過哪些知名大獎
周冬雨獲獎記錄還是不少的。2010年,因主演電影《山楂樹之戀》走向大眾視野,獲得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新人女演員獎;憑借電影《同桌的你》獲第15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年度最受矚目女演員獎;2016年,獲第5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第2屆金磚國家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及第23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女演員、第8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最近,周冬雨憑借《少年的你》獲香港電影導演協會獎最佳女主角獎。
如今的周冬雨已經早早豐厚了,可以說是我們最喜歡的女演員之一了,也希望他能夠在今後的日子裡不斷開發自己,提升自己,能夠使得自己的形象更加多樣化,讓群眾能夠一直保持對她的期待。相信周冬雨也會積極努力地提升自己能夠在未來的視角中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耳目一新的作品。
Ⅸ 周冬雨獲香港導協獎最佳女主角,香港導協獎的含金量有多高
香港導協獎的含金量,對於周冬雨這種級別的女明星而言,屬於先提前溝通一下,如果確認獎一定會頒發給自己,那還是可以去的那種程度。
甚至很多獎都變成了給獎才會參加,不給獎就不會參加了獎項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獲得流量會和關注度而繼續主辦下去,主辦方會把獎項給一些空有流量但並沒有演技的明星。比如說李易峰,個人對李易峰的印象還可以,但有一些獎項他真的不敢打,或許他應該學胡歌一樣,鞠躬說一句受之有愧。
隨著世界的發展,總有一些輝煌會過去的,就是不知道電影獎項的下一個制高點會是什麼獎項了,或許可能會和網路媒體有關。
Ⅹ 中國電影導演行業協會是一個怎樣的協會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是中國電影導演組織起來的最具權威性的行業協會。該協會以團結電影工作者,維護導演尊嚴,保障導演權益,溝通導演的經驗,提高影視文化水平,促進國際及海峽兩岸和香港之間導演藝術交流為宗旨。
2020年9月19日,第11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9年度表彰大會公布獲獎名單。
詳細獲獎名單如下:
年度導演:王小帥《地久天長》
年度特別表彰:《我和我的祖國》
年度影片:《流浪地球》
年度男演員:王景春《地久天長》
年度女演員:周冬雨《少年的你》
年度編劇:刁亦男《南方車站的聚會》
年度青年導演:霍猛《過昭關》
年度港台導演:曾國祥《少年的你》
評委會特別表彰:《哪吒之魔童降世》
傑出貢獻導演:李少紅
(10)香港電影導演協會擴展閱讀:
協會發展歷史:
1992年1月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在香港發起並籌備組建,1992年年末經民政部批准正式注冊成立。
1993年1月在上海召開成立大會。
1994年2月召開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第一屆年會,選舉了第一屆領導機構:會長謝鐵驪,副會長謝晉、吳貽弓、謝飛、張藝謀,秘書長滕文驥、鄭洞天;通過了本協會章程,並向老一輩藝術家授予榮譽會員稱號和頒發終身成就獎。
1997年9月召開第二屆協會年會,選舉了新一屆領導機構:會長吳貽弓,副會長謝飛、滕文驥、張藝謀,秘書長鄭洞天、何群。 通過了上屆工作報告,並頒發了協會第二批榮譽會員和終身成就獎。2000年5月第三屆年會,會議討論通過第二屆年會選出的領導連任,通過了章程修改,進一步擴大了會員的范圍,並通過發表了呼籲加大影視業改革與立法的〝呼籲書〞。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聯合台灣電影導演協會和香港電影導演協會,成功地舉辦了七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