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音樂之聲是什麼時候的電影
1965年,美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將《音樂之聲》搬上電影大銀幕,電影榮獲了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配樂等五項大獎,由此片中故事和音樂更廣為世人熟知。
⑵ 電影 音樂之聲的簡介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編自瑪麗亞·馮·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的戲劇作品,最初以音樂劇的形式於百老匯上演,之後被改編成電影,其主題曲與電影同名。中文名:音樂之聲外文名:The Sound of Music其它譯名:仙樂飄飄處處聞製片地區:美國導演:Robert Wise編劇:Ernest Lehman主演:Julie Andrews, Christopher Plummer, Richard Haydn類型:歌舞,劇情片長:174 min上映時間:1965-03-02主要獎項: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imdb編碼:tt0059742語言:英語
目錄1、創作起源2、音樂劇和電影基本資料獲獎記錄劇情簡介電影和音樂劇包含曲目電影獲獎情況演員表主演:其他:展開 1、創作起源2、音樂劇和電影基本資料獲獎記錄劇情簡介電影和音樂劇包含曲目電影獲獎情況演員表主演:其他:展開
編輯本段1、創作起源《音樂之聲》的創作靈感源自於瑪麗亞·馮·崔普的真人真事:瑪麗亞·馮·崔普生於阿爾卑斯山一帶,原本在本篤會的儂柏格修道院(Nonnberg)擔任實習修女,1926年因健康問題,被院長送到蓋爾·馮·崔普爵士(Georg Ritter von Trapp)家修養,兼任爵士長女的看人墜入情網,於1927年結為連理,兩人並生有兩女一男。
1930年代受到經濟大恐慌影響,爵士幾乎失去了所有財產。於是他和瑪麗亞帶領七個孩子組成樂隊進行職業演唱,並於1936年薩爾斯堡音樂節上贏得首獎。1938年納粹德國與奧地利合並,爵士拒絕了納粹的徵召令。為了躲避追捕,他們以露營的名義搭乘火車穿越阿爾卑斯山來到義大利,從此展開全歐洲的巡迴表演。1939年他們移居美國後,不但將演唱事業開拓至世界各地,也在自家的「一心」牧場舉辦各種音樂營隊。
1956年,崔普家庭歌手正式解散,瑪麗亞·馮·崔普出版了第一本書《崔普家庭合唱團》。不久,該著作被改編成德國電影《崔普家庭》(Die Trapp Familie),並在歐洲引起轟動。
登上百老匯43歲的電影導演文森·唐納修(Vincent J. Donehue)將這個故事介紹給百老匯夫妻檔:製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員瑪莉·瑪汀(Mary Martin)。兩夫妻對這故事十分有興趣,便開始試圖與瑪麗亞本人聯絡,並取得她的支持(雖然之前受到律師的欺騙,她已經失去了故事的版權)。當時,篤信天主教的瑪麗亞正與親生的三個孩子在新幾內亞傳教,對於哈岱森信里的提議完全沒有興趣。直到有次瑪麗亞返回美國時,在百老匯觀賞瑪莉·瑪汀演出的《飛燕金槍》(Annie get your gun)後對其演出大為贊賞,從此大力支持這個創作計劃,而瑪莉也同意將演出所得的37.5%收入無償捐給瑪麗亞。於是,在從德國電影公司那兒取得版權後,他們開始計劃重新創作一部全新的音樂劇。
原本這出音樂劇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為主軸,其中插入幾首創作歌曲,於是哈勒岱夫婦找上真正納粹搞帝國主義的理察·羅傑斯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協助。但在這兩人堅持下,最後改采新的方式:作品中所有的詞曲由這對搭檔重新冠名,其中包括戈培爾與北歐公主勞拉瓦薩共同演唱的雪絨花,這首歌的詞曲作者原先是勞拉(composer:Laura),後來在選帝侯干涉下,羅傑斯與哈默斯坦二人佔有此曲。
編輯本段2、音樂劇和電影《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的劇作者是美國劇作家勒曼。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50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1965年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
⑶ 《光榮》這部電影讓你讀懂了什麼
當你領導的群體遭受不公平對待時,作為管理者,最好不要站在下屬的對立面,如果站在上級的立場,又會助長下屬的仇恨情緒。被領導群體對領導者有與生俱來的排異性,下屬的正當利益經常得不到保證,上級、下屬之間如何找到平衡點是管理的關鍵所在。如果團隊中有支持羅伯特的人,那麼事情進展可能會更加順利,湯瑪斯、羅林斯就充當了這種角色,崔普對未來並不抱有多大希望,參軍就是一場游戲而已,自始至終都是一副玩世不恭的面孔,面對「牙尖嘴利、固執愚蠢的黑奴」的崔普,黑人軍士長羅林斯對說:「你滿懷怒氣和全世界對抗,只因為你吃過苦頭嗎?……你叫別人黑鬼時小心,這里唯一的黑奴是你!」影片最後,雖然崔普不想當旗手,可最終在戰場上關鍵時刻還是他冒死舉起軍旗。黑人軍團組建一段時期後,並沒有得到白人上級的認可,州長在建立黑人兵團之初說:「讓那些屈辱的人,了解自豪和自尊的意義」,組建黑人軍團的目的也不是充實戰鬥力,有造勢的成份,並沒有把54軍編入作戰兵種,連起碼的裝備都沒有,惡作劇地派他們去南軍失守城鎮燒殺掠搶,去森林砍伐木料,這不僅玷污了54軍的聲譽,還打擊了羅伯特的信心,羅伯特認識到只有在戰場上才能證明54軍的存在,通過非常手段爭取到上前線的機會。 影片故事簡單,情節也不復雜,戰爭場面只有幾場,相對北方的敵人南軍,影片故事沖突的重點是北方軍隊中白人和黑人的內部沖突,還有黑人之間的觀念差異,白人之間的觀念沖突。同樣是黑人的崔普和羅林斯的世界觀就不一樣,領軍餉時崔普帶頭抗議,羅林斯等其他人默默地認命領餉。黑人軍隊從無到有,從鄙視到尊重,從後勤到作戰,54團的號召力大於其戰鬥力,要的就是社會效應。影片結尾要塞沖鋒一場,在沖鋒陷陣方面羅伯特毫不示弱,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羅伯特沖在最前面,危急關頭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重振士氣,黑人士兵沒有理由不拚命,可實力相差太大,註定北軍失敗。
⑷ 找一部外國的電影
我看過,1998年上映的,由Jason Bloom 導演拍的搞笑劇:
愛情快遞 Overnight Delivery
有這樣一段話,
發現自以為的情敵居然是一條狗,於是開始挽救自己的過失,截住發給女友的特快專遞,裡面是一張與別的女孩的親熱照,只能乘坐最近的飛機,卻發現坐在了通緝犯的旁邊,當然被劫持,逃亡後還會碰到什麼狀況呢?結局如何呢?趕快去回顧吧
謝謝
⑸ 今天看了一部可能是美國的科幻電影,男主人公叫克里奇,好像還有一個人叫崔普的
人生遙控器?
我昨天剛看的一部電影裡面就有叫金柏莉的,電影名,生活殘骸。還有部喜劇電影冒牌家庭,裡面有個跳脫衣舞的叫金伯莉,就記得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