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哪些推薦的伊朗電影
1,《籌款風波》
《籌款風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執導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薩蕾·巴亞特主演,於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2017年6月,該片獲得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德黑蘭:愛之城》
《德黑蘭:愛之城》是阿里·賈比爾安薩里執導的劇情電影,弗魯格·凱哲貝格里、貝納茲·賈法里等參演,於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三個人近中年、對生活感到幻滅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著能在這個從未真正接納自己的城市中尋找到愛情的故事。
3,《計程車》
《計程車》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於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紀錄片。由賈法·帕納西執導並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輛黃色計程車行駛在德黑蘭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種各樣的乘客坐上車,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機的各種問題。
4,《推銷員》
《推銷員》是由阿斯哈·法哈蒂執導,沙哈布·侯賽尼、塔蘭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電影,於2016年5月21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該片講述一對年輕夫婦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場與前房客有關的事故卻將他們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馬鞍的男孩》
《背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劇情類電影,講述了一個男孩花錢僱傭另一個窮男孩為他到處駝東西的故事。
② 伊朗電影 別離 劇情解析
Termeh和Razieh的女兒一起玩桌上足球,生活在一個用童話與課本堆砌出的世界裡。當她們的父母不約而同地選擇用說謊來應對時。
她們被迫承擔起了不該由她們承擔的重負,保守著一個昏暗渾濁的秘密,她們成了各自父母沉默的同謀。而後,Termeh迫不得已在法官面前不動聲色地幫著父親圓謊,轉眼又在汽車後座上淚流滿面。她的童年時代從此崩塌,而在它的廢墟之上隱約出現了一個不可捉摸的成人世界。
(2)伊朗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別離》演員表
1、蕾拉·哈塔米飾演西敏
1972年10月1日出生於伊朗,伊朗電影演員,代表作《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並因此榮獲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女演員。
蕾拉·哈塔米是伊朗導演阿里·哈塔米(1944-1996)和演員Zari Khoshkam的女兒。她的丈夫是演員 Ali Mosaffa。
2、佩曼·莫阿迪飾演納德
在2000年後期初涉劇本創作,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他曾擔任多部伊朗電影的編劇。2009年,在阿斯哈·法哈蒂的電影《關於伊麗》(2009)中莫阿迪開啟了他的演藝生涯。兩年後,他憑借電影《一次別離》(2011)中的主要角色納德一角的精彩表演。
③ 小鞋子導演是誰
小鞋子導演是馬基德·馬基迪。
馬基德·馬基迪(Majid Majidi),1959年4月17日出生於伊朗德黑蘭,伊朗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
④ 奧斯卡獎伊朗名導法哈蒂被訴抄襲學生影片,大家怎麼看
據外媒消息,伊朗法院對此前的阿斯哈法哈蒂新作抄襲案做出裁決,認定兩屆奧斯卡獎得主阿斯哈法哈蒂的新片《一個英雄》抄襲了其前學生阿扎德馬西扎德(azad Masizad)在求學期間製作的紀錄片《All Winners,All Losers》,罪名成立。德黑蘭一家法院裁定,法哈蒂侵犯了阿扎德紀錄片的版權,並在沒有註明原作者的情況下竊取了她的紀錄片的關鍵元素。
總而言之,這雖然是一部抄襲的影片,但是不得不說它的劇情以及對人性的刻畫是非常好的。
⑤ 馬基德·馬基迪的個人簡介
馬基德·馬基迪是伊朗當代最著名的電影導演之一。1998年,他先是以《小鞋子》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美國並獲得近百萬美金的票房(創下伊朗電影票房紀錄),接著又以《天堂的顏色》在美拿下更驚人的一百七十萬票房(僅三十家戲院不到),成為既是得獎常勝軍,又是超級票房保證的伊朗之光。
馬基德·馬基迪1959年出生於德黑蘭,14歲起即在業余劇團中表演,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加入了政府伊斯蘭文化指導部的藝術部門,擔任許多伊朗電影的演員,其中,他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在馬克馬巴夫的多部作品中擔任主角,包括傳奇神話故事《戰勝魔鬼》Este'aze、社會片《兩眼雙盲》、政治電影《抵制》Boycott,受到了不少熏陶,讓他對不同類型的作品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而馬克馬巴夫對於鄉野傳奇近乎天馬行空想像力,以及擅於利用影像製造出強烈戲劇張力的手法,對於日後雖然投身於極簡風格的馬基迪,在敘事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影響。 1991年開拍第一部劇情片《手足情深》(Bak),首度獲選1992年戛納影展導演雙周放映。 1996年他執導的《父親》一片在若干影展上獲獎,而《小鞋子》一片不僅橫掃伊朗票房和眾多電影節,更是代表伊朗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部圍繞一雙鞋子展開故事,著墨於兄妹情深,從情節到畫面都異常干凈純朴,與孩子們單純的世界相配合,平靜中洋溢著一股淡淡的溫暖引發人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動,洋溢著渾然天成的童真童趣,情節看似鬆散平淡,實則緊湊,其中也有跌宕起伏,小小的懸念扣人心弦,充滿了張力。盡管影片最終在競爭中惜敗於《美麗人生》,但足以使馬基迪成為伊朗的民族英雄。 1999年馬基迪帶著他的《天堂的顏色》再次在蒙特利爾電影節上奪取大獎。較之前部作品朴實無華的影像,這部影片畫面之多姿多彩令人難忘。馬基迪再度將焦點對准兒童,細膩地刻畫了盲童的真誠執著和一片天真,及他豐富的內心世界,藉著他與父親之間「遺棄和救贖」的關系,發展出感人肺腑的情節。 伊朗電影由於其特殊的電影機制,產生了許多以兒童為主角的影片。馬基德·馬基迪則似乎尤其偏愛,亦十分擅長於這種題材。他的多部作品均透過孩子們純真的眼光看世界,經常以家庭為背景,通過簡單的劇情探討親情、血緣關系的溫暖與沉重。「我對兒童世界特別感興趣,我的童年也是我思路的泉源,我也經歷過『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攝兒童電影你不用墨守成規,可以渾灑自如。純真是兒童世界中最令人折服的。」 較之其他伊朗導演,馬基迪似乎受好萊塢的影響頗深。他的影片中多有好萊塢情節劇的痕跡,而且他相當會煽情和製造戲劇性的高潮,他甚至被稱為「伊朗的斯皮爾伯格」。《天堂的顏色》算是個極至,其煽情力度以及格外精美詩意的畫面多少都有過火之嫌。他自己在接受采訪時也承認他將以情動人視為目標。 2001年,馬基迪將創作重點放在愛情戲上,《巴倫》便是一例,少女自然是主角,由於探討非法移民的社會問題,情節感人。
⑥ 《天堂的顏色》是哪個國家的電影,導演是誰
伊朗電影《天堂的顏色》(又譯《太陽是我的眼睛》)
編劇/導演:馬吉德·馬吉地
主演:侯塞因·馬赫社伯、莫赫森·拉美薩尼
該片細膩地刻畫了一個盲童無色卻多姿的世界。導演是伊朗最著名的電影導演之一。他的上一部作品《小鞋子》在國內曾引起過不小的反響。本片在視聽語言上有頗多煞費心思的精緻之處,尤其是對盲童手的再三表現以及他對天籟之聲的敏感直覺,都傾注了導演的人道主義情懷。本片曾獲得2000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優秀電影作品。
這部影片充滿濃郁的伊朗民族特色,畫面純美如畫,節奏明快流暢,人物內心世界的展現徐徐有序而又跌盪起伏,在內斂中伸張著人文情懷的張力。影片最感人的情節是奶奶安祥長逝與遠在他方的盲孩子心靈感應的那一場。在昏暗的光色中,奶奶突然眼睛一亮,這時遠方出現了朦朧的山霧,盲孩子站在山埡口,那雙看不見的眼睛彷彿在捕捉著什麼,在幽冥中彷彿劃過一道道智慧的靈光,那是奶奶對他生命的祈禱。詩一樣的電影語言,把這對患難相依的祖孫倆那種聖潔的溫情展現得如此美麗而傷感,的確感人肺腑。
⑦ 想多加了解伊朗,有哪些伊朗電影值得觀看
戈達爾說過: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羅斯塔米出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這位電影大師以一己之力讓伊朗電影被世界所熟知。
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有幸在大熒幕上看到了阿巴斯的所有作品。今天給大家推薦5部他的代表作,讓大家對伊朗電影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豆瓣評分8.5分,這部電影是半劇情半紀錄的形式,非常能體現阿巴斯的風格。
虛實之間,表現了一個狂熱影迷的行騙歷程。
當然,伊朗並不只有阿巴斯的電影,但阿巴斯對伊朗電影的影響和貢獻無疑是最大的,這可以在紀錄片《與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76分15秒》中看到。
其他經典的伊朗影片還有:《一次別離》《小鞋子》《推銷員》《黑板》《面紗之後》《魔毯》《生命的圓圈》等等。
⑧ 求伊朗電影《白氣球》!!!
鏈接:https://pan..com/s/1x9K5uSf7TGal36BPAcu4OA
《白氣球》是由十月電影公司發行的伊朗兒童劇情電影,由賈法·帕納西導演,愛達.摩哈摩德卡尼、莫森.卡利費主演。該片講述了7歲小女孩娜西亞不慎將家裡唯一的500塊錢落入水溝里,焦急地向人求助,最終一個賣氣球的小男孩利用手中最後一個白氣球將鈔票成功取出的故事。
⑨ 阿巴斯簡介
伊朗導演阿巴斯·庫亞斯塔米1940年出生於德黑蘭,18歲那年,庫亞斯塔米獲得一項美術獎而被德黑蘭美術學院錄取,學習繪畫。由於不按學校規定修課而無法按時完成學業,拖了13年才畢業。與此同時,他卻為交通警察部門作平面廣告的設計,和拍攝影視廣告短片。1969年,庫亞斯塔米應邀為卡倫青少年教育學院創建電影系,這成為他藝術生涯的轉折點。庫亞斯塔米從此有機會利用系裡的設備和條件拍電影,該系後來也成為伊朗電影復興的基地。從那時一直到1992年,庫亞斯塔米在那裡拍攝了22部電影,包括記錄片和劇情片。
為庫亞斯塔米贏得第一次國際聲譽的影片是他在1987年製作、並在當年的盧卡羅(Locarno)電影節上獲獎的《哪裡是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該片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一個山村小學生放學後發現錯拿了同桌小夥伴的作業本,因為老師要求家庭作業一定要寫在作業本上,所以為了不讓小夥伴受罰,他翻山越嶺,到鄰村去尋找小夥伴的家,試圖歸還作業本。該片全部由當地的小學生和村民出演。1991年,那個村子所在的地區發生地震,庫亞斯塔米惦念著主演那部片子的小學生,於是他駕車返回震後的山區,去尋找那個小孩,並把整個過程拍成了一部融合記錄和虛構兩種風格的電影,名為《生活在繼續》(And Life Goes On)。該片獲1992年嘎納影展羅西里尼獎(Rossellini Prize)。1994年,庫亞斯塔米再次返回那個村子,拍攝了(Through The Olive Trees,又譯作《橄欖樹下的情人》),該片與前兩部合稱為庫亞斯塔米的「村莊三部曲」。1996年,庫亞斯塔米拍攝了探尋自殺主題的《櫻桃的味道》(Taste of Cherry),獲次年嘎納影展的金棕櫚獎。1999年庫亞斯塔米最新故事片是《風帶我們走》(Wind Will Carry Us)。2000年,庫亞斯塔米製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型DV(數碼錄像)記錄片《ABC在非洲》(ABC Africa) 。
阿巴斯·庫亞斯塔米作品列表
短片:
《麵包與小巷》(Bread and Alley)12分鍾,1970年
《休息》(Recess)17分鍾,1972年
《我也能作》(So Can I)4分鍾,1975年
《解決一個問題的兩種方法》(2 Solutions for 1 Problem)5分鍾,1975年
《色彩》(The Colors)15分鍾,1976年
《向老師獻禮》(Tribute to the Teachers)30分鍾,1977年
《加罕拉馬宮》(Jahan Nama Palace)30分鍾,1978年
《一號方案》(Solution No.1)11分鍾,1978年
《牙疼》(Toothache)23分鍾,1980年
《有序與無序》(Orderly or Unorderly)15分鍾,1981年
《合唱》(Chorus)17分鍾,1982年
長片:
《經歷》(Experience)60分鍾,1973年
《旅行者》(Traveler)74分鍾,1974年
《結婚禮服》(A Suit for Wedding)54分鍾,1976年
《報告》(The Report)112分鍾,1977年
《第一案,第二案》(First Case, Second Case)53分鍾,1979年
《公民同胞》(Fellow Citizen)52分鍾,1983年
《一年級》(First Graders)84分鍾,1984年
《哪裡是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87分鍾,1987年
《家庭作業》(Homework)85分鍾,1989年
《特寫》(Close-up)100分鍾,1990年
《生活在繼續》(And Life Goes On)91分鍾,1992年
《橄欖樹下的情人》(Through the Olive Trees)103分鍾,1994年
《櫻桃的味道》(Taste of Cherry)95分鍾,1996年
《風帶我們走》(Wind Will Carry Us)118分鍾,1999年
《ABC在非洲》(ABC Africa) 83分鍾,DV數碼錄像,2000年
阿巴斯·庫亞斯塔米也是一名劇作家,其劇本作品有:
《鑰匙》艾布拉亨·法羅熱什(Ebrahim Forouzesh)導演,1987年;
《旅程》阿里勒達·萊塞恩(Ali-Reza Raissian)導演,1995年;
《白氣球》加法爾·帕納黑(Jafar Panahi)導演,1995年
阿巴斯·庫亞斯塔米最新作品《ABC在非洲》
樣式:紀錄片(DV數碼錄像)語言:英語和波斯語片長:83分鍾導演,剪輯:阿巴斯·庫亞斯塔米攝像:塞福拉·沙馬第恩錄音:M·雷查·德爾帕克作品製作背景:
艾滋病和內戰使非洲的烏干達飽受蹂躪,奪走無數人的生命,並遺留下一百六十多萬的孤兒,烏干達的一個名為「婦女拯救孤兒」的自願組織為這些孤兒的生存竭盡全力地工作。2000年3月,聯合國國際農業和發展基金會邀請阿巴斯·庫亞斯塔米前往烏干達,用影像的方式記錄這些孤兒的生活和這個自願組織的努力。庫亞斯塔米和助手沙馬第恩在烏干達的卡帕拉(KAMPALA)待了十天,拍攝了這部記錄片。這是庫亞斯塔米在1989年的《家庭作業》之後的第一部記錄長片,是庫亞斯塔米的第一部在國外拍攝的影片,最重要的,這是庫亞斯塔米第一部全部用DV拍攝的記錄長片。
附:《ABC在非洲》對白(導演和他的助手)節選:
——看哪些門和窗子。
——是的,那些是戰爭的結果。
——戰爭?
——是的,內戰。
——這位先生是一位英文老師。這里住著的六家人都是教師,他們每月百分之三十的工資都要交給政府,以換取這些大家分住的房子。這倆孩子是他自己的,那個是他收養的,因為那孩子的父母不在了。
——艾滋病?
——艾滋或是疝疾。我沒問。但你昨晚沒看見那些蚊子嗎?有一對教師夫婦,一個原來失去了丈夫,另一個失去了妻子,都是艾滋。他們各自有個孩子,現在他們倆結合在一起。正巧,今晚是他們的婚禮。
作品簡介及評述:
《ABC在非洲》是阿巴斯·庫亞斯塔米十年來的第一部記錄片,它以一種富有親和性的個人化的手法,記錄了庫亞斯塔米與助手、記錄片製作人塞福拉·薩馬第恩(Seifollah Samadian)在非洲的艾滋病橫行的國家烏干達的一次旅程。片中展示了他們為了製作一部關於艾滋病的影片,走訪那些被艾滋病奪去父母的孤兒的過程。整個攝制組僅兩人,他們於2000年3月,在烏干達的卡帕拉(KAMPALA)待了10天,記錄了上千個孤兒的面孔,記錄了那裡的歡笑和淚水,音樂和沉默,生命和死亡,記錄了在那片陽光明媚的土地上,生命在疾病和痛苦面前表現出的堅韌和頑強。
同那部以伊朗北部山區的地震為背景的影片《生活在繼續》類似,在烏干達,庫亞斯塔米把自己沉浸在源源不盡的自我發現之中,用小小的DV攝像機,捕捉了生存和死亡相映照時折射出的一個又一個生動的細節。雖然我們也看到了護士們把一具年輕的屍體推進棺材的鏡頭,但庫亞斯塔米著重展示的,是一群群天真的小孩子在泥濘的街道上歌唱,並不時睜大眼睛好奇地向攝像機的鏡頭探尋;片中記錄了上千個孤兒的面孔,記錄了那裡的歡笑和淚水,音樂和沉默,記錄了在那片陽光明媚的土地上,生命在疾病和死亡面前表現出的堅韌和頑強。片中最令人難忘的,是那個在一個突然停電的午夜,庫亞斯塔米與助手跌跌撞撞地摸索著趕回旅館的長鏡頭。
庫亞斯塔米說,非洲是他到過的唯一一個令他留戀忘返的地方,一個使他寧願放棄伊朗護照而在那裡生活一輩子的地方。盡管非洲這片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上無拘無束的美,正在被艾滋病那消滅人類的恐怖所威脅著,庫亞斯塔米依然被那麼一種在無比惡劣的環境里頑強存在著的對生命的神秘而堅定的信念所打動。當影片結束時,是一組從離去的飛機的窗口拍下的地面的鏡頭,這時我們感到,非洲將永遠同庫亞斯塔米在一起,也將永遠同看過這部影片的人們在一起。
阿巴斯·庫亞斯塔米的第一部DV記錄片《ABC在非洲》在今年的嘎納電影節上放映,由於庫亞斯塔米曾宣布不再參加任何電影競賽,所以該片在非競賽的「特別項目」中放映。但它的世界首映卻不是在嘎納,而是在比嘎納影展早半個月在美國杜克大學舉行的「雙鏡頭記錄電影節」(DoubleTake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該片現為紐約人電影發行公司(New Yorker Films)所購買,預計將在2001年10月紐約電影節後正式發行。
該片在杜克大學放映時,雖然有人認為該片節奏偏慢,敘事性不強,但許多觀眾仍然被深深地打動了。美國著名記錄片製作人D·A·潘尼貝克(D. A. Pennebaker)在觀看後,贊不絕口,他稱該片是「一篇詩意的、視覺的、個人化的散文,是一部充分發揮了DV特長的成功之作」。他還說,「我彷彿在通過阿巴斯·庫亞斯塔米當時在現場的方式來看影片中發生的一切。」這部片子可以稱得上是庫亞斯塔米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雖然這是庫亞斯塔米的第一部跨國界的製作,但它同他的其他影片一樣,突破了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反映人類共同的生存體驗,它是一部不受國家民族等邊界約束的電影。
觀眾對《ABC在非洲》的看法可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盡管有的批評家可能認為片子的結構與內容是不太容易被一些觀眾理解和領會,但庫亞斯塔米沒有意圖讓片子縮小與那些觀眾的距離,因為庫亞斯塔米關於詩意電影的理想和觀念決定了他的作品更富有詩歌和音樂的品質,而遠離那種陳舊的小說式的講故事的傳統。
⑩ 盧米埃爾與愛迪生;愛森斯坦、希區柯克、波蘭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塔可夫斯基、米哈爾科夫、阿巴斯
盧米埃爾(1864.10.5—1948.6.6)
法國電影發明家,導演。1864年10月5日生於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於邦多勒。1895年,他與其兄獲電影放映機的發明專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巴黎大咖啡館的印度廳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放映了自己拍攝的影片《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這一天被認為是電影的誕生日。從1896年起,他培訓了大批放映員在世界各地巡迴放映,使電影迅速流傳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電影的經典之作,他的影片運用了特寫(《嬰兒午餐》)和景深鏡頭(《火車到站》);他還拍攝了最早的喜劇片(《水澆園丁》)。
愛森斯坦(1898.1.22—1948.2.11)
蘇聯電影導演,電影藝術理論家、教育家。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勛藝術家,藝術學博士、教授。生於里加,卒於莫斯科。1922年,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綱領性的美學宣言《雜耍蒙太奇》,引起了長期的爭論,並對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愛森斯坦在1924年轉入電影界,導演的第一部影片《罷工》被《真理報》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無產階級的影片」。1925年導演的《戰艦波將金號》在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上被評為電影問世以來12部最佳影片之首。1932年他去墨西哥拍攝了縱貫墨西哥2000年歷史的史詩片《墨西哥萬歲》,在1979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金質獎。1938他拍攝的《亞歷山大·聶夫斯基》其中冰湖大戰一場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伊凡雷帝》是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它成為世界電影的高峰之一,並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愛森斯坦的電影理論,在影片的總體結構、蒙太奇、聲畫框架、單鏡頭畫面的結構、色彩以及電影史等領域,都進行了多方面的開創性的研究。此外,他關於藝術激情的本質、藝術方法、接受心理學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論遺產中占據特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國的電影界對他的藝術理論都給以相當的重視。
希區柯克(1899.8.13—1980.4.29)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出生於英國倫敦東區一個普通的、以販賣蔬菜為生的家庭。1925年開始獨立執導電影,導演了英德聯合製作的影片《快樂之園(The Pleasure Garden)》,這也標志著他的導演生涯的開始。1939年應邀去好萊塢,次年拍攝了《蝴蝶夢》,獲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從此定居美國直到逝世。希區柯克導演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電影,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一位著名的導演,為了表彰他對電影藝術作出的突出貢獻,1979年,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他終身成就獎。198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他為爵士。希區柯克是一位對人類精神世界高度關懷的藝術家,他一生導演監制了59部電影,300多部電視系列劇,絕大多數以人的緊張、焦慮、窺探、恐懼等為敘事主題,設置懸念,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希區柯克專擅拍攝驚悚懸疑片,素有「緊張大師」之稱,不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片傳世,對電影工業也有深刻的影響。
波蘭斯基(1933.8.18—)
羅曼·波蘭斯基出生於一個僑居巴黎的波蘭籍猶太人家庭里。出生後不久全家就遇到反猶排猶浪潮迫害。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自編自導自演了一些電影短片,其中《兩個男人與更衣室》獲得了5項國際大獎,1967 年羅曼莎朗·塔特在英國倫敦舉行了婚禮。這一年羅曼成功地推出《失嬰記》,成為了恐怖片中的經典之作,獲得第26屆金球獎、第41屆奧斯卡獎最佳編劇提名,1969 年他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已懷孕8個月的莎朗·塔特被殺害。1974 年,羅曼推出了《唐人街》,影片成為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黑色電影的代表作品之一,獲得第28屆英國學院、第32屆金球獎最佳導演,以及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79 年,羅曼編導愛情片《苔絲》,獲得法國愷撒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第38屆金球獎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94 年執導驚悚片《不道德的審判》,成為他最為黑暗壓抑的一部電影。2002年,羅曼推出力作《鋼琴家》。贏得了好萊塢及全球評論界、觀眾的認可,獲得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法國愷撒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美國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導演,以及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獎。他是具有高超駕馭影片能力的藝術家,作品中大多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獨,恐怖、懸念片是他拿手好戲,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小津安二郎(1903.12.15~1963.12.12)
日本電影導演。1903年12月15日生於東京,1963年12月12日卒於同地。1923年進入松竹公司當攝影助理,1926年升為副導演,1927年成為導演,第一部執導的影片是《懺悔的白刃》。1932年,成名作《有生以來初次看到的》完成,被《電影旬報》評為當年十大最佳影片之首。此後兩年,他執導的《一念之差》和《浮草》又連續 獲當年十佳之首。1939年,他的電影劇本《恬淡的生活》經 審查不準拍攝,直至1952年才搬上銀幕。1941年,他的《戶田家的兄弟》再獲十佳之首。戰後,他導演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貧民街紳士》、《晚春》、《麥秋》、《東京紀行》、《早春》、《東京暮色》等,1958年獲文部大臣獎和紫綬獎章。1960年,他抱病拍攝的《秋光好》獲日本藝術獎和亞洲國際電影節導演獎。他最後兩部影片《小早川家的秋天》和《秋刀魚的味道》也是很有影響的優秀影片。1963年,他被選為日本藝術院院士,逝世後追贈政府四等勛章,日本電影記者協會追贈文化獎,日本廣播協會追贈特別獎。
黑澤明(1910.3.23—1998.9.6)
日本知名導演。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一個武士階級家庭,在八名兄弟姊妹間排行老么。1936年看到電影公司徵求助理導演的廣告,因緣際會下開啟了在電影界發展的大門。黑澤明三十三歲拍攝生平第一部電影《姿三四郎》,而真正打開國外知名度的作品則是1950年的《羅生門》,此片榮獲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再勇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黑澤明的作品對於許多日本和美國的後輩導演多所啟發,由於他的作品力求完美而且場面浩大,因此有「天皇」的尊稱;他曾撰文指出:「如果把電影從我的身上抽離,剩下只有零。」他的電影主題一向強調武士道精神、人道主義者的理想,以及自我犧牲的重要,細節的考究和橫向運鏡則是他的獨創風格。他的代表作品為《羅生門》、《七武士》、《夢》。他是日本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導演,也是日本近代電影史的重要人物。
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譽為「自愛森斯坦後最重要的蘇聯導演」,終其一生只拍攝了兩部短片,七部長片,部部堪稱經典。一九三二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塔可夫斯基成為了當代電影的傑出代表。他自稱拍電影就是在「雕刻時光」,希望能將電影真正提升到文學藝術的高度。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米哈爾科夫(1945.10.21—)
男,生於1945年10月21日,俄羅斯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被譽為是俄國的史蒂芬史匹柏,1945年生於莫斯科藝術世家,父親賽吉米亥科夫是詩人兼作家,蘇聯國歌即出自其手筆,母親亦是詩人,哥哥同時也是俄羅斯名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善於經營影像,用出色的畫面來敘事傳情,作品中充滿著濃厚的俄羅斯人道主義關懷。《失聲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揚名國際,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許多影迷們對米哈爾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開始,91年《蒙古精神》(Urga)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並將他推上事業最高峰,該片與張藝謀的《活著》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更在1996年奧斯卡拿到最佳外語片大獎,並於同年獲邀擔任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米哈爾科夫目前擔任俄羅斯電影家協會主席,是當今影壇享有盛譽的電影大師。
阿巴斯(1940.6.22—)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出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學院。在過去和現在的世紀里,最為國際贊美和敬佩的亞洲文化代表就是世界級的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一位多產而具有批判精神的電影導演、藝術家、攝影家和詩人,他的作品視覺上樸素,但是概念豐富多元。曾榮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眾多國際榮譽的阿巴斯堪稱當今世界影壇少有的大師,他善於從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類最深的情感。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是一位大器晚成者,1969年,隨著伊朗新浪潮電影的興起,阿巴斯開始涉足電影界,1997年,阿巴斯一部關於死亡哲理的影片《櫻桃的滋味》獲得第50屆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至今,阿巴斯共執導32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為不足60分鍾的短片和紀錄片,他創造的影像世界脫離了大眾電影的范疇,而是一種需要閱讀的「作者電影」。阿巴斯也被稱做70年代以來伊朗電影的掌門人,是可以同印度的薩蒂亞吉特·雷伊和日本的黑澤明相媲美的東方作者導演。
(沒找到「愛迪生」這個導演。是托馬斯·愛迪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