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主角叫斯威格的電影

主角叫斯威格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2-06-18 17:37:14

A. 《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是想傳達什麼

《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是想傳達什麼,這部電影又和茨威格有什麼關聯?

主要回答第一個問題,含微量劇透。關於本片和茨威格的關系請移步《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創作背景是什麼?有哪些作品是和它類似的題材?
這部電影講的是失落的歐洲文明,茨威格曾有一本書叫《昨日的世界》,講的就是那個曾經的,一去不復返的高雅歐洲,影片主角古斯塔夫先生則是這種文明的代表人物和集中體現。然而有趣的是他的身份僅是一個酒店門房,說難聽點就是一個跑堂的。他是個徹底的無產階級,在繼承/偷來那副名畫之前,全部財產只有」一套象牙背面的梳子,和收藏的浪漫詩集「,然而他的修養和學識卻高得沒邊沒沿,和無產階級粗鄙無文的形象形成鮮明反差,而這也是影片主要笑點所在。我們看到他經常不分時間地點朗誦詩歌,逃亡路上不忘噴香水,警察追到眼前了還要為死去的管家默哀致敬。這樣的行為自然可笑,但觀眾在笑過之後也會油然產生敬佩之情,因為他不只是把」文化「」人性「掛在嘴邊而已,還能踐行之。反觀片中大反派Dmitri,雖然血統高貴,但是長相猥瑣,貪婪暴戾,喜歡張口罵人,還動不動就打斷別人說話。Dmitri生為貴族但行為野蠻,古斯塔夫先生出身低微,卻處處體現貴族騎士風度,正邪雙方的內在反差構成了全片的反諷張力。
這種身份/行為的反差,不僅體現在古斯塔夫先生身上,在zero和阿加莎那裡也有所表達,但並不很多。這兩人也屬於社會底層,阿加莎是麵包房學徒,zero更低微,是外國難民。他倆的正義舉動更多是出於一種樸素的善惡觀,就像古斯塔夫先生說的,阿加莎最大的優點就是純真。當然在影片後半段,受古斯塔夫先生耳濡目染,兩人說起話來也開始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可以理解成老歐洲對新一代的教化。
這部電影採用嵌套式的敘事結構。讀書女孩——老年作家自述——青年作家和老年zero相遇——少年zero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冒險。對於導演為何要使用這樣的結構,我覺得可以理解一種文明傳承的觀念。歐洲文明的火種從古斯塔夫先生傳給zero,由zero傳給作家,再由作家傳給小女孩(和我們),大飯店死了,但文明不會死,它在我們的記憶中生生不息,這樣處理符合電影明麗、樂觀的基調。
總之我覺得電影傳達了這樣一種觀念:一個人是否文明,不在於階級、血統、民族,而在於心中有沒有人道的觀念、對藝術的熱愛,以及為之付諸行動的勇氣。就像茨威格,為了心中對歐洲文明的信仰,不惜為之殉道。古斯塔夫這個角色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就參考了茨威格的形象,而且他最後也為了保護zero死在法西斯槍下。zero的阿拉伯民族設定,我認為也呼應了茨威格的猶太人身份。兩人作為外族人,卻無比擁護歐洲文化,反觀那些自詡純種的雅利安人卻在毀滅自己的文明,想來真是諷刺。如今近一個世紀過去了,那個屬於歐洲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韋斯安德森的這部童真喜劇算是用一種感傷但充滿希望的方式,譜寫了一首舊歐洲的輓歌。

能夠將一曲輓歌拍成喜劇並不容易,笑中帶淚意味著你不僅要讓觀眾笑,還要激發他們思考。
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en)做到了。
《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與這位導演之前的作品有著諸多不同:擅長現代題材的他第一次投身二戰前夕這一過去時點;作品的主題也從個體問題、家庭問題或社會問題轉向了對一個時代的追憶;這也應是他導演的作品中,第一次以謀殺案為故事主線。如何將一部謀殺案拍成喜劇,又如何將這對逝去時代的追思之情融入故事,以一種潤物無聲的方式透過演員的表演傳遞給觀眾,應是安德森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畢竟,主題的宏大與敘事空間的收窄已經形成了自然而然的沖突。在謀殺案件所限定的快節奏敘事中,安德森以往影片中一以貫之的鬆散敘事節奏不再可行,雖然安德森仍舊大量使用了自己慣常的群相展示手段,但僅僅點到為止,整部影片的情節發展一如水銀泄地,起承轉合干凈利落,毫無以往的拖沓之感。敘事空間受節奏限制,務須緊扣主線,這也意味著可供安德森響應主題的方法,急劇減少。要濃縮一個時代的光陰,以群相展示都異常艱難,更何況在一部謀殺案件中閃轉騰挪了。
安德森的處理方式異常巧妙,他將人物特徵與敘事層級進行了結合,通過隨時代轉換,人物特徵的傳遞,實現了彼時與如今這兩個時代的打通。若要深入討論這一矛盾,我們還是先對故事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當然,若你還未欣賞過這部影片,不如先花上一個半小時觀看後,再來繼續討論。

整部作品依照時間點的不同分為了四個敘事層,按照各敘事層主要人物的不同,我們將其命名為讀者層、作者層、敘述者層和主角層。
影片起始於讀者層(如今,作者已逝),一名女孩來到作家(Author)的半身像前,打開一本名為《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小說,開始閱讀;鏡頭一轉,來到作者層(作者暮年),這本書的作者正對著鏡頭,講述這個故事的由來;鏡頭再轉,來到敘述者層(作者青年;零(Zero)暮年),此時尚年輕的作者來到山頂這間已然衰落的布達佩斯大飯店,意外地遇到了這家飯店的擁有者,零·穆斯塔法(Zero Moustafa),零先生熟讀且喜愛作者的作品,便約他共進晚餐,席間,向作者講述了一個故事。
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進入了主角層(零青年),此時的零是布達佩斯大飯店新招的門童,飯店的禮賓員古斯塔夫(Gustave H.)先生將其視為自己的門徒,對其嚴加管教。謀殺案也在此時發生,古斯塔夫先生曾經服侍過的一位D女士(Madame D)在不甚明朗的情況下死亡了,古斯塔夫先生帶著零前往她家,卻意外地被D女士的律師宣布繼承其全部家產中價值最高的一幅畫《男孩與蘋果》(Boy with Apple),在將畫作偷偷運回飯店後,警察以謀殺罪逮捕了古斯塔夫。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古斯塔夫越獄成功,並在同儕、零以及零的麵包房女友協助下,追尋著D女士管家的線索,擊敗了尾隨而來的殺手,並最終在畫作中找到了D女士的第二封遺囑,證明了自己的清白。然而故事並未由此結束,隨著戰爭的降臨,古斯塔夫在一次旅行中為了保護零而被軍隊殘忍地槍殺;零的女友也在婚後兩年因一種現已尋常彼時無葯可救的小病而離開了人世。
主角層的敘述至此結束,影片的視角一步步移至敘述者層、作者層,最終回到讀者層,以女讀者坐在作者半身像旁的長椅上,閱讀《布達佩斯大飯店》這本小說的鏡頭結束。整部影片在時間分配上,絕大部分屬於故事層,一小部分屬於敘述者層,而作者層和讀者層不過寥寥兩三個鏡頭。如果我們將敘述這層和讀者層單獨摘出,其實已經是一部非常完整且優秀的影片了,那麼,安德森大費周章疊加作者層和讀者層的意義何在?
就在最後一個鏡頭結束後的那兩行字:「受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啟發。」(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
安德森曾說過,自己在創作這部影片時,參照(或者用他的原話,偷(Stolen))了茨威格的兩部作品,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Beware of Pity)和遺作《變形的陶醉》(The Post-Office Girl)。影片中的作者、古斯塔夫兩名角色身上,都有著茨威格的影子,只不過兩人分別代表者茨威格的不同側面。作者這名角色毋庸置疑代表茨威格在作家層面的成就,這點可以從影片中作者半身像下的銘言「紀念我們的國家寶藏」(In Memory of Our National Treasure)中看到;而古斯塔夫先生身上則集中體現了茨威格的人格、信仰以及其一生的悲劇所在。
作者層與讀者層的疊加,有著多重效果:首先,通過這兩個層級的加入,影片的時間緯度由兩個增至四個,其背後延展而出的,是主角古斯塔夫人格特徵透過作者這部小說的傳承,自二戰前夕一直延綿至今;其次,古斯塔夫與作者的人格疊加,形成了對二戰前歐洲心理狀態的整體傳承,通過作者層面及讀者層面對這一心理狀態的旁觀,將影片自結尾的悲劇氣氛及時空中抽離,引發觀者對這一狀態的更為客觀的思考;最後,便是在追憶中實現這種疊加後產生的心理狀態與我們自身生活狀態的對照,並由引發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反思。
而傳達這一切思考的關鍵,都取決於一個背負了影片全部意義的角色:古斯塔夫先生。
# Mr. Gustave
以安德森過去電影中的角色來看,古斯塔夫先生其實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角色,他沒有《青春年少》(Rushmore)中一老一少的神經質和搞怪,也沒有《水中生活》(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裡面那群追逐美洲虎鯊的船員瘋狂,更沒有《穿越大吉嶺》(The Darjeeling Limited)那三位公子哥的搞怪本領。貫穿古斯塔夫先生一生的信條,應當是「優雅得宜」四字,而其自受冤入獄至沉冤昭雪之間的神奇經歷,與這四字產生的激烈沖突,造就了這個人物身上最根本的喜劇元素。從門童一路做到禮賓員的古斯塔夫,不僅對歐洲傳統上流社會禮儀非常看重,對自身生活的要求也非常之高。他熱愛和平,從未主動與任何人產生肢體沖突;熱愛詩歌與藝術,即使身在獄中,也不忘在給酒店職員的信件中附上自己創作的長篇詩作,更懂得從美術角度來欣賞監獄老大的越獄路線圖;極富同情心,對那些年老色衰的歐洲上流家族女性,極盡呵護體諒;極為勇敢,兩次為了零這個戰亂難民的安危挺身而出,並最終慷慨赴死。
古斯塔夫先生的優雅得宜,正如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全盛時期一樣,在二戰之前和平時期的歐洲這一背景之下,是自得其所的。他經營著這家以上流貴族為主要客戶的大飯店,竭盡所能地服務著自己的客戶,其行為方式,思考方式均與其工作相得益彰。但在戰爭烏雲降臨之際,和平時期的行為方式便隨之顯得不合時宜起來。影片並未過多自宏觀層面渲染戰爭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正如選擇古斯塔夫先生來代表傳統歐洲上層社會傳統,戰爭在這部影片中的代言人,正是D女士家族的衰落以及謀殺案件本身。
影片中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D女士的第二封遺囑內容並未展示給觀眾,古斯塔夫先生如何脫困、D女士究竟死於誰手,並未直接說明(影片中確實有所暗示,威廉·達福所飾演的殺手J.G.喬普林(J.G.Jopling)桌子上擺著裝有劇毒物番木鱉鹼(Strychnine)的瓶子)。其實這一點或可如此理解:誰殺了D女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代表其家族秩序的人物被其家族所謀害。若將這一事件映射到彼時的歐洲,便是組成歐洲的其中一國,以戰爭(謀殺)的方式,顛覆了整個歐洲的和平與秩序。透過這一場謀殺案,安德森將整個歐洲的形勢,濃縮入這一樁小小的謀殺案里,而代表著上流社會與傳統秩序的古斯塔夫先生,則成了殺手的替罪羊,面對謀殺案,愛好和平與藝術的他幾乎毫無斗爭能力,稍作抵抗便深陷大牢,只能任人宰割。

古斯塔夫先生對傳統規矩的固執牢守,機關槍一般的語速,以及那時時刻刻都要綳著面子的平和語氣,與這個角色在越獄、追尋線索、最終破案這緊張激烈到讓人喘不過氣的全過程中所面臨的險境形成了極為鮮明的錯位,帶來了巧妙的喜劇效果,讓人忍俊不禁。他的優雅與秩序雖為其贏得了牢友、同儕、以及D女士管家的協助,但這些都不足以為他洗刷冤屈。
能夠拯救他的,並非上流社會的附庸警察系統,是來自社會底層的兩個年輕人:零和他的女友,西爾莎·羅南(Saoirse Ronan)飾演的麵包房女孩阿加莎(Agatha)。
# Zero
正如影片結尾處零先生回答作者的提問時所說的那句話:「我保留這間酒店,不是為了紀念他(古斯塔夫先生),是為了阿加莎,我們在這里度過了一段美妙的時光,雖然很短暫。」零與古斯塔夫先生的區別可以從兩人的行事風格來看:對古斯塔夫而言,生命中最為重要的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背後的秩序。即使在逃亡過程中,剛剛脫困的他,也會為了零未帶來他慣用的香水而大怒不已。對零而言,最重要的並非秩序,在D女士家中,以行動催促古斯塔夫先生取走畫作,是零;想出辦法,以點心傳遞越獄工具的,也是零;在面對喬普林追殺,已至絕境時,勇敢將殺手推落懸崖的,仍是零。雖然影片主要描繪的是古斯塔夫先生那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信念,但真正推動情節進展並一步步突破困境的,並非古斯塔夫,而是那個寡言少語,其貌不揚的少年零。
零的村莊因戰亂被毀,他失去了家庭,流離失所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雖然古斯塔夫先生教導有方,但代表著平民的他卻並沒有沿襲同樣自門童做起的古斯塔夫先生那一套做派。若對應我們先前建立的隱喻體系,零所代表的,正是與上流社會對應的平民階層。最能體現這兩個階層對立的,是其對待感情的態度:古斯塔夫雖然服侍了眾多的上流社會的老年女性,但這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讓顧客愉悅而已;而在畫作追逐戰中,零不顧安危為救阿加莎跳落陽台的,他最為珍視的,並非畫作,而是阿加莎的生命。再延伸到D女士家族成員對其的殘忍謀害,我們便可以看到歐洲傳統上流社會在持有古斯塔夫先生一眾優點的同時,存在的最大缺陷:對人類感情的漠視。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興旺,源自其上流社會女性客戶的光臨,而這部分客戶大部分又是沖著古斯塔夫先生的服侍而來的。正如古斯塔夫向員工佈道時所說:「粗魯源於恐懼,人們害怕他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大部分令人討厭的人其實只是需要被愛,然後他們就會像花朵一樣綻放。」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存在,源於其對上流社會缺陷的亡羊補牢。由此,戰亂爆發後,上流社會被徹底摧毀,大飯店的衰落便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身處上流社會末端卻因繼承遺產一躍進入其中的古斯塔夫死於軍隊之手,昭示著上流社會秩序的最終破裂。零對大飯店的繼承,則暗示了社會的未來走向,由原本缺乏人性的秩序,轉向直面人性的個體。零繼續經營大飯店,並非出於對過往秩序的紀念,而是對自己妻子的追憶,大飯店雖然逐漸破敗,輝煌不再,卻不再是曾經的那間服務於上流社會缺陷的機構,反而因零對阿加莎的懷念而變得溫暖。
故事就此落下帷幕,然而直到結尾,安德森才真正借零之口,提出了這部影片供我們思考的問題所在:「他的世界」。若要理解古斯塔夫的世界,便務須了解其人物原型,茨威格的世界。
# Stefan Zweig
斯蒂芬·茨威格於1881年出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信奉「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與「歐洲主義」(Europeanism/主張歐洲各國在政治上、經濟上聯合)。與古斯塔夫一生反對暴力相對應,茨威格一生反戰,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愛國情緒高昂的茨威格,也拒絕投筆從戎,並在一生中堅守了和平主義者的立場,並公開支持歐洲聯合的主張。
1934年,隨著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在德國掌權,茨威格離開了奧地利,一路輾轉,旅居英國並最終漂洋過海,在美國紐約居住一段後,於1940年定居在巴西東南部一座名為佩特羅波利斯(Petrópolis)的城市。在1942年,隨著戰爭形勢的惡化,對極權、專政、法西斯主義感到深深擔憂的茨威格與妻子一起結束了生命。這與影片中古斯塔夫最終和野蠻的軍隊抗爭並最終遭到槍殺的結局雖然形式略有不同,本質卻是相通的。
茨威格曾是世界上被翻譯次數最多的作家,以小說成名,最知名的作品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等,但圍繞著他作品的爭論始終不斷,德國詩人邁克爾·霍夫曼(Michael Hofmann)就曾評論道:「茨威格讀起來總有感覺是偽造的。」(」Zweig just tastes fake.」)。評論界對他的評價兩極化嚴重,贊頌者認為其作品充滿人性(Humanism)、簡潔(Simplicity)、風格令人印象深刻(Effective Style),鄙夷者則認為其簡陋(Poor),瑣碎(lightweight)且淺薄(Superficial)。若是我們將這些詞對照到古斯塔夫先生身上,會發現兩者之間驚人的匹配程度。古斯塔夫先生的不合時宜、其生活的瑣碎講究、對感情理解的表面化、甚至在拯救零時所表露出的人性,都與茨威格的文學風格如出一轍。而影片開頭及中間故意穿插的迷你人造景觀,更是直接對應著霍夫曼評論中的那個詞:「偽造」。
再來看韋斯·安德森對自己借鑒茨威格創作時所說的那段話,便會感到他實在是有些自謙了。這部電影對茨威格的致敬並非建立在對其小說橋段立意的借鑒,而是建立在對其人生及作品的深刻理解上。《布達佩斯大飯店》並不僅僅是一部茨威格風格的電影,更是對茨威格一生進行隱喻式描繪的傳記影片。
# Epilogue
韋斯·安德森的電影數量並不多,但每一部的風格都極為獨特,且題材范圍較廣,上一部充滿兒童片風格的《月升王國》(Moonrise Kingdom)透過兩個少年追尋愛情的故事,反襯了成人世界的虛偽;冒險風格的《水中生活》直指父子關系;校園風格的《青春年少》探討了少年的成長歷程;滿載異域風情的《穿越大吉嶺》則關注了家庭關系。
相較之前的作品,《布達佩斯大飯店》依託茨威格,以對戰爭、時局影射式的似寫非寫,突破了之前作品群相式的直白表演,更加耐人咀嚼。雖然仍能看到歐文·威爾遜(Owen Welson)、比爾·莫瑞(Bill Murray)等其作品中的熟臉常客,但只是一閃而過帶來驚喜,影片的著力點非常明確地集中在案件的偵破過程及兩名主角身上。由此而來的最大變化就是一改之前作品節奏拖沓的毛病,敘事自始至終環環相扣且高潮迭起。以往透過多個角色不同視角來構建的發散式敘事結構被層級敘事的新方式取代,拓寬了敘事的時空維度,也隨之將影片的故事與你我拉得更近,讓過去那些看似異常遙遠的故事,經由幾個敘述者的傳遞,抵達你我身邊,更加可信,也更加動人。
古斯塔夫先生的扮演者拉爾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的表演是整部影片敘事的核心所在。能否以喜劇形式展現出這個人物身上一本正經與荒謬絕倫並存的奇妙特質,決定了影片的主題能否傳遞到觀者心中,也決定了這曲破敗王朝的悲歌,能否催人淚下。其實古斯塔夫身上真正打動我們,正是他在面對士兵野蠻行徑時說的那句話:「在這野蠻的屠宰場中,的確殘存著一些曾被稱為『人性』的文明之光。」盡管他的生命已經隨著那個沒落的朝代而逝去,但作為個體的古斯塔夫在面對野蠻時為了弱者而捨命抗爭的英勇無畏,是超越了他本身所處時代的一種偉大。安德森這曲悲歌所哀悼的,也正是戰前歐洲所曾保有的這種源自上流社會的騎士精神中,具備人性的一面。
古斯塔夫先生從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用過任何暴力,但他最終選擇了暴力以保護零,並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現實中的茨威格又何嘗不是如此,投戎從筆的他(茨威格曾在軍隊任文職)最終以自己的生命向納粹發出了振聾發聵的抗議。他在生命的最後一篇文字中寫道:「我想還是在這個尚好的世界劃下句點吧,在這段生命中,智力勞作意味著最純粹的快樂,個人自由也仍是這個世界上最高的善。」(」I think it better to conclude in good time and in erect bearing a life in which intellectual labour meant the purest joy and personal freedom the highest good on Earth.」)
正如片中作者所言:「我將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講述這個故事。」安德森確實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講述了茨威格的故事,並通過古斯塔夫這個角色的經歷傳遞了茨威格一生的信念。觀者在觀看這部影片時,或笑或哭,但我想對安德森而言更重要的是,或許影片結尾的那句話:「受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啟發。」
那麼,看完這部影片的你,是否想撿起一本茨威格的小說,好好讀一讀呢?
我想,我會的。

B.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創作背景是什麼有哪些作品和它的題材類似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創作背景

1、人物背景

男主角是電影中的大堂經理,古斯塔夫,是個深受金發、富有、年長、敏感、虛榮的顧客歡迎,用自己巧舌和身體去滿足他們的角色。古斯塔夫被打罵的時候自己也說,他自己不是同性戀,倒可能是個雙性戀,這也是在暗示他的工作是滿足所有人精神上的一種需求。而他滿足的對象,是這個社會的精英貴族階層的男男女女。這其實就是茨威格的自畫像。二戰前,茨威格是深受奧地民眾歡迎的作家,他的作品有深度的實用、人道關懷,所謂關懷,簡單地說,就是和社會及傳統有很積極的互動。這種文化上的互動,在電影里被用一種能夠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的庸俗的方式反映出來,大俗大雅,這也是實用關懷和人道關懷最好的體現。這個人物體現了二位歐洲人物的影子。

2、瓦爾特·本雅明與史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就不說了,原著作者,他是奧地利流亡作家、猶太人、歐洲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巴西自殺身亡。《布達佩斯大飯店》其實講的是歐洲傳統文明的衰亡史,具體一點講,其實講的是猶太人的流亡史,更細化一點,講的是茨威格離開逐漸衰亡的精神家園,心碎而死的自傳。
瓦爾特·本雅明,德國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評論家、「歐洲的最後一位文人」,流亡作家,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西班牙自殺身亡。 他為什麼重要我不知道,但是在歐洲文科學術界,反正總是把他奉為大神的。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隨想錄》中哀嘆傳統講故事技術的消亡。 《布達佩斯大飯店》用了四層講述結構,始終呈現的是一個身臨其境的講故事的過程,一個故事離不開一個講故事的人和一個聽故事的人,還有他們同時所處的環境。這是在向本雅明的思想致敬。

3、社會背景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隨著工業化深入,世界大戰,納粹崛起,凡是和人文關懷,人道關懷,實用關懷的東西迅速衰亡,理性,集權,現代化,快餐化的東西在崛起,歐洲這塊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被鐵蹄蹂躪,精神強奸,物質上發達進步了,但是傳統消亡和丟失,人性也在淡漠。人們習慣了人雲亦雲,不再用心品鑒文藝,就更談不上思考和探索了,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一場華麗的演講就可以讓無數狂熱信徒走上戰場,也導致了那些有良知的作者們痛心疾首,本雅明和茨威格的自殺就是一種殉道。但是在戰爭年代,這些人都還想得到不斷寫東西,想得到哀嘆和自殺,這就很了不起了。

在有了小說、報紙、電話、電報、電視的時代,人和人的關系被媒體取代了,人們把自己藏在麥克風的後面,交流減少了。相比起神話、史詩、童話的傳播方式和環境,以前作者和聽眾聚在一起講故事的現實被改變。過去一個故事需要大家聚在一起,口口相傳,這個過程需要融入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的共同經驗,而在現代化以後的世界,一個孤立的作家,在他與世隔絕的閣樓裡面沒有感情的量產作品來滿足一個群體的需要。實用關懷逐漸消失。隨著實用關懷的消失,歐洲文化的精神支柱也就倒塌了。

4、文化背景

《布達佩斯大飯店》這個名字,讓人以為故事發生在匈牙利,雖然匈牙利酒店業是很發達,一萬福林就可以租一套別墅來住,但電影內容似乎和匈牙利沒有關系。電影取景是在德國,原著隱喻是在1918年到1938年之間的奧地利。

奧地利,小巴黎,歐洲的文化藝術的心臟,歐洲精神和思想的搖籃,也是希特勒「水晶之夜」排猶殺猶焚書坑儒的地方。故事的場景就是小說作者茨威格本人的祖國。

如果考證一下歷史原因,大家都知道1918年以前奧匈帝國並未解體,是由匈牙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及其它國家和地區組成的。

5、劇情簡介

布達佩斯大飯店影片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的歐洲,影片圍繞著一位帶著傳奇般色彩的酒店禮賓員和他的年輕門生展開。在遠近聞名、賓客絡繹不絕的布達佩斯大飯店裡,禮賓員古斯塔夫先生經歷了不少聲色犬馬,其中不乏無價名畫的失竊、名門王族望族的財產紛爭等荒謬軼事;不僅如此,他還跟這家豪華酒店一齊見證了歐洲半個世紀間的戰火硝煙,滄海桑田。

6、演員陣容

整部戲是大腕雲集的,演員陣容已經強大到了變態的地步。

古斯塔夫扮演者,拉爾夫·范恩斯,他是《英國病人》中憂郁的歷史學者,是《漢尼拔紅龍》中變態內向的連環殺手,是《哈利波特》中邪惡的伏地魔,是《辛德勒的名單》中冷血無情的集中營司令,除此以外,還扮演過無數經典角色,兩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影片根據捷克當代最著名的作家博胡米爾-赫拉巴爾(1997年去世)同名小說改編而成,以布拉格飯店服務生Ditie的視角回顧了歐洲二十年的歷史。

小個子的迪特人矮志不矮,通過他的聰慧、機心和勤奮,再加之命運之神不斷的青睞,他從一名在火車站提著桶子賣烤腸的流動小販開始,再到端盤子的普通服務生,首席服務生,大堂領班……在動盪的社會變遷中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的巔峰,最後自己成為了布拉格最豪華酒店的老闆,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C. 茨威格為什麼為《夢的破滅》作傳

首先《夢的破滅》只是《人類群星閃耀時》裡面的一篇歷史特寫

歷史特寫,這就好比電影鏡頭或攝影機運用的特寫鏡頭,選取一個特別的視角,聚焦到一個點上,然後把它放大呈現出來,歷史特寫和一般的歷史教科書最明顯的不同也就在這里。

《人類群星閃耀時》是茨威格的歷史傳記作品,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慷慨激昂地講述了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最具戲劇性的14個高光時刻,他以小說寫作手法對故事進行個人化的加工,使得掩藏在時空塵埃下的歷史事件一個個跳出紙面,波瀾壯闊地在讀者面前顯現。

《夢的破滅》第二十八任總統威爾遜為了心中的和平一直在努力,他提出了不被各方勢力看好的永久和平思想。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各方勢力的角逐下,讓和平的進程異常艱難。所有人都反對他的「持久和平」方案,因為這樣的和平關閉了真正的、軍事的、物質的和平之路。威爾遜最終向現實屈服了,短暫的和平方案最終被簽訂,但威爾遜持久和平的夢想最終破滅了。這個持久的和平不是在未來的思想上形成的,不是由人道主義精神和理性的純潔物質製造出來的。

威爾遜曾有過狂熱的、超越國際的正義理想,然而在巨大的各方阻力面前,錯失良機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偉大的事業容不得片刻猶豫,遠見卓識和行動力同樣重要。他以最後的妥協換來了短暫的和平,而他夢想的千秋大業,終究是錯付了。



D. 《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是想傳達什麼呢

我覺得這部電影是韋斯安德森的「尋找家園」之旅。一張寄往舊時歐洲的明信片《布達佩斯大飯店》不是我最喜歡的韋斯·安德森電影,但這並不妨礙它在電影院里奪目的觀影體驗。 它具有韋氏電影的一切元素:移動長境、暖色調的艷麗布景、精緻裝潢與服飾、冷幽默、一個了不起的焦點人物、一段或幾段令人驚艷的成長關系,還有永恆的Bill Murray。當然,迷你布景和對攝影光線的控制也依然賞心悅目,加上Randall Poster和Alexandre Desplat配樂,短短的一小時四十分簡直是一場童話體驗。故事圍繞著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神秘主人展開,回憶中嵌套回憶。難民出身的酒店禮賓員「零號」小孩,被一位堪稱完美舊紳士的酒店經理古斯塔夫先生培訓,跟著他經歷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盜竊、謀殺、越獄、出逃等事件,穿越炮火,見證了「貴族歐洲」的崩塌。說古斯塔夫先生是「完美舊紳士」,因為他對酒店管理一絲不苟,心細如發,舉止優雅,信守承諾,尊重所有人的人格和感受,卻頻頻和來酒店渡假的老太太們偷情。估計在貴族們的行為守則里,偷情是不算反人性降人格的,因為事關羅曼蒂克嘛。何況老太太們缺乏關愛,給予生命的最後浪漫甚至可以歸到高尚的抽屜里去吧,呵呵。不過所謂的情節並非重點,韋斯安德森電影最重要的特色是情緒的氣味。代表這氣味的有一個重要道具——古龍水 L』Air de Panache,意為「華麗香氛」。古斯塔夫先生噴灑大量的「華麗香氛」,這代表精緻、浮華、優雅的味道在他離去後也久久不散,哪怕在逃亡路上,敝衣爛履,骨子裡的紳士派頭也絕不能丟。那究竟什麼是真正的紳士的味道呢?

E. 如何評價《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作品

樓主你好,這部電影剛剛獲得奧斯卡提名哦,想必也是映射時代背景內涵非常豐富的一部作品了,剛剛觀賞完不久,個人感覺畫面質感很好。為你找到了一篇自己認為很棒的影評,希望能夠解決你的問題哈。註:轉載自豆瓣影評
其實要看懂《布達佩斯大飯店》有點難,因為它確實太歐洲了。但是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就不要東說西說裝逼賣笑誤導群眾。扯犢子扯夠了,就該來點實用的。我知道自己先噴了人就難免被噴了,但是哪怕分享里遇到一個看得懂這些文字的朋友,也就算是朝聞道,死而無憾了。

整部電影除了向大師致敬就是在隱喻。如果說簡單的把它歸類為喜劇、懸疑、冒險、劇情,就太膚淺了。其實這更像是紀錄片、文藝片。紀錄片記錄的是劉別謙、希區柯克、卓柏林等人留下的經典電影手法,文藝片文藝的是歐洲文明衰落這一精神內涵。

要搞清楚它的文化背景,其實不得不提到兩個人—— 瓦爾特·本雅明、史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就不說了,原著作者,簡歷就太長了,挑幾個簡單而至關重要的特點來說:他是奧地利流亡作家、猶太人、歐洲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巴西自殺身亡。《布達佩斯大飯店》其實講的是歐洲傳統文明的衰亡史,具體一點講,其實講的是猶太人的流亡史,更細化一點,講的是茨威格離開逐漸衰亡的精神家園,心碎而死的自傳。

瓦爾特·本雅明,德國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評論家、「歐洲的最後一位文人」,流亡作家,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西班牙自殺身亡。他為什麼重要我不知道,但是在歐洲文科學術界,反正總是把他奉為大神的。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隨想錄》中哀嘆傳統講故事技術的消亡。《布達佩斯大飯店》用了四層講述結構,始終呈現的是一個身臨其境的講故事的過程,一個故事離不開一個講故事的人和一個聽故事的人,還有他們同時所處的環境。這是在向本雅明的思想致敬。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隨著工業化深入、世界大戰、納粹崛起,凡是和人文關懷、人道關懷、實用關懷相關的東西迅速衰亡,理性、集權、現代化、快餐化的東西在崛起,歐洲這塊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被鐵蹄蹂躪、精神強奸,物質上發達進步了,但是傳統消亡和丟失,人性也在淡漠。人們習慣了人雲亦雲,不再用心品鑒文藝,就更談不上思考和探索了,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一場華麗的演講就可以讓無數狂熱信徒走上戰場,也導致了那些有良知的作者們痛心疾首,本雅明和茨威格的自殺就是一種殉道。但是在戰爭年代,這些人都還想得到不斷寫東西,想得到哀嘆和自殺,這就很了不起了。有時候我們感嘆自己出不了有深度的東西,不能只怪作者和體制,而是整個土壤的養分和逼格就不夠,然後又不求甚解。就拿張馮二導來說,拍專業了你看不懂,沒票房,拍淺顯了你說人家低俗。不過噴歸噴,對姜文、陸川、寧浩三位大神的傑作,還是要膜拜的,人家已經學會了玩讓你一知半解的擦邊球。

在有了小說、報紙、電話、電報、電視的時代,人和人的關系被媒體取代了,人們把自己藏在麥克風的後面,交流減少了。相比起神話、史詩、童話的傳播方式和環境,以前作者和聽眾聚在一起講故事的現實被改變,以前一個故事需要大家聚在一起,口口相傳,這個過程需要融入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的共同經驗,而在現代化以後的世界,一個孤立的作家,在他與世隔絕的閣樓裡面沒有感情的量產作品來滿足一個群體的需要。實用關懷逐漸消失。隨著實用關懷的消失,歐洲文化的精神支柱也就倒塌了。

《布》這個名字其實是誤導人的,讓人以為故事發生在匈牙利,雖然匈牙利酒店業是很發達,一萬福林就可以租一套別墅來住,可《布》和匈牙利實質上卻沒有一毛錢關系。電影取景是在德國,原著隱喻是在奧地利。奧地利,小巴黎,歐洲的文化藝術的心臟,歐洲精神和思想的搖籃,也是希特勒「水晶之夜」排猶殺猶焚書坑儒的地方。故事的場景就是小說作者茨威格本人的祖國。還有旁證可以說明:愛德華·諾頓飾演的警察穿的既不是匈牙利制服,也不是德國制服,但是槍套、背帶、胸略、肩章卻是德式的,衛兵使用的步槍是毛瑟98k,筒形帽是普魯士軍人的傳統,上面搞個狐狸就純粹是賣萌了。而後來戰爭爆發封鎖邊境時上車檢查的士兵是清一色的德軍黨衛軍裝備,山型雙扣帽,帽徽是個II,現實里這個II是綉在德國國防軍中下級軍官的領章上的。佔領飯店以後,掛巨幅國旗,帶袖章,只有納粹有這個習慣,電影上旗幟和袖章是ZZ圖案,納粹是SS,或者卐字,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解釋,SS、卐都是雙閃電,那麼ZZ,不就是更直接的隱喻雙閃電么?導演明明可以直接掛出卐字旗,卻不這樣做,明明可以寫《維也納大飯店》或《貝希斯特加登大飯店》,卻要轉移到布達佩斯去,這就是欲蓋彌彰。

電影中的大堂經理,古斯塔夫,是個深色金發,年長、敏感的顧客歡迎,用自己巧舌和身體去滿足他們的角色。古斯塔夫自己也說,他自己可能是個雙性戀,這也是在暗示他的工作是滿足所有人精神上的一種需求。而他滿足的對象,是這個社會的精英貴族階層。這其實就是茨威格的自畫像。二戰前,茨威格是深受奧地利民眾歡迎的作家,他的作品有深度的實用人道關懷,所謂關懷,簡單地說,就是和社會及傳統有很積極的互動。這種文化上的互動,在電影里被用一種能夠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的庸俗的方式反映出來,大俗大雅,這也是實用關懷和人道關懷最好的體現。

《蘋果男孩》被定義為一副給古斯塔夫引來殺身之禍的價值連城的名畫。這幅畫是遺產,是歐洲貴族留給古斯塔夫的財富,是靠他細致入微,體貼熱心的服務勞動所換來的。蘋果在聖經中是慾望之果,禁果,而在歐洲語言中,也有勞動回報的意思。這幅畫的隱喻是要表達整個猶太民族精打細算,左右逢源,從耶路撒冷撒向全世界,逐漸繼承了歐洲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是他們應得的。而此時此刻,死者的兒子,家人站出來了,一個只關心財富,整理遺產很多天,才發現畫已經丟失了的實用主義者,他暴虐、瘋狂、粗魯,無視法律和契約,修改遺囑,謀殺律師,追殺證人,但是對遺產卻又有著變態的依戀,這像不像希特勒呢?作為同一文化的繼承人,他想佔有祖先的所有遺產,但是卻完全沒有繼承到其精髓,同時撕毀停戰條約,窮兵黷武,屠殺猶太人......

偷到這幅畫以後,在列車上,古斯塔夫曾對Zero說,我要死在這幅畫下面,你看得出來我和畫上那個男孩多像么?這不是玩笑,而是導演的暗示,暗示古斯塔夫自己就是猶太人,而蘋果就是他應該繼承的遺產和財富。然而分秒之後,他又說,我考慮把這幅畫賣掉,這就是猶太民族的真實寫照,從《出埃及記》到《辛德勒的名單》,都表現出猶太民族太過於精明富有而遭到全世界排擠的苦難現實,財富帶來的是妒忌和迫害,使他們沒有安全感,一直在逃亡。

十字鑰匙結社一章十分有趣,古斯塔夫一個電話,全世界各地的酒店同業者就第一時間,不惜代價,義無反顧的來幫他。這不得不讓人想到薔薇十字結社、郇山隱修會等,都是秘密結社,都是分布甚廣,都是能力通天,都是內部成員之間有求必應。這是典型的猶太人結社。這一章即是描寫茨威格被納粹迫害逃難途中受到同胞接濟和幫助,也是描述猶太人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現實中,茨威格是在巴西自殺的。然而電影中,古斯塔夫是在火車上怒斥納粹,被槍斃在冰冷的荒原里,茨威格和納粹叫板了一生,何嘗不希望勇敢的站出來和他們抗爭到底。但是現實里他沒有勇氣這樣做。而電影里就不一樣了,有傳承人、見證人ZERO,古斯塔夫要把這個種子保護和延續下去,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許,這是經過藝術加工後,茨威格最最理想的結局。

德米特里家的打手是個牛高馬大、少言寡語、出手殘忍、效忠主人的令人不寒而慄的男人,其戲劇形象就像弗蘭克斯坦(科學怪人),或者《007》裡面的鋼牙。他的戲就只有一個內容——追殺,殺人不見血。直到最後雪橇追車一幕,才讓人想起點什麼,他停好摩托車,豎起雪橇,以幾乎是軍姿的方式站在原地喝威士忌。皮衣、軍姿、殺人不眨眼、愚忠、恐怖、執行命令不動腦子,就是德國軍隊的寫照,尤其是黨衛軍或者蓋世太保的寫照。

懸崖上垂死的古斯塔夫說到:「你這個可悲的怪胎」,「毛瑟槍咔塔上膛,軍官歡喜呼喊」 這就是在說德國軍人了,要不然他怎麼不說中正式、柯爾特或王八大蓋咔塔上膛?

最後一章酒店裡的槍戰簡直就讓人忍俊不禁了,從每個人的出場順序,站位和手持的武器,就能看出隱喻。最開始是德米特里沖上樓,看見了古斯塔夫和Zero,然後給了個正面鏡頭,德米特里身穿黑色風衣,手腕上別著雙閃電袖章,以一個很囂張的姿態吼道:「蘋果男孩」在哪裡?這像不像希特勒一九三幾年時候的叫囂?然後古斯塔夫來了句:「管你屁事。"於是德米特里說我要把你打個稀巴爛。他從腳底掏出一支槍,此時對拔槍、上膛、舉槍、射擊四個動作給特寫,強調這是一把PPK。卡爾·瓦爾特兵工廠的PPK(卡爾·畢而瑟)是二戰時最著名最先進的手槍,納粹黨於1931年奪得政權後,由於該槍械輕、小,便於攜帶,性能傑出,此型手槍主要配發給高級將領、非作戰參謀人員、禮賓、蓋世太保等。

接下來就是武器博覽會了,一個武器代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陣營。

先是對面右1冒出來一個人,探頭觀望,此時他拿的槍看不清楚,但是他大吼一聲:「放下你的武器!」然後開槍掩護古斯塔夫。然後德米特里右邊出來一個人,手持毛瑟盒子炮,不由分說就站在他身後和他一起開槍。毛瑟盒子炮也稱為駁殼槍,一戰德國軍警制式裝備,後來被魯格P08取代,二戰時毛瑟主要出口給德國的盟國和仆從國,亦出口過給蔣中正以換取中國的稀有金屬。在西班牙內戰中也大量使用。這三個人之間的槍戰可以讓人聯想到二戰爆發前國際縱隊寡不敵眾對抗西班牙弗朗哥政權以及法西斯政權。他們的槍聲很快迎來了三個大傢伙——

接下來的三個人都是特寫,很有意思,第一個人端著一把誇張的長彈夾波波沙,先出來的是槍,然後才是人,他並沒有開槍,而是站在那裡觀望。這明顯就是在影射老毛子或者波蘭人。如果一把槍不能證明他的身份,那麼注意他的鬍子,斯大林也留著這樣性感的鬍子。

然後是拿著一把左輪手槍的眼睛哥,這把槍不是韋伯利就是恩菲爾德,二戰時只有英軍軍官使用左輪手槍。也出口給蘇聯和美國。二戰早期美軍的武器是英式的。美軍沒參戰以前使用的是英菲爾德,參戰以後研發了柯爾特M1911。還是看鬍子,給張西奧多·羅斯福的照片。

最後出場的長得像羅伯特德尼羅的傢伙手握毛瑟1910或者毛瑟1934,該型號為毛瑟手槍袖珍版,主要在一戰被美國大量進口,但是作為跟班,義大利、西班牙也想有一杯羹。

每個人拿著不同的槍在走廊里對射,導演肯定是別有用意的。

該片的結構分析,也不是用簡單的線性結構或者亂入結構就可以概括的,和它的配樂一樣,這個結構具有極強的中、東歐洲風格,因為本雅明和茨威格都受到這種影響。

本片是回字形,或者套娃結構。

開篇出字幕,特別提示要用指定屏幕尺寸觀看,這是提醒觀眾,我們看到的是第一層——電影的敘事。信息發送者是導演,接收者是電影觀眾。屏幕尺寸盡量接近故事發生的年代,避免敘事脫節。

然後影片開始,一個抱著書的女子走近作家的雕塑,電影結尾也以此收尾,這是套在第一層裡面的第二層,提醒我們,我們看到的是小說的敘事結構。信息發送者是寫書作者,接收者是讀者。

然後作家開始講故事,講一個他親赴故事發生地點,和還活著的Zero交流的故事,最後以作家自述結尾,這是第三層,是作家親自口授自身經歷,信息的發送者是寫書的作者,也可以說是他的書或者自述、自傳,但是不同於第二個層次的第三人稱視角,這里是第一人稱視角的。這一層也可以和上一層合並。

然後是Zero和作家在酒店,向作家講述他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共同經歷,以Zero在酒店乘電梯離開回房間為結尾。這是比較核心的一層,是Zero和作家面對面,親自口述的自己和古斯塔夫經歷的敘事結構。信息的發送者是Zero,接收者是作者,但是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對Zero的評價和內心語言,也算是參與到了故事的加工過程中。

最核心的是Zero向作家敘述的內容,是他和古斯塔夫親自經歷,一同用生命書寫的故事。

一層套一層,都給出了完整的開始和結尾,中間有穿插,但是原理不變。直到最後電影院亮燈,觀眾離席,這一層層敘事,才像洋蔥切面一樣完整再現,導演的講述才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整部戲是大腕雲集的,演員陣容已經強大到了變態的地步。

古斯塔夫扮演者,拉爾夫·費因斯,他是《英國病人》中憂郁的德軍飛行員,是《漢尼拔紅龍》中變態內向的連環殺手,是《哈利波特》中邪惡的伏地魔,是《辛德勒的名單》中冷血無情的集中營司令,除此以外,還扮演過無數經典角色,兩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大反派德米特里扮演者,阿德里安·布勞迪,《鋼琴師》裡面失魂落魄的猶太人,《1942》裡面憂心忡忡的白修德.......僅憑他往哪裡一杵,那時而陽光、時而清朗、時而憂郁的外表就可以贏得一片贊譽的奧斯卡史上最年輕得主。

警官亨克爾斯扮演者,愛德華·諾頓,《面紗》里不善言辭的生物學家、綠巨人、搏擊俱樂部裡布拉德·皮特的影子......

作家扮演著裘德·洛,《兵臨城下》里的瓦西里、《人工智慧》、《冷山》、《大偵探福爾摩斯》.......

打手喬普林,扮演者威廉·達福,《蜘蛛俠里》情感豐富的大反派,還有《野戰排》、《生死時速》、《英國病人》.......

管家瑟吉,飾演者馬修·阿馬立克,被某大導演稱為法國最會演戲的人。

律師科瓦奇,扮演者傑夫·高布倫,由於他特別喜愛扮演稀奇古怪的角色,所以經過鬍子、眼鏡、皺紋的修飾,你絕對想不起來他就是當年《侏羅紀公園》里那個帥氣的歌星,然後還曾用《天煞》、《變蠅人》這些科幻恐怖片把觀眾嚇傻。

監獄黑幫老大,哈維·凱特爾,經常就來點老大或者組織頭頭的角色,例如在《低俗小說》、《落水狗》這些劇裡面他就已經把有點點背的黑幫小頭頭這個角色演爛了。除此還有《壞中尉》、《計程車司機》、《漢尼拔紅龍》......數不勝數。

女演員、還有新人暫且不提,僅憑這幫外貌協會、超級大腕、老戲骨,就已經超值了。他們每個人戲份都不多,但是都發揮出自己最佳的水平,比如說愛德華·諾頓的嚴肅公證的研究者仲裁者形象,拉爾夫·費因斯的紳士形象,阿德里安·布勞迪的神經質的形象,裘德·洛的真相調查者的形象,哈維·凱特爾的混子長老、黑幫前輩形象,威廉·達福殘忍狡詐的形象被發揮到極致.......

其實就是一個逃亡的故事,為什麼還要再安排四層空間,無數大腕來演繹?這就是在向傳統講故事的技巧致敬了。廣播電視傳媒對傳統講故事的技術是一種極大的沖擊。在多快好省的年代,讀者能讀帖子就不看小說,能看視頻就不看電影,因為快節奏的生活已經無法讓我們再有那麼多時間去體驗完整美感的醞釀過程,反而習慣了感官上的無腦刺激。因此文藝創作人員們能把一個故事講簡潔明快了,就盡量不搞復雜,觀眾也沒那個耐心,據統計近半個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中剪輯鏡頭的使用量已經超越長鏡頭使用量的上百倍,只有眼花繚亂高大上的音畫,才滿足得了觀眾的胃口了,而這就好比飲鴆止渴,閾值調高了,技術革新又跟不上,作品沒有了靈魂,只有靠技術來包裝,電影院就難以再坐得滿了。然而本劇導演卻不厭其煩的耗費那麼多膠片,使用那麼多演員來重復這個故事,這即是在勇敢地緬懷我們已經丟失的傳統和習慣。大家已經習慣了吃快餐,很難滿足於咖啡和下午茶,導演不得不用牛叉的卡司把大家的眼球震住,然後再坐下來好好講這個故事。不過大腕們參演哪怕是一分鍾也是值得的,只有大師才看得到這樣大師級著作的潛力,哪怕獎杯難分,只要為其獻身一刻,就是和逝去的大師對話,就足以留名青史。

在作家的家裡,作家講自己的書;在酒店大堂里,門童對作家八卦Zero的傳說;在清真風格明顯的澡堂里,在酒店餐廳吃甜點的餐桌上,老Zero對作家講自己的傳奇;在逃亡路上,古斯塔夫對Zero講自己的經歷;在作家的紀念碑前,少女拿著小說緬懷......每一次講述,都脫離不開一個密切配合的環境,以及講故事、聽故事的人的親身參與,這,就是傳統講故事技巧的真諦。然而電影也表現出了講故事技巧的衰落,Zero和古斯塔夫是共同參與和經歷故事;作家是親臨酒店,從Zero口中繼承故事;女讀者只能通過書本腦補故事;而我們只有依賴電影驚鴻一瞥了。這就是現代性帶來的悲哀。導演的強大之處就在於,即使是用鏡頭語言,他也可以帶給我們一種身臨其境的懷舊快感,在今天,很多人除了秀事業線、秀高科技、秀呆萌,已經做不到這么好了。

我們見多識廣、有靈氣、有腦子的觀眾之所以會跨越時代和文化體驗到一種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美感,就是因為文化的本質和人性都是一樣的,只能用靈魂去感知。

2014,此劇必火,至少在西方世界是這樣。小說、劇本、表演、場景、色調、音樂,無以倫比。一部融合了《天使艾米麗》、《東方快車謀殺案》、《偷自行車的人》、《羅馬不設防》、《嗨,我的元首》、《大都會》、《弗蘭克斯坦》、《大獨裁者》等無數經典氣質的不朽神作!

F. 茨威格的資料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奧地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傳記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三大師》和《一個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茨威格出身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日後周遊世界,結交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影響。創作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以傳記和小說成就最為著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1934年遭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殺。

(6)主角叫斯威格的電影擴展閱讀:

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說創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慾、女性」為主題,通過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展現出的各種復雜豐富的感情活動和心理狀態,恰與中國讀者的審美期待視界相融通。

茨威格的小說有個鮮明的特點,即他的小說帶有—種戲劇的味道。無論是《二十四小時》中年輕賭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閃閃的匕首,還是《陌生女人》那隱隱綽綽的反復出現的白玫瑰,無不具有戲劇的誇張和懸念性質.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獨白,正是戲劇的表現形式。

G. 《偉大的悲劇》故事梗概及其寫作背景

故事梗概:

《偉大的悲劇》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而作。

阿蒙森隊和斯科特隊都准備征服南極點, 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 結果阿蒙森隊捷足先登, 於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南緯90度的科學實驗站;斯科特隊於1912年1月18日才到達科考目的地,比阿蒙森隊晚了將近五個星期, 歸途中不幸遇難。

寫作背景:

1911年底,挪威科考隊和英國科考隊,在南極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偉大的悲劇》是作者依據斯科特探險隊遺研下來的一些底片、電影膠卷、日記遺書等創作的。

作者對英國海軍上校斯科特、海軍軍士埃文斯、科學家威爾遜、英國皇家禁衛軍騎士上尉奧茨等這些有特殊經歷的人的民族性格、文化精神以及心理世界等了解和諧熟。《偉大的悲劇》作品寫的是斯科特一行從探險准備到出發南極,從絕望而歸到悲壯毀滅的全過程。

(7)主角叫斯威格的電影擴展閱讀:

《偉大的悲劇》是一篇抒情性強、文學味濃的傳記,它體現了茨威格卓爾不凡的手筆和凝重的傳記風格。其文學性與歷史性的完美結合:真摯的情感與精美的語言,讓讀者心靈為之激盪。尤其是文本用細節來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質,體現了巨大的精神震撼與獨特的審美感受。

《偉大的悲劇》故事發展脈絡清晰,重要情節十分突出。作者舍棄了許多外在的材料,把他的筆觸始終定格在人物的內在層面上去展開。

借鑒小說的敘事方式和敘事語言,不僅成功地塑造了斯科特等的英雄形象,而且強烈地表現了作家主體的豐富感情、深刻思想和高尚人格。而作家的這種人格形象,又自然地滲透在整個文本的敘述之中。

H. 《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是想傳達什麼呢和茨威格的經歷有什麼關系

《布達佩斯大飯店》不是我最喜歡的韋斯·安德森電影,但這並不妨礙它在電影院里奪目的觀影體驗。

它具有韋氏電影的一切元素:移動長境、暖色調的艷麗布景、精緻裝潢與服飾、冷幽默、一個了不起的焦點人物、一段或幾段令人驚艷的成長關系,還有永恆的Bill Murray。當然,迷你布景和對攝影光線的控制也依然賞心悅目,加上Randall Poster和Alexandre Desplat配樂,短短的一小時四十分簡直是一場童話體驗。這可真讓人無限惆悵,然而同時又輕輕歡喜著。

於是我再一次衷心感嘆,能看到韋斯·安德森電影的人生總是幸運的。

I. 有沒有茨威格 偉大的悲劇 同類型的電影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
·看不見的珍藏 ·月光小巷
·里昂的婚禮 ·無形的壓力
·償還舊債 ·女僕勒波雷拉
·偶識此道 ·舊書販門德爾
·既相同又不同的兩姐妹 ·是他嗎?
·變形的陶醉 ·象棋的故事
·情感的迷惘 ·奇妙之夜
·雷潑萊拉 ·一顆心的淪亡
·巧識新藝 ·舊書商門德爾
·日內瓦湖畔的插曲 ·桎梏
代表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混亂的感覺》《人的命運轉折點》(又譯《人生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又譯《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滑鐵盧之戰》《危險的憐憫》等;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異端的權利》《麥哲倫航海記》《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同精靈的斗爭》《三位師》《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三作家》、《羅曼·羅蘭》、《斷頭皇後》(或《斷頭艷後》)、人物傳記《列夫·托爾斯泰》等一些極好的作品。他的作品《偉大的悲劇》(

J. 根據名著改編的電影

推薦10部由世界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每一部都很精彩,排名不分先後:
1.|悲慘世界|

根據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作品改編
它的前身是同名音樂劇,由安妮·海瑟薇、休·傑克曼等主演,於2013年2月28日在中國內地公映。絕對的經典之作,音樂很棒,演員演得很好,非常的讓人感動!
2.|戰爭與和平|

根據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名著改編
娜塔莎由氣質高雅的奧黛麗·赫本飾演,講述了在拿破崙指揮軍隊進攻俄國時,娜塔莎與彼埃爾悲慘的愛情故事。該片場面宏大,對人物的心理刻畫很細膩,整個片長208分鍾,非常值得一看。
3.|安娜卡列尼娜|

根據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名著改編
這部作品被翻拍成電影太多次了,比較有名的有1935嘉寶版、1948費雯麗版、1997蘇菲瑪索版、2012凱拉版,個人最喜歡蘇菲瑪索版的,義大利版的正在看,感覺也不錯。
4.|紅磨坊|

很喜歡這部電影,妮可·基德曼在劇中太美了,歌聲也美,再加上絢麗的場景,很具有感染力,值得一看的歌舞影片。
5.|霧都孤兒|

改編自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說《霧都孤兒》,影片氛圍渲染的特別好,看完很有感觸。一個出生於英國的孤兒,個性樂觀。盡管備受各種折磨與欺凌,但他一直保持著純真的本性。
6.|紅與黑|

根據法國文豪司湯達的同名原著改編而成。
很久以前看過這部影片,當時就覺得男主角好帥啊~
7.|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根據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說改編,由瓊·芳登、路易斯·喬丹參演,講述的是年方14的麗莎·伯恩德暗戀著住在隔壁的鋼琴家斯蒂芬·布蘭德的故事。很早以前看過這部影片,後來也看了由徐靜蕾導演的同名電影,兩部電影雖有些不同,但都很不錯,值得觀看。
8.|湯姆叔叔的小屋|

很老的一部影片了,但很好看。根據美國斯托夫人所著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而成。生動描繪19世紀美國黑人奴隸的生活。
9.|呼嘯山莊|

本片改編自英國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同名作品。兩大影星朱麗葉·比諾什和拉爾夫·費因斯出演。講述了一個愛情與復仇的故事,看完令人震撼!
10.|小王子|

改編自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創作的同名文學作品,法國On Entertainment2015年出品的奇幻動畫電影。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偶然與年老的飛行員相識,並根據他回憶的指引開啟了探索小王子世界的旅程。童年的回憶啊!

閱讀全文

與主角叫斯威格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