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很多導演以前能拍出很多好電影 現在卻只能拍爛片呢
很多觀眾都喜歡在看完電影之後大罵導演,為什麼拍出了如此多的爛片。他們看到的是自己的銀子被消費,他們看不到的是所有演職人員在背後幾個月的付出汗水。從北京到康西到香港等地的一路輾轉,那塞外的風沙和烈日,難道是整天坐在屋裡吹著空調上網的人可以體會得到的嗎?難道真有哪個華人導演不想拍出一部《阿凡達》一樣的曠世傑作被人傳頌?但他們沒有錢,中國也沒有條件。帶著鐐銬跳舞,不僅要應付電檢,要對得起觀眾,更要對得起製片人、投資方,還要面對眾口鑠金的壓力。因為在這個圈子裡,一部電影的成敗往往決定了你一生的走向,無論怎樣的榮辱都要學會擔當。就像張堅庭,作為最早來內地淘金的導演之一,他對合拍的大趨勢早已瞭然於心。但他的判斷當年卻受到了同行的指責,被人罵「一個賣雲吞面的人不要妄言電影」(因為他開了一家「表哥茶餐廳」)。如今罵他的那些人也都來內地了吧,畢竟在香港搵食不易。
2. 周星馳轉型導演,多年沒有出演過影視作品,如果出演你認為片酬是多少
周星馳曾經是許多80、90後的偶像,他的作品伴隨了這些人的成長,給他們帶來了許多的歡樂。周星馳作為喜劇港片的佼佼者,在90年代後已經火的一塌糊塗。那時候雙周一成就是票房的保證,作為扛把子,片酬肯定不低啦。而92年的港片前五都是周星馳參演的電影。
雖然星爺早已不上當年那個正值壯年的他了。但是我個人認為以星爺如今的年齡與身體狀況,拍電影完全是綽綽有餘,之所以未再出演,也許他是在等待一個可以媲美《功夫》的好劇本出現。
3. 為什麼大牌導演都不拍電視劇
拍電影更能產生國際影響力,成為全球著名的大導演,掙得也就多了。而電視劇拍的再好,只能在國內小火一把,資金耗費的多,勞心費力的不值得。
4. 為什麼中國導演花那麼多錢拍不出好電影
跟所有產業一樣,發展是需要過程的。你看中國經濟發展現在那麼迅速,但真正的產值跟美國日本還是不能比,而且是在巨大的環境破壞下才形成的。電影也是一樣,要有個發展的過程,中國電影在進步,只是之前的差距太大,而老百姓的眼界拓寬了,所以就總是覺得中國電影不行。現在中國電影給人感覺浮誇,內容蒼白,這也是和國外的優秀作品對比形成的。這也是國外電影曾經走過的道路。再說香港電影,現在的香港電影已經遠不如8、90年代的輝煌(那時候香港還屬於英國)。
中國也不是沒有好電影啊,但大家看不到我覺得其原因有3
1 河蟹河蟹河蟹河蟹河蟹河蟹河蟹河蟹河蟹河蟹
2 大多數觀眾的層次達不到,這也是事實。
3 電影產業在中國不比西方國家發達
其實和朝鮮之類的比一比中國還是很NB的,朝鮮那裡有個人從中國搞了一盤《2012》的DVD帶回去看,被判刑5年。還有聽說中國的一部關於長征的電視劇在朝鮮熱播,廣受好評。。。
5. 馮小剛、張藝謀等導演很少拍戲,誰是現在最好的導演
馮小剛張藝謀都是第五代導演,如今他們已經逐漸老去,他們導演了非常多的經典作品,在娛樂圈中影響力非常大。隨著他們的年邁,他們也越來越少作品面世,以後也必然會有新生代導演接替他們的位置,現在給大家盤點幾位有實力的新銳導演。
曾國祥
曾國祥是陳可辛帶出來的,名師出高徒,這句話放在他們身上是最合適不過了。曾國祥在選擇角色的時候非常有眼光,不管是《七月與安生》還是《少年的你》選擇的主角都將角色的內在外在特徵表現得非常出色,而且張國祥自己也是很有實力的一位導演,他在鏡頭上的運用以及對故事層次描述層面上的見解都非常好。
6. 為什麼《山海經》這么好的題材卻沒有導演把它拍成電影
因為不好拍,他裡面都是神話,怪物等等,很難拍,而且就算要拍,拍攝環境應該也不好選擇,反正不容易,
7. 誰是尚未拍好電影的偉大導演呢
對於每位既定的導演,他們都有一個著名的傑作。
昆汀(Quentin)擁有低俗小說(Pulp Fiction),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擁有好傢伙(Goodfellas),奉俊浩(Bong Joon-Ho)擁有寄生蟲,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他的許多電影同樣精湛。
但是對於丹尼斯·維倫紐夫(Denis Villeneuve),我不確定他是否拍出了所有人都還記得他的電影。
許多人會立即得出結論,《銀翼殺手2049》是維倫紐夫的權威傑作。
我從未喜歡過改編電影,尤其是科幻史詩,但我毫不懷疑Denis會帶給我們一些打破這些電影典型刻板印象的東西。
當然,這將是一件特別的事,但我認為他不會稱得上是最好的。
老實說,對於丹尼斯·維倫紐夫(Denis Villeneuve),他確實憑借《到來》和《銀翼殺手2049》的邊界製作了一部糟糕的影片。
他是當今工作最穩定的導演之一,很難為每個新版本感到興奮
但是他還沒有拍出《La La Land》或《Roma》,這是來自兩位在職導演的兩部電影,他們很可能已經大放異彩,成為代表作,而電影界人士將與各自的導演結緣。
但是,當他這樣做時,我無疑將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到目前為止,丹尼斯已向我保證。
8. 周星馳導演的每一部電影都很好,為什麼現在很少拍電影了
周星馳,1962年出生香港。一代喜劇之王。1988年周星馳憑借《霹靂先鋒》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男配獎,開始嶄露頭角。到2008年的《長江7號》期間拍了電影50多部。可以說是一部比一部經典。
現在的周星馳,在公眾面前亮相時,總喜歡帶著帽子,遮蓋住自己滿頭的白發。從星仔到星爺,從朝氣蓬勃到白了頭發,可以說周星馳在給我們歡樂的同時把一生都奉獻在電影上了!遺憾的是。是《長江7號》之後。周星馳再無主演作品。為什麼周星馳不拍電影了呢!小編給你分析了幾條原因?
不管是什麼問題,我都支持你星爺,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馳,也許他心中已經有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只是不想現在拿出來。等他當導演當夠了,心滿意足了,有心歸隱了,以一部超越經典的大作收筆,華麗轉身。請告訴我這是真的。
9. 中國導演為什麼拍不出真正好的大片
所謂大片,基本上得符合以下幾個標准:大場面,大製作,大明星,大投資,有沒有大的回報是看影片的質量了。從這個角度出發,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大片是張藝謀的《英雄》,這是中國電影的里程碑,無論票房製作演員還是影片所帶出來的關於中國影壇的大片雲集的意義,當然還有中國導演無法拍好大片的縈繞中國影壇上空數年的罪惡罵名。
第一,大大咧咧的劇本,不知道導演在拍電影的時候內心想的只有一個字,那
就是--大,既然是來拍大片的,當然什麼都要向大看齊,於是乎每部大片的劇本也很大,大到有時候會讓你不知所雲,也就是說不細致,好似藝術家的裝扮--不修邊幅。故事可以不新鮮,因為中國人嗎,拍大片無外乎江湖兒女恩怨情仇飛檐走壁刀林劍雨的,不過拜託你寫劇本的有點職業道德好不好,不要老是弄出來一副中國影迷很好欺騙的樣子。你去寫個情景喜劇我想都不會垃圾到這種程度,對話中不中洋不洋,新不新古不古,完全的七律與新體橫飛,之乎者也和「SHIT」共鳴。就算中國電影公司投那麼多錢沒幾毛落你身上,也不用這么來報復吧。故事的發展也要有個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你不要為了表現自己的後現代水平,那劇情寫的三流到不能再三了,還非要插進去一些狗屁所謂的起承轉合,你也不看看插進去插不進去,硬塞,結果給塞爛了。
第二,大意義,就像中國每位導演拍電影都喜歡向獎項看齊一樣,大片的導演都要弄出來和大片相匹配的大意義。也就是說,中國的大片導演不具備真正的娛樂精神,搞個商業電影,上到孔子,下到雷鋒,都得搬出來唬人,於是乎,電影裡面的人物干每件事情都要有個偉大的目的,開干前少不了長篇累牘的微言大義,臨死時也要拚命交代一番。很多人看大片的時候都要把大腦放在家裡面,你一下子給他搞出來他帶著腦子都想不通的高深問題,你讓他怎麼辦?更可怕的是你沒有把大意義弄好,弄出來一個遺臭萬年的笑柄(類似於咱們某陳姓導演的沒邊沒沿),那就得不償失了。
第三,大明星沒大作用,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人靠衣裳馬靠鞍,可是再好的馬你給它配上再好的鞍,可惜它不跑,有什麼用?或者說你給了它好鞍卻把它綁起來,用什麼用?導演們是不是都以為大片,觀眾看的也只有大了,其實再大,故事和人物還是中心點,不要看起來都象跑龍套的一樣肢體語言僵硬面目表情死板。套用星爺的話,就是,跑龍套的也得用個龍套的樣子啊。
第四,沒有特點,這點就不多說了,中國影迷一定身心感觸頗多。這電影你說是誰拍的都可以,反正沒有自己的特點,千篇一律,太容易產生審美疲勞了,更何況不太美的。
這么說,倒不是個人對中國大片用成見,只是打心裡希望中國的商業電影能夠有很好的發展前途,有自己的晴朗天空,希望中國影迷不要再受摧殘了。
10. 幾乎沒有拍過爛片的導演有哪些
說個拍電視劇的導演,《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的導演張黎。
黎叔的厲害在於對歷史對人性了解很深。他的歷史劇跳脫好人壞人這樣的普通區分。
比如《大明王朝1566》裏海瑞不是歷史印象里的「愣頭青」,他知權術,懂官場。嚴嵩也不是帶著白臉面具的小丑,他心思深遠,年老卻機敏過人。
濁水清水都很重要,一派人物厲害,另一派也手段高明。好人壞人都被利益、慾望、權力驅動著,權力的紛爭不止於派系傾軋或者黑白對決,更是人性在權力中的掙扎。
《權力的游戲》之所以讓人們大呼過癮,是因為他不是英雄史詩,不是好人就會有好報,天然正統。報血海深仇的狼家因為策略失誤,而在血色婚禮里幾乎被滅族。這才是歷史,英雄主義,道義是勝利後增添的。
而裡面的劇情環環相扣,幾派人物都在歷史舞台上明爭暗鬥,更是精彩。比如《大明王朝1566》的屢次倒嚴,明明抓到了嚴嵩的把柄,卻最後又被嚴嵩反敗為勝,美劇里的暗黑人物在裡面估計活不過前三集。
黎叔的劇有自己的歷史解讀,他喜歡把歷史揉碎了再重組。
《走向共和》里第一場戲,劇本寫的是李鴻章穿著官服挎著槍出場。黎叔改了改讓李鴻章在家裡吃他最愛的清蒸鱸魚,期間國家大事來報,他都一聲不吭,埋頭吃魚。可是下人來報預備作為慈禧壽禮的鸚鵡生病了時,李鴻章頓時緊張地「啊」了一聲。
開場兩分鍾幾乎把回答了為何中國人要走向共和這個問題:在帝制時代,軍隊沒有軍餉這樣的大事重要性比不上太後的不高興。帝制的不合時宜在於把國家當作了個人私產。
黎叔的劇考究,在《大明王朝1566》里楊金水的王勁松老師就回憶:
「拍攝是安靜的,安靜得嚇人,所有人進入攝影棚都會踮著腳尖走路……有一次,忘記了是誰來攝影棚探班,總覺得不對,找錯了,後來將信將疑地推開了攝影棚的大門,驚呆了,近兩百人的團隊,各個部門在工作著,竟然沒有動靜,沒有聲音。因為那時候工作是神聖的,大家在維護的其實是職業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