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鐵道游擊隊》主要內容50字左右
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山東臨城棗庄的一支鐵道游擊隊在大隊長劉洪、政委李正的帶領下,活躍在鐵路線上,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斗爭的故事。
《鐵道游擊隊》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趙明執導,曹會渠、秦怡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56年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評
該片是一部具有傳奇色彩的影片,它情節曲折驚險,險象環生,緊扣觀眾心弦,同時也有相當強的抒情性,表現了戰士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影片的細節設計的機智幽默與劇情的緊張展開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攝影和美工的創造也各具特色,較好地展示了環境和人物風貌。
㈡ 鐵道游擊隊講述的是什麼時期的故事
鐵道游擊隊,是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現山東棗庄微山湖一帶為主要區域的抗日武裝。其傳奇般的英勇事跡及影響,在全國及世界留下光輝篇章。該游擊隊成立於1940年1月25日,由八路軍蘇魯支隊命令成立,成立時稱「魯南鐵道隊」。人員最多時達300餘人,鐵道游擊隊由蘇魯支隊任命洪振海為隊長,杜季偉任政委,王志勝為副隊長。鐵道隊揮戈於百里鐵道線上,截列車、打洋行、毀鐵路、炸橋梁、與日偽展開殊死搏鬥。令日偽聞風喪膽。鐵道隊還成功護送劉少奇、陳毅、羅榮桓等領導人以及千餘名抗日將士過境。被肖華將軍譽為"懷中利劍,袖中匕首"!
鐵道游擊隊紀念碑從百姓中走來的抗戰特種兵部隊——鐵道游擊隊 1945年10月,在棗庄和臨城的1000多日軍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擊武裝投降。這是有史以來軍事受降中十分罕見的一幕。 這支由鐵路工人、小攤販、礦工和流浪者組成的非正規部隊,捨生忘死,在鐵路線上與日軍周旋了7年之久,是日寇侵華的心腹之患。 鐵道游擊隊的雛形——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棗庄情報站出手不凡 棗庄是中國東部地區最重要的能源重鎮之一。抗戰全面爆發前,這里擁有全國最大的華資煤礦——中興公司。1938年5月,日軍佔領棗庄後,在此駐扎了一個團的兵力,開始對這里進行瘋狂掠奪。 當時,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轉移到了抱犢崮山區之後,由於情報比較閉塞,經常和敵人遭遇,使部隊遭受了不小的損失。為了及時掌握敵人出動的情況,總隊選派兩個排長洪振海和王志勝到棗庄建立了抗日情報站。 洪振海的姐夫是一位火車司機,正是這個機緣,使洪振海很快學會了開火車,並能在時速40公里的火車上上下自如。日軍侵佔棗庄後,25歲的洪振海放棄在鐵路上的偷煤營生,在一位共產黨員的介紹下,他和朋友王志勝一道加入了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 洪振海在微山湖潛伏下來後,迅速在火車站附近建立了秘密情報站,並派王志勝以搬運工的身份,打入日本人開辦的「正太洋行」。 1939年8月的一天,一列滿載日軍的火車駛入棗庄站。王志勝迅速將這一反常現象報告給洪振海。洪振海判斷,日軍增兵棗庄,其目標極有可能是山中的抗日義勇總隊。他一面通知總隊迅速轉移,一面考慮怎樣才能有效地牽制日軍。 火車站南邊的「正太洋行」吸引了洪振海的注意。表面上,這個小院顯得十分普通,但私下裡,它卻擔負著收集山東南部、特別是山區根據地軍事情報的任務。打掉它,就打掉了日軍在山東南部的眼睛。但是洪振海和王志勝潛入棗庄時並沒有攜帶足夠的武器,他們大膽決定使用家家都有的菜刀去襲擊洋行。 第二天,洋行里的三具屍體使日軍大為震驚。於是,他們中斷了掃盪行動,開始全城搜捕,但此時洪振海等人已經轉移到山裡隱蔽起來,而王志勝正在日本人的指揮下,忙著搬運屍體。 此後,情報站又陸續向山裡送出了一系列情報。洪振海感到,槍是他們最需要的。仍在洋行工作的王志勝,在一次裝卸日軍貨物時,意外地發現了槍支,於是他巧妙地做了記號,並迅速通知了洪振海。1939年10月的一個夜晚,當裝有槍支的火車緩緩開出車站,早已埋伏在鐵路旁的洪振海,飛身爬上火車…… 就在洪振海搞槍的同時,八路軍115師的主力也開進了魯南抱犢崮山區。原在這里活動的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被整編為115師蘇魯支隊,其性質也由地方武裝升級為正規部隊。 八路軍精心打造由失業工人和無業遊民組成的棗庄鐵道隊,原來的草莽英雄開始了令敵膽寒的特種作戰生涯 1939年11月,洪振海召集6名鐵桿弟兄,在棗庄情報站的基礎上秘密成立了一支隊伍。因為主要在鐵路線上活動,洪振海將它命名為「棗庄鐵道隊」。這也許是當時中國惟一一支在鐵路上活動的游擊隊。 次年2月,蘇魯支隊正式將鐵道隊納歸直屬,同時任命洪振海為鐵道隊隊長,王志勝為副隊長,並抽調三營副教導員杜季偉任政委。 此時的鐵道隊,隊員已發展到20多人,他們大都是失業工人和無業遊民,在他們身上,既有比較勇敢的一面,又有組織紀律性差的一面。在日軍重兵把守的棗庄,鐵道隊散漫的狀態令杜季偉格外擔心,他下決心整頓好這支隊伍。經過整訓,隊員們的軍政素質有了根本轉變。鐵道隊開始向臨城方向轉移,公開打出「八路軍魯南鐵道隊」的旗號。 擒賊先擒王,鐵道隊鏟除日軍特別偵諜隊頭目高崗 1940年,日軍32師團和獨立第10旅團共集結5萬日偽軍,對115師所在的抱犢崮山區進行大規模掃盪作戰。 鐵道隊戰斗勝利後的情景洪振海按上級命令率領鐵道隊迅速展開行動:5月,再次襲擊日軍「正泰國際洋行」,擊斃日軍諜報隊員13名;6月,襲擊日軍押款列車,繳獲法幣8萬余元;8月,破壞津浦鐵路韓庄段,致使日本運兵軍列脫軌;9月,拆除棗庄至臨城鐵軌1.5公里,砍斷電線桿百餘根,使棗庄日軍的通訊和交通同時癱瘓。 115師政委羅榮桓在給鐵道隊的嘉獎信中說:你們就像一把鋼刀插入了敵人的胸膛。 鐵道隊的一系列行動,引起了日軍的高度警覺。日軍在棗庄和臨城緊急組建鐵甲列車大隊和鐵道警備大隊。日軍還專門從濟南調來特高課長高崗,在臨城組建第五特別偵諜隊。 高崗是個中國通,不但能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而且對中國的風俗民情十分了解。他採用極具中國民間色彩的拜把兄弟、認干親等手段,使臨城附近的50多個鄉保長,與他結拜為兄弟,從而建立起自己的情報網路;另一方面,利用他指揮的特種作戰小隊偽裝成假鐵道隊,趁夜間到群眾家裡敲門,只要群眾一開門就被抓住,說是私通八路,所以後來真鐵道隊來了之後,去敲門,群眾分不清真假,不敢開門。一時間,鐵道隊連喘息休息的地方都沒有。 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隊長洪振海想到了一句古話:擒賊先擒王。一天夜晚,鐵道隊分成四個小組,化裝成日軍士兵和搬運工分別潛入臨城車站。10點鍾,擔負攻擊任務的第一組隊員劉金山等人就摸到了高崗的門前。劉金山第一槍打死了高崗的衛兵,高崗正在那裡趴著寫字,聽到槍響一抬頭,劉金山第二槍就打過去了,正好打在他腦袋上。 高崗之死,起到了隔山震虎的作用,也使他苦心經營的諜報網路從此分崩瓦解。 建立新四軍與延安的秘密通道,劉少奇等平安穿越封鎖線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部遷移到了江蘇鹽城一帶。由於通訊不便,急需開辟一條通往延安的秘密通道。經過再三考察,最終確定了一條從鹽城北上、經山東南部西去延安的秘密路線。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要穿越臨城附近的津浦鐵路。這段的護送任務,落在了鐵道隊的肩上。 1942年夏天,正在待命的鐵道隊忽然接到魯南軍區的通知,要他們護送一個工作隊通過津浦鐵路,同時軍區還專門囑咐:工作隊中有一位代號為「0號」的首長,務必要保障他的絕對安全。 晚上,身著長袍、頭戴禮帽的0號首長在鐵道隊的掩護下,順利抵達姬庄附近的津浦鐵路東側。由於事先已經做好了偽軍工作,所以沿途氣氛顯得十分平靜。 0號首長平安到達115師教四旅所在地後,拍來了電報,最後落款是「劉少奇」。大家才知道原來是如此重要的0號首長! 自護送劉少奇過路後,鐵道隊又相繼成功地護送了陳毅、肖華、羅榮桓等黨政幹部穿越津浦鐵路。從1942年到1944年,鐵道隊先後護送幹部近千名往返延安,從未出現一次差錯,受到了魯南軍區的通令嘉獎。 乘勇追窮寇,智逼頑敵就範,23歲的鐵道隊政委成為1000多日軍的受降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南京,駐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遞交了投降書。 鐵道游擊隊群雕與此同時,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下令敦促華北、華東日軍立即放下武器,向所在地的抗日武裝投降。然而,經過幾次談判,駐扎在臨城一帶的日軍卻始終拒絕向鐵道隊繳械。而日軍惟一能夠選擇突圍的路線就是乘火車沿津浦鐵路南下到徐州。當殘留日軍乘坐的鐵甲列車趁著夜色悄悄開出臨城車站,行駛到臨城南邊的沙溝附近時,發現前面的鐵路已經被破壞,當他們又試圖退回臨城時,鐵道隊事先埋下的炸葯拉響了,日軍的退路也被切斷。日軍在孤立無援、忍飢挨餓了3天之後,再也堅持不下去,只能選擇向鐵道隊投降。 1945年10月,棗庄和臨城的1000多日軍攜帶8挺重機槍、130多挺輕機槍和兩門山炮等輕重武器,向鐵道隊投降。而出面代表鐵道隊接受臨城日軍司令官投降的,是剛剛繼任政委、年僅23歲的鄭惕。
㈢ 紅色經典電影什麼描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故事
紅色經典電影《鐵道游擊隊》描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故事。《鐵道游擊隊》是一部反映在抗日戰爭時期,魯南地區黨領導下的一支游擊隊在臨棗支線、津浦干線上,打擊日偽軍的交通線、與敵人進行游擊斗爭的英雄故事。
《鐵道游擊隊》歌頌了鐵路工人抗擊日寇的頑強意志和英勇戰斗精神。故事生動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富有傳奇性。2019年9月23日,《鐵道游擊隊》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人物塑造
《鐵道游擊隊》著力塑造了以劉洪、王強為代表的鐵道游擊隊的英雄群像。小說開篇直接給兩位正副隊長定了調:「司令部派了兩個強悍的游擊隊員,一個個叫劉洪,一個叫王強。劉洪堅決勇敢,王強機動靈活。」在小說中,作者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情節設計來凸顯主人公的個性特徵,避免了類型化的描述,也由此增強了人物性格的真實性。
此外小說還通過人物行為前後的對比進步烘托主題:隊員王虎、栓柱在陷入困境時背叛隊伍,但經過山裡的教育後洗心革面,重又回到革命隊伍中來。小說中多處通過這種簡單直白的比較來進行敘述,打上了特定時代環境的烙印。
㈣ 《鐵道游擊隊》是何時拍攝的
《鐵道游擊隊》「翻拍」史
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鐵道游擊隊》第一次將劉知俠同名原著搬上銀屏,同時劉知俠本人還擔任了該片編劇。該片由趙明導演,曹會渠、秦怡等人主演。影片中,導演的處理樸素而又生動,細節設計的機智幽默與劇情的緊張展開有機結合,攝影和美工的創造也各具特色,較好展示了環境和人物風貌。
1957年,本片在由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和北京日報聯合舉辦的國產片評選中列入該年度最受歡迎的十部影片之一。
198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了12集電視連續劇《鐵道游擊隊》,這部電視劇本身並沒有給人留下太深的印象,反倒是其中的主題曲成為傳唱一時的佳作。
1995年由謝洪執導演的《飛虎隊》也是《鐵道游擊隊》家族中的一員,這部影片匯聚了眾多的著名演員,其中有劉威、李雪健、陳小藝、張豐毅、王志文、潘長江等人。 電影以老洪、王強參加游擊隊與日偽軍作斗爭為主線,以他們最終捨身炸臨城作為結局,濃縮了鐵道游擊隊的故事。但是這部影片在上映之後並沒有取得太好的成績,倒是被稱為是一部反映抗日戰爭時期的「警匪片」。
導演王新民讓《鐵道游擊隊》變得更「武俠」
時間:2005年10月18日08:18
《鐵道游擊隊》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銀幕,早已家喻戶曉。日前,該故事再次被翻拍成35集電視連續劇,並在眾多電視台播出取得收視第一的成績。該劇由曾經導演《俠客行》、《連城訣》《燕子李三》等劇的著名導演王新民執導。
本報記者昨天電話采訪了王新民,他就讀者關注的問題一一作了回答。
讓戰爭片呈現出武俠色彩
「鐵道游擊隊」這一題材,1956年有轟動一時的同名電影,上世紀90年代有名為《飛虎隊》的電視劇。那麼,再次翻拍是否能夠出新意?是否能超越觀眾心目中的那些經典作品呢? 對於這些問題,導演王新民顯得相當自信。他說,作為動作導演出身,他一直以來都想做一部反映戰爭的動作片,《鐵道游擊隊》剛好符合自己的要求。「其實電影帶給我的壓力不小,畢竟它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但是這種壓力也是動力,翻拍也意味著能夠把這些老觀眾吸引回來。」 說到出「新意」的問題,王新民導演十分自信。他表示,為該劇加入武俠元素,應當是最吸引觀眾的一大賣點。「觀眾在新版《鐵》中可以看到非常刺激的打鬥場面,動作的部分也十分精彩,我要做的就是讓戰爭片呈現出真正的戰斗的感覺。」那麼,加入武俠元素會不會讓觀眾覺得很假呢?王導指出,「鐵道游擊隊」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動作元素的注入,無疑會為觀眾帶來很大的看點。
人物不再是高大全
說到對經典電影精髓部分的繼承,王導指出,在新版電視劇中,他特意保留了老電影中的一些經典場面,並把這些「照搬」在電視劇中。 至於對原作的顛覆方面,王導告訴記者,劉知俠的原小說《鐵道游擊隊》有40多萬字,之前的一些影視作品沒有一個版本拍出小說的全部內容。同時,以前的作品在人物塑造、打鬥場面的設計等方面都較粗糙,那麼,新版《鐵》剛好就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補充。王導特意指出,僅打鬥場面而言,「我們將傳統武術和電腦特技製作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真實性和欣賞性俱佳的武打風格。」 說到主要人物的塑造,王導表示,以前的作品中,劉洪、王強等人一出場就是一個英雄人物,因為篇幅的限制,觀眾很難看到他們成長的過程。那麼,在新版電視劇中,「這些英雄人物不再像以往那麼高大全。他們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
再次狠狠地「懷舊一把」
記者在采訪追看該劇的觀眾時了解到,不少人在新版《鐵道游擊隊》中看到了連環畫似的場景,其中不少幾乎是對連環畫上的場景的重現。記者就此向導演王新民求證時,他笑言,這的確是故意而為的。 眾所周知,上世紀60年代,連環畫《鐵道游擊隊》在全國十分風行,許多人就是看著這樣的連環畫長大的。為了通過電視劇狠狠地「懷舊一把」,重拾那一代人當年的激動心情,王新民在拍攝一開始,就給劇組每人買了一本《鐵道游擊隊》的連環畫,大家一有空就琢磨當年的場景。於是,電視劇中的許多鏡頭都是根據這些畫面「照搬」上去的。
「心愛的土琵琶」不可替代
翻拍經典作品,新老版本有著糾纏不清的關聯。電視劇《鐵》也是如此,除了前面提到的「照搬」連環畫的經典畫面之外,連主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也未加改動。 對此,王新民的說法是,這首歌曲的影響太大了,而其他任何一首歌曲都無法替代。對王導來說,保留這首歌曲,也是對經典作品致敬的一種方式。
在火車上表演真功夫
新版《鐵》打出的宣傳口號是「中國最大的火車戲」,可見其製作人員的自信程度。王新民導演表示,為了拍好火車戲,導演組特意在棗庄搭建了一條10多公里的鐵道線,另外,還調來了一整列十幾節火車協助拍攝了一個月。「我們不少演員都是演動作戲出身,但在拍攝過程中還是有7個人受了傷。我們這樣盡心付出,就是為了給觀眾呈現出真實自然的打鬥場面。我相信我們這個戲是紅色經典中最好的一部,而打鬥場面一定超過港台武打劇。」 盡管導演在語氣間表現十分自信,但是記者在觀看火車戲時,發現不少特技鏡頭看上去卻有點「假」,看來,在這方面,製作組以後還需要再下工夫。
㈤ 影片《鐵道游擊隊》反映的主題思想和時代背景
《鐵道游擊隊》是一部由王新民執導,李世明編劇,趙恆煊、史蘭芽、劉長純、張立主演的抗戰劇。
該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山東魯南地區的鐵道游擊隊員和八路軍在黨的領導下,深入日寇白區,機智勇敢地開展對敵斗爭的傳奇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南部棗庄礦區以劉洪、王強為首的一批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不堪日寇的欺壓和蹂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秘密建立起一支短小精悍的游擊隊,他們"飛車搞機槍"、"血染洋行"、"智打票車"、"夜襲臨城"、"打岡村"、"搞情報"、"奪布車"、"上濟南"、"下徐州"活躍在日軍侵華戰爭的主要鐵路命脈津浦線的山東沿線,鼓舞了鐵路沿線人民的抗戰士氣,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隊的對日作戰,老百姓稱他們"飛虎隊",他們在八路軍中的正式番號是"鐵道游擊隊。
㈥ 老電影鐵道游擊隊什麼時候上映的
《鐵道游擊隊》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6年攝制,由趙明執導,曹會渠、秦怡等主演的劇情片。
㈦ 鐵道游擊隊有哪些值得重新回味的細節
老版《鐵道游擊隊》電影在1956年全國上映,領銜主演的的都是我們很熟悉的老藝術家,其中有秦怡和曹會渠。電影主要講述了山東棗庄以及臨城附近的游擊隊隊員們共同抗日的故事。而且這部電影中有很多細節都值得我們重新去回味。
其次,電影中人物的性格設定和身份設定很統一,沒有反轉劇情,而且整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是游擊隊員們在有計謀的李正和勇敢無畏的劉洪帶領下,一次次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也讓我們看到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本質。
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屬最後的湖上化妝突圍。後來聽說這個片段沒有在微山湖拍攝,因為導演感覺取景不是很理想,所以把大部隊拉到了太湖,拍攝了那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劇情。導演的用心,讓觀眾對這部影片久久不能忘懷。
㈧ 電影鐵道游擊隊
《鐵道游擊隊》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6年攝制,由趙明執導,曹會渠、秦怡等主演的劇情片。
該片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在魯南鐵路沿線有一支鐵道游擊隊,他們破壞日軍鐵路運輸,有力地打擊了敵人。
㈨ 經典中國老戰爭電影
下面這60部最經典的革命老電影,你看過幾部,又還記得幾部呢?
01.《鐵道游擊隊》
電影《鐵道游擊隊》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6年攝制。主要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魯南鐵路沿線的鐵道游擊隊與日軍鬥智斗勇的故事。
02.《地道戰》
《地道戰》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至今為止,《地道戰》已創造出共18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新創造的斗爭方式——地道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03.《永不消逝的電波》
《永不消逝的電波》是1958年八一電影製片廠的作品,是一部表現我黨地下斗爭生活的影片。著名演員孫道臨在片中扮演的李俠的形象深入人心。
04.《閃閃的紅星》
《閃閃的紅星》是根據李心田同名小說改編,1974年上映。該影片講述了在30年代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05.《雞毛信》
電影《雞毛信》,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54年。
主要劇情為:抗日戰爭期間,河北冀中抗日民主根據地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給八路軍送雞毛信,半道上遇見了日本鬼子和偽軍,海娃利用老綿羊的尾巴保住了雞毛信。
鬼子被海娃引進山裡,八路軍全殲了敵人;根據雞毛信里報告的情況,八路軍又襲擊了一個日本鬼子的據點,活捉了貓眼司令。
06.《冰山上的來客》
該片1963年上映,曾獲196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小百花獎」的最佳導演獎。
影片從真假古蘭丹姆與戰士阿米爾的愛情懸念出發,描繪了邊疆地區軍民驚險的反特斗爭生活,驚險緊張、引人入勝。
07.《地雷戰》
1962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山東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地雷是當時最重要的作戰武器。抗戰時期,地雷大顯神威,在抗戰史上塗上了濃重的一筆。
08.《小兵張嘎》
1963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小兵張嘎》改編自當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這部作品自1961年發表至今,已經五十多年了。
小說和電影中的「張嘎」,因其「英氣」與「嘎氣」,已成為新中國幾代人童年記憶中的最燦爛的一部分。
09.《紅色娘子軍》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60年,著名導演謝晉執導。
影片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海南紅色娘子軍的斗爭業績為素材,圍繞吳瓊花從奴隸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經歷,用寫實的手法突出反映了舊社會婦女在反抗和斗爭中成長的典型事例
㈩ 鐵道游擊隊又叫什麼有沒有與之相關的電影電視劇
鐵道游擊隊是八路軍正式番號,成立時稱「魯南軍區鐵道大隊」,由於這支隊伍作戰英勇,神出鬼沒,老百姓又稱之為「飛虎隊」。長期活躍在山東地區南部隊伍人數最多時有300多人多為窮苦百姓、鐵路工人、煤礦工人組成。於1940年成立1945年解散後被編入華東野戰軍。
相關的電影電視劇有:
198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電視劇《鐵道游擊隊》是一部由馮笑執導的抗戰劇。該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山東魯南地區的鐵道游擊隊員和八路軍在黨的領導下,深入日寇白區,機智勇敢地開展對敵斗爭的傳奇故事。
劇情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南部棗庄礦區以劉洪、王強為首的一批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不堪日寇的欺壓和蹂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秘密建立起一支短小精悍的游擊隊,他們飛車搞機槍、血染洋行、智打票車、夜襲臨城、打岡村。
偽警備團被殲滅,孫玉田擊斃團長後帶走了白菊花。而暗藏在警備團的松尾和小野等29名日軍卻僥幸逃脫。松尾不甘失敗,他糾結地方土豪劣紳王雅銘實施武裝暴動,他利用筷子幫會,在鐵道線上,與鐵道游擊隊展開一次次驚心動魄的較量。
(10)電影鐵道游擊隊是哪個年代的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劉洪演員: 趙恆煊
鐵道游擊隊大隊長兼鐵路局局長 劉洪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撼動的,他是鐵道游擊隊的創始人,絕對的核心人物。可以說鐵道游擊隊的發展很大成分依賴於劉洪的個人性格魅力,鐵道游擊隊的成員對劉洪是發自內心的敬佩和愛護。
2、芳林嫂演員: 史蘭芽
機智勇敢又具有堅定的斗爭信念卻不乏溫柔的女性形象。她在劉洪的影響以及多次與敵斗爭中不斷進步成熟,在婦女當中具有很高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支持配合了鐵道游擊隊的各種行動,特別是打探消息、巡查追蹤敵特等,為鐵道游擊隊提供了很多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