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穿過寒冬擁抱你》太催淚了,這個電影里哪個瞬間讓你感動
《穿過寒冬擁抱你》這部電影講述了抗疫時很多普通人的生活,許多人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都哭得稀里嘩啦的,因為裡面有太多感人的場景了。接下來就來講一講,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被哪些場景所感動了。
在這部電影中,賈玲扮演一個送外賣的角色,並在一次送餐時與曉曉相遇。曉曉是醫院里的一名實習生護士,但她在生活中還是個小女孩。她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喜歡美味的食物。賈玲給她發了一條簡訊,問她是否想吃豆皮,因為上次見面時她說想吃豆皮。這一次,她終於可以吃到它,但她沒想到曉曉從此再也吃不了了。
這就是祖國的力量,是同胞之間的互相友愛,正是因為我們相互團結、互幫互助,所以我們才能夠打贏這場戰役。
⑵ 韓國一部電影 妻子為給老公換眼角膜獻身給一位老人
女 人 的 戰 爭 :
骯 臟 的 交 易
地區:韓 國
導演:盧鎮秀
編劇:白新旭
類型:劇情
主演:金善英
時長:120分鍾
上映:2015/9/17
⑶ 求一部電影名,講的是一群克隆孩子在一起長大,當他們長大後要捐獻器官給被克隆體,特別沉重的一部電影
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 (2010)
故事主角三個在寄宿學校一起長大的夥伴,有一天發現自己原來是克隆人,而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為別人提供移植的器官……
網路:http://ke..com/view/1403781.htm
⑷ 誰知道哪有[Never Let Me Go]這部電影想看看,關於捐獻人體器官的
上迅雷的狗狗 輸入Never Let Me Go就顯示出來了 我建議你找720P的 清楚啊
⑸ 有一部電影的大概內容是,發生了一起火災後,小輝的媽媽死了,有人捐東西給他們。這部電影的名字叫什麼
這是方冠晴所寫的《高貴的捐贈》,至於電影我不知道。
這是一場慘痛的災難。一場大火,奪去了這個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這個家庭所有的財產,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員的幫助下,艱難逃生出來。
電視上,那個中年男人哀傷的表情和翔子呼喚媽媽的哭聲打動了我。我是在災難後的第二天去看望他們的,帶去了一點點錢,算是對他們的捐贈。他們家所有的東西都化成了灰燼,已不能再進去居住,小區的物業在一樓騰出了一間車庫,讓這對可憐的父子暫時安身。
我去的時候,車庫門口已有好些人。
在這些人中,有一對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倆顯然也是來捐贈的,卻呆在人群的外圍,那個母親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她那隻有四五歲的女兒說著什麼,而那小女孩撅著嘴,一臉的不情願。在她倆身邊的地上,堆著好些東西,嶄新的被褥、折疊得方方正正的衣物,最上面,放著一隻開了縫的玩具熊。
我猜測,可能是這位母親拿了女兒不願意拿出的東西來捐贈,才引得了小女孩的不高興。我走過去,才發現自己的猜測錯了,那位母親正在指著地上的那堆東西對女兒說話:「你瞧,這被褥,是媽媽最好的被褥。你再瞧這件衣服,這是你爸爸剛買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們都能將自己最好的東西拿來捐給翔子家,你為什麼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麼多玩具,你為什麼偏偏就拿這個破的?」
小女孩撅著嘴:「別的我還沒玩夠呢,這個,我已經不想要了。」
「將自己都不想要的東西拿來捐給別人,這樣對嗎?你再好好想想。」
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聲地問:「難道就要將最好的東西送給別人嗎,非得最好的嗎?」
「我想是的,」見女兒半天不吱聲,她便問:「你有最好的東西嗎?咱們能不能換一下,不捐這破了縫的熊,捐你最寶貝的。」
小女孩抬起頭來,有點手足無措,但最終還是小聲說:「我,捨不得。」
做母親的有點失望,說:「媽媽不逼你,要不,你再想想。」
女兒問:「我要是將我最寶貝的東西捐給了翔子,他還會還給我嗎?」
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為小女孩提問的樣子實在是太可愛了,我代她的母親回答:「當然不會,哪有捐出去的東西又要回來的道理?」
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頭看了看她的媽媽,她的媽媽點了點頭,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女孩這才徹底低了頭。 我們一道進了那個車庫。我將准備好的一點點錢交到翔子父親的手裡,說上一兩句安慰的話。小女孩的母親送上帶來的被褥和衣物,這時,小女孩終於開了口。她拉過滿臉淚痕的翔子的手,然後,鄭重地、小心翼翼地,將她母親的手交到翔子那隻小手上,她的臉色已經蒼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後下了很大決心似的說:「翔子,我將我媽媽捐給你了。你以後有媽媽了。」 說完這一句,她的眼淚就順著臉頰淌了下來,然後嚶嚶地哭出了聲,轉身跑開了。
我終於明白了小女孩的意思,在她四五歲的天空里,最好而又最寶貝的,當然是她的媽媽了。她將她最為寶貝的媽媽捐給了翔子,讓失去媽媽的翔子有了媽媽,而她自己,這一捐之後就再也沒有媽媽了,她怎麼能不難過,怎麼能不哭泣。
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親也追了過來。小女孩抬起頭來,滿是淚花的雙眼定定地看著她的母親,然後怯怯地說:「媽媽,不,翔子的媽媽,我不是想將你要回來,可是,我還是想親你一下。你別告訴翔子,偷偷地讓我親一下好嗎?」
她的母親一把抱住她,瘋狂地吻她。我看到,這位母親的眼裡,噙滿了眼淚,滿臉都是幸福而又驕傲的神情。她幸福,是因為她的女兒將她當成了這個世界上最為寶貴的東西;她驕傲,是因為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兒學會了捐贈。
我的眼睛也潮濕了,為這小女孩,更為她的母親。我猜想,她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解釋,才能讓她的女兒明白,她是一個人,不是物品,是不能捐贈給別人的。
但是,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最為高貴的捐贈,它讓所有的大人汗顏。面對別人的災難,我們奉上的只是微薄的關愛和同情,而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個世界。這也是我看到的最為高貴的母親,她在她女兒那小小的純潔的心裡種上了愛的種子,開出了高貴的花。
⑹ 一部電影女子為了救男友對視網膜捐獻者
女人的戰爭:
骯臟的交易
導演: 盧鎮秀
編劇: 白新旭
主演: 金善英
類型: 劇情
地區: 韓 國
語言: 韓 語
上映: 2016-06-16
時長: 109分鍾
⑺ 這是什麼電影
這是韓國電影《女人的戰爭之骯臟的交易》,導演是盧鎮秀,女主是金善英飾演,大概劇情是:因意外事故失明的畫家halim。為了丈夫尋找角膜捐贈者的妻子麥捐贈角膜面前祖營主」是晚期癌症患者老人大學根顯現出來。為了讓老人捐獻眼角膜,女主和老人做了交易。具體你知道片名了直接搜索就知道了。
⑻ 電影白芳禮的觀後感!!
白芳禮
一個老人無私奉獻的感人情懷,白芳禮老人生前照片(20張)一個二十年助學的驚人神話 白方禮長子白國富說:「媒體多將老人的名字寫為「白芳禮」,應是筆誤,老人身份證上的名字為白方禮。」 白芳禮祖輩貧寒,13歲起就給人打短工。他從小沒念過書,1944年,因日子過不下去逃難到天津,流浪幾年後當上了三輪車夫。靠起早貪黑蹬三輪車糊口度日,經常挨打受罵,讓人欺負,再加上苛捐雜稅,終日食不飽腹。解放後的白方禮,靠自己的兩條腿成了為人民服務的勞動模範,也靠兩條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個孩子,其中3個上了大學。同時,他還供養著20歲就守寡的姐姐,並支援侄子上了大學。一個不識字的老人,對自己能用三輪車滾出一條汗水之路,把子女培養成大學生感到無比欣慰。老人的兒子回憶說,父親雖然沒文化,但就喜歡知識,特別喜歡有知識的人,從小就教導他們好好學習,誰要學習不好,他就不高興。1974年白芳禮從天津市河北運輸場退休後,曾在一家油漆廠補差。1982年,老人開始從事個體三輪客運。每日里早出晚歸、辛勞奔波,攢下了一些錢。白芳禮事跡感動人心(20張) 1987年,已經74歲的他決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 白芳禮
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將近90歲。 1987年,相當於繞地球蹬了幾十圈的74歲的白芳禮正准備告別三輪車時,一次回老家的經歷使他改變了主意,並重新蹬上三輪,開始了新的生命歷程。 「娃兒,大白天的你們不上學,在地里跑啥?」白芳禮在莊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幹活,便問。娃兒們告訴這位城裡來的老爺爺,他們的大人不讓他們上學。這是怎麼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長問這是究竟為啥。家長們說,種田人哪有那麼多錢供娃兒們上學。老人一聽,心裡像灌了鉛,他跑到學校問校長,收多少錢讓孩子們上得起學?校長苦笑道,一年也就十幾塊錢的,不過就是真有學生來上學,可也沒老師了。老人不解,為嘛沒老師?校長說,還不是工資太少,留不住唄。 這一夜,老人輾轉難眠:家鄉那麼貧困,就是因為莊稼人沒知識。可現今孩子們仍然上不了學,難道還要讓家鄉一輩輩窮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學這事不行! 在家庭會上,白芳禮老人當著老伴和兒女們宣布:「我要把以前蹬三輪車攢下的5000塊錢全部交給老家辦教育。這事你們是贊成還是反對都一樣,我主意已定,誰也別插杠了!」別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們知道,這5000元錢,是老爺子幾十年來存下的「養老錢」呀!急也沒用,嚷更不頂事,既然老爺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 隨後,老人便分兩次將5000元捐給了家鄉白賈村,建立起一個教育獎勵基金會。村裡人為了表示謝意, 白芳禮
將一塊寫著「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芳禮家。 那以後,老人又蹬上了三輪車。像往常一樣,兒女們在老爺子出門前,都要給他備好一瓶水、一塊毛巾,一直目送到街盡頭。白芳禮呢,一切還是那麼熟悉,但心裡卻比過去多裝了一樣東西,就是孩子們上學的事。 盡管一樣蹬車掙錢,白芳禮卻有自己的「生意經」。今年60歲的張師傅回憶說,16年前白芳禮經常在天津站附近拉活,那時就認識了同行白芳禮,別人拉車是為千方百計掙錢養家,而白芳禮卻連續把勞動所得捐獻給公益事業; 還特別在他的三輪車上掛起了一幅寫著「軍烈屬半價、老弱病殘優待、孤老戶義務」字樣的小旗,公開宣布對部分乘客實行價格優惠。 1994年,時值81歲高齡的白芳禮在一次給某校的貧困生們捐資會上,把整整一個寒冬掙來的3000元錢交給了學校,校領導說代表全校300餘名貧困生向他致敬。老人一聽這話,思忖起來:現今家裡缺錢上學的孩子這么多,光靠我一個人蹬三輪車掙的錢救不了幾個娃兒呀!何況自己也老了,這可咋辦?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來。回到車站他那個露天的「家」後,老人硬是琢 白芳禮
磨了一宿,第二天天還未亮他就把兒女家的門給敲開了。 兒女們看老人氣喘吁吁地掛著一身霜露,不知有啥急事。老爺子要過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塵土,說:「我准備把你媽和我留下的那兩間老屋給賣了,再貸點錢辦個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芳禮支教公司』。」兒女們你看我,我看你,說:「爸,您老看怎麼合適就怎麼辦吧。」老人樂不可支。「爸,我們嘛也不擔心,就是擔心您老這么大年歲還……」白芳禮朝兒女們揮揮手,說:「啥事沒有,你們開口支持我辦支教公司比給我買罐頭、麥乳精強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車鈴,伴著清脆悅耳的「丁零零」聲,消失在晨霧之中。不久,由市長親自給白芳禮老人在緊靠火車站邊劃定的一塊小地盤上,全國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禮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開業伊始,他對受雇的20來名員工非常簡明地說了辦公司的宗旨:「我們辦公司要規規矩矩掙錢,掙來的錢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給教育,每月結算,月月上交。」 別看稱「白芳禮支教公司」,其實它起初只是火車站邊的一個 8平方米的鐵皮小售貨亭,經營些糕點、煙酒什麼的,方便南來北往的旅客。售貨亭上面懸掛著一面南開大學獻給老人的銅匾,寫著「無私資助志在其才」,使這間售貨亭顯得格外光彩。憑著賣掉老屋的1萬元和貸來的錢作本錢,慢慢地雪球越滾越大,公司由開始的一個小亭子發展到後來的十幾個攤位,連成了一片。最多一月除去成本、工錢和稅,還餘1萬多元的利潤。 不知道的人以為白芳禮老人當了董事長,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他不但照常蹬三輪車,而且加大了對自己的壓力。他為自己規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標,每天要掙30到40元。「我還是像以前一樣天天出車,一天總還能掙回個二三十塊。別小看這二三十塊錢,可以供十來個苦孩子一天的飯錢呢!」這就是一個耄耋老人的精神世界。他盡自己的全部所能,烘托著一片燦爛天空,溫暖著無數莘莘學子。 白芳禮
白芳禮老人每月都會把自己省下來的錢拿到附近的學校給困難的學生當生活費,而已是風燭殘年的他,卻過著極為儉朴的生活。 老人蹬三輪車的時候,從頭到腳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來像個乞丐。「我從來沒買過衣服,你看,我身上這些襯衣、外褲,都是平時撿的。還有鞋,兩只不一樣的呀,瞧,裡面的里子不一樣吧!還有襪子,都是撿的。今兒撿一隻,明兒再撿一隻,多了就可以配套。我從頭到腳、從里到外穿著的東西沒有一件是花錢買的。」除了不買衣帽鞋襪外,連吃的東西他都盡可能地節省。他的飲食極其簡單,經常是兩個冷饅頭加一瓶涼水,就一點點鹹菜。很多時候由於拉活需要,白芳禮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張報紙往地上一鋪,一塊方磚往後腦一放,一隻帽子往臉上一掩,便是他睡覺前的全部准備「程序」。 為了能多掙一點錢,老人已經好多年不住在家裡,特別是老伴去世後他就以車站邊的售貨亭為家,所謂「床」,只不過是兩摞磚上面擱的一塊木板和一件舊大衣。冬天,寒風習習,夏天,驕陽似火,在一層薄薄鐵皮的售貨亭里,老人度過了一個個酷暑嚴冬。後來市政府號召要整治車站街道環境,小賣鋪、小亭子都得拆掉。老人帶頭響應政府的號召,拆了他的這些小亭子。沒有「屋」了,他為了仍能夠拉活,就用塊攤開的塑料編織袋布和四根小木桿撐起了一個只有半人高的小棚。暴雨之後,經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陽下曬被雨水浸濕的被褥。 白芳禮老人就是這樣,節衣縮食把自己蹬三輪車的所得全部捐給了教育事業。下邊是老人捐獻的不完全記錄: 1988年為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捐款5000元,1989年為天津市教師獎勵基金會捐款800元,1990年為滄縣大官廳鄉教育基金會捐款2000元,1991年為天津市、河北區、津南區教師獎勵基金、北門東中學和黃緯路小學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 白芳禮
為「希望工程」和家鄉白賈村小學,捐款3000元。1993年,為我國建立的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 捐款1000元。1994年為天津市河北區少年宮捐款1000元。 「白芳禮支教公司」成立後,老人每月都向天津的幾所大學、中學、小學送去數額可觀的贊助費,這些所謂的贊助費實際上就是他的「支教公司」全部稅後利潤。南開大學學工部老師劉唯真回憶,白芳禮老人從1996年開始,每個月都要向學校捐款 1000元,總額近3.4萬元,200多名南開大學的貧困學生得到了資助;此外,天津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高校也都收到了白大爺捐出的不同數額的支教捐款。 曾經有人計算過,這些年來,白芳禮捐款金額高達35萬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輪車收5角錢計算,老人奉獻的是相當於繞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勞累。 白芳禮從沒想過要得到回報。捐助的款項,也大多是通過學校和單位送到受助學生手裡的,老人從沒有打聽過學生的姓名。有人試圖在老人那裡找到曾經被資助的學生名單,但只發現一張他與幾個孩子的合影———這是唯一的一張照片。當問老人對受他資助的孩子有什麼要求時,老人的回答很朴實:「我要求他們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為國家做貢獻。」 2001年,白芳禮捐出了最後一筆錢。年近90歲的他已無力再蹬三輪車,也無力再經營他的支教公司了,就在車站給人看車,還把一角兩角的零錢裝在一個飯盒裡,存夠500元後又捐了出去。捐出這筆錢以後,老人說:「我干不動了,以後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女兒白金鳳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父親說打退堂鼓的話。 重病在身的白芳禮老人卧床不起,身體狀況越來越差。躺在病床上的他最惦記的還是那些貧困學生,最想做的事還是支教。在2004年新年鍾聲敲響以前,老人對來看他的人們說下了這樣的話:「我現在一個月只有600塊錢的收入,能力有限,明年如果我的收入能再多一點,我一定會資助更多因為貧困上不起學的孩子。」 為了讓貧困的孩子們能安心上學,白芳禮老人幾乎是在用超過極限的生命努力支撐著。在十多年的時間里先 白芳禮
後捐款35萬元,資助了300多個大學生的學費與生活費。他為學生們送去的每一分錢,都是用自己的雙腿一腳高一腳低那麼踩出來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櫛風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積攢出來的,來之不易,來之艱辛!照常理,像他這樣的古稀老人不僅無須再為別人做什麼,倒是完全應該接受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可他沒有,不僅絲毫沒有,而是把自己僅有的能為別人閃耀的一截殘燭全部點燃,並且燃燒得如此明亮,如此輝煌! 2005年9月23日早晨,93歲的他靜靜地走了。無數活著的人在口口相傳中記住了他——蹬三輪的老人白方禮。這不是神話:這位老人在74歲以後的生命中,靠著一腳一腳地蹬 白芳禮
三輪,掙下35萬元人民幣,捐給了天津的多所大學、中學和小學,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而每一個走近他的人都驚異地發現,他的個人生活幾近乞丐,他的私有財產賬單上是一個零。從1993年到1998年,老人資助了紅光中學的200多名藏族學生,月月給他們補助,直到他們高中畢業。助學記錄1988年為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捐款5000元 那年冬天,老人蜷縮在車站附近一個自行車棚里,硬是給人家看了3個月的自行車,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錢整整齊齊地放在一個飯盒裡,等存滿500元時,他揣上飯盒,蹬上車,在一個飄著雪花的冬日,來到了天津耀華中學。人們看到,他的頭發、鬍子全白了,身上已經被雪浸濕。他向學校的老師遞上飯盒裡的500元錢,說了一句:「我干不動了,以後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我最後的一筆錢……」老師們全哭了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開大學給貧困學生捐款的一幕。當時,學校要派車去接他,他說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錢給窮孩子買書。他自個兒蹬三輪到了學校。捐贈儀式上,老師把這個事一講,台下一片哭聲。許多學生上台從老人那裡接過資助的錢時,雙手都在發抖... ... 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平凡中折射偉大「這種精神已經喪失殆盡。白方禮讓我們從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看到了這個社會的一線希望...
字數多了點,自己再刪減。寫的不太好,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