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周星馳的電影到底有哪些深層次的含義
懵懂年少時,周星馳電影,看到的是笑料不斷的外表。還會和小夥伴們效仿電影裡面的台詞對話。數十年後,重溫舊時的周星馳電影,幽默的背後多了幾份心酸,是我們成長歷程。
⑵ 周星馳1995年到1999年的電影有何特點
1995——1999:解構,叛逆?喜劇之王?
在我梳理的關於周星馳的四個階段中,最復雜、最有電影文本含義的時期,應該就是他的第三個階段。1995年到1999年這五年期間,相比於前面兩個階段動輒近20部電影,長達五年期間,周星馳也就推出了11部作品,更重要的是,《大話西遊》兩部、《回魂夜》、《食神》以及《喜劇之王》等五部電影都在這期間誕生,自然讓我們格外關注這期間的周氏喜劇。
當第二階段的無厘頭狂歡之後,緊接著,我們便看到了狂歡後的解構,這個關於後現代話語的操作方式,在1995年的兩部《大話西遊》中發揮到了極致。可能作為創作者的劉鎮偉和周星馳並沒有預見《大話西遊》的前瞻性,他們在創作時,還是按照香港的那一套來,插科打諢、無理取鬧,甚至加入各種屎尿屁的把戲,但是這次的對象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卻最為熟悉——《西遊記》。
將孫悟空和「情」相互聯系,這是《大話西遊》對於經典最大的顛覆,因為在《西遊記》中,我們能找到的是奇詭的想像力、神魔的鬥法、佛教的宗旨,要說情,也只能勉強想到豬八戒,更何況,對於豬八戒應該用「欲」這個詞更為恰當,而不是「情」,也就是說《西遊記》和「情」其實是絕緣的。
將這個「絕緣體」作為電影最重要的故事主題,與其說這是一次不期而遇的反駁,不如將其當做這個時代的「西遊記後傳」。在上集《月光寶盒》中,被輪回下凡的孫悟空變成了五百年後的至尊寶,和白晶晶相愛,但是在下集《仙履奇緣》中,當至尊寶為了尋找摯愛白晶晶,穿越回五百年前,又和紫霞仙子相愛,這種移情別戀只能說明至尊寶是用情不專的人嗎?
非也,因為時空換了,人自然也換了。沒有愛情是不變的,因為愛情是一個時空中一對男女的互相愛慕,當時空移位,人的情感也不會再次停留。所以20歲的情侶粘似膠,30歲的夫妻吵而躁,40歲的中年淡如水,50歲的伴侶平而靜,60歲的老伴則相濡以沫了。至尊寶和白晶晶並不是愛變了,而是人都變了,附屬於人的愛豈能不變。
一個有趣的現象則是對於唐僧、觀音大士等權威階層的構造,在《大話西遊》中,唐僧向來煩,觀音向來冷,一個代表著傳教者的喋喋不休,一個象徵著權威階層的冷酷無情,比小說《西遊記》或者內地電視劇版《西遊記》更加激烈的是,電影《大話西遊》讓孫悟空的反叛不只是因為「自己」,更是為了「她」。周氏的表演向來用小人物的可笑去調侃大人物的虛偽,這一點和孫悟空的符號內涵恰恰切合,凡人至尊寶是真正的孫悟空,而毛臉雷公嘴的齊天大聖才是一條悲劇的狗。
經典可以解構,而且在《大話西遊》中無處不在,但是愛情卻在這次解構大會上缺席,權威可以被破壞,但是情感必須永恆,憑借市民心理支撐走下去的周氏喜劇,唯一可以把握的便是每個凡人的愛情。在這里,向來被歌功頌德的權威遭到嘲諷,而每個凡人都可以擁有的愛情卻彌足珍貴,或許,《大話西遊》的意義不在喜劇的超凡出眾,而在悲劇的永恆不滅。
同年,周星馳和劉鎮偉再次合作,拍出了恐怖喜劇片——《回魂夜》,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周星馳所有電影中的一個另類,它並不是十足的喜劇,同樣也不是十足的恐怖片,老實說,我更願意把它稱為一部掃除恐懼的哲理電影。
《回魂夜》說的是精神病院的一名患者,和小區一棟大樓的保安合夥捉鬼的故事。片子不斷戲仿《這個殺手不太冷》,《哆啦A夢》等電影和動畫,結合港片經典的鬼片類型,讓這個故事的看點十足,但是它的價值卻不在此,而是在於周星馳塑造的精神病捉鬼大師。
「天才和瘋子只差一步」,這句話有問題,應該是哲學家和瘋子只差一步,至少在《回魂夜》中確實如此,《大話西遊》中的反權威再次出現,但是這次卻換了面貌,變成了「掃除迷信」。
人們對於未知的恐懼基於兩點:一是未知,二是相信。未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未知帶來的失控,人們之所以會覺得「家」最具有安全感,是因為家庭最熟悉,能保障自己的控制力,在這個場域中,人們面對的都是已知的東西。但是未知的人或者物卻會讓人們失去控制,一旦如此,而且又對這種失控的事物深信不疑,便會產生嚴重的恐懼,《回魂夜》所傳達的就是要對這種「未知」報以不屑。
周星馳扮演的捉鬼大師並不是因為他的法力高強,而是因為他有陰陽眼,所以讓他能夠對普通人未知的事物有了已知的視野,這個在2015年張家輝導演的《陀地驅魔人》中便是二次發揮。
《回魂夜》是劉鎮偉在《大話西遊》票房慘敗之後,給好友周星馳挽回的一次即興發揮,但是這次發揮卻異常精彩,cult味十足的畫面,加上神神叨叨的周星馳,讓這部片子成為一次絕筆,此後,周星馳再也沒有做過類似的嘗試。
1996年的《食神》是周星馳的星輝公司出品的第一部電影,資金充足,加上吳孟達第一次在周氏喜劇中出演反派,讓這部講述美食和功夫的電影成為周氏的又一代表作。
就像我上次所說的,周星馳有個「少爺三部曲」:《百變星君》墊底,《武狀元蘇乞兒》第二,而《食神》毫無疑問應該第一,不僅僅是電影的呈現度問題,更在於這部電影和周星馳此刻的心態、人生境況有很大的關聯。到1996年,周星馳已經功成名就了,在香港、亞洲都是頂級娛樂明星,雖然經過《大話西遊》的票房失利,但是「周星馳」三個字依然具有極強的票房號召力,所以此時周星馳的內心自然會膨脹,而對於膨脹後的自己如何處世,他自然會發生轉變。人的心境總會外化到自己的行為中,對於一個可以掌控電影製作的演員來說,他此時的電影無疑展現了內心的矛盾,更何況,他還是《食神》的導演之一。
《食神》的劇情按照三個階段發展:權勢極盛,落入谷底,絕處逢生。這種老套的劇情其實並不出彩,出彩是周星馳在娛樂化的境地中,將愛情、美食、功夫連環串燒,好吃又好看,《百變星君》太鬧了,《武狀元蘇乞兒》太正派,《食神》則是溫火兼有,玩點佛家禪意,不僅沒有突兀,還顯得頗有文化氣息,這是市民心態的豐富呈現,而周星馳懂得這一點。
在本階段最後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則是世紀末的《喜劇之王》。其實照我自己來看,這部電影的劇情不嚴謹,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不完整,有點像段子的拼貼,更像是一個跑龍套的白日夢,但是充滿了辛酸苦楚,道盡了小人物的悲歡,這部片子是周星馳送給十年多前自己的一份禮物,也算是對於未來的一次祭奠,從此之後,他將告別九十年的香港喜劇,即將走向新世紀的大製作。
對於尹天仇這個角色,很多人覺得他其實真的很「引天仇」,在片場不好好演死屍,偏要折騰出多種死屍演法,對於一個「作死」都不能好好「作」的龍套,你除了想罵他,還能做什麼?
但是折騰的人往往有拼勁,這種人可能不會四平八穩,但是總能出奇制勝,周星馳最後竟然安排尹天仇去做警察的卧底,在危機中考驗「演技」。這種充滿超現實質感的情節,其實把「演員/卧底」的關系進行了一次調侃,人生雖然無處不演技,但是同時也處處有危機,「喜劇之王」是周氏對自己的一次反諷,其實「悲劇之王」或許是他真正想表達的情緒。
這次專題中,我對於其他六部電影避而不談,並不是其他電影沒有談的價值,而是以上談的五部電影具有影史價值,這階段的一些電影其實有二次復制的嫌疑,比如《行運一條龍》復制了《破壞之王》的角色和主題;《算死草》有《審死官》的設定;而《大內密探零零發》雖然是古裝喜劇,但是與《國產凌凌漆》有著不謀而合的戲擬手法;更別提《千王之王2000》是對周星馳成名電影《賭聖》的回應了。
當周氏已然開始聚攏資本,組建公司,成為香港電影的一個符號,隨著港片消弭,香港電影製作者集體北上,周星馳也開始逐步和國際資本合作,搶奪內地電影市場的田畝,在本次專題最後一集,我將會解讀周星馳在21世紀初的無限風光。
本階段影片(11部):
1995: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導演:劉鎮偉
《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導演:劉鎮偉、江約城
《百變星君》——導演:葉偉民
《回魂夜》——導演:劉鎮偉
1996:
《大內密探零零發》——導演:周星馳、谷德昭
《食神》——導演:周星馳、李力持
1997:
《算死草》——導演:馬偉豪
《97家有喜事 》——導演:張堅庭
1998:
《行運一條龍》——導演:李力持
1999:
《千王之王2000》:導演:王晶、林慶隆
《喜劇之王》:導演:周星馳、李力持
⑶ 周星馳各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是什麼內涵
《大話西遊》
這部電影對於時空的探索,藉助於月光寶盒,穿越時空,去拯救自己所愛的人,其實這又未嘗不是每個人的願望,回到過去,去改變一些讓自己抱憾終生的事情。這就是所謂的情之所至,所以這部電影經的起時間的考驗,成為了經典。
《喜劇之王》
事實上,看周星星的電影越多,看喜劇越多,看香港電影越多,就越來越認識到喜劇之王里的人生蘊涵著怎樣可貴的精神。很多時候,感動觀眾不用太多本事,因為導演拍出來的就是他自己。周星星的喜劇之王之所以是他最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幾乎達到了喜劇電影的最高境界,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拍出了他自己。想當初,我看尹天仇這個死跑龍套的怎麼死都死不了,在娟姐後面翻來滾去浪費菲林,還不明白這到底是出自怎樣的故事。直到前年星星空降人大,在八百人說起他的不堪往事,我才恍然大悟。當年拍射鵰,他演一個被梅超風的九陰白骨爪一爪抓死的小龍套時,就跟導演說,可不可以擋一下再死,導演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於是,「我就不停的開開心心的提建議,再開開心心的被拒絕」。
在本科那麼灰暗的時光里,喜劇之王一遍又一遍的在感動我,在鼓勵我,在給我看人生逆境里不屈美好的那一面,也在告訴我輕輕鬆鬆的擺平不順和委屈。有的時候大家一起看完了跑到陽台上對著空氣大喊幾聲:「努力!奮斗!」小人物的自我勵志,是不能不珍惜的一份人生財富。
至於電影的結尾,頭幾次看的時候,我以為是敗筆,但經過這么些年,卻越來越贊嘆這樣的結局。星星自己說,這樣的結尾是為了給人以希望。但這樣的方式,無疑具有了強烈的戲謔味道,是對過往警匪片中英雄主義的極端調侃:小人物才是大英雄。
(網路)
⑷ 王晶深度解讀周星馳電影,為什麼當年的港片那麼火
在華語電影圈中,周星馳用獨一無二的無厘頭表演方式,成就了天花板級別的喜劇電影人生。在香港影視經濟低迷的年代,他與王晶導演合作,堅持開工創作電影,為我們帶來了多部佳作。這其中,周星馳飾演了很多小人物,從碌碌無為到功成名就,情節既緊張又搞笑,看似荒誕,其實富含人生哲理。與他合作的演員也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例如吳孟達、張敏、葉子楣、李若彤、朱茵、邱淑貞、鍾麗緹、張柏芝等等。
⑸ 周星馳談電影說:必須愛電影才能夠拍出好的電影,你贊同嗎
我贊同周星馳說的呀,很多事情都是由心趣起頭然後發揚光大的,如果不愛那遇到瓶頸就不會努力尋找突破口,只會得過且過而已。
⑹ 周星馳的電影真的有那麼深奧嗎是不是被我們過分解讀了
周星馳電影幾乎承擔了華語電影的半壁江山,給幾代人留下了無數深刻記憶,並且回味無窮。
只是,近幾年,我們看到的周星馳電影似乎越來越不被大眾所認可。
從《西遊降魔篇》到《美人魚》,再到《新喜劇之王》,口碑一部比一部差,「江郎才盡」的質疑聲越來越多。
要弄懂曾經的周星馳電影去哪了?就必須先明白曾經的周星馳電影有什麼?
01 喜劇和悲劇的交織有人說,大多數周星馳電影都是喜劇的外衣包裹一個悲劇的內核。
有這樣的看法,實則大多都是源自於星爺的最高成就電影《大話西遊》。
《功夫》亦是如此,那點看著像愛情又不像愛情的設定,其實就是星爺給人物留下的一片「聖土」,這片「聖土」的是最純潔的,不管是對愛情的渴望也好還是對正義的追求也罷,這一定才是星爺的武俠夢,而不是簡單只是成為一個絕世高手!
⑺ 《新喜劇之王》你看懂了嗎為什麼很多周星馳的電影需要解讀、詮釋才能看懂呢
電影的核心是啟迪與共鳴,周星馳電影確實不只給我們一個故事,他不但給了我們兩句創業者都會聽到的刻骨銘心的金句,其實,還有我們看不到的一些現實價值,如果你沒有經歷,又沒有解析就很難明白,等你明白時,通常你已經停止了做夢:
1.當規則被別人掌握的時候,別人說什麼都不重要,你不信他,他便會不重要,你不要試圖去適應規則,因為規則只是手段,它隨時可以變。
2.人生是一個過程,就像是一個夢,夢的結果實際上沒有夢的過程重要,別人可以阻止你做別人,卻無法阻止你做夢與做自己。
3.如果從哲學角度,所有的等待都是欺騙,人不過是需要用某個看似必須的理由去填充自己的每一秒時間,讓它在心理衡量中更合理,那麼,既然都是表演,為什麼要在意別人的表演,放棄自己的表演呢?
4.結果是一種表象,真正重要的是內心的充盈。
5.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運或者找到自己的價值,就要遇到對的那些人。
⑻ 周星馳《食神》電影解讀
而在我看來,《食神》很大一部分是一部很有意思的,講述商業社會規則的商戰電影。它深刻地揭示了飲食大亨史蒂芬周從不可一世到窮困潦倒最後東山再起的故事。
但是電影給我留下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結尾:史蒂芬周還是在抹黑和陷害下輸掉了比賽,盡管最後有神仙幫他扳回一城,可現實生活中呢?陰謀和不擇手段永遠是商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戰邪惡,人生亦然。因此,不如放下,去尋找那在燈火闌珊處的人兒吧。
食神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在現實社會里周的下場就是被黑哨,被打擊,無法翻身。
食神也告訴我們,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美如莫文蔚,不施脂粉時就變成了雙刀火雞。
食神也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最終還是看顏值的,雙刀火雞整好齙牙後才有一個圓滿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