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答世界電影史上的三大美學運動是什麼內容
電影史上的三次美學運動:
1、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2、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3、 法國新浪潮電影
Ⅱ 介紹一下世界三次電影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四、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三十年代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初期 30年代
雷內.克萊爾:(夢幻的)有聲電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萬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屬於我們》是這時期最優秀的作品,喜劇風格影響了卓別林《摩登時代》傳送帶這場戲。
讓.維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駁船阿塔朗特號》1934
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現實主義,揭露社會黑暗
雅克.費戴爾:《大賭博》一個演員配兩個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歡節》1936
敘利恩.杜威維爾:《大衛高爾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團》1935 《同心協力》1936
馬塞爾.卡爾內:(悲觀的)《珍妮》《霧碼頭》《北方旅店》《太陽升起》《夜間來客》《天國的子女們》
讓.雷諾阿:(寫實主義大師)《墮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記》《托尼》與愛森斯坦合作編劇,景深鏡頭的使用。獨立製片的開始。
《大幻滅》和平主義的作品。淡化情節,使作品趨於記錄,形成了寫實主義風格。聲音處理一、四種語言的混合運用;二、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不同人的身份。三、音樂的處理,主導影片的動機。
《游戲規則》死亡的價值。移動攝影,以及深焦鏡頭。
詩意現實主義的後期 1939後
讓.格里米庸:《為了一分錢的愛情》《皇家華爾茲》《奇怪的威爾多先生》《駁船》《天空屬於你們》
雅克.貝蓋爾:《古比紅手》《安東和安東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
1、 更新現實的觀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鏡頭的運用與確立,他的實踐為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得到了證實,景深鏡頭的運用,對於「電影本體論」的發展影響很大。
3、 發揮電影中文學的力量。
誤識:
1、 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
2、 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Ⅲ 先鋒派電影朝現實主義美學探索發展的原因,並簡要說明發展的表現
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繼承了20年代先鋒主義電影運動中的創新精神和實驗精神。法國經濟大蕭條比歐洲其他國家持續時間略長一些(1929-1935),這一時期的人們不得不思考如何活下去的現實問題,也不得不從生活中尋找一點點樂趣,一點點詩意。
Ⅳ 歐洲先鋒派電影的影響
影響遍及整個歐洲。
時間自1917年至1928年,大約延續了十餘年之久。由於與當時風靡歐洲的各種現代藝術思潮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加之一位藝術家可能同時接納多種思潮的影響,所以先鋒派電影流派紛呈,成員交錯,主要包括:印象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另外還有純電影、街道電影、室內電影等電影主張和實踐。
先鋒派運動的主旨是企圖從電影的形像性和運動性出發,去擴大、挖掘電影的可能性,使電影最終成為一種獨立的新藝術。
但是「先鋒派」運動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從形式出發,以自我為目的,因此也未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
作為一次藝術運動,許多實驗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鏡頭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派系:
1、德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各種政治思想、文藝思潮空前活躍,許多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對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美學原則提出了懷疑。其中也包括對年輕的電影藝術的認識。
他們認為,電影必須擺脫其他古老藝術的束縛和影響,成為獨立的藝術,這種獨立只有以它自身的特性為基礎。他們看到電影最大的直觀特性就在於能使靜態的畫面產生運動。
因此,有幾位畫家首先進行了有益的實驗。如抽象派畫家H.里希特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變化和跳躍為內容拍攝了《節奏21》(1921)、《節奏23》(1923)和《節奏25》(1925);
瑞典達達主義畫家V埃格林1921年在德國拍攝了《對角線交響樂》,在1924年又拍攝了《平行線》與《橫線》。
這些一般不超過15分鍾的短片,排斥人物形像與故事情節,都是以線條規律性變化、轉換的視覺形像為內容的。
1925年起,德國先鋒派電影轉入一個新的階段,例如曾受埃格林影響的W魯特曼將實錄的鏡頭與抽象的表現形式結合在一起,創造一種新的紀錄電影。
這兩個階段的不同在於,第一階段強調電影的「純」運動感,第二階段則更多地強調剪輯的作用。
2、法系:
法國20年代(1917——1928)的這場藝術運動的前期和後期有明顯的不同。前期的理論探索和藝術實踐主要集中於對光的認識;而1925年以後,則傾向於抽象化。
所以將1925年以前的法國電影藝術運動稱為「印象派」,而將1925年以後的法國學派成為先鋒派。不過,印象派電影一般被視為先鋒派電影的前奏,甚至有人乾脆把它歸入先鋒派,視為該運動的第一階段。
20年代的先鋒派電影運動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次電影運動。 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開始於L.德呂克的藝術創作原則,他要求與當時的商業影片徹底決裂,要求以電影手段發掘人與物的特徵美。
Ⅳ 世界電影史的四次較大的電影運動是什麼
在世界電影發展史上,三次電影運動是推動電影藝術思想形成的重要里程碑。這三次運動分別是: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和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法國「新浪潮」。第四次運動尚未出現!
Ⅵ 如何評價20世紀20年代歐洲先鋒主義電影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先鋒派:第一,以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為主要代表,其從1917年到1929年貫穿了整個先鋒派運動的始終,因為在這些藝術作品中最早體現出了先鋒主義的創作意圖,所以被稱之為「第一先鋒派」;第二,分別是以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為代表的、有著超現實傾向的各種電影流派和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被稱之為「第二先鋒派」;第三,是阿貝爾托·卡瓦爾康蒂在法國創立的一個紀錄電影流派,他於1926年製作完成的影片《只有幾小時》標志著這個流派的正式誕生[1],後被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稱之為「第三先鋒派」。雖然三個先鋒派產生的影片特點不盡相同,但是它們作為組成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的一部分,有一個明顯的相似點,那就是這些影片本身不是以商業盈利和影片講述故事為目的,並且由於當時有聲電影的技術還沒有發明,因而主要集中在對無聲影片純視覺表現力和美學特徵的探索方面。
Ⅶ 世界上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三次電影運動分別是哪三次
三大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Ⅷ 什麼事先鋒派電影
所謂先鋒派電影運動是在現代派這個總的文藝思潮影響下,從1925年到20世紀30年代初,即由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過渡的這個時期出現的一種影片拍攝思路,其中心在法國和德國。
史學家們認定這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大的革新運動。
先鋒派的理論主張是:①反對敘事,把情節糾葛和性格刻畫等列為電影的「敵對元素」,要求以抽象的圖像、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為影片的全部內容,主張影片非情節化、非戲劇化;②鼓吹通過聯想的絕對自由來達到『電影詩』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實,任何理性的含義,追求純粹的節奏,純粹的情緒;③描寫夢幻世界,即一個充滿了潛意識活動的非理性世界;④把表現物放在比表現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上,而對物的表現——萬物有靈論——則應當是排斥含義,排斥邏輯的。其代表作有法國導演雷內·克萊爾的《休息節日》。
影片表現的是一個男子在節日作通宵夜遊以後在昏睡中所做的一個夢,前半部分是舞蹈表現,後來因主要的舞蹈演員被打死而轉接出一個送殯場面。影片進行了一系列的造型、節奏和蒙太奇試驗,並極力追求一種出人意料的效果。
比如芭蕾舞演員已在翩翩起舞,裙子一開一合,動作優美,可她猛一轉臉,卻成了一個戴眼鏡、長鬍子的紳士,表現出一種幽默諷刺的意味。
Ⅸ 想知道世界電影發展的三大運動是哪三個古希臘三大著名的悲劇是
三大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三大悲劇
埃斯庫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稱為「三大悲劇」。此「三大悲劇」的產生過程就是悲劇由幻想向現實轉變的過程。在戲劇領域內有著不可磨滅的藝術成就。首先,它把悲劇重在寫神逐步轉到寫人,把寫理想化的英雄轉變為寫現實中的人,這是其最大的一個成就,亦是悲劇走向現實的標志之一。
Ⅹ 先鋒派電影的介紹
先鋒派電影(英語:Avant-garde movies)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主要在法國和德國興起的一種電影運動,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先鋒派電影不以盈利為目的,不敘說故事的純視覺影片。這種影片一般由創作者獨立拍攝,大都為短片。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1先鋒派電影以法國和德國為策源地 。影響遍及整個歐洲,時間自1917年至1928年,大約延續了十餘年之久。由於他與當時風靡歐洲的各種現代藝術思潮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加之一位藝術家可能同時接納多種思潮的影響,所以先鋒派電影流派紛呈,成員交錯,主要包括: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另外還有純電影、街道電影、室內電影等電影主張和實踐。1先鋒派運動的主旨是企圖從電影的形像性和運動性出發,去擴大、挖掘電影的可能性,使電影最終成為一種獨立的新藝術。但是「先鋒派」運動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從形式出發,以自我為目的,因此也未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作為一次藝術運動,許多實驗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鏡頭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