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般涅槃經的詳細介紹
相傳在曇無讖譯出前,東漢支婁迦讖譯有《梵般泥洹經》2卷,三國魏安法賢譯有《大般涅槃經》2卷,吳支謙譯有《大般泥洹經》2卷,均早佚。異譯本有東晉法顯與佛陀跋陀羅譯《大般泥洹經》(為《大般涅槃經》初分異譯)6卷,相當於曇無讖譯本的前10卷。南朝宋慧嚴、慧觀與謝靈運等以曇無讖譯本為主,並依法顯等譯《大般泥洹經》增加品目,從原本壽命品分出經敘、純陀、哀嘆、長壽等4品,由如來性品分出四相、四依、邪正、四諦、四倒、如來性、文字、鳥喻、月喻、菩薩等10品,改為25品36卷,亦名《大般涅槃經》。世稱此為「南本涅槃」,而以原曇無讖所譯為「北本涅槃」。藏譯《大般涅槃經》全譯本是根據漢譯大本的重譯。此外,還有根據梵文譯出的《大般涅槃經》。此經大本和小本的梵文殘篇在日本、中亞等地都有發現,並已刊行。《南本大般涅槃經》還全被譯成英文。關於此經出現的年代,一般認為是在法顯譯出之前,即3~4世紀之間(另說2~3世紀之間),正當印度笈多王朝興起,佛教受到排斥的時期。產生的地點在今克什米爾地區。
微電影《獵物》結尾標註: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來自《大般涅盤經》。 現存的有印度世親著、北魏達摩菩提譯《涅槃論》1卷;陳真諦譯《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1卷;梁寶亮等撰《大般涅槃經集解》71卷;隋慧遠撰《涅槃經義記》10卷,吉藏撰《涅槃經游意》1卷,灌頂撰《涅槃經玄義》2卷、《涅槃經疏》33卷;唐法寶撰《涅槃經略疏》15卷,道暹《大涅槃經玄義文句》2卷、《大涅槃經疏私記》9卷,行滿《涅槃經疏私記》12卷;宋智圓《涅槃經治定疏科》10卷、《涅槃玄義發源機要》4卷、《涅槃經疏三德指歸》20卷;清凈挺撰《涅槃經末後句》1卷;新羅元曉撰《涅槃經宗要》1卷等。(田光烈)
❷ 涅槃經講的是什麼
《涅盤經》全稱《大般涅盤經》,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經典之一。《大般涅盤經》,40卷,北涼曇無讖譯,大正藏第12冊。本書所論即主要依據此本。 「大般涅盤」是本經特別彰顯的名相,它含具法身、般若、解脫的佛之三德,代表著大乘佛教的真實理想。從經文中看,大般涅盤是淵深如海的大寂禪定,如同夏日般光明璀璨,絕對永恆無有變易,憐愛眾生猶如父母,濟度痴迷出離生死,不生不滅無窮無盡,是超出世俗的寧靜、光明、永恆、慈慧、超越的解脫的境界。《涅盤經》經於北涼玄始十年421由曇無讖譯出,現編為40卷。由於它的來源和內容都比較復雜,有的學者考證它曾經有過大約七次或八次的增編,以致於在內容上甚至是在涅盤的定義上都產生了矛盾;有的學者甚至推測它並非出於一時一地一個教派之手,而可能是曾經分別流傳於我國廣大西北地區的多種小本經的合本。
《涅盤經》中如來藏學說中蘊含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皆得成佛、涅盤具常樂我凈四德等旗幟鮮明震聾發聵的主張,以及對本心迷失的哲學思索、中道思想、涅盤境界,成為禪宗思想的靈性源頭。禪宗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深受涅盤妙有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生命體悟。作為禪宗思想、禪悟思維載體的禪宗詩歌,通過生動形象的吟詠,創造出流漾著涅盤慧光的文學意象,構成了一幅幅彰顯著涅盤詩思的意境。《涅盤經》通過對禪宗思想的影響,為中國禪林詩苑增添了高華深邃、靈動空明的篇章。
http://ke..com/view/1140700.htm?fr=aladdin
❸ 涅槃經的經的內容
該經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四德——常、樂、我、凈。小乘佛教視世俗社會為「無常、苦、無我、不凈」,認為從無常苦中解脫的唯一出路是離開世俗世界並不要再生,這種涅?,只是單純地歌頌死亡,並不能給人以生的刺激,不利於佛教的發展,故受到後起的大乘教派的強烈反對。在般若經看來,小乘對世俗世界和涅?世界的理解都是以「實有」的認識為基礎;就「真諦」而言,這兩個世界都是「性空假有」,並無本質的區別,所以既不必執著追求無生的涅?,也不必厭惡有生之煩惱。這樣般若經類只能給人帶來虛無主義色彩,顯得過於虛幻。
《大般涅槃經》對上述兩種觀點進行修正,既承認世俗世界是無常苦,又將彼岸涅槃世界規定為永恆樂。該經在否定世間「常樂我凈」的基礎上,確定了出世間的「常樂我凈」諸概念。「常」指不可磨滅,不變易,著重用來規定「法身」的性質。「樂」指與世俗人所感受之樂不同的「大樂」;世俗人的「受樂」性屬無常敗壞,畢竟還是「無樂」,而「大樂」是由身不敗壞而獲得,是「常」所得之樂,即「常樂」,這一概著重用來規定「涅槃」的性質。「何者為我?若法是實、是真、是主、是依,性不變者,是名為我。」這種「我」擁有絕對自由,即「大自在」,「大自在故名為我」,這一概念用來說明佛如來的性質。「凈謂如來性善,純清無染」,「凈」是用來說明「佛法」的。這樣,分開來看,「常」指「法身」,「樂」指「涅?」,「我」指「佛身」,「凈」指「佛法」;合起來講,「常樂我凈乃得名大涅槃也」,故後人簡稱之「涅槃四德」。證得「涅槃四德」是名為「佛」,故「涅槃四德」既是佛身的品德,也是佛法的品德。這樣,涅槃四德在理論上肯定了有一個超越此岸世界的彼岸世界的真實存在,把涅?同佛與凈土統一起來,把極樂世界的感性想像建立在神學的理論基礎上,使佛教理論與信仰之間更能自圓其說。 《涅槃經》認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眾生成佛的根本依據在於人人都有一個本性無瑕的凈心,即清凈心性。「一切眾生心性本凈,性本凈者,煩惱諸結不能染著,猶如虛空,不可玷污。」這個本凈之心原本是潔白無瑕,無生無滅,無來無往,故也是沒有任何內容和差別的純精神的虛空存在。凡夫俗子因受諸多慾望煩惱的污染,而蒙蔽了本心,受世間規律束縛,不免流轉生死;若眾生接受佛法,回歸本心,就把握了真實,達到了「菩提」境界。該經認為「十二因緣」、「五陰」、「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信心」、「一子地」、「四無礙智」、「頂三眯」等一切佛教教理,都可謂之「常」,都可成為「佛性」。
這種「佛性」,是把一般從個別中抽象出來並使之永恆化實體化;而讓一般又成為個別賴以產生的本源和模型,也就是作為眾生成佛的最後依據,故叫做「佛性」。在這全部抽象的一個個的存在物當中,它們的共性是「常」。所以「常」是佛性,也是涅槃的根本特徵。「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實三真四善五凈六可見。」涅槃四德也就是佛性四德,即「佛性常樂我凈」,但最重要的佛性仍是「常」。《涅槃經》認為,由於佛教的教理是作為一般的永存物,並具體體現在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事物現象中,故眾生無一例外地也應同樣體現著佛理,人人都具有佛理,而這樣的理就是佛性,由此可導出人人都有佛性。
《涅槃經》在以教理為佛性的同時,還強調以「智慧」為佛性。「以智慧」為「佛性」,就是認為人人都會先天地意識到以世間為無常苦,以出世間為常樂,即先天地具有「第一義諦」或「中道」的觀念。該經還強調從成佛的因果關繫上確定眾生佛性的性質。認為佛性是「因」而非「果」,涅槃是「果」而非「因」,但佛性與涅槃之間並非存在因果關系,因為二者的本質都是無作為,無生滅,故彼此間形成不了因果關系。這里所談的因果是相對眾生而言的:由於「佛性」普遍存在於眾生之中,未來必當成佛,故名之為「因」;此「因」是成佛的根據,是絕對的,只能作「因」,不會作「果」,故稱「佛性」「是因非果」。涅槃是眾生「開發」自身佛性的最終結果,故曰「是果非因」。 一闡提,是梵文的音譯,是指那些不信佛教,斷絕一切善報的人。由於一闡提也屬世俗眾生的范疇,也有佛性,故只要接受佛法的開導,也是能成佛的。甚至象經中窮凶惡極的阿?世王,只要懺悔信佛,也能成佛。阿?世王三毒盛熾,喜歡殘殺無辜,甚至為了奪取王位,殘酷地殺死他父親,殘忍地幽禁了他母親,是一個犯有五逆、罪孽深重的人,於是他充滿著憂愁苦悶。而《涅槃經》中為他的罪行開脫:「法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者,謂害其父則王國土,雖雲是逆,實無有罪,如迦羅羅蟲,要壞母腹然後乃生,生法如是,雖破母身,實亦無罪……治國之法,法應如是:雖殺父母,實無有罪。」佛經中教導阿?世王若能懺悔,就可以免罪:「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滅除,清凈如本。」
這樣,即使象阿?世王那樣的、犯有罪大惡極的「五逆罪」的一闡提,只要他們真心懺悔,向善信佛,仍能成佛,可謂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眾生都有佛性,到一闡提亦能成佛的理論,有助擴大世俗社會信仰佛教的地盤,也為大乘佛教所倡導的「一切為了眾生」的觀念,奠定了理論基礎,也徹底破除小乘佛教那種「獨善其身」,悲觀厭世的出世思想局限,修正了般若空宗的那種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態度。人人都具有佛性,都可以抵達幸福的彼岸世界,只要一心向佛,這樣故義本身很具有吸引力,吸引了眾多僧俗信徒,有利於佛教的進一步推廣。與此同時,這種教義也使出世間世間化了,彼岸世界此岸化了,「佛」也被眾生化和普及化了,這促使佛教更加順應世俗社會的要求,更能深受世俗社會的歡迎。
❹ 大涅槃經 南本 北本 什麼區別
我復制的哦
1.北本與南本的緣起
《大般涅槃經》,或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譯本,其中最大的有北本和南本。
北涼玄始十年(421),天竺三藏曇無讖因沮渠蒙遜之請,在姑臧出譯此經為《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後作四十卷),分作十三品。
此經四十卷本於元嘉七年(430)由北涼地傳至江南建業,時宋京名僧慧嚴、慧觀等因它文言質朴而品數疏簡,遂共謝靈運加以修治,並依法顯譯六卷《泥洹經》增加品目:《壽命品》共出為《序》、《純陀》、《哀嘆》、《長壽》四品,又由原本《如來名品》分出為《四相》、《四依》、《邪正》、《四諦》、《四倒》、《如來性》、《文字》、《鳥喻》、《月喻》、《菩薩》十品,其餘依舊不變,改為二十五品,三十六卷。世稱此為《南本涅槃經》,而以曇無讖原譯本稱為《北本涅槃經》。
2.取南本為藍本
本書的禪解,以南本為依據。其原因有二:一是北本的品目太少,許多內容積聚在一起,不太容易條理清楚地解說明白。二是本經註疏大多以南本為藍本,例如灌頂法師的《大般涅槃經疏》和寶亮法師的《大般涅槃經集解》,為便於讀者對照此諸大德法師註疏來參究,這也是筆者以南本為藍本的重要原因。其實,北本與南本大同小異,區別主要在於前者品目少,後者品目多罷了。
3.增補本經後分的內容
南北本都以<憍陳如品>收尾,寶亮疏、慧遠疏和灌頂疏也都以此而告終。若如此寫《大涅槃經》的禪解有幾大缺憾:一是缺少須跋陀在佛之前入無余涅槃,以酬報佛恩的情景。二是缺少以戒為師,以四念處為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等語的佛最後遺教。三是缺少世尊殷勤二十四反叮嚀大眾「看我紫磨黃金色身」的禪機,以及入涅槃的過程。四是缺少世尊自行舉棺升虛空中在拘屍城四門內外進進出出七匝的禪機。五是缺少應迦葉所請,世尊現二足千輻輪相,如來以大悲力從心胸中火踴茶毗的情景,等等。然而這些內容在《大般涅槃經後分》中全部具足。
後分由大唐南海波淩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共約二萬字,分為<憍陳如品余>、<遺教品>、 <應盡還源品>、<機感荼毗品>、<聖軀廓潤品>五個部分,主要講最終遺教、入般涅槃、佛身荼毗、分配舍利。有鑒於南北本大涅槃經頭重腳輕的缺陷,筆者將本經後分增補進來,其中<憍陳如品余>歸到<憍陳如品第二十五>中,另外四品歸納到後分品第二十六內。這樣顯得首尾呼應,更為圓滿無缺。
❺ 《大般涅槃經》是不是佛陀在世時宣說的最後一部經典
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和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有一個共同的現象:
陽光只能照耀高山,而不能照射大地。
太陽在高空中的時候,陽光就可以照耀大地了。
華嚴經和涅槃經,只能度化大菩薩。(如同高山)。
中間的那些經典,可以度化普通的眾生。(如同大地)。
❻ 經典依據 一.《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以此連
無間地獄是一個專有名詞出自佛教《法華經》、《俱舍論》、《玄應音義》等經書,音譯即「阿鼻地獄」,梵文「Avicinar Aka」,阿者言無,鼻者名間,「阿鼻」的意思就是無間。無間地獄是八大地獄之第八,也是八大地獄中最苦一個。
中文名:無間地獄
外文名:Infernal
其他名:阿鼻地獄
分享
簡介
墮入無間地獄的,都是極惡的人,犯了極重的罪,就被打入無間地獄。在無間地獄之中,永遠沒有任何解脫的希望,除了受苦之外,絕無其他感受,而且受苦無間,一身無間,時無間,行無間。在無間地獄之中,猛火燒人,所以也叫「阿鼻焦熱地獄」。
無間地獄由九殿平等王管理
基本分類
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說,地獄可分四大類:
1、八大地獄(八熱地獄):八大地獄是此道最根本,到處充滿火焰,所以也叫八熱地獄,最底層就是阿鼻地獄,亦即無間地獄。
2、游增地獄:八熱地獄每一個都有四門,每門又有四小地獄,共一百二十八地獄。凡是從八熱地獄出來的眾生,要一一游歷此處受苦,所以稱為游增。
3、八寒地獄:極為寒冷,此處眾生常因寒冷而悲號,身體也凍得變色。
4、孤獨地獄:在人間的山間江邊等過著孤獨、非人的生活,可說是人間地獄。
總計八熱、八寒、游增、孤獨,地獄共有十八處。
地獄范圍
無間地獄極大,廣漠無間,打入地獄的陰魂,無法脫出,因為沒有輪回,所以將永永遠遠在地獄中受苦,作為生前窮凶極惡的報應,所以這個地獄,也叫「阿鼻大城」。無間地獄立於南贍部洲之下,約兩萬「由旬」(即三十幾萬公里),據佛經記載,阿鼻大城「廣、深兩萬由旬」,也就是九百億平方公里(即九千個中國領土范圍)。阿鼻地獄里的拘魂使者喚作「阿傍羅剎」。
無間解釋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載,無間(即阿鼻地獄)以「五事業感」,故稱之。即「無間」之義有五:
1.趣果無間--命終之後,直接墜此獄中,無有間隔。
2.受苦無間--墜此獄,直至罪畢出獄,其間所受之苦無有間斷。
3.時 無 間--劫之間,相續而無間斷。
4.命 無 間--劫之間,壽命無間斷。
5.身形無間--地獄縱橫八萬四千由旬,身形遍滿其中而無間隙。
「無間道」為四道之一。四道是指斷除煩惱、證得真理的四種過程;依此可證得涅盤果,為一切佛教修習方法之慨括。四道即:
1.加行道(又稱方便道)--於無間道之前,為求斷除煩惱,而行准備的修行。
2.無間道(又稱無礙道)--直接斷除煩惱的修行,由此可無間隔地進入解脫道。
3.解脫道--已自煩惱中解脫,證得真理,獲得解脫的修行。
4.勝進道(又稱勝道)--於解脫之後,更進一步行其餘之殊勝行,而全然完成解脫;或滿足斷惑,而作觀察的修行。
凡煩惱皆於無間道斷除,於見道十五心中,八忍皆屬於無間道。又修道所斷之惑,於九地各有九品,故能治之無間道亦各有九品。
無間道以斷惑(斷除煩惱的種子)為目的,解脫道以證得真理為目的;因無間道的斷惑仍殘留習氣,至解脫道時,舍此而證寂滅之理,稱無間道斷、解脫道舍證。
經典依據
一.《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以此連綿,求出無期「佛曰:無間有三,時無間、空無間、受者無間。犯五逆罪者永墮此界,盡受終極之無間。」「阿者言無,鼻者言間,為無時間,為無空間,為無量受業報之界,故阿鼻地獄亦稱為『無間地獄』。」 ──《涅槃經》
佛曰:「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在佛經和《玉歷寶鈔》中,清楚說明了犯以下十七種罪過者命終後將被打入無間地獄:
1、殺父。
2、殺母。
3、殺阿羅漢:殺死修行達至阿羅漢境界的僧人。
4、出佛身血:將佛祖傷害至流血,如今佛祖不在世了,指以惡意、嗔恨心毀壞佛祖、諸佛菩薩、大阿羅漢以及其他聖賢的塑像。
5、破和合僧:是指在一個修行道場或團體內,散播謠言,撥弄是非,造成紛爭,最終致使修行道場或團體分崩離析。
6、食眾僧物:以貪心、盜心吃出家人的東西。
7、佛物:隨便用供佛的物品。
8、破比丘凈戒:慫恿、教唆比丘觸犯戒律。
9、犯凈行尼:侵犯比丘尼。
10、一闡提:是指沒有善根的人,也就是我們一般講心裏面充滿邪惡,念念都與邪知見、十惡業相應,這樣的人就是一闡提。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邪惡,所以說他沒有善根。
11、違犯了國家所制定的法律條例,像十惡的極惡,應受凌遲、斬頭、絞刑、槍斃等罪刑。這些鬼犯在先前各殿的地獄中受了各種苦刑後,才押送到本殿(第九殿)受刑。
12、縱火焚燒房屋,毀掉了他人的財產和生命。
13、建立迷惑他人的思想、理論、方法或團體組織,或者製造使人心識神智迷幻或者控制他人意識的葯物,如安非他命、嗎啡、大麻、蠱毒、搖頭丸、可卡因、海洛因、鴉片等。
14、專門幫人墮胎的人。
15、專門誘惑少男、少女性犯罪,傷害未發育成熟的青少年身心,或者強暴未成年的少女。
16、繪制黃色下流的圖畫、書籍,拍攝黃色下流的影視片,擾亂人們清凈的心靈;導致讀書人沒有心思學習,修行人退失慈悲心;致使他人因此造成疾病、人人不安於正道倫理道德。
17、煉制有害於社會的違禁葯物,例如:各種使人失去聽覺、語言能力和自製能力的毒葯或者是墮胎葯。
無間有五:
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絕,故稱無間。
二者.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
三者.罪器叉棒,鷹蛇狼犬,碓磨鋸鑿,銼斫鑊湯,鐵網鐵繩,鐵驢鐵馬,生革絡首,熱鐵澆身,飢吞鐵丸,渴飲鐵汁,從年竟劫,數那由他,苦楚相連,更無間斷,故稱無間。
四者.不問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感,悉同受之,故稱無間。
五者.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方得受生,以此連綿,故稱無間。
具體的說就是:
第一:日日夜夜受罪受苦,以至於地獄的劫數,沒有一些些時間斷絕的,所以稱他叫做無間。
第二:一人在地獄里也是滿的,多人在地獄里也是滿的,所以稱他叫無間的。
第三:施罪的器用,沒有不齊全的,像叉棒鷹蛇狼犬等類,都是鐵的。或用燒熱的鐵杵和鐵臼,碓舂罪人的身體;或把罪人用磨磨、用鋸拉、用鑿鑿,銼的銼、斫的斫;或拋入大鑊里用湯煮;或用燒紅的鐵網纏絡他的身體;或用燒熱的鐵繩扎拼,使他身肢挺直,在後逐繩道的,斬斫罪人分成百千段;又的使他騎在燒熱的鐵驢、鐵馬上焚燒;生革絡首,就是活剝他的皮;有的用烊化的鐵汁,一邊叫他跑,一邊用鐵汁澆他的身,使他皮肉焦爛;飢餓的時間,獄卒用鐵鉗鉗開他的口,用燒紅的鐵丸,拋入他的口中,唇、舌、齶依次焦爛,經過小腸,向下而出,鐵丸還是紅的;有的口渴了,獄卒用鐵鉗鉗開他的口,將熱化的鐵汁,灌入他的口中,唇、舌、腸、胃、小腸依次燒破,向下流出。這樣的,自從年起,直到竟劫,有那由他的劫數,毒痛苦楚,相連接的,更沒有一息間斷的,所以叫他無間,這是受苦無間。
第四:不問你男子女人,或是西戎羌胡、邊境夷狄、老的、幼的、貴的、賤的,或是龍,或是神,或是天上的玉皇大帝,或是地下的鬼,有了造罪行惡的業感,墮在地獄里,都是同樣受苦的,所以稱他叫無間的。
第五:倘若一墮在這地獄,從初入地獄時,直到百千劫,在這期間的一日一夜,要經過一萬回的死,一萬回的生,要求一念極促時間的暫停,也不可得到的,要脫這苦,除非業報窮盡了,方才得著投生為人時候,以這樣的連綿,所以稱他叫無間的。
二.《大涅槃經》十九卷
大王,汝今已造阿鼻地獄極重之業,以是業緣必受不疑。大王,阿者言無,鼻者名間,間無暫樂故名無間。大王,假使一人獨墮是獄,其身長大八萬由延,遍滿其中間無空處。其身周匝受種種苦。設有多人,身亦遍滿不相妨礙。大王,寒地獄中暫遇熱風以之為樂,熱地獄中暫遇寒風亦名為樂,活地獄中設命終已若聞活聲即便還活,阿鼻地獄都無此事。大王,阿鼻地獄四方有門,一一門外各有猛火,東西南北交過通徹八萬由延。周匝鐵牆鐵網彌覆,其地亦鐵,上火徹下,下火徹上。大王,若魚在熬,脂膏焦然,是中罪人亦復如是。大王,作一逆者則便具受如是一罪,若造二逆罪則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大王,我今定知王之惡業必不得免。唯願大王速往佛所,除佛世尊余無能救,我今愍汝故相勸導。